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齡患者神經介入治療圍手術期的護理研究進展

2022-11-26 07:10黃美西
今日健康 2022年7期
關鍵詞:造影劑腦血管高齡

黃美西

河池市中醫醫院 廣西 河池 547000

神經介入治療指的是腦血管腔內介入治療,主要是指臨床神經介入醫師通過導絲、導管等介入器械,通過計算機控制的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的支持,對觸及神經系統腦血管的病變展開診斷與治療,起到封堵、栓塞、擴張、溶栓、成形及抗腫瘤等治療目的的一種常見方式[1]。由于其具有術中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因此在腦血管領域愈加普遍及成熟的應用,是當前臨床中神經醫學發展的首要方向。國內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80歲以上高齡患者中有大部分均患有腦卒中,腦血管疾病是造成老年人致殘率及死亡率上升的最多見原因,高齡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經介入治療當前開展較為廣泛,但有關其圍手術期的護理當前仍處在經驗總結環節。本文就高齡患者神經介入治療圍手術期的護理研究進展作出下述分析,主要綜述內容如下。

1.高齡患者的特點

1.1 慢性基礎性疾病較多

國際上通常將60歲以上老年人列為兩個亞組,即:普通老年組(60~80歲)與高齡老年組(80歲以上)。高齡患者通常多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高血脂、慢性腎臟疾病、慢粥樣動脈硬化及多臟器慢性退行性病變等。導致增加介入治療難度,高齡患者的治療耐受性相比普通老年人也較差,住院時間相比普通老年人也較長,其次,高齡患者整體的活動量較少,代謝速度逐漸下降,其對于營養的需求量相比青壯年而言也有所下降[2]。

1.2 缺少典型性臨床表現

高齡患者由于自身具有諸多疾病,加上存在長期用藥史與外科手術史等,造成新發疾病的臨床表現極易隱匿,繼而耽誤其住院治療,且極易出現漏診、誤診現象。

1.3 對治療耐受程度降低

高齡患者普遍存在免疫力下降、藥物代謝緩慢、組織修復能力降低等特征,且部分高齡患者體質量降低,體內脂肪含量比率較大,對脂溶性藥物治療的反應更加敏感,因此導致藥物不良反應進一步加重,故臨床在鑒別與判斷時需加以重視。其次介入治療需在動脈內注射對比劑,而對比劑腎病是高齡患者較為多見的并發癥之一,因此需全面做好預防與治療,防止損害腎功能。

1.4 血液系統調整機制發生改變

高齡患者的凝血功能多處于亢進狀態,極易造成顱內支架植入術后形成血栓;其次,部分患者的凝血調節功能發生退化,造成纖溶亢進,其出血風險相比年齡患者更高,加上高齡患者常存在應用阿司匹林預防腦血管的用藥史,無疑加大出血風險,為此凝血功能同樣是患者術后監測的一項指標。

2.護理特征

2.1 術前護理的針對性

2.1.1 心理疏導

大部分高齡患者均存在住院經歷,對于不適及疼痛等方面表現極能忍耐,不愿表達出自身感受,但由于其缺少對于神經介入手術方面的認知,極易產生恐懼、焦慮及緊張等負面情緒。而予以健康教育支持、圍手術期護理支持及人性化支持等護理措施,能使患者心理活動得到明顯改善[3]??砂才沤槿胱o理人員對患者展開??苹v解,在講解時綜合考慮高齡患者聽力降低等相關因素,適當提高音量,吐字清晰明了,使患者能完全掌握介入治療相關內容,并適當與患者保持肢體接觸,使其倍感尊重與信任。安全護理作為新型的一種護理措施,可對高齡患者展開環境安全、呼吸安全及疼痛安全等護理干預,能有效減少術后相關并發癥發生風險。

2.1.2 評估病情

術前做好患者耐受性的準備與評估,予以有效的預防措施,能協助其順利渡過圍手術期。高齡患者自身存在多種基礎性疾病,采取介入治療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用藥狀況、過敏史、術前意識狀態、特殊治療、壓力性皮膚損傷狀況及管理留置狀況作出綜合評估,為術中病情的觀察提供可靠依據,針對需全麻患者,術前與麻醉師共同訪視患者,囑患者禁飲禁食,并向其講解相關注意事項。

2.1.3 體位鍛煉

介入術中患者需平臥于檢查床上,而檢查床相比病床而言較窄,患者需維持不動,且在術后的股動脈穿刺中側肢體需維持伸直制動,為此術前展開耐受性訓練尤為重要。

2.1.4 調控室內濕溫度

導管室由于具有大型設備的血管機,對其的保養要求為溫度介于18~22℃之間,溫度過高機器難以散熱,無法正常運行,考慮高齡患者的耐寒性較低,為此在不對機器運作產生影響的前提下,將溫度適當上調,維持在22~24℃左右,濕度維持在50~60%左右,術后麻醉復蘇過程中可將溫度上調至27~30℃左右,并給予毛毯保暖。同時確保安靜的介入室環境,防止由于機器設施的嘈雜聲造成患者血壓與情緒波動[4]。

2.2 術中護理的特殊性

2.2.1 物品準備

高齡患者通常裝有義齒,佩戴近視眼鏡或老花鏡等,因此需告知患者摘下佩戴物品,并置入預先備好的保護袋內,護理人員將患者貴重物品保存好,并交給患者家屬。高齡患者血管較為硬化迂曲,在介入器材方面需準備一些加硬、加長及長交換的導管絲等,確保手術順利開展。

2.2.2 建立靜脈通路

高齡患者血管通透性與脆性增加,應盡量避免靜脈通穿刺,通常除了建立一條有效的外周靜脈外,患者無肢體功能障礙時首選右側上肢,全麻患者則留置中心靜脈。

2.2.3 精準記錄出入量

高齡患者心肺腎功能均衰退,因此需嚴格控制輸液速度與液體入量,防止發生腎衰、心衰及肺水腫。在碘對比劑的選擇方面應選取不會對腎功能產生較大影響的碘克沙醇注射液,并盡量縮減用量。

2.3 術后護理的重要性

2.3.1 監測患者腎功能

據有關研究發現[5],造影劑腎病當前已是醫源性急性腎衰竭的第三大原因,為此積極預防具有重要意義。造影劑腎病的判斷標準為血管內途徑運用造影劑3天內患者腎功能與運用前比較顯著下降,血清肌酐上高至少大于基礎值的25%,原因主要在于造影劑會持續誘使腎血管痙攣,發生腎髓質的缺血,且高齡患者自身腎血流減少、腎小管硬化,更易出現造影劑腎病。當前公認的水化治療是造影劑腎病主要的預防措施,輸液可稀釋機體內造影劑、補充血容量,加速造影劑的排泄等,能有效降低高齡患者介入術后發生腎功能損害的風險。

2.3.2 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

高齡住院患者由于合并諸多慢性疾病、活動能力低下、血管壁損傷與高凝狀態、血流速度緩慢等,使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群體,對高齡患者身心健康構成極大威脅。因解剖因素,患者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遠高于右下肢,為此應重點觀察、術后仔細查看患者下肢皮膚的感覺、足背動脈搏動、溫度及是否水腫等,護理人員應指導患者家屬按摩患者肢體(主要按摩腓腸肌與比目魚?。?,并做好保暖措施,可指導患者穿戴長筒彈力襪,對于肢體活動障礙者可通過足底靜脈泵及氣壓泵進行治療[6]。并囑患者攝入高熱量、高營養及高蛋白類飲食,多攝入新鮮瓜果蔬菜,留意患者是否存在胃腸功能減退與胃排空延長等情況,囑患者少食多餐,防止出現胃潴留與便秘。針對已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患者,對其雙側大小腿周徑進行測量,測量部位:大腿位于股骨內側髁上緣的100cm處,小腿位于外踝尖部上的20cm處,并做好詳細記錄。對于無禁忌癥者將患肢抬高至20~25°,不可按摩以防血栓脫落,從而導致肺栓塞;針對置入下腔靜脈濾過者,應做好抗凝與溶栓治療。

2.3.3 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由丘腦下部-垂體-腎上腺功能障礙所致,造成腦-肺綜合征而出現的感染。高齡腦血管患者免疫力較為低下,合并吞咽困難與意識障礙,咳嗽反射減退或消失,再加之部分患者存在吸煙史,繼而降低氣道防御功能,同時由于氣道吸痰與留置胃管等對呼吸道屏障產生損傷,極易導致肺部感染[7]。為此護理人員應予以必要的干預措施,維持整潔、安靜的室內環境,保持空氣流通,在患者攝入飲食后30min后將其床頭抬高至30°,定時為其翻身叩背,有效展開無菌吸痰,合理應用祛痰劑或抗菌藥物;在患者病情穩定且允許的狀況下指導其半坐臥位或下床活動,盡早指導其展開康復鍛煉,以改善腦血管病的相關后遺癥,避免發生相關并發癥,以提升患者預后效果,同時應避免發生跌倒、墜床等實踐。此外可在術后采取動機式訪談,以患者為主體,為其提供術后相關康復支持,以促使患者全面恢復健康。

3.小結

人口老齡化現象是國內人口進展趨勢,高齡患者逐漸增多,成為醫療服務對象的首要群體,隨著臨床介入器械與技術的高速發展,介入治療逐漸得到廣泛普及,既往保守治療在腦血管疾病方面具有較高致死率,并遺留嚴重的后遺癥,使老年人群生活質量出現明顯降低。當前高齡患者的護理方式多以心血管介入、骨科手術等為主,而對于高齡患者展開神經介入治療的圍手術期護理方式尚處于起步經驗總結環節。神經介入治療由于具有術中創傷小、術后恢復快等優勢,能明顯改善患者血運重建與長期預后,在高齡患者中較為適用,患者及家屬也較易接受,而臨床護理需結合高齡患者的身體特殊性,予以個性化醫療護理服務措施,為患者提供圍手術期的護理支持,使患者能順利完成手術,降低術后相應并發癥發生風險,減少其住院時間,降低其經濟負擔,從而全面提升其生活質量。但有關規范的高齡神經介入圍手術期護理方式,還需進一步深入研究,護理人員如何協助高齡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狀態面對介入治療并取得良好的預后康復效果,是后續臨床需深入探究的重點課題。

猜你喜歡
造影劑腦血管高齡
全腦血管造影術后并發癥的預見性護理
腦血管造影中實施改良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的臨床意義
造影劑腎病的研究進展
高齡女性助孕難在哪里
“造影劑腎病”你了解嗎
超高齡瘙癢癥1例
靶向超聲造影劑在冠心病中的應用
納洛酮治療腦血管疾病的臨床效果
尼麥角林注射液治療腦血管功能不全觀察
高齡老人須克服4大危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