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思政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研究

2022-10-12 06:54戴國清高秋平
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 2022年5期
關鍵詞:思政育人體育

戴國清,高秋平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審議通過印發的“教高〔2020〕3號”文件《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按照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實踐類課程科學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結合各個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意義在于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和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及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毒V要》中課程性質第二條指出:“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彼?,在此大思政背景下,搞好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建立通暢的地方高校體育育人思政路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地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現狀

《綱要》中第五條結合專業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中有關體育課程的指導意見是:“體育類課程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學生頑強拼搏、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學生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币浴毒V要》為臨界點,目前,地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大體分為兩情況。

1.1 轉變觀念積極落實

《綱要》要求國內高校所有課程必須要體現課程思政建設內容,在此大思政背景下,各地方高校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對于體育課程思政建設也提出具體的要求并積極行動起來。以信陽學院為例,公共體育教學部在文件出臺后迅速作出反應,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有關文件,積極貫徹執行,從領導到普通教師層層落實,有措施、有監管。要求體育教師轉變觀念從思想上重視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必須在體育教學全程中體現出思政元素,具體體現在體育教學的各個環節。教師要根據各自的課程特點,將體育課程思政元素從教學大綱到教案再到課堂教學逐一落實,對于落實情況監管主要體現在期初、期中的教學檢查;同時結合教研活動、教學督導常規深入課堂聽課等進行檢查督促,最終會在年終考評中體現。同時,公共體育教學部還組建了大學體育課程思政教學團隊,并成功申請立項河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一般課題等不同層次課題三項。

1.2 被動接受應付了事

雖然教高〔2020〕3號文件要求全國高校必須進行課程思政建設,但是,也有高校從領導到體育教師都沒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高校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性。盡管學校傳達了有關文件,但是存在實際工作中態度消極被迫接受的情況,根本沒有具體的思政內容體現在體育教育過程中。為應付檢查在教案設計中隨便加上課程思政字樣,如在教學目的上寫“培養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具體通過什么方法和手段培養沒有體現,會出現“貼標簽”“兩張皮”現象。

筆者對大慶師范學院、大慶職業學院、綏化學院、黑河學院、信陽學院、信陽農林學院、信陽師范學院等地方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師進行了有關“怎樣看待高校大學體育課程融入思政內容,你自己是如何做的”等方面的訪談。個別教師認為只要學生運動起來就可以了,加入思政內容沒有必要學生也不喜歡;高校公共體育課的課時本來就不多,突兀地加入思政內容會影響體育課的連貫性,影響教學效果。還有教師表示,自己盡管在教學大綱和教案中按照學校要求加入思政元素,但是,在實踐教學中并沒有完全按照其內容進行,隨意性較大。由于沒有深入挖掘課程資源,也找不到恰當的切入點,容易把體育課上成說教式的思政課,引起學生的反感。

思想政治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而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厘清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體育課程思政關系,才能合理開發體育課程思政資源,找到體德結合育人途徑。

2 地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路徑

公共體育課程是高校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全面覆蓋大學本科教育的前兩年,而這兩年也是學生從高中到大學思想轉變最關鍵的時期。為了更好地落實文件精神,達到以健康第一為目的,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形成全方位育人。高校體育教育必須要轉變觀念,將思政內容植入體育教育全程,建立通暢的高校體育育人思政路徑。

2.1 抓好師生德行建設,筑牢育人根基

體育課程是高校體育教育的直接手段。公共體育課程是高校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方法,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育鍛煉,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提高體育文化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公共必修課程,它是高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

師德是深厚的知識修養和文化品位的體現。師德需要教育培養,更需要老師自我修養?!抖Y記》有曰:“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古往今來,但凡為師者都注重德才兼備,不僅要授學生“謀事之才”,更要傳學生“立世之德”,而傳德尤為根本。教師應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和責任感,做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體育課程思政是建立在高校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大格局的基礎上,營造體育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的協同效應,樹立以“立德樹人”豐富體育課程內容的一種綜合體育教育理念。高校體育教師作為這一理念的直接踐行者,必須從思想上轉變觀念,不僅要注重個人的師德修養,更要重視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積極深入挖掘地方高校體育課程思政資源,并在體育教育全程中體現出思政建設元素,凸顯體育育人的獨特功能,達到體育教育健康第一的目的,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

學校在抓好師德建設的同時,學生德行的建設也不容忽略。學校只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和學生能力的培養,忽略德育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會迷失方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就會偏頗,就會出現“一到外國就覺得空氣都是甜的”這樣的學生。教書和育人要并重,不能只教書不育人。德育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中心,缺少了德育教育的教學就像人缺少了靈魂。大學階段是一個人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進行全課程德育教育全程育人,會為國家培養更優秀的人才,更好地為祖國服務。

毛澤東主席早1917年4月的《新青年》第三卷第二號上發表的《體育之研究》中就明確提出體育的重要性,從人的發展和追求人生價值更為廣泛的意義去認識理解體育在人生的地位。從而提出了“體育于吾人實占第一之位置”。他認為,“體育之大效”在于“強意志”,還把體育視為個人道德完善的前提和過程。他說;“實現自我,即充分發達自己的身體及精神之能力至于最高者”。這反映出青年毛澤東不僅局限于學校的教學活動,而是在更廣泛的社會意義上,強調體育在人生中的基礎作用,從實現人生理想的意義。而當今的大學生,不但在身體素質方面“日趨輕細”,思想上更是受社會上各種扭曲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不良影響,出現了許多想走捷徑靠不勞而獲獲取利益的想法,所以,在大學體育教育中一定要發揮“體育之大效”,注重體育精神的弘揚,注重體育育人的特效。

我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一般設置在大學一年級、二年級,為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尤其是大學一年級的學生,剛好處在中學與大學的交替階段,對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認識還很模糊,在此階段的高校公共體育基礎必修課程的課程思政介入,是德、智、體全面發展閉合鏈條中的重要環節,會對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習近平主席強調:“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爆F在培養的大學生在未來十幾年,是建設祖國的中堅力量,是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的中流砥柱,身心全面健康才能保證為國家和人民服務,因此,必須德、智、體三育并舉缺一不可。

2.2 顯性隱性課程有機結合,彰顯體育育人獨特功能

習近平主席在2019年3月18日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高校體育顯性課程是學校情景中,以直接明顯的方式呈現出來的體育課程,主要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術和技能。而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形式,具有非預期性、多面性、滲透性、易接受性和持久性,所以體育隱性課程對學生的知識、情感、信念、意志、行為、價值觀等影響是無時不在、無處不有是全方位的,是體育顯性課程的補充,其效果可以長期穩定的保持著。體育隱性課程的影響雖然不是強制性的,但卻可以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學生們潛移默化地接受了它的滋養。當他們走出大學校門進入社會后,體育顯性課程所學習到的大部分知識和體育技能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被忘記或不斷被更新,而在大學階段所形成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行為方式及準則卻很難因歲月的流逝而輕易改變,因此,體育隱性課程對大學生產生影響的深遠程度和作用的效果有可能超過體育顯性課程。

2.3 按項分類精準切入,體現體育育人特色

高校體育教學具有直接參與性、動態性、身心合一性以及社會性的特征,公共體育教學一般都是以各個體育項目選修或者分班進行教學的形式體現。教師在教案中設計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內容時,一定要根據具體體育項目、具體教學內容來優化組合設計課程思政建設內容,體現體育在高校育人中的多元價值。

例如:高校排球課思政建設可以結合電影《奪冠》講解“女排精神”;在對學生進行服裝檢查時結合李寧運動品牌服裝,講解1982年李寧在南斯拉夫薩格勒布舉行的第6屆世界杯體操比賽中,一人奪得男子全部7枚金牌中的6枚,創造了世界體操史上的神話,被譽為“體操王子”,李寧本可以在六塊金牌在手后功成名退,卻選擇六年后再戰1988年漢城奧運會,雖然在奧運會上失利退役,但創立了“李寧”體育品牌,這也是體育精神的另一種體現吧。讓學生學會勤奮苦練、頑強拼搏、不怕困難、不服輸、勇攀高峰,從而弘揚奧運精神、體育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在教授武術、太極拳時,可以通過抱拳禮來介紹抱拳禮源于周代有三千年以上的文化歷史,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禮儀來弘揚傳統文化,使學生的思想觀念與體育實踐發展相向而行等等。

處于大學階段的學生,是追星的主力軍,他們崇拜明星并會去模仿。而現在很多綜藝節目打造的流量明星給大學生帶來了許多負能量的東西,誤導了大學生使他們形成了不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如果在大學體育課程中找準切入點,植入著名體育人物的事跡,宣揚他們為國爭光、不怕困難、勇于拼搏的精神,會比說教式的思想教育更有說服力。例如:以郎平為代表以中國女排為原型,由陳可辛導演執導中國女子排球隊領銜主演的運動片《奪冠》,講述了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里約奧運會生死攸關的中巴大戰,詮釋了幾代女排人歷經浮沉卻始終不屈不撓、不斷拼搏的傳奇經歷。讓全中國人民特別是沒有經歷過那些事件的當代大學生受到了鼓舞,也激勵了他們。再如:突如其來的疫情讓鐘南山先生名揚全球,不僅僅因為他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學專家,抗擊“非典”的先進人物。更多的是因為在疫情期間,不顧個人安危奔波在抗疫前線。對于一名耄耋之年的老人,本應在家頤養天年含飴弄孫,卻依然堅持在自己的工作崗位高強度地工作著。除了他為醫者的仁心醫德以外,還與他養成堅持不懈的體育鍛煉習慣分不開。從大學階段到耄耋之年,鐘南山始終堅持經常進行體育鍛煉,這樣出色的身體資本支撐著高負荷的工作,使其為抗擊疫情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樣的真人真事的榜樣力量,能夠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第一、奮斗有我的信念,激發其提升全民族身體素質的責任感。

2.4 凝練體育課程思政主題,體現體育育人時效性

高校公共體育課如何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育人元素如何納入授課內容寫入教學設計中,是每一名高校體育教師必須重視和認真完成的任務。充分發揮體育課堂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有針對性地找準如北京冬、夏奧運會的舉辦和鐘南山院士這樣的時代楷模與學生思想實際相結合的“銜接點”,再結合體育精神加以凝聚、挖掘、豐富,并賦予時代的新內涵,體現體育育人的時效性。每門大學體育課程要根據教學內容,以課程為主體,將思想政治內容融合至教學大綱,按照計劃與前期目標來融入整個體系之中,在每次課的教學設計中凝練出一個“體育課程思政主題”進行育人,使每一門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要深度浸潤到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之中,在保證專業教學水準的前提下,自然無痕地融入,避免生搬硬套“貼標簽”、“兩張皮”式的體育課程思政建設。

3 結 語

在全面落實教高〔2020〕3號文件,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的大思政大背景下,地方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思政建設,要充分利用地方高校的地域性特點,建立健全優質資源的體育課程思政機制,強化培訓、廣泛共享、積極合作,一定要找準體育教育與時代的動情點、與專業的融合點、與課程的切入點、與學生的共鳴點,達到“以體育育人、以體育化人、以德感人”,如鹽入味、潤物無聲的效果,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地方高校體育課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猜你喜歡
思政育人體育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評價賦能:思政課一體化教學的必然向度
清華大學:“如鹽在水”開展課程思政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家校社協同育人 共贏美好未來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借力大數據分析 創新“三位一體”思政課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與實踐
我們的“體育夢”
體育一家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