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小學美術手工教學中舊物再利用

2022-11-20 12:58☉姚
小學生 2022年1期
關鍵詞:舊物螞蚱秸稈

☉姚 麗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美德,我們可以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引領學生去踐行這一優良傳統。分析小學美術手工課程的內容和要求,其中有一部分內容就涵蓋指導學生利用生活的廢舊器材去動手創造美。通過舊物改造啟示學生:生活中那些所謂的舊物、垃圾,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其中有些垃圾其實只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并不是真的一無是處,只要對它們進行適當的改造和加工,通常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美。在美術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動手對廢物再次加工利用,從而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讓美術教育與德育兩手共抓,有益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一、指導廢舊物品分類,培養學生歸納意識

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發展成熟,因此分類歸納這項需要動用到抽象思維的工作對于他們來說存在難度。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以針對“垃圾是錯放的資源”這一觀念,對學生解釋:生活中某些被我們稱作垃圾的物品,其實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垃圾,其中一部分只是暫時失去了原先的主要功能,如果對它們進行適當的分揀、整理和歸類,再挑選一些做適當的擱置,讓那些可能被再次利用到的廢舊物品做分類保存,無意間就讓學生在進行美術手工器材的儲備。由此看來,我們所謂的生活垃圾,在學生們有意識地進行篩選、分類、歸納之后,很大一部分是可能成為再次創造、再次利用的資源。在此過程中,教師首先需要對學生進行細致的生活指導,讓學生學習相關的垃圾分類的方法,去識別生活中哪些廢舊物品是可再創造再利用的資源。在垃圾分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發揮家長的家庭教育作用,通過微信群或家校通等平臺,先對家長進行垃圾分類的相關知識的引導,然后讓他們在生活中指導自己的孩子動手實踐,形成家校合力的教育效果[1]。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化平凡為神奇》這一單元中,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通過學習,從而將生活中常見的各種材料通過自己的設計和制作轉變為兼具實用性和美觀度的藝術品。因而教師在課前要求學生帶來自己準備的、喜歡的生活中的材料,并要求學生在分類時給出理由:你為什么帶這個來學校,這個物品有什么特點,你準備怎么利用它,對它進行怎樣的加工,加工時要注意些什么?其中一位學生在進行分類時,將貝殼與燈芯草分成了一類。教師詢問他這樣分類的依據是什么。學生說:貝殼和燈芯草都是來自大自然物品,它們渾然天成,沒有經過任何的人為加工和雕琢,所以我將它們歸分為一類。而另一位同學卻將貝殼和玻璃瓶分到了一類,教師詢問原因時,學生說她想挑選一些造型特殊的貝殼,將它們放到玻璃瓶里,加入適量的水,然后放到房間的陽臺上做裝飾品。她是以怎么利用它們來對廢物進行分類的??v觀上述兩位學生的兩種分類方法,本質上都沒有問題,只是分類的方式不同,教師需要了解學生分類背后的邏輯與出發點。

二、教師變廢為寶展示,師生互動培養興趣

美術課堂中,教師對廢舊物品的設計和改造是很關鍵的環節。有些學生由于沒有接觸過舊物改造的手工制作,對舊物缺乏細致觀察,沒有發現舊物的特點,以及根據這一特點進行進一步的加工、改造,去重新制作、組合,創造出新的物品來裝點我們的環境和生活。他們對舊物設計缺乏經驗,發現美、創造美的思維存在很大的局限,對變廢為寶的美術手工存在很大的學習障礙。因此,教師可以通過展示自己課前制作的美輪美奐的成品來激發學生的動手興趣。有時候,學生在進行創作時總是少了一點點“靈感”,教師可以在動手前先引導學生對收集來的舊物進行仔細觀察,去發現舊物自身存在的特點,然后根據這一特點展開適當的聯想:想象一下它像什么,還有哪些不怎么像的地方,你準備怎樣進行加工?下面先來看看老師是怎么做的。通過教師的引導和進一步的加工展示,就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在學會觀察和發現的同時,引來“繆斯女神”的眷顧。同時,對于一些創造力或動手能力不強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對他們實施因材施教的模式,降低他們的美術手工作業的要求:讓他們利用舊物進行仿制老師或其他同學的制作過程和作品,或者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形式,將他們分配到其他小組中,借助同學間的幫助去完成美術手工制作,如果能夠仿制成功,也不失為一種進步。在仿制作品完成后,教師再讓他們對自己與他人的作品進行細致觀察和比較,從而發現二者的異同,為什么自己的手工作品沒有老師制作的作品生動形象呢?怎么改進呢?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發現手工作品的缺陷后,進行再次加工,及時修改調整,從而超越自己做出更好的作品。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化平凡為神奇》的課堂上,一位教師在課堂上展示了自己手工編制的花籃:此花籃用材不多,且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廢舊材料,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這些材料的收集都是可以信手拈來的;而且,這個花籃的制作非常簡單,對收集來的舊物只需要進行簡單的組合、適當的改造,整體效果就顯現出來了,而且給人小巧精致的感覺,教師一出示就吸引了大部分學生的目光。教師因勢利導,適時介入,為同學們講解編花籃的過程和注意點,學生認真學習之后發現也沒有想象中的困難,都躍躍欲試。大部分學生都在課程結束的時候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有些學生還利用了平時收集的衣服上掉下的裝飾扣,家中的包裝盒上拆下的蝴蝶結等對花籃進行了裝飾;還有部分學生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在花籃邊上添加了竹片、毛線等廢舊材料,對花籃的主體做適當的點綴,讓整個作品瞬間變得更加多彩、更加精致。通過教師自主作品的演示,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手工興趣,達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交互創造思維培養,變廢為美提高審美

創造性思維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也是學生思維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良好創造力的孩子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時候通常都能夠得到較好的結果,并且善于轉化問題。廢舊材料的應用與開發,在改造的關鍵環節上,就是對學生創造力的極大鍛煉,對于缺少靈感和發現的學生,教師應當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引導學生開動腦筋,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從而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

例如: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第十五單元《我設計的自行車》,教師介紹了一些奇特的、富有創意的自行車,并播放了相關自行車制作過程的視頻。隨后教師介紹自行車的主要配件和各部分功能,并展示了繪制一輛簡單的自行車的步驟和方法。隨后教師要求學生在紙上畫出自己設計的自行車。有學生對自行車的外觀進行了設計,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顏色,繪制了自己喜歡的圖案在車身上,甚至包括許多可愛的卡通圖案:皮卡丘、櫻桃小丸子等等,這些圖案大部分是從廢舊的包裝袋上取材進行臨摹的。還有一部分學生在自行車的形狀上動腦筋,有些熱愛軍事的男孩子將自行車改建成了“坦克”,將傳統的自行車設計成了履帶式,這些靈感的獲得都是來自自己丟棄的舊玩具。學生們的這些創意天馬行空,有些可能不切實際,但是可以看到孩子們在自己世界中放飛想象,他們帶來的非常創意充滿了童趣。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會響的玩具》這一課,教師鼓勵學生們利用自己手邊有的,能發出聲音的材料制作有趣的玩具。有些學生制作了帶鈴鐺的毛絨玩具,有些學生利用廢舊的竹片、尺子、圓珠筆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制作了益智的小物件、小飾品。不論哪一種手工作品,都是學生智慧的結晶,也都是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造力的一次大的鍛煉。

四、訓練學生環保意識,廢品回收培養品德

廢舊材料的回收利用,是環境保護意識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教師可以發揮網絡資源的優勢,利用相關的視頻材料的播放,以實際事例告訴學生垃圾是錯放的資源這個道理,鼓勵學生在生活中也養成垃圾回收的意識,嘗試通過自己的創意,變廢為寶,循環利用[2]。教師也可以在班級設立“回收角”,大家可以把自己收集到的、但是暫時沒有構思和動手創作的廢品存放起來,供全班同學進行利用。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廢品的回收率,也可以幫助其他同學在將來的手工制作課上解決制作材料匱乏的問題。

例如:有學生在班級打掃衛生的時候,收集到了許多紐扣,這位同學將紐扣清洗干凈放到了班級的雜物角。后續在上美術手工課時,同學們在制作編籃、娃娃等玩具時,從雜物角找到了非常漂亮的紐扣做裝飾。有一位學生長期收集自己用完的筆芯、筆殼等,但是一時想不到用處,就放在了雜物角。一位同學看到后,利用閑暇時間將這些空筆芯依次排開、固定,繞成一個圓柱的形狀,把筆芯做成了筆筒,并將各種筆帽套在筆筒上做裝飾,放在了講臺上。每一位到班級上課的老師都會對這個想法獨特、制作精美的小筆筒夸贊幾句。一位同學將自己長期收集的瓶蓋放在了廢物角,有同學在裝飾花籃的時候,從廢物角選取了許多瓶蓋涂上顏料作為花籃的裝飾……可見,廢品循環、流通、選用,可以更好地為學生進行手工制作,完成廢物改造帶來極大的便捷,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環保意識。

五、校本課程有效開發,廢物利用特色課程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學校應當立足本土資源,積極開發、建設校本課程。校本課程的建設需要依托一定的地區資源,廢舊物品改造特色課程正是順應了這一要求。城市小學可以將包裝盒、塑料瓶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改造融入課程的建設中來,而農村地區的小學可以因地制宜,引導學生將材料選擇更加接近大自然,如秸稈、落葉等,激發學生探索和改造大自然、利用大自然的興趣。依托資源發揮出學校的特色,會使校本課程更加獨特和出彩。

例如:人教版小學美術三年級上冊《化平凡為神奇》這一課程中,秸稈的編制與再利用這個課程對于城市小學可能取材比較困難,可行性不高,但是對于農村小學而言,在秸稈剩余的季節編排這一課程就非常合適。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秸稈編織成的若干裝飾物,調動學生動手收集秸稈的興趣。隨后教師用電教手段給學生展示傳統的秸稈處理方法,例如焚燒,但需要告訴學生焚燒秸稈是不正確的,會對環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因此現代人們通過建沼氣池等,將秸稈變成清潔能源,幫助農村地區供電。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為了進一步發揮廢物利用的價值,今天的課堂上,我們要把秸稈用來做另一件事情:編螞蚱。教師先展示一些民間藝人制作的有關的秸稈工藝品,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秸稈藝術品的神奇。隨后為學生演示最基本的小螞蚱的編法。學生看到普通的秸稈在教師的手上變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小螞蚱,紛紛表示驚嘆,也都躍躍欲試,迫不及待地想要自己制作。教師將編制螞蚱肚子、頭和四肢的幾個注意點囑咐學生之后,學生們就可以自己動手制作。隨后,教師在教室里走動巡查,提醒同學們,編制秸稈的手一定不能直接接觸眼睛,因為秸稈上的灰塵和小細毛非常容易弄進眼睛。許多學生在一節課的嘗試之后,編出了形態各異的螞蚱:有的螞蚱腿長身小,像極了蜘蛛;有的螞蚱肚子很大,腿卻非常的短,樣子非?;?;也有的同學的螞蚱“蹺著腿”,因為制作時兩邊腿的長度不一樣。這些千奇百怪的螞蚱也許與現實生活中的螞蚱有著一定的距離,仿真程度不高,但卻是學生和教師心目中最好的小螞蚱。

綜上所述,小學美術課程中廢舊物品的利用改造能夠培養學生的分類歸納能力,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多多設計創新創意類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美育和德育兩手共抓,讓學生綜合素養得到提升。

猜你喜歡
舊物螞蚱秸稈
舊物,可以不是斷舍離
灰螞蚱和綠螞蚱
舊物
秸稈計劃燒除 吉林打算這樣干
九臺區秸稈利用取得新成效
SONG OF SMOG AND FIRE
萬能秸稈
螞蚱與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