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學審美對人的影響:以卡夫卡的“文學自救之路”為例

2022-10-22 05:20張陽
作家天地 2022年24期
關鍵詞:經典作品尼采審美能力

摘 要:卡夫卡的作品在世界讀者群中享有盛譽,國內外目前對卡夫卡作品的研究文獻有很多,大部分都是通過具體的作品闡釋卡夫卡與其家庭、父親以及自己與世界的辯證關系。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當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并不是只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讀者群體才有機會閱讀卡夫卡的作品??ǚ蚩ㄗ髌返默F實意義深遠,其中不乏有很多值得我們挖掘的文學瑰寶,其對于我們辯證地看待世界和自己的關系也發揮著重要的引作用,值得深思。本文以卡夫卡與其“文學之路”的關系為例,通過引證卡夫卡的個別作品中傳遞的審美觀,論述文學審美對人的影響,以及文學審美能力的對于我們認識自己,認識世界的啟發。

關鍵詞:經典作品 審美能力 尼采 卡夫卡作品 審美傳遞

現代人身處幾大困境之中,簡單概括來說就是:“物化意識”的凸顯、“科技理性”的泛濫以及“審美能力”的缺失,三者互相聯系,互為因果。社會物質財富的膨脹不斷強化著人們的“物質意識”,金錢成為人們評價他人價值的重要標尺,個人能力的大小不再在于知識、智慧和能動性、創造性等。人們日益膨脹的“物質意識”在不斷創造物質財富神話的同時,其負面影響也愈演愈烈,一部分人開始追逐利益而放棄追求更深層次的主體審美意識,整個精神世界被“物質”占滿,“物欲”逐漸統治人們的精神生活世界,使人文精神失去神圣的光環。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必須找到解決問題的出口。人之所以為人的標尺在于人的價值維度,渴望有意義、有理想的生活。普通人通過閱讀經典的文學作品,就能夠重塑現代人正確的“審美觀”,從而重啟伴有正確價值取向的精神世界。

一、“審美”以及“審美能力”

普通大眾理解的“審美”,是一種只關乎“美”這個詞的一種正向的情感表達。但“審美”一詞在希臘語中的本義是“感性的”,無關乎美或丑,正向或負向。從文學作品的欣賞角度來看,我們可從三個層次來理解“審美”,首先,是對美的感知,其次,是對藝術作品的感知,再次,是對一切事物的感知??档聦⑷说木駲C能區分為理性能力、實踐能力與審美能力,三者分別對應人的認識、道德與情感,其中的奧秘便是審美活動與認識活動、道德活動的關系。

文學作品反映的主要是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體現的是自然與社會生活的審美價值。根據巴爾扎克的觀點,“真實性”是衡量文學創造成就的首要標準。提到“真實性”,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現實主義的文學作品。當我們閱讀卡夫卡的作品時,我們更多體會到的是一種假定的真實: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現現實社會生活的內涵和本質,簡單來說就是把現實形象與幻想的非現實形象融會,以虛擬形象世界取代現實的形象。比如,《變形記》中的主人公格里高里變成的甲殼蟲與周圍其他人的對照,就屬于一種非現實形象與現實形象的碰撞。從“對藝術作品的感知”方面來講,《變形記》中的虛實設計,著實能夠喚起讀者的如下“審美能力”:格里高里發現自己變成甲殼蟲之后,它卑微地在地上扭來扭去,卻不敢尋求父母以及妹妹的幫助,在被家人排斥的同時,讀者也能看到,格里高里也在奮力尋找自己卑微的歸屬感。眾所周知,卡夫卡擁有復雜的文化經歷和家庭環境,從小講德語的他,身上流淌著猶太人的血,沉重的家庭氛圍和僵硬的父子關系,讓卡夫卡從小便失去了歸屬感,因此,卡夫卡的作品《變形記》,是一部比較典型的通過虛擬的“真實”,將作者在現實世界中真實的感受傳遞給讀者的例子,其目的是與讀者實現審美共鳴。

二、卡夫卡式的“審美”以及“自救”

在卡夫卡眼里,人生是無奈的, 世界是灰暗的。因此, 他的精神世界里充滿了悲觀和憂傷, 但卡夫卡又不甘心屈從于現實, 他渴望解脫,值得慶幸的是他找到了文學寫作這樣一種精神救贖的方式。在卡夫卡的文學之路上,他遇到了他的“精神導師”尼采,尼采是早期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卡夫卡和尼采的交集源于卡夫卡對存在主義作品的興趣,在表現主義嶄露頭角的文學時期,卡夫卡就已經開始訂閱尼采參編的半月刊《藝術守護者》,這些都對卡夫卡后來的寫作風格和藝術見解產生了深遠影響。要探究卡夫卡是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審美觀,就要追溯到尼采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即著名的《悲劇的起源》,尼采認為,真理和謊言需要人們不斷重估。這個觀點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屢見不鮮,卡夫卡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反復強調現實世界的荒謬,以及真理世界的遙不可及,可以說,卡夫卡畢生都在追求一種“價值的重估”,重估家庭于他的意義,重估父親于他的權威,重估自己與整個世界的格格不入......這一點在卡夫卡的作品《城堡》中也有所體現,卡夫卡在小說《城堡》的開端就給讀者描繪了一副故事性很強的畫面,主人公K要去某城堡做土地丈量員,中途卻被厚厚的積雪擋住了去路,在夜色的籠罩下,城堡顯得忽近忽遠,越發模糊??ǚ蚩ㄟx擇了用第三人稱視角觀察城堡,刻意勾勒出了主人公與城堡的距離,此處設計主人公做土地“丈量員”并非偶然,正是上文中提到的“重估”“估量”之意;“厚厚的積雪”擋住了主人公前往城堡的道路,預示著通往真理之路困難重重;在“夜色”中,主人公無法清晰看到城堡的真正面目,這意味著“被丈量之物”實際上卻無法丈量,即世界的真相無法探析。這與尼采的觀點也有異曲同工之處,尼采認為,真理就像一個大迷宮,人們在里面兜兜轉轉,最終只是夢一場,根本無法抵達真理之門。

卡夫卡的文學創作之路印證了一個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沒有任何“文學素養”的情況下,一夜間成為文壇巨匠??ǚ蚩ǖ奈膶W啟蒙老師是尼采,尼采等人對卡夫卡最初文學創作的啟蒙意義在于:他們的思想為卡夫卡攀登文學高峰無疑提供了巨人的肩膀??ǚ蚩軌虬炎约簩ι畹睦斫馀c感悟,通過并不華麗的辭藻表現在自己的作品中,首先,他自身必須有能夠鑒賞文學作品和現實生活中“美”與“丑”的能力 (亦或價值觀),而后才能有把自己獨特的的“文學審美”通過文學作品的形式固化其中,最終傳遞給讀者,并引起共鳴。

在卡夫卡致格雷特·布洛赫的信中,曾這樣寫道:“與其說我是通過安寧才寫作,還不如說我是通過寫作才得到安寧?!彼J為,只有通過寫作,他才能把握生命,這也是他婚姻問題一直沒有解決的原因之一,因為卡夫卡認為,婚姻生活會影響他繼續寫作,婚姻生活會使他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崩塌,這“精神支柱”無疑就是寫作,為了寫作卡夫卡甚至可以放棄世間所有世俗的歡樂,事實上,他也的確這么做了。所以,寫作對卡夫卡而言, 不是一種獲得名利的一種“事業”, 更像是一種“自我救贖”。

三、“審美”的可傳遞性

眾所周知,卡夫卡和他父親的關系非常僵硬,導致家庭關系在卡夫卡心中常常是一種壓抑的氣氛,卡夫卡本人在家庭中也是弱小、無力的角色,這一點在卡夫卡的多部作品中都有映射,比如,《在法的門前》這則小故事中的鄉下人,除了卑微地請求高大的門衛,讓他踏入法的大門,除了被動地接受現實一直到死,他什么都做不了,《在法的門前》這部作品中的鄉下人可以理解為卡夫卡本人的寫實,高大威嚴的門衛則是他對父親的寫實。又比如,《城堡》中的主人公,在追尋城堡的路途中,只是習慣性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依賴別人的幫助,自己卻無所作為,與其說是“無所作為”,不如理解成“不敢作為”??ǚ蚩▽⒆约涸诩彝リP系中,尤其是父子關系中的“真實性”,通過文字展現在讀者面前,在他的作品中,幾乎都是荒誕的片段和看似碎片式的情節,他也并沒有直接告訴讀者:“這,就是我?!?讀者之所以能夠與他產生共鳴,正是由于相同的“對美的感知”而產生的“認同感”,就像讀者讀過《變形記》之后,都會對那只可憐的大蟲子表示同情和惋惜,這種審美上的共鳴正是由于讀者和作者相同的“對美的感知”而產生的“情感上的認同感”,也就是說,卡夫卡把自己的“審美”成功傳遞給了讀者。

四、“審美能力”對現實世界的啟發

卡夫卡通過自己的作品。把自己的審美觀傳遞給了廣大讀者,但是有一個事實我們始終無法忽略,那就是,卡夫卡的作品第一次進入中國時,并沒有像現在這樣擁有眾多讀者。究其原因,實際上是和當時讀者的“文學審美能力”有關系,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時代的讀者群中,審美角度不同,或美或丑。比如,卡夫卡的經典作品《變形記》引入中國時,由于很多讀者并不能夠理解卡夫卡所描述的文學世界,更想象不到其作品背后隱藏的個人情節,導致當時的讀者將所有精力都集中到了批判卡夫卡及其作品上,并沒有認真探究過其作品中傳遞的對世界的獨特看法。但是,當年的讀者群在經歷了十幾年的風雨沖刷之后,再次重回卡夫卡的文學世界時,竟然能夠理解其作品中“荒誕的世界”究竟為何意了。這是因為在這些經歷中,這個讀者群也擁有了更加豐富的人生履歷和人生感悟,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態度也在悄悄發生變化,即審美能力得到了升華。

就文學領域來說,審美能力是如何構建起來的呢?所謂文學審美能力,是指人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把握藝術形象的過程中,通過認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機能活動而形成的審美過程。這種審美本領在信息化時代愈顯重要,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盧梭在他的《論教育》一書中就已指出:“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往往這種這種在“不知不覺”中感悟到的“美”是最能深入人心且持久的。如同魯迅所言:“美術之目的, 雖與道德不盡符,然其力足以淵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輔道德以為治?!?/p>

文學審美能力還有其更為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種人文精神的療治和補缺,它可以提升人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可以自覺抵制和消除各種精神污染,主動接受和吸收精神的豐厚營養,使自己成為內心世界豐富而高尚的人。朱光潛先生在他的《談美》中表達過:“一切美的事物都有不令人俗的功效?!币簿褪钦f,欣賞美的事物,欣賞藝術家的作品,都是在幫助人們以藝術的感悟去感知世界的美好,以藝術的視野來“蕩滌其濁心,震其暮氣?!边@也就是朱光潛先生在《談美》的開場話中說的那樣:“假若你看過之后,看到一首詩、一幅畫或者是一篇自然風景的時候,比較從前感覺到較濃厚的趣味,懂得像什么樣的經驗才是美感的,然后再以美感的態度推到人生世相方面去,我的心愿就算達到了?!边@大概就是作家們想要傳遞給讀者的審美精神,潤物細無聲。

并非人人都能成為“藝術家”,但人人都可能成為“會審美的人”,成為一個在生活方式、狀態和觀念上能按照審美原則進行取舍的人。這種審美原則并不狹隘,更不只流于表面,而是我們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得出的感受。當下信息時代,我們能夠接觸到各種文化,比如商業文化、娛樂文化、大眾文化等等,它們豐富了我們的生活,同時也推動了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一方面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在同時閱讀中西方經典文學作品時,可以通過對比,加深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欣賞文學作品,能產生自己的情感體驗,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久而久之,我們的文學審美能力也會不斷提升,最終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參考文獻:

[1]于月.從文本內部闡釋角度分析卡夫卡作品《法的門前》[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下旬),2014(7).

[2]姜智芹.影響與接受——卡夫卡之于中國新時期作家[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4).

[3]林志猛.尼采的悲劇世界觀[J].浙江學刊,2019(3).

[4]曾艷兵.“一個情感傷口的象征”——卡夫卡與疾?。跩].外國文學,2010(6).

[5]譚好哲.文藝本性研究中的審美概念與審美價值[J].文學與文化,2019(4).

[6]王元驤.我對“審美意識形態論”的理解[J].文藝研究,2006(8).

[7]董學文.“審美意識形態”能成立嗎?[J].高校理論戰線,2005(10).

[8]喬植禧.從解構主義視角解讀卡夫卡的《變形記》[J].新紀實,2021(31).

[9]曾艷兵.“中國式”卡夫卡[J].群言,2021(2).

(作者單位: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作者簡介:張陽(1991-),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德語文學。

猜你喜歡
經典作品尼采審美能力
虛無與輪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維
為什么讀經典(節選)
感悟經典作品 提升美術素養
擷英 經典時期的經典作品
一個作為音樂家的尼采——尼采音樂思想探析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藝術體操教學中提高審美能力的途徑探索
新時期中學美術課教學方法的思考
個性化教育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探討
古典音樂欣賞與時代的融合——經典作品欣賞引發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