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結構化明理課堂引學生素養之蹊徑

2023-02-20 08:23福建省福清市實驗小學薛行蝦
天津教育 2023年31期
關鍵詞:結構化素養結構

■福建省福清市實驗小學 薛行蝦

著名的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不論我們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但是,在現階段小學數學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依賴教學大綱中對單元知識以及單元課時的劃分,缺少對知識結構整體的認知,導致課堂知識輸出較為零碎,學生學習起來具有極大的離散性,難以掌握單元結構特點,這非常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師對教學策略的規劃存在短程化、單向化的特點,教學過程缺少結構特征,忽略了對學生數學素養的持續培養。因此,教師需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思路,以結構化明理課堂,展現知識之間的互相關系,從而打破知識碎片化現象,引導學生數學素養獲得有效發展。

一、結構化教學的內涵

結構化教學是由以往的點狀式教學模式轉變為系統化教學、條理化教學和綜合化教學,讓課堂知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地呈現,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層次和邏輯完成學習,從而對整個數學學科形成整體認知,以突出對學生課程結構化認知的培養。結構化教學的終極目標在于將學生由表層學習引向深度學習,帶領學生探索學科的本質,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對學生素養發展的意義

(一)展開結構:增強學生整體意識

在數學知識體系中,展開結構是對一個完整的數學定義或者數學概念進行展開的過程,目的在于將原本統一的知識進行拆解和劃分,在教材中體現的是一個單元的結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外到內地學習,更深層次地掌握課程知識。如在“整數”這一單元中,包括“數的意義”“數的運算”“運算的規律”等知識框架,每一部分都是由“整數”進行展開得來的。因此,結構化教學的應用能夠提升學生對單元的整體認知,使其形成整體思維,更清晰且完整地掌握單元脈絡,轉變以往學生碎片化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二)過程結構:促進學生主動建構

在結構化教學中,過程結構是體現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種結構化思維,根據不同的知識特點,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過程結構,一方面輔助教師順利地完成知識講解,另一方面通過過程引導,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拓展學生的思維認知,以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

(三)方法結構:引導學生終身學習

區別于過程結構,方法結構是學生在多年的學習經驗中形成的一種學習習慣,其中也帶有結構化的特征,教師則需要將方法結構滲透到學生日常學習中,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應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如何高效地采用正確的方法去解題。例如,在解答整數相關運算的時候,學生采用的方法結構是“明確題目算法—思考運算規律—展開計算—得出結果”;在解答幾何類運算題目的時候,學生采用的方法結構是“看特征—想規律—思算法—做運算”,當學生在學習中明確了上述結構,便能夠應對各類數學題目,舉一反三,獲得思維和行為兩種方式的有力支撐,從而具有探索新問題、了解新事物的能力,引導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三、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促進學生素養發展的實踐策略

(一)整合知識板塊

結構化教學的最初目標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形成一條清晰的脈絡,知道自己在學什么,而不是一味地跟著教師的引導完成學習任務,讓數學教和學同時陷入枯燥的模式。為此,在結構化教學的實施中,教師可以對單元課程之間的知識關系進行分解,靈活設計教學流程,引導學生展開探索,從而促進學生素養的發展。

1.整合課時知識。

課時是數學教學中的基礎單位,受時長的限制,很多單元內容在被劃分為多個章節之后,又被劃分為多個獨立課時。當學生上完一個課時的課程之后又進入其他學科的學習,如此循環往復,非常容易讓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碎片化的記憶,課時之間難以形成聯系,甚至一些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難以回憶起上節課所學的知識,這給教師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在結構化教學思想的引領下,教師應該做好課時知識的整合,依據單元內的結構特征,發現課時之間的連接點,從而讓課時規劃呈體系化、條理化,促進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

例如,在“角的度量”教學中,包括“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畫角”四個課時,教師就要找準各個課時之間的結合點,設計學生學習線索,串聯各個課時的課程知識,從而讓學生形成連貫的學習體驗。首先,教師要讓學生認識什么是角;其次,通過設問的方式,讓學生對角的概念等進行回憶,學習角的度量;最后,通過測量演示的過程檢查學生的度量能力,隨后學習角的分類。通過這樣的課時規劃,每個課時之間都能有所連接,讓學生由淺入深地學習角相關的知識,從而引導學生深入單元內部,從整體把握單元知識,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2.整合單元知識。

在小學數學新教材中,能夠看出單元之間的知識也存在一定的連接,各個單元相輔相成、互補互利,能夠輔助教師在教學中保持知識的整體性,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規劃過程中還要對單元知識做好整合,準確把握單元之間的結合點,并在課時教學中引導學生熟悉單元特征,由單元內到單元外,做好知識嫁接,以實現結構化教學的有效實施。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的時候,對教材各個單元進行分析,能夠看到分數乘法、分數除法和百分數是一條結構線,學生在掌握分數乘除法之后,積累了一定的乘除法的運算經驗,再學習百分數,更有利于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比、圓、扇形統計圖是一條結構線,在學生熟悉的比這一數學運算以及圓這一圖形幾何后再學習扇形統計圖,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其中蘊含的統計原理。因此,教師要明確各個單元之間的關系,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不斷地探索,有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創造力的提升,以促進小學數學結構化教學的有效落實。

(二)學習思維結構化

結構化教學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和不斷優化的過程,教師要明確其落實價值,不僅能夠促進學生數學知識體系的形成,也能幫助學生高效、快速地把握知識脈絡,從而使自主建構、自主學習的思維一直處于積極的狀態,形成結構化學習思維,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綜合發展。為此,教師可以從整體感悟、知識遷移和能力提升三個方面出發。

1.整體感悟。

對單元知識的整體感悟體現了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單元預習和復習,在預習中,能夠基于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單元知識進行大膽猜想和初步驗證,從而掌握單元知識的邏輯;在復習中,學生能夠明確單元結構,對單元知識點進行梳理和匯總,認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不足,并在復習中進行強化,從而促進學生對單元整體的把握。為此,教師要將整體感悟的結構化思維滲透到單元預習和單元復習中,引導學生掌握單元知識。例如,在“三角形”單元教學中,教師在預習環節可以讓學生通過教材中的目錄對單元內容進行猜想,并繪制個人猜想的思維導圖,如三角形的分類,教師可以讓學生猜想“三角形的分類依據是什么?三角形的分類能夠帶給我們什么樣的價值?如何快速地對三角形進行分類?”并將其猜想結果羅列在思維導圖中。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將單元知識結構化地呈現給學生,學生也能夠在預習問題的引領下自主進行單元知識的探索,對單元知識產生整體性的感悟,培養結構化思維,從而實現理想的預習效果,促進結構化教學的有效實施。

2.知識遷移。

知識遷移是對課程知識的一種延伸,旨在由“教師教”向“學生學”轉變,在知識遷移中所體現的過程結構非常重要,考查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和創新能力,同時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帶領學生基于所學知識,探索全新的知識領域或社會應用,并將這一過程結構化,引導學生自覺地將所學知識遷移到課堂之外,從而提高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中軸對稱和平移的時候,在引導學生掌握基礎的幾個特征后,教師就需要讓學生認識軸對稱和平移對未來的生活和學習有何用途,以及哪些行業用到了軸對稱和平移相關的知識,以此讓學生看到學習數學的價值所在,從而進行結構化的知識遷移。其中,教師可以以生活中軸對稱的例子啟發學生思考,如軸對稱的房屋建筑、軸對稱的家居用品等,這些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無不體現了幾何知識,同時代表了在我國工業生產中軸對稱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數學運動幾何原理,其中就體現了“觀察—思考—判斷—結論”的結構化知識遷移。通過這樣的教學過程,能夠將學生從課堂拉回現實,促進學生知識遷移結構化思維的形成。

3.能力提升。

能力提升體現在學生能夠用結構化的思維展開學習,意識到單元知識內的結構化存在,從而在生活和學習中養成結構化的思維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素養的發展。為此,小到每一個知識點,大到一個單元、一本教材,教師都要在教學完成后進行整體匯總,指導學生從單元結構出發,體會課程知識的系統特點以及邏輯特點,準確把握單元結構,有利于學生形成綜合的學習能力。例如,在復習“大數的認識”這一單元的時候,教師可以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對單元結構進行明確,讓學生知道本單元學了什么、重點是什么、各個知識點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如何用單元內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等。同時,教師可以以測試題作為輔助工具,帶領學生再次深入單元內部,掌握單元知識的結構化特征,從而實現學生從對單元知識的梳理到結構化認知的轉變,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及結構化教學的有效實施。

(三)教學方法結構化

教學方法結構化則考查教師自身對單元結構的認識,并依據學生實情以及課程知識特點,科學制定目標,同時結合學生的學段特點以及學習心態選擇結構化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結構化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多元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為此,教師可以嘗試結構化問題設計、結構化技術支撐和結構化活動開展三種途徑。

1.結構化問題設計,讓知識緊密相連。

結構化問題設計能夠通過課堂提問的過程,引導學生對課程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自主構建,從而加深學生的理解。為此,教師要結合知識特點找準問題主線,并在橫向和縱向兩個方向上進行問題延伸,做到教與學的融會貫通,以實現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角、邊、頂點等幾何要素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借助結構化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如觀察三角形,你認為它包括哪些組成要素?根據三角形的特點,思考三角形的組成條件是什么?根據三角形的各個要素,思考為什么三角形的名字以角來命名?通過這樣的問題設計,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掌握課程知識,從而體現教學方法的結構化。

2.結構化技術支撐,讓課堂突出重點。

結構化的技術支撐講究的是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課程知識的邏輯順序,借助一些教育技術輔助教學,如各類教具、圖片視頻等數字化資源,目的在于豐富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及對知識的結構化認知,促進課堂效率的提升。例如,在教學“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時候,首先,教師可以借助圖片視頻展示大面積的平面圖形,如湖泊面積、土地面積、森林面積等,啟發學生思考如何計算其面積以及如何進行面積表達。其次,教師可以借助微課視頻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國土面積的表達、城市面積的表達等,引入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最后,教師借助動畫視頻為學生演示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換算以及其他面積單位的換算規律,從而加深其學習印象。這樣的教學過程將圖片和視頻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關鍵技術,融入課堂導入以及學生探究過程,從而實現結構化的技術支撐,讓學生學習有章法、有規劃,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3.結構化活動開展,讓學生合作建構。

不同的數學結構體現了數學知識體系的特色,同時代表了不同的教法和學法,教師還可以通過結構化的活動開展,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建構,將結構化思維滲透到日常教學中,引導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學會用結構化的學習模式應對未來更復雜、更抽象的數學學習,促進數學結構化教學的有效實施。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設疑點,小組做猜想”“憶舊知,小組來探究”“析結構,小組求結論”的結構化課堂活動,讓其認識百分數的讀寫特點,同時聯系舊的知識讓其了解百分數的計算方法以及應用意義,最終通過結構化的知識呈現,讓學生從整體掌握課程知識,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結構化教學的有效實施。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布魯納提出的“學科基本結構”教育思想可以看出,教育的有效實施與“結構”存在著必要的聯系,結構化教學指向有效教學,而有效教學的目標是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結構化教學的落實是推動學生素養發展的有效途徑,教師要結合單元知識特征,做好結構化的內容規劃和方法規劃,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綜合發展。

猜你喜歡
結構化素養結構
《形而上學》△卷的結構和位置
促進知識結構化的主題式復習初探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四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三測
結構化面試方法在研究生復試中的應用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八測
必修上素養測評 第七測
論結構
論《日出》的結構
基于圖模型的通用半結構化數據檢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