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代镈鐘編列組合與器主身份等級研究

2022-11-15 07:56孫海寧
音樂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楚墓編鐘工作隊

文◎孫海寧

镈鐘是商周時期重要的青銅樂器之一,也是編鐘組合中出現最早的器類。目前所見,镈鐘最早出現在南方長江流域,西周早期與甬鐘相配,形成新的編鐘組合形式,至遲在西周晚期傳入關中地區。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镈鐘的定名、起源、類型和音列組合等方面,而對周代不同時期編镈的編列形式、分布地域與使用者身份關系等方面的探討則極為有限。本文即針對上述幾個方面展開論述,不妥之處請方家批評指正。

一、镈鐘編列與器主身份關系

現有可見的商代至西周早期的镈鐘,主要以單件存在,且大多為器主、出土單位不明的采集品,無法系統考察镈鐘和器主之間的關系??脊虐l現,在西周早期偏晚時期,镈鐘已與甬鐘相配組成編鐘,如湖北隨州葉家山M111 出土1 件镈鐘和4 件甬鐘,該墓墓主為曾侯犺,年代屬昭王時期。①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隨州葉家山M111 發掘簡報》,《江漢考古》2020 年第2 期。目前還未發現2 件組镈鐘與甬鐘組合使用的例子。本文選取兩周時期六種編列形式的镈鐘52 組,來探討編列形式與器主身份等級的關系。

目前所見,3 件組镈鐘最早見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關中地區,如陜西眉縣楊家村編镈(3 镈+10 甬鐘),器主身份為卿大夫,時代為西周晚期。②劉懷君《眉縣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銅樂器》,《文博》1987 年第2 期。甘肅禮縣秦子編镈(3 镈+8 甬鐘),時代為春秋早期,器主為秦國國君。③早期秦文化聯合考古隊《2006 年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祭祀遺跡發掘簡報》,《文物》2008 年第11 期。陜西寶雞太公廟秦公編镈(3镈+5 甬鐘),器主為秦武公,公元前697—前678 年在位。④盧連成、楊滿倉《陜西寶雞縣太公廟村發現秦公鐘、秦公镈》,《文物》1978 年第11 期。戰國時期在南方某些地區還有受中原地區影響的孑遺。如四川茂縣牟托M1 編镈(3 镈+1 甬鐘),器主為土著首領,時代為戰國中晚期。⑤茂縣羌族博物館等《四川茂縣牟托一號石棺墓及陪葬坑清理簡報》,《文物》1994 年第3 期。3 件組編镈使用者的級別都很高,主要為周王朝重臣和諸侯國君。

4 件組編镈在春秋中期已出現,如湖北隨州曾侯求編镈;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隨州市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考古》2020 年第7 期。春秋中期后段的河南新鄭金城路編镈,⑦《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河南卷》,大象出版社1996 年版,第94 頁。新鄭城市信用社編镈,⑧同注⑦,第97 頁。新鄭祭祀坑遺址K1、K4、K5、K7、K8、K9、K14、K16、K17;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鄭鄭國祭祀遺址》,大象出版社2006 年版。春秋中晚期之際的新鄭李家樓鄭公墓編镈,⑩河南博物院等《新鄭鄭公大墓青銅器》,大象出版社2001 年版。河南葉縣許靈公編镈(4+4);?平頂山市文物管理局等《河南葉縣舊縣四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7 年第9 期。春秋晚期的山東滕州莊里西村編镈,?《中國音樂文物大系·山東卷》,大象出版社2001 年版,第46 頁。河南輝縣琉璃閣甲墓特镈;?河南省博物院等《琉璃閣甲乙二墓》,大象出版社2003 年版。戰國早期的山東臨淄淄河店M2編镈(4+4),?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淄博市臨淄區淄河店二號戰國墓》,《考古》2000 年第10 期。山西長治分水嶺M25 編镈,?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山西長治分水嶺戰國墓第二次發掘》,《考古》1964 年第3 期。山西潞河M7 編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山西省潞城縣潞河戰國墓》,《文物》1986 年第6 期。河北涉縣北關M1編镈;?《中國音樂文物大系Ⅱ·河北卷》,大象出版社2008 年版,第9 頁。戰國中期河南輝縣琉璃閣M60、M75 編镈,?郭寶鈞《山彪鎮與琉璃閣》,科學出版社1959 年版,第59、66 頁。河南洛陽解放路編镈。?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解放路戰國陪葬坑發掘報告》,《考古學報》2002 年第3 期。上舉諸例中,除了滕州莊里西村編镈的器主為滕國司馬外,其余春秋時期4 件組編镈的使用者基本為諸侯級別;春秋戰國之際至戰國末年的4 件組镈鐘,多為制作粗糙的明器,但從墓葬規模和隨葬器物來看,墓主依然為身份很高的諸侯或具有相當權勢的卿大夫,有些如山西潞城潞河M7,雖然從隨葬列鼎看只是大夫級別,但其墓壙宏大,隨葬禮樂器豐富,顯然已僭越當時的禮樂制度。

5 件組镈鐘可舉4 例:春秋晚期的江蘇六合縣長青村M2 編镈,墓主為3 鼎大夫級;?江蘇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江蘇六合程橋二號東周墓》,《考古》1974 年第2 期。江蘇丹徒甚六編镈,器主為徐王之孫;?? 江蘇省丹徒考古隊《江蘇丹徒北山頂春秋墓發掘報告》,《東南文化》1988 年第3、4 期? 惠民地區文物普查隊等《山東陽信城關鎮西北村戰國墓器物陪葬坑清理簡報》,《考古》1990 年第3 期。出土單位曾被群眾取土時擾動,報告認為編镈出土單位為附近土臺子墓室的陪葬坑,以此推測墓主至少為中等貴族。?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青高級公路章丘工段考古發掘報告》,齊魯書社1993 年版;李曰訓《章丘女郎山戰國大墓墓主之推測》,《紀念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創建20 周年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 年版。戰國早期的山東陽信西北村編镈,同出有2 件銅鼎;?? 江蘇省丹徒考古隊《江蘇丹徒北山頂春秋墓發掘報告》,《東南文化》1988 年第3、4 期? 惠民地區文物普查隊等《山東陽信城關鎮西北村戰國墓器物陪葬坑清理簡報》,《考古》1990 年第3 期。出土單位曾被群眾取土時擾動,報告認為編镈出土單位為附近土臺子墓室的陪葬坑,以此推測墓主至少為中等貴族。?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青高級公路章丘工段考古發掘報告》,齊魯書社1993 年版;李曰訓《章丘女郎山戰國大墓墓主之推測》,《紀念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創建20 周年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 年版。戰國中期的山東章丘女郎山編镈,器主為卿大夫。?? 江蘇省丹徒考古隊《江蘇丹徒北山頂春秋墓發掘報告》,《東南文化》1988 年第3、4 期? 惠民地區文物普查隊等《山東陽信城關鎮西北村戰國墓器物陪葬坑清理簡報》,《考古》1990 年第3 期。出土單位曾被群眾取土時擾動,報告認為編镈出土單位為附近土臺子墓室的陪葬坑,以此推測墓主至少為中等貴族。?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青高級公路章丘工段考古發掘報告》,齊魯書社1993 年版;李曰訓《章丘女郎山戰國大墓墓主之推測》,《紀念山東大學考古專業創建20 周年文集》,山東大學出版社1992 年版。此外,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戰國早期墓,??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墓主身份為大夫階層,出土5 件陶镈鐘,墓葬形制和隨葬器物既有楚文化因素,又有其他外來文化因素。

6 件組镈鐘見于春秋時期吳國、莒國、徐國的貴族墓中。如山東沂水縣劉家店子M1 編镈,??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時代為春秋中期,墓主為莒國國君。江蘇邳州九女墩2 號墩和M3 各出編镈6 件,??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時代屬春秋晚期,2 號墩為3 鼎貴族墓,M3 為6 鼎墓。

這些情況說明,5、6 件組镈鐘并非中原和楚文化區流行的編列方式,僅在吳國、莒國、徐國、齊國等邊遠地區諸侯國使用過,其使用者主要是這些諸侯國的中等貴族或小諸侯國國君。

8 件組編镈主要見于楚文化及臨近地區,流行于春秋晚期。如河南淅川縣下寺M10 編镈,??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器主為呂王之孫;安徽壽縣蔡侯申編镈,??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器主為蔡昭侯;河南淅川縣徐家嶺M3(8 鼎墓)、M10(11 鼎墓)??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季子康編镈。??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戰國時期這種編列仍然存在,但已少見,如戰國中期5 鼎貴族墓的山東諸城公孫朝子編镈。??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這種8 件組镈鐘編列的使用者,主要是大夫級的男性貴族,但有些女性貴族也能使用。如河南固始縣M1 編镈,墓主為宋景公之妹;??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河南淅川縣和尚嶺M2 編镈,墓主為楚國貴族克黃的夫人。??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

需要說明的是,安徽壽縣蔡侯申墓編鐘原來的數量已不可知,報告稱銅鐘殘片中的“銘文與甬鐘、編镈、編鐘已發現之銘文有所不同,似為另一種鐘”??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筆者推測報告所稱的“另一種鐘”可能為4 件組的特镈,理由如下:該墓與春秋晚期河南輝縣琉璃閣甲墓同為諸侯國君墓,墓葬規模和墓主級別相當;琉璃閣甲墓出土特镈4、編镈9、甬鐘8、鈕鐘9。與北方編列組合方式稍有不同,蔡侯墓為南方受楚文化區影響的編鐘方式,其可能為“4 特镈+8 編镈”的镈鐘組合形式,而非僅有8 件組編镈參與的組合形式。

9 件組編镈流行于春秋晚期:如山西臨猗程村002 墓編镈(墓被盜,殘留5 銅鼎),??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山西萬榮廟前58M1 編镈(5 鼎墓),??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山西侯馬上馬墓地M1005(5 鼎墓),M5218 編镈(5 鼎墓),?? 安徽省六安縣文物管理所《安徽六安縣城西窯廠2 號楚墓》,《考古》1995 年第2 期。?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山東沂水劉家店子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1984 年第9 期。? 南京博物院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二號墩發掘簡報》,《考古》1999 年第11 期;孔令遠等《江蘇邳州市九女墩三號墩的發掘》,《考古》2002 年第5 期。?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淅川下寺春秋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 年版,第257 頁。? 安徽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壽縣蔡侯墓出土遺物》,科學出版社1956 年版。?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大象出版社2004 年版。?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文物》2009 年第8 期?,F存5 件,方建軍據測音判斷原編镈可能為8 件,這5 件為第3—7 件,尚缺第1、2、8 件。參見方建軍《鐘離國編鐘編镈研究》,《中國音樂學》2012 年第3 期。?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安徽鳳陽卞莊一號春秋墓發掘簡報》?,F存7 件,王友華據音列判斷原套應為8 件。參見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組《河南固始侯古堆一號墓發掘簡報》,《文物》1981 年第1 期。? 同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等《臨猗程村墓地》,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萬榮廟前東周墓葬發掘收獲》,《三晉考古》第1 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上馬墓地》,文物出版社1994 年版。山東臨沂鳳凰嶺東周墓編镈(鄅國國君),??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以及河南陜縣后川M2040 編镈(17 鼎墓)。??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

王友華指出8、9 件是中原地區的流行編列。??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但通過觀察這兩類镈鐘的分布地域可知,與8 件組镈鐘不同,9 件組編镈主要見于北方河南、山西、山東等地區,流行于春秋晚期,延至戰國時期,其使用者均為地位較高的卿大夫或小的諸侯國國君。

近年湖北隨州棗樹林M169 出土編鐘19 件,其中10 件為镈鐘,據銘文可知器主為妳加,為同墓地M168 墓主曾侯寶的夫人,??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镈鐘形制、紋飾相同,大小有異。這套編鐘的形制、紋飾,與上述棗樹林M190曾侯求編鐘相同,時代也應在春秋中期早段。但該墓地的墓葬年代從南至北漸早,??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M169 位于M190 之南,所以妳加編鐘的年代較曾侯求編鐘稍晚一些,研究者據妳加編鐘銘文“王正月吉日乙亥”推定為公元前623 年。??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發掘者綜合編鐘大小、銘文內容、字體、出土位置等信息,把镈鐘分為四組。其中,第一組4 件,4 件镈鐘銘文首尾相接,是完整的一組。第二組1 件,據銘文判斷至少還缺少一件。第三組5 件,據銘文應缺少一件。由此可見,這10 件镈鐘可能為三組镈鐘的拼合。由于這10 件镈鐘的尺寸、測音信息還未發表,所以還不能斷定它們是否是一套完整編列。

戰國時期,镈鐘的編列進一步擴大,編列數量則不固定。如湖北荊州天星觀M2出土10 件組編镈,??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年代屬戰國中期,墓主身份為卿上大夫。??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河北易縣燕下都戰國早期墓M16 出土陶編镈10 件,??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形制不完全相同,為4+6 的拼合形式,墓主身份不詳。

山西太原金勝村M674,出土镈鐘11件,??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由于墓葬報告還未發表,不知是否是一套完整編镈。據李建生介紹,該墓墓主為M251 趙卿墓的屬臣,時代為戰國早期。

河南衛輝市山彪鎮M1 出土14 件編镈,??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分為兩組,第一組5 件,第二組9 件,兩組形體大致相同(二組比一組鐘體瘦長,扁橢,下闊),舞篆部紋飾則不同。郭寶鈞認為,該墓墓主為魏國貴公子,墓葬年代為戰國晚期。??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

山西太原金勝村M251 趙卿墓出土編镈19 件,?? 山東省兗石鐵路文物考古工作隊《臨沂鳳凰嶺東周墓》,齊魯書社1988 年版。? 黃河水庫考古工作隊《1957 年河南陜縣發掘簡報》,《考古通訊》1958 年第11 期。? 王友華《先秦樂懸中镈的編列分析》,《中國音樂》2010 年第1 期。? 郭長江等《嬭加編鐘銘文的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19 年第3 期。? 同注⑥。? 郭長江等《曾公編鐘銘文初步釋讀》,《江漢考古》2020 年第1 期。? 湖北省荊州博物館《荊州天星觀二號楚墓》,文物出版社2003 年版,第66 頁。? 同注?,第211 頁。? 河北省文物工作隊《河北易縣燕下都第十六號墓發掘》,《考古學報》1965 年第2 期。? 李建生《輝縣琉璃閣與太原趙卿墓相關問題》,《中國國家博物館刊》2012 年第2 期。? 同注?,第6 頁。? 同注?,第47 頁。?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太原晉國趙卿墓》,文物出版社1996 年版,第78 頁。依紋飾可分為兩組,一組5 件,二組14 件。報告認為M251 墓主為春秋晚期晉國重臣趙鞅,文獻記載他死于公元前475 年,也即該墓的下葬年代。

二、兩周時期編镈的音列

結 語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以下認識:

其一,镈鐘的編列形式至少經歷過四個階段的變化。第一,西周早期偏晚階段,镈鐘開始與甬鐘相配組成編鐘,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關中地區出現“8 件甬鐘+3 件镈鐘”的組合形式。第二,春秋中期在南方楚文化地區開始出現“4 件組或4 件+9件”的編列形式,并貫穿于東周時期。第三,春秋晚期、戰國早期北方中原地區流行編镈9 件組的形式,南方楚文化地區流行8 件組的編镈組合,吳國、徐國、莒國、鄅國等周邊諸侯國出現5、6 件組的組合方式。第四,戰國中、晚期是镈鐘使用的衰落期,镈鐘的編列數量進一步擴大,編列的數量突破了之前的規范,出現了不同數量、不同形式的拼合編列,器主與編镈組合形式之間無規律可循;這一時期的镈鐘大多為制作粗糙的明器,音質較差,音列隨意。

其二,西周時期編镈的使用者,主要是諸侯或地位很高的王朝貴族,西周晚期流行3 件組的編列形式。春秋時期3 件組編镈基本消失,出現4、5、6、8、9 件的編列方式,其中諸侯國國君使用“4 件或4件特镈+9 件編镈”的組合,部分僭越的卿大夫也使用這種編列形式?!? 件或4 件特镈+9 件編镈”組合的使用者,身份級別總體上要高于同時期5、6、8、9 件的器主,而5、6、8、9 件組編镈的使用者無明顯的身份等級差別,而主要體現在使用區域的差別。兩周時期編镈常常和甬鐘或鈕鐘配合使用,無論何種編列形式,編镈的使用者均是地位較高的貴族。

猜你喜歡
楚墓編鐘工作隊
金石齊鳴話編鐘
試論戰國時期的楚墓人殉
讀曾侯乙墓竹簡、望山楚墓竹簡雜記
曾侯乙編鐘
曾公編鐘銘文補說
荊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2000多年前最大的組合樂隊——曾侯乙編鐘
輕鹽集團: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人大駐村扶貧工作隊的一天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