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寧陜縣蓮花村產業發展路徑思考

2023-02-27 16:52賀志武杜軼龍
關鍵詞:石泉縣文理學院蓮花

賀志武,杜軼龍

(西安文理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西安 710065)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廣大農民根本福祉,事關農村社會文明、和諧穩定。[1]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按照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亩址结樀目傄蠼⒔∪青l融合發展的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2]中國現階段各個地區發展資源稟賦條件不同,經濟發展基礎差異化大,因此在鄉村戰略實施階段中不可能走一種發展模式,不同地方應根據自身特點和特色來發展適合自身情況的鄉村振興之路。根據寧陜縣鄉村振興戰略規劃要求,為推動蓮花村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確保蓮花村村民持續穩定增收,提升村民幸福感與獲得感,結合蓮花村實際發展情況提出發展路徑。

一、蓮花村基本情況概況

蓮花村坐落于寧陜縣龍王鎮最南端,與石泉縣迎豐鎮相鄰,下轄蓮花、鮮花、高橋、中心4個村民小組,共有214戶農戶,總人口606人。其中16歲以下人口占比15%,勞動力人口占比62.72%,老年人口占比22.28%。耕地面積867畝,林地面積12萬畝。目前的桑樹種植面積約為250畝左右,散戶養蠶規模是25戶。2020年底人均收入13 000元,并于年底實現了整村脫貧。2021年底,蓮花村年總收入約787.8萬元,其中務工收入約650萬元,其余為種養殖收入。

蓮花村雖然已經實現了整村脫貧,但離全面小康還有著較大差距。全村可耕種土地分布較為分散,基本為山地、坡地,無法進行規?;?、機械化種植,種植與養殖產業均未形成規模效應。馬坊溝產業園雖初具規模,但經濟效益不明顯,年收入僅為2萬元。

二、蓮花村富硒產業機遇分析

基于蓮花村目前所處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基礎現狀,目前面臨的困難是產業基礎薄、底子差,距離中心城市較遠,青壯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集體經濟和村民家庭經濟產業發展困難較大,但同時又具有諸多潛在的發展機遇。

助力鄉村振興,必須立足于區域優勢,服務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并帶動農民增收。[3]安康全市三分之二的面積富含硒元素,是全國最大的富硒帶,被專家評價為“優質、環保、安全”的天然富硒區域。早在2015年,富硒產業就被定位為安康市生態友好型的首位產業。硒元素被稱為“生命的火種”和“人類健康的保護神”,享有“第一長壽元素、防癌抗癌之王、保胃戰士、明亮使者、乙肝天敵、心臟守護神、天然解毒劑、第21種氨基酸、糖尿病的福音”等美譽。隨著硒元素作用的逐漸普及和人民群眾健康意識的提高,富硒產業逐步浮出水面,安康農村70%以上的貧困群眾依靠富硒產業脫貧。

蓮花村所屬的寧陜縣在安康市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其在安康市的北部獨自突兀出來,安康市的其它區縣均位于其南側,而安康市的富硒帶是圍繞漢江兩岸展開分布的,這就導致位于漢江以北并且地域形態南北長、東西窄的寧陜縣大部分縣域面積并不屬于安康富硒帶。

蓮花村位于寧陜縣最南端,緊鄰漢江,其西側和南側與石泉縣相鄰,東側與漢陰縣相鄰,而以石泉縣城關鎮為起點由西向東經漢陰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到鎮坪縣所形成的一個高硒分布帶,正是安康市分布面積最大的兩大富硒帶之一,蓮花村位于石泉縣城關鎮正東17千米、偏北12千米處,正好位于這一世界級的富硒帶北緣。與蓮花村咫尺之鄰的石泉縣和漢陰縣均將富硒產業作為立縣的支柱產業,在安康市委市政府已經為“中國硒谷”這面大旗搖旗吶喊多年的情況下,蓮花村可以充分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上的有利因素,找準發力點,深入挖掘自身在富硒產業中的恰當位置與角色。

三、寧陜縣蓮花村發展路徑分析

現代化農業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更是現代產業綜合發展的基本載體及重要保障,“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現代化道路”是黨中央為農業發展指明了道路,規劃了方向。[4]

以“立足現有基礎,三產引領一產,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為總方針,以“產業模式創新、提升產業附加值”為總路線,通過積極培育農村經濟新形態,全力打通蓮花村與“大西安經濟圈”的連接紐帶。

(一)打造“專供”模式下“富硒森林康體小鎮”

蓮花村與中心城市西安距離較遠,在區位上并無優勢,發展鄉村旅游實現“農旅融合發展”障礙重重。對于蓮花村這樣一個小型村級經濟規模,如果依舊走面向公眾消費群體構建“農旅”產業的路子,在陜南諸市縣產業類型同質化嚴重的現實環境下極易出現營銷成本與銷售收入之間的不成比例和倒掛問題,使得產業難以持續發展。這就需要通過產業模式的創新,選擇“直銷”“專供”等新型營銷模式,打造“小而精”的“農旅”產業架構。具體來說,就是充分利用其與西安文理學院的特定幫扶關系,構建為西安文理學院教職工、退休人員、廣大校友,及其“朋友圈”“親屬圈”“專供”的“富硒森林康體小鎮”。這種“專供”模式,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營銷成本,從而實現更具吸引力的價格優勢;另一方面還能在產業發展的初始階段便實現“農旅”產品供需雙方的“供需洽談”和“按需供應”??梢圆扇∠扔晌靼参睦韺W院教職工、退休人員和校友等主要消費群體將自身的康體游玩和住宿需求意向匯集起來提供給蓮花村,村集體有針對性地進行“農旅”產業的發展規劃,進而設計村莊布局和民宿的改造方案,再通過消費方的意見反饋,對設計方案進行修改和取舍后再實施,從而最大限度地規避因為“農旅”產品不能有效吸引消費最終導致產業發展失敗的風險。

待蓮花村的硬件設施和接待能力逐步提升之后,可以由西安文理學院教職工、退休人員和校友作為“引介人”,將他們身邊有康體需求的消費者引介到蓮花村,讓更多對綠色、安全、放心的農產品有求購意愿的西安市民成為蓮花村的直銷客戶,從而實現邊際成本近乎為零的營銷推廣。

(二)以“生態豬”產業為抓手,引領全村養殖業發展

目前蓮花村的養殖產業中,技術掌握最為成熟、發展規模最大的是養豬產業。要與蓮花村“農旅融合”的產業發展模式相匹配,就必須破解養殖污染難題,經營方式上可以采用專業合作社,從而將現有的各家散養的養殖模式升級為集中區域的集約化生態養豬產業模式。具體來說,就是采用架網床養殖方式,即“低架網床+益生菌+異位發酵”的養殖技術,較之傳統的養殖方式既節省了勞動力,圈舍干凈整潔沒有污水、幾乎沒有臭味,也可以大大降低生豬疾病發生率,從而在人居環境上不會對蓮花村“農旅融合”產業模式的發展造成障礙。

發展生態養豬產業對于蓮花村的意義不僅僅局限于養殖業。蓮花村“農旅融合”產業模式的發展,需要有足夠量的穩定優質的有機肥料供應,蓮花村通過全量化收集養殖糞污,再深度發酵成優質的有機肥,不但可以實現養殖污染的“零排放”,還可以構建“種養循環”的生態農業模式。首先將大量的種植產出作為養殖飼料就地轉化利用,而畜禽糞污的快速腐熟、去水、除臭之后的無害化、資源化利用,又為蓮花村綠色無公害蔬果種植提供了必需的優質有機肥料供應,并為蓮花村“農旅融合”產業模式的長足發展提供支持。

(三)改造延伸蠶桑產業鏈,向產業鏈的上游尋求附加值

目前蓮花村的蠶桑產業規模有限,又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困境,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生產成本較高。蓮花村的蠶繭全部售賣給相鄰的石泉縣繅絲廠,而石泉縣是西部蠶桑產業的第一大縣,各村都成立了專業合作社,規模效益明顯,蓮花村作為收購價格的被動接受者,蠶桑產業的利潤空間難以保障。

蓮花村要保持蠶桑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必須改造和延伸自身的蠶桑產業鏈,向產業鏈的上游要附加值,從而提升蠶桑產業的經濟效益??梢云刚埼靼参睦韺W院美術與設計學院、歷史文化旅游學院的專業教師充分挖掘西安得天獨厚的“大唐文化”資源,比如以唐代宮廷服飾、唐樂舞服飾為歷史文化依據,設計出以絲織品為材質的縮小版(或微縮版)的唐代宮廷服飾、唐樂舞服飾文創產品。以蓮花村所產蠶繭為初級原料,由蓮花村委托相鄰的石泉縣具備繅絲、織綢、制衣完整產業鏈能力的企業(比如石泉縣永宏絲業有限責任公司)代為加工,將生產出的絲質文創產品由西安文理學院設立創新創業專項進行運營(運營團隊可以面向在校生和畢業校友公開遴選),充分利用西安可觀的旅游紀念品市場空間,面向每年來西安的數億人次的游客銷售,從而實現產業鏈的改造和延伸。

同樣的思路還可以用在校園文創產品上。通過聘請西安文理學院美術學院的專業教師,以西安文理學院的校園風景和時空場景為素材,設計出以絲織品為材質的校園文創產品,以蓮花村所產蠶繭為初級原料,委托相鄰的石泉縣具備繅絲、織綢、制衣完整產業鏈能力的企業代為加工,將生產出的絲質校園文創產品面向校友和在校學生銷售,還可以單獨設計絲質文創產品在每年畢業季作為母校贈送畢業生的留念禮物,從而大幅提升蓮花村蠶桑產業的經濟效益。

(四)利用“訂單農業”模式,優化中蜂產業發展

目前蓮花村的中蜂養殖已經處于投資與收益不成正比的狀態。究其原因,主要是近些年陜西農村大量發展中蜂養殖,供給增加,同時由于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效應,“土蜂蜜”的價格已經受到極大的沖擊。像蓮花村中蜂養殖這樣規模小的產業,需要利用“訂單農業”模式來優化中蜂產業的發展,采用 “農戶+市場”模式,省去中間環節,節約成本。具體來說,銷售上建議首選專供模式,將西安文理學院教職工、退休人員和校友作為主要目標客戶群體,由目標客戶根據自身需求直接與蓮花村的蜂農簽訂訂購協議,消費者直接參與到訂單農業模式中,全程關注“土蜂蜜”的產出過程和質量保障,從而有效解決中蜂養殖產業中普遍存在的消費者與農戶之間的信任問題。比如在各個花期,蜂農以視頻的方式為客戶講解蜜源情況,在收獲季節蜂農通過視頻直播的方式為客戶全程展示蜂蜜搖出和封裝過程并在封口處進行防拆封的標記處理等。通過這種“訂單農業”模式,蜂農只要做到品質可靠就能獲得客戶年復一年的持續訂購,消費者可以保證自己買到優質的“土蜂蜜”。同時由于沒有中間環節,真正實現了從生產者到消費者的“直銷”,交易價格更能讓蜂農和消費者雙方都滿意。

(五)以林麝為特色,增強蓮花村“農旅產業”吸引力

目前蓮花村的林麝養殖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并且林麝養殖的勞動強度較大,在蓮花村缺乏青壯勞動力的現實難以短期扭轉的情況下,林麝養殖并不適宜單純追求養殖規模的擴大,而是可以采取“一產三產融合發展”的思路,將林麝作為蓮花村的特色養殖品種,打造成“農旅融合”產業模式下吸引親子游、家庭游的“利器”。比如可以充分利用西安文理學院學前教育學院、師范學院的學科優勢和國家大力推動“雙減”政策的有利時機,合理利用各種有效的互聯網手段,以西安文理學院學前教育學院、師范學院學生專業實踐項目的形式,將蓮花村的林麝作為西安小學生和學齡前兒童學習校外知識的“第二課堂”上的動物明星。讓更多大城市中的孩子學習到以林麝為代表的自然界中動物的生活狀態和習性,并在孩子中產生對于蓮花村的林麝足夠的關注度,從而為蓮花村吸引更多的親子游、家庭游,增強蓮花村“農旅產業”發展動力。

(六)積極探索山區天然草場優勢的產業路徑

蓮花村具有山區天然草場的資源優勢,而田園牧歌正是令無數城市人神往不已的美好意境。蓮花村可以積極探索山區天然草場優勢的產業路徑,比如可以嘗試引入德保矮馬。成年德保矮馬體高104厘米以下,成年馬體型矮、短、粗、壯、結構勻稱,整體緊湊結實,矮小精悍,體質強健,馱重能力優越,無論大人小孩均可騎乘娛樂,非常適合蓮花村打造“農旅融合”產業模式的需要。

(七)適度發展水產種養殖業

蓮花村擁有水質清澈的河流,可以適度發展水產種養殖業,作為打造“農旅融合”產業模式的重要必備要素。片片荷葉之下,魚兒嬉戲暢游,游客品嘗著剛剛出水的魚蝦制作的各類美食大快朵頤,蓮花村的“農旅融合”產業模式將更加欣欣向榮。

猜你喜歡
石泉縣文理學院蓮花
服務石泉縣域經濟發展,推動蠶桑產業邁人新時代
云蓮花燈
108個村子顯露全新景象——石泉縣“鎮村工作一體化”產生多重效應
564名鎮干部常年“釘”在村里——石泉縣開啟“鎮村工作一體化”模式
長江大學文理學院作品選登
湖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作品
蓮花湖『變身』
黑夜的獻詩
法律服務不再“靠愛發電”——石泉縣村級法律顧問全覆蓋之后
蓮花燈盛開“致富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