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小說《蕭蕭》看沈從文的悲劇意識

2022-05-30 20:46楊建猛
名作欣賞·學術版 2022年11期
關鍵詞:悲劇意識蕭蕭沈從文

摘要:沈從文的小說《蕭蕭》,盡管歌頌了鄉土社會的人性之美,給主人公安排了一個光明的結局,但這些都難遮蓋作者強烈的悲劇意識。作品在主角的選擇上體現了人民性,對人物命運的安排符合客觀規律,對現實的批判含蓄而有深度,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悲劇。

關鍵詞:沈從文《蕭蕭》悲劇意識

在沈從文的諸多小說中,《蕭蕭》是成就較高、影響較大的一篇,曾入選多種版本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作家本人對《蕭蕭》這部作品也頗為看重,一生當中四易其稿,使其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達到了難以企及的高度。長期以來,學術界對《蕭蕭》中的人性之美和民俗之惡探討得較多,而對該作品的悲劇特色鮮有關注。

或許有人要問,在小說的結尾,主人公已經峰回路轉,化險為夷了。既然如此,又為何還把這部作品當成悲劇來看待呢?其實,一部作品到底是不是悲劇,不僅要看結局,更要看過程;不僅要看肉體上的痛苦,更要看靈魂上的戕害。正如沈從文在《廢郵存底·給一個寫詩的》中說道:“神圣偉大的悲哀不一定有一攤血和一把眼淚,一個聰明的作家寫人類的痛苦或許是用微笑表現的?!毙≌f中的蕭蕭雖然避免了沉塘的厄運,虛驚了一場,但這純屬僥幸,因為“沉潭多是讀過‘子曰的族長愛面子才作出的蠢事。伯父不讀‘子曰,不忍把蕭蕭當犧牲”,所以蕭蕭才幸免于難。有心的讀者難免會想:倘若蕭蕭的伯父曾經讀過“子曰”,蕭蕭豈不要命喪河塘?在沈從文的另外一篇小說《巧秀和冬生》當中,巧秀的母親和蕭蕭一樣,犯了出軌的大錯,但是巧秀的母親就沒有那么幸運了,最終她被族人殘忍地“頸懸石磨沉在溪口長潭中”。再者,蕭蕭雖然避免了被轉賣的厄運,但這也純屬僥幸;這是因為蕭蕭大著肚子,沒有人家愿意買她過去,“在等候主顧來看人,等到十二月,還沒有人來,蕭蕭只好在這人家過年”??吹竭@里,有心的讀者難免會想:如果碰上了一個不是善類的買家,蕭蕭的命運又會如何?她肚子里孩子的命運又會如何?有時候,“含淚的微笑”比撕心裂肺的痛哭更令人為之動容。從這個角度來看,《蕭蕭》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現實主義悲劇。本文試從以下四個方面探討作家的悲劇意識。

一、主角的選擇:悲劇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作品的悲劇性與主角的選擇有關。文學活動具有階級性和時代性,不同的階級和時代會選擇不同的悲劇主角。在古希臘時代,人們普遍認為只有出身高貴的人才配成為悲劇的主角,才配獲得觀眾的贊美和同情,因而那個時代悲劇的主角大都是神仙、英雄或者帝王將相。到了18世紀,德國作家萊辛開始反對這種觀點,他在《漢堡劇評》一書中指出:“就悲劇來說,過去認為只有君主和上層人物才能引起我們的哀憐和恐懼,人們也覺得這不合理,所以要找出一些中產階級的主角,讓他們穿上悲劇角色的高底鞋……強烈的情感和崇高的思想不見得就只屬于戴王冠的頭腦?!盿 再后來,到了19世紀,英、法、俄、美等國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們不約而同地將“多余人”“小人物”作為悲劇作品的主角。

至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國家危難,民生疾苦,但凡有良知、有熱血的作家,必不能無視國民的痛苦,而沉醉于嘲風詠月的文字游戲。故在這一特殊時期,悲劇作品的主角,必不應該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而應該是工農兵商,是最底層苦苦掙扎的廣大民眾;作家應拋開一切階級的偏見,丟棄一切脫離實際的思想和學問,自覺地深入群眾,體驗生活,與最廣大的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因此,在那個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烈的時代,文學作品的悲劇性和人民性必須是統一的。

沈從文的小說大多具有鮮明的人民性,作家往往選取農民、長工、船夫、妓女、寡婦等低賤卑微的人物作為主角,反映底層百姓的喜怒哀樂。他在《邊城》題記中這樣寫道:“對于農人與兵士,懷了不可言說的溫愛,這點感情在我的一切作品中,隨處都可以看出?!薄妒捠挕芬晃?,在主角的選擇上,正是體現了悲劇性和人民性的統一。作品的主角是一個出生在貧困山村里的小丫頭,從小失去了母親,寄養到伯父家里,十二歲又被賣作了童養媳,低賤卑微得無以復加;其他角色如蕭蕭的小丈夫、婆婆、祖父、長工、族人,也都是普普通通的底層百姓。作者把現實生活中低賤卑微的人物捧上文學的舞臺,表現他們善良、質樸、寬容的天性??梢?,作者選取卑微的小人物作為主角,有其高度的自覺性和目的性,其目的是將個人的悲劇和民族的悲劇相統一,將個人的悲劇和時代的悲劇相統一,從而大大地拓展了悲劇作品的廣度和深度。

二、主角的品性:美善與缺陷的結合

作品的悲劇性與主角的品性有關。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對悲劇持有這樣的見解:悲劇是對高尚的人的模仿,故悲劇人物必須善良,只有善良的人遭受厄運才會引起人們的憐憫;但悲劇人物也不能十全十美,因為十全十美的人是不會犯錯誤的,不犯錯誤就沒有厄運的降臨。需要指出的是,亞里士多德這一觀點是在研究了古希臘經典悲劇的基礎上得出來的,并不完全適用當今這個時代。很顯然,人物自身的缺陷并不是造成悲劇的唯一根源,有的悲劇歸因于命運的不公,還有的悲劇歸因于反動勢力的強大。盡管如此,大部分悲劇的產生,或多或少還是與主角的品性有關。

總覽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悲劇人物往往是美善與缺陷的結合體:美善是主要的,缺陷是次要的;只有瑕不掩瑜,才能獲得讀者的理解和同情。譬如《紅樓夢》中有一個美麗善良的丫鬟叫鴛鴦,臉上卻有少許雀斑,脂硯齋在評點這個人物形象時說道:“可笑近之野史中,滿紙‘羞花閉月‘鶯啼燕語,殊不知真正美人,方有一陋處?!庇秩纭端疂G傳》中一百〇八梁山好漢,也各有瑕疵,如楊志的急功近利、李逵的蠻不講理、武松的濫殺無辜、林沖的懦弱隱忍……白璧微瑕,固然有些遺憾,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一點瑕疵,才好證明這個白璧是自然天成的,而不是偽造的。

《蕭蕭》中的主角也正是美善與缺陷的結合體,符合中西方對悲劇人物的審美標準。蕭蕭勤勞本分,知足常樂,“每日抱抱丈夫,也幫同家中作點雜事,能動手的就動手。又時常到溪溝里去洗衣,搓尿片,一面還撿拾有花紋的田螺給坐在身邊的小丈夫玩”;蕭蕭又極其溫馴乖巧,婆婆罵她,“她聽著卻不作聲,只是咕咕的笑”;花狗害得她那么苦,她也是幽怨地說一句:“你這沒有良心的,你害了我,我想死!”然而,蕭蕭也不是沒有缺陷,她確實犯了錯,她的出軌,雖是花狗引誘在先,但畢竟是出于自愿;她有意打發自己的小丈夫離開,這才使花狗有機可乘。但是,蕭蕭畢竟才十五歲,“心還是一顆糊糊涂涂的心”,真有必要用“沉塘”或“發賣”這樣殘忍的方式去懲罰一個懵懂無知的小女孩嗎?這一類悲劇的基本模式是:一個白璧微瑕的人物,犯了不太嚴重的過錯,卻面臨極其可怕的懲罰。這樣便抓住了讀者的同情心,制造出悲劇的效果。

三、悲劇的產生:偶然之中蘊含著必然

悲劇的主角必然遭受某種不幸,這是悲劇的基礎。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說過:“悲劇中沒有行動,則不成為悲??;但沒有性格,仍不失為悲劇?!眀 這里所謂的“行動”,指的就是悲劇人物的命運和遭遇。中國的小說理論也強調人物的命運和遭遇在作品諸要素中的重要性,如清代文論家李漁所言:“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題不佳而能出其錦心、揚為繡口者也?!眂 這里所謂的“奇事”,指的也是人物的命運和遭遇;在李漁看來,人物的命運和遭遇的重要性甚至要超過作品的思想和文辭。

悲劇人物的命運要急轉直下,驚心動魄,切忌平淡。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就是要有“突轉”,即悲劇人物的命運要從順境突然轉向逆境。命運的落差越大,情節的張力就越大,讀者的興趣也就越強烈。雖說沈從文的小說側重追求詩意的效果,而不追求情節的離奇曲折,但小說《蕭蕭》的情節也極具張力。蕭蕭原本平靜地生活著,“像一株長在園角落不為人注意的蓖麻,大葉大枝,日增茂盛”,“到了夜里睡覺,便常常做這種年齡人所做過的夢,夢到后門角落或別的什么地方撿得大把大把銅錢,吃好東西,爬樹,自己變成魚到水中各處溜”。然而,長工花狗的闖入,打破了蕭蕭平靜的生活?;ü纺莻€人很邪氣,處心積慮地勾引蕭蕭,對她唱很不正經的歌,有時候甜言蜜語,有時候賭咒發誓,終于騙取了蕭蕭的貞操。在得知蕭蕭懷孕之后,花狗毫無擔當,一走了之。蕭蕭沒有娘家勢力的撐腰,孤苦無助。婆家的憤怒、輿論的壓力、良心的譴責,像一座座大山向她壓過來。然而,厄運之神仍不肯放過她,肚子里的野種還在一天天地長大,她一步一步地被逼上了絕路。至此,悲劇人物的命運急轉直下,實現了“突轉”。

悲劇人物的不幸遭遇要蘊含某種必然性,要符合客觀規律,不可毫無預兆。用亞里士多德的話來說,就是要避免“機械降神”的方式制造矛盾沖突。膚淺的小說家只會胡編亂造,通過天降橫禍、突患絕癥、神仙干預或者憑空冒出一個大惡人來制造悲劇。殊不知,純粹偶然性的因素根本無法產生真正的悲劇效果。沈從文的小說則不然,悲劇人物的不幸遭遇往往有其內在的合理性。蕭蕭的悲劇固然有不少偶然性的因素,但是悲劇更深的根源還是“童養媳”這一陋俗。一般情況下,童養媳的年齡要比丈夫大許多,當小丈夫還是穿著開襠褲的小毛孩的時候,妻子的身體卻已經發育成熟了,少女的懵懂無知、青春的騷動不安,便容易使她受人誘惑,釀出傷風敗俗的悲劇。所以說,蕭蕭的悲劇,看似偶然,實則必然;只要童養媳的陋俗一日不除,類似的悲劇就一日不絕。

又如沈從文的另一篇小說《丈夫》,描述了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一個年輕的丈夫因為生活所迫,把自己新婚的妻子送到城里,到某一條船上當妓女。有一天,丈夫趁農閑去城里去探望妻子,但妻子卻忙著接客;那嫖客“戴著粗而發亮的銀鏈”,“一上船就大聲的嚷要親嘴要睡覺”,鄉下來的丈夫嚇得躲到后艙中,大氣也不敢出。對于悲劇的根源,小說的開頭便作了揭示:“事情非常簡單,一個不急于生養孩子的婦人,到了城市,能夠每月把從城市里兩個晚上所得的錢,送給那留在鄉下誠實耐勞、種田為生的丈夫,在那方面就過了好日子,名分不失,利益存在。所以許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媳婦以后,把她送出來,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種地,安分過日子,也竟是極其平常的事情?!庇纱丝梢?,這樣的悲劇既不應歸咎于丈夫,也不應歸咎于妻子,而應歸咎于“用年輕媳婦賣身賺錢”這個惡劣的風俗。所以沈從文的小說反映的不是人物同命運的矛盾,而是人物同舊制度、惡習俗的矛盾,悲劇的發生有其內在的必然性。

四、悲劇的基調:怨而不怒的批判態度

沈從文與左翼作家不同,他始終以一個和平主義者的面目出現在人們面前。他的作品一般不那么激進。譬如對于《蕭蕭》中寫到的“童養媳”和“沉塘”,若是換作魯迅,定然有暴風驟雨般的批判;但沈從文不同,在他的這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吃人”的族長、惡毒的公婆、麻木的鄉民,而是一群樸實寬厚的鄉野之民;作者還特意給蕭蕭安排了一個暖心的結局,她既沒有被“沉塘”,也沒有被“發賣”,甚至她的私生子也被小丈夫毫無怨言地接受了。這是為何?因為在沈從文看來,“不管是故事還是人生,一切都應當美一些!丑的東西雖不是罪惡,可是總不能令人愉快”,“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廟里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生的人性形式”。沈從文特別重視讀者的情緒反應,不想讓他的讀者陷入悲觀絕望的情緒當中,因而他的作品大多風格很和平,流露的是一種怨而不怒的情緒。

或許有人認為,作者的“怨而不怒”,是對惡勢力的妥協,是與惡習俗的和解;作者不應該給蕭蕭安排一個光明的結局,因為這樣會損害作品的悲劇價值。其實,這是對沈從文的誤解。沈從文并非不食人間煙火的文人,他宣揚人性的美善,踐行和平的風格,但這絕不是粉飾太平。他在《習作選集代序》中說:“我的作品能夠在市場上流行,實際上近于買櫝還珠,你們能欣賞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蘊藏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能欣賞我文字的樸實,照例那作品背后隱伏的悲痛也忽略了?!笨梢?,沈從文的作品里有的是熱情,有的是隱痛,只不過他的熱情、隱痛隱藏在和平的文字里,不易察覺罷了。在小說的結尾,蕭蕭逃脫了沉塘的命運,獲得了夫家的寬宥,恢復了平靜的生活。作者之所以這樣安排,為的是讓世人明白:“沉塘”也好,“發賣”也罷,只會徒增無謂的殺戮和罪孽,只有至善至美的人性才能化解人世間的戾氣,才能真正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沖突。由此可見,沈從文并非沒有批判精神,只是他的思想有些幼稚,對現實的批判比較溫婉含蓄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沈從文于1936年對《蕭蕭》的原版作了修改,結尾處加上了這么一段:“這兒子名叫牛兒。牛兒十二歲時也接了親,媳婦年長六歲……嗩吶到門前時,新娘在轎中嗚嗚的哭著?!边@似乎是暗示:同樣的悲劇將在下一代人身上周而復始、循環上演。而在1957年的版本中,作者又增加了這么一個情節:蕭蕭抱著最小的兒子毛毛,同十年前抱丈夫一個樣子。小毛毛哭了,蕭蕭便唱歌一般哄著他:“看,新娘子穿花衣,好體面!明天長大了,我們討個女學生媳婦!”作品中的“女學生”在小說中多處出現,有著非同一般的寓意,“女學生”象征著女性解放,象征著婚姻自由。這兩次改稿,意味著作品批判力度的增強,也意味著作家悲劇意識的增強。

a 萊辛:《漢堡劇評》,上海譯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73頁。

b 亞里士多德:《詩學·詩藝》,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第21頁。

c 李漁:《閑情偶記一卷·結構第一》,湖南人民出版1980年版,第7頁。

參考文獻:

[1]沈從文.沈從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2]凌宇.沈從文傳[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8.

[3]凌宇.沈從文創作的思想價值論——寫在沈從文百年誕辰之際[J].文學評論,2002(6).

[4]劉秀美.民俗與人情——論沈從文《蕭蕭》[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5]陳美伶.尋找沈從文的希臘小廟——以《蕭蕭》為例談沈從文筆下的人性觀[J].大眾文藝,2014(7).

作者:楊建猛,安順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學理論。

編輯:趙斌 E-mail:mzxszb@126.com

猜你喜歡
悲劇意識蕭蕭沈從文
The Swimming Pig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微博評書:沈從文家書
沈從文小說開頭藝術初探
泰山天下雄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