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質疑: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的突破口

2022-07-01 21:10賀彩虹
三悅文摘·教育學刊 2022年12期
關鍵詞:增效減負增效減負

賀彩虹

摘要:減負增效,先要把學生從題海戰術中解救出來,更多的是培養孩子好的思維能力,而好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是要學生善于動腦,而會動腦,并不是之前一味的會解決問題,還要會提出問題。質疑是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的突破口。課前讀一讀,疑一疑,有效質疑能讓個性飛揚;課上疑一疑,展一展,高效展疑能擦思想火花。課后疑一疑,思一思,多多思疑能懂讀書妙法。機械的題少刷一點,學生身心輕松一點,腦子勤快一點,這樣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收獲知識,還能培養能力,活躍思維,讓課堂上舞動快樂的旋律。

關鍵詞:質疑;減負;增效

新時代,語文老師到底要引導學生做點什么?筆者覺得:質疑是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的突破口。全文圍繞以下三個方面:課前讀一讀,疑一疑,有效質疑能讓個性飛揚;課上疑一疑,展一展,高效展疑能擦思想火花。課后疑一疑,思一思,多多思疑能懂讀書妙法。寫作主要的資料來源于教學的點滴實踐和積累,屬于原創材料的提煉。如果能把學生的質疑,當作豐富的課堂資源,整合和研討,將是“減負增效”大背景下一個通向廣闊天地的窗口。

新時代向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老師重新審視到底要如何教學才能找準“減負增效”的突破口。筆者覺得既然要減負增效,先要把學生從題海戰術中解救出來,更多的是培養孩子好的思維能力,而好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就是要學生善于動腦,而會動腦,并不是之前一味的會解決問題,還要會提出問題。質疑是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的突破口,等著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來檢驗成效。

北宋大教育家張載曾在《學大原下》中說過這樣一句話: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學;學則須疑。愛因斯坦也曾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傳統的課堂,老師生怕學生迷了路,教書育人一直在老師的帶領下穩步前行,老師也為自己的精彩設計而暗自慶幸,一切盡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殊不知,學生課堂上可以碰撞的思想火花都被扼殺在了這穩健的步伐中,習慣了一味接受,慢慢就沒了質疑和創造的精神,止住了時代前行的動力。筆者覺得新時代的教學要減負增效,有效質疑不可少。如果一位語文老師課前能啟迪好學生質疑的問題,上課又正好能妥善地解決這些疑難,并更好地指導以后的教學,那么這無疑就是新時代最需要的老師。這樣的質疑精神將會貫穿整個教學,讓語文課堂活力無限,魅力無限。

一、課前讀一讀,疑一疑,有效質疑能讓個性飛揚

每個學生的知識水平的層次是不可能完全一樣的,一定存在個性差異。也許我質疑的地方是你剛好有困惑的地方,再也許我的疑問正是你知道的,你的疑問正是我可以解決的。讓學生課前讀一讀,提出自己的疑惑,有效質疑能讓個性飛揚,甚至能檢測出課前自主學習效果。

(一)問題群凸顯價值問題

你見過問題單一的呈現,但你遇見過問題一串串,一群群地涌來嗎?當問題來得氣勢洶涌,筆者可預見那課上的孩子必將是一個個生龍活虎,要表現的激情勢不可擋。但只有養成學生質疑的習慣,課堂才隨時有驚蟄之聲,讓沉睡的靈魂瞬間復蘇。

如鄭振鐸的《貓》,聚焦“情”上的“問題群”。有一個學生從換題上入手,疑能不能改成《永遠的悔》,《生命中的三只貓》等,從情感上入手,可以感知學生的感性。這類問題即便是試題考查的時候,也是具有開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但是在學生的一問一答中,學生不只是簡單地知道能不能換題從內容、主旨多方面入手進行解答,還讓學生在質疑問答中對于文本情感的觸摸更加的深刻?!队肋h的悔》情感的天平自然在對于第三只的懺悔上,而《生命中的三只貓》就只能平分秋色了。對于三只貓的情感厚重在有效質疑中自然見分曉。

接著他在此基礎上,又提出了“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和“自此,我家永不養貓”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質疑的方式課前把價值問題凸顯,聚焦課堂,師生對“能治愈的疼痛”和“不能治愈的疼痛”也自然拎得清楚明白。繼續質疑文中還有哪些文字刻下了文中“我”疼痛的烙???

一個個的問題形成一個問題群,凸顯價值問題,自然達成本單元提示中從標題上把握文章重點的單元目標,并一步步引向文本深處,讓教育的成長靜悄悄,又熱鬧鬧,快樂減負又增效,何樂而不為?《阿長與<山海經>》為什么寫了阿長那么多不利于阿長形象的篇幅?又為什么要略寫?這些問題會自然引導學生去探究本文“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以及選材與立意的關系。然而,問題群的展現遠不只是止步于此,這一問題的凸顯只是開了一個小口,將會引來學生對于“欲揚先抑”“襯托”“對比”這類容易混淆的寫作技巧的質疑問難,反而因問題群的展現更容易把他們之間“有抑有揚”“有主有次”“無抑無揚無主次”的各自特征凸顯出來。在達成“詳略安排、角度選擇”的單元目標的同時,讓學生對于有價值的問題的捕捉會更加得心應手。這樣不只是培養了學生質疑精神,還培養了他們舉一反三、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會不“減負增效”?問題群凸顯價值問題,心往一處用,力往一處使,無論問題怎樣呈現,個性怎樣展現,但終究是殊途同歸,英雄所見略同,自然而然地把握了教學的重難點。

(二)精準質疑提升品位

一堂精彩活力的課堂,用活動激發活力,并不是為了活動而活動,也不是為了質疑而質疑。一位好的語文老師,要正確引導學生不只是有疑的意識和品質,還應該培養會疑,善疑的能力,捕捉“疑”之亮點。與自己的多處疑問比一比,從哪個角度去疑更好,這就好比學生是愿意進行題海戰術呢?還是愿意觸類旁通、事半功倍呢?精準質疑,可以提高課堂品味,為“減負增效”開路導航。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行是知之路,學非問不明?!辈浑y看出,問在學習中的重要性。一步步地學習,一步步地質疑追問,也就一步步將閱讀引向深入。但如何“精準質疑”?像這類回憶性散文,選材和立意是一道打開課文的機關。如《阿長與<山海經>》長毛的故事能不能刪去?這里的“敬意”與給“我”買《山海經》生發的敬意有什么不同?通過一步步追疑,引導學生深層挖掘文本內涵,一是讓學生明白這一類用什么方法寫什么的問題,會從“寫作技巧來把中心表”的角度去思考,二是讓學生結合具體意境理解前面的敬意會因傷害我的隱鼠而消失,而后面的敬意在歲月的沉淀中越發真摯,前面的敬意也無形把后面的襯托得更加的濃烈。精準質疑,這樣的課堂不僅不會亂,反而會掀起課堂的高潮,給教學減負增效,讓課堂妙趣橫生。

不同文體,問題的精準把握各有側重,記敘類,情是命脈;說明類,重在傳知;議論類,理是根本。各自圍繞重難點,精準質疑,提高課堂效率和品味,那將是事半功倍的效果。以生為本的高效課堂,是可以避開以往老師拋問題,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的困境,讓學生擦亮慧眼探究問題的價值,敢疑善疑,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在有效質疑的活力中展開,把課堂還給學生,把精彩還給學生,不是逼著學生開出花來,而是學生爭先恐后自由地開出耀眼的花朵。

二、課上疑一疑,展一展,高效展疑能擦思想火花

新時代,語文的“減負增效”來自課堂的展演和思辨。高效展疑,不僅能讓減負落到實處,而且能檫思想火花,提高課堂的效率。如《阿長與<山海經>》有學生疑為什么不寫阿長買《山海經》的環節?并開展了補這一環節的微寫作。課堂上,大家都帶著質疑來欣賞,來品評微寫作是否合情合理,有一個學生寫得著實很生動,但有學生質疑他的字里行間流露的是買《山海經》是否太隨意了?阿長買《山海經》是否應該是有意并慎重去做這件事,她對“哥兒”的感情才顯得更加貼切和真摯?于是,就加了這樣兩句:陽光正好,今兒“得空”,哥不是喜歡什么《三哼經》么,正好上街去尋尋看。雖只有三言兩語,就把阿長只要有空,就把“哥”的事放在心上,對“哥“的關心是發自內心的這個形象刻畫得生動?!案纭睂λ膽涯?、敬意、感激也自然是打心底的。學生展演的過程,就是師生面對面辯論、面批的過程,老師始終是引航人,怎會不“減負增效”?傳統的課堂,老師課上的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自己的一個人的精彩和一廂情愿上了,而新時代只有在課堂上不斷地解決學生最需要幫忙解決的問題,減負增效才會水到渠成。

而《貓》中學生就作者到底要不要深深自責來展開辯論。有的從“以貌取人、主觀臆斷、不去反省、精神歧視”等角度表達了應該深深自責的觀點,也有從“知錯能改、寬容仁愛、關愛弱小、作者朋友圈”等角度表達了作者是個善良、正直、嚴于律己、勇于擔責、有剖析精神的人,不必因一次失誤而悔恨終生,應該走出這段悲苦的經歷。

展疑的形式,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境,投其所好來選擇。最常見的有以下兩種值得推薦:

1.辯論。設計正方反方的辯題,如《貓》正方辯題是:不用深深后悔;反方辯題是:要深深后悔。辯論可以先錄好示范,再現場展辯。辯論的正反方的辯題,老師可以幫助學生一起確定。辯論團隊的組建,在大家自愿的基礎上,再確定對應的位置與順序,整個過程,既有學生的自由參與,又有學生的自主把握,樂在辯中。

2.演評。對于故事性很強的文章,老師可以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分組表演,如《皇帝的新裝》分組展演后,既有學生對于本文由小孩子道出真相的辯疑,又有對于表演本身哪里不到位的質疑。疑問,無論是來自文本,還是生發出新的疑問,在大家辯疑的過程中,不僅擦出了思想的火花,而且課堂在大家的展演和質疑中一步步推向高潮。

三、課后疑一疑,思一思,多多思疑能懂讀書妙法

學生在課后思考中會獲得新的理解和體會。上完《貓》的第一課時,有學生問:《貓》到底是寫貓,還是“人”呢?圍繞這個話題,讓學生走向課外,更好地了解那個時代的背景。

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文本三只貓的不幸命運,實質上是“以小見大”,反映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這三只貓的命運,其實是舊中國眾多貧苦者,弱小者命運的寫照,他們生活在最底層,屈辱隨時降臨在他們身上,根本無法逃脫,也就是說,他們的悲劇是一種必然。并進一步探究文中的張媽是不是就是這類沒有“話語權”中的一員?依托文本,又跳出文本,思得更深,引得更遠,豈不美哉?老師在反思中也能更好地提升自己。雖然《貓》在課堂環節展演思辨環節也精彩,但總覺得散了點。主問題的設置還不夠突出。如果加入請就“得失貓”的喜怒哀樂來質疑問難,上課學生的質疑可能會更集中,效果自然也會更好。

如何更好地質疑問難,更是教育者要思考的問題,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和我校生本課堂的探究,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1.課前質疑,要面廣。一是要求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二是自由、廣泛地提一兩點自己覺得比較好的疑問。英國的英語大綱要求教師“應指導學生具體深入地思考讀物的質量和深度,鼓勵他們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對作品的情節、人物、思想、詞匯、和結構做出反應”。顯然,這一思想,是鼓勵學生廣撒網,能對作品從多角度進行閱讀思考,啟迪教者從多角度引導孩子進行思維活動。質疑也亦如此,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同的學生自然就有不同的疑點等待老師撥開迷霧。

2.課上展疑,要精煉。老師要把學生的疑問收起來,一是要備疑;二是要對學生的疑問進行篩選和合并。課上老師要有的放矢,對疑問的展示環節盡可能由淺入深,緊緊抓住文本重點展開.如散文就要抓情感,小說就要看社會的窗口等,托物言志類的文章托了什么物,言了什么志,物與志之間是如何搭建起橋梁的?人物傳記人物精神一定要凸顯,童話的想象不能丟等等。這樣質疑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角,又發揮了老師的引航作用,何其美哉!

3.課后思疑,要提升。不是為了疑而疑,質疑不僅讓老師自己獲得教學上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培養思辨精神,知疑質疑,存疑質疑,精準質疑,在質疑中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水平。師生課后疑一疑,思一思,思疑能懂讀書妙法,又是一番新境界。

綜上所述,課前有效質疑能讓個性飛揚,課上高效展疑能擦思想火花,課后多多思疑能懂讀書妙法。新時代的課堂,質疑是“減負增效”的一個突破口。機械的題少刷一點,學生身心輕松一點,腦子勤快一點,這樣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收獲知識,還能培養能力,活躍思維,讓課堂上舞動快樂的旋律。新時代新氣象,學生更期待活力動感的語文課堂,如果老師能啟迪好學生的質疑,并精準把脈,讓學生的問題一氣呵成得到解決,那將大大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熱情,讓每一節語文課堂都充滿著期待!

參考文獻:

[1]李江華.老師怎么教 學生才會問[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12):47-48.

[2]周娟.談肖培東"實實在在教會學生讀書"的教學藝術[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12):50.

[3]馬耀輝.讓追問點亮語文課堂[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5):71-72.

猜你喜歡
增效減負增效減負
初中英語教學中實現“減負增效”的策略
仿生耦合風機葉片模型降噪與增效分析
輕擺渡,濟江川
語文課堂教學增效減負的研究
初中作文教學分層分組策略探究
為英語作業增添快樂的色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