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武育人:儒家身體觀視域下的武術思政教育研究

2023-02-20 22:38朱祥明
楚雄師范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儒家武術道德

成 英 朱祥明

(1.楚雄師范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云南楚雄 675000;2.云南工商學院教育學院,云南昆明 651701)

武術思政教育是當下學校武術工作的重要任務,是實現新時代“以武育人”的重要路徑。武術思政教育的核心與關鍵在于“以武樹人”。武至少包含“武藝”與“武德”兩方面,是指通過掌握“德”與“藝”在實踐中的和諧統一來實現內外兼修。而儒家文化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關于如何立德樹人的智慧,①參見蔣辛:《儒家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運用》,《中國教育報》2022年第10期。一直以來都對教育發生著重要影響。儒家身體觀作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于完善當下武術課程思政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身體的發生是先秦儒人自我認同的核心,在儒家的道德哲學中,身體一直都處在核心地位。儒家身體觀注重強調“身(知)行合一”,即所有的德育都始于身體的感悟,然后形成身體的情感記憶,最后能夠通過身體踐行(形)出來。學校武術課程首先是一項針對身體的教育活動。武術課除了教授學生武術技藝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傳授學生“尚武精神”,將學生培養成一個真正的“武人”,用高尚的武德思想來暗示和引領自己的身體行為。在以中華傳統哲學思想為理論基礎的傳統拳法中,都注重技法與理法、身體與精神的和諧統一。②參見耿寶軍、馬學智:《高校武術課程思政教育策略探析》,《教育理論與實踐》2021年第33期。武術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身體符號代表,其先天的身體教化功能是當下武術思政教育得以可能的關鍵。從儒家身體觀的視角探討當代武術思政教育的本質、機理與生成路徑,有利于促進“武技教學”回歸“武術教育”的“育人”本位。

一、武術思政教育的本質

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實踐能力,也就是說教師在進行思政教育的時候必須看到學生的道德能力與社會的貼近度,并推動學生將這種道德能力轉化為符合社會需求的現實效用。道德需求是人道德實踐的內在驅動,是身體暗示與行為意義發生聯系的根本轉化。以此將武術思政教育的本質界定為培養學生“德藝兼備”的品格和“德藝雙行”的能力兩方面。

(一)培養學生“德藝兼備”的品格

學生是學校教育的主體,要構建以“育人為本”為核心的學校武術課程思政體系,以培養“德藝兼備”的人為根本目標,要求習武之人要以“藝身”為載體踐行“武德”,突出的是“身德合一”與“寓德于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①參見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3日,第2版。對于學校武術教育而言,培養“文武雙備”的人才是其首要教學目標,同時這也是學校武術課程思政教育的本質。

“武德”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時代內涵,現階段,武德一般被認為是包括自強不息、嚴于律己、以武求道(對自己),見義勇為、誠實守信、謙虛退讓(對他人),孝悌恭敬(對師長),精忠愛國(對國家)等②參見林小美、曹雪瑩:《論“武德”與“武禮”體用觀的當代價值及實踐路徑》,《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0年第6期。為主要內容的習武規范或行為準則。武術思政教育中的“德”與“藝”都是武人身體的外延,是武人之所以為武人的最直接的評判指標。第一,武以德立?!耙缘掠恕笔俏湫g思政教育的第一要義,從古至今“德”一直都是武術文化的核心。在先人長期的歷史經驗總結中形成的以“武德”為核心的尚武精神,深深地流淌在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武術在進入學校之前是以師門育徒為主要形式的教育模式,有著嚴格的入門準則和育人標準。各門派大多有著“無德者不教”的收徒傳統。第二,藝以德成?!八嚒迸c“德”之間的符號糾纏使得“德”“藝”不可兩分,德寓于藝,藝又寓于德之中,二者之間是一種密不可分和相互依存的關系。也就是說擁有高超的武技并不能完全代表此人在武術界的高度,只能說此人在武術技藝方面的造詣很高,更不能稱之為武人。而真正的武人必以德行為先,一切的武事行為都是在武德對身體的引導和暗示下以武技為載體展現出來的身體價值行為,正所謂習武者無德無以成武人。如少林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各個拳派都有對上述兩方面的明確規定:“學拳宣以德行為先,恭敬謙遜,善氣迎人,不可持藝為非,以致損行敗德,辱身喪命”。③劉洋:《傳統武術的現代化演進與武術精神的傳承》,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9年,第37頁。武術作為以育人為傳統的身體教育活動,從古至今都承載著育人成才的重要作用。新時代校園武術教育應該回歸以育人為本為核心的教育傳統,應著重將教育重心從“育藝”向“育身”適度轉移。

(二)培養學生“德藝雙行”的能力

“德藝雙修”一直都是武術思政教育的核心要義,而“踐行”是檢驗和發生“德藝效能”之根本,故武術思政教育的又一核心要義是培養學生“德藝雙行”的能力?!靶拗陨怼迸c“知行不二”是“武以入世”的精神特質和優良傳統。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的身體倫理學中,不但把“修身”作為“成人”的根本出發點,而且是一種注重強調修、行一體的行為倫理學說,都堅持“身體力行”是“修以成人”的根本。儒家“學以致用”的觀點更是注重強調“學”與“用”的一體性,這里的“用”就是要親自去踐行??梢娫谌寮摇皩W”與“用”的命題中注重“身體力行”的主體性。先秦儒家學派代表人孔子在這方面就有著可貴的見解,即“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雹芡鹾炅x注譯:《論語譯注》,貴陽:孔學堂書局,2019年,第78頁??鬃哟颂幹八嚒奔礊榱???鬃咏逃傲嚒钡奈湫g價值觀提倡“仁義之勇”的武術倫理道德觀,①參見郭守靖:《文化學視野下孔子的武術精神》,《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而不管是“仁”“義”還是“勇”,都必須以身體之行(形)實踐出來,才能突破理論意義進而轉化為現實效用??梢?,“德之行”是寓于武藝之中的形的超越,是武術思政教育之成的重要展現。

在武學修為中非常注重“以身觀禮”“一體之仁”,強調通過“踐形(行)”來實現身與禮的和諧統一。從古人“入世的身體(如道德的身體、禮儀的身體等)”來看,入世的前提和根本是擁有身體;從本質上看,“身體行為”和“道德行為”是一體的,二者不可分離。到了明清時期,在充分吸收前人思想精華的前提下,王陽明進一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踐行(形)觀,注重強調“知行并進”“知而必行”,對前人“身行合一”的觀點做了全新的闡發,并把重點放在“知”同“行”之間實為一體的關系上??梢?,“知行合一”在教育中是一種“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與“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雙向糾纏的絕對關系。一方面,在武術思政教育的境域中必須要求習武之人要“知行一致”“正直誠懇”“誠實守信”等;另一方面,尚武教育還要教會學生“武以致用”“敢做敢為”“勇于擔當”等?!俺缥渖杏隆笔侵腥A民族不懈的追求,在武術教育中更是注重強調“知行一致”和“武以致用”的本質,從“躬行倫理”的視角來踐行武人之品格。所以,“德藝雙行”不僅僅是武術思政教育的一般道德標準,更是一門以“身體力行”為核心的行為藝術學說。

二、儒家身體觀視域下武術思政教育的效用發生機理

在儒家身體教育的觀念中,身體與道德的一體性是核心命題。身體之感通是儒家教育理論邏輯的核心要義,在道德的教化與實踐中,儒家注重強調“身教合一”“身道合一”和“身行合一”等核心觀點,即將身體的切身性與感發性貫穿于教育始終??梢?,在儒家道德教育的觀念中身體必須絕對在場。在儒家的身道關系中,“載道于體”是儒家身道哲學的重要觀點,即身體既是將道德教化轉化為現實效用的物質基礎,又是“教—感—化”發生的生理機制和感發機制,更是連接感性與現實的重要橋梁。

(一)武術教學中顯現的身體與感性的覺醒

通過身體塑造道德是儒家教育哲學中的慣常場景。顯現的身體與感性的覺醒是儒家身體觀中一個永恒性的哲學命題,即“內外交融”“身心交攝”以及“心氣交流”的機體性人格培養。②參見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24頁。身體的現象學則突出了身體自身之為質料,以及身體自身的感受性。③參見夏可君:《身體:從感發性、生命技術到元素性》,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24頁。身體的顯現一方面是身體觸感的極限自我實現,另一方面是身體的自覺塑造,是身體之為身體的現象實證。在西方傳統的身心二元論中,身體只是作為一個被認識的對象而存在,忽視了身體之為身體的情感發生。而在儒家的道德哲學中,身體是理性與機體性相交融的現象,身體不僅承載著道德感悟的責任,還承載著將道德踐行(形)出來或將道德轉化為現實效用被人們所感觸的作用。而武術文化是注重身體直接感受的生命文化,突出身體的觸感、體悟、體認、體力與腦力統一協調的感性實踐活動,④參見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以中國經典為中心的跨文化觀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51頁。也同樣必須依靠身體的顯現和身體的感性才能完成現實效用的轉換。

武術教學中顯現的身體是武術的身體,是通過對武術本身的感悟后留下的情感記憶符號。在武術教學的過程中,武術技能的學習與道德情感的發生都是在身體的場域中開始的,也是在身體的場域中進行的,并且是同步的。由此,武術教學中顯現的身體與感性的覺醒是武術思政教育發生效用的第一層機理,即觸感效應。觸感是感性的發生,只有觸感才會引發感性活動,才能為道德感動的發生打下基礎。而身體的“觸感”作為先秦儒家哲學發生的關鍵,是引發儒家追問世界的核心命題。古人對事物的認知幾乎都是始發于感的,如感應、感覺、感通、感化、感情、感悉等,《周易》中對這些詞的描述均離不開身體的感性可能。所以,儒家身體觀非常注重強調“感”的作用,注重培養感性的機體性人格品質。

身體是武事行為與道德行為共同的載體,并且以“武身”為紐帶將武術的身體與道德的身體捆綁在一起,形成內涵武術道德修養的身體。不管是傳統武術還是現代武術,觀眾所看到的都不是武術本身,而是人身體的外化,是武術概念與人的身體發生深度融合后的意指性身體?!拔渖怼背休d著將概念中武術轉化為觀眾視覺中的武術動作的重要任務。因此,在武術課思政教育中,必須立足“在場”的身體,以不斷擴展內容的具身化設計為根本導向,促進“德與身”的同時在場性教育,才能實現“武以成人”的價值目標。

(二)武術教學中“體”與“知”的符號糾纏

身體在教學場中的絕對出場是教育(感)發生的關鍵。必須依靠身體之實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被學生所感知的元素,而學習者也必須依靠身體之實來感悟知識,才能使心靈受到感化。身體德育作為學校體育之德育的起點,①參見李儲濤:《身體德育:學校體育的德育起點》,《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6期。是當下每一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轉向。作為道德的身體,不僅承載著道德感性的義務,還是道德力行的物質基礎和主要實踐載體。王陽明先生的《傳習錄》中謂之“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此外,行也必須是知之始,知才能是行之成,只有親(身)踐行才能獲得知識,所以知與行之間有著不可泯滅的糾纏關系。關于行與身的關系曾子將其描述為:“言不遠身,言之主也;行不遠身,行之本也?!雹跅钚愣Y校注:《曾子·子思子譯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第114頁。也就是說身與行必須同時在場,不存在離開身體的行為,也不存在離開行為的身體,就算是在多媒體時代的去身化信息交流也是身體認識世界的不斷外延,身體依然是行為發生的根本。

因此,體與知的符號糾纏是武術思政教育發生效用的第二層機理。首先,武術的技術動作是一種歸于身體場域的身體語言符號與習得的知識符號的結合體,并且必須通過身體的顯現性才能展示出來。其次,“感—悟—識—得”是儒家道德教育哲學中發生“習與得”之效用的機制。在這個過程中的身體技術的傳習過程一定也是道德、規范與制度傳授與生成的過程,技術的生成與道德的生成本為一物。③參見王若光:《體育何以思政?——基于身體技術的社會學思考》,《體育科學》2022年第11期。第三,“知行合一”的內需動力使身體與知識之間的雙向糾纏無法消除,知識的掌握與效用的發生都必須依靠身體。也就是說武術知識的習得必須身體絕對的介入,只有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識,知識才能暗示或引導身體的行為;不管是武術技能還是武術倫理知識的展現都必須依靠身體的行(形)才能將其顯現出來。在“武場(教育場)”和“生活場”中的武術的身體具有相同的“強制性結構系統”。在“武場”,身體承載著對武術動作的習練和領悟的必然責任;而在“生活場”,身體則承載著對所習得的武術技藝和內涵品質的踐行任務。所以,身與行、體與知以及知與行之間的雙向糾纏是學習(或教育)發生的關鍵核心。

(三)武術教學中道德感動與傳統武術倫理的情感效應

道德感動與武術倫理傳統的情感效應是武術思政教育發生效用的第三層機理,道德感動與武術傳統倫理的發生都是強調身體感性的本位性。道德感動是一種道德的發生機制,在任何德育程序中受教育者都需要通過身體的感悟來觸發道德感動,是心靈受到洗禮而觸發的感動記憶。這在儒家“德育”的文化環境中體現為以“仁德”為核心的教育觀念,或“即身顯性”的身心意識。儒家的教育注重強調身體的情感本位性,構建起了一種“身體的感觸—道德感動的發生—道德感動的記憶留存(道德獲得)—道德的實踐”為一體的道德教育邏輯體系。武術作為古人教育后代的重要形式,早已從一種“殺人”的手段轉化成為以“武德”為核心的教育行為。

儒家道德的修煉其實質就是完善本心,完善我之為我的實存。傳統的武術教育廣泛地吸收了儒家“修其心治其身”的教育觀,并在各門各派的武術教育中形成了“修其武承其德”的傳教傳統。首先,從“武德”一詞來看,雖然“武”在前,但其卻是以“道德”為核心的武術行為,不管是習武還是用武,都離不開道德對身體行為意義的引導。身體的有形性給我們提供了力行的基礎,同時也給我們提供了生存的力量或超越向度的感化,這使得我們能夠創造性地修改或延伸我們有形性的或物質性的肉體。其次,從倫理的“武身”來看,“形神兼備”“以武觀德”是習武人的優良傳統。人們通過武者在“武場”和“生活場”物質性身體的形、神、儀態等分析人的精、氣、神,通過人的所作所為來判斷是否具有基本的武德修養。這些武術的傳統倫理都體現了武術是一種“重德”“求善”“求和”以及“求新”的生命美學,追求美與善的內在轉化,即“內圣外王”的習武之道。

三、儒家身體觀視域下武術思政教育的生成路徑

(一)切身入武:注重強調武術思政教育中身體的在場性

身體是呈現武術的核心物質載體。①參見李文博、武冬:《論繹武術修煉與身體認知》,《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年第3期。從身體現象學來講,身體是人之所以存在的直觀或物理學意義上的感受,也就是說人的感覺必須通過身體才能感知。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武術技能的學習與道德情感的發生都是在身體的場域中開始的,也是在身體的場域中進行的,并且是同步的。故教育作為培養人的實踐活動,身體必須“在場”。②參見馮合國:《由“反身”到“正身”:現代教育的身體轉向》,《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3年第3期。在教育場中,活生生的身體是我們參與教育活動的實證,也是“教”與“學”雙向活動的起點。不管是在現場還是在屏幕前,我們的身體都必須是切實地或絕對地參與,如果有某一瞬間我們的身體沒有絕對地參與進來,那對這一瞬間知識的傳授和掌握是存在影響的。

從“教”的層面來講,“以身為教”是教師行教的基本準則。在武術教育的歷史長河中,言傳身教是對師父(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師父要以身為范,不僅要為徒弟(學生)的武術技藝負責,還要為徒弟的言行品德負責。第一,教師對武術動作的示范就是一種以身為教的行為。武術的技術動作是承載武術品格的實體,要想讓學生習武以成武人就必須讓學生學會正確的武術動作,只有正確的武術動作才能寓于完整的武術品格。所以,教師教授正確的武術動作是武術教育的第一步,并且只有通過教師身體對武術動作的正確示范,才能讓學生觀察和學習到正確的武術動作。第二,武術教師必須具備“言傳身教”的品格。作為一名優秀的武術教師,以身為教是最基本的教學要求,要通過自身的一言一行來暗示和引導學生,為學生樹立一個武德致行的榜樣。教師要以武德為核心嚴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現代媒體語境下,“去實體交流”成為一種新的交流方式,符號成為不同身體特質的個性化與時間性表達。③參見陳化、馬永慧:《回到身體:道德價值構序的當代路向——兼論身體道德如何可能》,《學術研究》2018年第10期。教師通過身體行為符號將武德展現出來,也更容易被學生所接收和情感保存。第三,武術教師要樹立一個以武術文化為核心的正確身體外化形象符號?!绑w育教師形象是體育學科的重要形象代表,影響著外界對體育學科的正確認識?!雹僦煜槊?、成英:《體教融合背景下中小學體育教師形象構建研究》,《當代體育科技》2022年第5期。而武術課作為學校體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武術教師形象代表的就是武術課的形象,同樣關系到界外人士對武術課程第一印象的形成。在課外,武術教師身體文化符號的構建要以武術文化為根本。武術教師的形象構建不僅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還體現在“以身為武”的身體文化方面。

從“學”的層面來看,學生的學習同樣是“以身為學”的。身體是學生發生學習武術行為的元場所,沒有身體的參與,學習行為便不可能發生。首先,在武術的教學活動中學生需要切身的參與,以自己學習之身來模仿教師示范之身,才能實現對武術動作的初步掌握。并且若想提高自己的武術技能水平,就必須通過身體的反復練習使技術動作不斷地提升。其次,學生對道德情感的認知始于身體。任何情感的生成都離不開身體的感悟,教師只有通過言傳身教的身體才能將道德符號展現出來,學生也要以身體之情感本能才能感觸到道德的存在,才能在身體中留下記憶的符號。最后,學生的實踐也必須依靠身體才能實現,必須依靠身體之形(行)才能展示出道德之形(行)。只有發揮身體在道德實踐中的執行作用,才能實現武事行為與道德行為的一體性。

(二)修武得體:加強武術教育中符號身體的規訓與技藝身體的融合

武術思政教育始于身,忠于身,成于身。武術是身體認知世界的重要延展方式,身體教育屬性是武術內生性的、不可泯滅的文化基因,②參見李文博、武冬:《論繹武術修煉與身體認知》,《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2年第3期。也是實現“以武成身”的核心要素之一。從儒家的教育哲學來看,儒家之育是一種身體的教育,更是一種修身之為。首先,“以武成身”成的是技術的身體,指通過習練武術技術來優化身體的能力,從而讓身體能更快速地展開行動。其次,“以武成身”成的是符號的身體,也可以說是對身體的美化,是指通過武術技術的規訓作用對身體施行規訓,以求身體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武術對身體的教育本質就是一種對身體的規訓。最后,“以武成身”成的是道身,是指通過武術行為來內涵化身體。在武術行為中實現身心互動,使心志得以活泛,身體得以通泰,進而實現精神領悟與身體感通的融合與互成,以此才能成就武人之體。

由此可見,武術對身體的教育體現為一種身體的規訓與延展。武術首先是人“修煉本心”不斷提高自我狀態品格的重要內容和手段。修煉武術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進一步融合與升華。武作為一種教化育人的工具,有著道德記號的功能。在儒家的道德教化中,是將身體看作是符號的身體,用道德去規訓符號的身體,讓符號的身體承載著相應的道德責任。武術中蘊含著古人“成身(人)”的身體哲學理論。因此,武術思政教育中蘊含著深厚的“成身”理念。在當下的武術思政教育中必須充分發揮傳統武術“以德樹人”的先天優勢,注重強調“以武立德”與“以德立武”的和諧統一,方能健其身、美其形、育其德。

(三)以體入道:樹立以身載德、德藝雙行的目標價值體系

“即身而道在”是儒家身體哲學的核心命題??梢哉f儒家的“仁”與“禮”都是寓于身體場域之中的,即“身體之仁”與“身體之禮”。儒家對成人之學的追問都始發于身體,最終也都回歸于身體。身體的感通與表達性是鏈接道德感動與道德實踐的樞紐。身體是呈現武術的核心物質載體,沒有身體之形則無武術之言。道德感動作為一種特殊的發生學機制,其本身不一定是一種道德行為,但是它確是一種道德德性的見證。③參見楊儒賓、張再林:《中國哲學研究的身體維度》,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20年,第9頁??梢?,在武術思政教育中道德感動的發生必須以實現“以身載道、德藝雙行”為目標導向。

首先,“修身悟道”是武術思政教育的本質要求。武術教育場域中的“修身悟道”是指通過武藝的習練和武德的凈悟來實現身體的自我構建與認同。悟道是身體觸感所引起的感性發生,必須通過身體的介入才能實現感性的覺醒,才能喚醒身體的情感需求。所以,武術思政教育應該始于修身。其次,“以身載道、德藝雙行”是武術思政教育的本質核心。具體的武事行為就是武德的身體踐行,所以必須以體入道,才能觸發道德感動的發生。在“體育課程思政建設”的教育背景下,武術思政教育作為當下素質教育的關鍵一步,必須要立足于“德藝雙修”和“德藝雙行”的統一性,既要滿足學生對武術技藝的需求,還要通過武藝活動培養學生的道德需求和道德踐行能力。在《五行》中也明確指出了:“五行之形于內,謂之德之行;不形于內,謂之行?!倍趥鹘y武術的思政教育無外乎仁、義、禮、智、信五行,并且五行之間相互依成,內外和諧統一者才能謂之以德之行?!拔湫g只有把握自己的文化根脈,才能在文化的全球化過程中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園,走向美好的未來?!雹俪捎?、葛小軍:《迷失與回歸:武術教育的現實困境與應然走向》,《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第9期。因此,在當下的武術思政教育中也應該注重強調“載德于身”,通過載德之身來踐習武藝。

猜你喜歡
儒家武術道德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
中華武術
近十年武術產業的回顧與瞻望
論現代新儒家的佛學進路
跟蹤導練(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對道德虛無主義的思考
武術
用道德驅散“新聞霧霾”
儒家視野中的改弦更張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