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的評點方式及評點話語
——以十二本紀為中心

2023-02-27 16:52
關鍵詞:五帝眉批總評

劉 寧

(西安文理學院 文學院,西安 710065)

清代程馀慶編撰的《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搜集了169位評點家的議論,分別錄于相應篇章之處,或眉批,或夾注,或篇末總評,不拘一格,眾說紛呈,相與折衷,其中既有著名的“三家注”又有唐宋八大家如韓愈、柳宗元、三蘇等人的評注、批語,更有明清學者如茅坤、歸有光、凌稚隆、朱東觀、方苞、吳見思、汪越、牛運震等著名學者的評注。該書創新體例,集注集評,有助于讀者閱讀《史記》、理解《史記》。該書對《史記》全書分章分節、斷句標點,該書集古今之注,求字字有來歷,尤其具體分析《史記》篇章脈絡、結構、文法、句法、字法等,具體引導讀者深入理解文本。正如程馀慶在道光十九年(1839)撰此書《序》中所說:

愚少讀是書,……首音注,次訓詁,次講義,考誤次之,論事又次之,而以論文終焉。匯為一書,名曰《集說》。譬諸正鵠,一人射之,固不如眾人射之之所中者多矣。然則是說也雖未必盡合古作者之意,然讀者由此好學而深思之,則因文而得其辭,因辭而得其志,當其心領神會而意與意相接,方將揖作者于一堂,與之上下其以論,而折衷其是非,則雖千百年之久,猶旦暮遇之耳。[1]8-9

《序》中提到的“論文”,《后序》中程馀慶說“于屬辭比事、離合斷續者疏通之”正是編撰《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一書的重要目的。本文將以《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三秦出版社2011年版)十二本紀中的評注為例,對程氏《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的評點方式、評點話語進行梳理,闡釋其文章學價值。

一、評點方式

“集說”就是匯集諸家解說,斷以己意?!稓v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是編撰者程馀慶將多位評點家對《史記》的評點匯集一書,讓讀者從中得到啟迪,對原文作多角度、多層次的理解。書中引他人的評語標明“某某曰”,自己的評語用“程馀慶按”或“按”。程馀慶對《史記》一百三十篇逐篇評注,其評點方式有三種,分別是眉批、夾注、總評。

(一)眉批

《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每篇的眉批主要針對該頁正文中的具體人物、具體事件進行批注。此書有大量的眉批文字,這些眉批文字在解釋說明、品評人物方面獨具特色。

《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十二本紀的眉批數量依次為:《五帝本紀》1條,《夏本紀》3條,《殷本紀》3條,《周本紀》6條,《秦本紀》3條,《秦始皇本紀》19條,《項羽本紀》28條,《高祖本紀》13條,《呂太后本紀》4條,《孝文本紀》3條,《孝景本紀》1條。

《高祖本紀》13條眉批引自12家:盧大經、許孚遠、袁黃、倪思、林云銘、何孟春、李德裕、朱熹、高參、劉基、王世貞,其中引林云銘眉批2條,其他評點家都是1條。

《高祖本紀》第一條眉批是針對第七段中敘述“高祖醉,拔劍擊斬蛇”一事的。盧大經曰:

斬蛇之事,是必有之。老嫗夜哭之語,則不過詭辭畏眾,如魚會狐鳴之故智耳。若白帝子果指秦而言,則今日斬之,明日國統當絕,何為二世傳之子嬰,且二世弒于趙高,子嬰殺于項羽,劉季無為與焉?何赤帝子之斬竟無取驗耶?子長書之,彪、固、司馬光信之,誤矣。[1]158

這條眉批分析了本段敘事的虛實問題。劉邦年輕時喝醉后斬蛇是事實,老嫗夜哭所說的話則是虛構。但后代史官們,如班彪、班固、司馬光等都信了,繼續按照司馬遷的敘述記錄了這些內容。盧大經認為如果秦朝的皇帝果真是白帝子,那么殺白帝子的就是趙高、項羽,而不是劉邦。這就間接指出劉邦不是赤帝子。這條眉批針對《高祖本紀》敘事中神化劉邦、將其傳為赤帝子的說法予以批駁。

《高祖本紀》第5條眉批出現在“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劉邦西入咸陽,與父老約法三章。對此林云銘評曰:

凡取天下,全在收民心。關中經秦暴后,忽聞高帝此語,猶倒懸之解,惟恐其不為秦王,固實情矣。后河北除莽苛政,長安除隋苛禁,俱借此做粉本。原其始,亦從武王式閭、封墓、散財、發眾脫化出來也。文之簡樸,如說家常話,然動人處正在此,以其真態耳。[1]164

林云銘對劉邦入咸陽后“約法三章”,并用簡樸的家常話告訴百姓不要害怕,來此是替父老除害的,并不是來燒殺搶劫的,這些舉措與說法深得百姓支持。得民心是劉邦最終取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眉批是對文本中具體敘述的深入分析,圍繞核心問題展開?!陡咦姹炯o》13條眉批針對文本不同處的敘述,都能與傳主劉邦最終得到天下聯系起來,從不同方面揭示了劉邦成功的原因。

(二)夾注

夾注是評點中最常見的形式?!稓v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每一段都有大量夾注(僅《今上本紀》沒有夾注)。這些夾注有四種作用:一是對文中重要字詞的釋義,二是對本段語句之間的文法進行說明,三是揭示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四是段末大多有小結。以《五帝本紀》第一段夾注為例:

黃帝者,少典之子,少典:古諸侯號?!秶Z》“少典娶有蟜氏女,生荒地、炎帝”。則炎帝亦少典之子。炎、黃二帝中間,凡隔八代,五百馀年,知二帝皆少典裔子耳。生者,本所生出也。姓公孫,名軒轅。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姬姓。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弱:孩提也。徇:遍也。齊:速也。言才智周遍,且辯給也。成:年二十為成人也?!鹜黄?排五“而”字句法。[1]1

夾注中最常出現的是對文中重要字的釋義。行文中出現某字+冒號,后面有一句或數句解釋與說明的文字,即是此類。如《五帝本紀》第一段夾注中對“少典”“弱”“徇”“齊”“成”的解釋,最后一段夾注中對“薦”“紳”“顧”“第”的解釋。

再如《五帝本紀》最后一段:

太史公曰:凡贊中太史公皆當作司馬遷。學者多稱五帝,尚矣。尚,上也,謂久遠也。言相傳其名已久?!鹛嵋痪?鎖一句,下即轉。然尚書獨載堯以來;言《尚書》文又少,借其事為圣人所不錄?!鹨晦D。而百家言黃帝,其文不雅馴,薦紳先生難言之。馴,訓也,言非典雅之訓。薦:進也。紳:大帶。謂進笏于大帶革帶之間也。言百家雖錄矣,然其文又涉于神怪,不可為訓,故當時士大夫皆不敢道?!鸱皳衿溆妊拧本??!鸲D??鬃铀鶄髟子鑶栁宓鄣录暗巯敌?儒者或不傳。百家中如《大戴禮記》及《孔子家語》,皆云傳宰予五帝之說。似乎圣人曾言之,可以為據矣。但以出自百家之書,儒者疑非圣人之言,故不傳以為實?!鹨浴段宓鄣隆贰兜巯敌铡范鲇诳鬃?故終本此以成書,所謂眾言淆亂衷諸圣也?!鹑D。余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于海,南浮江淮矣,點東、西、南、北,與篇中作映帶?!鹩痔?。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言書雖有傳信傳疑之同,但以平日足跡所歷,嘗見稱道五帝舊跡,與其風俗教化,固或有異?!鸷隹v?!鹚霓D??傊浑x古文者近是。然所見聞雖有異,而總不離于古文所載。是《尚書》固可傳信,而百家之言亦未必盡傳疑也?!鸷銮??!鹞遛D。此段是通篇轉捩,全以身所親歷得之耳,目聞見者為印證。予觀《春秋》《國語》其發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應前。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顧:猶乃也。第:猶但也。言《五帝德》《帝系姓》二篇,雖儒者所不傳,而《春秋》《國語》又發明鑿鑿,乃人但弗深求其說耳。若二篇所表見者,長老既言之,皆不虛妄也?!鹆D。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于他說。言在《尚書》或缺略不全,而軼事多見于百家言中,豈可盡湮沒乎?○七轉。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胺呛脤W深思”,則不能“心知其意”,非“心知其意”,則不能辨其虛實而抉擇于其間也?!?“好學深思”八字是作史本領,“淺見寡聞”四字,將“學者”、“薦紳先生”、“儒者”一齊抹倒?!鸢宿D。余并論次,擇其言尤雅者,應文不雅馴。故著為本紀書首。結。明所以作《五帝本紀》之意?!鹁呸D。[1]14

夾注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后文字往往是語句之間的文法說明,如《五帝本紀》第一段夾注○突起,排五“而”字句法;最后一段夾注中“○”后有“提一句,鎖一句,下即轉”、“忽縱”“忽擒”“一轉”“二轉”、直到“九轉”等;段末有段落小結(個別段落沒有),《五帝本紀》末段夾注的最后“明所以作《五帝本紀》之意”就是對該段的總結,段末小結可助讀者正確理解文本內容,極具閱讀指導性。

(三)總評

《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在每一篇篇末至少有一篇總評。十二本紀篇末的總評數量依次是:《五帝本紀》五家七段,《夏本紀》一家一段,《殷本紀》一家一段,《周本紀》兩家兩段,《秦本紀》兩家兩段,《秦始皇本紀》五家五段,《項羽本紀》七家十一段,《高祖本紀》十家十二段,《呂后本紀》六家六段,《孝文本紀》兩家兩段,《孝景本紀》三家四段,《武帝本紀》一家一段。其中《秦本紀》《秦始皇本紀》篇末總評中有程馀慶評論一條。

篇末總評主要揭示文章主旨、敘述重點、敘述線索、篇章結構等,總評中也會評價文章的風格、藝術價值、文學造詣等。例如《殷本紀》篇末總評僅一家一段,即吳見思的評論:

吳見思曰:《殷本紀》以興衰二字作眼目,中以五興五衰,一起一伏,經緯通篇。起則簡質明晰,收束凈盡,無瑕可指,亦是一篇好文字。[1]42

吳見思評論雖簡單,但概括了《殷本紀》一篇的主旨:寫盡了殷王朝的興衰;敘事的重點:殷王朝發展過程中的五次興、五次衰;分析了《殷本紀》開頭與結尾寫法特點:肯定了全篇的文學造詣。

再如《周本紀》篇末總評兩家兩段,即凌稚隆、李光縉的評論:

凌約言曰:太史始紀后稷,曰“民皆法則之”;紀公劉,則曰“復修后稷之業”;紀古公,則曰“復修后稷公劉之業,國人皆戴之,旁國亦多歸之”;紀公季,則曰“修古公之遺道,諸侯順之”;紀文王,則曰“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王季之法,士以此多歸之。蓋亡歸之?皆往歸之,諸侯皆來決平”;紀武王,則曰“修文王緒業,諸侯不期而會盟津者八百,諸侯兵會者車四千乘。諸侯畢從武王,百姓咸待于郊”:見周家世德相承,人心固結,以培八百年之基業者有如此。[1]67

李光縉曰:《周紀》當作二大截看:前一截曰:“修后稷公劉之業”,“修古公之遺道”,曰“遵后稷公劉之業,則古公王季之法”,曰“修文王緒業”,曰“遵文王”,曰“申告以文武之所為”,曰“修告以文武之業”,曰“法文武成康之遺”。此八節關鍵,詳西周之所由盛。后一截曰“政由方伯”,曰“齊桓公始霸”,曰“賜齊桓公為伯”,曰“賜晉文公為伯”,曰“秦獻公稱霸”,曰“致伯于秦孝公”,曰“秦惠公稱王”:此七節關鍵,詳東周之所由衰也。[1]67-68

凌稚隆將《周本紀》敘述中六處關鍵句子引出后,概括了《周本紀》一篇的主旨及司馬遷在本篇中敘事的關鍵:世德相承,人心固結。李光縉對《周本紀》的理解不同于凌稚隆,他認為《周本紀》一篇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重點敘述西周強盛的原因,依次敘述了八個時期;第二部分重點敘述東周衰敗的原因,依次敘述了七個重要的史實。我們通過凌稚隆與李光縉的評論,既看到了這兩位評點家評論的相同處,也看到了李光縉對凌稚隆觀點的修正與突破。兩家的評論有助于后代學人準確把握《周本紀》的文章結構、敘事重點。

眉批、夾注與總評互為補充、相互呼應,構成了立體的、作用不同的文本評論體系。

《孝景本紀》僅有一條眉批,出現在正文第六段、第七段正文旁:

《漢書》載:景帝五年,遣公主嫁匈奴單于;六年,皇后薄氏廢;中二年改磔曰棄市,勿復磔;六年,滅笞法,定箠令。此皆大事,不得不書者,《史記》皆略之。[1]212

這條眉批針對正文第六、七段所記景帝五年、六年《史記》簡略的記錄,提出將《史記》這處所記與《漢書》兩段所記相比較,評論者認為《史記》所記都不是大事,而這兩年發生的大事《史記》都略去?!缎⒕氨炯o》文后總評引了胡寅的兩段評論、徐孚遠的一段評論、牛運震一段評論。其中牛運震的評論恰好解釋了《孝景本紀》所記內容與筆法簡略的原因:

《本紀》僅錄其召旨之大者,及其災異、水旱、封爵、賜予、貶奪、誅罰、興建、更除諸大事,至其政議事跡之詳,則別見于《將相名臣年表》《列傳》中,正其簡嚴有法處。后人于此可以見《本紀》之體例焉,此必非褚先生所能補。且與班書互有詳略,亦非褚先生所能增刪也。[1]215

由此可見,眉批與總評是互為補充、相互呼應。

文章中夾注與文后總評也能彼此呼應?!段宓郾炯o》總評中程氏引了邵瞻兩、徐與喬、吳見思、林云銘、牛運震五家七段評語。五家評論從不同方面呼應了前面的夾注,牛運震的評語專門總結了本篇太史公論贊,與夾注形成呼應,充分體現了夾注與總評之間呼應、互補關系。

二、常用評點話語

目前存世較早的《古文關鍵》是“宋呂祖謙編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蘇洵、蘇軾、張耒之文凡六十余篇,各標舉其命意布局之處,示學者以門徑,故謂之關鍵”[2]。其卷首即冠以總論《看古文之法》與《論作文之法》,之后樓昉在《崇古文訣》中強調“文法”,“抽其關鍵,以惠后學”[3],謝枋得《文章軌范》:“凡所標舉,動中窾會,要之,古文之法亦不外此矣”[4]。唐庚說:“六經以后,便有司馬遷。三百篇之后,便有杜子美。六經不可學,亦不須學,故作文當學司馬遷,作詩當學杜子美。二書亦須常讀,所謂一日不可無此君也?!盵5]明清評點家在評點《史記》時,也都關注其作文之法。程馀慶在《史記集說》的眉批、夾注、總評中對《史記》的作文之法有說明,最能突顯《史記》作文之法的評點話語主要出現在每一篇的夾注與總評中。這些評點話語出現頻率高,涉及文章脈絡之法、結構之法、曲折之法、詳略之法、序法等方面。

(一)脈絡之法

文章脈絡包括文章的線索、主旨、文眼等,是貫通全篇的樞紐,是作者行文思路的體現?!妒酚浖f》評點中出現的“關目”“暗眼”“橫擔”等話語是概括文章的脈絡與線索的。

例1:此下用漢之年月作紀事章法,關目清楚。[1]142

例2:“彼可取而代也”,此句是前半篇暗眼。[1]126

例3:此句伏后半篇暗眼,與前句“彼可取而代”句遙對。[1]139

例4:此句橫擔通篇。[1]138

《史記集說》評點中概括文章主旨的評點話語有“主意”“提綱”“綱領”“總綱”“關鍵”等。

例1:沛公之起,蕭曹恐事不就,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二人安身立命,全在此一段主意。[1]128

例2:“先王耀德不觀兵”,提綱。[1]52

例3:“以孔子相魯”提綱。[1]81

例4:先提綱,下倒序。[1]83

例5:二句通篇綱領,應前“其德不違”句。[1]28

例6:立義帝以后,一日氣魄一日,殺義第以后,一日衰颯一日。事一篇大綱領主義。[1]129

例7:特書一筆,與篇首“欲以并天下”作收應。此一篇大關鍵也。[1]97

例8:“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關鍵。[1]117

《史記集說》評點中概括文章文眼主要用“眼目”“點睛”等評點話語。

例1:自此一路往西擊秦。有東、西二字,是篇中眼目。[1]127

例2:此亦天亡秦之時也。點睛。與后半“天亡楚”句。如中天雙柱。[1]127

(二)結構之法

文章的結構非常重要。寫作文章中出現的人和事都應給予妥當的組織和安排,所以評點家評點時都很注重文章結構的考察?!妒酚浖f》中評點家主要從文章開頭、結尾、銜接、伏、應等方面分析文章的結構。

(1)開頭與結尾。開頭即文章的“起”,文章千變萬化,起筆也不相同。評點家對《史記》每篇開頭的品評多使用“起”“突起”“提掇”等話語。

例1:突起,排五“而”字句法。[1]1

例2:提掇法。紀中惟呂侯、戚姬、孝惠、趙王為要,故先提明。[1]184

結尾與開頭一樣重要。需要用心思考,使讀者有完整的感覺?!妒酚浖f》結尾的評點話語主要有“收”“結”“總結”等。

例1:總收《五帝本紀》。[1]13

例2:以魯事作馀波,乃借魯直掉至懷王初封,作大照應,收盡通篇,何神妙乃爾![1]152

例3:閑閑借會稽作結,姿致天然。[1]33

例4:又借禮官議,作文帝斷案??偨Y。[1]209

(2)銜接與過渡。古人作文,特別講究文章前后的銜接,即承法。段與段之間的銜接,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過渡?!妒酚浖f》中有關銜接的評點話語主要有“接”“領起”。

例1:徑以此一語接之,關脈甚妙,風神逸絕。[1]117

例2:史公以賈生推言一句領起,全載《過秦論》,不添一字,另是一格。[1]119

引起對后文內容的敘述,或過渡到另一層內容。此處專指銜接處引出下文?!捌鹣隆薄俺小钡榷急硎緦ι衔膬热莸慕永m與繼承。

例1:另作議論一段。起下。[1]82

例2:此節承上三大段,作一總束。[1]119

“結上生下”“關鎖前后”“結上起下”,都表示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例1:四字結上生下。[1]30

例2:先點褒姒伯服,后乃補入史記夏后事,妙矣。乃借伯陽一嘆,亦曰“周亡矣”,“禍成無可奈何”,只一句耳,乃分作兩半,中嵌史記《夏后氏》一段,作夾序法關鎖前后,不益奇耶![1]58

例3:此以理斷之耳,后卻不驗。間入論贊一段,結上起下。[1]79

宋人呂祖謙認為作文章“換頭佳處”是關鍵處,“換頭”就是文章前后的連接處,指出了銜接在文章寫作中的重要作用。

(3)“伏”與“應”?!胺奔捶P、埋伏。用預示、提及等方法為人物出場和事件發生準備條件,收到結構嚴密、情節跌宕起伏的藝術效果?!皯笔腔貞?。前邊預伏,后必照應?!妒酚浖f》評點中“伏”“應”使用頻繁,可揭示文章前后的關系。

例1:伏齊叛案。[1]141

例2:伏殺戚姬,酖趙王案。[1]184

例3:先提九州、九道、九澤、九山、總序一段,下乃應完。[1]17

例4:應前謀弱秦。[1]6

例5:“渡淮”、“渡江”,俱應篇首,來去路也。[1]150

評點家們細讀《史記》文本,準確指出一篇之中前后情節之間的“伏”與“應”,能夠更好地幫助讀者厘清情節之間的關系,更好地理解作品。

(三)曲折之法

古人作文講究翻轉曲折,或一波三折,或千轉萬變。文章既要曲折生姿,文情也要反復多變。評點家們對于曲折之法的點評集中于考察“轉折”“抑揚”“頓挫”“停頓”四種章法。

(1)“轉”與“折”?!吨鼙炯o》段中轉折分析,《五帝本紀》末“太史公論贊”九轉,《孝文本紀》第二段四轉四頓,都是例證。選《周本紀》兩段以說明:

四十五年,周君之秦客謂周曰:“公不若譽秦王之孝,因以應為太后養地,秦王必喜,是公有秦交。交善,周君必以為公功。交惡,勸周君入秦者必有罪矣?!鼻毓ブ?而周勣謂秦王曰:“為王計者不攻周。先立一句,以下轉勝。攻周,實不足以利,聲畏天下。一轉。天下以聲畏秦,必東合于齊。二轉。兵弊于周。合天下于齊,則秦不王矣。三轉。天下欲弊秦,勸王攻周。四轉。秦與天下弊,則令不行矣?!蔽遛D。[1]66

五十八年,三晉距秦。提。周令其相國之秦,以秦之輕也,還其行??椭^相國曰:“秦之輕重未可知也。秦欲知三國之情。公不如急見秦王曰‘請為王聽東方之變’,秦王必重公。一折。重公,是秦重周,周以取秦也;二折。齊重,則固有周聚以收齊:是周常不失重國之交也?!比?。秦信周,發兵攻三晉。結[1]66

“轉”是更進一層,或另起一事?!罢邸庇谢丨h反復之意。評點家在夾注中指出這兩段有五轉三折,有助于讀者深思、理解文章行文之精彩。

(2)“抑”與“揚”?!耙帧笔且种?、貶低、否定,“揚”是贊揚、抬高、肯定?!耙帧迸c“揚”是兩個方面,文章寫作中往往兩者兼顧、兩者兼寫?!耙帧迸c“揚“相輔相成、互相對應,文章寫作中兼顧了“抑”與“揚”,才能形成波瀾起伏之勢。

《項羽本紀》最后一段太史公用了先抑、極揚、抑、再抑、三抑的安排: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先抑。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極揚。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抑。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再抑。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三抑。[1]152-153

評點家們尤為注意“抑”“揚”之法對文章曲折變化所起到的作用。

(3)“頓挫”。頓挫也形成文章的跌宕起伏。

例1:頓挫。此段補得好?!肚厥蓟时炯o》[1]117

例2:從代來作多少頓挫,至此收住?!缎⑽谋炯o》[1]199

(4)“頓”“頓住”?!邦D”“頓住”就是停頓,敘述中停止或文意的暫停,它使流暢的表達暫時被中斷,作者可以在停頓處積蓄感情、等待噴發;也可轉入另一層意思的敘述??傊?停頓也可以形成文章的曲折與波瀾。

例1:正可為之時,頓住。下接趙高,以著權臣在內,而大將不能立功于外。[1]113

例2:頓住,下單敘項梁。[1]126

例3:忙中又復頓住。[1]168

這些關于“頓”的評語在揭示語意停頓的同時,也說明了停頓對文章帶來的影響。

(四)詳略之法

“詳”是指寫得詳細、寫得細密,娓娓道來,充分展開?!奥浴笔菍懙煤喡?、簡單,三言兩語。詳略安排得當,文章就會內容錯落有致,讀起來更能吸引讀者。評點家們對文章的“詳”與“略”非常關注。

例1:鴻門謝羽,此何等危事!部署詳妥,乃能履危而安,其間機緣所湊,有少一人不得,省一步不得。節次所置,有多一語不得,錯一著不得者。此是古今排難解紛一大關目,細看之益人智意。[1]139

例2:序章邯擊盜,簡而有序。[1]113

例3:略序簡凈,下只詳序代事,是文紀體。[1]197

例4:文帝之失,止新垣平一事,故約略寫之,為賢者諱也。[1]207

毛稚黃曰:“詳略者,題入手裁之以識,洞見巨細,巨詳細略,尤細者去之,無煩涉筆。又,或略其巨,詳其細,瑣瑣而不厭,恒情熟徑,我其舍之,斯神化之境矣?!笨煽醋鍪枪湃藢υ斅灾ǖ莫毜筋I悟,一語點破詳略安排之法。

(五)序法(敘述之法)

序,次第,順序。評點家們所說的序法,就是我們常說的敘述方法,是記人敘事并陳述其來龍去脈的表述方法?!妒酚浖f》中評點家們提到的序法主要有“插序”“補序”“逆序”“追序”等。

插序,在敘述過程中出于表達的需要,在不改變全文中心的情況下插入另一個或幾個與中心事件有關的情節或事件。在《周本紀》夾注中出現了“插齊桓事”“插晉秦事”“插楚事”“插魯事”“插晉事”等評語,讓讀者明白東遷以后諸侯國崛起,周天子的權力被削弱,重大事件與各諸侯國有密切關系,所以會常常敘述中插入各諸侯國的情況。

《項羽本紀》中也多用插序:

例1:忙中插入閑事作致。[1]158

例2:下乃插項梁宋義事。[1]161

例3:陡插一句,又疾接入項羽,文法敏妙。[1]163

帶序也是插入敘述?!秴魏蟊炯o》中用到了“帶序”,例如:帶序諸呂官爵,為后王呂氏伏案。[1]184

《項羽本紀》中運用了“帶序”,例如:帶敘三田始末,為后張本。[1]129

補序,把事件的結局或某一突出片段提到前面,再從事件開頭進行敘述的方法。敘述過程中對前文涉及的某些事物和情況作必要的補充、交待。

例1:前從河北入關時,諸將自定他地者,有從攻秦者,忙中未暇夾序,就分封明著其由,補序法也。[1]41

例2:一段補序酈山,乃始皇時事。[1]110

例3:又補出一事,是彭越擊楚,遙接上敗蕭公角事。[1]146

例4:又補出一事,是淮陰舉河北。[1]146

逆序即倒敘,是先把敘述事件的結局或事件發展過程中某個突出片斷提到前邊,再按事件的發生發展順序展開敘述,倒敘強調了事件的結果或高潮,容易造成懸念,形成波瀾,引人入勝。采用這種方法一定要根據表達的需要,要注意起筆的“倒敘”與后文“順敘”部分的銜接,使之連接緊密、過渡自然。例如:遂逆序出項梁。[1]126追序,追憶過去,以幫助讀者弄清事情的原因,或對情節進行追溯性的敘述。例如:追序囚二子之由。[1]60

此外,評點中也出現了互序、夾序等方法。

(六)品評文字

文章評點是一個“閱讀—分析—表達”的過程,《史記集說》夾注中常有精彩的文字分析,體現了程馀慶深厚的文字感悟力。

《周本紀》“穆王將征犬戎”段中有評語:

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鹛峋V。夫兵戟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先王耀德不觀兵”一語,提喝醒露?!安挥^兵”上陡寘“耀德”二字,十分火焰,下徑接“夫兵”二字,激作有勢。威、玩、震,三層累下,反正擊射,又十分火焰。三“則”字三樣用法,二順申,一逆振,錯出成勢。其凌厲無前之氣,崚嶒峭削之骨,盡于二十三字內。柳州文脫胎于此。[1]52

《秦始皇本紀》“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段:

子嬰為秦王四十六日,可憐。楚將沛公破秦軍入武關,遂至霸上,使人約降子嬰。子嬰即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道旁。沛公遂入咸陽,封宮室府庫,還軍霸上。居月馀,諸侯兵至,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滅秦之后,各分其地為三,名曰雍王、塞王、翟王,號曰三秦。項羽為西楚霸王,主命分天下王諸侯,秦竟滅矣。只四字結完兩篇。秦之蠶食諸侯,暴虐黔首,提喝一句,為天下吐氣也?!鹌┤八臁弊?一“竟”字,見秦亡之易也。一“矣”字,余韻凄然。后五年,天下定于漢?!鸾Y處“竟”字,“矣”字,“定于漢”字,皆史筆最高處,非班氏所及。[1]116

程馀慶《歷代名家評注史記集說》有豐富、多層次的評注,這些評注嵌入《史記》原文中,幫助初學者更好地理解、學習《史記》。

《史記》既是中國史學著作,又是中國文學經典,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讀本?!妒酚洝费芯孔詽h代以來,代代相承。評點是中國古代文學評論的一種形式,明清《史記》評點中提出了許多文學理論問題,促進了中國古代文章學的建構與發展,對此展開深入研究將推動《史記》作為中華文學經典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猜你喜歡
五帝眉批總評
文史雜志(2024年1期)2024-01-04
唐 玉真公主 楷書瓊宮五帝內思上法卷
《日知錄》研究的新材料
——《日知錄》陳澧批語輯錄
踏花歸去馬蹄香
掀起蓋頭識面目,明確導向巧備考——2018年高考“語言文字與運用”試題總評
第三回 三皇五帝(下)
美好的早晨
論五帝時代:中國特色之起源
巧用一句話書評串點課文復習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