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探析

2023-03-09 21:38秦書生李瑞芳
關鍵詞:社科類研究生人文

秦書生,李瑞芳

(東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沈陽 110169)

2020年9月,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提出,要“堅持創新引領,增強研究生使命感責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1]。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進一步強調:“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盵2]由此可見,創新能力是新時代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是推進科技發展和培養創新人才的核心動力,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的各門學科來說,要將研究生培養成拔尖創新人才,必須把系統觀念融入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全過程,加強各個培養環節的相互協調、互相協作,協同推進各項培養工作,以確保培養目標的實現。

一、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邏輯依據

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是促進研究生全面發展、推動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

(一)基于推動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從而有效提升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促進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全面發展,是推進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動新時代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

第一,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是促進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全面發展的需要。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標是實現研究生的全面發展,將研究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我國社會主義教育就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盵3]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的理想狀態,研究生教育階段是個人提高自身各方面素養的重要階段,直接關系到其能否實現自我價值。因而,在研究生教育階段,必須重視研究生的智力、體力、心理等方面的平衡發展,提高其綜合素養。創新能力是研究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體現,創新能力培養是實現研究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要促進新時代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全面發展,必須重視提升其創新能力。而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涉及多個方面,只有將相關要素有機整合,加強協同培養,才能幫助研究生樹立創新思維、提高創新素養,從而實現促進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全面發展的目標。

第二,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是推動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把芯可逃鳛榻逃淖罡邔哟?,在培養創新人才中具有決定意義。要以增強創新能力為核心,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盵4]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研究生教育需要主動求變,肩負起培養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和產出大量高水平創新成果的重任。新時代需要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此背景下,如何深化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教育改革,推動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成為亟待回答和解決的重要問題。因此,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是在充分認識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教育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變化基礎上提出的,是推動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力舉措。

(二)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繁榮發展的必然選擇

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是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其創新能力關系著當前乃至未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整體水平的發展。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是解決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發展中的新難題的必然選擇,是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繁榮發展的內在要求。

第一,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是解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發展中新難題的需要。新時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催生了相應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新熱點,這就需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不斷與時俱進,積極介入和破解難題。但是,有少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仍缺乏對復雜多變社會現實的觀照能力,其研究多停留于理論構建層面、拘泥于原有的知識框架、固守陳舊的理論觀點,而忽視甚至漠視外界事物的新變化,不敢突破、不敢創新,因此導致其難以提出具有獨創性的新理論。要解決這些問題,關鍵在于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相關培養單位要不斷探索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規律和特點,根據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需要,創新研究生的培養模式,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相關培養單位要站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最前沿,持續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開拓新視野、注入新活力,從而破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的重大理論和實踐難題。

第二,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是培育人文社會科學領域拔尖創新人才、提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水平的需要。新時代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使社會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這就要求各培養單位能夠培養出更多具備獨立思考與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當前,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已取得了豐碩成果,但不可忽視的是,其中部分成果是對前人已有研究的簡單重復和總結,創新性和開拓性有所欠缺,難以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生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新生力量,是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不斷發展的“涌泉活水”,代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發展的未來。因此,要提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整體水平,推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繁榮發展,關鍵在于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意識,提升研究生自主發現新事物、新現象并提出新見解、新觀點及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三)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現實抉擇

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盵2]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能夠為激發文化創新活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第一,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是激發文化創新活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需要。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我國將建成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5]。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大批能力出眾、專業過硬的引領人才、創新人才、精英人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是當代青年中的優秀群體,具有較高水平的文化素養和縝密的科學思維,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力量。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需要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提升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育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有利于助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有序、健康、持續開展。因此,要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提升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將其培養成為能夠作出卓越貢獻的拔尖創新人才。

第二,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2]。當前,國際競爭越來越表現為各國文化軟實力之間的競爭,如何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國際競爭優勢,成為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高度關注的重大問題。人文社會科學拔尖創新人才在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提高國際競爭力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就要求必須加大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協同培養的支持力度,推動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從而不斷推進文化領域的創新,持續激發文化創新活力。

二、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作用機制

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作用機制,具體表現為協同培養模式如何發揮提升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作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諸多復雜的影響要素,必須將這些要素進行有機結合,形成協同培養的合力。具體而言,相關培養單位要將協同培養貫穿于提升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過程中,通過課程協同、師生協同、資源協同等多元化途徑實現協同增效,以提高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培養質量。

(一)課程協同:優化課程結構體系

加強課程協同、優化課程設置,是推進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重要途徑。2014年12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改進和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的意見》提出:“培養單位應科學認識課程學習在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地位和功能,重視課程建設工作,全面承擔課程建設責任,加強對課程建設的長遠和系統規劃?!盵6]課程設置科學合理,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具有突出影響。構建多維立體的課程結構體系,是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中的關鍵環節。

第一,優化課程設置,增設有助于激發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思維的課程。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課程設置方面,往往一般的知識性課程開設較多,深度的探究性課程較少,實踐性課程更是短缺。這種課程設置不利于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以及聚焦學科前沿研究熱點的敏銳意識。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綜合性極強,要求研究生必須廣泛涉獵各方面知識,優化知識結構,開闊學術視野。因此,相關培養單位要設置符合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特點的課程體系,打造優質課程,構建多維立體的課程體系,打破人文社會科學與理工科的界限,為人文社科類研究生開設邊緣學科與交叉學科的課程;同時應增設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而在實踐活動中突破專業限制,培育研究生的創新思維,激發研究生的創作靈感。此外,相關培養單位還要根據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多開設一些能夠開闊研究生學術視野、激發研究生創新思維的課程。

第二,加強研究生網絡課程建設,打造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在線學習平臺。相關培養單位要打造優質豐富的網絡課程資源,使人文社科類研究生能夠根據個人興趣和研究需求選擇課程,充分保證其學習方式的個性化。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中國大學MOOC”“微課”“云課堂”等網絡課程平臺不斷涌現,滿足了人文社科類研究生自主學習的需要,使研究生掌握學科前沿動態、獲取實用有效學術資源更為方便、快捷。在此基礎上,相關培養單位要進一步加強網絡課程建設,構建網絡課程平臺,加強優質教學資源供給,從而讓人文社科類研究生能夠更直接便利地享受到高質的教學資源。

(二)師生協同:增強師生良性互動

“教師引導”與“研究生自主學習”相結合的師生協同,是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重要形式,能夠讓教師與研究生共同參與到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過程中。

第一,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和素養,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教師是教育工作的中堅力量,沒有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就很難培養出高水平的創新人才,也很難產生高水平的創新成果?!盵3]教師是研究生開展學術研究與為人處世的榜樣,是研究生的“引路人”。優秀教師具有開拓創新精神,能夠培養研究生的專業學術能力、獨立判斷能力、嚴謹的學術作風、強烈的創新意識,在提升研究生的綜合素質、促進研究生全面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要增強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提高教師的創新能力。打造一支科研水平高、創新意識強的教師隊伍,是培養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重要前提和關鍵保證。如果教師自身因循守舊、故步自封,就難以培養出具備知識創新和實踐創新能力的研究生。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活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的,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直接影響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帶動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教師必須要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增強批判意識、創新意識,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術水平和指導能力,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感染研究生。在指導人文社科類研究生開展學術活動時,教師要以研究生為中心,關注研究生的思維變化,增加與研究生的交流互動,鼓勵研究生積極探索學術難題,以激發其創新激情和創新意志。教師肩負著教書育人的重要責任,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中居于主導地位。教師自身不僅要進行科學研究,還要將知識經驗傳授于研究生,為研究生指引研究方向,指導研究生開展學術研究,激發研究生追求科研創新的興趣和熱情,培養研究生的自主創新能力。

另一方面,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保障和支撐,必須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創新能力。教師要善于學習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提高洞悉和把握學科發展趨勢、前沿問題的能力。相關培養單位也要加大對教師隊伍建設的投入力度,為教師開展科研活動提供充足的經費,并為教師提供參與國內外交流、出國進修的機會。同時,教師必須在科研工作中緊跟國內外研究熱點,把握最新科研動態,積極主持或參與高質量的科研課題,帶動研究生加入科研工作中,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鍛煉機會和實踐平臺。而在從事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教師隊伍中,導師團隊水平是提高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關鍵[7]。因此,相關培養單位更要正確認識導師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充分調動導師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中的積極性。

第二,增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培養研究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隨著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部分研究生創新意識淡薄、創新思維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過程中,相關培養單位必須注重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拓展科研創新能力。創新需要擺脫思維定式、敢于突破常規,創造性地提出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新觀點、新方法。當前,還有一定數量的人文社科類研究生課程以理論講授為主,導致少數研究生在已有理論和權威觀點的影響下,較易形成固定思維,習慣于墨守成規,不敢質疑、表達新見解,創新動力和科研素養不足,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較弱,難以參與和開展創新性研究工作。判斷一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是否具備創新思維、創新精神,要從其是否具有發現問題的批判思維、求解問題的發散思維、論證問題的聚合思維來判斷。創新思維是創新能力的源泉,是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在學習及科學研究中必須具備的品質。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教師要鼓勵研究生自主創新、追求真理,注重培養研究生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鼓勵支持研究生發現新問題、創造新事物,提出新觀點、新方法。

第三,創新教學方式,推動教學形式多樣化,實現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長期以來,部分人文社科類研究生課程沿襲傳統教學方式,以“老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為主。這種教育形式雖然可以使研究生獲得系統的知識,但不利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激發和培養。因此,相關培養單位必須不斷創新教學方式,重視教師與研究生之間的互動,采取啟發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并運用新興媒體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改革教學方式,采取豐富多樣的新興教學方式開展教學。

(三)資源協同:整合培養單位資源和社會資源

實現培養單位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整合協同,是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重要一環。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需要整合不同領域的資源,優化資源配置,有效協同各種資源,形成推進協同培養的合力。而要實現資源協同,既應融合研究生培養單位的有限資源,也應充分利用外部社會資源,建立健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資源協同機制。

第一,整合培養單位資源。相關培養單位要充分整合內部一切可以激發創新的要素,調動各部門、教學單位等各類資源,為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提供充足優質的資源保障。

一方面,要加強培養單位的資源建設,解決校內教育資源分散、閑置、浪費的問題。目前,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過程中,部分培養單位存在資源利用率不高,人力、物力、財力資源未發揮應有作用等問題。相關培養單位要根據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目標要求,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做到“人盡其力、物盡其用”。一是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培養單位要充分考慮教師的專業能力、性格特點等因素,根據不同的崗位要求科學調配校內教師資源,使各部門、各單位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中各司其職、互幫互助。二是合理配置物力資源。培養單位要大力完善教學設備、優化教學環境、豐富優質教學資源,具有針對性地調配物力資源,提高物力資源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中的利用率。三是合理配置財力資源。培養單位要加大在培養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方面的經費投入,優化財力資源管理。

另一方面,要推動培養單位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相關培養單位要集中優質資源,匯聚內部資金和技術支持,構建有利于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基礎條件。具體而言,培養單位要結合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實際情況,根據培養計劃與專業特點,設計科學合理的教育資源配置方案,健全資源共享機制,有計劃地投入資金和技術支持,確保培養單位內部各種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第二,統籌協調社會資源。2005年1月,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實施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進一步提高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強調:“要積極爭取社會支持,利用社會資源共建各種形式和內容的校外研究生培養基地?!盵8]新時代推進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要統籌協調全社會資源,不斷擴大社會資源的投入,為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提供強大的資源保障。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合力拓展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渠道,將社會資源轉化為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教育資源,為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提供更多社會實踐機會。相比于其他學科,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社會實踐機會較少,導致其創新實踐能力不足。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要整合利用好社會資源,打破培養單位與社會之間的界限,實現培養單位與社會的資源共享,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鼓勵其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通過專業實習、社會調查、創業實踐、勤工儉學等方式,將專業理論與社會實際結合起來。

另一方面,要建設研究生社會實踐基地,通過聯合培養和科研合作,挖掘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社會資源。相關培養單位要加大經費投入,聯合企業、社區、公益組織等多方力量,打造符合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發展特點的培訓實踐基地,定期對研究生進行實踐鍛煉和培訓。

三、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環境支撐

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涉及政府、社會、培養單位、家庭等多元主體,需要這些主體共同為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盵9]良好的環境支撐是協同培養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重要驅動力,應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培養單位層面、家庭層面出發,營造有利于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有利環境。

(一)國家層面:加強政府的政策支持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不斷加大對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強化政策支持,為研究生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環境。2020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上就推進新時代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作出重要批示,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研究生教育,推動研究生教育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10]。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過程中,政府具有重要的主導作用,應通過政策支持、制度完善、資金投入、資源配置等方式對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進行宏觀調控和監管。

第一,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結合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特點,出臺和完善有助于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發展的教育政策。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過程中,政府要充分考慮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具體特點,緊密圍繞協同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出臺相應的支持政策,形成系統完善的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政策體系。

第二,政府“要健全法律法規、完善制度規范、強化監督責任,建立完善內部質量保障與外部評估體系,努力開創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新局面”[11],從制度上保障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開展。近年來,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招生人數呈突破性增長,人才培養規模不斷擴大。要提升研究生培養質量,政府必須不斷完善培養機制,健全培養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各種配套制度和具體規定。

第三,政府應加強補貼和研發經費支持,“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變動情況,建立完善資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1],不斷增加經費投入,為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提供充足的資金保障。目前,部分培養單位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投入經費較為有限,與協同培養的實際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難以充分保證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科研創新、實踐創新等活動的順利開展,因此,政府必須通過加大經費投入,為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提供有力支持。

(二)社會層面: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只有在鼓勵和支持創新的社會環境中,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因此,要促進社會力量參與到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實踐中。尤其是開放發展的社會環境能夠為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提供豐富的資源要素,使研究生的眼界更為開闊、思維更為活躍。由此可見,社會環境、社會風氣、社會氛圍對于提升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具有重要影響。

第一,要營造有利于創新、能夠激發創新活力的社會環境。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加強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重要外部條件。構建豐富的物質生活、民主的政治生活、多彩的文化生活、和諧的社會生活、優美的生態環境,對于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具有重要影響。隨著新時代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推進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所面臨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特別是“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必須予以高度重視”[12]。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過程中,相關培養單位要促進信息科學技術與培養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深度融合。這是由于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動了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載體的不斷升級,改變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模式和手段,對于激發創新及營造良好的宏觀社會環境具有突出的積極作用。

第二,要形成尊重創新、鼓勵創新的社會風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激發調動全社會的創新激情[13]70,“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13]9。鼓勵和支持創新的社會風氣廣泛滲透于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中,會使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更具有科研熱情和創新愿望。

第三,要營造激勵創新的社會氛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于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盵14]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需要激勵創新、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的持續滋養。在有利于創新的社會氛圍中,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熱情能夠得到充分激發,有助于其創造出具有創新性的理論和實踐成果。

(三)培養單位層面:推進研究生培養環境的建設

相關培養單位尤其是高等院校承擔著培養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人才的重任,是提升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前沿陣地,要加強“硬環境”和“軟環境”建設,著力打造優質培養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主力軍作用,全方位謀劃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建設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培養高水平復合型人才?!盵15]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培養單位文化環境的熏陶,因此必須全力打造鼓勵創新創業的培養環境。當前,我國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環境建設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相關培養單位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從硬件環境和軟件環境兩個方面出發,為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營造一個鼓勵創新、支持創新的良好發展環境。

第一,相關培養單位要加強“硬環境”建設,改善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物質環境,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網絡環境、豐富的圖書資料、干凈整潔的教室等硬件設施。目前,部分培養單位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培養的投入力度不夠,沒有為研究生提供充足的學習場所及豐富的圖書資料,無法充分滿足研究生的學習需要。要解決這些問題,相關培養單位應加大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經費投入,并通過設立研究生創新基金、研究生創新中心等方式,優化整合現有的教育資源,提高資源的有效利用率,為研究生的創新活動提供充足的經費支撐和物質保障??梢哉f,良好的硬件設施基礎對推進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至關重要。

第二,相關培養單位要加強“軟環境”建設,營造有利于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文化環境,烘托濃厚創新氛圍,為研究生開展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營造良好學術創新環境。長期以來,各培養單位始終重視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營造創新氛圍,但存在學術活動形式單一、效果甚微等問題。部分培養單位主要通過舉辦學術報告或學術講座來進行學術交流,較少進行其他形式的學術活動,對新媒體技術應用也不廣泛,難以充分調動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部分人文社科類研究生雖然擁有學術創新的熱情,但缺乏良好的學術創新氛圍,最終放棄前沿性、挑戰性的創新性研究。相關培養單位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是必須加強研究生學術道德教育,引導研究生樹立正確的學術觀;二是要開展各種學術活動,通過組織學術沙龍、專家講座等形式,加強師生之間、高校之間、院系之間、高校與科研機構之間的溝通交流,拓寬研究生的學術視野;三是鼓勵研究生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和禁錮,進行大膽嘗試和積極探索,采用新視角、新方法來思考和解決問題。

第三,相關培養單位要加強“軟環境”建設,還應健全有利于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學術評價體系,激發研究生的創新積極性。當前,針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學術評價主要還是以科研成果數量來衡量,較少考慮科學成果的學術價值,以及研究生在科學研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科研熱情、學術道德、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特征。相關培養單位要完善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的學術評價體系,根據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特點,制定符合人文社科類研究生發展特點的評價標準,健全分類評價、應用成果與理論成果對等、定量與定性結合等多元綜合評價機制,從注重成果數量轉化為注重成果質量,鼓勵研究生在遵守學術規范的前提下不斷提高學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相關培養單位還要完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生的學位評價體系,將研究生創新能力作為評價核心,尤其是“學位評價體系中的評價內容、評價主體、評價指標及標準、評價方式等的選擇與構建要按照創新能力評價的要求進行,并突出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評價”[16]。學位評價是監管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相關培養單位要構建與創新能力評價要求相適應學位評價體系,重點評價考核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尤其要強化學位論文研究過程的管理和評價。在學位論文答辯中,相關培養單位既要注重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的創新觀點、創新方法的評價,也要對研究生在答辯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進行評價。

(四)家庭層面: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家庭環境是協同培養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另一重要場域。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要充分考慮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切實發揮家庭在提升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中的積極作用。

第一,要營造家庭創新氛圍,為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提供正確的價值引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要給孩子講好‘人生第一課’,幫助扣好人生第一??圩??!盵9]家庭是人文社科類研究生接觸最早、影響最深的成長環境,是教育引導研究生自幼樹立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基礎和保障。家長的言行舉止、教育理念、知識水平等都對孩子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產生直接影響,這種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實現,也需要良好的家庭環境作為支撐。因此,家長要調動孩子的創新積極性,鼓勵支持孩子的創新活動,給孩子營造一個有益于培養創新能力的家庭氛圍。

第二,要提升家長的教育理念素養,使其重視對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將創新理念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過程中,家長扮演著重要角色,這就要求家長在教育理念上必須作出一定的改變,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豐富教育知識和方法,密切配合學校的教學工作,正面激勵和引導孩子勇于實踐、敢于創新。

第三,要強化家校協同,促進創新氛圍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無縫銜接。在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的過程中,要打造家校合作平臺,增強家校之間的聯動,保持家庭與培養單位、社會、政府的密切聯系。家長要積極主動與教師進行溝通交流,及時了解孩子的學業情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總之,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是實現研究生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也是推動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促進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繁榮發展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選擇。人文社科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協同培養不僅需要通過課程協同、師生協同、資源協同等多元化途徑的作用機制來推進,而且需要完善的政府支持、良好的社會環境、優質的培養單位環境、和諧的家庭環境提供有力支撐。

猜你喜歡
社科類研究生人文
人文
一束光
一束光
一束光
人文紹興
人文社科
社科類學術期刊應堅持的四個原則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論研究生創新人才的培養
清退超時研究生是必要之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