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宗教文化交流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2-12-29 12:33趙曉鋒王月清
江海學刊 2022年5期
關鍵詞:文化交流共同體命運

趙曉鋒 王月清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不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1年7月2日。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構建國際新秩序的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主張不同文明求同存異、開放包容、互學互鑒、共同發展。宗教是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宗教文化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認同、價值取向等,在人類歷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發揮著重大影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也就不可回避地要促進宗教文化交流。

無論在公共外交、跨文化對話、中外人文交流中,還是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宗教都具有不可忽視的價值并且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2)徐以驊:《中國宗教“走出去”——論宗教在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國宗教》2020年第1期。從宗教文化交流的維度來探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邏輯和路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宗教文化交流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關聯

以文明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個重要的方面是加強宗教交流對話。文明的起源是宗教,“文化每以宗教開端;文化每依宗教為中心,非有較高之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其文化之統一,民族生命之久遠,每都靠一大宗教在維持”。(3)梁漱溟:《中國文化的命運》,中信出版社2016年版,第30頁。亨廷頓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中,將宗教作為界定不同文明的一個重要特征。從理論內涵、歷史脈絡、現實需要等方面來看,宗教文化交流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諸多關聯。

從理論內涵看,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宗教文化的價值追求相契合。人類命運共同體著眼于解決全球性議題和深層次問題,內涵極其豐富,包括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個領域,超越了單邊主義、個體至上、文明優越論等狹隘觀點,倡導建立共建共享、開放包容的世界秩序。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世界各大宗教追求的價值所在,不同宗教大多秉持和平、開放、包容的理念,以人際和睦、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為追求;教義中大多包含勸人向善、引導人們和平共處的內容,“伊斯蘭”就是“和平、順從”的意思,基督教的核心教義是“愛”,佛教強調“覺悟”“慈悲”等,這些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思想資源,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啟發性智慧。

中國宗教文化崇尚和而不同、多元包容,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豐厚的思想滋養。中國宗教文化中蘊含豐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天人合一”“民胞物與”“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開放包容、中道圓融是中國宗教文化的題中之義,中國宗教文化對天下的認識是整體的、圓融的,超越了民族和地域的局限,主張把關懷灑向包括人和自然的整個世界。中國宗教對外交流不以咄咄逼人的傳教沖動和擴張性為特點,減少了跨國交流的阻力和政教沖突的可能性,為國際宗教交流提供了具有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選擇方案。(4)徐以驊:《中國宗教“走出去”——論宗教在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國宗教》2020年第1期。中國宗教文化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思想支持,也為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一系列重要智慧。

從歷史脈絡看,宗教文化交流是地區和平發展的重要變量。放眼世界,不同宗教文化之間的交流、激蕩、沖突,始終與人類歷史相伴,人類歷史某種程度上就是宗教文化交流交融的歷史。當今世界基督教文明與阿拉伯文明沖突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歷史因素的影響。中華文明也經歷了外來宗教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激蕩融合,佛教、伊斯蘭教與本土文化不斷交流互鑒、融合發展,共同書寫了燦爛的中華文明。佛教傳入中國后,與中土文化交流交融發展,呈現出儒學化、倫理化、心性化的趨勢,最終形成了禪宗等中國化的佛教宗派。

回顧歷史可以發現,宗教文化交流活躍的時期,相應的地區大多保持了和諧安定、繁榮發展的格局;反之,“唯我獨尊”則容易導致“文明隔閡”,進而帶來文明的沖突。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是商貿往來之路,是人文相通之路,也是宗教文化特別是佛教文化交流之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不斷吸收借鑒域外優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絲路精神?!?5)習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的講話》,《求是》2020年第3期。

從全球治理現狀來看,宗教文化交流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需要。宗教既是和平的重要紐帶,也是沖突的“催化劑”,宗教沖突是當今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面臨的重要問題。冷戰后,宗教民族沖突、“文明沖突”逐漸成為世界矛盾的主要表現,國際形勢萬變不離其“宗”,不同宗教之間、同一宗教不同教派之間沖突頻發,成為世界和平發展面臨的挑戰。在我國參與全球治理進程中,宗教領域是理解中外關系、處理全球事務時相互認知基礎薄弱、信任程度較低、分歧較多的領域之一。

宗教領域的認知薄弱和偏差,也正凸顯了宗教文化交流的必要性與重要性,習近平主席強調,“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是促進國家關系發展的基礎性工程”。(6)習近平:《在德國科爾伯基金會的演講》,《人民日報》2014年3月30日。宗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與紐帶,極大地影響著國家、地區、族群間的信任、認同與尊重,也極大可能帶來“化干戈為玉帛”的文化動力。因此,宗教文化交流在化解沖突、增進理解、助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宗教文化交流助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類型分析

中國宗教文化資源豐富,信眾絕對數量多,宗教國際地位高和影響力巨大?!靶沤坦窠?億,宗教教職人員38萬余人”,“依法登記的宗教活動場所14.4萬處”。(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和實踐》,《中國宗教》2018年第4期。依托豐厚的宗教文化資源,中國宗教文化交流歷史源遠流長。從當前來看,我國宗教文化交流活動主要通過社會公益慈善活動、宗教歷史文化尋根、搭建國際學術平臺等形式開展。

1.基于公益慈善等社會組織的宗教文化交流。以中國愛德基金會為代表的公益慈善組織在宗教文化交流中具有全球性影響。愛德基金會成立于1985年4月,是由丁光訓、韓文藻等老一輩中國基督教界領袖發起、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與的民間公益組織。成立30余年來,愛德基金會先后與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家國際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在基礎教育、環境保護、災害管理、特殊弱勢群體幫扶、國際交流合作等領域開展了數千個項目和相關活動,累計募集捐贈資金超過37億元,實施的公益項目覆蓋了海外10余個國家和地區以及國內521個縣區,受益貧困群體達數千萬人;引進長期外教2000多人次,其中1人獲國家級“友誼獎”,50人獲省級最高獎。這些基于公益慈善事業的宗教文化交流,增進了中外宗教文化的理解認同,為開展交流與合作搭建了平臺和載體,促進了民間交往和民心相通。

2.基于歷史尋根與認同的文化交流。以揚州大明寺為代表的寺院組織的歷史文化交流活動,在增進東亞文化認同中具有區域性影響。揚州大明寺積極發掘自身歷史文化資源,拓展中外文化交流,圍繞鑒真東渡等歷史因緣,舉辦各種紀念活動和文化活動,促進中日佛教界、海峽兩岸宗教界友好交往。2003年,揚州市舉辦了鑒真東渡成功1250周年紀念活動。揚州大明寺與臺灣佛光山在宗教文化方面密切合作,佛光山在大明寺籌資建立了鑒真圖書館,開設了文化講堂,打造了重要的交流合作平臺。揚州大明寺還依托歷史資源,開辦了鑒真佛教學院,以培養佛教國際交流人才為目標,將“突出外語教學,注重律宗研修,弘揚鑒真精神”作為辦學特色。大明寺、鑒真學院被命名為江蘇省“華人華僑文化交流基地”以及全國“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還比如,南京佛頂宮依托歷史文化優勢,積極開展宗教文化交流活動,接待了包括尼泊爾佛教法王、斯里蘭卡駐華大使在內的重要海外嘉賓,舉辦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心經》文化論壇”等高層次、高水平的國際宗教文化論壇。這些基于歷史尋根和認同的宗教文化交流,充分宣傳展示了中國的宗教文化現狀,促進了文化交流合作、文明交流互鑒,凝聚了各方對于共建和諧世界的共識。

3.基于國際性學術論壇的文化交流。中國發起和創設的世界佛教論壇、國際道教論壇等品牌性國際學術論壇,已成為全球宗教對話交流的重要學術平臺。以世界佛教論壇為例,該論壇于2005年發起,由海峽兩岸以及香港、澳門佛教界倡議,以平等、多元、開放為原則,搭建對話、交流、合作的平臺,目前已經連續舉辦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圍繞“文明交流互鑒”“構建和諧世界”等主題展開,傳遞和諧、包容的價值,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于2018年10月在福建莆田舉行,以“交流互鑒、中道圓融”為主題,共有55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這些基于宗教學術的文化交流,傳遞了和諧、包容的價值理念,不斷促進各方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基于以上情況,我們得出三點啟示:其一,宗教界人士是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比如,丁光訓發起創立了愛德基金會,趙樸初等大力推動了海峽兩岸佛教文化交流,一批宗教界代表人士有視野、有情懷,身體力行,開創了宗教文化交流的良好局面。其二,宗教歷史文化是交流對話的重要依托。挖掘宗教歷史文化,開發宗教文化資源,闡釋好中國宗教文化精神,是講好中國宗教故事、增強中國宗教文化海外影響力和認同度的重要基礎。其三,廣交國際朋友是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廣交朋友、深交朋友是宗教文化交流的題中之義,通過海外宗教界人士宣傳闡釋和諧、和合、和順的宗教文化理念,推廣中國宗教文化精神,對于國外的受眾來說,更有說服力,接受度更高。在宗教文化交流中,要注重結交一批認同中華文化、愿意為中國發聲、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朋友,通過他們不斷弘傳“世界大同”的價值理念。

宗教文化交流助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趨勢與路向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全球疫情交織疊加,國際格局深刻演變,地區形勢動蕩不安,和平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要克服困難挑戰,需要加快轉變“文明沖突論”的敘事體系,推動交流交融成為世界的主旋律。宗教文化交流作為交流交融的重要方面,在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不可缺席,在這一背景下,一方面,需要充分發揮宗教文化的獨特價值與積極作用,促進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之間的認同理解;另一方面,需要把握形勢趨勢,促進新時代宗教文化交流行穩致遠,持續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首先,宗教文化交流有世俗化的趨勢。當代世界宗教有走下“神壇”、走向“世俗”的趨勢,這也直接影響到宗教文化交流。與過去宗教文化交流過程中濃厚的宗教氛圍相比,近年來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動中,宗教因素有淡化的趨向,主要體現在基督教背景的文化交流活動中。從調研訪談情況看,在近年來組織的中外宗教文化交流活動中,國外青年群體的宗教信仰呈現一定的弱化趨勢。

面對世俗化的趨勢,宗教文化交流要高揚價值理念、人文精神,既應該看到“宗教性”對于交流的影響與推動作用,更應深入挖掘“世俗性”的內容,彰顯宗教文化的道德規范、價值理念、人文精神等,比如和平、包容、慈悲等精神價值,強化宗教的社會功能和社會責任,引導宗教參與實踐、服務社會發展,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積極作用。

其次,宗教文化交流的外向性逐漸增強。如果說以前宗教文化交流以“引進來”為主,表現出被動性較強的特點;那么,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隨著經濟實力的崛起,在國際上話語權的增加,宗教文化交流活動的主動性、主體性不斷凸顯,從“引進來”為主轉向“走出去”和“引進來”并重。比如:進入新時代以來,愛德基金會先后在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設立了非洲辦公室,在瑞士日內瓦設立了國際辦公室等;世界佛教論壇、國際道教論壇等宗教文化交流平臺的感召力、影響力不斷增強。

推動中國宗教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宗教故事,是一項系統工程,迫切需要提升主體意識,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挖掘開發宗教歷史文化資源,構建中國宗教文化的話語體系,培養高層次的宗教文化交流人才,打造高水平的文化交流平臺,傳播包容謙和的理念,分享中道圓融的智慧,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抵制宗教極端,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文化?!?8)《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

第三,宗教文化交流的復雜性增加。近年來,受國際關系、新冠肺炎疫情、互聯網技術等因素影響,宗教文化交流呈現出復雜性趨勢。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影響下,國際形勢復雜多變,特別是中美關系的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一些國家頻頻打著“人權”旗號、利用宗教問題抹黑中國,給宗教文化交流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新冠肺炎疫情也極大地影響了宗教文化交流活動的組織實施,一些宗教文化交流活動有向線上延伸的趨勢,比如,2021年博鰲亞洲論壇宗教分論壇就采取了線上+線下的模式。

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趨勢,既要堅持獨立自主自辦原則,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也要積極開展互學互鑒,更要積極回應西方社會關于所謂“宗教”“人權”問題的質疑。同時,需要我們積極因應網絡時代趨勢,探索即時視頻等線上交流形式,豐富宗教文化交流渠道,創新形式,用心用情講好中國宗教故事。

國際知名漢學家孔漢思認為,沒有宗教之間的和平,就沒有民族、國家乃至文明之間的和平;沒有宗教之間的對話,就沒有宗教之間的和平。積極開展宗教文化交流助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中國宗教治理工作的深化和延伸,是參與全球治理的應有之義,將進一步彰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歷史使命、責任擔當和人類情懷。

猜你喜歡
文化交流共同體命運
《覺醒》與《大地》中的共同體觀照
兩岸賞石文化交流線上展覽
以“春風化雨”的文化交流,加強兩國“心通意和”
愛的共同體
命運的更迭
充滿期待的中韓文化交流年
構建和諧共同體 齊抓共管成合力
特殊時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續在線
論《飛越大西洋》中的共同體書寫
命運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