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我國教育技術學科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與路徑

2022-07-23 15:05胡欽太王姝莉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專業建設高質量發展

胡欽太 王姝莉

摘要:當前,在國家大力提倡教育數字化轉型和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導向下,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將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我國教育技術學科歷經近40年的發展,已從專業成熟期步入提升期,其獨特的專業優勢和社會貢獻日益凸顯,尤其體現在產學研用一體化人才培養、一流課程資源建設、服務城鄉教育、助力鄉村振興、抗疫助學服務等方面。未來為了更好地推進我國教育技術學科的高質量發展,可以采取如下8條行動路徑:一是把握時代發展脈搏,不斷挖掘教育技術學科新的“生長點”;二是充分發揮教育技術學科服務社會的優勢,助力國家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三是努力建設一流本科專業,持續提升專業整體質量和學科影響力;四是拓展學科體系,積極探索與多學科的深度交叉與融合;五是遵循專業分化規律,形成科學合理的專業人才分類培養體系;六是重視產教融合,構建并創新多方協同的育人新模式;七是統籌開發優質資源,為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提供持續動力;八是優化職能結構,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團隊和制度建設。

關鍵詞:教育技術學科;專業建設;高質量發展;學科貢獻;行動路徑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5195(2022)04-0021-08?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2.04.003

一、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教育技術學科發展 的新命題

1.實施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導向

教育技術學是當代教育科學與信息技術相融合而形成的新興學科,也是國家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迫切需要的學科。2018年教育部、財政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堅持高等教育特色一流、內涵發展,體現優勢特色,提升發展水平,……實現以質量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a)。隨后教育部又陸續發布了《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等系列政策,都體現出建設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的目標。2021年3月,國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再次強調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發展愿景,并將“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作為重要規劃內容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1)。專業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單元,是建設高質量本科教育、培養高水平人才的“四梁八柱”,專業建設更是關乎優質人才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教育質量乃至綜合國力提升。在教育高質量發展與“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教育技術學專業與學科體系的改革創新尤為必要。

2.推動教育數字化轉型的變革需求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轉型更加強調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我國高度重視信息化建設和數字經濟及數字中國建設,《“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也強調“把握數字化發展新機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2),教育系統更是需要推動教育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a)。2021年7月,教育部等六部門印發的《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推動教育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支撐教育高質量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a)。教育部部長懷進鵬也在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以改革創新注入教育發展強大動力……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b)。教育部更是在2022年工作要點中強調,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提出了包括“促進教育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提升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堅強支撐”“深化教育改革,為教育發展注入強大動力”等在內的建設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c)??梢?,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與智能化升級、推動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質量、培養大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成為新時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總體而言,在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政策背景下,教育技術學作為對社會和技術發展作出最快速反應的學科之一,需要重新審視學科定位,調整專業方向,努力為社會轉型所需的人才培養作出應有的貢獻。

二、新時代教育技術學科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與機遇

1.教育技術學專業已從成熟期步入提升發展階段

根據教育技術學專業發展的階段劃分(即依次經歷了起步期、發展期、成熟期、提升期),我國教育技術學目前已處于從成熟期邁向提升期的階段。在專業開設方面,截至2022年初,全國共有197所院校開設了教育技術學本科專業。根據2010年至2022年間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近10年來我國陸續撤銷了一批教育技術學專業,但同樣也有院校新增開設了教育技術學專業,而且新增專業的院校以師范類院校為主,新增學位類型主要為教育學與理學;撤銷專業的院校以綜合類院校、理工類院校和地方類附屬院校為主,撤銷學位類型主要為理學與工學。此外,在課程建設方面,教育技術學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與一流本科課程持續增加,共有6門課程入選2018年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15門課程入選2020年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其中線上線下混合課程建設受到更多關注,占總入選課程的47.6%。

總體來看,開設與撤銷教育技術學專業院校數量的動態變化是學科和專業發展、人才需求變化的歷史選擇,既符合學科發展規律,更體現出新時代高等教育專業發展質量總體提高的目標與行動。2022年2月,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強調要“升級改造傳統專業,淘汰不適應社會需求、不符合學校辦學定位的專業”,旨在優化調整專業結構,保障專業建設的基本質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d)。因此,教育技術學亟需加快提高專業質量、優化專業結構的步伐,積極回應技術進步、社會發展與人才培養等方面提出的新挑戰與要求,努力推動教育技術學專業的高質量發展。

2.教育技術學展現出獨特的專業優勢和社會貢獻

隨著技術逐漸滲透到教育乃至社會發展的全過程與各領域,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師生和研究者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貢獻與影響力已逐漸從校園擴展到社會,既回應了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也為社會發展作出了令人矚目的貢獻。

以在線教育為例,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防控期間,來自全國30所高校的教育技術學專家、學者組成“國家隊”,啟動了“同心抗疫助教學,教育技術網上行”的社會志愿服務活動,在6周內共開展了43場直播講座,征集并發布了兩批共123個本專業的共享課程資源等,為疫情防控期間乃至當下的在線教育都作出了巨大貢獻,深受社會廣泛好評。在一流課程建設方面,有學者組織開發了教師教學能力提升的系列慕課,內容涵蓋教學方法、教學能力、信息化教學、職業素養等,此外還向有志于開展慕課的高校教師積極傳授了如何利用數據進行設計與優化慕課的實戰經驗(汪瓊,2017),受到國內各層次學校的廣泛認可。在服務城鄉教育和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教育技術學領域的學者與組織機構持續深入開展信息化促進教育公平的研究與實踐,形成了雙軌制數字學校模式、城鄉互助“雙師”模式、有組織的MOOC模式、適切性數字資源全覆蓋模式等本土化教學模式,通過各類強交互專遞課堂助力鄉村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同時開發自適應學習課程賦能鄉村學生個性化學習(王繼新等,2018),從而不斷為鄉村教育質量提升和鄉村振興作出教育技術學特有的貢獻。這些創新型的教學模式與特色的課程資源,不僅有力回應了國家“三個課堂”的建設要求;同時也依托“互聯網+教育”大平臺,向欠發達地區學校精準供給了優質教學資源,推動了“三環四得”教學改革,促進了公平而有質量的鄉村教育發展(中國教育報,2021)。在產學研用人才培養方面,教育技術學領域的學者積極聯合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各級基礎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信息技術企業等,構建了提升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能力“三融合”培養模式,包含“五結合”高水平課程體系、“四位一體”培訓實踐體系、“六結合”產學研協同育人機制,培養了大批能夠勝任教育信息化建設和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教育技術學專業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徐福蔭等,2021)。

由此可知,教育技術學在發展過程中所彰顯出的獨特社會貢獻,也正凸顯了教育技術學所獨有的、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優勢(胡欽太等,2021)。

3.新高考改革與“雙一流”建設為教育技術學科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

從教育部2019年以來開展的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情況來看,教育技術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院校數量在逐漸增加。目前已有8所高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被選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14所高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見表1)。

2019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明確提出,鼓勵不同類型的普通本科高校在一流本科專業方面分類發展、特色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a)。同年,我國多個省市開始試行新高考政策,取消錄取批次,實行“專業+高?!薄霸盒I組+專業”等志愿填報模式,這為諸多學科特色強的高校提供了超越其他同類院校的機會。2007年至2011年間,教育技術學專業先后有8所院校入選全國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名單(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為同類型高校的專業建設與改革起到了示范與引領作用。2020年后,受疫情和就業等社會因素的綜合影響,師范類專業的招生形勢持續向好,教育技術學專業因社會服務表現良好,受到高考考生的廣泛認可。當前我國教育技術學科建設正面臨融合創新與分流轉型的重要節點(胡欽太等,2021),在新高考改革與“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各高校勢必需要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選拔方式和培養方案。

三、新時代教育技術學科實現高質量發展的 行動路徑

目前,我國教育技術學科發展水平與規模實力正走向穩定優化階段,專業建設正朝著優質、創新、特色的方向發展。站在新的起點上,教育技術學需要把握新機遇,順應“互聯網+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智慧教育、教育數字化轉型等趨勢作出積極轉變,助力國家教育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同時以一流本科專業建設與新型學科改革為抓手,開發優質一流資源、優化基層職能結構、區分人才層級類別、做好產教融合育人,以全局謀劃長遠,以創新驅動發展,帶動教育技術學在新時代實現高質量發展。其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路徑如圖1所示:

1.緊跟時代前沿,發掘新時代教育技術學科發展的生長點

伴隨以人工智能、互聯網、神經科學、學習分析等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技術逐步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這為新時代教育體系的變革與創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恰如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所致的賀信中所言,“中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光明網,2019)。教育技術學科發展應緊跟技術發展方向,探索信息化賦能教育變革的前沿,在學科和專業建設中融入智能教育、“互聯網+教育”等新的生長點,以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技術、經濟等因素對教育和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具體而言,可從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在技術探索創新方面,要把握技術發展前沿,積極挖掘新技術在教育技術學科中應用的生長點,促進新一代智能技術與課程建設、學生學習、教師教研、教學管理、教育治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技術賦能教育教學流程重組、教育教學方式變革、教育治理模式升級、教學質量評價方式優化等方面的創新應用。第二,在教育形態創變方面,要加快推進打造能夠滿足學生自主學習與個性化發展需求、滿足教師高效教學與集成管理、滿足學校智慧治理與科學發展決策的智慧平臺、智慧課室、智慧校園,推動形成“互聯網+教育”新形態,以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專業建設質量提升。第三,在學科發展規劃方面,要尊重規律、構建體系、強化優勢、突出特色,及時抓住領域發展前沿,結合院校定位、地緣格局等方面的特色與優勢,積極進行課程體系調整與改革,突出學科發展重點與人才培養特色。

2.服務社會發展,助力國家教育信息化與智能化建設

2021年12月17日,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報告(2020年度)》指出,高校需“在主動應變中持續改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b)。教育技術學作為一門與教育信息化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不僅需要應用信息技術前沿、參與信息化進程、研究教育教學規律,還需要與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建立緊密聯系,將教育技術學的專業優勢和學術貢獻落到實處。

教育技術學需要承擔起服務教育信息化建設、管理和研究的責任,為國家教育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作出貢獻??蓮娜齻€方面推進:一是順應國家政策要求,以教育技術創新助推教育信息化發展。具體包括建設新型基礎設施與環境資源,探索技術賦能的高效教與學模式,開發優質共享的數字化教與學資源,促進師生數字能力發展,帶動信息化產業發展,構建智慧治理與績效評估體系等,切實推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內容、教育環境、教育治理等的現代化進程。二是合理設計專業架構,主動對接教育信息化的發展需求。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可根據國家教育信息化行業、產業發展和就業需求,設定科學合理的專業能力培養目標;在教育教學模式方面,應充分發揮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人工智能教學的優勢,在智能化的教學環境中不斷提升人才培養的效果與質量。三是改進理論應用范式,打破學術研究與應用實踐之間的壁壘。應加強高校、科研機構與社會組織、教育管理部門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建立健全科研成果向實踐成果的轉化機制;同時應提升教育技術學科成果服務社會的廣度與深度,著力解決學科理論知識普及不足、實踐服務落地困難等問題(郁建興,2021)。

3.建設一流本科,持續提高教育技術學專業整體質量

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的第一使命,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回歸高校育人本質也是“雙一流”建設的主要任務之一。教育技術學專業應當把握提升高等教育本科教學質量的契機,主動適應新發展理念,參照一流本科專業建設標準,凸顯一流專業特色與學科優勢:一是在宏觀架構方面,將系統改革與引領示范同步推進,在人才培養、課程內容、師資隊伍、專業資源、質量保障等各方面全面推進,同時引領帶動同類型高校優化專業結構,全方位提升全國教育技術學專業的整體水平。二是在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設置方面,積極回應國家培養應用型人才與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結合自身專業特色,改革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體系。三是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賦能的教育教學改革,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四是在基礎設施創設方面,提供現代化的教育教學環境與支撐條件,包括網絡學習空間、優質共享資源、智慧治理平臺等,從而為開展智能化、沉浸式、強交互、高效能、個性化的教與學提供支撐。五是在辦學質量評價與保障方面,深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改革評價方式,建立教育技術基礎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技能并重的多元化綜合評價體系,完善包括全方位數據支持的學習過程監測、評估、反饋的綜合評價體系,探索建立能夠體現學校人才培養效能與學生全面發展及可持續發展水平的發展性增值評價體系。

4.指向新型學科,積極探索與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

我國于2019年4月底正式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 后,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新文科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就要求各高校深刻把握學科發展規律,主動回應新變局、新時代、新技術帶來的現實挑戰,真正落實面向未來的復合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和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郁建興,2021)。新文科和新工科建設對我國高校目前的專業設置與人才培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亟需以創新思路和跨界模式著力建設學科交叉融合、適應和引領時代發展的教育技術學專業。

具體而言,可從以下方面推進:一是拓展學科知識體系,促進教育技術學與其他學科融合創生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綜合性學科的探索與實踐,以學科互涉的協同效應與學科融合的有機反應不斷實現教育技術學科理論與實踐的創新發展。二是創新學術研究方法,緊跟時代前沿,積極引進新理念、新取向、新技術、新工具,不斷拓展教育技術學理論與實踐的新場景、新環境、新生態,打破傳統教育技術學在研究對象、研究手段、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局限性。三是優化人才培養模式,通過開設跨學科課程實現學科外部交叉延展和學科內部融合。既要積極尋求與其他學科的融合、交叉與合作,也要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蓪⒂嬎銠C科學、腦科學、傳播學、藝術學、人工智能科學等有效融入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理論與實踐當中(馬小芳,2020),從而提升學生的基本專業能力與跨學科能力,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創新性思維和多學科素養的教育技術學人才。

5.區分層級類別,形成科學的專業人才分類培養體系

201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健全高等教育學術人才和應用人才分類培養體系……大力支持應用型本科和行業特色類高校建設,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比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7)。新一代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新時代教育技術學人才培養帶來新機遇,但信息技術相關崗位分工的細化與專業化,也對教育技術學人才的多樣性與專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高校需要針對以往人才培養模式趨同、個性化培養路徑缺失等問題,以學生為本、分類制定各類人才培養體系,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和高等學校綜合改革:一方面要確定院校特色的專業培養模式。專業培養模式應充分體現其所隸屬的院校背景與發展環境,不僅要考慮所處院校人才培養的需求、所處院所的特征與特色,還需兼顧院校所處地區的發展定位與地緣優勢,精準定位人才的培養目標與素質結構,積極響應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布局。另外,專業培養模式既要體現不同院校教育技術學的發展特色,更要在整體上體現中國教育技術學的發展特色。另一方面要為不同類型人才提供不同的培養體系與訓練體系。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去向大致可分為技術類、教學科研類、教學輔助類、其他類(胡欽太等,2021),院校應根據各專業人才的能力要求與發展目標,制定針對性的培養方案,如面向學術型人才提供學術研究與科研項目,面向教學型人才提供教學設計培訓體系與學科競賽,面向工程型人才提供實訓基地與實踐項目等。

6.做好產教融合,構建多方協同的育人新模式

產教融合一直貫穿于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的發展歷程。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是當前推進人力資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對新形勢下提高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擴大就業創業、推進信息化產業發展、培育信息化發展新動能,均具有重要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7)。

我國教育技術學“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等人才培養模式正逐步成型,但仍需從如下方面進一步完善:其一,在實踐育人平臺與實訓機制建設方面,鼓勵校企合作搭建產教融合的教學平臺和實踐基地,以產業經營項目為主要依托,創新優化實踐教學,基于校外實踐基地建設項目、創新創業教育項目、實習實訓項目等,構建“專業技能—綜合應用—創新實踐”的層層遞進實訓體系。其二,在專業育人機制改革方面,可構建校企協同育人模式,將信息化產業需求融于教育技術學人才培養的全過程,通過聯合開發課程、編寫教材等舉措實現教與需相結合。同時應健全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在實踐性較強的專業推行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促進學校招生與企業招工相銜接,實現校企育人“雙重主體”,學生學徒“雙重身份”。其三,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可組建面向教育信息化領域的產教融合雙師型師資隊伍,以信息化人才需求為導向,引進具有行業經驗的專兼職教師,同時鼓勵校內專任教師進入行業和企業進行鍛煉。其四,在產教融合生態構建方面,應全面促進教育技術學科和教育信息化產業的協調發展,形成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圈。同時促進校企溝通與信息流動,打造產教融合信息服務平臺;提升校企合作水平,建立緊密對接產業鏈與創新鏈的學科及專業體系;創新成果與產業對接,推動將重大科學創新、關鍵技術突破轉變為先進生產力;構建教育信息化產教融合的育人質量評價機制,建立產教融合的評價考核機制,并將產教育人水平融入高校教育質量評價體系。

7.開發優質資源,助力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

教育部在2018年發布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中指出,要“定期更新教學大綱,適時修訂專業教材,科學構建課程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b)。在2019年發布的《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也強調要以新理念和新方法建設高質量課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b)。

在國家政策的號召下,盡管2019年以來我國教育技術學專業多門課程獲評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但由于各院校的教師隊伍和資源建設路徑等方面的差異,許多高校的教育技術學專業都存在專業課程設置滯后、規?;c前沿性的統編教材建設缺位、線上資源的合作共建與后期管理不足等問題,這與新時代的學科發展需求嚴重不符。因此,教育技術學專業在資源開發與課程建設方面應做到如下三點:第一,積極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引入新理念、新內容、新資源,及時更新與維護課程資源,推進在線慕課、混合式課程、虛擬仿真實驗課程及平臺建設,尤其要關注教育技術學的課程思政和技術倫理等相關問題,積極發揮優質課程、一流課程對教學質量整體提高等方面的引領作用。第二,促進優質資源共建共享和校際互聯,加強團隊教研協作,構建課程教學共同體,強化教育技術學一流課程建設的橫向合作,共建精品統編教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共創校際協同機制,同時要建立學科開放課程與資源集成的智慧管理和評審平臺,重視基于大數據的資源管理與優化。第三,關注課程資源的應用與推廣。對于示范型資源與優質課程,鼓勵教師積極學習參考和進行多元應用,同時要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和多形式學習,提高教育技術學課程的實際應用效果,不斷增強教育技術學科的公共服務水平。

8.優化職能結構,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

教育部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和《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等文件中都明確指出要“加強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實現高?;鶎咏虒W組織全覆蓋”(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c)。教育技術學專業的基層教學組織建設可以通過團隊建設和制度建設兩方面來推進。

第一,形成科學的基層教學組織團隊。在團隊組織模式方面,以院系或專業為單位,根據不同教師的身份角色與教學任務,形成教學團隊、學科教研室、實訓中心等基層教學組織,建設教學梯隊,嚴把進人關、注重“傳幫帶”,選聘高水平技術人員或教授擔任負責人,充分發揮教育技術學產教融合與“雙帶頭人”的引領作用。在組織運行方式方面,強化基層教學組織的教學功能,創新教研模式,落實育人目標,切實鞏固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和本科教學的基礎地位,鼓勵以基層教學組織為單位或節點開展項目合作與教學交流活動,以及組建教學或教研合作共同體。第二,建立基層教學組織的長效發展與質量保障機制。在管理模式方面,弱化行政職能,強化教學教研職能,健全教師擔任實踐導師、班主任等配套制度,積極發揮教育技術領域內的省部級優秀教學團隊和教學名師的示范引領作用。在培訓機制方面,發揮基層教學組織在教師隊伍建設方面的關鍵作用,創新教師教學和學術成長的形式與載體,推動教師培訓常態化和專業發展自主化,建立教師教學能力全周期分階段規劃培養制度和校內外教學“雙導師”制度。在質量評價體系方面,一方面要圍繞教育教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開展評價考核,提高教學在評價考核中的比重,合理處理科研與教學的關系,并鼓勵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以及依據教學內容凝煉出新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積極完善基層教學組織的團隊組織、人才流動、績效評價等制度,充分發揮制度優勢,助推教育技術學基層教學組織的作用發揮。

四、結語

我國教育技術學(電化教育)專業自1983年正式創設以來,已走過近40年的發展歷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當前,伴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社交網絡、增強現實等技術在教育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且深入的應用與發展,教育技術學在未來將擁有更值得期待的創新機遇與更廣闊的發展空間。2020年12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目標,強調“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李萍等,2022)。站在新的起點,教育技術學科必須在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學科發展、理論創新和實踐引領等方面進行開拓創新和深耕細作,才能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光明網(2019).習近平向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致賀信[EB/OL].[2021-12-02].https://m.gmw.cn/baijia/2019-05/17/32840112.html.

[2]胡欽太,陳娬,王妍莉(2021).我國教育技術學人才培養現狀與未來趨勢——面向“十四五”的調研分析及建議[J].中國電化教育,(1):66-72.

[3]李萍,楊桂青(2022).如何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專家學者為“十四五”期間教育改革發展建言獻策[N].中國教育報,2022-02-17(01).

[4]馬小芳(2020).“新文科”視域下教育學學科專業發展路徑探析[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37(4):78-82.

[5]汪瓊(2017).如何根據數據改進慕課質量[EB/OL].[2022-03-01].https://www.sohu.com/a/www.sohu.com/a/131756837_507588.

[6]王繼新,張偉平(2018).信息化助力縣域內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1-7.

[7]徐福蔭,黃慕雄,胡小勇等(2021).提升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信息技術應用創新能力“三融合”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5):138-142.

[8]郁建興(2021).新文科建設的場域與路徑[J].新文科教育研究,1(1):38-47,142.

[9]中國教育報(2021).鋪就鄉村教育振興“信息高速路”[EB/OL].[2022-03-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1269204182304009&wfr=spider&for=pc.

[1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1).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批準第七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的通知[EB/OL].[2022-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5664/moe_1623/s3842/201101/t20110109_115832.html.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a).三部門印發《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的通知[EB/OL].[2022-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

[1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8b). 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EB/OL].[2022-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a).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雙萬計劃”的通知[EB/OL].[2022-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04/t20190409_377216.html.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b).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22-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1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c). 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EB/OL].[2022-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16]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a).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推進教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構建高質量教育支撐體系的指導意見[EB/OL].[2022-01-19].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107/t20210720_545783.html.

[1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1b).教育部發布《全國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報告(2020年度)》[EB/OL].[2022-01-21].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12/t20211217_588017.html.

[1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a).教育部舉行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暨教育信息化首場輔導報告會[EB/OL].[2022-0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202/t20220221_600942.html.

[19]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b).加快教育高質量發展——2022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EB/OL].[2022-01-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201/t20220117_594937.html.

[20]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c).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EB/OL].[2022-0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2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22d).做好本科專業設置工作 提升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負責人就《關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答記者問[EB/OL].[2022-0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202/t20220224_602162.html.

[22]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OL].[2021-12-02].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12/19/content_5248564.htm.

[23]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2022-01-17].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24]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2022). 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EB/OL].[2022-01-27].http://www.gov.cn/xinwen/2022-01/12/content_5667840.htm.

Opportunities and Paths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in the New Era

HU Qintai, WANG Shuli

Abstract:At present, under the policy guidance of vigorously advocat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and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China’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faces the opportunity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fter nearly 40 years of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has entered the professional promotion period from the maturity period. Its unique professional advantages and social contributions ar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especially i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education and research,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curriculum resources, serving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help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anti-epidemic student assistance services. In the future, 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in our country, the following eight action paths can be taken: the first is to grasp the pul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and constantly explore new “growth point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the second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serving the society, so as to promote th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intelligent construction in our country; the third is to strive to build a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major and continue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major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cipline; the fourth is to expand the discipline system,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in-depth 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the fifth is to follow the regularity of professional differentiation to form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lassifi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for professional talents; the sixth is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to build and innovate a new model of multi-party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the seventh is 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resources to provide continuous momentum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majors and first-class courses; the eighth is to optimize the functional structure and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teaching organizations and systems.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iscipline; Major Construc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Disciplinary Contribution; Action Path

猜你喜歡
專業建設高質量發展
2018:中國會展業“高質量發展”之年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遼寧省綠色增長水平提升路徑及對策分析
中國經濟改革“高質量發展”是關鍵詞
開啟新時代民航強國建設新征程
我國經濟怎樣實現“高質量發展”
引企進校實施項目教學新載體
淺談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作用
高職院校新開設無人機專業的探討
服務地鐵工學結合
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建設內容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