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實主義的抒情“詩史”
——從文本層次看杜甫漂泊西南時期詩歌創作

2022-12-29 20:10
景德鎮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詩史杜詩草堂

丁 寧

(南昌師范學院,南昌 330032)

一、引言

在中國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唐代詩歌是一個獨特的、不可復制的存在。唐詩在中國文學中樹立起一座豐碑,歷來為世人吟詠、賞評和研讀,并以其獨特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文學閱讀、文學批評及研究等的視野下“保持熱度”,人們可以不斷從中找到可供借鑒的思想藝術資源,發現沉淀的音韻美、形式美、思想美。

提到唐詩,人們自然會想起“詩仙”李白和“詩圣”杜甫。本文以唐詩中將現實主義詩歌發展到頂峰的杜甫為主要分析對象,選取詩人生活在中國西南的時期為時間點,從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角度,觀照杜甫在現實主義的創作精神下對唐詩作出的貢獻及其獨特文學存在,感受杜詩厚重、深沉的現實主義魅力,揭示更加完整、立體的杜甫詩歌世界。

二、從意氣風發到漂泊西南:杜甫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之路

杜甫生于河南鞏縣一個“奉儒守官,未墜素業”的世家,具有悠久傳統文化氛圍的家庭給了杜甫積極入世為官的雄心和對詩歌的熱愛之心。他重德行、名節、禮法,把儒家傳統文化作為自己遵循的準則。他廣泛的交游和坎坷的經歷又使他能避免成為守舊的道德學家——他在創作和生活中,是有浪漫狂放、豁達親切的一面的,這構成了其多樣的詩歌風格。杜甫自幼接受的正統教育為他一生的追求打下了思想基礎,而杜甫一生所經歷的唐代由盛轉衰的不平凡時期則為他的現實主義詩歌創作奠定了豐厚的社會生活基礎,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從二十歲開始的意氣風發游歷生涯,到五十九歲客死舟中,杜甫詩歌創作主要可分為四個重要時期,分別是二十歲到三十四歲之前的讀書游歷時期、三十五歲至四十四歲的困守長安時期、四十五歲后陷于安史之亂叛軍中為官時期、四十八歲后漂泊西南時期。讀書游歷時期的杜詩春意盎然,意氣飛揚,多為五言律詩和五言古詩,詩作充滿了年輕人特有的生機和活力、抱負和豪情,如《望岳》等。困守長安的十年對杜甫現實主義精神的形成有重要影響。被現實黑暗所刺痛的杜甫開始用一種獨有的冷峻、深刻的現實主義眼光來看待世界,詩歌中多了對現實社會內容的關注,多了懷才不遇、入世無門的慨嘆,多了對現實黑暗的剖析及內心的苦悶,如《兵車行》《麗人行》等。到四十五歲,杜甫陷于安史之亂叛軍中為官后,他的愛國主義熱情得到進一步彰顯,他的現實主義詩歌創作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和成熟。杜甫通過詩歌表現了動蕩不安的社會、黑暗復雜的政治、錯亂凄苦的生活,寫出了現實性和藝術性高度融合的優秀詩作,如《洗兵馬》《春望》等。這一時期杜詩篇幅較長,多為古體詩,適應了表現復雜內容的需要,體現出內容上的豐實。

在經歷了動蕩不安的政治動亂和人心惶惶的凄慘生活后,陷于叛亂中的杜甫在四十八歲終于得到片刻安穩和寧靜。杜甫為了在亂中求得一點安寧,去往西南。從公元760 到770 年,詩人創作進入最后一個階段,即漂泊西南時期[1]。這一時期可細分為三個階段[1]:一是杜甫在朋友的幫助下,寓居四川成都草堂的五年時間,可稱作是“草堂時期詩歌”;之后,由于動亂又起,杜甫移居到夔州有兩年時間,創作了四百多首詩歌。后蜀中又起動亂,杜甫攜家眷漂泊至湖南湖北一帶近三年,寫出了一百多首詩歌,這一階段雖是杜詩創作的最后時期,卻也是他的豐收期。他的清新閑適、稍有安定感的抒情詩大多創作在此時,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與抒情性、藝術性交融,與他前階段憤世憂民的敘事詩,共同構成了杜甫多樣的詩歌風格。

這一時期歷時較長,詩人仍是在亂中求安定,安中思過往,在物質清貧中抵抗著身體的衰老。杜甫在這一時期,完成了詩歌創作總量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作品,寫了一千多首詩歌,多為絕句和律詩。這時的杜甫,已遍覽人間滄桑,嘗遍世間疾苦,看遍民生多艱,對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的體驗是深刻而又有沉淀的。在現實主義的“總主題”下,杜甫詩歌在這一時期體現出一種“特別的美”。這種美,是各種經歷沉淀后在最后階段的集中綻放,保留下一位詩人用一生積淀鑄就的最后輝煌,而這正是選取杜甫本時期詩歌作為重點觀照對象的主要原因所在。

步入晚年的杜甫用一支艱辛、感憤、沉郁、博愛、深沉的筆,寫出了一個詩人對一個時代的真實心聲。杜甫將心中的淚與心中的美結合起來,為世人展現出一幅幅現實的人生畫面。杜甫此時詩歌的主要特點是:內容上豐富充實,從草堂景色到勞動場面,從借古思今的想象到對現實政治的諷喻都體現在詩歌中。作者在抒情中表現活生生的現實,在現實中寄托所思所感所悟,寫出了“抒情”的“詩史”,飽含思想之美。 形式上,詩人選取了適應容納更多情感表達的律詩和絕句,將律詩的音韻美、形式美發揮到一定高度。通過對這一時期杜詩的賞讀,我們可以更近距離地走進詩人的內心,體會一個年近晚年卻創作如盛年的老人堅忍柔軟、親切可敬的精神家園。接下來,本文從杜詩在這一時期的具體文本出發,從文本的三個基本層面[2],即文本言語、文本形象和文本意蘊的角度,分析杜詩這一時期的創作。

三、從文學文本言語層面看本時期的杜詩

文學作品呈現在讀者面前是具有一定的層次和結構的,而文本正是文學作品最直觀的呈現。文本是文學作品的實體,讀者通過對文本的結構性閱讀,才能體會到文本的內容、意義和價值。

文本可以分為一個由表及里的多層次審美結構。這樣的分層,可使讀者對文本的閱讀有較為清晰的線索。從總體上說,文本首先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它直觀的文字言語層面[2],這是一個生動形象、凝練優美、不同于日常生活語言的特殊言語系統,它內指向人們的內心世界,不受現實世界的邏輯約束,顯示的是人生體驗的真實。它具有比日常語言更豐富的蘊藉,人們習見的普通用詞,在文本言語中含有比單純地指稱更意味深長的意義。同時,文本語言也有更好的審美體驗,它不局限于日常用語的語法,講求藝術創造效果,是一種審美語言,而非實用的日常話語。這種言語系統可使讀者在語言本身就體驗到和日常語言不一樣的感受,體會到非同尋常的美,并促使讀者反復體會,意味悠長。

杜甫在漂泊西南前期的詩歌,在言語上透露出一派清新閑淡的風味。這時期的律詩和絕句,常訴諸聽覺,富于和諧動聽的音樂性。在視覺上,則富有傳統建筑的整齊美、凝練美。詞句組合在律詩和絕句的框架中,超越了傳統格式的約束,得到了審美性的組合。

例如,《卜居》是杜甫剛到四川成都草堂不久時所作。當時正是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在經歷了長安的動亂和為官歲月的黑暗失望后,終于在朋友的幫助下,建起一間草堂作為安身之所。雖然生活依然艱苦,但從動蕩的中心脫出,杜甫獲得了片刻的安定,已過不惑之年的詩人心中不免有小小的欣喜。在這樣的境遇下,杜甫寫下《卜居》:“浣花流水水西頭,主人為卜林塘幽。已知出郭少塵事,更有澄江銷客愁。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東行萬里堪乘興,須向山陰上小舟?!盵1]從言語層面看,本詩清新自然,沒有為律詩格律所束縛,傳神地描畫出一幅初居草堂周圍的景象。全詩首聯、頷聯、尾聯最后一字均壓韻母“ou”韻,富于音樂美。詩人用詞巧妙,對仗工整,尤其是“無數蜻蜓齊上下,一雙鸂鶒對沉浮”這一聯,上句一個“齊”字對仗下句一個“對”字,實現了畫面上的美——草堂周圍,成雙成對的蜻蜓和鸂鶒,上下沉浮,有一種和諧閑適、悠然自得、井然有序的美。

《為農》也是杜甫在草堂早期的詩歌。詩人在草堂這個心中的世外桃源想到了務農。這首詩在言語上也頗有清新之感,讀來從容嫻靜,樸實無華。詩人雖然起了在蜀中務農的念頭,但心中依然顧念國家百姓,在詩的最后,詩人慚愧地認為,自己不能如典故中的葛洪一樣,高蹈出世,說明杜甫不論身在何處,心中始終是入世的情懷?!稙檗r》寫道:“錦里煙塵外,江村八九家。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卜宅從茲老,為農去國賒。遠慚句漏令,不得問丹砂?!盵1]首聯寫錦官城即成都遠離戰亂,可算得上是當時的一個世外桃源。接著,詩人寫錦里的江村,寫人煙百姓,村落人家,勾勒出生活暫時安定的場景。頷聯中,詩人描繪出錦官城的一個細節:“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眻A圓的荷葉上,漂浮著小小的葉子,細細的麥子上,輕輕的花瓣飄落其上。動靜結合,將錦官城的生活場景展現在讀者面前。讀到這樣的詩句,讀者不免為詩中優美自然的文字組合和清雅的自然環境吸引?!安氛瑥钠澙?,為農去國賒。遠慚句漏令,不得問丹砂”從表面上看,似乎在寫看遍了成都的閑適美景后,詩人想到自己可能在此老去,遠離求官入仕的長安,開始務農生活。最后,尾聯表達了詩人內心實際的感受——詩人慚愧自己不能像葛洪一樣,灑脫地出世??梢?,詩人不論身處何種境遇,始終心懷“兼濟天下”的儒家入世情懷。這些內容在言語層面可以清晰地感受到。

四、從文學形象層面看本時期的杜詩

文學形象層面[2]是連接文本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的更為重要的中間層次,它與言語表層有制約關系,又與深層結構不可割裂。它處于中間地帶,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從文學理論角度來看,文學形象是主觀與客觀、假定與真實、個別與一般、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正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形象通過文學言語,訴諸讀者的想象和聯想,引起讀者再創作的發生,從而在讀者腦中形成一幅幅鮮活的想象圖景。讀者在這一層面上,已然從言語層面的表層意義過渡到文學言語所希望傳達給讀者的文學形象層面,讀者的審美體驗不再停留于文字的表層,而隨著創作者構造的文字組合,進入到另一個想象世界。

杜甫這一時期的詩歌在形象創造上也頗具特點。詩人在創作的最后時期,用詩歌描繪出風格多樣的社會生活圖景,讀者似乎能親歷草堂生活的清貧與閑適,看到遠在蜀地的鄉村風貌,感受到即使處在邊緣也無法逃離時代悲劇的鄉村社會命運。在這些形象里,有安寧祥和的鄉村生活,有遼闊雄偉的原野景色,也有蕭瑟凄涼的茅屋景象。如《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盵1]以怡然自足的心情,描寫草堂建成后在江村的新家,透出一種杜詩難得一見的輕松、溫暖和親切,其樂融融的鄉村家庭生活氛圍在字里行間發出。首聯描寫浣花溪的清澈和繞村而流的婉轉美,是詩人生活場景形象的總括。接著,“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塑造了一幅細節化、生動化的形象畫面:燕子在堂上飛來飛去,水中的沙鷗相親相近,仿佛在結伴嬉戲。詩人選取了燕子和沙鷗這兩種有代表性且富于美感的動物,寫出了讓人流連忘我的祥和意象。寫完動物,詩人的眼光又落到家人和孩童身上,為這一幅場景加入了生活化的人物形象:“老妻畫紙為棋局, 稚子敲針作釣鉤?!庇H切的老妻在紙上畫棋局,小兒子用針試著做魚鉤。老妻和小兒子形象的加入,增添了生活畫面的真實感,充滿生活氣息。從動物到家人孩童,杜甫將一個動蕩年代里難得的安穩生活場面定格在詩的圖畫中,體現了詩人的造景能力。

在《遣興》中,詩人寫道:“干戈猶未定,弟妹各何之?拭淚沾襟血,梳頭滿面絲。地卑荒野大,天遠暮江遲。衰疾那能久?應無見汝時!”[1]這首詩與《江村》基調不同,有悲傷感憤的情緒充斥其中。詩人一開始就寫內心的感傷——“干戈猶未定,弟妹各何之?”亂世將親友生生分開,內心固然傷感無奈。再看詩人自己,已是“梳頭滿面絲”——滿頭白發的蒼老形象了。這四句將一個飽經風霜、骨肉飄零的老詩人形象塑造出來。緊接著,我們又看到這個老詩人形象所處的環境:“地卑荒野大,天遠暮江遲?!泵枥L了成都遼闊的原野景象,以此景襯托離別之情,詩人內心的悲涼在這樣廣大的圖景中得到了舒展。

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詩人描繪了一幅肅殺凄涼、狂風怒號的景象?!鞍嗽虑锔唢L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眄曪L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1]詩中呈現了茅屋為秋風所破的場景,引人聯想。讀者仿佛可以看見秋風如何怒號著將詩人的茅屋吹壞,屋上的草被風吹得掛到樹梢上。詩人多用有力的動詞,引出一個又一個地點、物品和場景,它們在秋風的怒吼下,都發生了變化,通過這些變化的呈現,詩人將它們連成一片凄慘的場景。然而,詩人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依然想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呼喚自己能有庇佑天下勞苦百姓的能力,絲毫不掛記自身所受之苦。在這樣的詩句中,我們集中感受到詩人現實主義精神中的博愛與高尚。

五、從文學文本意蘊層面看本時期的杜詩

文學意蘊層面[2]是文學文本通過語言和形象所傳達的深層思想感情等內容,是文本結構的深層層面。優秀的文學文本,在意蘊上往往可以有多樣的解讀。文學文本的意蘊,主要體現為歷史內容層、哲學意味層、審美意蘊層三個方面。這三個層面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在實際作品中并沒有清晰的分野。正是文學文本所傳達的深層意蘊,才使得作品的最終意義得到彰顯。

從文學意蘊層面上說,杜甫在本時期的詩作體現了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一,并在此時達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杜詩的意蘊,集中體現在他對家國山河的顧念,對動亂的悲憤,對民間疾苦的同情,對國家安定團結的渴望。他的詩作總是離不開百姓生活的世界;他的目光總是不會遠離自己生活的土地。如《有感五首》(其三):“洛下舟車入,天中貢賦均。日聞紅粟腐,寒待翠華春。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不過行儉德,盜賊本王臣?!盵1]這首政治諷喻詩的思想內容與長安遷都洛陽有關,表達了詩人對民生疾苦的關心和對朝中政治的關注。詩人雖處江湖之遠,卻心系國家政治和百姓安康,聽聞的消息時刻牽動著詩人的心?!叭章劶t粟腐,寒待翠華春”寫的是詩人聽說國家糧倉里糧食已多得腐爛了,可寒民還在翹首以盼皇上的恩典和關懷。一邊是堆滿糧食的洛陽,一邊是嗷嗷待哺的貧民,統治者的奢靡,百姓的貧苦,一一鋪陳開來。接著,詩人提出了自己對朝政的建議:“莫取金湯固,長令宇宙新?!狈磳w都洛陽,因為關鍵不在于都城在何處,而在于當朝者應戒驕戒躁,儉德愛民,革新政治,使百姓安居樂業。這才是長治久安的根本。這首詩具有明顯的政治歷史內容,其思想意蘊是深刻的,較為直接地提出了詩人的政治主張和設想,是現實主義精神在政治詩方面的表現,使詩歌在審美的同時具有了歷史和政治價值。

再如《旅夜書懷》:“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盵1]表達了詩人沉重的孤獨感,有一種上升到存在體驗的哲學意蘊?!凹毑菸L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是一幅廣闊無垠的夜景形象。詩人當時漂泊在舟上,在夜色下詩人看到遼闊的星空,看到大江涌流,月色在如此闊大的景象下,反而顯得更加凄清。正是在這樣的場景中,詩人想到了自身的存在,想到了自己飄然的命運和孤獨的生活。這種孤獨的存在感具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它不單單是對孤獨處境的簡單描述和感慨,而升華為一種在宇宙萬物、天地之大的背景中察覺自身存在、找尋自己可以依憑的位置的思考,體現了對人生存在的悲憫情懷。

再如《秋興八首》(其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盵1]這首詩作于詩人離開草堂一年多之后,草堂清閑自在的生活漸遠,現實動亂逼使詩人又開始漂泊生涯。詩人的詩情也從草堂的輕松閑適轉為再度漂泊的凄苦悲涼,而詩人對朝政和百姓的關心憂慮,對民間疾苦的同情,對自身困苦身世境遇的無奈感傷,也更加明顯地體現在創作中。這首詩先寫了巫山巫峽陰晦蕭瑟、陰森險峻的氣象,又寫了“兼天涌”的波浪,“接地陰”的風云,營造了一種灰色的基調,透露出詩人心中的陰郁?!皡簿諆砷_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體現了詩人對故園深深的牽念,將詩歌意蘊上升到愛國憂民的高度。詩人以切身之痛,以白發蒼蒼的面龐,以老淚縱橫的滄桑,向我們展示了一顆寄托深邃意蘊的赤子之心。

六、結語

杜甫在西南時期的創作呈現出鮮明的特色,典型地體現了文學理論中文學文本三個層次的特點,是對層層遞進的三個文學文本層面的生動詮釋。通過分析杜甫這一時期的詩,可以進一步理解文學作品的文本層次問題,感受文學文本的層次感和審美意蘊。正如白居易所說:“杜詩貫穿古今,盡工盡善……”[1]杜甫的詩歌創作實踐展示了文學文本在各種層次中所具有的文學表現力,為文學理論提供了生動翔實的佐證。

猜你喜歡
詩史杜詩草堂
草堂舊事
沒想到在天府之國的成都,在杜甫草堂匯聚了一群出色的文化人......
杜詩學文獻研究的重要創獲
——評王新芳、孫微《杜詩文獻學史研究》
貧困無田杜太守
薪草堂由來
杜甫《北征》詩中“賦”手法的特色
論晚清史詞的“詞史”特質
由對立走向友善
清初杜詩研究二題——錢謙益《解悶》詩箋與仇兆鰲“四句分截”說
在當代我們如何讀杜甫的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