?

OBE 視角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2022-04-16 17:57何宗元
關鍵詞:思政課思政教學模式

何宗元

(太原工業學院設計藝術系,山西 太原 030008)

高校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直接關系到高校人才培養質量。高校思政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解決好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比欢?,高校思政課教學往往將重點放在教學方法改進、教師隊伍培養、教學成效顯現等方面,對教學過程性評價、教師自身評價、課程話語建設、高校大學生主體地位等方面整體開展探究較少。20 世紀90 年代美國學者斯派蒂提出了OBE 理論,該理論是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學習結果為導向的教育哲學思想。OBE 理論強調了從輸入到輸出的轉變,強化以高校大學生為中心、聚焦以結果為導向、定位以持續改進為原則。OBE 理論極大的革新了高校思政課教育理念,改變了碎片化教學內容,創新多樣化教學方法。為此,本文結合OBE 教育理念,從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時代背景出發,從整體性和針對性角度統籌推進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構建,以期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某種建設性的新思路。

一、OBE 理念下高校思政課改革的契機

OBE 理念帶來了教育范式轉變。從方法上來說,它提供多種教學方式支持系統,為高校大學生的學習提供機會;從教育過程上說,強調各主體之間的協同,尤其是以高校大學生為中心;從結果上來看,它回歸課程教育屬性,持續的提升課程的質量。高校思政課從整體上來看其實是以課程群的形式存在的,它與“產出導向”理念是相符的。以教學效果來衡量,高校思政課必須做到“以理服人”“以文化人”和“立德樹人”。因此,將高校思政理論課與OBE 理念貼合起來,不僅符合培養時代新人現實要求,同時也有助于開拓思政課教學模式的守正創新。

1.OBE 理念融入高校思政課改革的時代要求

對于高校大學生健康成長而言,高校思政課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和歷史使命。這是因為“大學階段重在增強使命擔當,引導高校大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鄙鲜霰硎?,不僅是高校大學生培養目標的要求,同時也是高校思政課改革的重要指南。國內高校辦學方向與高校思政課課程屬性具有一致性,高校教學一方面都要確保自身培養的人才能夠達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通才的標準;另一方面還應該符合不同專業專才培養的要求。通才與專才結合的標準對高校畢業生的培養要求也變得更為清晰與明確。那么,OBE 理念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流程,包括教學目標、設置課程體系、課程教學、合作與實踐、反饋考核評價,它不僅是一個完整的過程,也是一個重要的產出導向教育體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要富裕,國家要富強,中華要振興就必然要求涌現出一大批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各種有作為的人才?!泵鎸野l展對人才的需求,高校思政課應通過對課程體系、課程教學、考核評價的系統化和科學化改革探索出人才培養的新路徑。以往研究僅把關注點放在思政課教學改革的某個環節上,而并未針對性的探索培養目標、實際操作的支撐關系的內在關聯,所以并不能產生比較突出的高校思政課教學的改革效果。根據OBE 的教學理念,以結果和標準來反向設計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應重視細化“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畢業要求,使其分項指標點更加清晰明確并可證明、可測量。傳統高校思政課更多的是關注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而較為明確地符合高校畢業要求的指標卻較少。高校畢業要求是高校大學生課程目標和培養目標的橋梁,但對畢業后的高校大學生政治素養缺乏持續追蹤。因此,長期以來,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僅是比較重視“我們教給高校大學生什么”,對于“高校大學生學會什么”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而思政課的授課目標應該是更具靶向性,且能夠評測與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符合度。

2.高校思政課OBE 改革理念的守正創新

以“課程思政”為指引,積極重構“課程思政”的課程體系。圍繞課程思政要求,優化思政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補齊課程建設的制度短板,使課程全面反映人才內涵培養的要求。盡管高校思政課體系引入了OBE 教育理念,但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如對本科生而言,大一、大二將大部分的思政課學完,而到大三、大四課時并不多,僅只有“形勢與政策”課程,導致無法保障高校大學生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有效銜接。把握高校思政課教學規律,有助于實現不同教學形態的協同互補,完善思政課教學內容,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實現思政課教學的育人目標。然而,在具體教學活動中如何有效地完善思政課程體系建構呢?一般來說,人才培養方案用識別課程中“思政因素”,如果在某些專業課程中存在思政因素,應將其有效補充到思政課程體系。高校思政課中的課程目標是較為明確,但在課程目標和畢業要求的矩陣關系上仍存在不足,導致對其他課程都產生了不利影響。在課程教學大綱制定時,一方面能夠促使教師在填寫矩陣關系表時能夠深入探究課程目標與畢業要求的關系,同時也會使其提升備課質量;另一方面,通過設置此矩陣關系表,可以使教師的課程目標更加明確,也能體現思政課程在畢業要求中的價值,從而使教師更加明確其育人指向。高校思政課改革應把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達成情況的評測填加到相應的教學評價體系中,采用移動互聯技術有針對性地推出思政課智慧課堂系統,從而有效處理單門課程的教學評價中的難點和重點。然而,目前學界還沒有就思政課教學達成度評測問題達成一致的意見,這就導致高校思政課依然會將關注點停留在“教給高校大學生什么”的層面,而忽視高校大學生接受狀況。所以,對培養目標與畢業要求的完成以及三方測評等因素都應在評價體系之中加以考慮,才能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有所裨益。

3.高校思政課OBE 改革的廣闊前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文化軟實力的象征?!拔幕孕攀且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眰鹘y優秀文化對引導高校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有裨益,也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豐富多元的教學素材。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不僅要給高校大學生提供多元化的思政教學內容,同時也要與時俱進的滿足時代改革發展的新要求,進而解決更多高校大學生對思政課的美好追求。高校思政課本身具有很強的價值取向,這種取向決定高校思政課的育人過程必須直面高校大學生關切的現實熱點和思想困惑。高校思政課通過現實問題的探索、思考及其正確回應,幫助青年高校大學生理性認識世界、認識社會、認識自我,這和OBE 理念中最終聚焦有意義的結果不謀而合。在OBE 理念指導下,課程設計者和授課教師應該明確的聚焦于思政課中培養高校大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洞悉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進一步提升道德境界和文化修養。高校思政課中必須給高校大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機會,并提高課程的開放度。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極其豐富的內容,繼承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核心理念、人文精神與高校思政課提升高校大學生家國情懷、社會關愛和人格修養緊密的結合起來,進而拓寬高校大學生學習的開放度,使不同專業和不同學習進度的高校大學生協同進步。傳統優秀文化擁有不同傳播渠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這些都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提供機會和載體,讓高校大學生通過現場的實踐學習將文化精髓內化于心。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是生活在某一地域的人們的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呈現,涵養了獨特的人文精神。在OBE 理念指導下,高校思政課建立標準是增強文化認同、堅定理想信念以及繼承精神財富。這個標準給思政課老師和高校大學生都提出更大的期望和挑戰。因此,思政課程設計者以上述標準為指導,根據高校大學生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反向設計課程,真正將高校思政課的重心轉移到中華傳統文化的血脈深處,從內心深處堅定對中國的文化自信。

二、OBE 模式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問題表征

高校思政課應該更多地體現出親和性與思想性,加大對思想政治課關注度和課程建設的力度,有助于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課程質量水平。然而,從OBE 視角看高校思政課中存在以教師為主體,高校大學生個性發揮不足以及將傳統教學和現代教學形成對立等困境。所以以OBE 理念為指導優化思政課教學模式,確保思政課教學效果卓有成效。

1.主角確定:突出教師權威而忽視高校大學生自主性

赫爾巴特提出的“三中心”教學模式,即以課堂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和以教材為中心,這是當前我國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學模式。目前的課堂教學中“三中心”教學模式依然居于主導地位,尤其是在大學課堂教學之中,教師依然扮演著中心角色。當以教師基于矩形法則、講臺與課桌嚴肅對峙的空間格局形成后,教師角色形成權力結構,支配與說教的關系。盡管以高校大學生為中心理念得到了很大范圍的普及,但這一理念在實踐教學開展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及應用?!皾M堂灌”這種現象依然是有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采用的主流模式,高校大學生無法成為課堂主角,其主角意識得不到培養。盡管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試圖突破固有的弊病,但在實際教學開展中以教師為中心這種情況依然存在,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基本關系仍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難以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這種情況嚴重影響了高校大學生自主性的實現,具體表現在無法提供給高校大學生自主發展的機會,難以促進高校大學生形成自主發展意向。在高校思政課堂教學中,教師即使是為了能夠引導高校大學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采用結合實際授課內容來給高校大學生講解一些社會熱點問題及現象,目的也不過是為了怎樣“講好”并非是引導高校大學生怎樣“學好”。思政教師很難做到自覺分析與接納,也難以與高校大學生的互動中自覺成為“觀察者”、“行動者”和 “思考者”,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提升高校大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從教學本質上來看,傳統架構教師中心的教學體制難以滿足高校大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致使教學目標難以達到促進高校大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甚至可能會使教師與高校大學生二者之間產生角色的沖突和激化??傊?,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不斷涌現新情況新問題新需求,因此決不能將教師的權威性與高校大學生的自主性對立起來。

2.支持杠桿:學業成績導向而阻礙高校大學生個體化

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仍以高校大學生書面考試成績評價為主。那么,以高校大學生考試成績來評價高校大學生課程學習效果,這種單一評價方式很難全面考察高校大學生思想動態、思想交融、思想轉變和思想提升的效能??己诵问缴?,高校思政課在原有考核模式上也沿用其他課程考核方式相似的應試考核,導致高校思政課思想深邃性的展現及內化無法實現??己四J降年惻f,教學方式的滯后而導致高校大學生平時課堂參與熱情不高,甚至有的高校大學生借助突擊學習來應付思政課考試。高校大學生的協作學習、研究學習、同伴學習、項目學習和深度學習等學習創新被抑制。因此,為了從根本上轉變這一問題并加強對高校大學生平時學習過程考核,許多高校逐漸探索出過程性考核激勵模式。但過程性考核模式往往也是以高校大學生成績為中心,忽視發展高校大學生共同體的文化框架。盡管是結合高校大學生個體化的課堂發言、研討、實踐次數進行計分,還通過高校大學生個人參與課堂活動多寡來予以加分,這種狀況無疑是從助長了學習的功利主義思想。對于部分高校大學生來說參與思政課堂活動僅是片面的得到分數,并非是實現自我價值。在高校大學生共同體的思政課程中,高校大學生對高校思政共同的態度是推動高校思政課發揮效果的關鍵。高校大學生的共同體文化框架包含了學校、教師和高校大學生之間的關系,這個框架不僅將高校大學生視為高校思政課中的一員,具有個體能動性,主動參與思政理念的創造、思政知識傳播和思政方法應用。這些都需要用高校思政課的評估、課程設計和質量、高校大學生支持和學習資源的供給,它們構成了學習系統的支持杠桿。由于思政課現有推行的評價模式依然存在著評價方式單一、評標標準不健全等問題,這個學習支持杠桿無法平衡學業結果導向和高校大學生個性之間的鴻溝,也造成了課堂教學改革表面上轟轟烈烈,但從實際執行效果上看也并未能夠達到應有的改革要求。隨著網絡化時代的到來,高校大學生個體的碎片化學習習慣和學業結果導向如不能很好的融入,就會導致高校大學生對高校思政課的學習排斥,甚至會嚴重沖擊高校思政課學科設置的合理性。

3.選擇向度:割裂傳統與現代教學的繼承關系

高校思政課教學存在著灌輸與啟發并存的現狀,這是由高校思政課的育人性的本質特征、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特點及教育主客體辯證關系所決定。這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具有鮮明個性和特色,將思政課體系的政治性、學理性、藝術性功能有機整合。傳統的思政課堂教學工作開展的關鍵之處在于灌輸,灌輸是由高校思政課課程的政治屬性決定的,它既決定其學科的本質規定,也決定其教學方法,其直接后果是形塑了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皟热轂橥酢背蔀榱怂颊n教師教學中主要關注的內容,認為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方式都應該為教學內容提供服務,而不應該干擾知識傳授過程。針對全新教學理念的應用,部分思政課教師依舊以一種保守、謹慎的態度對待,他們堅守著傳統的教學理念,注重課堂知識的傳授,也無法及時地添加新式教學手段。與之形成對照,有些課堂特別是以年輕教師為主的課堂,這些老師在傳統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會吸納融合其他國家先進教學經驗,同時也會借助新科技和方式來做好課堂改革創新。甚至有的教師會以讀圖或者視覺展示的方式,提前錄制教學內容來引導高校大學生對課堂內容進行預習,這也就使課堂變成了以教師個人展示為主或者是以小組研討為主。從這兩種不同課堂教學模式選擇的向度來看,原有的灌輸式課堂并未尊重不同類型高校大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研討和啟發為重心的開放教學模式很大程度上對教師的主導性作用也產生了弱化效果。而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開展是需要統籌啟發性、灌輸性之間的聯系,不僅需要具有通識課程這種普遍性而且也要具有自身特點,所以說如果進行盲目的冒進或者固步自封都與教學規律相互違背,也與思政課發展要求不符。因此,高校思政課教學依然要注意傳統灌輸與現代啟發之間的張力,積極推動融合,預防選擇失衡,使思政課走出傳統與現代的撕裂困境。

三、OBE 視角下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新模式構建路徑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改革已經成為高校課程改革的“排頭兵”?;谝陨细咝K颊n出現的“深度”困境,構建出新的教學改革模式已經迫在眉睫。因此,不僅要構建教師主導和高校大學生主體的“雙主體”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項目制教學設計及全員覆蓋的網絡教育模式,而且要將OBE 理論核心理念融入到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中,不斷向前推進高校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動力機制。

1.教師主導與高校大學生主體的對分教學模式

以高校大學生為中心,構建教師主導、高校大學生主體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既符合高校思政課教學實際,又經濟實用的教學改革模式,具有推廣應用價值。這一教學模式主要以對等分配原則來對課堂時間進行劃分,其中一半的時間由教師進行知識講解而另一半的時間由高校大學生進行課堂討論。同時,對分教學模式也適應了OBE 理論提出的“以高校大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推動教學過程中師生作為學習共同體成長的歷程。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按照平等對分的原則將師生之間的權力與責任劃分開來,共同擁有教育過程的權力-控制權。具體實施中教師負責共性內容,而高校大學生負責個性化的發展。一方面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發揮課堂主導作用為高校大學生傳遞知識;另一方面課堂中高校大學生應該扮演主體角色緊隨教師教學內容進行積極主動地思考。具體來說高效的課堂教學應該涵蓋講授、吸收、討論三個不同的階段即PAD課堂模式。講授期間教師在其中僅起到導學的作用,這是與以往授課模式存在的差異性。分課堂教學中老師僅對知識框架、重點內容等方面進行講解而并不涉及細節知識的講授。在吸收環節中高校大學生應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課堂知識理解來對知識進一步內化吸收、鞏固知識內容。對于討論環節來說也就是以小組為單位來分享有關問題。小組成員對自身認知成果向其他同學進行分享以檢驗個人所學的收獲,同時在討論中也可以處理自身存在疑惑。小組成員通過輪流制方式來進行發言,這樣能夠使每一位高校大學生獲得發言機會并且也能引導高校大學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此外課堂教學中教師還應積極學習以及參考其他教學模式優秀的經驗。所以說課堂教學中應該尊重高校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根本上轉變教師“滿堂灌”的單一輸出教學模式,教師角色表現應該是向高校大學生講授知識、闡述知識背景引導高校大學生能夠對內在知識內容有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使高校大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來學習把握。這樣可以使師生之間都能對所學問題有更深入的把握,同時在互動交流中能夠達到深化所學的知識效果,也有助于師生課堂角色的轉變來提升課堂質量。

2.高校大學生負責與教師盡責的項目制教學設計

項目制教學來源于德國的職業教育,又被稱為項目制學習,是指以高校大學生學習為中心的方式,讓高校大學生在項目進行學習的過程。項目制教學的主要內容是高校大學生負責、教師盡責的實踐教學項目體系和以持續改進為原則。項目制的教學特點是挖掘學習問題性、促進學習合作性、鼓勵學習探究性、強調學習的真實性、注重評價的過程性和結果性。項目制教學過程中教師制定目標以及切身體驗會讓高校大學生從中能夠獲取并掌握知識,也能培養高校大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來提升學習熱情。項目制教學可以總結為明確教學項目、編制項目計劃書、組建專業團隊、切合實際進行項目流程設計、創新改革教學模式和注重學員教學反饋??梢钥闯?,項目制教學關注點是確定目標、實現目標的教學管理等方面,而完成目標期間關注的是培養高校大學生的理論素養,同時也能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普遍存在著缺乏對思政課關注的現象,之所以這樣主要是由于課程顯性成果有限,高校大學生也不能清晰了解通過借助思政課的豐富內容,如何在社會實踐中提升和增強自身能力素質,他們只是片面地把這門課程看作傳授知識的媒介而已。這種情形短時間內有所轉變難度較大。那么推進思政課發展不僅需要秉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也要借助其他學科的優勢來做好高校大學生的教育和培養。不僅要關注課程的實踐性作用,還應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大課程聯系起來構建優化實踐教學項目體系。充分發揮項目管理的作用,吸收項目制教學的合理部分,以此促進高校大學生全面發展水平的提升。協調處理好高校思政課教學和項目管理二者間的聯系必須要發揮成果為導向的作用才能夠全面推進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高校思政課教學之處需要結合實際來制定科學高效的教學目標、做好教學計劃、設計教學思路并結合實際教學中的具體情況來針對性地進行科學合理調整,才能夠確保結合高校大學生實際需要來開展教學活動。教學過程中為高校大學生能充分自主學習、創新學習,提升其綜合素質能力水平應賦予高校大學生主動權,而這也并不表明教師喪失教學主導地位。在此過程中,教師在教學各個環節更多的承擔自身責任采取科學監督的方式來引導高校大學生,不斷創新優化教學水平。

3.教學互動與全程參與的網絡教學全覆蓋

網絡時空建構促使網絡教學模式應運而生,網絡教學也被視為實體課堂的一種延伸和拓展。思政課網絡教學在新的網絡空間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并且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也存在著不完善的地方。網絡空間的開放性導致教學自由與約束關系的失衡,各種媒介交往削弱了人與人直接交往的情感體驗,同時也造成高校大學生學習心態的碎片化和思維層次膚淺化。所以,我國在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先進教育教學模式上需要結合國內外在政治、文化等各領域的差異,也應該結合我國的國情來對網絡教學進行優化和調整。尤其是在高校思政課教學實踐活動中應該進行優化與創新,積極學習借鑒國外先進教學模式中的有益之處來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活動及設定的目標。在優化的過程中對新媒體工具以及新型網絡技術不能持有全盤排斥的心態,也不能對其完全接受。構建思政課網絡教學的OBE模式,這是一種高校思政教學要求與網絡技術相結合而產生的新型教學模式。推進網絡教學模塊建設是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而產生的必然結果,根據移動互聯網新特征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網絡教學模塊。新型的網絡教學模塊避免在網絡教育中的“陷阱”和“黑洞”,它是建立在移動技術前提下開展的網絡教學工作并有機地統籌融合了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高校思政課改革打造往內和往外的有機統一的教學新模式,喚醒高校大學生高尚精神,敞亮高校大學生內心情感,同時這種方式使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充分借助網絡資源展現出多種不同表現方式來有效地將課堂教學內容形象生動地呈現出來。教學方法上教師還可以借助手機教學APP 的方式收集匯總高校大學生存疑的問題,并且集中時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難點講解。課余時間教師能夠借助網絡平臺對學習難點問題以及社會熱點問題在線上討論區與高校大學生進行討論,不僅具有時效性也兼顧思想性。而通過借助實時交流的平臺師生可以開展交流互動,促使教師能夠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有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在網絡教學模塊開展過程中可以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現代信息技術的手段從根本上調整并轉變了傳統教學模式,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單一的開展線上教學活動帶來的不足。

總之,OBE 不僅是一種變革教育教學范式理論,更是一種系統的、有創新性的實踐方法。但是高校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中卻遇到網絡空間的無限性、延展性和文化泛化的沖擊,造成教師與高校大學生雙主體角色倒置,學習效果和個體化高校大學生支持杠桿失靈,傳統和現代教學模式的選擇偏差的教育瓶頸。因此,根據OBE 理念以學習結果為導向反向設計原則,徹底構建以高校大學生為中心、構建學習文化框架,打造學習共同體的方式,實施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思想變革、教育實踐升級。在OBE 理論的影響下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課牢固樹立意識形態工作大局、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高校思政課改革綻放出強大的生機和活力,最終不斷提升高校大學生的理論科學性、思考深邃性和情感高尚性。

猜你喜歡
思政課思政教學模式
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探討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新時代高校思政課中中國故事的創新表達
——評《新時代高校思政課的打開方式》
淺議高校學生在思政課中的情感認同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思政課堂這樣“沸騰”——陜師大思政課從“有意思”到“有信仰”
“一精三多”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青少年對思政課的逆反心理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