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區域認知高考試題 圖像分析及教學策略研究

2022-06-09 12:12朱華蕓
廣西教育·B版 2022年3期
關鍵詞:區域認知高考試題教學策略

【摘要】本文對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中區域認知試題涉及的圖像進行統計及分析,推導出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中區域認知試題的呈現特點和變化趨勢,并以此為依據,提出教師可從圖像對比、圖像訓練以及情境材料等3個方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圖像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區域認知 高考試題 圖像分析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8-0134-04

區域性是地理學重要的特征之一,從區域視角出發開展中學地理教學,有助于教師更好地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高考是評價學生發展的重要指標體系,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對區域認知高考試題圖像進行研究、分析,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圖像處理能力,落實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從而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一、區域認知高考試題的界定

目前,對高考地理核心素養試題的劃分并沒有統一的衡量指標,很多試題并不是只涉及個別地理核心素養,更多是綜合體現不同的地理核心素養。通常來說,在試題題干或答案中涉及體現區域認知內涵的試題,均可界定為區域認知高考試題,即要求學生能夠運用區域的觀點或者方法來思考并分析的試題,便屬于區域認知高考試題。

如2015年高考地理全國Ⅰ卷第7題:

渤海及附近區域年平均氣溫≤-4℃日數的分布如圖1所示。

甲、乙、丙、丁四海域中,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本題是基于區域認知要素之一的區域位置進行設問,解答突破點是聯系氣溫天數與海冰厚度的關系進行判斷。首先,從圖形看,平均氣溫≤-4℃的天數越長,海冰厚度越厚,因為丙和丁兩地的平均氣溫≤-4℃天數是0到20天,所以可先排除丙和丁,即C和D選項。其次,由于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靠近陸地的地方氣溫變化更快——此時正值冬季,靠近陸地的地方溫度較低,海冰厚度也就越大,所以本題選B。結合試題設問的角度和區域認知構成要素分析可知,此題要求學生能夠依據試題材料中的信息判斷區域位置,所以可界定為區域認知高考試題。

二、區域認知高考試題圖像分析

高考地理試題多要求結合各種情境材料進行分析,情境材料往往借助文字材料、地理圖像以及表格等形式呈現。根據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試題來看,試題材料呈現形式主要分為三種:純文字類、圖文類、表格類。根據地理圖像的呈現情況來看,主要考查的地理圖像有區域圖、等值線圖、景觀圖、剖面圖、統計圖和示意圖幾類?,F將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中區域認知試題材料呈現情況統計如下頁表1所示。

根據表1的數據可知:

近年高考地理全國卷中區域認知試題材料豐富,對純文字和圖像類型的試題均有涉及。在圖像類型中,涵蓋區域圖、等值線圖、景觀圖、剖面圖、統計圖和示意圖,但呈現最多的是區域圖,其中Ⅰ、Ⅲ、Ⅲ卷中區域地圖涉及頻數總和分別為13次、15次、10次,說明區域認知高考試題非常重視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同時,純文字材料的試題呈現形式也不少,更多考查的是學生對情境材料的文字理解和分析能力。以上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中,純文字材料試題呈現總頻數分別為5次、7次、6次。同時,只有Ⅱ卷中出現了兩次表格類的試題,Ⅰ、Ⅲ卷中均沒有出現表格,說明表格在試題材料中存在不多。

此外,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中區域認知試題材料呈現形式側重點不同,其中全國Ⅰ卷中更多以區域圖的形式呈現試題,其次是統計圖;全國Ⅱ卷中呈現最多的是區域圖,其次是等值線圖和示意圖;全國Ⅲ卷中呈現最多的是區域圖,其次是等值線圖。

在統計地理圖像過程中筆者發現,區域認知高考試題的地理圖像并不只包含一種圖像,往往是多要素的疊加或者組合,通常以疊加圖和組合圖的形式呈現,如區域圖通常會疊加等值線圖、區域圖進行綜合分析?,F將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地理圖像組成分布情況統計如表2所示。

根據表中的數據可知:第一,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中區域認知試題的地理圖像多由單一圖像組成,全國Ⅰ卷單一圖涉及次數呈上升趨勢,全國Ⅱ卷單一圖涉及次數呈下降趨勢,全國Ⅲ卷單一圖涉及次數變化不明顯,相較于同一年份的全國Ⅰ、Ⅱ卷,涉及次數偏少。第二,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卷和全國Ⅲ卷中使用區域圖進行考查的總次數差別較大,以上全國Ⅰ、Ⅱ卷中,區域圖考查總數分別是19幅、17幅,而全國Ⅲ卷中區域圖總數只有9幅。第三,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卷中采用疊加圖像比較少,均只有兩幅,而全國Ⅲ卷疊加圖有6幅,可見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疊加圖使用差別較大。第四,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中,區域認知試題采用組合圖的次數均不多。綜合以上的分析可知:區域認知高考試題對學生讀圖能力的要求比較高。

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疊加圖像考查情況統計如下頁表3所示。

由表中的數據可知,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中,區域認知試題疊加圖像均由區域圖和等值線圖兩種圖像疊加而成,相較于選擇題考查次數,疊加區域圖和等值線圖往往出現在必考題中的非選擇題,說明區域認知高考試題重視學生對疊加圖像的分析。

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組合圖像考查情況統計如下頁表4所示。

由表中的數據可知,組合圖像呈現最多的是區域地圖和其他類型圖像組合,組合圖數多為兩兩組合,僅在2015年高考地理全國Ⅰ卷中出現了等值線圖、剖面圖、景觀圖的組合;必考題中,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出現組合圖次數差別不大,說明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比較重視學生對組合圖的理解。

通過以上研究分析可知: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中對區域認知試題一直都有涉及,且呈逐年增加的趨勢;區域認知試題材料呈現形式多樣,涉及尺度范圍較廣,比較重視小尺度區域的分析,突出分析區域特征和區域聯系,試題呈現不同的水平。

三、基于圖像分析的教學策略

地理圖像是地理學承載信息的主要載體,也是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征。根據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高考地理試題材料呈現形式統計發現,以純文字和表格的方式考查學生閱讀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試題比較少,多數試題是以不同形式的地圖呈現,通過圖表形式組成多樣化內容,且不局限于單一圖表,而是經常出現組合圖、疊加圖,其中疊加圖又以區域圖與等值線圖出現最多,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從圖像對比、圖像訓練以及情境材料等3個方面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地理圖像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運用圖像對比,掌握圖像信息

地圖是地理學信息的載體。不同的區域需要結合相應的圖像,才能更好地獲取相關的地理信息,才能科學地分析地理問題,正確看待地理事物的發展演變過程。不同的區域涵蓋的地理信息不同,教師可采取對比不同區域的區域圖、氣溫和降水統計圖、等高線圖等圖像,加強學生對不同區域的理解和掌握,幫助學生進一步分析圖像中隱含的信息。例如復習日本和美國的相關知識時,首先可以借助區域圖讓學生感知日本和美國的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情況;其次可借助地形圖、氣溫降水圖、植被景觀圖等圖像掌握地形、氣候、植被之間的差異,加深學生對日本和美國自然地理特征的認識;最后可以通過產業統計圖、產值變化圖等,把握日本和美國的人文地理特征。

除此之外,掌握圖像信息還可以通過“3W+H”模式展開:第一個“W”代表的是“where”,即區域位置,了解該區域的經緯度位置、相對位置、絕對位置;第二個“W”代表的是“what”,即是什么或者有什么,掌握區域地形、氣候、水文等自然地理特征和經濟水平、科學技術水平等人文地理特征;第三個“W”代表的是“why”,即為什么這些區域會存在這些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調動學生的區域聯系和差異比較能力;而“H”代表的是“how”,即區域如何發展,運用可持續發展的觀點評價分析區域發展條件,為區域發展提供建議。

(二)豐富圖像訓練,加強圖像解讀

地理圖像是地理學承載信息的主要載體,也是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特征。根據近年對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高考地理試題材料呈現形式情況統計發現,區域認知試題多以不同形式的圖像呈現,并且圖像類型豐富。因此在中學地理教學當中要注重結合不同類型的地理圖像,增強學生對地理圖像的解讀能力。例如在復習我國三大自然區的特點時,教師可以通過對比不同類型的地圖,幫助學生掌握三大自然區的特點,同時結合三大自然區的分界線和地形圖,大致識別三大自然區的位置、范圍、主要地形區。

隨著我國地理教育改革的推進,高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對學生地圖能力的考查也越來越靈活。例如2019年高考地理全國Ⅲ卷第37題(如下頁圖2所示),此題屬于河流剖面圖的變式,它不是呈現單一的河流剖面圖,而是結合河流深度,將不同時間的河流剖面綜合,習慣了傳統地圖類型的學生剛開始看到這幅河流剖面變式圖可能會被誤導,但是只要熟練掌握圖像的分析方法,就能夠分析出這是不同時間河流斷面的變化,對比四幅剖面圖發現河面寬度變化不明顯,說明河流對兩岸的側蝕作用較小或者相似,而河流深度有明顯的變化,說明河流的下切作用顯著??梢?,要求學生解答此類題型,就要求他們活用地理學的讀圖方法。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前讀圖—課中析圖—課后繪圖或者填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罢n前讀圖”旨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讀圖習慣,需要掌握圖像橫向和縱向坐標隱藏的信息,這是立足于圖像分析的基本功。例如區域圖中要注意經緯度,可根據經緯度進行區域定位,判斷該區域的范圍大小、海陸位置及地理信息;等值線圖要注意數值大小的變化以及數值代表的含義?!罢n中析圖”有助于教師及時獲取學生在分析圖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給予反饋,增強學生的圖像分析能力?!罢n后繪圖或者填圖”能夠方便學生遷移運用,幫助學生將前面所掌握的知識再次運用和提升,從而增強學生的圖像處理能力。

(三)結合情境材料,培養圖像認知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要求學生能夠在真實復雜的情境中分析區域發展現狀和條件,客觀看待區域發展問題,提出可持續發展策略。區域認知高考試題材料中往往涵蓋不同程度的情境材料,情境越復雜,對學生能力要求越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復雜真實的情境培育學生的區域認知素養,提高學生對圖像的認知能力。

如2019年高考地理全國Ⅱ卷第36題:

云南省賓川縣位于橫斷山區邊緣,高山地區氣候涼濕,河谷地區氣候干熱。為解決河谷地區農業生產的缺水問題,該縣曾在境內山區實施小規模調水,但效果有限。1994年“引洱(海)入賓(川)”工程竣工通水,加之推廣節水措施,當地農業用水方得以保障。近些年來,賓川縣河谷地區以熱帶、亞熱帶水果為主的經濟作物種植業蓬勃發展。賓川縣的地形詳見圖3。

(1)指出賓川縣地形的主要特點,并推測耕地分布及數量的特點。

(2)說明地形對賓川縣河谷地區干熱氣候特征形成的影響。

(3)用水得到保障后,當地熱帶、亞熱帶水果種植業蓬勃發展,從氣候角度分析其原因。

(4)以水果種植業為基礎,提出賓川縣為促進經濟進一步發展可采取的措施。

此題材料信息涵蓋文字和區域圖,教師可通過文字材料,引導學生說出賓川縣的氣候特征和產業特點,并結合區域圖判斷賓川縣的地形特點。在此基礎上,學生便可結合圖文材料,進一步加深對賓川縣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認識,分析其區域發展條件,從而為區域的發展出謀劃策。

綜上所述,通過對近年高考地理全國Ⅰ、Ⅱ、Ⅲ卷中區域認知試題涉及的圖像進行統計,并從試題界定、試題材料呈現形式、圖像組成等方面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高考地理全國卷越來越重視對區域認知的考查,且材料形式多樣,區域選取范圍廣,更重視小尺度的分析。針對以上特點,教師可在日常教學中運用圖像對比、豐富圖像訓練及結合情境材料,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提高學生的區域認識水平。

參考文獻

[1]程良安,王紅計.一材多用 殊途同歸:從兩組相同材料的高考試題看高考命題的能力立意[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17).

[2]虞文君,季鳳軍,耿夫相,等.閃耀著核心素養考查的2016年高考地理試題:全國文綜Ⅰ、Ⅱ、Ⅲ卷地理試題評析與教學啟示[J].地理教育,2016(7).

作者簡介:朱華蕓,廣西博白人,教育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地理教育。

(責編 藍能波)

猜你喜歡
區域認知高考試題教學策略
高中化學反應原理學習難點及教學策略研究
統編本初中文言文選文變化及教學策略
初中數學絕對值概念教學策略
關于提高小學生識字實效的教學策略
區域認知與其他核心素養的聯系
歷史與社會學科核心素養“區域認知”的學習策略
區域認知及其培養重點解析
限制性核酸內切酶及相關試題的歸類分析
巧用高考試題,讓高三哲學復習課堂靈動起來
利用高考試題,提升高三歷史一輪復習的“能效比”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