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科書評價發展:歷程、反思與建議

2023-03-09 21:38王紫悅
關鍵詞:教科書教材評價

朱 華,王紫悅

(湖南科技大學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教科書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核心材料,其關乎教育大計、民族前途與個人發展,應體現國家意志、遵循教育規律。教科書評價是教科書發展和改革的指揮棒,是提升教科書質量、推進教科書建設的驅動力,對教科書起著重要的規范和引領作用。正因如此,教科書評價的研究備受世界各國重視。探索我國教科書評價的發展歷程,總結其發展成效,反思其發展困境,提出其發展建議,對推進新時代教材建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教科書評價發展之歷程

教科書評價是課程評價的關鍵環節。追溯教科書評價的發展,需要站在課程評價的視角來探討。從我國課程評價的發展歷程出發,本研究將教科書評價的發展分為萌芽期、發展期和深化期三個階段。

(一)教科書評價的萌芽期(1978—2000年)

與國外較為成熟的教科書評價研究比較,我國的教科書評價研究相對滯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我國就非常重視教材的建設和教材的質量,但當時中小學課程教材實行“一綱一本”政策,教科書都是按照全國統一要求,由教育部按計劃修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統一修改,教科書評價的需求并不大,因而并沒有真正意義地展開。改革開放使我們的目光面向整個世界,教育領域也開始向當時更為先進的西方國家取經,不斷引入國外課程教材的相關理論與經驗成為我國諸多教育研究者的共同選擇。20 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國家教委頒發《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工作章程》和《中小學教材審定標準》,推進了教材審定工作。這就意味著要對教科書進行選擇,而選擇實質上就是一種評價,教科書評價由此開始備受關注,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1987年9月,根據中英文化、教育和科學交流計劃,中國和英國雙方聯合舉辦了課程教材分析講習班,由“英方專家介紹了課程教材分析評估的方法和技術”[1]。隨著對外交流的不斷推進,我國也對本土教科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應試教育引發的教師只教授教材內容、學生只學習教材內容的弊端逐漸凸顯且備受關注,中小學評價改革的迫切性空前提升。20 世紀90年代,上海作為全國的排頭兵,為了適應課程改革的需要,率先對中小學教科書進行了總體性評價。雖然教科書評價在這一時期的作用并未凸顯,還處于萌芽階段,但我國已經意識到了教科書評價的重要性,相關政策與實踐方面的摸索都為其后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教科書評價的發展期(2001—2010年)

進入21 世紀,我國中小學教材多樣化政策真正實行,國家對教材的限制逐漸放開,并引入了教材競爭機制,教材市場走向繁榮。面對多版本、多類型的教科書,如何對其進行科學的分析、審查和評價,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2]。2001年5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教材編寫核準、教材審查實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兩級管理,實行國家基本要求指導下的教材多樣化?!盵3]同年6月,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教材編寫審定管理暫行辦法》提出:“教材的編寫、審定,實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和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兩級管理。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國家課程教材的編寫和審定管理;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地方課程教材的編寫和審定管理?!盵4]分級管理使得各地方擁有了教科書規劃和開發的自主權。為了保證教科書的質量,對地方教科書進行審核、管理與評價成為當時必不可少的任務。這一時期,國家對教科書的建設尤為重視,對教科書評價的理念、編審標準、質量要求、評選人員等方面都作了詳細規定,教科書評價迎來了發展的快車道。但是,大眾對教科書評價的認知大都側重于“它是衡量預期教育目標實現程度的過程”[5],強調評價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因此,量性評價與靜態評價在這個階段占據的比重較大。我國學者也逐漸意識到外來的評價制度和體系不能因地制宜且效果不佳,要真正促進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唯有建設適合我國國情的教科書評價體系。于是,教科書評價的本質、功能、方法、標準及指標等一系列基本理論開始被學者重視和研究,尤其是系統研究專著的出版,為后續教科書評價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傮w來看,這一時期教科書評價的發展穩步推進,不僅有政策的保障,在理論與實操方面也有所建樹。

(三)教科書評價的深化期(2011年至今)

2011年后,課程改革進入全面深化的新階段。課程評價作為課程改革的關鍵部分,其地位越來越重要。教科書評價是課程評價的排頭兵,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被賦予了更多的期待。201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的《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章程》提出:“聘請有關專家、學者和教育教學一線的專家成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組織開展對課程教材重點工作、重大問題的研究和監測評價,……深入中小學,開展調查研究?!盵5]這時,教科書評價的范圍從教科書的編寫、選用、拓寬到使用過程中,開始關注教師與學生的使用體驗與需求。學者對教科書評價的研究也從理論架構研究轉向實踐操作研究,注重理論聯系實際。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體改辦等部門《關于降低中小學教材價格深化教材管理體制改革的意見》就加強了對教材的價格、編寫、審定、發行等各個環節的監管,而有關教科書評價的規定也更加細化和具體[6]。2017年,國務院成立的國家教材委員會及教育部成立的教材局,統籌全國教材工作。隨著課程改革發展的不斷深化,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教科書評價是判斷教科書是否滿足學生、社會、教學等需要”[7]的一種價值判斷的過程。由此,教科書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服務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2018年,國家課程教材研究所成立,切實參與教材使用的培訓、監測和評估,有效提高了教科書評價的質量。此后,我國教科書評價體系的建設與落實迎來了煥然一新的局面。2019年,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提出,對教材實行政治審核、專業審核、綜合審核、專題審核和對比審核的“五審制度”,推動了教科書評價向規范性和全面性方向發展[8]。2020年,國家教材委員會發布《關于開展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評選工作的通知》,通過公正評價與表彰獎勵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教材評建相結合,促進了教科書質量整體提升[9]。2022年5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關于教材工作責任追究的指導意見》,對教材的編寫、審核、出版、發行、選用、使用等各方主體責任進行了全面落實,教科書評價與后續歸責更加科學嚴謹[10]。當前,科技的飛速發展及數字時代的到來催生出數字教科書、多媒體教材、網絡教材等新型的教科書形態,教科書評價對象不再局限于傳統紙質教科書,而是發展為新型教科書,教科書評價又迎來了新的挑戰。

二、教科書評價發展之反思

縱向審視我國教科書評價發展的三個階段可以發現,教科書評價在與時俱進中取得了顯著成就,逐漸走上規范化、專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道路。同時,在適應課程改革與自身完善的過程中,教科書評價也面臨一些需要思考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教科書評價發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1.教科書評價政策日趨完善

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教科書評價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引領與推進作用。目前,關于教科書評價的政策方針散見于教材管理辦法、教材審定標準和教育改革意見,標準的設定與發展的指向其實也是一種評價。教科書適用范圍廣、影響程度大,黨和國家歷來很重視教材建設。所以,盡管我國教科書評價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卻很足。尤其是國家教材委員會和教材局成立之后,《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加強中小學教材建設提升中小學教材質量》《關于教材工作責任追究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相繼出臺,我國已經基本構建起教材政策體系,形成了教材評價的基本框架。相關政策方針在教科書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人員、評價流程等方面的明確規定,引領規范著我國教科書評價的發展和完善。

2.教科書評價理念凸顯育人為本

受客觀存在的“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中、高考競爭壓力逐年遞增,學校教育的“應試”價值被無限放大[11],分數成為評價制度中的主宰者。迫于升學率壓力,學校和教師不得不以犧牲學生的全面發展去專攻應試,以促進升學率的提高,學科知識的背誦和記憶成為學校師生共同追求的中心,而學生的健康、道德、人格、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等這些不能用分數衡量的重要教育價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忽略。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成為新時代的主流教育觀念,教育評價改革從關注學生的知識與技能轉向對能力與品格的重視。與此同時,教科書評價的理念也在與時俱進:從重視教科書的知識體系、內容結構等顯性因素,逐步轉向對教師和學生的支持,盡可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從注重教科書評價的理論研究與體系建構,轉向對實踐操作過程是否有效便捷的關注;從強調量性評價的客觀性,轉向實施質性與量性相結合的科學評價模式??傮w來看,教科書評價的理念在不斷完善和優化,其育人功能與目的日益凸顯。

3.教科書評價內容與時俱進

教科書評價的內容及對其含義的理解與政策導向是相關聯的:一方面,教科書評價的主要內容從評價教育目標的完成程度到評價是否滿足教師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這一轉變落實了新時代立德樹人的育人使命,推進了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另一方面,政策導向對教科書評價的內容也會產生重大影響。2021年,教育部相繼頒發了《革命傳統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教材指南》《“黨的領導”相關內容進大中小學課程教材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要促進各大主題進教材、進課堂,選擇什么樣的主題內容進教材,在課堂上以什么方式講授這些內容,都要進行審核和評價。從這些方面來看,教科書評價也越來越重視對內容的政治審核,嚴把政治關,加強對政治思想和傳統文化的敏感性。

4.教科書評價標準日漸科學

評價標準的確立是評價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判斷評價結果是否合理和有效的關鍵。新課程改革前,教科書的評價雖然注重以滿足社會、教學和學生的基本需要為標準,也強調學科內部的獨立性,倡導建立學科的教學結構,對教材文字、插圖,甚至課后習題等都作出詳細規定,但存在評價方式單一、標準機械、語言籠統、針對性不強等問題,導致教科書編寫者無所適從。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教科書的評價標準以最新的課程方案和課標為依據,有了更權威的參照。國家有關部門提供了相應的質量標準,評價指標越來越專業和規范。2019年至今,教科書評價標準在原有版本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和完善,依據教材規劃進行整體考慮,實行“五審制度”,注重教材內容與結構、內部與外部及文字與插圖之間的協調配合,促進不同學段之間銜接連貫、各學科內容之間相互配合。同時,對教材中的隱性因素也有所規范。例如,《中小學教材管理辦法》(教材[2019]3 號)明確指出,教材編寫和修訂不得有地域、民族、職業、性別歧視等內容,不得有商業廣告介入,要符合知識產權保護等國家行政法規,保障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8]。整體來看,教科書評價標準的制定越來越體現出人性化和科學化的傾向。

5.教科書評價主體日益多元

不同的評價主體對于教科書評價的角度與標準會有所不同。例如:教育行政部門強調教科書的社會性;教師關注教科書的實用性;學生評價教科書的可讀性;審查者注重教科書的適切性;學者倡導教科書的教育性等。教科書評價的主體是人,在對教科書評價時總會不可避免地融入主體的主觀因素和個人偏見。但是主體越多元,評價就越全面,結果就會越科學。因為不同評價主體的職業多元性和視角多樣性能促使各主體在密切配合中取長補短、相得益彰,保障教科書評價的質量,提高教科書的適切性。當前,我國教科書評價主體已從最初的學者、專家、教育行政人員擴充到教育研究員、大中小學一線教師,再擴充到對教材進行跟蹤和研究的專業團隊、國家教材委員會及地方課程教材管理工作部門等多元主體。主體的多元化彰顯了社會各方對教科書評價的日益重視。

(二)教科書評價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1.教科書評價內容的標準制定有待細化

在有關教科書評價的研究成果中,對評價維度和指標的關注相對較多。學者們都試圖建立全面、科學、可操作的評價標準,以供實踐應用。但是,由于評價對象多、涉及范圍廣、牽扯主體多,所以評價標準的構建較為困難。一方面,隨著2022年新版課程方案的頒布,課程目標已從重視學生知識掌握轉變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及課程評價等都要以落實核心素養為主要任務,編制體現核心素養導向的教科書也成為必然趨勢,正是這種轉變使得教科書評價難度不斷增大。更確切地講,“有些核心素養至少目前仍是很難準確測評的,如某些特定的情感和價值觀等”[12]。具體評價指標如何設計?素養立意能夠評價到何種程度?這些問題都要靠評價者去揣摩。另一方面,隨著課程思政的開展,各種政治主題思想不斷進入教科書,教科書的政治性越來越凸顯。這就要求對于相關內容評價要極其嚴謹,不能有絲毫差錯,標準制定也要非常細化和專業,不可掉以輕心。

2.教科書使用過程的跟蹤反饋亟待解決

一套教科書是否適合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只有通過一段時間的使用后方能知曉。在使用過程中,對教科書進行評價是重要且必要的。但由于我國教科書評價起步較晚,理論研究存在不足,對教科書評價的認識不夠深入,評價大都集中在對教科書靜態的質量分析上。例如,重視分析與解讀教科書本身的社會價值、內容屬性、可讀性等,而對教科書使用過程的便捷性、使用的實效性、使用的適切性等動態評價卻偏少。動態評價是對教科書的實施全程進行跟蹤調研、發現真實問題、并提出針對性建議的過程,目的是為教科書的后續改進提供數據與資料,切實提升教科書的質量。在這方面,課程專家與教材專家具備先進的評價觀念、扎實的理論背景、專業的工具方法,是最適合進行跟蹤評價的人選。但這是一個系統性、長期性的工程,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且評價范圍廣、周期長、難度大,專家學者們不可能長期深入一線課堂。更重要的是,有關教科書實施過程的跟蹤評價方式、工具、樣本選擇、標準等還不明晰,有待深入研究。上述問題都影響著對教科書使用過程評價的落實。

3.教科書評價的師生主體評價意識需要提升

教科書評價主體是參與整個教科書評價活動的個人、組織或團體。雖然我國教科書評價主體越來越多元,中小學一線教師也加入了教科書審定階段,但事實上,只有極其優秀的一小部分評價主體可以參與??傮w來說,我國中小學教科書評價還是以專家導向為主。在評價主體中,課程專家、教材專家居多,教師和學生這些實際使用者擁有的話語權卻不多。評價主體的缺失會導致評價結果的片面性與欠科學性,而此類問題的解決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首先,教師和學生對教科書具有權威性的認識根深蒂固,對教科書的專業性深信不疑,依然存在“以本為本”的問題。教科書怎么寫,教師就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評價意識不強,甚至欠缺。一旦要開始評價教科書,教師和學生就會缺乏問題意識,無所適從。其次,我國教科書評價的途徑和平臺建設略顯不足。一般來說,教科書后面會留下出版社的聯系方式,以便廣大師生提出建議,但這僅是對教科書使用后的評價。盡管教科書要通過試驗后才能投入學校使用,但教科書編制及出版等過程都是在內部進行的,普通教師和學生無法參與。最后,更為重要的是,不論是教材委員會還是行政機構對教科書進行評價都是有一定的制度和標準可以參考的,而教師和學生對教科書進行評價缺乏引導和針對性標準。因此,師生對教科書不僅評價能力不足,而且評價難度也很大,導致師生對教科書評價的積極性難以調動。

三、教科書評價發展之建議

“培根鑄魂,啟智增慧”是高質量教科書應有的時代內涵。要得到高質量的教科書,必須不斷完善教科書的評價體系。具體來說,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一)細化教科書評價標準,加強頂層設計

“教科書評價標準是選用和審查教科書的重要工具”[13],它既是保證教科書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考察現代教育理念對教科書改革影響的一面鏡子。正是由于一次次課程改革的深入,課程標準的制定才越來越全面且詳細。例如,2022年新版課程標準的內容豐富程度、標準細化程度史無前例。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總頁數高達182 頁,80 頁以上的義務教育學科課程標準的數量占學科總數的50%[14]1-186。這些數據都預示著課程改革要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發展。教科書評價也不例外,其評價體系也應向細化評價標準、豐富評價內容方向不斷完善和發展。

教科書評價的維度是指,“從哪些方面或什么角度出發來對教材進行評價,每一個維度都反映了教材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15]。因此,在教科書評價標準細化的具體操作方面,首先,要有科學的、有理論支撐的維度選擇。維度設計要客觀且全面,改變僅以評價者個體經驗或主觀判斷的傳統評價思路,立足教科書質量分析與評價的系統理論,轉向基于評價過程的客觀決策。其次,要在科學且可操作的維度基礎上再進行二級指標的設計,挖掘各維度關注的具體問題。教科書是依據課程標準編寫的教學工具,教科書的編制、實施、改革、評價都要以課程標準為依據。只有完善以課程標準為依據設計的評價維度和指標,才能把握正確方向,才能真正提升教科書評價質量。一方面,教科書評價維度與指標體系要通過加強教科書評價的頂層設計體系,以“依標定標”的方法,借鑒課標中的學業質量標準和教材編寫建議來細化,以保持課程與教科書在目標、內容、難度、方式等方面的一致性,全面提高教科書評價的科學化和專業化水平;另一方面,教科書評價維度與指標體系要博采眾長,在借鑒和吸取國外實踐經驗教訓中不斷完善。當然,教科書的高質量發展不能僅囿于“與課程標準保持一致”,更應結合具體實際滿足教師和學生的多元需求。

(二)重視教科書動態評價,完善使用過程

課程評價改革經歷了從量性評價發展到質性評價、從結果性評價拓展到過程性評價、從靜態評價走向動態評價的發展過程,這彰顯著我國教育評價體系逐漸與國際接軌。同樣,教科書評價也在不斷吸收先進評價理念、學習科學評價方法,并從關注教科書本身的靜態評價逐漸走向關注教科書使用過程的動態評價。動態評價既加強了教科書編寫與使用的互動反饋,又有利于及時發現具體問題并改進,更有利于提升質量與促進創新。但是,動態評價需要以教科書使用過程中全面翔實的調研為基礎開展。而師生作為教科書的使用者,能夠親身體驗教科書實施的全過程,尤其是教師更易了解學生使用教科書的問題與效果。因此,一線教師是教科書使用評價的不二人選。

課程的改革總是與教師的發展相伴而行,“違背教師意愿或沒有教師參與的教育改革從來沒有成功過”[16]137。教師作為教科書動態評價的主力軍,“參與教科書的分析和評價,對于提升課程質量、優化課程實施過程、提高教學效率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7]。首先,教師要轉變教材觀念,以課程開發者的身份主動參與到課程的研究與開發中來。其次,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科書評價觀,堅持發展性評價,認識到教科書不是永恒不變的,而是不斷更新和發展的。在使用過程中,教師要根據不同學情,以適切性為根本評價標準,一切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最后,教師要提升在教學過程中跟蹤評價教科書的能力,發揮在教科書評價中的積極作用。一方面,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完善課程與教科書評價的相關知識結構,促進自身對教科書使用過程評價的深刻認識與科學把握;另一方面,教師要與專家協同開展研究,提升教科書評價意識。教科書評價能力是以評價意識為基礎的,教師有了評價意識,可以通過自主學習、集中培訓及專家指導等方式來提升評價能力。例如,豐富多彩的專家講座和培訓活動不僅能激發教師的評價意識,還能傳授一些評價的技巧和方法??傊?,唯有以教師為切入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科書使用動態評價,才能不斷促進教科書質量的提升。

(三)更新教科書評價理念,回應評價需求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發展,教育理念也在不斷更新?!耙匀藶楸尽?、注重師生的情感體驗與需求成為課程發展的核心理念。同樣,教科書不但要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和心理規律,還要顧及教師的教學心理、接受程度和教學習慣。教科書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使用時間最多的教學工具。但在實踐中,教科書評價的主體卻沒有學生,而能參與評價的一線教師也僅限于優秀教師,普通教師很難參與教科書評價。針對當前我國教科書評價中評價主體意識不強的現實,我們應當加強對教科書的深刻認識。作為評價的客體,教科書有其復雜的社會屬性,它從學校走向社會,寄予了大眾對教育的關切和期許。重視教科書主要使用者(師生)的需求、豐富教科書理論研究、完善教科書評價流程、促進各主體積極參與評價,是教科書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的最好方式。

首先,要平衡各評價主體的比例,激勵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積極參與到評價過程中。近年來,“一些關心教材質量的人士也開始利用網絡平臺發表對教材的意見和看法,有些甚至引起了較大的反響,促使教育行政部門開始著手進行教材輿情監測等工作,以及時收集和分析公眾意見,提高教材建設質量”[18]。例如,在網絡上引發了巨大爭議和廣泛討論的教科書插圖事件,相關部門也立刻介入調查,最終由教育部進行官方通報,對相關責任人進行嚴肅處分,才使得這一事件告一段落。該事件說明,公眾對教科書評價越來越關注,教科書評價主體也越來越能夠發揮出監督和反饋的作用。其次,要樹立平等的理念,尊重每一位評價者,不能因為是學生提的意見就敷衍了事,也不能因為是專家的建議就全盤接受。教師和學生要以自己真實的使用體驗為準,客觀精準地進行評價。還要樹立“教科書為師生服務”的意識,以師生的使用需求為標準進行評價,促使教科書的作用從主導課堂轉變為服務師生,更好地為學生發展保駕護航。最后,要加強教科書評價的相關平臺建設,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引導與服務。不僅在教科書使用過程中為多元評價主體提供發聲渠道,教科書編制、選用、出版、發行等各個流程都要逐漸透明化。這樣,既可以輔助提升教科書質量,又可以監督相關部門工作,促進教科書評價的良好生態建設。

猜你喜歡
教科書教材評價
教材精讀
教材精讀
《備急千金要方》:中醫急診教科書
教材精讀
中藥治療室性早搏系統評價再評價
教材精讀
藏起來的教科書
對一道教科書習題的再探索
被藏起來的教科書
基于Moodle的學習評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