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的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向

2023-02-20 07:16杜尚榮祝唐麗
銅仁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鄉土學校文化

杜尚榮,祝唐麗

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的價值意蘊及實踐路向

杜尚榮,祝唐麗

(貴州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是實現鄉村學校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選擇,但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過程中存在鄉村學校與鄉村社會相脫離、鄉村學校與鄉村教師相脫嵌和鄉村學校與鄉村學生相脫節的現實困境。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是榫接傳承與創新的必然訴求,是連接學校與社會的現實需求,也是鉚合教育與文化的客觀要求,更是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基本要求。因此,需要堅守鄉村社會文化陣地、注重鄉村教師扎根鄉土和培養鄉村學生文化意識,致力于建構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的實踐路向。

鄉村學校; 鄉土文化; 文化傳承; 鄉村教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由鄉村文化發展而來的根脈[1],傳承鄉土文化就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鄉村學校承載著鄉土文化,由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有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彰顯教育特色,保障文化留存,促進國家文化認同[2]。近年來,關于鄉土文化的研究日益增多,且研究主要集中于鄉土文化的歷史變遷、保護傳承、文化價值等方面。鄉土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代表著我國歷史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鄉村教育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既是以培育鄉土人才為中心的鄉村教育,也是彰顯鄉土特色的鄉村教育,更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鄉村教育。長久以來,隨著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產生碰撞和沖突,導致鄉土文化在傳承過程中受到異化、弱化等挑戰,從而引發傳承鄉土文化的危機。與此同時,鄉土文化在鄉村學校中存在邊緣化、輕視化等現象,嚴重阻礙了鄉土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之路。當前,傳承鄉土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做好鄉土文化的保護、繼承和發展刻不容緩,尤其是將鄉土文化融入鄉村學校教育成為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頒布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要牢牢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日常生活和教學活動中[3]。鑒于此,筆者擬從傳承與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景入手,審視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的現實困境,闡述其應有的價值意蘊,并試圖提出行之有效的實踐路向。

一、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面臨的現實困境

鄉土文化滋養著鄉村學校,同時,鄉土文化的傳承也依賴著鄉村學校。[4]盡管鄉村學校為彰顯教育特色開發鄉土文化,增值文化底蘊,并將其作為鄉村學校的特色優勢予以發展,但仍存在對鄉土文化開發不足、功能定位缺失、彰顯度弱等問題,影響著育人功效的發揮和鄉土文化的建設,進而制約著新時代鄉村教育振興鄉村社會的成效。厘清鄉土文化在鄉村學校傳承中的現實困境,對有效傳承鄉土文化具有積極的作用。目前而言,鄉村學校在傳承鄉土文化進程中仍存在著鄉村學校教育與鄉村社會發展需要相脫離、鄉村學校教育與鄉村教師發展相分離、鄉村學校教育與鄉村學生培養相脫節等三個方面的現實困境。

(一)鄉村學校教育與鄉村社會發展需要相脫離

鄉村學校在鄉村社會中占據著文化中心和精神高地的獨特地位,理應承擔起傳承、創新鄉土文化的責任[5]。在傳統社會中,鄉村學校和鄉村社會緊密相連,鄉村社會的生活方式深刻影響著鄉村學校的文化底蘊,而這種生活方式是具有“在鄉性”的。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言:“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盵6]作為社會基層的鄉村,鄉村社會的生活是具有地方性的。盡管鄉村學校在鄉村社會文化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卻并未發揮其應有功效。一方面,在課程建設上,鄉村學校在建設鄉土文化課程建設方面缺乏對鄉土文化課程內容的傳承和創新發展。具體而言,就當下鄉村教育的課程內容而言,更多偏重城市社會及其生活知識的教育,較少涉及鄉村文化知識。此外,鄉村學校存在“去鄉土化”現象,在鄉土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利用上實行“拿來主義”,簡單地將鄉土文化資源“復制”到課堂上,沒有考慮到鄉村學生的實際需求和鄉土內容的適切性。

(二)鄉村學校教育與鄉村教師發展相分離

鄉村教育的根基是鄉土文化,而鄉村教師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在傳統社會里,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知識分子的代表,不僅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還深刻了解農民的文化心態和生活方式。因此,在鄉村生活中,他們擁有獨特且不可替代的地位[7]。鄉村教師作為中國傳統社會中的鄉賢,除了自身具有文化之外,還積極致力于鄉村文化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并在鄉村文明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鄉村教師扮演著多重角色,不僅擔任著“職業人”的角色,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職責,還擔任著“文化人”的角色,承擔著教化鄉里的文化使命。然而遺憾的是,隨著現代文明的發展,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知識分子的身份逐步式微[8]。鄉村教師不再是鄉村文化的中心,他們被迫承擔了父母、員工等諸多角色,被迫代勞諸多行政任務,這種社會角色繁多的情況不但引起教師職業倦怠,更阻礙其專業身份認同[9]。相比于傳統教師,新生一代的教師由于受現代城市的熏陶和感染,在鄉土知識層面薄弱,盡管有些出生農村,但長期在外求學使其鄉土文化知識欠缺,在返回鄉村學校成為一名教師時對鄉土文化知識的重要性還缺乏認識。新時代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難題一直制約著鄉村教育的發展,同時,鄉村教師的鄉土文化自覺漸次喪失,與鄉村社會中的鄉土文化漸行漸遠[10],導致鄉村教師缺乏對鄉土文化的自信。

(三)鄉村學校教育與鄉村學生培養相脫節

由于政策理解不當和實施偏差而實施的“撤點并?!痹诤艽蟪潭壬喜鸾饬肃l村文化,造成了鄉村文化的凋敝[11]。在鄉村學校急劇減少的背后隱藏的是鄉村學生數量的急劇下降,雖然“撤點并?!碑斍耙褧和嵤?,但由此帶來的影響仍然持續至今。伴隨著我國鄉村教育的發展,鄉村教育也發生了由鄉入城的變化。伴隨著家庭經濟水平提高、教育資源配置不均、文化資本傾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鄉村學生流動到城鎮接受教育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逐漸引發鄉村教育的負面效應,對于鄉土文化的傳承影響頗大。

二、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的價值意蘊

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不僅有助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有助于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是推動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具體體現,是新時代鄉村學校的重要使命。扎根鄉土文化,堅定鄉村學校文化自信,探索新時代鄉村學校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是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它體現了傳承與創新鄉土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鉚合教育與文化的客觀要求,更是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基本要求。

(一)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有助于鄉土文化的榫接、傳承與創新

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的紐帶應該保持不斷,推動鄉村教育的發展可以促進鄉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鄉村學校具備傳承和創新鄉土文化的條件,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有利于充分開發利用鄉土文化資源,以此帶動鄉土文化的持續發展和進步。學校不僅可以幫助維持文化傳統,也是締造和創新文化的搖籃[12]。同理,鄉村學校不僅僅在推進鄉土文化的傳承方面發揮作用,同樣也推動了鄉土文化變革和創新。鄉村教育呈現出獨特的地方特色,其進展緊密聯系著鄉土文化的傳承,而鄉土文化在鄉村學校中應受到充分的關注。質言之,為促進鄉村學校在新時代的可持續發展,應回歸鄉土文化的傳承,而鄉村學校作為傳承鄉土文化的核心載體,應在對鄉土文化的全面審視下科學地傳承與創新。在當今時代,鄉村學校有著重要的歷史使命,需要肩負起傳承鄉土文化的責任,同時也要實現對鄉土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以滿足鄉土文化在現代發展中的迫切需求,同時承擔起文化傳承、保護和發展的使命。一方面,鄉村學校通過文化育人傳承鄉土文化。鄉村學校有著自身的鄉土文化體系,發揮著文化的特殊作用和價值,即傳承鄉土文化以及全面彰顯鄉村的文化育人價值。圍繞核心素養和立德樹人,將鄉土文化教育融入到育人各個環節,推進鄉土文化進校園、進課堂、進頭腦,使鄉土文化不斷入腦入心。另一方面,鄉村學校在傳承的基礎上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由于鄉土文化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要在以往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近年來,鄉村學校根據不同時代特點和現實需求對鄉土文化進行推陳出新、創造性轉化,賦予鄉土文化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此外,鄉村學校將鄉土文化與科學技術相結合,利用鄉村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發展,積極推動鄉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二)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有助于連接學校與社會

鄉村學校是傳承鄉土文化的基本場域,亦是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鄉村學校居于鄉村社會傳統公共文化空間的核心位置,是鄉村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為發揮其傳承鄉土文化的功能,應使其扎根鄉土社會,傳播鄉土知識[13]。長期以來,鄉土文化是在特定的場景以及生產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其表現為相同的語言、生活方式、文化習俗[14]。正如杜威“學校即社會”和陶行知“社會即學?!钡幕舅枷?,學校與社會密切相連,能夠為學生傳承本民族的文化和資源提供機會。作為鄉村社會公共空間的鄉村學校具有地域性、實體性等特點,通過鄉村學校傳承傳鄉土文化可以促進鄉土文化的在地化發展,旨在將鄉土文化傳承落到實處。然而,隨著近現代中國經歷的鄉村轉型和社會變革,鄉村教育逐漸脫離了鄉村社會的文化核心,開始走向與鄉村逐漸分離的歷史階段。[15]想要打破鄉村學校與鄉村社會相隔離的狀況,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好鄉土文化這個紐帶,通過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服務于鄉村社會,進而鞏固鄉村教育的文化根基。以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可以形成兼具鄉村特色和鄉土氣息的鄉村教育。一方面,蘊含鄉土文化的鄉村學校聯系學生實際生活經驗進行教育,賦予鄉村教育豐富的生活性和文化性。通過鄉村學校這個傳播途徑整合社會資源,為鄉土文化的傳承提供有效途徑,讓鄉土文化融入到學校教育中來,實現文化育人。另一方面,鄉村學校處于鄉村社會文化環境,依賴著文化環境的滋養,鄉土文化可以為鄉村學校提供豐富的精神源泉,挖掘當地特色文化、自然風貌、革命遺址等方面資源的育人價值,增強鄉村教育對地方的適切性,符合鄉村學校的內生動力發展。

(三)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有助于鉚合教育與文化

文化的傳承與教育息息相關,而鄉村學校肩負著傳承鄉土文化的責任,這是鄉村教育的使命所在。當前,確立鄉村教育的價值追求對于鄉土文化的傳承變得尤為重要。鄉村學校在價值取向上應該注重為鄉村服務,其特殊價值與功能在于鄉土文化的教育與傳承。傳統鄉村學校在本質上不僅是“教育”而且是“文化”,是作為鄉村社會的一種文化形式而存在的[16]。從古代夏商時期的“庠”“序”,西周時期的“鄉學”,到現在的學校,其承擔的職責不僅僅是教書育人,同時也是傳承鄉土文化的重要場所。因此,鄉村學校并不是單純的學?;蚪逃?,而是賦有教育與文化的雙重功能。近年來,鄉村教育一直得到國家的重視,采取不同層面的方法促進鄉村教育的發展,如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師資配置等方面提高教育質量,發揮鄉村教育的“教書育人”功能,但關于鄉村教育的文化功能卻逐漸弱化,影響教育整體功能的發揮。當前,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應加強鄉村學校文化建設,注重文化引領和文化傳承,通過“以文化人”打造獨特的鄉村教育,重塑鄉村學校教育的價值取向。這種重要的價值取向不僅可以促進文化認同,而且對增強教育活力也具有積極意義。鄉土文化為鄉村學校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為鄉村學校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健康的可持續道路,將鄉土文化與鄉村學校發展進行透視,為鄉村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優質教育資源。同時,通過鄉土文化反哺鄉村學校教育,也是鄉土文化必須肩負的重大責任。具體而言,鄉土文化能夠為鄉村教育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在培養鄉土人才、傳承鄉土文化以及鄉村教育資源開發上提供不竭動力。

(四)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有助于融合傳統與現代

鄉村學校的文化根基在于鄉土性,鄉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相比,其最大的特點便是文化性,即教育與鄉土的統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鄉土文化作為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也具有相應的作用。鄉土文化要適應國家政策的變化,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就必須彌合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裂痕。為了推進鄉土文化的現代化演進,應該堅持一種符合“體用關系”的模式,即以鄉村文化為基石,用現代文化來實現。[17]鄉土文化的實質在于其文化之源,即經歷千百年沉淀的價值觀、精神信仰以及鄉村風俗,這些扎根于鄉村的仁愛、民本、天人合一等精神觀念,是中華民族最根本的文化基因構成,內含豐富的思想、人文精髓和道德規范?,F代文化的價值在于將鄉村文化進行充分應用,不是固守鄉土傳統、反復吟唱田園牧歌,也不是盲目追隨城市化步伐、簡單改頭換面,而是將教育現代化深深扎根于鄉村之中,通過凝聚、強化、凸顯個性與優勢來形成獨特特色。[18]堅定文化自信,以文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就鄉土文化而言,“古為今用”“體用結合”體現了鄉土文化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性和包容性。在新的歷史情景中,實現鄉土文化的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鄉土文化在時代長河中的重要作用,才能讓鄉土文化生命不息、薪火相傳,不斷得到賡續與發展。

三、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的實踐路向

鄉土文化是鄉村的本質、個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能影響人們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是鄉村學校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鄉土文化是振興鄉村教育的內生動力,而鄉村學校是傳播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必須有效利用這個載體傳承鄉土文化。要實現鄉村學校中鄉土文化的傳承,至少需要做好三個方面,即堅守鄉村社會文化陣地、注重鄉村教師扎根鄉土和培養鄉村學生文化意識等。

(一)堅守鄉村社會文化陣地

置身于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的鄉村學校,連接著社會和鄉村,承載著鄉土文化功能。[19]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說:“中國所有文化大多數來自鄉村社會又服務于鄉村生活,法制、禮俗、工商業等都是鄉村文化”。[20]這說明鄉土文化是來自鄉村,是扎根鄉村大地的。以重振鄉村社會文化為抓手,為鄉村學校提供豐富的文化資源,是促使鄉村學校嵌入鄉村社會的重要支持策略。鄉土文化是鄉村社會的創造物,而鄉村學校是鄉村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因此,鄉土文化也理應服務于鄉村學校,鄉村學校與鄉村社會的嵌入是審視鄉土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維度。鄉村學校的教育目的至少應該涵蓋兩個方面:一是促進教育對鄉土文化知識的傳播,使鄉土文化知識在鄉村學校中得以創新和發展;二是通過鄉村教育發揮鄉土文化價值,培養鄉村教師和學生的鄉土文化自信。每個鄉村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核,鄉村自身文化帶來的教育價值是一種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的轉變,即始終以一種生態的、文明的、可持續發展的方式發展鄉村教育[21]。鄉村學??梢栽谂囵B目標上將鄉土文化育人作為鄉村教育的辦學特色,建立學校文化育人的保障機制,鼓勵鄉村教育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底蘊。鄉村學校作為一種物理空間,可以在鄉村社會為鄉土文化傳承提供空間場域,在這個空間場域中,鄉土文化可以伴隨教育的功能得到持續性發展。

(二)注重鄉村教師扎根鄉土

鄉村教師作為引路人,能優化鄉村學校傳承鄉土文化的路徑;鄉村教師是鄉村學校的基礎支撐,承擔著傳承鄉土文化的關鍵作用。鄉村教師在面對現代化進程中城鄉關系和社會轉型的沖擊時,其對于社會變遷中自我角色的理解定位與行動選擇,是關涉他們能否“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關鍵之一[22]。立足鄉村教育,教師是傳承鄉土文化知識的推動者和實踐者。激發鄉村教師對鄉村教育的熱情,引導他們自覺融入鄉村,投身鄉村建設,并積極參與各項社會活動,自覺肩負起傳承鄉土文化的使命,為鄉村教育發展貢獻個人的力量。一是重新定義鄉村教師的角色與責任。鄉村教師在鄉村教育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不僅能開展鄉村教育,更能傳承鄉土文化。鄉村教師作為服務鄉村社會的“新鄉賢”,應該立足于鄉村學校,以自身優勢帶動鄉土文化的發展,主動融入鄉村社會,對鄉土文化的傳承起到引領作用。具體而言,鄉村教師除了掌握教學知識、教學能力、教學技巧之外,還應了解、掌握當地的鄉土文化知識,將鄉土文化知識融入教育過程。二是培養鄉村教師的鄉土情懷。鄉村教師只有學習鄉村社會的地方性知識,才能具備鄉土情懷,才能促進鄉村社會文化傳承[23]。培養鄉村教師的鄉土情懷,增強其對鄉土文化的“地方感”和“歸屬感”,是鄉村教師嵌入鄉村學校的重要支撐。具有鄉土情懷的鄉村教師能夠主動地去接納鄉村學校,能夠懷有一腔熱血投身于鄉村教育事業之中,使他們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長。三是加強鄉村教師的鄉土文化知識。作為新時期的鄉村教師,缺乏在鄉村生活和工作的經歷,對鄉土文化知識有所欠缺,對于鄉土文化知識理解過于片面。在這種背景下,實現鄉村教師對鄉土文化的振興,最為關鍵的是確保鄉村教師能夠通過學習、培訓等方式深入學習鄉土文化的知識。

(三)培養鄉村學生文化意識

在社會轉型時期,培養時代新人,不僅要立足于鄉土文化,還要順應時代發展,培養學生全方面的發展。鄉村學生肩負著傳承鄉土文化的重擔,因此,培養鄉村學生傳承鄉土文化的意識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其一,鄉村學校通過振興鄉村教育吸引部分鄉村學生回流。從實踐上看,要想學校辦得好,關鍵在于凸顯學校的特色。學校特色能體現出學校辦學的個性化,而鄉村學校的特色辦學理念和辦學思想,對于當今鄉村學生的培養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鄉村教育是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重要基石,應加強建設鄉村教育,創新鄉村學校教育,突出其特色化、個性化、生活化等特點,以此來留住鄉村學生。為此,可以增加鄉村教育優質資源供給,特別是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保證鄉村學生能接收到優質的教育。鑒于此,鄉村教育離不開鄉村學生的生活背景和經驗基礎,而鄉村學生的生活習慣和經驗基礎又會滲透到鄉土文化之中。其二,鄉村學校要具備彌合鄉土文化和現代文化的張力。在課程資源上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發揮學校所在地的優勢,因地制宜建構具有特色化、多樣化的鄉村課程內容,既要具有現代性也要體現鄉土性。鄉村課程在融合現代文化內容上,要充分考慮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符合鄉村學校發展的現代文化進行融合。就課程內容而言,要結合鄉土文化內容實際情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創新優秀的鄉土文化,讓鄉村教育逐步朝著教育現代化發展。具體而言,傳承鄉土文化要結合時代發展,注重鄉土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讓鄉土文化在鄉村大地上蓬勃發展。

[1] 李曉宇,馬曉鳳.鄉村學校鄉土文化的式微與回歸[J].教學與管理,2022(36):57-59.

[2] 張雷平,周亞東.鄉土文化教育的現實困境與體系構建[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1(3):90-95.

[3]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2023-02-23].http://www.gov.cn/zhengce/2017-01/25/content_5163472.htm.

[4] 呂曉娟,馬飛.城鄉教育一體化進程中鄉村文化的傳承困境與實踐重構[J].當代教育科學,2019(3):35-39,51.

[5] 姜麗娟,劉義兵.鄉村教師專業發展內生動力的生成及培育[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1(5):79-83.

[6] 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1.

[7] 吉標,劉擎擎.民國時期鄉村教師的鄉賢精神探微——基于民國鄉村小學教員的自我敘事[J].教師發展研究,2019(2):108-113.

[8] 唐松林,丁璐.論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知識分子身份的式微[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1):52-56.

[9] 凌云志,鄔志輝.城鎮化背景下鄉村教師的身份掙扎及其融合——對4省9位鄉村教師的訪談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7):33-37.

[10] 伊娟,馬飛.新生代鄉村教師鄉土文化缺失的現實表征與重塑策略[J].當代教育科學,2021(5):72-79.

[11] 徐繼存,孟璨,王飛.鄉村文化的教育拆解[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9(2):1-9.

[12] 蘇智欣.陶行知的創新實踐:杜威理論在中國師范教育中的應用和發展[J].教育學術月刊,2018(7):3-21.

[13] 周曄,徐好好.鄉土文化功能:鄉村學校評價內容的革新與發展[J].當代教育科學,2021(2):53-58.

[14] 黃小麗,任仕君.論鄉村學校應成為鄉土文化的傳承中心[J].當代教育科學,2019(5):86-89.

[15] 薛曉陽.鄉村學校文化責任的歷史變遷與教育回歸[J].教育研究與實驗,2022(1):1-11.

[16] 薛曉陽.鄉村學?!霸卩l性”的危機與應對——以“鄉村文化教育”作為一種應對戰略[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1):84-95.

[17] 周德新.鄉土文化開發利用中的傳統性與現代性悖論及其克服[J].理論導刊,2011(9):64-66.

[18] 郝文武.以城鄉教育有特色融合發展促進鄉村教育振興和農村教育現代化[J].教育科學,2021(3):1-7.

[19] 周曄,徐好好,劉菊英.鄉村振興中學校的鄉土文化功能及其實現——基于對兩省鄉村教師的調研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23(8):20-28.

[20] 梁漱溟.梁漱溟全集[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614.

[21] 丁學森,鄔志輝,夏博書.鄉村教育在地化變革的意蘊與路徑[J/OL].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25):22-27.

[22] 黃曉茜.嵌入鄉土與自我提升——一位鄉村教師在社會變遷中自我認同的深化歷程考察[J].全球教育展望,2023(4):118-128.

[23] 蹇世瓊,彭壽清,冉隆鋒.由“他者”走向“我者”——新生代鄉村教師的鄉村社會融入困境與破解路徑[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3):107-113.

The Value Implications and Practice Direction of Rural Schools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DU Shangrong, ZHU Tangli

( School of Education,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in rural schools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schools, but in the process of inheriting local culture, there are practical dilemma that rural schools are separated from rural society, rural schools are separated from rural teachers, and rural schools are disconnected from rural students. The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 in rural schools is an inevitable demand for mortis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 practical need connecting schools and society, an objective requirement for riveting education and culture, and a basic requirement for integrating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It is necessary to adhere to the position of rural society and culture, pay attention to rural teachers taking root in the countryside and cultivate the cultural awareness of rural students so a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building a practical direction for rural schools to inherit local culture.

rural schools, local culture, cultural inheritance, rural education

G620

A

1673-9639 (2023) 06-0010-07

2023-08-11

貴州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貴州民族地區鄉村教師課程建設能力測評與提升研究”(2022B075)。

杜尚榮(1990-),男,土家族,貴州沿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鄉村教育。

祝唐麗(1998-),女,貴州遵義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小學教育。

(責任編輯 王立平)(責任校對 陳昌蕓)(英文編輯 田興斌)

猜你喜歡
鄉土學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鄉土人才選好更要用好
鄉土中國
誰遠誰近?
學校推介
芬芳鄉土行
讀《鄉土中國》后感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文化之間的搖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