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效課堂的構建

2022-06-10 13:37楊弦
公關世界 2022年9期
關鍵詞:有效課堂道德與法治構建

楊弦

摘要:初中生正處于人生的“拔尖孕穗”期,這一時期塑造什么樣的思想品德將對未來產生重要影響?!兜赖屡c法治》課堂是學校開展德育教育的主要場所,肩負著立德樹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其有效課堂的構建對于初中生道德素質的提高和法律素養的養成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規范作用。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課 有效課堂 構建

《道德與法治》作為一門德育課程,其有效課堂的構建對青少年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然而,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體制的影響,《道德與法治》課過于強調知識目標的實現而忽視能力目標的培養,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體性”,缺少能動性,這樣的德育課難免會使學生感到空洞、枯燥,喪失學習興趣,產生抵觸心理,以致學生對道德法治知識學而不信、信而不行,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一、妨礙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效課堂構建的主要因素

素質教育被錄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后,素質教育總體上成效不錯,教師更多地作為課堂的組織者、學生的輔助者,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是由于各種原因,《道德與法治》課依舊被當成一門智育課。目前,妨礙構建《道德與法治》課有效課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1.課程重視程度不夠

重智育、輕德育,是我國現行的教學體系中一直存在的問題?!兜赖屡c法治》課作為一門僅占70分的“副課”,其地位極易被忽視。大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只是片面地進行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忽視學生道德踐履能力的提高,這樣的課堂難免顯得空洞、蒼白,缺少靈魂和精神導向。此外,學生本人不重視也是妨礙《道德與法治》課有效課堂構建的重要因素。有相當一部分中學生,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淡薄,缺乏人生理想,缺乏愛國之情;并且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還面臨著許多心理問題,如游戲成癮、青少年犯罪,這些問題的解決僅僅靠智育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加強德育教育。

2.教師素質有待提高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擔負著培育“四有”新人的重要使命。教師的工作對象具有不同于其他工作的特殊性,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意志的人,這就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言傳”,更要“身教”,要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去教育熏陶他們,使其按照社會要求發展。教師只有具備高尚的人格魅力、豐富的知識、良好的作風,才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再者,教學效果不僅取決于真理的力量,更取決于人格的力量,“大多數人類行為是通過對榜樣的觀察而獲得的”,[ 1 ]教師必須要以身作則,以自己的思想行為去影響和感染學生,才能上行下效。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有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一批具有高素質的教師的努力。

3.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德育內容更加復雜,單純的課本知識的灌輸已經難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嚴重妨礙著《道德與法治》課有效課堂的構建。一方面,一些教師片面地認為德育教育即是理論教育,將《道德與法治》當作一門智育課來講授。然而,對于空洞乏味、“可望而不可即”的理論灌輸,學生并沒有參與感,對于脫離實際的教學內容,學生往往是排斥厭煩的。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僅僅立足課本,缺乏延伸,教學內容缺乏新鮮案例的支撐,不僅會使學生覺得所學知識晦澀難懂,而且會覺得所學缺乏“真實感”,喪失學習興趣。

4.教學方式單一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分數似乎成了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唯分數論下,“填鴨式”教學方式盛行。單一的“說教式”教學是《道德與法治》課中存在的第一大問題,嚴重妨礙有效課堂的構建。另外,《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方式單一也與部分任課教師觀念保守、陳舊、缺乏創新有著極大的關系。全媒體時代,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的發展,手機、電腦的普及,都為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教育者應當利用好這些有利條件,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

5.評價方式單一

我國現行的教育評價體系仍然以智育為主要方式,學??己艘浴胺帧睘橹?、招生機制以“分”取人,以考代評、以分為主的評價方式嚴重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極大的片面性、不合理性。目前,《道德與法治》課僅從學生的考試成績來衡量德育教育的成效,忽視對《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的評價,忽視道德知識的外化過程,這種重灌輸、輕內化、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式,嚴重妨礙著《道德與法治》課有效課堂的構建。

綜上所述,這五個方面的因素都妨礙著《道德與法治》課有效課堂的構建,這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存在的五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有效課堂的構建方法

根據以上問題,構建《道德與法治》課有效課堂主要需從以下五點發力:

1.轉變教學理念

教師必須轉變重智輕德的教學理念,從“知識觀”向“能力觀”轉變,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思維能力、踐行能力,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點、道德規范內化為自己的品德意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外化為相應的行為表現和行為習慣。轉變教學理念,也是我們國家和社會文明進步的需要,表明我們國家教育教學改革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個新階段要求教師必須樹立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理念,否則素質教育和新課改都是海市蜃樓,終將化為泡影。

2.提升教師素質

優秀的德育師資力量是《道德與法治》課構建有效課堂的有力抓手。新課程理念下,對《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角色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化。成功的德育課堂需要教師扮演好四個角色:最佳編劇、最佳導演、最佳演員、最佳觀眾。[ 2 ]教師必須注重自身素質的提升,才能在不同的角色之間靈活轉變。新時代、新形勢、新需求,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把提高教師綜合素質放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學校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做好教師的培訓工作;教師也要加強自我學習和自我修養,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學校創設各種形式、任課教師自覺自為,教師的專業水平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道德與法治》課才能在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中真正落到實處、落到好處。

3.調整教學方式

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在要求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獲取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踐活動法、自主學習法等。然而,在傳統的德育課堂中,教師往往只采取講授法,這種單一的“說教式”教學方式難免有所欠缺。教師應該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學生成長的需要,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方式,才能保證《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方面,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任務以及教育對象的不同特點,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實現不同教學方式之間的優勢互補,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教育者要注意不斷研究新情況、新問題,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式,總結和探索新的教學方式。[ 3 ]同時,要從實際出發,有的放矢,針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問題、不同的任務,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切實解決學生的思想行為問題。

4.豐富教學內容

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學校德育教育的內容必須要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而不斷豐富,要有中國特色,弘揚國家價值觀,體現時代精神,從而完善學生價值觀,培養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新課改以后,我們的德育課程新增了法制教育、基本國情和時事教育、青春期衛生常識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內容,這是順應時代發展需要的要求,并且,隨著時代發展的需要還將不斷豐富。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自己所教授的這一個科目,知識之間是互通的,學科之間也是相連的,因此,也可以通過借鑒其他學科知識來豐富《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

5.完善考核方法

考核方法影響著老師的教學活動、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構建有效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促進德育和智育的深入融合,改革考核方法是必要的。[4]第一,考核形式多樣化。更好地實現我們《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目標,構建有效的德育課堂,要求我們改變以往單一的考核形式,要在試卷測試的基礎之上,綜合運用各種考核形式來幫助學生吸收知識、提升能力。比如:策劃專題小報、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調查報告等,這些都可以成為《道德與法治》課的考核形式。第二,考核內容能力化?!兜赖屡c法治》課的考核內容,應以“能力”為中心,由“知識本位”轉向“能力本位”。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結合生活實際;在考核時,要注意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第三,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主體多元化是考核形式多樣化和考核內容能力化的必然要求,要建立科學的考核方法,《道德與法治》課的評價主體,就不應該僅僅局限于任課教師,也應該包括學生、其他任課教師,應該是教師評價、學生自評、他人互評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黃向陽.德育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亞當.斯密,蔣自強等譯.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3]劉麗.多元文化背景下學校德育教育的構建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6(28).

[4]成桂英,王繼平.教師“課程思政”績效考核的原則和關注點[J].思想理論教育.2019(01).

(責任編輯:姜秀靚)

猜你喜歡
有效課堂道德與法治構建
蘇教·中圖版《道德與法治》小學低年級教材解讀
實現初中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
洗去浮華,回歸本真
環境生態類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
構建游戲課堂加強體育快樂教學的探究
共情教學模式在科學課堂的構建與實施研究
中小學推出《道德與法治》課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