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研究

2022-09-08 10:31何和義李富榮劉敘華
宜春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宜春市宜春鄉土

何和義,李富榮,劉敘華

(宜春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鄉土教材即“在學科課程標準(或教學大綱)的范圍內,結合學校所在地方的實際和特點而編寫的教材。如鄉土文學、鄉土歷史、鄉土地理等。通常由學?;虻胤浇逃姓块T組織人員編寫,內容主要是本鄉本土的地理環境、文物史料、生產狀況、文化設施、物產交通、內外貿易以及工農業發展的新成就等”。[1](P284)

學界對我國鄉土教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鄉土教材的發展史、開發以及編撰方面,對鄉土教材本身的研究不多,尤其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土教材的研究成果較少,且大都是整體性宏觀研究,區域性的研究目前僅見江蘇、內蒙古兩個省份。①由表1可見,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的編寫在江西省的地級市中不僅種類最多,而且堅持的時間最長,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本文所要研究的是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的鄉土教材,希望以此一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土教材在地市一級的編撰情況,求教于方家。

表1 改革開放以來江西省編寫鄉土教材情況

一、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編寫的總體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共計編寫了五種鄉土教材。最早的是1988年8月出版的綜合類鄉土教材《宜春通覽》,內容包括了宜春市袁州區歷史、地理、文化、產業、名人和風俗等。1988年12月分類編寫了《宜春歷史》和《宜春地理》,這兩種鄉土教材的編寫一直持續到2006年12月,期間多次修訂再版。1990年宜春地區管轄的高安縣編寫了綜合類鄉土教材《錦繡高安》。1993年宜春市編寫了較具地方特色的鄉土教材《剪紙》,2001年再次修訂出版??傮w上看,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編寫鄉土教材種類多,內容豐富。江西省和所轄的各個地級市所編寫的鄉土教材主要有兩種:鄉土歷史和鄉土地理,而宜春市達到了五種。宜春市所編寫的鄉土教材除了鄉土歷史和鄉土地理,還有綜合類的《宜春通覽》《錦繡高安》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剪紙》,內容豐富,持續時間長。這些教材都是在宜春市教育局主持下編寫的,對宜春市開展鄉土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的主要內容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的內容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地方歷史和地方地理。

(一)地方歷史

地方歷史是概括性說法,大部分鄉土歷史教材也都包括了一部地方文化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地方歷史方面的內容主要包括區劃沿革、經濟概況、文化教育、農民戰爭、人民戰爭和歷代名人等。從1988年到2006年1月的版本都是這個框架和這些內容,個別部分略有增減,但是變化不大。到了2006年12月版,有了較大變化,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禪宗、名優特產和民間藝術等內容,還對歷代名人部分進行擴充,分進士、明賢和鄉邦才俊三部分介紹。

(二)地方地理

地方地理的內容主要包括概況(行政區劃、人口、民族)、自然條件和資源、農業、工業、交通和旅游業、縣市區地理等,從1988年到2006年1月的版本都是這個框架和這些內容。到2006年12月版,基本上還是這個框架,但是增加了能源和通訊兩方面的內容,其他部分的內容也有所擴充。

另外,鄉土教材《剪紙》主要講剪紙的技藝與操作,由簡入繁,循序漸進,注重實操性。

簡言之,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的內容具有如下特征:第一全面性,幾乎包括了宜春市鄉土的方方面面。第二穩定性,教材編寫的框架和內容較為穩定,沒有太大變化。第三發展性,雖然教材的框架和內容較為穩定,但還是在不斷地修訂與更新。第四滯后性,雖然經歷了多次修訂再版,但是變動較小,大同小異,有些內容和數據未能及時更新。這些特征看似矛盾,但確是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的內容所展現出來的特征,既要肯定其優點,也要看到不足。

三、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的特點

(一)種類多,長期堅持修訂再版

就全國而言,改革開放以來大多數地方編寫鄉土教材主要分鄉土歷史和鄉土地理兩種,宜春市編寫的鄉土教材有五種,這是較為少見。尤其是《剪紙》頗具地方特色,是頗為罕見的。而且,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的鄉土教材堅持不斷修訂,持續再版,長達十八年,這在江西省的地級市中是絕無僅有的,就全國而言亦屬少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土教材的編撰在時間分布上主要集中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主要是受1987年召開的第一次“鄉土教材建設會議”和1990年召開“全國鄉土教材建設經驗交流會”的影響,進入九十年代中期后大多數地方都停止了鄉土教材的編寫。宜春市鄉土教材的編寫從1988年開始,一直持續到2006年,堅持這么長的時間,不斷修訂再版,實屬難能可貴。

(二)地方教育管理部門重視

國家教委對各地鄉土教材的編寫是非強制性的,編寫的種類和數量主要由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決定。1986年國家教委副主任何東昌在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成立大會上指出:

在統一基本教學要求的前提下,要允許各地根據自己的情況調整和補充某些教材內容和教學要求。編寫結合本地實際的“鄉土教材”和適宜智力發展較快學生的“選修教材”,允許在內容的選擇和體系的安排上有不同風格,包括適宜不同特點的民族教材、鄉土教材。[2]

這說明了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在鄉土教材的編寫上有很大的自主性,編寫的種類和數量,乃至質量,主要取決了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程度。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編寫的種類之多,內容之全面與豐富,以及持續修訂再版的時間之長,相對于省內其他地級市,乃至全國大部分地級市都是較為少見的,可以看出宜春市教育主管部門是非常重視鄉土教材的編寫的。

(三)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的地方特色主要體現在教材的種類和內容上。1990年宜春市鄉土教材編委會編寫的鄉土教材《剪紙》是頗具地方特色的,在全國也是罕見的。該教材的《前言》中寫道:

地區教研室的同志獨辟蹊徑,從傳統的民族文化入手,從本地的實際情況出發,從社會的需求考慮,并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歸宿點,選準了這一突破口,在全區開設剪紙這門具有濃郁民族風格和強烈地方特色的課程。[3](前言)

這是全國第一本面向中小學生的《剪紙》教材,經江西省教委教材編審組審定,幾年內發行40萬冊,創區域性美育教學特色,獲中央教科所頒發的“特別貢獻獎”。2001年鄉土教材《剪紙》修訂再版,內容、編排和印刷有很大改善,中央教科所研究員、教授白天佑對其作出了高度評價,認為“具有藝術性和智慧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塑造健全人格,是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教材?!盵4](P1-2)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的地方特色還體現在內容上,如包含了宜春特色宗教的禪宗,李渠和袁州譙樓等地方古跡,版畫、采茶戲和儺舞等地方民間藝術,夏布、花炮、中藥材和脫胎漆器等地方名優特產。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內容使鄉土教材的“鄉土”特色得到很好體現,也使本鄉本土的歷史文化得到更好的認知、保護和傳承。

(四)編寫越來越規范

改革開放以來的宜春市鄉土教材的編撰在不斷修訂的過程中,內容的編排越來越合理與全面,從較為粗糙的印刷本到由正規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越來越規范。

首先,教材內容的范圍方面。改革開放后宜春市最初的鄉土教材是1988年8月出版的《宜春通覽》,將地域范圍限定于今袁州區。隨后同年12月出版的《宜春歷史》和《宜春地理》這兩種鄉土教材都將地域范圍擴大到今宜春市,包括所轄的市縣。這樣不僅名正言順,而且充實教材的內容,使之更加全面,還擴大了教材的使用范圍。

其次,教材內容的編排方面。針對之前版本存在的問題,1991年編寫的鄉土教材《宜春歷史》做了較大調整:

這次再版修訂,我們力求有所改進,以將原第七課《名勝古跡》刪除,將其中一部分內容歸入第三課,一部分內容歸入鄉土地理教材。另外還將原第一課的“城鎮沿革”這一部分刪除,改為各縣(市)沿革;又將原第八課的《歷史文選》改為《歷代詩選》。其他各課在內容方面都有所增刪,特別注意兼顧各縣(市)的面,并適當增加了近現代的史料。[5](P1)

到2006年12月修訂時,又對教材內容的編排做了較大調整與補充:

本次再版的《宜春歷史》教材,不僅對內容大幅擴充,而且從課節標題、編排體例到課文內容進行了全面刷新,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同時還增加了讓學生參與的實踐操作,以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6](P1)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的不斷規范還表現在:練習題的類型越來越多樣化,還增加一些實踐和調查類題型;用不同字體區別教學內容與閱讀內容;彩色的插圖代替黑白的插圖,而且數量增多;地圖和表格越來精細,排版越來越規范,印刷越來越清晰,錯別字越來越少,以及從印刷本到由正規出版社出版的教材。

以上這些都說明了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的鄉土教材逐步走向規范化和正規化,教材的屬性越來越明顯。

(五)及時反映地方政府的大政方針

鄉土教材是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門主持下編寫的,地方政府的大政方針也是屬于鄉土教材內容的一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的鄉土教材非常及時與充分地反映了地方政府的大政方針,這是一個較為顯著的特點。

如1998年修訂版《宜春地理》在出版說明中強調:“根據宜春行署教委對教材修改的三條意見:文字要簡練;內容要更新;要緊密聯系全區現在的政治、經濟形勢。我們對宜春地區《地理》作了修改,加強了教材的現勢性,②突出反映了全區在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新成就?!盵7](說明)除了做文字的改動,內容的更新,還增加了“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新成就”的內容。

2001年宜春撤地設市,市政府也提出新的發展方針與戰略,鄉土教材也隨著修訂改版。

“在這個千禧之年,宜春撤地立市,我們的家鄉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宜春將邁進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宜春市委,市政府提出:‘創生態名城,建贛西強市’的新目標,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有必要對這一《歷史》教材進行再一次修改?!盵8](P1)宜春撤地設市,宜春進入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宜春提出“心圈廊”發展構想和“創生態名城,建贛西強市”的新目標,在新的形勢下,我們按照新的體例對《宜春地理》教材進行重新編寫?!盵9](前言)

在新的形勢和新的區域定位下,宜春市鄉土教材的內容也隨之更新,及時反映地方政府的大政方針,為現實服務的特征很明顯。

(六)強調愛鄉愛國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編寫的鄉土教材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愛鄉愛國意識,在課本中處處強調愛鄉愛國,特別是在《宜春地理》與《宜春歷史》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首先,編者明確表達了對培養學生愛鄉愛國情感的編寫目的?!爸行W要有自己特色的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基地和鄉土教材。我們就是秉承這一宗旨,努力加強鄉土教材建設,編修好這本《宜春歷史》。為引導和培養我市廣大中、小學生了解家鄉、熱愛家鄉、建設好家鄉盡綿薄之力?!盵10](再版說明)鄉土教育的目的可以簡單地概括為由愛鄉而愛國。愛國主義教育是編撰鄉土教材的初衷和最終目的。對此宜春市鄉土教材的編者有清晰的認識:“熱愛祖國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家鄉,因此,本書是進行實際的、具體的、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教材?!盵11](P81)

其次,在內容的選擇上,編者也有意識地選取了一些愛國事件與愛國人物,以此來感化讀者,如:“1941年3、4月,中華兒女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在宜春市的奉新、高安、上高、宜豐、豐城、樟樹等地的廣闊大地上,投入了10多萬兵力,進行了一場名震中外的‘上高會戰’,殲敵25000余人,摧毀了日軍掃蕩的企圖,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盵12](P39)“鄧子龍奉命平叛,連敗緬軍,斬殺岳鳳,粉碎他們分裂祖國的陰謀,保衛了祖國領土的完整。他著的《橫戈集》,表現了熱愛祖國,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盵12](P43)

從上文可以看出,不論是編者的自述,還是內容的選取,宜春市鄉土教材都突出強調了愛鄉愛國的教育目的。

四、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編寫存在的不足

(一)版次混亂

版次的混亂是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較為突出的問題,這給研究工作帶來一定困擾。除了最早編寫的《宜春通覽》和《剪紙》這兩種鄉土教材,《宜春歷史》和《宜春地理》都存在版次混亂的問題。幾乎每一版的前言都有修訂再版的說明,但是在版本標注上都是第一版。版次的混亂讓宜春市長時間堅持編寫鄉土教材的事實難以得到體現,除非深入研究,單純看每本鄉土教材所標注的版本,是看不出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的編寫堅持了十八年的。而且,教材版次的標注與出版說明互相矛盾,致使教材可信度與信譽度受損。

(二)大多沒有正規出版,質量不高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從1988年8月即開始編寫鄉土教材,在這長達近十八年的時間里一直在堅持修訂,不斷再版,但是始終沒有出版社出版,都是印刷本。一直到2006年1月才由出版社正式出版。沒有經過正規的出版程序,在排版、印刷上都顯得較為粗糙,存在字跡模糊、錯別字多、圖表不規范等問題,從而影響教材的質量,也容易出現封面破損和脫頁等情況。這會影響閱讀,也會影響到鄉土教材的使用效果。這種現象在同時期江西省各地級市編寫的鄉土教材中是較為普遍的。到2006年1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宜春市鄉土教材的質量大為改觀。

(三)內容更新遲緩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的鄉土教材雖多次修訂,但每次都是小修小補,內容變化不大。2002年版《宜春歷史》的再版說明中寫道:“這次再版僅在地域行政稱謂和部分錯訛之處作了修改,篇章結構及必要內容,基本保持原貌?!盵13](再版說明)2005年版的再版說明也有同樣內容,致使內容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在所采用的數據上表現更為明顯,如2006年1月出版的《宜春地理》的第三講《農業生產概況》和第四講《工業交通和旅游業》中最新的數據是2003年的,有些是1998年的,甚至還有1993年的。[14](P13-27)這極大地影響了教材的時效性與客觀性,也影響了教材的使用價值,也會影響教師與學生對教材認知與評價,進而影響鄉土教育的開展。

五、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編寫的啟示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的鄉土教材從1988年開始編寫,一直堅持到2006年,持續了十八年,先后編寫了五種,種類豐富,積累豐厚的鄉土教材編寫經驗,也存在一定不足,都為后人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

(一)要重視鄉土教材的編寫

重視鄉土教材的編寫工作,首先要認識到鄉土教育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基礎與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第一本鄉土教材《宜春通覽》的編者說:

這本書對教育青少年了解宜春的過去和現在,振奮精神,學好本領,為建設好家鄉做貢獻,將起到一定的啟迪和促進作用。熱愛祖國首先要熱愛自己的家鄉,因此,本書是進行實際的、具體的、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教材。[11](P81)

如果教育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乃至整個社會都能從愛國教育與建設家鄉的高度去看待鄉土教育,自然會重視鄉土教育,也會重視鄉土教材的編寫,因為鄉土教材是開展鄉土教育的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的編寫能夠堅持十八年,主要是由于地方教育管理部門的重視。由于鄉土教育的非強制性,國家教委對于鄉土教材的編寫也是只提倡,并無明確要求,這就給各地教育管理部門較大的迂回空間,各地鄉土教材的編寫工作也呈現兩極分化。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歸根結底還是各個地方教育管理部門的重視程度不一樣。希望各地的教育管理者重視鄉土教育和鄉土教材的編寫,長期堅持不管是對愛鄉愛國教育,還是對地方和國家的建設與發展都大有裨益。鄉土教材的編寫,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二)鄉土教材的內容要及時修訂更新

鄉土教材的內容一部分是不變的,如歷史和文化等;一部分是不斷變化的,如人口、經濟、交通等。對于不斷變化部分的內容,尤其是一些數據,一定及時更新,以增強教材的時效性。這些工作亦非難事,只要查閱該地的年鑒即可獲得上一年的各種數據。如果內容和數據多年得不到及時更新,那么影響的不僅僅是教材的時效性,也會影響到教材的可信度與權威性,進而影響教師和學生對教材的認可度,最終影響鄉土教學的質量,絕非小事。既然開展了鄉土教材的編寫工作,就要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把工作做好。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的鄉土教材堅持編寫了十八年,并且不斷修訂再版,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在江西省的地級市中也是絕無僅有的。但是在這過程中也存在更新遲緩,內容滯后的問題,這是值得后來者所注意和吸取的教訓。

宜春市鄉土教材的編寫者也注意到了內容的滯后問題,在2006年12月對同年1月出版的《宜春地理》做了較大修訂和補充,“注重社會經濟發展的最新動態,教材編寫過程中充分吸收了宜春社會經濟發展的最新資料,所用數據大多為2005年底的統計資料?!盵9](P1)這從根本上扭轉了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內容滯后的局面。但殊為可惜的是,在2006年12年修訂再版后,至今十多年再沒有修訂出版過。

(三)鄉土教材要有可讀性與趣味性

鄉土教材主要用于中小學生的鄉土教學,在編寫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這個年齡段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心理特征,這樣才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利于他們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從而更好地開展鄉土教學,進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傮w而言鄉土教材的編寫既要有知識性、科學性,也要有趣味性、可讀性。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的編寫一開始主要強調的是教育性與時代性,如2000年版《宜春歷史》在出版說明中突出強調:“一、中小學要有自己特色的進行愛家鄉、愛祖國教育的基地和鄉土教材;二、根據國務院指令,宜春撤地設市,這是宜春歷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三、宜春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創生態名城,建贛西強市的目標?!盵13](再版說明)另外,教材內容的編排和語言的敘述風格上也較為單調、呆板,以材料羅列與堆砌為主。

在不斷的修訂再版過程中,編寫者逐漸考慮到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教材的趣味性與可讀性逐漸受到重視,如2006年12月版《宜春地理》的《前言》即說明:“在確??茖W性的基礎上,注重教材的可讀性:教材分總論和分論兩部分,總論部分按自然、人文兩部分編寫。同時根據初中學生心理特征,教材每一講都有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讀一讀”等內容?!盵9](P1)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編寫的一次重大的飛躍,也使鄉土教材的質量大為提高,教材的屬性更為突出。注重學生的接受能力與心理喜好,增強教材的可讀性與趣味性,是在鄉土教材編寫過程中要充分注意到的問題。

(四)文化自信始于文化認同,愛國始于愛鄉

鄉土教材是鄉土文化的載體,起著傳播與傳承鄉土知識、鄉土文化的作用,從鄉土教材中,學生能夠認識和了解鄉土文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了一系列論述,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皹淞⑽幕孕攀紫纫龅轿幕灾?,要真正了解它的內涵,理解它的真精神?!盵15]才能夠建立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自然是發自內心地愛鄉愛國。在這一過程中,起基礎作用的,也是最重要作用的是鄉土教育,不愛鄉,愛國無從談起,沒有文化認知與認同,文化自信就是無源之水。

改革開放以后,宜春市第一本鄉土教材的編寫者就表達了這樣的心聲:

如果我們的史學工作者,尤其是我們的地方志工作者,能選編一些鄉土教材,將故鄉的自然地理、歷史沿革、經濟文化、名勝古跡、歷史名人、地方特產、風土人情等編印成專集或??瘡V為宣傳,并建議中小學學校開設這樣的選修課程,這對廣大人民群眾和青少年熱愛故鄉,建設家鄉將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11](P2)

宜春市鄉土教材的編寫者能有這樣的認知與常年的堅持,是非??少F的。由愛鄉而愛國,由文化認同到文化自信,這是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最大的感受與所獲得的最大啟示。

結語

改革開放以來宜春市鄉土教材編寫時間之長、修訂版次之多以及種類之豐富在江西省地級市中是獨一無二的,就全國而言也是少見的。宜春市的鄉土教材不僅選取了優秀的鄉土資源進行編輯,反映地方政府的大政方針,還注重培養學生的愛鄉愛國情懷,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雖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總體上是難能可貴的,對宜春市鄉土教育的開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其他地區和今后鄉土教材的編寫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諸多啟示。

但是,讓人感到非常惋惜的是,從2006年之后,至今十余年的時間里,宜春市再也沒有對鄉土教材進行修訂再版過,鄉土教育的開展情況也堪憂。③鄉土教材雖為國家統一教材之外的地方性補充教材,但其對于學生了解地方性文化,培養其家國情懷方面是具有重大作用的。呼吁宜春市教育管理部門從對地方歷史和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出發,從培育文化認同與構建文化自信出發,從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的下一代出發,重啟鄉土教材的編寫工作。

注釋:

①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土教材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何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土教科書建設的研究》,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王小艷:《改革開放以來江蘇鄉土教材之研究》,首都師范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周佳赟:《改革開放以來江蘇中學鄉土史教材編纂研究》,揚州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任鳳嬌:《三十年來內蒙古中學鄉土史教材編纂的研究》,揚州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李新、石鷗、何莉:《守正創新:改革開放40年鄉土教材發展與展望》,《課程 教材 教法》,2018年第11期。

②經核對原文,“現勢性”可能是“現實性”之誤,2000年之前,鄉土教材中出現錯別字是較為普遍的。

③參見饒梨紅:《江西省地方中學鄉土地理教學調查研究——以宜春市為例》,《新課程導學》,2020年12期。

猜你喜歡
宜春市宜春鄉土
宜春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重視培育多層次鄉土人才
四月輕語
鄉土人才選好更要用好
鄉土中國
宜春兩條高速公路2019年底前將開工建設
宜春
江西省宜春市老年大學校歌
宜春市油茶科技推廣成效與經驗
江西省宜春市糧食局 抓住“退城進郊”機遇 提升糧倉新建改造管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