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亨利作品中的印象主義元素
——以《帶家具出租的房間》為例

2022-12-29 20:10
景德鎮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木樨聯覺印象主義

韓 蓉

(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 安慶 246133)

一、引言

歐·亨利是20 世紀初崛起于美國文壇的著名短篇小說作家,根據歐·亨利作品的題材和風格,評論界一般將其定位為現實主義或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如金莉、秦亞青[1]認為“20 世紀初的文學,尤其是美國小說,主要是繼承了上一世紀的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的傳統,并且更加注重社會現實……歐·亨利也以他那支鋒利的筆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丑陋”。阮溫凌也認為,歐·亨利的小說是“用人道主義精神和現實主義方法創作出來的”,歐·亨利“與馬克·吐溫同屬于美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家”[2]。還有毛信德[3]以及常耀信[4]等學者均持類似觀點。

歐·亨利在讀者中享有盛譽,但他在文壇卻似乎被邊緣化了,在主流文學史中難以占有一席之地,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代主義小說在20世紀的興起沖擊了歐·亨利在文壇的地位[5],其作品和風格在評論家看來顯得有些落伍,難以引人注目,因而日趨受到冷落。其實,作為美國現代短篇小說之父,歐·亨利在作品中也適當運用了一些現代主義筆法,這一點卻長期為評論界所忽略。

《帶家具出租的房間》是歐·亨利短篇小說中的名篇,但其創作風格與手法卻與作者的其他大部分作品迥異,因而頗為獨特,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興趣,如劉思航[6]結合新批評理論中的復義概念,分析了該篇小說在細節、意象和結局等方面對復義的成功運用;張逸婷[7]從修辭角度評析該文,重點聚焦在其中的比喻和象征;王璐、康立新[8]借助語料庫對此篇進行檢索分析,指出其在語言運用、情節發展和人物刻畫等方面的特點。本文則從其創作風格入手,分析作品中蘊含的印象主義元素,尤其是移情和聯覺的恰當運用,以期對其別具一格的審美效應加以解讀。

二、歐·亨利作品中的印象主義元素

現代主義是一種極為龐雜的文學現象,包括歐美各國為數眾多而又相對獨立的各個流派,諸如印象主義、象征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未來主義、立方主義、抽象主義、意象主義、表現主義、存在主義、意識流等等?,F代主義于19 世紀末20 世紀初萌發于法國,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在歐美各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20 世紀20 年代至30 年代更是進入了鼎盛時期。舍伍德·安德森、威廉·??思{、約翰·多斯·帕索斯等美國作家紛紛將現代主義的創作方法與技巧運用于其作品中,現代主義一時間風靡文壇。

印象主義屬于現代主義的流派之一,最初源自法國繪畫,后來借用到文學領域。印象主義的作品側重于描寫人物的瞬間心理印象和感覺,而不去過多解釋造成這些印象的外部原因[9]?,F代派作家如詹姆士·喬伊斯、弗吉尼亞·吳爾芙、威廉·??思{等在其小說中都對印象主義的寫作手法有所涉筆。

在歐·亨利的作品中,印象主義的描寫也時有所見。如《塑造紐約人》中的主人公是一位詩人,他觀察城市的眼光很獨到。不同的城市留給他的印象盡管形神各異,卻均以女性的形象出現。這樣的描摹看似荒謬,但對于詩人富于想象力的頭腦來說,產生如許印象并不足奇。

歐·亨利小說的典型特征之一是故事構思精巧、情節引人入勝,然而《帶家具出租的房間》卻屬另類。這篇作品對主人公的塑造極其淡化,關于他的姓名、年齡、外貌、性格、履歷、職業、家庭背景等等,作者一概沒有交代?!澳贻p人”與其說是小說中的一個人物,不如可被看作一個符號,一個產生各種感官印象的主體。情節的推展也非圍繞人物的活動進行,而是由年輕人的心緒、印象、意識、感覺來貫穿,突出的是人物心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感應和投射。整篇故事彌漫著一團朦朧之意。在陰森、腐臭、污濁的氛圍中若有似無地繚繞著甜美的木樨花香,而主人公恍惚、迷亂、憂郁的心境與這種亦真亦幻、縹緲閃爍的環境彼此呼應,相得益彰。作品中多處可見印象主義的胎記,而移情和聯覺的運用則更使其審美效應得到了進一步凸顯。

三、“房間”里的移情與聯覺

印象主義的文學作品中常常運用移情和聯覺。在《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里,也可見到移情的反復出現,而聯覺的恰當運用更將全文情節推至高潮。

(一)大量運用移情

根據朱光潛的定義,移情就是人在觀察外界事物時,設身處在事物的境地,把原來沒有生命的東西看成有生命的東西,仿佛它也有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同時,人自己也受到對事物的這種錯覺的影響,多少和事物發生同情和共鳴[10]。

在《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里,多處可見移情的出現。主人公連日來苦尋戀人而不得,在焦慮、疲憊、迷惘、痛苦的心境下,他所接觸到的外部世界仿佛都被涂上了一層灰蒙蒙的色彩,透著無法擺脫的壓抑、頹喪的基調。

首先來看看年輕人對該房間的第一印象:

“這間配供家具的客房以初次見面的虛偽寒暄接納了新來的客人,它那種華而不實、做作敷衍的迎接就像是娼妓的媚笑。破舊的家具反射出的散亂的光線給人一種似是而非的慰藉?!盵11]

根據董軍對洛慈《德國美學史》的解讀,移情作用就是對象的人化[12]。在上段文字中,房間被擬人化了,并被比做一個娼妓。這樣的描述無疑是年輕人將自己的心理感受遷移到了眼前的處所,并與他對那位令人作嘔的女房東的印象相映成趣。而“反射的散亂光線”給人的“似是而非的慰藉”,則更活脫是一幅典型的印象派畫作了。

接著,年輕人坐在椅子上,開始打量房間里的陳設。在這里歐·亨利并未用多少現實主義手法來描寫房間里的家具器物,而是側重于主人公由其所見而獲得的心理印象和聯想。要知道,年輕人數月來一直在費盡心機地尋找他心愛的姑娘。他四處打聽、搜尋,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以至于對所能得到的各種線索都要習慣性地分析一番,無怪乎房間里的陳設給他的印象就像是被逐一破譯的一個個密碼。而他的觀察和聯想也帶有很鮮明的情感印記:囚徒、濺開的污跡、炸彈爆炸、摔過的杯子、歪斜的臥榻、驚厥、被殺死的怪獸、激烈動蕩、劈壞的爐臺……這些意象都傳遞出一種躁狂甚至驚悚的情緒,反映出年輕人當時糟糕的心境。

除了年輕人在房間內部的所見,接下來還有他對房間外部的所聞。飄入他耳中的各種聲音有:放蕩卻毫無底氣的竊笑、獨白式的叱罵、擲骰子聲、唱催眠曲聲、低沉的嗚咽聲,有人在樓上起勁地演奏班卓琴,有人在什么地方嘭嘭地關門,高架橋上的列車不時隆隆地駛過,一只貓在后院的籬墻上凄慘地嚎叫……這一切是何其紛亂聒噪,真如莎翁所言,“充滿著喧囂與騷動,卻找不到一點意義”[13]。經過長達數月的徒勞尋覓,年輕人此時已是身心俱疲。本是平常的生活噪音與市井之聲,進入到他的心屏腦海,卻變得如此令人煩躁,不堪其擾。這正是移情所產生的審美效應。文中出現的一串詞語如“叱罵”“嗚咽”“嚎叫”“低沉”“凄慘”等均給人帶來不愉快的閱讀聯想,它們既是年輕人此時心情和感覺的外化投射,也預顯了他后來的自殺之舉的端倪。

這間“帶家具出租的房間”不僅給年輕人留下了視覺和聽覺方面的印象,更為重要的還有嗅覺印象。他首先嗅到的是“房間里的氣息——不如說是一股潮濕味兒——一股仿佛從堆放著臭油氈和爛木制家具的地窖里發出的陰冷的霉腐氣味”[11]。這樣的描述一方面更加渲染了故事陰郁沉重的氛圍與基調,與主人公低落沮喪的心緒相呼應,另一方面也是年輕人將自己的情緒外化到周遭環境的結果。然而與這股令人反胃的氣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房間里忽然彌漫了強烈的木樨花的甜香,這正是那位姑娘所鐘愛所特有的氣味。

前面已經說過,移情作用就是對象的人化。對于年輕人來說,木樨花香就是姑娘的化身,聞到花香也就相當于找到了心愛的人。年輕人頓時非常激動,他跳起身來,仔細搜尋,試圖找到心上人的線索。但他的努力再次歸于失敗,他感到十分頹喪。此時他再也聞不到木樨花的香氣,取而代之的是先前那股腐朽家具的霉臭味。在年輕人的印象里,房間又變得“死氣沉沉”,充斥著“死寂的氣氛”[11]。其實,房間還是原來的房間,并沒有任何變化,變的是年輕人的心情和感受。木樨花香和霉臭味,反映出主人公從希望到絕望的心路歷程。

(二)糅合運用聯覺

“聯覺”這個詞來自希臘語,原意是“同時感受”,在心理學中是指一種不同感覺間相互作用的現象[14]。比如看見紅色或橙色會感到溫暖,聽到某段旋律讓人覺得沉重等等,都是人的一種感官受到外部刺激之后連帶著在另一種感官上產生反應。人們對生活中的聯覺現象并不陌生,文學作品里也時有所見,如蘇軾的詩句“小星鬧若沸”反映了視覺與聽覺的聯動;朱自清將縷縷荷香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由嗅覺帶來聽覺的反應;歐·亨利在其小說《枯木逢春》中描寫女主角用她的“目光把一種遲到的、令人神搖意蕩的夏熱潑灑到他的秋冷上”[11],則是由視覺接收到的信息引發了觸覺方面的感受。

在《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里,歐·亨利更是引入了聯覺機制。作者不但對主人公的視覺、聽覺和嗅覺印象分別加以詳細描述,而且不時將各種感覺融會貫通,從而更加全面準確地反映主人公當時的復雜心緒和多重感受。

當年輕人初次與女房東打交道時,他聽到“她的聲音直接從喉頭咕噥出來;她的喉嚨像長滿了苔毛?!盵11]女房東那沙啞含混的聲音傳入年輕人的耳中,卻連帶啟動了視覺或觸覺,他仿佛看到或者摸到她喉嚨里長滿了毛茸茸的苔蘚。這種不同感官之間的切換,活靈活現地描摹出女房東令人作嘔的嘴臉,讓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

而在文章的高潮部分,當年輕人坐在房間里,忽然聞到一股甜美的木樨花香時,聯覺再次出現,并產生了撼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它好像是隨一陣風飄來的,那么真切……仿佛一位有血有肉的來訪客?!盵11]這是由嗅覺帶動視覺,他似乎看到心愛的姑娘來到眼前;接著,恍惚中年輕人覺得“好像真的有人在喊他,就跳起身來,左顧右盼?!盵11]嗅覺進而帶動聽覺,他耳畔仿佛傳來心上人的呼喚;更神奇的是,“那股濃香附著在他身上,把他緊緊裹住?!盵11]嗅覺還帶動了觸覺,年輕人仿佛投入了姑娘的懷抱。

木樨花香是那位姑娘所鐘愛所特有的氣味。熟悉的味道讓小伙子變得迷亂起來,一時間他的嗅覺、視覺、觸覺和聽覺融會混雜,他分不清自己究竟是聞到一種氣味,還是聽到了一種呼喚,抑或是觸到了什么——“他伸出雙臂探觸著,百感交集,心緒如麻。氣味怎么能不折不扣地跟人打招呼呢?那肯定是聲音。但剛才觸碰他,撫摩他的真是聲音嗎?”[11]氤氳繚繞的木樨花香,帶給年輕人的是全息般的反應,他不但嗅到了心上人的氣息,而且仿佛聽到了她的呼喚,感受到她的撫摸。如果說僅僅聞到花香的氣味尚有可能是巧合,但如此多重的聯覺,反映出年輕人當時的心靈感應有多么強烈!正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他因此肯定地直覺到她一定住過這間屋子?!八驮谒纳磉?,圍繞著他,面對著他,在他體內,在他頭頂,并通過極令人敏感的信息在熱切地呼喚著他?!盵11]各種感覺相互交融,產生聯合機制,將全文推向高潮,多層次多維度地反映了主人公恍惚迷離、錯綜復雜的心境,細膩而又準確地刻畫出年輕人近乎癡狂的精神狀態。

四、結語

《帶家具出租的房間》情節上沒有太多的跌宕,對主人公的塑造也較為模糊,但這并不妨礙它成為歐·亨利的經典作品之一。雖然其整體風格與歐·亨利的大多數短篇小說迥異,卻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究其緣由,蓋因其對悲劇氣氛的烘托和對“美與死亡”主題的渲染,與愛倫·坡的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不同的,是愛倫·坡著重神經質的變態心理,竭力制造恐怖,而歐·亨利,這一空氣只是更有感染力地襯托出一個絕望的處境”[15]。這種效果的成功營造正得益于作者引入了印象主義的寫作手法,尤其是移情和聯覺的巧妙運用,使這一簡單卻凄美的愛情故事成為歐·亨利眾多作品中引人矚目的名篇,歷經百年而傳誦不衰,給無數讀者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猜你喜歡
木樨聯覺印象主義
木樨贊
從拉威爾的《波列羅舞曲》議印象主義風格的包容性
由拉威爾《山谷鐘聲》主題形象塑造引發對泛印象主義風格的思考
李彥
淺談許幸之《印象派就是印象主義》
你是聯覺人嗎
秋 日
最好的禮物——印象主義大師
秋日
你我腦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