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蘇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治運人才培養研究(1915—1919)*

2023-02-20 02:13
檔案與建設 2023年1期
關鍵詞:工程局講習所江北

陳 杰

(信陽學院社會科學學院,河南信陽,464000)

1915年2月,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附設水利工程講習所開設于蘇北高郵縣,時稱江北水利工程講習所(下文簡稱“講習所”)。1916年起,講習所遵令改名為江蘇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下文簡稱“養成所”),仍附設于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雖然早在1986年已經有人發文介紹養成所的概況[1],但對其研究直到近年來學界考察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與江北運河治理等主題時才有較深入討論。[2]養成所成立的初衷是培養治理運河急需的專業人才,以往研究在論及這一問題時對于養成所的辦學細節及其培養人才實際作用缺少關注。本文在前人研究及相關檔案文獻基礎上,對養成所治運人才培養的相關史實進行深入考察,以期促進民國時期江北運河治理史研究。

一、成立緣起與校名變更

1914年,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成立,有研究者稱其為“民國成立后江蘇省所設第一個治運機關”。[3]顧名思義,“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是為了籌備治理江北運河而設立的水利機構。運河的疏浚及治理需要水利工程人才,為了培養此類人才,馬士杰在1914年8月任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總辦后,“擬于運河工程局附設水利工程講習所”。[4]1915年2月,講習所“設于江北適中之高郵縣”,借用高郵縣慶成初等小學校校舍辦學。[5]對于培養水利工程人才的緊迫性,馬士杰強調:江北運河長達七百余里,對其治理“水道工程觸處皆是,且輿圖之測繪、田畝之清丈,皆須切實進行,則此項工程人才,實今需要最急之事。若非預為籌備,工程開始,既苦供不給求,他日測繪丈量地方,無此人才規畫(劃),更何從著手”。[6]講習所的設立得到了時任江蘇巡按使齊耀琳的肯定,他表示:“地方水利疏瀹、測繪在在需人,求學諸生只求精一藝、長一技,即可為地方興辦河工,是水利工程講習所之建設,實足以宏造就而資輔助?!保?]

1915年8月,時任全國水利局總裁的張謇請令各省籌設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獲準,對于各省原有測繪傳習所之類的學校則要求“更定名稱,厘定學科”。[8]講習所因此更改校名。對于此事,民國高郵縣方志記載:“是年八月,適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訂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章程呈奉大總統,令準通行,其章程與本所定章大致符合。乃由五年起,遵令改名江蘇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仍附屬運河局?!保?]由此,講習所自1916年起更名為養成所,仍附設于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

二、招生方案與辦學中的困難

1915年3月1日,《申報》刊登的《江北運河工程局詳報附設水利工程講習所文》詳述了講習所的辦學構想與招生方案。[10]此文所載的《籌辦運河工程局附設水利工程講習所簡章》共有九條,分別說明了講習所的辦學目的、學制年限、招生對象、學費等內容。在實際辦學中,養成所遇到了三個主要困難。

《江北運河工程局詳報附設水利工程講習所文》,《申報》(1915年3月1日)

《籌辦運河工程局附設水利工程講習所簡章》,《申報》(1915年3月1日)

第一,學費問題。按照上文揭示的講習所招生簡章,學費由學生所在地“于地方公款或學款內按數籌支”。[11]但據1915年4月18日的《申報》報道:“齊巡按使昨接教育部飭令,略謂:造就水利人才原為當今急務,所設水利講習所應另行籌款以充經費,不準牽動學款,致礙教育前途?!保?2]同年,蕭縣送考一位學生,關于該生學費,江蘇巡按使公署強調,“惟此項學費前準教育部咨復,不得在學款內動付,應即另籌照解,以符定案”。[13]可見,當時江北各地保送至講習所求學的學生學費只能從地方公款中支付。另外,按照招生簡章,講習所本科學習期限為一年半,速成科學習期限為半年,膳宿費本科全年40元、速成科半年20元,操衣用品費本科16元、速成科12元,這些費用都由學生自行繳納。[14]但馬士杰以水利工程“非短促光陰所可研究”為由,于1915年6月將講習所學生畢業期限“本科改為二年,速成科改為一年”。[15]由于學習期限的延長,“所有用品、膳宿等費必與時而增加”,這就增加了學生的求學成本。為了能使學生專心求學,不中途輟學,馬士杰經江蘇巡按使公署向地方政府申請,“除全年應解學費外,每名每年于地方公款項下籌撥若干金,以備津貼學生等用品、膳宿等費”。[16]這樣無疑又額外增加了學生所在地的公款支出。這也可能是造成此后養成所生源嚴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速成科畢業生備案問題。至1916年6月,養成所首屆速成科學生一年學習期滿,學生畢業備案出現了問題。據《申報》報道:“教育部昨咨覆齊巡按,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不在學校統系之內,學生畢業無庸備案?!保?7]當時,教育部認為養成所速成科學生畢業無須由其備案的理由是:“查此項測繪養成所,自系專為籌劃水利而設,其名稱既不在本部學校統系之內,查核所授科學亦與工業專校一部分及甲種實業學校規程不符。速成科一項,民國成立以來尤無成例可援,所有該生等畢業分數表應無庸由本部備案?!保?8]

第三,生源問題。講習所原計劃每年招生本科、速成科各一班,每班各60人,生源以淮揚、徐海境內各縣學生為優先。其中,淮揚境內13縣,每縣每年本科、速成科各招3人,徐海境內12縣,每縣每年本科、速成科各招2人。[19]按此計劃招生,養成所面向江北25縣每年招生126人。但至1915年6月,講習所在讀學生只有62人,來自江北地區19個縣。[20]由此可知,在講習所招生的第一年,實際招生人數勉強達到計劃招生人數的一半,江北25個縣只有19個縣選送學生到校求學。

1916年春,即養成所第二年招生季,“各縣送考者寥寥,難以足額”,馬士杰不得不“具稟巡按使,飭行各縣知事署選送學生前往肄業,以補缺額”。[21]至1917年3月新學期,生源又是不足,“齊省長令行淮揚、徐海兩道尹選送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之插班生,每縣六名”。[22]據招考本科一年級插班生的招生簡章顯示,1917年養成所擬招插班生的名額為40名。[23]但直至當年8月,“齊省長令淮揚徐海四屬選送學生赴校復驗”。[24]本是春季招生、開學,因生源不足,養成所1917年的招生工作遲至8月尚未完成。1919年5月,養成所第三屆本科畢業生20名,第二屆速成科畢業生27名。[25]此47名畢業生是養成所最后一屆學生,因為據民國《三續高郵州志》記載:“民國八年籌浚期滿,本科畢業三次,速成科畢業二次,共學生一百二十六名,高郵本縣得二十二名?!保?6]綜上可知,養成所開辦期間每年生源都不足,原計劃每年招生126名,結果四年才培養畢業生126人。

三、畢業生的出路與貢獻

關于養成所畢業生的出路,馬士杰早有籌劃,他在1917年總結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儲才之大概”時說:“(養成所)現已畢業兩班,擇尤(優)來局服務,后去尚有兩班,學成即擬停辦,所有各縣已畢業之學生亟須代籌效用,俾得各展所長。應地方之需要,現擬開辦江北各縣平面測量,正在經營組織之際,一俟籌款就緒,即議切實進行?!保?7]至1919年養成所即將停辦之際,馬士杰表示:“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畢業已屆四班,本年期滿停辦,此后測量人才足敷支配淮揚徐海二十五縣平剖面測量……現在養成所畢業學生分班支配,深望練習,漸有進步,此亦

地方測繪人才學成致用之一助?!保?8]綜上可見,按照馬士杰的規劃,養成所畢業生除了一部分留在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服務外,余下之人需要回原籍尋找合適的出路,江北各縣平面測量為養成所畢業生提供了“學成致用”的機會。

總體看來,養成所畢業生對民國時期江北地區測繪及水利建設等事業發展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養成所畢業生是民國初年江北地區開展平剖面測量的人才基礎。1918年7月,江北運河工程局召集養成所畢業生開展江北平剖面測量,《申報》上刊登的召集廣告說:“江北開辦淮揚徐海四屬平剖面測量一案,所用各班測員系照省會議決案,盡江北河海工程測繪養成所畢業學生分別錄用?,F于七月一號先組織十班開測各縣城鎮廂圖,藉資練習,三個月后調入地形各班?!保?9]同年10月,“各班員生前往各縣測量,恐人民誤會,或于施測之時發生阻撓,特由馬總辦令行各縣,轉飭警區董保,俟測量員抵境時妥為保護”。[30]1920年4月1日,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改組為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此后的江北平剖面測量事宜由督辦江蘇運河工程局指導進行,養成所畢業生仍然是此項測量事業的人才基礎。[31]

《籌浚江北運河工程局籌備時期概略》,《江蘇水利協會雜志》,1919 年第5—6期

第二,少數養成所畢業生成為江北地區民國方志地圖測繪的實施者或負責人。方志地圖的測繪需要專業測量人才。據筆者管見所及,有少數養成所畢業生在其家鄉方志編纂中擔任測繪之職。如1920年《沛縣志》的測繪任務是由養成所畢業生楊敬勝、朱仲彝二人完成的。[32]再如1925年成書的《贛榆縣續志》之繪圖者為吳岱生、管相恩,二人也都是養成所畢業,“舊圖疏略,又屬邑人吳、官二生任測繪”。[33]再如,養成所畢業生賈藜照任1922年《三續高郵州志》的“書記兼繪圖”。[34]但由于缺少經費,這一時期江北地區方志地圖的測繪受到限制,如前揭高郵縣方志說:“至詳測全境,繪成精圖,現因地方財力弗逮敢,以俟后之君子?!保?5]

第三,個別養成所畢業生成為民國時期江北地區地方水利建設等領域的官員或技術人員。如1917年本科畢業于養成所的朱福臻,其先后擔任沭陽縣及高郵縣的建設局局長。[36]再如養成所畢業生韓希愈在1929年被任命為泰縣建設局局長[37],他曾在1934年發表《引導江水灌溉里下河之意見》一文。[38]作為具備水利工程知識與技術的官員,其在民國時期江北地方水利建設與治理等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當然,有的養成所畢業生因受個人職業選擇等因素的影響,并沒有從事水利工程或測繪相關的職業。如沭陽人孫德培,其于1915年考入養成所,次年畢業“仍無出路,不得已,就任邳縣第一高等小學校教員”;1918年,當地成立水利處,他被擬用為測量員,但其稱此事后因他人誣捏其不識字而作罷。[39]

四、余論

馬士杰曾說,運河治理有兩大要點,其一是經費,其二是人才。[40]為了培養治理江北運河急需的水利工程方面人才,馬士杰在養成所的辦學過程中付出了大量心血,克服了生源不足等困難,最終為江北地區培養了近130名畢業生。這些畢業生作為“應治河急需,兼為將來各地廣興水利及整理田畝之用”而專門培養的水利工程人才[41],通過上文研究可知,他們在江北運河治理中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有學者研究指出,治運經費緊張、地方士紳羈絆是民國時期江南運河整治所遭遇的三個突出問題中的兩大問題。[42]其實,這兩個問題在江北運河治理過程中也同樣存在。由于經費不足以及需要考慮地方士紳的態度,養成所畢業生在向上級政府申請清丈地方田畝等事務時受到阻礙。如養成所畢業生韓希愈等于1922年申請清丈泰縣田畝,江蘇省長公署批復稱“該生等擬具綱要,辦法亦有可采,惟茲事體大,應由縣咨詢公正紳耆,征集同意,籌劃進行,呈候核定,自非少數測量生所能擔任,所請未便遽準”。[43]在清丈田畝的申請未獲批準后,韓希愈等人又于1923年申請成立泰縣測量局,對此,江蘇省長公署批復稱:“此案迭經令縣會議,尚未據復究竟,士紳所議如何,縣地方公款能否覆用尚不可知。江北平面測量又已開班,應候泰縣知事呈復到日再奪?!保?4]

此外,還需要指出的是,隨著民國年間江北地區各縣域水利社、測量局等相關機構的成立以及地方測繪工作的開展,更多養成所畢業生終于在江北運河治理中有了用武之地。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民國時期江北運河治理及江蘇省地方水利事業發展的曲折歷程。

猜你喜歡
工程局講習所江北
江北東高速公路建成通車
新時代農民講習所的現實價值與運行機制研究
水利第二工程局
水利第一工程局
大革命時期蒼梧農民運動與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
黨的十九大以來貴州新時代農民 (市民) 講習所工作大事記
新時代農民講習所:“講”出精氣神“習”出好日子
古運河旁的江北水城
水利第二工程局
水利第一工程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