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實踐探究

2023-02-13 20:54方建斌
現代農業研究 2023年11期
關鍵詞:助力育人農業

劉 璇,方建斌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咸陽 712100)

實踐育人是使學習者從學科知識走向生活實踐,以“做”為中心[1],開展與專業發展和個人成長相關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從而加強對學習者的思想政治教育。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實踐育人的作用,曾多次指出要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將思政的理論課堂與社會的實踐課堂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做到知行合一[2]。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推進,農業高校聚焦實踐育人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發揮大學生的“生力軍”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優勢和專業技術支撐,以此達到實踐育人與助力鄉村振興的雙重目的?;诖?,探討農業高校如何充分調動在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主動性,完善實踐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 農業高校大學生實踐助力鄉村振興的價值意蘊

1.1 是落實農業高校強農興農、實踐育人理念的現實要求

強農興農是農業高校的使命和目標,農業高校主動擔當服務鄉村振興的歷史使命,從自身辦學特色和資源出發[3],建立多位一體助農矩陣,在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服務鄉村振興的具體實踐中,彰顯自身價值。隨著“新農科”“智慧農業”等學科的深入拓展,農業高校大學生能圍繞“三農”問題,結合地域優勢和專業背景服務鄉村,幫助農業高校從理論和實踐為“三農”提供新技術、新理念和新手段。因此,農業高校大學生實踐助力鄉村振興不僅反映著實踐育人的要求,而且通過這一方式實現強農興農的目標,使農業高校在鄉村全面振興的征程上不斷貢獻新的更大的能力。

1.2 是實現農業高校社會服務職能拓展實踐育人渠道的應有之義

社會服務既是農業高校應有的基本職能之一,也是實現其他職能的重要載體[4]。鄉村振興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業高校必然要將其作為社會服務的關鍵領域。大學生通過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學校的資源,為鄉村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在實踐中助推鄉村五大振興。大學生在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不僅實現了農業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提高了大學生的責任擔當和思想覺悟,也豐富了農業高校實踐育人內容,拓展了實踐育人途徑。

1.3 是創新實踐育人方式培養知農愛農新型人才的實踐路徑

社會實踐是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是鮮活的教育素材,在育人過程中具有相當重要的位置。農業高校大學生實踐助力鄉村振興是將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統一,在社會實踐中鍛煉創新思維、實踐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農業高校大學生在投身農村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不僅科學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需求,又深刻體會到新時代推進“三農”工作的戰略意義,也準確把握當代農業大學生的使命擔當,達成全方位成長,進一步加強自身思想政治素養和“國之大者”的素質。因此,這是農業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更多懂農、知農、愛農人才的實踐路徑。

2 農業高校拓展實踐育人途徑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方式

2.1 “三下鄉”暑期社會實踐項目

“三下鄉”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各高校通過組建多學科、跨年級的服務隊伍,圍繞不同主題,利用政策宣講、產業幫扶、文化下鄉等活動,為鄉村振興戰略輸送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精神。此外農業高校根據學科屬性和人才培養要求,組建鄉村振興促進團,在重點幫扶村開展教育關愛、愛心醫療、農技推廣、基層社會治理等領域的長期且重點項目,以期有效改善鄉村環境和設施,促進鄉村產業發展。

2.2 志愿服務項目

志愿服務是大學生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也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5]。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已經成為農業高校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農業高校積極組織大學生入村,利用社區志愿服務隊、教育服務隊、宣講服務隊等形式,實施例如為留守兒童支教、健康知識科普、校地結對“五育”志愿服務等項目,提高鄉村兒童文化知識攝入,提高社區居民與農村老年人防范意識等。在此過程中使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走入—扎根鄉村,建立良好的服務鄉村意識,增強大學生畢業后扎根鄉村的意愿與能力。

2.3 針對性實踐項目

部分農業高校依托學校的鄉村振興研究中心(院)、“三農”工作理論中心、現代農業產業學院等智庫平臺,建立學校與基層之間的聯系,部署“點對點”組織動員機制,構建符合農業高校自身屬性的服務模式。比如有的農業高校組建“田園使者”科技支農、“研究生助力團”“本土優秀人才先鋒服務隊”新型的鄉村振興隊伍,形成智力扶貧新模式;有的高校開展“稼穡青年”助力首都鄉村振興行動,通過電商推廣、農藥安全、美麗鄉村等專項實踐,組織千余名學生深入首都基層開展專業化服務;還有的高校巧用科技小院使科技與人才下鄉,積極探索“1+1+N造血式”鄉村振興幫扶新模式,這些項目無不例外地體現了農業高校在服務鄉村振興時的特色。

3 農業高校拓展實踐育人途徑助力鄉村振興中存在的問題

3.1 實踐意識存在“消極性”

大學生在助力鄉村振興中的主動意識相對欠缺。部分大學生在進行實踐時沒有深刻把握農村特點和農民特質,沒有深入理解政策的要義和實踐任務的目標,只是抱著“加分”“加榮譽”的心理。這種趨利心態,導致服務鄉村時的行為方式、服務內容和結果有偏差,影響工作成效的同時,也削弱了實踐育人的功能。究其主因是大學生的“三農”情懷淡薄,受傳統觀念和客觀因素制約,農業高校大多數大學生思想認知仍停留在理論階段,深入思考服務內容或者投身基層事業的還是少數。

3.2 實踐實施存在“重復性”

近幾年實踐服務隊伍的數量呈現著上升趨勢,數量的上升便會造成服務對象冗余的現象,存在多個實踐服務隊對接一個村,多個實踐服務隊聚焦同一個點,使村干部疲于“接待”,學生疲于“應付”;同時部分訪學實踐、寒暑假課程調研存在“娛樂化”“應試化”的問題,訪學重在“參觀”,調研重在“完成報告”?;谶@兩點,實踐質量與實踐育人均未達不到預期目標與設想要求。導致這些問題的原因,一是高校對于項目的統籌規劃不到位,使實踐內容“同化”;二是指導教師的作用發揮欠缺,對學生的指導不具體或不實際,沒有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創新性。

3.3 實踐過程存在“脫節性”

縱觀農業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活動,不難發現這樣一個問題:針對同一個村的實踐項目雖多但不精,同一個村不同期的實踐服務隊之間沒有任何聯系,每一次的實踐都是一次全新的過程,是公式化的程序堆疊,沒有銜接性和長久性;部分項目流于策劃,實際操作中難以推進,這沒有將大學生的助力作用發揮出來,也使實踐育人的目的沒有落到實處。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是大學生的實踐活動以短期集中的時間為主,沒有足夠的時間深入理解實踐項目的實際意義。除此之外經費和制度保障不健全也影響著實踐項目的可延續性。

綜上,農業高校大學生實踐助力鄉村振興的問題及原因主要體現在服務意識與情懷、服務內容與制度以及服務團隊建設這三方面。因此,要切實提高大學生實踐助力鄉村振興及育人實效必須著力聚焦在這幾部分,圍繞其提出可行的措施。

4 農業高校拓展實踐育人途徑助力鄉村振興的完善措施

4.1 教育引導:促進實踐意識與專業知識有機對接

大學生投身鄉村振興的主動意識以及“三農”情懷的培養,必然需要教育的作用。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教育和實踐能力訓練,深化大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專業素質,使學生建立主動意識,改進服務態度,持續推進與鄉村的共同發展。

一是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提高農業高校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主觀能動性與情懷。農業高校要從思政課堂教育、理論學習教育和榜樣示范教育入手,夯實大學生的信念。思政課堂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農業高校要有效發揮課堂教學的影響作用,將涉及“三農”及鄉村振興的政策和農耕文明等內容融入到日常教學中,突出“第一課堂”的重要性。如有的農業高校設置“大國三農”“九曲黃河”等系列通識課程,強化支農愛農教育[6];輔以課堂教學,亦要通過政策宣講會、理論報告會等平臺提高理論學習力度,強化對政策的領悟和對“三農”工作的理解;榜樣示范教育有助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說服力。農業高校要挖掘正面榜樣的示范價值,將與“三農”相關的歷史人物、優秀基層工作者或者本學校典型案例和榜樣融入到課堂教學、宣傳報道等方方面面,將助力鄉村振興的基因潛移默化地深入大學生的頭腦中,以此提升大學生主動參與鄉村振興戰略的積極性,厚植愛農情懷。

二是注重專業知識教育的技術支撐作用,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素質。要想提升大學生的實踐意識和本領,專業性基礎知識和科學知識的教育是“硬本領”。農業高校的學科建設和學科知識的設置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相結合,既有相同于其他高校的內容,也體現著自身特殊的部分。農業高校要注重自身“特殊”知識體系的建設,立足于“新農科”,聚焦鄉村振興的“痛點”和技術難關,立足現代化信息技術與鄉村振興的結合點,建立相關研究中心和試驗示范站,著力推進復合型學科和人才的培養,實現學生在農業知識和科技能力方面的全速高效提升,為助力鄉村振興奠定良好的專業知識基礎。

三是重視實踐育人環節的訓練功能,提高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水平。農業高校要適時根據學生專業、政治面貌等情況,在教學調研實踐、生產勞動實踐、志愿服務等項目中,采取精確化教育,不斷加強大學生助力鄉村振興的實踐能力。比如人文社科類學生要在專業課基礎上增強調查研究的邏輯性和處理力;理工科類的學生要注重科研技術與鄉村具體實踐結合;學生黨員要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起到帶頭作用[7]。

4.2 制度保障:推動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良性互動

大學生實踐助力鄉村振興的成效依托于特色的項目內容和成熟的保障制度。農業高校在重視教育的影響力的同時,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體系和別具特色的項目,以此推動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的互動。

一是創建特色化品牌化的實踐項目。在實踐平臺上,除去加強現有社會實踐平臺,還要搭建精品多元實踐平臺,建立產教學相融合的平臺和鄉村振興專項平臺;在實踐內容上,農業高校應跳出“舒適圈”,除了目前統一且固定的實踐活動,應根據學生專業、鄉村需求以及學院特色,提前統籌部署實踐項目,區分側重點,避免重復冗余,同時實行項目本地化,立足學校所在之處,融合當地特有文化產業和產品,差異化把握項目內容;在實踐安排上,應注重長短期社會實踐方式結合,建立服務“臺賬”,增強同一地點不同時期不同服務隊的聯系,形成長效化可持續性實踐項目,從源頭建立鄉村振興與實踐育人的良好銜接點。

二是構建全面有力的制度保障體系。農業高校要與基層黨組織、各職能部門等有效聯合,在原有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在實踐項目實施的全過程中建構集保障制度與激勵制度一體的制度體系。第一,制定明確的服務目標和保障體系。在實踐策劃之初確認實踐目標,建立專門的鄉村振興助力保障資金和穩定的經費來源,為鄉村振興的開展提供經濟支持;配齊專業人員,建立校村共享鏈,為鄉村振興的開展儲備有利人才和科技資源。第二,優化激勵和考核制度。實踐服務前農業高校要加大組織選拔力度,通過“個人意向+基礎考核+項目匹配”的方式選拔服務學生,提前說明激勵政策(不局限于加分)與考核標準;服務期間實時監測服務情況,明確下一步規劃,記錄服務時長與服務成果,創造性地發揮鄉村的村干部、村民的監督作用;服務結束后建立梯隊式考核標準,涉及長期實踐項目深入考核成果、報告以及技術引入,涉及短期實踐項目考察學生服務落地情況。最后將所有服務成果納入學期評優評先細則中,不偏向于形式化成果,以期達到實踐育人的預定效果與目標。

4.3 團隊指導:實現實踐隊伍與傳播載體有效優化

大學生實踐助力鄉村振興在實施前要調動大學生的主動意識,在制度保障的基礎上,實施時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力,體現指導教師的作用;實施后充分利用各類媒體載體,擴大成果轉化和傳播,多元化展示實踐活動。

一是深化基層黨組織作用,發揮以點帶面的牽引作用[8]。農業高校大學生實踐助力鄉村振興要重視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優勢和戰斗堡壘作用。院級黨組織或學生黨支部可與鄉村黨組織聯合,設立黨組織與鄉村聯合工作辦公室,確立高?;鶎狱h組織與鄉村基層黨組織融合互通的機制體系,推動服務模式的更新。同時,要發揮黨建引領和組織作用,塑造“鄉村振興先進工作者”,打造黨建促大學生鄉村振興模式,動態地把握農村的變化,創設黨建引領機制。

二是組建“思政+技術”科學性指導教師團隊,為實踐育人保駕護航。一方面,農業高校應根據實踐項目內容與鄉村特點,科學地組建助力隊伍,并為隊伍配備包括懂政策、懂心理、懂調查的思政教師和懂技術、懂專業、懂實操的專業教師以及具有相關背景的學工干部,針對大學生在實踐中出現的專業技術問題和數據處理提供專業指導,以全面深入地把握實踐項目實施和大學生服務方式的正確性,確保實踐項目的順利運行。另一方面,強化教師團隊的指導能力。對指導教師進行定期的培訓,明確實踐目的,加強在指導中的溝通與設計能力。這兩方面需要嚴格的選拔和考核制度,以防教師出現“懈怠”現象,無法起到指導作用。

三是創新傳播載體,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耦合[9]。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和有關部門與人員開展工作時要善于運用各類媒體技術。相關人員要大力運用信息技術,利用全媒體的優勢,結合鄉村振興工作,實現實踐內容多途徑、多形式的傳播和成果的“線上+線下”的融合轉化。同時拓寬校外宣傳渠道,打通鄉村與外界的互動空間,通過網絡平臺,融合AR、H5等技術,結合鄉村的特點,探索“短視頻直播助力產業振興、融媒體助力文化振興”等模式,打造立體化傳播形式。

5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的農業大學生要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為鄉村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才干[10]。當前,鄉村振興正處于關鍵時期,農業高校大學生實踐助力鄉村振興要能基于學校特色、專業背景和資源優勢,不斷完善服務體系,使大學生更好地投身于鄉村,提升實踐育人效果的同時,促進農業高校與鄉村建立深層次的聯系,更好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共創美麗新農村。

猜你喜歡
助力育人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國內農業
助力成功七件事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助力“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自能”學習助力有機化學的學習
“珠”育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