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克思人民共享的財富公正分配觀探析

2023-03-22 13:40賀漢魂
倫理學研究 2023年6期
關鍵詞:公正分配馬克思

賀漢魂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1]。在新發展理念中,共享理念最具倫理意蘊,關注的是公平正義,習近平指出:“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保?](199)公平正義(簡稱為公正)關注的重點是人民共享發展成果,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增進民生福祉,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保?]人民共享的發展成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物質生活資料,分配是實現人民共享物質生活資料、促進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分配制度是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1]。在馬克思財富(本文指物質財富)分配觀中,人民共享是根本旨趣,勞動正義是實行人民共享的根本依據,勞動正義保障人民共享是馬克思財富分配觀的根本公正精神。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要努力建設公正的分配秩序。馬克思人民共享的財富公正分配觀為新時代建設公正的分配秩序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方法論指導,應認真研究之。

一、人民共享:財富公正分配的根本判斷

共享一詞中的“享”意指享有(持有且由此帶來享受)、享用(使用且由此帶來享受)以及享受(持有、使用帶來幸福、快樂的感受),共享一詞中的“共”可以理解為共時間、共地點,也可以理解為共對象,所以,共享可以有兩方面的理解:一是人們共時間、地點地直接享有、享用、享受相同或不同的事物;二是人們在不同時間、地點享有、享用、享受相同的事物。享有是享用、享受的前提,占有是享有的前提,“即通過自己同對象的關系而對對象的占有,對人的現實的占有”[3](189)。分配是人們占有進而享有一定事物的基本途徑。分配的根本前提是社會有可分之事物,人們有享有、享用相同(主要指同性質)事物的共享之需要,從而對可分之事物提出分配的要求。對于只能由人們共時間、地點共享的事物,實行共享的基本方式是分配共享的權利與機會,對于可由人們分別享有、享用的事物,實行共享的基本方式是直接分配該事物。人們不合理的需要不應滿足,人民真實的需要應努力滿足,否則均不公正。就分配對象而言,不應分配的事物可歸類如下。

一方面,能夠共享卻不應共享和人們希望共享卻無法共享的事物不應分配,分配它們是不公正的。能夠共享卻不應共享的事物主要指:其一,人是共享的主體,人們的不少需要通過人體本身才能滿足,但這些需要是個性化的,人的身體不應通過分配成為一些人共享或獨享的對象。馬克思舉例說,戰爭使得婦女成為犧牲品,把她們分與一些人們享有、享用,“這表現了人在對待自身方面的無限的退化”[3](184)。其二,有害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勞動產品不應共享,不應分配。馬克思批判工人食用的面包“含有一定量的人汗,并且混雜著膿血、蜘蛛網、死蟑螂和發霉的德國酵母”[4](289)(這些面包是資本家分給工人的)。其三,偶然而成的天賦及在此基礎上“七分靠打拼”形成的能力無法共享,不應分配。馬克思指出社會主義社會應實行按勞分配,“在這里面平等的權利按照原則仍然是資產階級權利”[5](434),不可避免會造成收入不平等的后果。這實際上是認可了個人的天賦與能力無法也不應該通過分配讓人們共享。

另一方面,應由人民共同享用的事物,妨礙人民實行共享的分配是不應該的分配,分配它們也是不公正的。其一,自然財富不應通過分配由一些人獨享。陽光普照大地,空氣飄移不定,無須分配便可由人們共同享用,分配后反而妨礙人民共享之,即為不公正。馬克思批判資本家把節約空間作為降低成本的手段,“使工人擁擠在狹小地方的情況多么嚴重”“使呼吸器官的疾病大量增加”[6](106)。土地是拿不走的,正因為如此,一些人可以強力阻止他人使用土地,從而影響人民共享其使用權、收益權,馬克思舉例說,那些占有瀑布的工廠主就“不允許不占有瀑布的那一部分工廠主利用這種自然力”[6](727)。其二,對社會財富(財富分為自然財富與社會財富,社會財富一般指勞動產品)的分配妨礙人民共享也不公正。一是不應把人民聯合生產而成的生產資料分與個人變成私有財產,否則必定妨礙人民充分共享生產勞動和生活資料,馬克思認為,“在協助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4](874)才能重建個人所有制。這一觀點實際上對此進行了說明。二是人民有些需要必須通過公共產品來滿足,不應將這些公共產品分配給一些人獨享。馬克思強調進行個人收入分配前要扣除一些用于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等公共事業。

如上應由人民共同享用的事物,社會并無辦法有效保障所有人民共時間、地點地共享之,所以,又不得不分配它們。解決此問題的基本辦法就是分配享用它們的權利與機會。對空氣、陽光等不可分之物,將人們安排到不同地區進行生產、生活,人民將享用到不同質量的空氣、陽光,這相當于進行了分配。土地所有權當然不應分配,但“土地為了再生產或采掘的目的而被利用”[6](875),土地占有權、使用權還是可以也應該被分配。人們的天賦與能力之形成具有偶然性,但偶然中有必然。馬克思指出勞動力價值“包含著一個歷史的和道德的要素”[4](199)。其中社會教育條件、家庭物質條件是個人天賦、能力形成的重要前提,它們的形成可以通過分配生活資料、教育機會作出一定改變。此外,勞動能力本身雖然無法共享,但是要進行生產,除先要分配生產工具外,還要實行“社會成員在各類生產之間的分配”[7](20),勞動能力的使用是可以通過分配(配置)實現共享的,即為大家服務,基本要求就是按勞動能力分配勞動機會,進而在各盡所能的基礎上實行按勞分配、按需分配。

如上分析說明,應通過分配來實現人民既共同享有,又共同享用,進而共同享受的事物只能是通過勞動生產得到的物質生活資料。馬克思指出消滅資本主義生產資料私有制后要重建個人所有制,其中聯合生產的生產資料因為要重新用作生產資料,“這一部分依舊是社會的”[4](96),不應分配,生活資料則只有分與聯合體成員,他們才能共同享用之,所以,“這一部分要在他們之間進行分配”[4](96)。恩格斯更明確指出,“社會所有制涉及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個人所有制涉及產品,也就是涉及消費品”[8](138)。生活資料之所以應通過分配由人民共享,可從如下兩方面進一步分析。

一方面,物質生活資料需要是人民的最基本需要,馬克思指出:“在吃喝這一種消費形式中,人生產自己的身體,這是明顯的事?!保?](14)這也是滿足人民其他需要的根本基礎、實現人生幸福的根本前提,如恩格斯強調的,人民可以通過觀念上的權利來滿足的幸福欲望只占極其微小的部分,“絕大部分卻要靠物質的手段來實現”[9](293)。馬克思明確指出那些靠別人恩典而活的人民不得不“把自己看成一個從屬的存在物”[3](195)。馬克思之所以稱資本主義社會為現代奴隸制度,重要原因在于資產階級分配給工人的幾乎只限于維持工人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而且工人從事的“勞動越使人感到厭惡,工資也就越減少”[10](38)。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民享有生活資料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基礎,簡單的邏輯就是馬克思所指出的:活著是人們創造歷史的前提,這“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3](531)。

另一方面,分配是實現人民共享生活資料的根本途徑。人們獲取生活資料的途徑,除個別人采取偷盜等不道德方式外,基本的包括自給自足、分配與交換。對于多數人而言,交換與分配才是享有進而享用生活資料的基本途徑。二者的基本區別在于:其一,交換是交換者彼此交換對自己相對無用之物,“每一個商品占有者都只想讓渡自己的商品,來換取另一個具有能夠滿足他本人需要的使用價值的商品”[4](105)。這意味交換將產生兩種結果:一是人們在滿足自己的需要后才進行交換,交換的結果可能是彼此享用到雙方的勞動產品,實現共享;二是人們只是為他人生產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交換者實際上只是彼此分享而不是共享雙方的產品。與交換不同,分配是將人們合作而成的生活資料分與人們共享,可直接增加接受分配者共同享有、享用生活資料的數量,進而增加共同享受。其二,馬克思指出,商品交換在原始社會后期產生,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消失。與交換不同,消費的個體性決定了只要是合作而成的生活資料就應該分配,否則人民無法進行個性化的消費。事實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也要在家庭等自然經濟單位中進行分配,而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則實行按需分配。其三,分配是交換的基礎,馬克思指出,“分配決定產品歸個人的比例(數量)”[7](13),交換的產品往往是分配而來的,“交換決定個人拿分配給自己的一份所要求的產品”[7](13)。其四,人民獨建而成的成果可由人們共享,實現共享的方式可以是交換,也可以是分配。生產社會化越發展,產品越來越多由人們共同生產而成,生產單位出賣商品得到貨幣收入,再對人們進行貨幣收入分配,此時,交換成了分配的基礎,但交換由交換者負責,廣大勞動人民直接關心的還是收入分配??傊?,較之于交換,分配在實現人民共享生活資料方面是永恒的,且效果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就如威廉·湯普遜所言,對社會而言重要的不僅僅是擁有財富的多寡問題,“而是財富的正確分配問題”[11](16)。那么為什么總有人主張完全通過市場交換實現財富共享呢?亞當·斯密指出,市場交換中“財產對他直接提供的權力,是購買力,是對于當時市場上各種勞動或各種勞動產物的支配權”[12](15)。由此看來,他們不愿說出的秘密可能在于保障強勢者以對自己相對無益的財富換取弱勢者較多資源或優勢資源,從而達到支配他人的目的。

人民共享既是判斷分配對象公正性的根本依據,也是判斷分配方式公正性的根本依據。亞里士多德指出:“公正就是在非自愿交往中的所得與所失的中庸,交往以前與交往以后所得相等?!保?3](101)人們“得失”的是利益,所以,可直接理解為“公正是平等(相等、等同)的利害相交換的善的行為,是等利(害)交換的善行”[14](303)。所謂“等”包括數量與比值相等兩方面。分配是個體向社會貢獻利益,個體再從社會獲得不同于自己向社會貢獻的利益,這也是交換:一方面,個體為社會作出貢獻,社會因此增加利益總量,個體通過分配得到收入,這是社會與個體進行等利交換;另一方面,個體向社會貢獻利益是付出代價的,社會保障個體獲取利益也要付出代價,這是社會與個體進行等害交換。人是利益的動物,人們只有在所得大于所失時才會自愿交換。人們之所以愿意進行等害交換是因為若不如此,所失更大,甚至是一無所有。所以,等害交換實質也是等利交換,至少是有利可圖的交換。分配也是如此,人民之所以愿意接受分配,是因為只有社會才能對所有社會成員上交的利益進行重新組合、調配,從而保障所有人民獲得超過通過自給自足或交換方式獲取的利益。

社會分配給個體的物質生活資料是勞動產品,將其理解為交換時,何以確定誰在交換、交換什么、如何實現交換的等利害要求呢?馬克思指出,勞動是人類通過自身活動與自然界發生物質變換的過程,人們享有、享用的自然資源本就是重要的物質利益,人們與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交換實際是圍繞生產勞動進行利益交換。在勞動過程中,人們必須彼此借用人力與物力,這更是直接的利益交換。馬克思指出,“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類特性”[3](162),勞動就是體現人的生命自由的活動,勞動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也就同時改變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蘊藏著的潛力發揮出來”[4](208);勞動同時又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使得勞動者“犧牲同樣多的安寧、自由和幸?!保?](60,腳注16)??梢?,勞動過程還是勞動者自己進行著勞動的有用性與有害性相交換的過程。勞動者若自給自足地生活,往往只會進行利害得失的自我平衡而不存在等利害的交換,商品交換則既是不同商品使用價值的“等利”交換,也是不同商品價值(勞動付出)的“等害”交換,因為人們耗費在商品上的勞動只有耗費在對別人有用的形式上才被承認為社會勞動。按勞動貢獻分配生活資料契合了等利害交換的公正要求,這與公正交換的實質是一致的,不同處在于社會要對個體利用自然與社會資源進行公正的評判,并作出相應的扣除(本文下節詳論此),這是商品交換本身無法顧及、難以解決的,這一點進一步說明了在實現人民共享生活資料方面,公正分配比公正交換不但更加普遍、永恒,而且更為全面,因而更加有效。

分配是永恒的,公正分配的要求自然也是永恒的。對此論斷人們可能會質疑:其一,分配關系具有歷史性,公正分配的要求豈會永恒。休謨指出,“正義只是起源于人的自私和有限的慷慨,以及自然為滿足人類所準備的稀少的供應”[15](536)。馬克思更明確強調“這些分配關系的歷史性質就是生產關系的歷史性質”[6](1000),還指出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實行的是按需分配,生產力極度低下的原始社會實行的是平均主義分配。其二,分配關系具有階級性,公正分配的要求豈能永恒。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塔克和伍德就依據馬克思說過資本主義公正分配“是在現今的生產方式基礎上唯一‘公平的’分配”[5](432)而認為馬克思是反公正的且沒有批判資本主義分配不正義。

我們認為公正分配要求的永恒性與分配關系的歷史性、階級性并不矛盾,至少在馬克思人民共享的公正分配觀中并不矛盾。其一,馬克思強調公正分配的歷史性是在強調“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5](435),說明實現人民共享,不同時期的財富公正分配觀往往不同,也應該不同。原始社會的平均主義分配是按人民的最基本需要進行分配,保障了勞動力與物質資料不斷實行簡單再生產(此時期的平均主義分配也非絕對的平均分配,如承擔艱巨狩獵任務的成年男子大多比小孩子多分一點食物,從而保障了不同強度的勞動得以進行)。到了共產主義社會,馬克思指出,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原則的前提是生產力高度發達,勞動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5](435)?!案鞅M所能”意味勞動者可以自愿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人民充分享受著勞動過程的快樂,實現了共建就是共享的勞動正義精神(對此,本文第三節詳論之)?!凹w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意味生產財富的方式及財富的數量、品種豐富多樣,人民充分共享了勞動成果??梢?,原始社會的平均主義分配與共產主義社會的按需分配仍然合乎勞動正義的公正精神。其二,馬克思強調資本主義分配是在現今的生產方式基礎上唯一“公平的”分配,這只是說明了資產階級的公正分配觀只是他們在“自嗨”,是違背人民共享精神的虛偽公正觀,馬克思質問道:“難道資產者不是斷言今天的分配是‘公平的’嗎?”[5](432)可見塔克和伍德誤解了馬克思。

二、共建才能共享:財富公正分配的根本要求

關于共享的實現,習近平指出:“共享是共建共享。這是就共享的實現途徑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過程也是共享的過程?!保?](215)共享是共建共享的論斷既說明了共建之成果應由共建的人民共享,這是共建者的權利,亦說明了人民共享的成果是人民共建而成的,共建才能共享,所以,共建又是人民的義務。創造財富的生產勞動是人民最基本的共建活動,共建才能共享意味著勞動是有勞動能力者的基本義務,馬克思強調社會主義國家要“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成立產業軍,特別是在農業方面”[10](53),并嚴厲批判游手好閑的流氓無產階級是“??可鐣妥郎系臍埜o埳畹姆肿印保?0](95)。共建才能共享,就整個社會而言,指的是進行共建是人民實現共享的基礎,對具體共建者而言,不僅指共建者才有共享的資格,也指對共建的貢獻大小決定共享成果的多少,否則便意味著部分共建沒有實現為共享,同時往往意味一些未參與共建者也參與了共享,如此一來,共建才能共享的公正要求實際上就失靈了。共建意味共建者在付出,對共建者而言是利益之“害”,共享對共建者而言是獲取利益之“用”,因此,共建才能共享是公正分配的重要內容和根本要求。

收入分配中實踐共建才能共享的精神就是實行按貢獻分配,這是毋庸置疑的道理,如克拉克所言的“每一種生產要素都賦予一種相應的報酬,這就是分配的自然法則”[16](3)。勞動是財富之父,共建才能共享主要指要實行按勞分配。這是符合公正要求的分配:勞動產品是勞動者付出體力與腦力為社會貢獻的成果,社會將勞動產品中的物質生活資料分配給勞動人民享有、享用,人民由此得到享受,合乎公正原則中“交換”的實質;多數勞動產品是不同勞動者共建而不是單個勞動者獨建的成果,按勞分配的基本要求就是多勞多得、不勞不得,這合乎公正原則等利害交換中的“等”的要求。至于勞動貢獻如何衡量才是公正的,馬克思實際上論述了兩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是勞動產品應是對人民有用的產品,否則,“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4](54);二是勞動是勞動者的生命力付出,應根據勞動者的體力與腦力付出進行分配?,F實中,特別是在商品經濟社會中,無用甚至有害的勞動產品常常被分配(往往是先把這些產品賣掉,獲得收入,再對生產者進行分配,甚至是實行按勞動貢獻分配,從而掩蓋分配的不公正性),勞動者的腦力與體力付出又根本無法精準計量。前一情形是否意味著按勞分配本就不應該實行?后一種情形是否意味按勞分配根本無法實行?進而言之,這是否意味共建才能共享并不公正,即便公正也只是無法實行的道德烏托邦而已。這樣的疑問,依據馬克思的商品理論中的公正意蘊可以進行科學的解答。

其一,馬克思論述了商品生產者實際是為他人生產勞動產品,他們真正關心的是把自己的私人勞動實現為社會勞動,“而不問他自己的商品對于這另一個商品的占有者是不是有使用價值”[4](105)。消費者往往難以監督,也沒有時間監督生產,所以,商品經濟容易出現產品不安全的問題。更嚴重的是,不安全的產品多是一些人共同生產而成的,形式上,只要對生產者實行按勞分配便是公正的分配,但就整個社會而言,這是在鼓勵危害社會,越是按勞分配,便越是不公正。從邏輯上講,消滅商品經濟,所有人民,包括主導分配的管理者,均要共享同樣的生活資料,有利于阻止發生這樣的事情。但是商品經濟順應了人的利己性,是人類必然要經歷的經濟形態,在不具備相應條件時,倉促消滅一切商品經濟,后果只能是如馬克思指出的,“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3](538)。馬克思這里所謂“全部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包括生產力發展不高致使產品數量與種類不足,引發了人民的食品爭奪戰,導致管理者以公權多占多吃的腐敗現象。所以,在生產力還未發達到可以使商品經濟自行消亡的情況下,只能實行市場經濟下的按勞分配,即出賣商品,實現商品價值后,再在生產單位按勞動貢獻進行貨幣收入分配,但只有切實保障具有真實使用價值(滿足人民真實需要)的商品實現價值,才能解決好不安全產品的問題。

其二,勞動者進行勞動付出的體力與腦力的確無法精準計量,但時間最寶貴、最客觀,勞動所要花費的時間可以精準計算,因而勞動時間可以作為價值計量的依據。馬克思指出,不是個別勞動時間,而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價值。從價值形成上看,在現有的、社會正常條件下,在平均勞動強度與勞動熟練程度下,生產某種使用價值的時間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一種含義。從價值實現上看,社會需求決定分配到某類產品的生產時間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二種含義。個別勞動時間是“獨建”而非“共建”的時間,所以,馬克思所指的第一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意味著要由社會判斷勞動者在共建活動中的勞動付出,第二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意味著只有滿足社會共享需要的勞動付出才應該實現為價值。在市場經濟下,實行按勞分配,先是某類產品依據社會需要實現價值量,然后生產單位再對已實現的價值量,根據不同勞動者的勞動付出進行等比例的分配。如果說計劃經濟中實行按勞分配必然導致同一單位不同勞動者收入不平等的結果,那么市場經濟中實行按勞分配將進一步導致付出同等勞動的勞動者在不同單位獲得的收入不平等的情況。前一種情況合乎第一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形成的內涵,后一種情況合乎第二種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價值實現的內涵,所以,這些不平等都是公正的不平等。

財富生產必然要使用一定的生產要素,由是,人們有了按生產要素分配一說。按生產要素分配實際是對提供生產要素者進行分配。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公正性自然可以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其一,人們一般認為按勞動力分配即勞動者得到工資。實際上,勞動力自身對財富創造并無實際貢獻,只有在勞動后才能體現為在財富生產上作出了貢獻。勞動分為必要勞動(為自己生產勞動力價值)與剩余勞動(為他人或社會生產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社會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但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工資往往會多于勞動力價值,只是再多也不會等于,更不會超過勞動創造的價值(否則資本家完全成了慈善家),所以,按勞動力分配可以視為是不充分的按勞分配。其二,生產資料價值只能是轉移,然后從出賣商品中提取價值,實行折舊。折舊的價值一般不能用來分配,而是用來維修或購買新的生產資料。依此邏輯,生產資料貢獻不僅在物質上,而且在價值上均不應該分配。據此分析,本文認為按生產要素分配并不是真正的分配,而是市場經濟中的一些人憑借投入的生產資料一次或多次得到報酬,生產單位則因為購買他人的生產資料一次或分期地支付報酬,也就是說,這樣的分配實質是利潤的分割(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中,資本對利潤的分割被說成是資本主義分配的重要內容,所以,稱其為按生產要素分配是合乎習慣用語的,而且更清晰地體現了分配的實質就是交換)。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生產資料包括機器設備等有形的生產資料和技術、信息、品牌等無形資產。機器設備等有形的生產資料在使用過程中不斷磨損,價值不斷轉移,最終近于消失。技術、信息、品牌等無形資產不存在物質磨損的問題,只要它們的作用(商業價值)還在,這樣的利潤分割便可以繼續,這就特別容易導致不平等的收入分配情況,再加上無形資產容易虛擬化,容易被少數人壟斷,實行這樣的利潤分割的確容易偏離人民共享的公正分配精神。但是生產者購買他人的技術、信息、品牌主要是因為他們自己極難,甚至根本不可能以己之力生產出來,所以,這樣的利潤分割本身并不違背公正原則。對于此種公正的不平等,打破壟斷、調節由此產生的高收入,以此促進人民共享才是公正之道。

按生產要素分配實際上是對提供生產要素者進行分配,所以,其公正性的關鍵是生產要素的所有權與占有權合乎公正。生產工具大多是勞動者聯合創造的,土地等自然資源屬于全體人民所有,所以,在多數情況下,按生產要素分配應是依此對聯合勞動者和全體人民分配。當然,生產資料也可能就是勞動者自己生產的,還可能是勞動者購買的,自己用來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包括將生產資料變成資本,成為私營企業主)。馬克思指出,私有制總體上可分為以自己勞動為基礎和以剝削他人勞動為基礎的兩大類,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的重要原因在于“后者不僅與前者直接對立,而且只是在前者的墳墓上成長起來的”[4](876)。更重要的是,私營企業主雖然存在占有工人的剩余價值的剝削性的一面,但也不能因此否定他們在創造就業機會、實現共建就是共享方面作出的貢獻(本文下節對此詳細分析)??梢?,馬克思共建才能共享的財富公正分配觀為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

共享應是全面共享、全民共享,合而言之就是全體人民全面地共享。勞動人民是人民中的大多數,全體人民全面共享首先指勞動人民共享物質生活資料。馬克思指出,即便孤立勞動能創造出使用價值,但它也“既不能創造財富,又不能創造文化”[5](430)?!皠撛焓褂脙r值”的勞動指創造勞動產品的生產勞動,“創造財富”的勞動主要指促使勞動產品成為人民消費對象的非生產部門的勞動,如交通運輸、商業買賣部門的勞動。以運輸業為例,馬克思指出,位置變化使得物品成為人們真正的消費對象,“從而使運輸業的追加生產過程成為必要的”[17](168)?!皠撛煳幕钡膭趧又干鐣幕逃?、管理部門的勞動??梢?,在馬克思看來,一切從事對社會有益工作的人均是勞動人民。術業有專攻,不同的人從事不同行業的勞動更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效率,再進行交換或分配顯然比由一些人包打天下更容易實現人民共享物質生活資料。

既然這些人也是以勞動的方式參與共建,在物質生活資料分配上,自然也應對他們實行按勞分配,基本方式就是具有同等級別勞動力(大體可依據工齡、學歷計算)的勞動者在同樣時間作出的貢獻與付出的代價大體上可與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被同等對待,馬克思贊揚巴黎公社對公務員的收入分配不分職位高低,“因為這些勤務員總是在公眾監督之下進行工作的,他們所得的報酬只相當于一個熟練工人的收入”[5](196)。馬克思還指出,隨著社會發展,一般管理費用因為與生產沒有直接關系,“這一部分一開始就會極為顯著地縮減,并隨著新社會的發展而日益減少”[5](433),而學校、保險設施等用來滿足人民共同需要的部分是人民共享一切發展成果的重要表現,“這一部分一開始就會顯著地增加,并隨著新社會的發展而日益增加”[5](433)?!皽p少一般管理費用”主要指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可以減少,從而使得總體費用減少,而不是指這些人的收入要減少(這是違背人民共享的公正分配精神的)?!霸黾佑脕頋M足人民共同需要的部分”主要指從事這些工作的人應該增加,從而總體費用會增加。通俗地講就是社會越發展,官僚隊伍應縮減,教科文隊伍要擴大。

全體人民包括無能力和無勞動機會的人,馬克思指出確保這些人共享物質生活資料的前提是在進行個人收入分配前,社會要先扣除一些用于“為喪失勞動能力的人等等設立的基金”[5](433)“用來應付不幸事故、自然災害等的后備基金或保險基金”[5](432)。生產勞動是在社會中進行的,若不先扣除一些物質生活資料用以滿足所有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最容易受傷害、受傷害最嚴重的還是廣大勞動人民,相反作出這些扣除,最終“又會直接或間接地用來為處于社會成員地位的這個生產者謀利益”[5](433)。

共生共享是作出如上扣除,再進行分配的根本依據。共生,簡單理解即指共同生活,共生共享既可以理解為共生者應該共享,這是強調共生者有權向社會提出共享生活資料的要求,也可以理解為共生者才能共享,這是社會對提出共享要求的人們進行資格審查。共生本身就是共生者為社會存在、發展作出了基本貢獻:一是所有人在組成社會、貢獻了人口紅利這一基本貢獻上是平等的;二是遭遇天災人禍的人實際是為他人躲過劫難作出了貢獻;三是將有限勞動機會讓與他人的人犧牲了共享勞動的機會;四是人們在青年、中年時期努力勞動的重要目的在于保障自己及家人在無法勞動時也能共享發展成果;五是人之初,人并不是作為勞動者,“而是作為所有者與自然相對立”[18](109)。自然資源應由全體人民共同享有,“社會運動將作出決定:土地只能是國家的財產”[5](232-233)。人民以國民身份平等地貢獻了自然資源使用權??傊?,實行共生共享的分配雖然的確含有同情的因素,但歸根到底還是在于這些人在社會共建方面作出了直接貢獻,間接地為財富生產作出了貢獻。

對如上扣除進行分配與按勞分配也不相違背,因為從事具體勞動的人通過按勞分配已經獲取了較大數量的財富,又共享了勞動的快樂,他們在生活資料分配方面的“少得”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得到了補償。那些因不可抗力受傷害大的人,在社會共建方面的貢獻也較大,依據共建才能共享原則,他們理應多分一些。不同的人在青年、中年時期的勞動貢獻不同,依據共建才能共享原則,他們的養老待遇也應有所差異。這些人對財富生產作出貢獻的間接性特征非常明顯,保障這些人共享生活資料的根本基礎是生產出勞動產品,所以馬克思強調,分配前扣除多少“應當根據現有的物資和力量來確定,部分地應當根據概率計算來確定”[5](433)。至于馬克思承認“這些扣除無論如何根據公平原則是無法計算的”[5](433),這并不是馬克思反對公正分配的證據,因為馬克思此處只是強調無法根據公平原則準確計算扣除多少,而既不指作出扣除無公正依據,更不指對扣除部分進行分配可以不講公正。實現人民共享的公正分配具有歷史性,不同時期實行共生共享原則的公正分配也應如此??傮w要求是:在生產力水平不是高度發達、社會財富不是十分豐富時,社會只能按人民的基本需要進行分配,以保障全體人民共享基本生活資料;社會越發展,全體人民為社會共生作出的貢獻越大,社會分配給全體人民共享的生活資料就應該做到也可以做到越來越豐富。

三、共建就是共享:財富公正分配的根本指向

共建共享的重要內涵包括共建就是共享,即共建活動本身給共建者帶來享受。共建就是共享本身也可以理解為共建才能共享(參與共建的活動才能享受該活動的快樂),人們常常將共建才能共享與共建就是共享并論,但二者的側重點還是有些不同:共建才能共享重在指人民共享共建的成果,共建就是共享重在指人民共享共建活動本身。馬克思強調:“如果一個人只同自己打交道,他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在非常罕見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滿足,而且決不會對己對人都有利?!保?](292)創造財富的生產勞動多是人們共建的集體活動,馬克思此論述說明了勞動快樂必須由人民共享之才能成為真正的快樂。

既然共建就是共享,那么分配共建的機會就是公正分配的重要內容,所以,按勞分配本身就包括分配勞動機會。同時,既然公正分配已通過實行共建就是共享的方式在一定程度得以實現,那么在勞動不是使人痛苦的異化勞動的情況下,多勞多得的按勞分配就不應只是表現為多分配物質生活資料,還應包括獲得更多的勞動享受,即“多勞”本身就是“多得”。由此看來,馬克思提出的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則本身就內含了實行按需分配的基本路徑:既然做到了各盡所能,人民充分共享了勞動的快樂,分多分少又不妨礙人民共享生活資料,在分配不是過度不公正的情況下,多數人也就不會太在意分多分少了。這樣的分配才是理想的分配,因而是公正分配的重要指向。馬克思指出人的物質消費“是人的能動和人的受動,因為按人的方式來理解的受動,是人的一種自我享受”[3](189),執著于增殖財富者,“你擁有的就越多,你的外化的生命就越大,你的異化本質也積累得越多”[3](227)。

馬克思指出,自由聯合勞動充分實現了“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6](928-929),是充分實現共建就是共享的勞動。共產主義社會做到了“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0](53),自由聯合勞動才能充分且普遍實行?,F實中的勞動必是聯合勞動,但并沒有充分實現人的自由,所以,生活資料應該通過公正的分配由勞動人民共享之。在生產力還未高度發達時,勞動對于大多數勞動人民而言依然是謀生的手段,而無法成為一種生活需要,一些人因此設法回避勞動卻爭取享用勞動成果,這是違背共建才能共享基本要求的,這反過來說明了實行共建才能共享的公正分配是保障實現共建就是共享的公正分配的根本前提。

勞動是具體勞動者進行的具體活動,實現共建就是共享的勞動應不是勞動者強勉其力才能進行的勞動。馬克思指出,勞動是人類自覺意識支配的活動,這實際上說明了缺乏自覺意識的人是社會同情、救助的對象,給他們分配勞動義務絕對不公正。馬克思批判資本家讓婦女與男人,讓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從事同等強度的勞動,實際上也說明了這是不公正的。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婦女、兒童,特別是兒童從事這些勞動,不但無法共享勞動的快樂,還將妨礙他們健康成長,他們“因為在各種卑劣、猥褻、無恥的習慣中野蠻無知地成長著,從幼年起就淪為放蕩成性的敗類”[4](534)。婦女、兒童從事這些不應該進行的勞動主要為了增加家庭收入,說明了工人階級收入太低,共享物質生活資料不充分。當然,兒童也應該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只是他們從事勞動的主要動機不應是賺錢而應是培養能力,是在勞動中感受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即馬克思強調的在實行公共的和免費教育的基礎上,“把教育同物質生產結合起來”[10](53)。

對于勞動者而言,“生產過程的條件大部分也就是工人的能動生活過程的條件”[6](101),所以,對于能夠從事勞動的勞動人民而言,保障勞動權利是保障他們共享勞動快樂的關鍵。勞動者應受保障的勞動權利中,馬克思主要強調如下方面:一是健康權與安全權。馬克思批判了資本家的工廠“即使是真正的工廠也缺乏保障工人安全、舒適和健康的一切措施”[6](104)。二是休息、休閑權。馬克思強調適當休息是恢復工人的健康和體力,保證他們有機會發展智力,進行社交活動、社會活動和政治活動的前提,造成生命和健康浪費的重要原因則是“沒有勞動時間的縮短和特別的預防措施作為補償”[6](106)。三是民主管理權。馬克思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不過是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的可變資本,資本主義社會的民主不可能是人民作主。保障勞動權利是順利進行再生產的條件,這需要從保障社會再生產的扣除中開支,為了進行擴大再生產,資本家必然要減少工人們的收入分配,所以,用于保障勞動權利的費用越多,用于個人收入分配的部分必然會因此減少,反之亦然,這是資本主義分配方式的重要悖論。

共建就是共享未能充分實現除妨礙勞動者共享勞動快樂外,還必然妨礙全體人民實現共建才能共享。其一,若勞動者從事的是否定自己、折磨肉體、摧殘精神的異化勞動,一旦消除了肉體或其他強制,“人們就會像逃避瘟疫那樣逃避勞動”[3](159)。這必然會影響整個社會的物質生產,損害人民共享物質生活資料的基礎。其二,勞動權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意味生產不安全,進而導致產品不安全。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生產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即破壞了土地和工人,“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4](579)。馬克思這些論述啟示我們:實現全民、全面共享,保障勞動人民共享勞動快樂既是重要內容,也是重要基礎。

顯然,擁有共建的機會是實現共建就是共享公正精神的根本前提。馬克思指出窮得只剩下勞動力的人“在任何社會與文化的狀態中,都不得不為另一些已經成了勞動的物質條件的所有者的人做奴隸”[5](428)。這實際上說明了人民共享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是實現共建就是共享的根本基礎。人民共同享有就是公有,人民共享的生產資料所有制實際上就是生產資料公有制。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決定了人們無法共享勞動快樂,但生產資料公有制確保了人民共同勞動,這是人類能夠持續進化,并最終走出原始社會,進化成為文明人的重要原因。在私有制的剝削階級社會,勞動人民只是為剝削階級生產財富的工具,如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是增殖資本家利潤的工具,他們隨時可能因為技術進步而成為過剩人口,即便成為在業者大多也是痛苦地從事著異化勞動。充分保障人民的勞動權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優越性(雖然我國失業人數總量不低,但我國勞動力人數超過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總和,若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失業率絕對是不可承受的天文數字),不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企業也得追求利潤,為應對競爭也得努力降低生產成本,包括降低人頭費,這樣,保障充分就業的任務很大程度上就得依靠政府了。政府全面負責這一問題顯然力不從心,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也會存在失業現象。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努力創造勞動機會外(包括主要出于解決就業問題的目的建立企業、設立崗位等),還要實行共生共享的分配原則,建立健全失業保障制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于增加就業,有利于厚實共建就是共享的經濟基礎,所以,我們應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其發展。但私有經濟天然地以利潤至上而不是以人民至上,這就需要鼓勵、引導它們在擴大就業、保障勞動權利方面積極作為。鼓勵、支持與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主體主要是政府,政府需要具備相應的經濟實力和手段才能擔負起此重要責任,發展公有制經濟就是政府最大的經濟實力基礎。公有制經濟的實力不在于其比重大小,重要的在于控制了優勢資源,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土地等自然資源屬于全體人民所有。這就是同樣生產力水平情況下,由于生產資料的人民共享性強于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在共享物質生活資料方面要更充分些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歡
公正分配馬克思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遲到的公正
應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級探討
遺產的分配
一種分配十分不均的財富
績效考核分配的實踐與思考
公正賠償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