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98—1949年焦作城市化歷程中的報刊述考

2023-02-11 15:06
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焦作報刊煤礦

毋 彤

(四川大學 文學與新聞學院,四川 成都 610200)

近代中國新式報刊的出現是內外力相互作用的結果。自19世紀以來,外國傳教士在中國多地辦報,民報隨之勃興,而河南“既無外報的涉足,又無民報的崛起。嚴酷的封建統治和封閉自給型經濟,使近代報紙的出現明顯晚于沿海及周圍各省”[1]。直至1904年《河南官報》誕生,河南新聞事業才開始繁榮。近代新興礦業城市焦作相較河南政治文化中心開封市,報刊發展明顯落后。焦作發行報刊種類數量不多,影響力和感召力也較弱,但仍是反映焦作近代社會歷史變遷的重要資料,從中或可睹煤炭資源城市在帝國主義入侵下的演變之貌,或可知救亡時期民族斗爭精神。本文對自1898年英商福公司來焦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期間的焦作報刊做一初步研究,以求教學界。

一、伴煤而生:城市雛形的出現與文化空間的塑造

煤礦產業的發展是焦作邁向近代城市化的直接動因?!恶R關條約》簽訂后,覬覦中國煤炭資源已久的英國獲得了在中國開礦辦廠的權利。自1898年起,因《豫豐公司與福公司議定河南開礦制鐵以及轉運各色礦產章程》簽訂,專為掠奪煤炭資源而成立的英商福公司入駐焦作,開始了長達四十年的煤炭開采。此前,焦作煤礦業處于手工作坊式階段。外國資本入侵,沖擊了該地區的自然經濟,為焦作城市化、社會文化生產空間的塑造提供了契機。

(一)物質積累與報刊生存環境的形成

20世紀初,福公司購置土地建設“哲美森廠”,成為河南首家機械運作的煤礦企業。為拓展銷路和便利開采,英人另建電廠和修理廠,并修筑鐵路和公路等。在帝國主義壓迫下,瀕于生存絕境的焦作煤礦企業中州、豫泰和明德三公司合并為中原煤礦公司,效仿近代工業的生產方式,添置機器和聘請技術人員。煤炭開采規模擴大沖擊了焦作經濟結構,失去土地的農民以及其他行業的失業人員變成煤炭企業的工人,煤礦工人隊伍不斷壯大。1915年,中原煤礦公司與福公司合組為福中公司,成為河南最早的大型中外合資企業,進一步增強了焦作礦業的對外影響力[2]?!?916年,在開封創刊的《新中州報》在頭版位置介紹焦作的煤炭:‘焦作煤炭純粹堅硬,火力耐久,成渣極少,又絕無煙臭,等類繁多,凡各大工廠、公司以及茶館、酒樓、廚灶、煤爐燒用均佳。如燒他煤需一百斤者,燒用焦作之煤只須七八斤,便足以相抵,誠為我國各種煤炭之冠?!揽恐棺髅禾績灹嫉钠焚|和礦工們的辛苦勞作,使得焦作煤礦的盈利能力開始不斷地提升,一躍成為國內著名的大型煤礦?!盵3]

1924年,福中公司產煤量達到焦作解放前的高峰,僅次于撫順和開灤,《新人周刊》載:“不過最近二十年才發展起來,一變而成為遐邇聞名的所在了?!盵4]豐富的煤炭資源使焦作演變為以煤炭能源為主的工業型城市,圍繞煤炭產業的電力、機械、商貿、交通運輸業陸續興起。

中福兩公司經營煤礦之余,又建造住房、公園、戲院、學校和醫院等。為保障英國人和煤礦財產安全,英福公司敦請清政府派駐軍隊與司法機關,引入現代城市管理方式[5],焦作初具城市雛形。1925年,焦作由鎮改為市。而工商業的繁榮、城市設施的完善等城市生活圖景的變化都能成為報紙的信息來源。城市化也刺激了幫助市民獲取內外界信息、了解市場狀況、尋求心靈慰藉等媒介的產生?!?905年焦作設立了電報局,開辦國內電報業務。1908年焦作設立了郵政代辦所,1914年設立焦作郵政支局。至1921年時,焦作已有3個郵政代辦所、4個信柜,主要開辦國內收寄信函、新聞紙、印刷品、貿易契、貨樣、掛號郵件、平快郵件、代收貨價等業務。1937年又增設市內快班投遞路線和鄉村投遞路線各一條,將郵件直投送到戶?!盵6]郵政更加方便焦作與外界的交流,為焦作報刊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1907年,道清鐵路全線通車后,將焦作與滬寧、津浦、京奉鐵路沿線的城市相連,不僅降低了煤炭的運輸成本,擴大了煤炭的銷售市場,而且帶動了焦作工商業的繁榮。除了煤炭,焦作及周邊的糧食等商品也通過鐵路運往其他城市,天津的工業品、江南的絲綢和洋貨等也成為市內百貨商店的售賣品?!?905年,焦作道口段通車后,晉、冀商人陸續來焦,并將京、津雜貨,蘇、杭綢緞運來焦作,同時日本絲綢、百貨也擠進焦作市場,英國的英孚、美國的美孚、俄國的大華三大石油公司集團相繼在焦作設點?!盵7]這促進了焦作的商品流通和貿易往來,繁榮了焦作的商業街區,加速了焦作經濟結構的轉變。乘鐵路前往焦作經商、務工的亦不占少數,人口的擴增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勞動力,人口的大量聚集為報業的發展準備了讀者?!督棺鞴と松顮顩r》對礦工“閱報”的情況有具體描述,廠內的圖書室“所藏書籍,卻不在少數,此外所選擇的小說、文藝、論文、機械……全國各大埠的報紙皆有,因此工友在工作完畢時,多半要進到圖書室,看看國內外的新聞,以資增進工人的知識,達到能自修的愿望”[8]。

(二)教育發展與城市文化氛圍的創造

清末民初,焦作“教育以初等教育為主,辦學的主要方式仍是封建性的私塾”[9]。直到新文化運動,教學內容才有明顯改觀。中福兩公司在焦作學校的創建中扮演重要角色。1918年,英商福公司出資創辦女子小學。1920年,中原公司接辦前身為西于村啟智小學的福中小學,其后福中總公司又相繼創辦育英小學、萬易小學等十余所小學[10]。1925年,焦作第一所普通中學私立焦作福中中學創建,經費主要來自福中總公司[11]。為響應政府開展平民教育的號召,焦作也出現了一些職工學校,例如中原公司工人補習學校、道清鐵路工匠夜校等[9]。這些學校對焦作城市文化影響最大的當為英福公司依據條約規定創辦的河南第一所高等學府焦作路礦學堂(1)焦作路礦學堂多次易名,1931年4月由“福中礦務大學”改為“私立焦作工學院”。。有了這所大學,“來自國內外的技師、大學教授、科研人員云集焦作,其有別于舊時代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民主與科學理念,自然與人文科學傳播,英文應用與流行的逐漸影響,對焦作城市精神的改觀起到了極大的作用”[12]。全國各地來焦作求學的學生,為城市增添了文化氛圍。高等學校作為城市思想較為先進、積極和活躍的場所,也是報刊文化興盛的地方。該校在不同階段,由師生組織創辦了《福中礦務大學??贰兜V大學生》《焦作工學生》《焦作工學院周刊》等報刊,既有本校的公告通知、地方的新聞資訊,又有調查報告、論文論著。由于組織辦報、負責出版的人員擁有豐富的辦刊經驗,這些報刊的版面設計美觀大方,欄目設置豐富且合理,不僅能夠起到宣傳交流之用,也是研究校史、焦作社會歷史變遷的重要資料。

“1932年,以焦工學生為主體,焦作各校學生抗日救國會宣傳部編輯委員會編發學生抗日救國會刊物《呼聲》”[13],對于凝聚城市民眾、增強群眾的抗戰信心等具有重要的影響。而1933年為發動民眾、擴大抗日運動而加緊創辦的《焦作日報》,就是國民黨焦作區黨部聯合焦作工學院組織的抗日救國會宣傳部主辦的[14]。

教育能夠提升市民素質,增強城市的文化層次,為報刊文化的發展積蓄力量。學校師生也是具有現代思想和文化素質的“報人”群體。學校成為焦作報刊文化發展的重要場地。

二、因煤而起:近代焦作報刊的基本樣貌

民國時期,焦作發行的報刊分布在城市化歷程的各個時期,這些報刊的產生和發展,以及涉及的人物、事件等,能夠折射出焦作因工業而興的城市特點、社會狀況,也能夠體現近代人民執著辦報、英勇奮斗的抗爭精神。

(一)1898—1932年的報刊

焦作作為煤炭城市,多數報刊與報社都與焦作煤礦企業有關。焦作民族企業中原煤礦公司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誕生于開封的《新中州報》和新鄉的《豫北日報》都與該公司有關聯,前者是北洋軍閥時期河南規模最大、出版時間最長的報紙,后者則為新鄉解放前創刊最早、影響最大的報紙。

《新中州報》創刊于1917年1月30日,是胡汝麟、王摶沙策劃并出資創辦的代表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報紙。胡汝麟在清末民初時期的愛國保礦運動中,作為中原公司代表多次與英商交涉談判,最終以分采合銷、獨立核算的辦法實現兩公司合并。在此過程中,胡汝麟深感國力衰微,為與英商抗衡,決心籌辦此報,以進一步擴大公司的社會影響力。該報以《申報》為編排設計樣本,共有八版,每日出版。該報在京滬地區、河南省的重要縣市都聘有特派記者,還與路透社簽訂合同,因此,該報在國內外新聞資訊的報道數量和速度上遠超當時河南省其他報紙。該報重視工商業方面消息的報道,專門開辟“商況”一欄,對焦作煤礦的報道較多,符合該報最初的創辦目的。[15]該報雖以正義自詡,但很少觸及黑暗的社會現實,政治保守,且以中原煤礦公司之財力為后盾,“故能與這一時期相始終,出版10年以上”。[16]

1929年11月,由國民黨新鄉縣黨部籌辦的《豫北日報》得到了郭仲隗(中原煤礦公司常任董事,1933年8月任“中福兩公司聯合辦事處”董事長,與報社社長韓公佛為至交)的支持,然出版不過四十天就因政局變動????!熬乓话耸伦儭焙?為宣傳抗日思想,此報在郭仲隗的倡議下于同年11月重新出版,成為民營報紙。其中任專職編輯的是修武人王來秋。因該報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抗日色彩,被日偽禁止在滿洲國發行。在戰爭形勢最為嚴峻的時期,該報社還成為統一戰線討論戰事的重要場所,報紙所載內容也皆與抗戰相關,據郭仲隗之子郭海長回憶,“七七”事變后,日軍向南進犯,新鄉成為重要的軍事據點,“各地來新鄉的人士有的也住在《豫北日報》社內,報社經??蜐M,就政治背景而言,有國民黨,也有共產黨。當時新鄉投效張軫的任芝銘、王毅齋等人,就經常到報社來和我父親攀談,議論有關抗戰的事”[17]。

中原煤礦公司在焦作還編寫過以本公司為主的《河南中原煤礦公司匯刊》季刊,屬于經濟類刊物,1931年2月創刊,定價每冊五角,外郵費用另加五分錢。該刊欄目分為“特載”“論著”“命令”“法規”“公牘”和“會議記錄”等欄目,內容涉及該公司年度各月份包括材料采買、選煤和采煤狀況、現金收支狀況等營業報告、公司內部組織條例、辦事通則等運行法規、各類數據統計以及歷次常務會議記錄等,其中“論著”一欄主要是煤礦產業相關的科普性、調查性和分析性的文章,例如1931年第2期《煤之恐慌問題及其出路》和《石炭淺說》,有時還刊載有關國家經濟發展的論說,如1932年第5期的《談談我國礦產稅》等;“調查”一欄則主要為國內外各地煤礦開采和銷售的調查報告,如1932年第7期和第8期的合刊中,就有1931年美國和土耳其煤炭工業發展的調查,也有河南、湖南、廣東等地的礦業調查。因此,該刊物內容豐富詳實,既可以使讀者了解該公司特定歷史階段的經營狀況、職能組織、運行策略和發展計劃等,獲得煤炭資源相關的自然科學和國家經濟政策的基礎知識,也能夠作為專業人員研究各地煤礦的補充性材料。

除了中原煤礦公司以外,私立焦作工學院也是積極的辦報主體,在張仲魯和張清漣兩任校長的領導下,“呈蒸蒸日上蓬勃發展之勢,學術研究、學術探討被推上了新高度,學術獨立成為辦學的新思路”[18]。進步的環境為學??锏呐d起營造了良好的氛圍,這一時期出版的刊物已知有《焦作工學院學報》《焦作工學生》和《焦作工學院周刊》。1931年創刊的《焦作工學生》的前身是《礦大學生》,年刊,辟有“論著”“學術”“調查”“雜著”“文藝”“校聞”和“本會消息”等欄目[17]。其中“論著”(第2期改為“論述”)和“學術”分別刊載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內容,例如前者有《唯物史觀及其批評》《消費合作社之意義及其目的》等文章,后者則有《原子構造的基本概念》和《氧化鋅礦渣之處理》等論文;“文藝”欄目下有小說、話劇、詩歌、燈謎等,文體多樣,總體趣味性強;“調查”欄目主要刊載各地煤礦的實地調查報告,“校聞”曾載有《本院青年義勇軍組織成立》一文,包含成立背景、分隊人員信息、設備和野外演習記錄等內容,還報道有學院體育消息、圖書館改進和軍事訓練情況等,皆可作為學院歷史發展的參考資料。1932年第2期除刪去“雜著”“本會消息”兩欄外,內容編排和設計思路與第1期大體相同。而1933年出版的第2卷1-2期合刊的封面除了刊名、刊期和出版信息等,首次標注了本期要目,刊物內頁開始采用現代排版形式,“本刊第一卷兩期均用中式直排,每多不便處。橫排似較適合于本刊的內容,所以毅然改了版式”[19]。這期已具備現代雜志的基本式樣。從這卷起該刊內容不再刊載人文哲學、通訊消息等方面的內容,變為純理工科性質的學術刊物。

同年創刊的《焦作工學院周刊》設有“社論”“公牘”“地方新聞”等欄目,內容豐富。從第1期本刊啟事“本刊以期與社會得更多接觸之機會”[20]中,可見該報不光服務本校、勵志學術,還關注社會,如1932年第36期《扶輪學校易人》報道了焦作扶輪小學校長和教員先后辭職,學校由道清鐵路局暫且維持,并且日后將迎來新任校長以期對學校進行整頓的情況。1933年第52期刊載了《抗日救國會擴大組織 焦作日報行將出版》,報道了《焦作日報》出版的原因、預計發行日期以及職員分工情況等。另外,該報欄目并不固定,基于刊載的需要還辟有“講演”“專件”“部令”等欄目。該報第1版所載欄目也非每期相同,是根據本期內容的重要程度作編排,例如第9期第1版“公牘”欄目載有《河南教育廳來函》《中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來函》等,第56期載《本院招考簡章》。該報的版面設計也依時間而變化,漸趨美觀和整齊,最初版頭設置在最右側,上為刊名、下為本期要目,到1932年第17期則進行改版,版頭位于版面正上方,刊名下用對向的手指表征箭頭顯示刊期。邊框也從簡單的單線條過渡到不同風格的花邊,并且花邊每期、各欄均不相同,能夠起到區分欄目、便于閱讀以及美化視覺、愉悅心情的作用。雖然這些刊物都是非專業報人編寫,但是已體現出了較為先進的編輯思路和設計理念,這與參與編輯、出版的領導和教授們不無關系,如學報編輯部主任杜若誠教授具有多年的商務印書館的編輯經驗,李竹年教授“曾在魯迅領導的未名社做過書刊校對和發行工作,對書刊編輯流程非常熟悉”[21]。該校不但在河南省內開高校辦報之先河,而且對焦作地方報刊文化的發展亦具有重要意義。

(二)1933—1949年的報刊

明確以焦作民眾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報紙,目前已知最早可追溯到1933年的《焦作日報》,由國民黨焦作區黨部與私立焦作工學院組織的抗日救國會宣傳部主辦,為四開四版鉛印,報社社址在焦作商會街(今團結西街)國民黨河南省直屬焦作區黨部院內[22],其主要經費為中福兩公司、道清鐵路局和焦作商會的捐助。據《焦作工學院周刊》所載,該報是以喚醒民眾、團結抗日為目的創辦,從前期的分工計劃來看,報紙已明確有國內外新聞、各地通訊、本市消息等欄目,有副刊、畫報和廣告等版面[23]?!缎绿旖颉?993年12月11日的焦作通信稱《焦作日報》自八月出版以來,由焦作商會代為派售,銷路日漸增加,發展勢頭良好,然近日突遭???社內也無辦公人員,可見歷史上該報的編辦也是困難較多[24]。1934年,《焦作日報》又復刊。是年,中原煤礦公司董事長李文浩以公司全部財產作為抵押,與福公司簽訂多達百萬元的秘密合同,消息傳出后,國民黨修武縣黨部、博愛縣黨部和焦作區黨部聯名發表通電,揭發李文浩罪行,并請求政府嚴懲此事[22]。李文浩遂令心腹張一農和李南蓀以黃埔同學會的名義出版《復興日報》,為自己辯解,該報鉛印四開,每日發行數百份[14]。而三黨部則聯合焦作工學院以《焦作日報》為陣地予以駁斥,雙方通過各自的報紙展開了激烈的討論,直到8月底李文浩被革職查辦,《復興日報》自動???[22]此時中福兩公司聯合辦事處經營陷入困境,瀕臨破產,亟待整頓。

《焦作日報》則在1938年焦作失守后??痆14],其間曾有過由新鄉《豫北日報》社兼編、代印和發行的情況,每日在新鄉編印完成后運往焦作,兩報內容相差不多。當下的《焦作日報》(原為《焦作礦工報》1956年更名后的《焦作工人》),創刊于1957年7月2日。該報自發行以來至1993年,共出版1 156期,1961年2月因經濟困難而???。1982年,在中共焦作市委決定下,得以復刊,并發行至今。至1948年10月24日,焦作第二次解放前,這一時期可知刊發的有《新生報》《前哨報》和《焦作通訊》三種?!缎律鷪蟆酚商邪朔謪^行署創辦于1944年3月18日,原為山西陽城縣的小報,1945年5月遷至焦作后由油印改為鉛印,屬于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報刊。此報欄目未作嚴格規定,主要宣傳英雄模范事跡和抗日救國的政策主張,報道戰時人民的生產生活,具有濃厚的地方性,語言通俗易懂,圖文并茂,有時文字還配以漫畫插圖,受到大眾的喜愛。作為戰時軍民的精神食糧,該報起到了提高民族意識、鼓動人民團結抗日的積極作用。[14]焦作第二次解放后,《新生報》由中共太行四軍分區黨委李東負責,四軍分區所創立的焦作政府印刷廠負責報紙的印刷。該報此時發揮著宣傳對敵經驗,鼓舞群眾斗志,密切群眾聯系等積極作用,例如,內戰全面爆發,國民黨軍隊在修武淺山地區實行“三光政策”,多數村莊成為“無人村”,太行四區區委洪波在嚴峻的形勢下,堅持游擊戰,動員群眾返鄉,開展生產自救,使得淺山家園重建,太行四地委就于《新生報》稱贊洪波為模范區委書記?!肚吧趫蟆穭摽?945年9月,太行八軍分區政治部創辦,為軍區機關報,不定期內部發行,具有典型的戰時報紙的特點,主要宣傳部隊的英雄事跡,還涉及戰事進展以及“地方擁軍支前、民兵活動”[14]等情況,以上兩張報紙都于1948年???。

1945年9月8日焦作首次解放,太行第八軍分區司令部、政治部、八地委、八專署先后遷至焦作,并設人民政府、市委書記等,開展黨的建設活動,在各區執行減租減息政策,組織人民生產自救,恢復商鋪營業,同時還在各街道組織建黨、培養積極分子。學校教學、市場運行、工人生產等都步入正軌。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穩定社會秩序、樹立我黨英勇抗戰的形象、肅清殘余勢力等,焦作市委書記、宣傳部長等籌劃編印《焦作通訊》。1946年春正式出版,三至四天為一期,每期發行200份,同年10月因焦作再度陷落而中斷。[25]雖辦報時間不長,但在宣傳黨的政策和鼓舞人心方面仍起到了較大作用。次年市委副書記張文岑和市長張璋倡議恢復《焦作通訊》,并在各區委、指揮部和武裝隊間建立通訊網,在重重包圍、兩相夾擊的情況下,該報仍堅持發行,記者和編輯們攜帶油印機奮戰前線,“有時在戰斗的槍聲下工作,白天收集資料,晚間在小燈的光照下完成刻印任務。因此受到《人民日報》(華北版)的表揚”[25]。

從1925年工人罷工到《焦作通訊》的堅持出版,焦作“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始終在傳承和延續著,而此精神也賦予了焦作報刊更為深厚的內涵。這一時期,焦作附近的修武、博愛兩縣也辦有報紙,如1932年8月薛紹英負責的《修武民報》,同年11月李文俊負責的社會團體報紙《修武自治周報》[26], 1941年5月有《修武周報》。1947年,中共修武縣委員為革命斗爭,曾創辦《翻身報》《護糧報》等油印小報,不定期出版,共有27期,1948年又編有石印的《修武小報》。[27]據1936年《河南統計月報》的社會調查可知,博愛縣民間有《民眾教育報》與《博愛周報》。1947年有《太行導報》和《太行通訊》,皆為間日刊[34]。1948年有《群運快報》。[28]另外,道清鐵路也有例行刊物,如1929年2月發行的《道清月刊》,僅出版三期后因軍事???。次年12月以《道清旬刊》續編。1933年7月改為日刊,該刊以傳達命令、公布法制及其他要件為宗旨,內容有部令、通告、法制、會議記錄、沿路消息等,除周日與節假日外正常出版發行,并由編譯科分發至各路局和聯絡機關。[29]1934年,焦作城區還有中共焦作鐵路工委發行的報紙《汽笛》[30]。

三、與煤互動:近代焦作報刊文化的發展特點

1898年前,焦作只是自然村落,而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使焦作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化?,F代工業文明、民主進步思想也在此地蔓延,并促進了焦作近代煤炭工業的形成?!暗?949年焦作工業總產值(當時不變價)672萬元,而輕工業總產值只有9萬元,工業產品主要是原煤”[2]??芍?焦作經濟存在結構失調、比例失衡的問題,突變型的城市增長模式缺乏文化積淀。戰爭年代,社會動亂、災害頻發使焦作的城市化進程更為曲折。報刊作為城市文化的物質形態,其生存發展深深植根于城市的物質生產和文化空間當中,因此焦作報業是其城市化發展特點的深刻反映。

其一,煤炭是城市經濟的基礎,也是報刊發展的依托。焦作礦業中原煤礦公司以及合組后的中福公司都積累了較為豐厚的資本,不僅推動焦作交通、商業以及教育事業的發展,也是城市報刊的主體?!缎轮兄輬蟆泛汀对ケ比請蟆返膭撧k都與之有密切關聯,同時以該公司為其背景。而《焦作日報》的經費來源也主要為中福兩公司,每月資助兩百元[22]。中福公司支持的焦作工學院更是擁有較為豐富的報刊種類,出版了諸多學術和新聞刊物,并且中原煤礦公司還經常支助該校報刊的出版[18],如《焦作工學生》于每卷末會鳴謝捐款單位與個人,其中中原煤礦公司以及福中公司曾分別資助該刊第一、二卷出版費100元和50元,為捐款數目最多的單位。中原煤礦公司還擁有自己的商業刊物《河南中原煤礦公司匯刊》。

其二,城市畸形發展下的報刊缺乏獨立持久的生存空間。焦作報刊的主要服務對象不是本地民眾。焦作市職業構成中,煤礦工人占絕大多數,他們多數沒受過教育,文化素質不高。文化教育發展遲緩,閱報群體和媒介需求尚未形成較大規模。1934年的《焦作日報》需要將編排完成后的稿件由道清鐵路的運煤列車送往新鄉的《豫北日報》社代為印刷。此外,由于這兩份地方報紙都以中原煤礦公司董事郭仲隗為后臺,《豫北日報》社還曾一度承擔《焦作日報》的編輯工作。有段時期兩張報紙的內容也基本相同,甚至有時標題也一模一樣。[16]從《焦作日報》??约按〉痊F象可以看出,這一時期焦作的社會環境尚不足以支持報刊的獨立發展。

其三,城市初生且困難重重,報刊難以為繼。焦作的報刊出版時間都很短暫,如《復興日報》僅出版兩個月左右。而戰爭時期的報紙,多因服務于應戰和宣傳的需要,具有臨時性的特征,如《焦作通訊》《前哨報》等??箲鹌陂g河南地處前方,各市縣相繼淪陷,日軍侵占焦作后便控制了其煤礦企業,焦作工學院也遷至陜西西安,城市籠罩在黑暗之中,焦作報業一度沉寂。自1942年始,焦作連續三年遭遇了大旱、蝗蟲和洪澇災害,莊稼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在硝煙戰火彌漫與連年自然災害的多重困難面前,城市發展步履維艱,報業亦難以為繼。

四、結語

焦作由自然村轉變為工業城市,外部刺激起主要作用。煤礦企業既是焦作城市化進程的推力,也是報刊發展的主要參與者。報刊作為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報刊可以窺見焦作城市化的特殊性。一方面,煤礦企業的發展促進了焦作工商業與教育文化事業的繁榮,從而為報刊發展奠定物質基礎,市民素質的提高為報刊提供了讀者群體;另一方面,焦作經濟結構和人口職業構成的失衡未能為報刊的生存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又逢戰爭年代,報刊無力發展壯大。報刊誕生于城市文化空間中,承載了城市記憶,融合了多種城市元素,是今人了解社會變遷的重要資料。焦作城市化的特點深刻地反映在報刊的發展情形中,其間既有報刊緩慢前進的背影,也有城市斗爭精神的傳承延續。

猜你喜歡
焦作報刊煤礦
65歲,《焦作日報》正青春
百強報刊
《小學生必讀》再次入選向全國少年兒童推薦百種優秀報刊
臨軒聽雨
焦作:政府買服務的簽約之路
在“門”字內加字可以組成新的字,試著填填下面的空吧!
大型煤礦自動化控制系統的設計與應用
上半年確定關閉煤礦名單513處
去年95.6%煤礦實現“零死亡”
瞬變電磁法在煤礦防治水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