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學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特征的三個維度

2023-03-15 22:27
懷化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唯物主義

吳 雪

(長沙學院,湖南長沙 41002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邁入了新時代,產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作為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應以哲學的方式反映這一新的時代和這一新的成果。我國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主要的觀點有五個:其一,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實質上就是辯證唯物主義(黃楠森);其二,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歸結為認識論(高清海);其三,將馬克思主義哲學歸結為人道主義(叢大川);其四,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性質(張一兵);其五,凸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價值論意義(李德順)。

20 世紀80—90 年代,實踐唯物主義理解模式對傳統教科書模式構成了最大沖擊,它把實踐觀當作全部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觀點,認為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歷史觀、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都建立在實踐觀基礎上。在20 世紀80 年代初,吳江、陳榮富、何畏等學者就提出歷史唯物主義并非把辯證唯物主義推廣到社會領域的產物,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和關鍵,內在地包含了辯證唯物的認識論,因而要以這一核心和關鍵來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一體化。①進入90 年代,俞吾金、王金福等學者不僅反對“推廣論”,而且將那種視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核心和基礎的觀點仍當成局限于人類社會范圍的狹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展現出的整體世界是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對象,它就是實踐唯物主義。②

21 世紀以來,在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的理解上,一些贊同實踐唯物主義的學者如劉福森進一步提出要從實踐唯物主義進入歷史唯物主義③。此后,有學者進一步突出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意義。楊耕否認“推廣和應用論”,認為馬克思的哲學實質上就是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只是它的代名詞。④孫正聿在系列論文中把“歷史”當作解釋原則而不是考察對象,論證了歷史唯物主義本質上是馬克思哲學的整個新世界觀。⑤鄒詩鵬盡管不否定實踐唯物主義,但認為用實踐唯物主義來命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值得商榷,因而有必要從實踐唯物主義范式進到歷史唯物主義范式。⑥

盡管學者們從實踐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等多個方面來概括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特征上,作了深入的探討和激烈的爭論,進而構成了對傳統教科書模式的巨大沖擊,但這種“沖擊”所起的作用只是局限于“破”的意義,即打破了傳統教科書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模式;缺少發揮“立”的作用,即確立對這一哲學的大致統一的理解模式。我們認為,既然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以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哲學,哲學又可以理解為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哲學被解釋為世界觀主要是一種本體論或存在論,哲學作為認識論則是對有關外部世界的認識的研究,哲學作為方法論則涉及到人類把握外部世界的方法),那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特征同樣可以理解為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內在的有機統一。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次深刻的思想革命,它具有區別于以往全部哲學的嶄新特質,由此,無論是作為世界觀,作為認識論,還是作為方法論,它都有別于舊哲學和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與流派。在此,我們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特征問題作出如下回答,它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徹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也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概言之,它是三者有機的、內在的統一。

這種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特征的概括與以往的概括不同之處在于:其一,區別于教材從對象、內容、作用三個方面界定馬克思主義哲學,新的概括同時從世界觀、認識論和方法論三個維度闡釋其本質,因而提供了一個全面認識其理論特征的新視角;其二,與學者們一般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稍有差別,新的概括凸顯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同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同等重要;其三,試圖變換傳統教材體系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以及唯物史觀“條塊化割裂”的缺陷,更加注重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有機的、內在的統一;其四,傳統界定未突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研究對象和作用功能方面同舊哲學的區別,此外,它把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并列,也有可商榷之處。新的概括試圖從與舊哲學的對比中,突出馬克思主義哲學即新唯物主義的“新”,同時也并不簡單地把歷史唯物主義同辯證唯物主義并列。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徹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這一概括包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四重規定:其一,這種世界觀是唯物主義的;其二,這種世界觀的唯物主義是徹底的;其三,這種徹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同時又是辯證的;其四,這種徹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是以實踐為基礎的。

這四個規定都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種與唯心主義相對的唯物主義哲學。那么,何謂唯物主義?它是一種把客觀存在的實在——物質,視為世界的最高本原或本體的哲學世界觀。按照恩格斯的看法,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依據對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的第一個方面即思維與存在何者是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而劃分開的。他還曾把這個第一性的問題即所有哲學的“最高問題”具體規定為自然界與精神誰是世界本原的問題。在他看來,以往的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分為兩派,“凡是斷定精神對自然界說來是本原的……組成唯心主義陣營。凡是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則屬于唯物主義的各種學派”[1]。依據這種解釋,他還特別批判了對唯物主義庸俗化的理解,指出庸俗者將唯物主義解釋成“貪吃、酗酒、娛目、肉欲、虛榮、愛財、吝嗇、貪婪、牟利、投機……而把唯心主義理解為對美德、普遍的人類愛的信仰”[2]。這就告訴我們,不要以為唯心主義愛好自由,唯物主義相信命定(費希特);唯心主義具有理想,唯物主義沒有理想;唯心主義相信歷史進步,唯物主義沒有此類信念。就信念和理想而言,不僅唯心主義者中存在為理想獻身的人,而且唯物主義者(例如一些法國唯物主義者)也同樣如此。在恩格斯看來,法國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德尼·狄德羅就是為真理和正義獻出寶貴生命的人[3]。

需要指出的是,恩格斯認為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還包含另外一個方面,也就是我們的思維是否可以認識外部客觀事物?依據對它的兩種相反的回答而劃分成兩個派別,即可知論與不可知論。在西方哲學史上,休謨和康德被認為是不可知論的主要代表。此外,需要說明的是,哲學本體論的爭論不僅涉及思維和存在或精神與物質的關系問題,而且涉及諸如一般與個別、自由與必然等諸多爭論。所以,除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這兩個基本派別外,還有唯名論與唯實論、意志自由論與決定論等諸多派別。唯名論認為一般或共相只是用來標記同類事物的名稱(如洛色林),不是客觀實在的,但與唯名論相對的唯實論則認為一般或共相是客觀實在的(如柏拉圖)。意志自由論認為人的意志是自由的,意志自由也是一切責任追究的根據,而決定論則否認意志自由,最終陷入宿命論。

我們認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不僅是唯物主義的,而且它的唯物主義是徹底的、辯證的和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

首先,這種世界觀與所有舊唯物主義(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近代17 世紀英國和18 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以及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不同,它的唯物主義是徹底的、完整的。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實現了唯物主義的徹底化,這集中體現在歷史唯物主義或唯物史觀的創立,從而擺脫了從前所有唯物主義的不完備和不徹底,即不僅在自然觀上而且在歷史觀上都實現了唯物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是自然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正如恩格斯所言,“自從歷史也得到唯物主義的解釋以后,一條新的發展道路也在這里開辟出來了”[4]。唯物史觀的創立意味著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們的社會存在與人們的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上,肯定了前者決定后者,即首次唯物主義地解決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使唯物主義成為“完備的哲學唯物主義”“完整的哲學世界觀”[5]。

其次,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與近代機械的、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世界觀不同,是一種與辯證法有機結合的辯證的唯物主義世界觀。這就是說,馬克思主義的整個世界觀,無論是自然觀還是歷史觀,都不僅是唯物的,而且是辯證的,是一種辯證的唯物主義世界觀,從而不僅克服了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而且克服了17—18 世紀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和形而上學性。正如普列漢諾夫所言,“辯證唯物主義是現代唯物主義最突出的特點,它本質上不同于18 世紀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地方就在這里”[6]。恩格斯晚年對巴爾特等人的批評,強調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辯證性,以及他晚年一系列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通信,都指出歷史唯物主義不僅肯定了人們的社會存在對人們的社會意識的決定作用,而且承認后者的相對獨立性和后者對前者的能動的積極的反作用,承認社會歷史是由諸多合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同樣,一般的自然唯物主義的辯證性不僅表現在肯定物質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而且表現在肯定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和能動的反作用。

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嚴格而言,機械論與有機論對應,機械的世界觀對應于有機的世界觀;第二,當人們把形而上學與辯證法相對照時,形而上學主要是指一種哲學思維方式,它孤立地、片面地和靜止地看問題,無視事物的發展和推動事物運動的內在矛盾,看不到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源泉。辯證法則指肯定事物普遍聯系、永恒發展和包含內在矛盾的哲學思維方式。但是,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形而上學并非形而上學的本義,本義上的形而上學是第一哲學,主要是本體論,它要追問萬事萬物存在的最高的、獨立的本體。亞里士多德最先明確地把形而上學當作第一哲學,認為該門學科是對萬物存在和變化的第一原因和原理的探究,而物理學和數學則是第二哲學。本體論(包括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回答世界的本體“是什么”的問題,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這兩種思維方式則回答世界的狀況“怎么樣”的問題。一方面,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問題,是回答世界的狀況“怎么樣”的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換言之,思維方式從屬于本體論。在哲學史上,也不存在脫離于本體論的思維方式。另一方面,是辯證地還是形而上學地回答世界的狀況“怎么樣”的問題,對于回答世界本原“是什么”的問題,又具有明顯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因此,從本體論與思維方式互相結合、密不可分的角度來看,作為本體論的形而上學與作為思維方式的形而上學之間具有內在統一的關系。

再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全部舊唯物主義世界觀和唯心主義世界觀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它不是立足于人的感性直觀和人的能動性的抽象發展,而是立足于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來理解人類感性世界,因而是一種以實踐為基礎的嶄新的徹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舊唯物主義存在以下不足,即僅僅從直觀角度和客體方面去考察對象、感性和現實,“而不是把它們當做感性的人的活動,當做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7]。唯心主義則脫離人們的實踐活動,抽象且片面地強調發揮人的能動性。顯然,不管是舊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共同的缺點就在于沒有從實踐的角度去考察人與世界及其關系。在馬克思看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具有鮮明的直觀性,這種直觀性未把感性或現實解釋為人的實踐活動,因而這種唯物主義在闡述人與環境的關系和人的社會本質的觀點上是不正確的,而且和一切唯心主義哲學一樣,只滿足于解釋世界而不是改造世界。但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則強調了人的感性實踐活動對整個感性世界的能動的改造,把生產勞動視為現實感性世界的前提和基礎,凸顯了人的主體能動性。正如馬克思所言,“這種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和創造、這種生產,正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8]。

總之,徹底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意味著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辯證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意味著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的內在的、有機的結合,而這種完整的、徹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又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或者說,是建立在實踐唯物主義的基礎上的。實踐唯物主義既是唯物史觀或者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也是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唯物主義的基礎,因為他們正是立足于人的實踐活動來理解人類生活于其中的整個自然界的。因此,與古代樸素的唯物主義、近代17 世紀英國和18世紀法國的唯物主義、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等舊唯物主義具有形而上學性、機械性、不徹底性、直觀性不同,馬克思主義新唯物主義具有辯證性、有機性、徹底性和實踐性。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這一概括包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三重規定:其一,這種認識論是唯物主義的;其二,這種認識論是辯證的;其三,這種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

首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一種有別于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反映論,這表明它堅持了認識論問題上的唯物主義基本立場。唯心主義先驗論認為認識不依賴于外部事物,是先于感覺經驗或者是超越于經驗范圍之外的,因而在認識路線上堅持從思想和感覺到物。后人又將這種唯心主義先驗論作主觀和客觀之分,主觀唯心主義認識論把認識束縛在主觀精神的范圍內,強調認識為主觀自生;客觀唯心主義認識論把認識當作客觀精神外化的結果。兩者都不承認認識來源于外界對象,從而使認識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與唯心主義先驗論不同,唯物主義反映論強調認識來源于外部世界,是人對外部世界的反映,不承認生而知之,因而堅持從物到感覺和思想的認識路線。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唯物主義的反映論,承認認識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說,這種認識論是以客觀世界優先于人的認識為基礎的。

可見,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相互聯系、密不可分,因為存在同思維、對象同認識實際上就是密切聯系的。當馬克思和恩格斯把認識當作人類對外部對象的一種反映時,其實早就內含了世界觀,即承認客觀存在優先于人的認識的唯物主義本體論。所以,“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礎是承認外部世界及其在人腦中的反映”[9]。同理,當馬克思站在唯物主義的角度闡明外部事物先于人們的認識時,同樣本能地涵蓋了人們的認識實際上是對外部事物的能動反映的看法。鑒于這種世界觀與認識論的相互聯結和彼此一致,列寧、阿爾都塞等人才認為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

其次,與舊唯物主義消極被動的、直觀的、機械的反映論不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是一種積極能動的反映論,它不僅肯定認識是一種認識主體對客體的反映,而且肯定這種反映是積極能動的和富有創造性的。不僅如此,它還看到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及其相互作用,承認認識表現為永恒和無限發展的客觀過程,這就進一步體現了其辯證性。相反,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看不到認識的辯證性,脫離辯證法來考察認識問題,因而簡化復雜的認識過程,片化多方面的認識要素,固化活生生的認識運動,最主要的是認為認識是一次性完成的,沒有把它看作是一個不斷運動和發展的過程??梢?,舊唯物主義的反映論沒有把認識論和辯證法相結合,從而無法正確認識事物的本質及其發展過程,新唯物主義認識論在深刻理解認識的本質上,堅持認識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實現了認識論的飛躍。

再次,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以實踐為前提和基礎的認識論,它把實踐的觀點視為認識論的第一的、根本的觀點。它以實踐的觀點闡述人的認識活動及其規律,肯定人的認識發生和發展的現實基礎是人們的現實的具體的實踐活動。實踐與認識的關系進一步表現為,前者決定后者,前者是后者的來源、動力、目的,也是檢驗后者是否正確的唯一尺度。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強調認識發展的道路和規律是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如此不斷循環,不斷發展。也就是說,在實踐基礎上認識活動具體表現為由人的感性認識能動地發展到理性認識再飛躍到實踐、指導實踐的不斷反復的過程。以實踐為基礎,認識不斷地由相對真理向絕對真理邁進??梢?,認識和實踐是相互影響,不斷向前發展的,正如習近平所言,“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10]。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那里,理論作為理性認識的產物,對實踐活動發揮了重要的指導意義??梢哉f,沒有正確的理論,就沒有正確的實踐,“科學理論是我們推動工作、解決問題的‘金鑰匙’”[11]。舊唯物主義的認識論的主要缺陷就是完全脫離實踐來分析認識,把認識的主體僅僅視為一種動物性的自然存在,忽略人的主動性;把認識的客體歸結為固定不變、僵死的對象,忽略對象的變化發展;把人對客觀對象的反映看作主體被動地接受客體刺激的過程,而非具有創造性和改造的過程。一句話,舊唯物主義不能正確地理解人類實踐的實質,看不到實踐在社會生活和人的認識活動中所起的關鍵性作用。

三、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

不僅可以把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認識論歸結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特征,而且可以把同世界觀和認識論具有相同特征的方法論也視為這一哲學的理論特征。這一概括依然包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的三重規定:其一,這種方法論是唯物主義的;其二,這種方法論是辯證的;其三,這種方法論是以實踐為基礎的。

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所提供的最主要的思維和認識方法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簡稱唯物辯證法。換言之,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核心內容,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方法。

首先,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不同,唯物辯證法內在地包含了唯物主義,或者說,這種辯證法以唯物主義為基礎和前提,甚至還可以理解為馬克思主義把唯物主義本身就當成一種觀察和認識世界的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指出,他的辯證法同黑格爾的辯證法完全不一樣,因為黑格爾認為人的思想決定或產生客觀事物,客觀事物僅僅是人的思想的外化。但是,在他自己那里,“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12]。也就是說,物質決定觀念,觀念只是物質在頭腦中的表現形式,因而他把辯證法建立在唯物主義的基礎上。

在這里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辯證唯物主義與唯物辯證法其實是同一個東西,但這兩個術語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進行表達,辯證唯物主義主要指一種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體現的是一個本體論概念,它既不同于黑格爾的辯證唯心主義,也不同于17—18世紀機械的、直觀的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則主要指一種既唯物又辯證的方法論,體現的是方法論意義,它不同于唯心主義辯證法,二者表面上似乎有所區別,但實質上它們都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這就使得兩者歸根到底是同一的。辯證唯物主義具有方法論意義,正如唯物辯證法也具有本體論的意義一樣??梢?,作為方法論的辯證唯物主義其實就是唯物主義辯證法。

其次,這一方法論的辯證性主要體現在對黑格爾辯證法合理內核的吸收和運用,因為它強調萬事萬物是普遍聯系和變化發展的,認為客觀世界是一種過程,即“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13],其中每個事物或組成部分處在普遍聯系即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當中?,F在,人們所談的“系統觀念”就是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觀點的具體體現,它強調普遍聯系著的事物本身就是一個系統,“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14]。因而“系統觀念”作為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具有辯證性。此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也在有別于近代形而上學的方法論上體現其辯證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的導論部分,旗幟鮮明地談到近代哲學的思維方式是形而上學的。他指出,在認識自然界時,人們習慣于把自然界的各種事物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這種做法雖然對認識自然界的發展有促進作用,但沒有用聯系和運動的觀點考察自然界,因而使自然界的事物脫離于整體的自然過程。也就是說,與從運動、變化和活的狀態去認識自然界的做法相反,他們總是從靜止、固定不變和死的狀態去考察自然界,這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15]又被洛克和培根運用到哲學上去了??偟膩碚f,與近代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相區別的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的方法論是一種特別強調事物運動的過程、注重把握事物的整體、承認萬事萬物聯系、變化和發展的方法論。

再次,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也不是與人的實踐活動完全無關的方法論,而依然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由于辯證唯物主義的歷史觀和自然觀都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因此,對整個人類感性世界的辯證的理解,也始終是從實踐這種能動的活動入手的。唯物辯證法所講的世界的普遍聯系和永恒發展,以及作為內在動力的矛盾,說到底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展開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自身的靈與肉的聯系、發展和矛盾,實踐本身就是一個富有辯證意味的矛盾統一體。例如,在物質生產實踐中,人們通過改造自然界來滿足自身需要,而這個改造的過程就是一個對自然界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過程。另外,作為由唯物辯證法所揭示的事物變化發展的對立統一、量變質變、否定之否定等一般規律,也是從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總結出來的。因此,唯物辯證法有關萬事萬物普遍聯系、變化發展以及內在矛盾的所有觀點,歸根到底都要立足于人的實踐活動加以理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說到底是一種實踐辯證法。

唯物辯證法作為一種實踐辯證法,一方面,體現了邏輯和歷史的統一。歷史是關于人類物質生產活動和生活活動的過程或記錄,邏輯是以現實生活為根據的思維的抽象,它用一些具有普遍特征的概念或概念之間的關系來說明現實事物以及現實事物之間的關系。因此,歷史是邏輯的根基,邏輯是歷史的能動的再現。唯物辯證法作為一種揭示社會歷史規律的方法論不僅具有思維方式的抽象性,而且具有歷史現實性,所以它內在地包含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另一方面,唯物辯證法不僅是一種揭示客觀世界本質和規律的理論,而且是一種人們運用客觀規律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它只有既作為理論又作為方法,才同時具有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在這個意義上,唯物辯證法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統一。因此,唯物辯證法作為實踐辯證法既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相統一,又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相一致。事實上,不僅唯物辯證法和實踐辯證法、邏輯和歷史、理論和實踐兩兩相統一,而且這幾對范疇之間的關系也是緊密相連、可以相互打通的。

總的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建立在實踐前提和基礎上的徹底的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的內在的、有機的統一,是包含歷史唯物主義在內的辯證唯物主義哲學,但首先是實踐唯物主義哲學,它不滿足于解釋世界,而要求能動地改變世界。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作為時代精華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將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深入而不斷發展,并以嶄新的哲學方式解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和時代之問。

注釋:

①吳江“從舊唯物主義到新唯物主義——致一位同志的信”,《江漢論壇》,1983 年第7 期;陳榮富“歷史唯物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體系問題”,《學術月刊》,1982 年第2 期;何畏“馬克思創立的是歷史唯物主義一體化哲學”,《哲學研究》,1983 年第3 期。

②俞吾金“論兩種不同的歷史唯物主義概念”,《中國社會科學》,1995 第6 期;俞吾金“重新認識馬克思的哲學和黑格爾哲學的關系”,《哲學研究》,1995 第3 期;俞吾金“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而不是實證科學——兼答段忠橋教授”,《學術月刊》,2009 年第10 期;王金?!啊畯V義歷史唯物主義’、‘狹義歷史唯物主義’概念的規定及其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兼與張一兵同志商榷”,《南京社會科學》,2000 年第6 期。

③劉福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主體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和社會歷史性原則”,《社會科學戰線》,1991 年第3 期;劉福森“從實踐唯物主義到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探討》,2001 年第6 期。

④楊耕“歷史唯物主義:一個再思考”,《河北學刊》,2003 年第6 期。

⑤孫正聿“歷史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哲學研究》,2007 年第3 期;孫正聿“歷史唯物主義的真實意義”,《哲學研究》,2007 年第9 期;孫正聿“歷史唯物主義與哲學基本問題——論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哲學研究》,2010 第5 期。

⑥鄒詩鵬“何以要回到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范式?”,《哲學研究》,2010 年第1 期。

猜你喜歡
唯物辯證法辯證唯物主義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何以言“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前世”“今生”與“再生”
實踐唯物主義的三重辯護
唯物辯證法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雙重視域下的“意識形態終結論”批判
淺談作業成本法——以哲學的視角
淺談作業成本法——以哲學的視角
知識產權制度未來發展試析——基于辯證唯物主義觀視角
例談數學教學中辯證唯物主義的滲透
高等數學教書育人例談
哲學唯物主義不必擁抱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解釋
“新唯物主義”與馬克思哲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