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箏派與高校古箏專業的建立
——以山東箏派為例

2022-09-26 12:42王靜怡
齊魯藝苑 2022年4期
關鍵詞:音樂學院古箏山東

王靜怡,于 淼

(青島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系,山東 青島 266071)

箏在我國具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是我國傳統民族樂器之一。伴隨著歷史的遷移,箏逐漸與我國各地的音樂文化融合與發展,形成了風格各異的古箏流派,包括陜西箏派、河南箏派、山東箏派、潮州箏派、客家箏派、浙江箏派、閩南箏派、朝鮮族箏派以及蒙古族箏派。20世紀中葉,隨著中國高等傳統音樂教育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各箏派所具有的古箏文化逐漸進入到高校教學中,奠定了高校古箏專業的基礎。本文以山東箏派在高校的教學與傳承為例,呈現傳統箏派在高校古箏教學中的基礎作用和意義。

一、山東箏派的流源與建立

山東箏派是我國九大箏派之一,其歷史悠久、傳人眾多、影響深遠,并且為最早進入高等教育體系的箏派之一,為高校古箏教學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距今關于山東箏的最早記錄見于《戰國策·齊策》:“臨淄甚富而實,齊民無不吹竽、擊筑、彈箏”。山東魯西南的菏澤和魯西的聊城是山東箏樂發展的主要地區。

菏澤地區的古箏歷史悠久,漢魏時期便有曹植“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如神”之溢美詩詞,可見當時箏在菏澤地區的興盛場面。魏晉時期曹丕所寫書信之一《與吳季重書》中有“斬泗濱之梓以為箏”的詞句;元末明初有“堂前兩邊篩鑼擊鼓大吹大擂,……馬麟品簫,樂和唱曲,燕青彈箏,各取其樂”;至明清兩代,山東箏樂在當時的一些官宦子弟、文人墨客的手中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明萬歷年間,山東琴書又將古箏作為其伴奏樂器之一,并且老藝人們根據山東地區特有的語言風格音韻及特點,將山東琴書的部分音樂改編為箏曲,豐富了山東箏樂的曲目。

聊城地區的山東箏樂的傳承與發展主要集中于臨清市的金郝莊。清末民初,金郝莊箏樂頗為興盛,村里約有10余名“掐箏者”,如金灼南、金以池、金以奎、金以風、金以塤、郝雁秋等,其中以金灼南最為著名。當地的民間傳譜較多,金郝莊流傳的箏曲有:《雙板》《三環套日》《流水激石》《單板》《孤雁出群》《玉連環》《百鳥朝鳳》《剪剪花》等20余首,樂曲結構多為“八板體”。

山東箏派第一代傳承人黎邦榮先生就是菏澤鄆城縣人,之后,一些山東箏派名家為了傳播本派的技法與風格開始陸續進入高校任教,使山東箏派的技藝不斷提高創新,在全國各地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山東箏派的早期傳播中,鄆城黎氏家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家族中的王樂涌(家族舅父)、黎邦榮、黎連俊三位代表人物,在古箏編曲、技法創新和教學傳承等方面,都對山東箏派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王樂涌,1830年出生于菏澤鄆城縣,自幼習箏,精通多首傳統古曲。1980年,文化工作者到鄆城縣進行民間調查時,時年已87歲高齡的菏澤弦索樂老藝人王學修介紹說:“菏澤一帶彈箏拉弦的人很多,最有名的是他們村的王樂涌、王樂盼兄弟倆?!蓖鯓酚砍藦椆~外還是當地較有名氣的中醫先生,在行醫之余常常與其弟王樂盼一同演奏。后王樂涌將箏藝傳給外甥黎邦榮。

黎邦榮,1854年出生于菏澤鄆城縣黎同莊,是山東箏派最早的傳承人之一。他的貢獻在于他將山東琴書中的一些牌子曲和板頭曲改編成箏曲進行演奏,還創造性地將山東琴書的伴奏與古箏相結合。黎邦榮一生培養了大量弟子,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詳的山東箏派傳承人,如張為昭、黎連俊、張為臺、張念勝、樊西雨等人,師徒們共同推動了山東箏派的傳承發展。

黎連俊,1898年出生于菏澤市鄆城縣的彈箏世家,黎邦榮是他的伯父。少年時,黎連俊跟隨伯父黎邦榮學箏,在學習期間繼承了大量山東箏派傳統曲目,最難能可貴的是他保存了祖傳的手抄古箏工尺譜。黎連俊常常與當地古箏藝人磋商技藝,并精心授徒,為發展山東傳統箏曲演奏藝術及山東箏派的傳承做出了重要貢獻。

由此可見,在黎氏家族諸位古箏先輩的推動下,山東箏派形成較為固定的音樂形式和風格,山東菏澤鄆城成為近代山東古箏的發展中心。山東箏樂的傳統曲目可分為“大板箏曲”和“小板箏曲”。大板箏曲結構嚴謹,每曲均有68板組成,可反復演奏,結束時,接“收板”而終全曲,藝人稱之為“老八板”。代表曲目有《漢宮秋月》、《隱公自嘆》、《美女思鄉》(《昭君怨》)、《高山流水》(山東版)等。小板箏曲形式多樣,節奏靈活,音調活潑,民間色彩濃郁,代表曲目有《鳳陽歌》(《鳳翔歌》)、《降香牌》(《小開手》)、《天下同》、《飛花點翠》等。山東箏派的風格似山東人民淳樸、憨厚、熱情的性格一般具有剛勁奔放、清新優美的藝術特點,其曲調韻味也與山東方言的語調有很大的關聯,在創新和傳承的發展中形成了極具地域特色的流派。

二、山東箏派的發展

由于黎氏家族在鄆城為中心的古箏傳承聲名遠揚,很多習箏者慕名前來習箏,為山東箏派的推廣奠定了基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張為昭、趙玉齋、高自成等人,對山東箏派的發揚光大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念勝,1890年出生于菏澤市鄆城縣,是位多才多藝的民間藝術家。早期張念勝先生跟隨本村的張念中學習彈箏和演唱琴書,后跟隨黎邦榮先生系統地學習古箏和古曲。此外,張念勝先生還擅于抓箏,也能熟練地演奏墜琴、軟弓京胡、揚琴,常為琴書伴奏并演唱,有著高超的演奏技藝和豐富的民間藝術閱歷。近代山東箏派在東北的發展主要靠張念勝先生于20世紀初將山東箏派技藝帶到吉林省,首次將山東箏樂與東北民間藝術相結合。張念勝先生教學嚴謹,教箏、琴的同時也教唱琴書,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學生,像樊西雨、張應易等人。

張為昭,1895年出生于菏澤鄆城縣,為黎邦榮的得意弟子之一。張為昭共兄弟三人,大哥張為亭,二哥張為臺,皆師承于黎邦榮。少年時,張為昭跟隨二位兄長學習揚琴、古箏,后又師承黎邦榮系統學習古箏。他一生為山東箏派的傳承培育了大批人才,像高自成、韓庭貴等均為張為昭的得意門生。1954年春,張為昭在中央音樂學院執教期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王殿玉、張為昭、高自成錄制了山東大板套曲,并灌制了唱片(第一面標題為“高山流水”,第二面為“風擺翠竹”),為我們留下了山東箏曲的珍貴錄音資料。

韓庭貴,1912年出生于菏澤鄆城縣,自幼跟隨其父親韓紹齡學習古箏,后拜師山東箏派傳承人張為昭,又跟隨王殿玉學習擂琴,可謂是取眾家之所長。1978年韓庭貴改編創作了為大家所熟知的《包楞調》,1985年又創作了古箏獨奏曲《駿馬奔蹄》。此外他總結和歸納所學箏曲,將其編為《魯箏曲集》,收錄了山東傳統名曲、琴書牌子曲、碰八板和創編樂曲共100多首,書中除曲譜譜例外還另外附錄了錄音帶,全部作品均由韓庭貴親自演奏。這本曲集不僅是山東藝術學院的古箏教材,也是研究山東傳統古箏音樂及山東琴書等山東傳統藝術的重要文獻資料。

高自成,1918年出生于菏澤鄆城縣,8歲時跟隨叔父高廣思學唱山東琴書,13歲師從山東箏派代表人張為昭學習彈箏。另外,曾拜師黃懷德、黎連俊等優秀山東箏派演奏家學習。高自成在西安音樂學院執教期間,在教學實踐中潛心鉆研,共收集山東箏曲132首,并于1986年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山東箏曲集》,撰寫了《回憶我的古箏藝術生涯》等文章,為山東箏派的教學傳承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趙玉齋,1923年出生于菏澤鄆城縣,是山東箏派具有代表性的演奏家,師從于山東箏派傳人黎連俊、張念勝和樊西雨,后拜有著“絲弦之王”之稱的王殿玉為師,學習擂琴和古箏。趙玉齋在沈陽音樂學院執教期間,潛心研究山東箏派曲目,其創作的《慶豐年》等如今已經成為高校教師傳授山東箏派傳統技藝的必彈曲目之一。同時趙玉齋還創造性地將左手加入到古箏演奏中,這是古箏界里程碑式的壯舉,讓古箏這件有兩千多年的樂器有了極大的創新。

趙登山,1933年出生于菏澤市鄆城縣,是當代山東箏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1941年因跟隨老藝人楊安宇學習曲藝而與音樂結緣,1947年起跟隨民間藝人王登吉學習墜琴,同時跟隨梁衍義學習軟弓胡。后跟隨我國民間藝術家樊西雨(啟蒙)、張應易(教授樂曲)、李大挷、王幫貴、趙玉齋(帶入高校)等前輩學習古箏。1950年趙登山跟隨趙玉齋專攻古箏,并于1953年奔赴東北音樂??茖W校繼續深造。1954年初,趙登山前往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參加工作,同年入職吉林省歌舞團。先生不但能彈,還創作和改編了許多作品。他于1958年開始創作,創編了最為大家所熟知的山東箏派曲目《鐵馬吟》,此外還有古箏獨奏曲《春到田間》《歡慶節日》等。在教學上,趙登山潛心育人,培養了大批學生,像趙峰、張朗華、郝紅梅等。在東北地區,由趙氏師徒二人共同確立的源于山東箏派并以趙家嫡系傳人為主要繼承人的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古箏技藝——“趙家傳統古箏技藝”被評為吉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推動山東箏派在東北地區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季玉璽,1940年出生于菏澤鄆城縣武安鎮,自幼跟隨其外祖父張為昭學習古箏,從識譜、讀譜、唱譜都是采用傳統“口傳心授”的學習方法,深得其法。和季玉璽屬同一時代的張為昭、高自成及韓庭貴后來進入到高校中進行教學,而季玉璽一直生活在其家鄉魯西南的農村。他在勞動之余經常與民間說唱藝人一同下鄉演出,虛心向同行請教,相互切磋,挖掘并收集整理唱腔曲牌和民間流傳的其它音樂曲牌。季玉璽雖未從事高校古箏教學,但是始終對山東箏樂有所研究。1991年為了更好的傳承和發展山東箏派,先生和山東師范大學的趙淑屏等有志之士一同創辦了“齊魯古箏樂館”,培養了大批學生。其編寫的《齊魯遺音》(草稿)一書對山東箏派的傳承有著重要影響。

圖1 山東箏派部分名家傳承梳理圖(菏澤地區)(2)圖中梳理的為文中所提及的山東箏派傳承人,并非所有菏澤地區的山東箏派傳承人。

經過一代代傳承人不斷努力,山東箏派發展傳承壯大,并遠播全國,為進入高等院校奠定了基礎。

三、山東箏派與高校古箏專業的建立

山東箏派是最早進入高校的箏派之一,先后進入了沈陽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以及山東藝術學院等高校,并在這些高校建立起了古箏專業,也是當代高校最早的一批古箏專業。

(一)山東箏派與沈陽音樂學院

沈陽音樂學院在原東北魯迅藝術學院的基礎上建立。在魯藝時期,山東魚臺的張哲銘就在此傳授箏藝。1950年曹正也進入學院執教。1953年,學院改名為東北音樂??茖W校,設立古箏專業。經曹正舉薦,山東箏派代表人物趙玉齋也于1953年進入東北音樂??茖W校執教,負責教授古箏和墜琴。此后,全國各地高等院校開始相繼設立古箏專業。學院于1956年成立民族器樂系,是我國專業音樂院校中最早建立的科系。1958年正式更名為沈陽音樂學院。

教學期間,趙玉齋將畢生所學的古曲、民間樂器、牌子曲共200余首整理成教材,并將傳統箏曲的40余首工尺譜譯成五線譜和簡譜進行教學。在他的影響下,沈陽音樂學院的古箏教材被全國箏界認可,學院也逐漸成為著名的古箏育才基地,對之后的古箏藝術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為適應教學需要,趙玉齋努力學習樂理知識和鋼琴,在校教學和演出之余仍然堅持對山東箏派技法進行研究,先是借鑒鋼琴表現手法創編了《四段錦》,開創了雙手演奏古箏的先河,之后又運用雙手和弦交替、和弦琶音、掃弦點柱等創新技法創作出舉世聞名的《慶豐年》,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山東箏的表現力,也成為了箏曲演奏技巧發展的里程碑。與此同時,趙玉齋先生還對古箏形制進行改革,兼顧演出和創作的同時著手理論研究與教學,曾多次在《中國音樂》《人民音樂》等雜志上發表文章,1987年正式成為古箏專業教授,培育出知名古箏演奏家數十人,例如楊充實、閻俐、葉申龍、呂殿生等名家。

現今,沈陽音樂學院建立起了較為強大的古箏團隊,由高亮教授、楊娜妮教授、劉娜副教授(南校區)、陳窈副教授、呂婷婷副教授、賈曉莉副教授構成,同時學院非常注重山東箏派的傳承,舉辦了多場有關于山東箏派的音樂會、講座等活動。例如2017年6月舉辦了“山東箏人箏曲——沈陽音樂學院古箏專業研究生主題演講”活動;2020年正值趙玉齋創作山東箏派代表曲目《慶豐年》65周年,沈陽音樂學院舉辦了“紀念箏曲《慶豐年》誕生65周年”系列活動;2021年2月舉辦了“紀念趙玉齋先生誕辰98周年——沈陽音樂學院古箏專業研究生主題活動”。沈陽音樂學院所舉辦的關于山東箏派的一系列活動大部分由高亮進行參與指導。高亮1978年考入沈陽音樂學院民樂系,學習古箏演奏,先后師從于曹正、趙玉齋、呂殿生等。其跟隨趙玉齋系統習箏多年,深得親傳,是山東箏派在沈陽音樂學院發展和傳承的親歷者。他倡導的“魯箏系列藝術活動”在沈陽音樂學院開展的十分成功,同時在全國還開展了多場傳播山東箏派傳統藝術的音樂會、講座和論壇活動,為推廣山東箏派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山東箏派與中央音樂學院

1949年,由國立音樂院、東北魯迅文藝學院音工團、國立北平藝術??茖W校音樂系、上海、香港中華音樂院等幾所音樂教育機構重新合并組建,在天津成立了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始建于1950年,原為民樂組,1956年正式建制為系。1958年,學院遷至北京。

1955年,中央音樂學院為建設古箏專業招募古箏教師。起先王殿玉向中央音樂學院推薦了高自成,但他已加入了總政文工團,只能在中央音樂學院兼課。于是,高自成向學院推薦了他的老師張為昭。1956年,張為昭受聘中央音樂學院,擔任古箏教師,成為了中央音樂學院第一任正式的全職古箏教師。他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的一年多里,培養了何寶泉等優秀古箏演奏家;同時在1957年,印制了《古箏曲集》,為當時的教材。他一生培養了眾多優秀學生,遍布全國各音樂藝術院校和專業文藝團體,其中高自成和韓庭貴分別在西安音樂學院和山東藝術學院執教,極大地推動了山東箏派在高校的傳承和發展。

歷經70余年的發展,如今的民樂系已形成完整的學科結構,建立起了完善的教學體系,是我國最早的“民族器樂演奏藝術”碩士學位授予點,2018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授予點。1988年前,所有彈撥樂器專業均隸屬“彈撥教研室”。但隨著民族彈撥樂的發展,教師隊伍的擴大,學生人數的增加,1988年教研室分為“彈撥教研一室”和“彈撥教研二室”,箏、揚琴、古琴、箜篌四個專業正式劃歸彈撥教研二室?,F今中央音樂學院的古箏教師團隊有:吉煒教授、李萌教授、周望教授、袁莎教授、蘇暢副教授、程皓如老師(同時為首位古箏在讀博士)。

(三)山東箏派與西安音樂學院

西安音樂學院是西北地區唯一獨立建制的高等音樂學府。學校創建于1949年10月,前身為賀龍元帥在晉綏邊區創建的西北軍政大學音樂部;1950年改為西北藝術學院;1956年音樂、美術兩系分別建校,音樂系改建為西安音樂??茖W校,1960年正式定名為西安音樂學院。1957年,音樂系剛剛改建之時,高自成受邀前往西安音專教學。在西安音樂學院執教的25年期間,他致力于古箏專業教學,為學院培養了200多名專業人才,如陜西秦箏學會會長周延甲、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曲云、西安音樂學院教授魏軍等。為西北地區高校古箏專業的建立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為了促進古箏教學的順利展開,高自成整理了多年來積累的山東箏曲,學習了新創作的箏曲,同時創編樂曲。先生別具一格的古箏技巧也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從而形成了傳統而富有特色的教學方法。執教期間,共編印了數十個版本的“山東箏曲集”,作為西安音樂學院的內部教材。1986年,高自成正式出版了《山東箏曲集》一書。這是迄今為止最系統、最全面的山東箏曲的結集,其中包括了5個類別共132首山東箏曲,也為山東箏派的教學傳承留下了寶貴的財富。2018年10月19日,西安音樂學院為紀念高自成先生,特地舉辦了一場“紀念高自成誕辰100周年音樂會”,以表彰其在西安音樂學院的貢獻。

20世紀50年代,秦箏流派領軍人物周延甲倡導“秦箏歸秦”后,在傳統箏派的教學理念的基礎上,半個世紀以來,西安音樂學院的古箏專業依托陜西本土地方音樂資源發展,七八十年代,秦派古箏已初具規模,成為民樂系特色專業。學院于2004年成立了西安音樂學院秦箏樂團,去往全國各地進行演出,推動了陜西箏派的發展,西安音樂學院的古箏專業逐步形成了陜西箏派的教學專業特色。

(四)山東箏派與山東藝術學院

山東藝術學院作為山東省內辦學時間最久的、體系最完善的藝術院校,擁有音樂學院、美術學院、現代音樂學院等15個教學單位。其前身為由山東師范學院藝術專修科與山東省文化干部學校于1958年合并成立的山東藝術??茖W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山東省建立的第一所專業藝術院校。1962年改建為中專性質的山東省藝術學校,下設音樂、美術、戲劇三科,音樂科包括民族聲樂和民族器樂專業。1978年12月正式定名為“山東藝術學院”,將京劇、曲藝等專業劃歸山東省戲曲學校,只保留音樂、美術和戲劇三個專業,并發展為系。音樂系下設中國樂器演奏專業、演唱專業、管弦(打擊)樂器演奏專業、鍵盤樂器演奏專業、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等五個方向。1979 年山東藝術學院建院并開始招收民樂專業四年制本科生。

1959年,山東藝術學院在山東箏派的基礎上建立起了古箏專業,是山東省第一所設立古箏專業的高等院校,近半個世紀都是由山東箏派的代表人物在此任教。1959年金灼南進入山東藝術學院執教,是學院第一任古箏教師,他也是山東古箏樂壇的領袖人物之一。其任教期間系統地整理了大量箏曲,并撰寫了眾多著作,同時又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編成教材,應用于古箏教學,其中《箏學探源》(未刊印)是金灼南匯集60多年的研究成果編纂而成的一部珍貴的箏學論著。

1961年,韓庭貴由菏澤地區藝術館調任山東藝術學院,這是山東藝術學院的第二位古箏教師。由于韓庭貴先生早年在戲校、劇團等地方性藝術團體供職,具有豐富的演奏經驗,所以任教期間培育出了大批山東箏派人才,同時不斷對山東箏教學進行鉆研以及創編曲目。韓先生在原有山東箏派的基礎上,博采眾長,大膽創新,創作并改編了眾多山東箏派傳統曲目,如1978年改變自同名菏澤民歌的《包楞調》、1985年所創作的古箏獨奏曲《駿馬奔蹄》等,這些曲目充分展現了山東箏曲獨特優美的旋律以及特殊的技巧。此外,韓庭貴將其所學所編的箏曲整理為《魯箏曲集》出版,并配以親自演奏錄音,為山東箏派留下了珍貴的音響資料。這本曲集作為山東藝術學院的古箏教材沿用至今,同時也是研究山東傳統古箏音樂及山東琴書等山東傳統藝術的重要文獻資料。

山東藝術學院的第三位古箏教師是2002年畢業留校執教至今的鮑曉媛。鮑曉媛7歲習箏,啟蒙于趙淑屏,后跟隨前文藝文工團的閆為,高中時期又跟隨姜立偉學習。其中趙淑屏及閆為都是趙玉齋的弟子。鮑曉媛1998年考入山東藝術學院,跟隨山東箏派傳承人韓庭貴習箏,2008年又考取了山東藝術學院古箏藝術碩士研究生。鮑曉媛老師近年來致力于山東箏派的宣傳和人才的培養,在2016年時對山東藝術學院目前采用的古箏教學大綱進行了改進,在教材的使用上依舊使用由韓庭貴所編寫的《魯箏曲集》一書。2019年,山東藝術學院開始招收古箏演奏藝術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院在研究生培養計劃中加入了對山東箏派的傳統理論學習和演奏學習,倡導學生要多聽、模唱、心到手到再著手演奏,使學生了解山東箏派并學習到正宗的、地道的山東箏派的傳統曲目。

四、傳統箏派與高校古箏專業的傳承發展

傳統箏派是高校古箏專業發展的基礎,同時高校也是傳統箏派傳承創新的重要平臺。

隨著高校教學團隊的不斷迭代更新,高校古箏教學中傳統箏派的傳承人日漸稀少,大多為畢業于綜合類藝術院校的教師。這些教師擁有一定的傳統箏派基礎,但更多的是接受學院派的培養,形成了自身多元化的古箏教育背景,從而進入高校教學,為高校古箏專業教學融入了各個傳統箏派的曲目和技巧。但傳統箏派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離不開傳承人對其的傳承和發展,因此高校應多聘請他們進入到高校講課或開展講座,建立其到高校的交流授課制度和教研活動體系,促使傳統箏派更為廣泛的融入到高校教學中去。

從各個高校所使用的教材及曲目的情況來看:教材方面,教師在講授傳統箏派時應使用多種權威教材混合使用。就山東箏派來說,趙登山的《山東箏派古曲集》包含山東箏派第四代、第五代幾位傳承人親傳的37首古曲,是目前唯一一本工尺譜與簡譜對照的山東箏派正式出版物;同時韓庭貴的女兒韓秀英和其外甥女殷晗晗將《魯箏曲集》重新編訂校對,2017年再版為《山東箏派·韓庭貴傳承與創編曲集》,為山東箏派的研究傳承提供了珍貴的曲譜資料。這些由傳統箏派傳承人編寫出版的曲集都可以作為教授傳統箏派的教材應用于各大高校。

曲目方面,主要選擇常見的、曾經獲得過獎項或表彰的一類曲目展開教學。就山東箏派來說,缺少新創曲目,多是以原有的傳統山東箏曲為基礎,通過改編或重奏的方式成為一首新的曲目。這一現象顯然抑制了山東箏派的傳承與發展。如山東藝術學院的鮑曉媛所說:“在教學中很大的問題是,大部分學生對《蒼歌引》《西部主題暢想曲》等這種當代曲目十分感興趣,而一些傳統曲目在學生們看來旋律指法太單一、枯燥,不愿意學習?!笨v觀山東箏派在高校中的傳承發展可以發現,許多山東箏派的老一輩傳承人,能夠一邊在教學中積累經驗,一邊又積極整理經年的傳統作品,從而在創新傳統曲目的同時又找到靈感創作出新的曲目,再結合學生的特點和曲目技法的創新展開教學。但目前來看,高校教師一般通過演奏示范加講解的方式,將知識籠統地教授給學生,缺少創新的教學方法,未使學生真正地體會山東箏派的精髓,學生們很難感受到山東箏派傳統曲目的文化藝術魅力。故高校教師應提升學生對傳統箏曲的審美和理解力,充分為學生創設多元化傳統箏派的課堂結構模式,提升學生對各傳統箏派技法的感知,積極汲取傳統箏派中的精髓并結合時代形成一套完整的傳統箏派教學體系化課程,促進高校對教材、傳統曲目及技法等內容方面的傳承與發展。

此外,高校對于傳統箏派的傳承活動方式也應推陳出新。就山東箏派來說,2021年6月18日,菏澤學院在其藝術中心演播室舉辦了魯箏藝術博物館開館儀式。博物館的建立為促進山東箏派的交流發展搭建了全新的平臺,在山東箏派的保護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開創了新的方式。同時,也可以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推進傳統箏派的傳播與發展。高??梢詫⑽⑿殴娞?、微博以及小紅書等媒介融入到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而更廣泛地弘揚傳統箏派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在技能傳播方面,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平臺進行在線教育。通過普及傳統箏派的技巧和方法,比較各個箏派的箏藝等方式,構建立體化的傳統箏派樣貌。這樣一來,學生們可以積極地汲取傳統箏派文化藝術的養分,提升修養;同時也能更加關注傳統箏派,努力將傳統箏派更好的傳承和發展下去。

結語

綜上所述,近代山東箏派名家輩出,并較早進入高等院校的教學體系,為我國高等院校古箏專業的建立打下了基礎,同時促進了自身流派的發展??梢?,傳統箏派是高校古箏專業發展的基礎,同時高校也是傳統箏派傳承創新的重要平臺,兩者應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才能達到傳統文化和高校教學的雙贏。

猜你喜歡
音樂學院古箏山東
哈爾濱音樂學院“學術期刊”創刊暨《北方音樂》改版啟事
山東圖片庫
聚焦鄉村振興的“山東作為”
逆勢上揚的山東,再出發
Reflections on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浙江音樂學院、哈爾濱音樂學院成立
第一次彈古箏
我愛古箏
四川音樂學院成都美術學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