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羅斯的國際定位及其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政策選擇

2023-03-25 15:42
俄羅斯研究 2023年5期
關鍵詞:秩序外交烏克蘭

張 弘

【內容提要】國際定位研究是通過分析國家與國際體系/秩序的關系,來解釋一國對外政策的目標和動機。俄羅斯在冷戰后調整與國際體系的關系,大致經歷了主動融入、積極參與、主動塑造和對抗反擊幾個階段,對應的俄羅斯國際定位分別為國際體系/秩序的追隨者、參與者、塑造者和挑戰者。俄羅斯國際定位的變化導致其在烏克蘭的政策選擇各不相同,大致經歷了從自由主義到實用主義,再到現實主義,最終與西方激烈對抗的過程。筆者認為,俄羅斯的國際定位變化與其在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存在著一定的直接關聯。具體表現為:俄羅斯在“自我認知”中始終強調的大國定位,與其在2014 年烏克蘭危機后在國際體系中被邊緣化的狀況不匹配,導致雙方關系日益緊張。俄羅斯不愿意服從美西方在烏克蘭的地緣政治安排,追求重建基于歷史記憶的“俄羅斯世界”,無法容忍烏克蘭的西方化。在“國際認知”方面,俄羅斯對21 世紀以來國際格局多極化發展進程十分樂觀,懷疑美國和西方維護現有國際秩序的意愿和能力。

從2004 年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到2014 年的“廣場革命”,再到2022年的俄烏沖突,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烏克蘭的競爭逐漸成為后蘇聯地區最為激烈的地緣政治事件。①目前對于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烏克蘭博弈的理論解釋,主要包括利益沖突和安全困境兩種模式。利益沖突模式認為,俄烏沖突的根源在于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利益矛盾,涉及安全、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利益。西方國家對烏克蘭的滲透和拉攏嚴重損害了俄羅斯的戰略利益,最終導致了矛盾的激化和局面的失控。安全困境模式認為,西方國家與俄羅斯相互無法確定對方的意圖,為了自保而持續增強安全的手段被對方視為一種威脅。但這兩種解釋模式解釋都難以回答這一問題:為何以往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烏克蘭問題上選擇了合作、妥協和競爭,卻在2014 年以后采取了對抗與戰爭的方式。本文選擇以國際定位作為研究視角,通過對冷戰后俄羅斯不同時期發布的《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②《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是俄羅斯對外政策的綱領性文件,由俄羅斯外交部與其他聯邦行政機構共同制定,以總統令的法律形式簽署、發布,全面介紹俄羅斯對世界體系、國際秩序的認識和對外政策主張,集中闡述俄羅斯外交活動的主要原則和優先方向。截至2023 年,共頒布過6 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分別為1993 年版、2000 年版、2008年版、2013 年版、2016 年版和2023 年版。這些文件對俄羅斯對外政策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和穩定性的指導作用,是研究俄羅斯對外政策的重要依據。進行分析,梳理俄羅斯的國際定位變化,分析冷戰后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政策選擇,嘗試闡釋其在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的原因。

一、國際定位的內涵及其作用機制

盡管“國際定位”還不是一個在國際政治領域通用的學術概念,但作為一種學術話語卻能夠為中國學術界所理解和接受,并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學術話題。③以中國知網數據庫的檢索結果為例,以“國際定位”為關鍵詞的期刊論文101 篇,學位論文17 篇;“國家身份”——期刊論文521 篇,學位論文317 篇;“國家角色”——期刊論文520 篇,學位論文107 篇。[檢索日期:2023 年9 月16 日]中國學者之所以從國際定位的角度出發分析國家對外政策,主要是因為身份、角色、位置決定著一個國家與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關系,進而影響對外政策選擇和利益訴求。

(一)國際定位的概念內涵

中國學者蔡拓將國際定位理解為一國對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身份、角色、地位、作用的確認。④參見蔡拓:“當代中國定位的若干思考”,《中國社會科學》,2010 年第5 期,第121-136 頁。中國學者秦亞青認為,“國家身份指一個國家相對于國際社會的角色。具體地說,國家身份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主權國家與主導國際社會的認同程度”①秦亞青:“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于中國與國際社會關系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 年第1 期,第10-16 頁。。中國學者盧靜理解的國際定位是指,對一國在特定時期所處國際位置的基本認知和評價,具體指該國在國際權力體系、國際制度體系和國際文化體系的三維格局中所處的位置。②盧靜:“國際定位與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國際問題研究》,2018 年第5 期,第16-31 頁。

國際定位并不是一國主觀單方面決定的,而是與國際體系反復互動、主觀認知與客觀現實不斷磨合的綜合結果。國際定位是對“自我”認知和對“他者”認知的統一?!白晕摇闭J知基于對自身綜合國力、地緣環境、價值觀和文明屬性等的認識,來確定國家角色和國家利益訴求。對“他者”的認知包括對國際體系與國際秩序的認知,據此決定國家對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立場,以及追求國家利益的方式方法。國際定位不是單純由物質性實力決定的,而是需要對國家實力、社會制度和文明屬性等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并以此為基礎確定本國在國際系統中的角色和利益訴求。

西方學者和俄羅斯學者對俄羅斯國際定位的研究,傾向于使用國家角色和國家身份來討論一個國家與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關系,通過分析國家權力、國家制度、文化屬性等來理解和定義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角色以及對國際秩序的態度和立場?,F實主義根據綜合國力將國家劃分為大國、地區性大國和一般國家,認為國際政治的主要行為體是大國,并按照霸權國家的數量將國際體系劃分為單極世界、兩極世界和多極世界。自由主義則超越國家中心論,注重國際體系的制度化和民主化,即按照西方價值觀和國際觀來定義國際秩序,主張由西方國家來主導和領導國際體系。新自由主義派學者弗朗西斯·福山就曾斷言,新自由主義是“歷史的終結”,西方的“自由民主”將成為“人類政府的最終形式”,“不可能再有更好的選擇”。③[美]弗朗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54 頁。建構主義認為,國家是具有身份和利益的實體,身份決定國家利益,進而影響對外行為。美國國際關系學者亞歷山大·溫特認為,國家身份一般包括國家的內在身份和社會身份,國家的社會身份是指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通過與其他成員的互動逐漸形成的一種被其他成員理解和認同的、較為穩固的社會關系模式。通過這種關系模式,國家在自我理解的基礎上認識自身的國際地位、國際角色以及自身與國際社會的關系。①參見[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17-18 頁。英國學派的學者巴里·布贊指出,國家定位在觀念結構中就是一個身份建構的問題。一方面,身份是自我認同的結果,另一方面,身份也是在與他者互動中形成的,甚至它本身就是國際關系進程的一部分。②[英]巴里·布贊:《美國和諸大國:21 世紀的世界政治》,劉永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年,第16 頁。

俄羅斯學者延續了西方學者的研究視角,重點關注俄羅斯在冷戰后國際體系中的國家角色和國際地位。俄羅斯繼承蘇聯龐大的核武庫和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從國家權力屬性出發,將自身定義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或強國。俄羅斯學者在定義國家身份的制度屬性和文明屬性問題上主要有三個派別:大西洋主義(西方派)、歐亞主義和斯拉夫主義。大西洋主義(西方派)將俄羅斯定義為歐洲國家;歐亞主義將俄羅斯定義為同時兼有歐洲和亞洲特質的歐亞國家;斯拉夫主義將俄羅斯定義為既非歐洲國家也非亞洲國家的斯拉夫國家。葉利欽時期的外長安德烈·科濟列夫被認為是大西洋主義外交政策概念的主要思想家之一,他認為,應該關注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并認為俄羅斯需要加入世界“文明大國俱樂部”。③Cм.Козырев А.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преображающейся России// 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1994.№1.С.3-11.親西方派的俄羅斯學者雷若夫明確表示,“如果我們不奉行向北約、歐盟和整個西方戰略接近的政策,如果我們不以西方和歐洲大西洋的價值觀為基準,俄羅斯就會面臨被邊緣化的威脅”④王酈久:“試論俄羅斯的國際定位與戰略走向”,《現代國際關系》,2005 年第4 期,第8-14 頁。。歐亞主義學派在強調民族主義和強國意識的基礎上,提出將西方制度與俄羅斯現實相結合。新歐亞主義在普京時期成為俄羅斯主流的政治和外交思想,普京在綱領性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羅斯》中明確提出,“將市場經濟和西方民主制的普遍原則與俄羅斯的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我們才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①許志新:“普京的政治思維與實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3 年第5 期,第1 頁。。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國際定位與國家身份、國家角色在概念上存在重疊和相似,甚至在某些語境下可以互換,但這些概念內涵的側重有所不同。國際定位是在國際體系論的理論框架下設定本國與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關系。國家身份和國家角色的概念相對寬泛,不僅包括國際定位,還涵蓋了國家的權力屬性、制度屬性和文明屬性。國際地位則側重于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影響力。本文在秦亞青教授定義的基礎上,對國際定位的概念內涵加以延伸,即國際定位是一國對自己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角色和利益訴求的設定。②參見秦亞青:“國家身份、戰略文化和安全利益——關于中國與國際社會關系的三個假設”,《世界經濟與政治》,2003 年第1 期,第10-16 頁。秦亞青教授根據國家與國際社會關系的特征將國家大致分為三類:現狀性國家、游離性國家和革命性國家。這里既包括對國家角色和地位的現實認知,也包括對國家利益訴求的目標認知。根據國家對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的立場態度,國際定位可以被進一步細化為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主導者、跟隨者、參與者、塑造者和挑戰者。

(二)國際定位對外交政策的作用機制

國際定位決定著一國在國際體系中的位置、角色以及該國與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關系,因此,國際定位在國家對外政策中具有指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

首先,國際定位決定一國對現有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基本立場。國際定位決定了國家對國際體系的認同程度,決定了國家對國際事務的基本態度。將自己定位為主導者和參與者的國家,是現有國際體系的組成部分,出于維護現行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權威的需要,它們認可和支持現有的國際秩序。追隨者國家出于學習或者融入主流體系的需求,采取主動配合的政策,認可現行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甚至不惜為此而放棄某些局部利益。塑造者國家不完全認同現有國際體系、國際秩序,傾向于主動塑造和改革現行秩序,但考慮到違約風險和收益的平衡,立場更具有選擇性,具有明顯的實用主義特點。挑戰者國家,通常也是反對者,不認同或反對現有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

其次,國際定位影響一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則。國際定位決定一國對國際制度和國際秩序的態度,進而影響處理國際事務的行動原則。主導者、參與者和追隨者國際定位的國家傾向于維護現狀,一般會在現有的國際制度、秩序之內進行博弈和競爭。塑造者國家在處理國際事務時則會根據利益得失作出政策選擇,外交政策具有很大的實用主義特點。挑戰者國家不認可現有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處理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是不配合和反對。在涉及本國核心利益的國際事務上不惜采取反對態度,在不涉及本國核心利益的國際事務上則采取不配合或反對的態度。

再次,國際定位影響國家對外政策的目標設定。就主導者、參與者和追隨者國家而言,它們有的是現有國際體系的既得利益者,有的會懾于過高的違約成本,因此在處理國際事務過程中對國家利益的預期目標設定是確定的,并且目標邊界也在現有的國際制度和國際法規定的范圍之內。塑造者國家出于對改革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預期,其對外政策目標的設定也可能游走于國際規則和國際法的“灰色地帶”,不斷試探主導者國家的底線和反應。然而,挑戰者國家對外政策的利益目標設定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主要取決于其自身的挑戰能力和對違約風險的評估。挑戰者/反對者國家可能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事務上設定“戰略紅線”,甚至不惜為此而挑戰和破壞現有國際秩序。

二、俄羅斯國際定位的變遷歷程

現行的國際體系是二戰后雅爾塔體系演化而來的,基本戰略態勢是“一超多極”的國際格局,具體來說,就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主導下的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俄羅斯作為蘇聯的繼承者,放棄了冷戰時期兩極格局下的超級大國定位,主動與美國和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體系全面和解,嘗試在新的國際體系中找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和角色。

一方面,重新建構俄羅斯的自我認識是俄羅斯國家轉型的核心問題之一。俄羅斯的自我認知是基于新的政治、經濟和安全狀況逐漸形成的,即重新確定國家的行動能力,并據此選擇以何種方式實現國家利益的訴求。蘇聯解體以后,俄羅斯面對全新的領土邊界和安全形勢,遭遇了嚴重的經濟衰退和國內政治矛盾,需要解決一系列的政治轉型和經濟改革問題。雖然俄羅斯繼承了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席位和核大國身份,但是新生的俄羅斯仍然需要重新評估自身的實力,重新確立國家利益的內涵和訴求。從蘇聯到俄羅斯的變化,不單純是領土邊界的變化,還包括國家利益內涵重新建構的過程。

另一方面,俄羅斯需要重新認識冷戰后的國際體系,重新理順自身與世界的關系。蘇聯解體后,擺在俄羅斯面前的是新的領土邊界,俄羅斯不僅要理順與獨立的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關系,還要調整與美國、西歐等西方國家的關系,以及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關系。在冷戰結束后的三十余年里,俄羅斯經歷了20 世紀90 年代蘇聯解體帶來的轉型痛苦期,21 世紀第一個十年的國力恢復期,從第二個十年開始的大國復興期,以及2014 年烏克蘭危機后與西方的激烈對抗期。

縱觀冷戰結束后三十余年的歷史,不變的是俄羅斯始終將自己視為國際權力體系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軍事大國、國際文化體系中的東正教文明大國,變化的是俄羅斯在國際制度體系中的定位。隨著對國際制度體系和自身實力認知的變化,俄羅斯在不同時期對國際體系和世界秩序的立場大致經歷了主動融入、積極參與、主動塑造到激烈對抗的不同階段,相對應的俄羅斯國際定位分別是現行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追隨者、參與者、塑造者和挑戰者。因此,下文將重點分析、總結不同時期俄羅斯在國際制度體系中的國際定位變化。

(一) 國際體系的追隨者(1991—1995 年)

蘇聯解體之后,俄羅斯在政治、經濟和外交上都放棄了蘇聯超級大國的國際定位,轉而希望成為西方世界中的“正常國家”,與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同質化,成為西方世界的平等成員。俄羅斯不認為自己是冷戰的失敗者,而是與西方國家一道結束了冷戰。

在20 世紀90 年代初葉利欽執政初期,俄羅斯全面接受西方主導的國際政治、經濟和安全秩序,國家轉型的目標是成為西方世界的“正常國家”,以融入西方世界為方向,將自己定位為國際體系的追隨者。1993 年4 月23日,時任俄羅斯總統的葉利欽批準了首個《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該構想提出,“鑒于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俄羅斯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保持與美國的關系作為對外政策最優先事項之一,發展與美國的全面關系可為俄羅斯國內經濟改革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①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специальное издание, 1993 г.。此時的俄羅斯將與美國關系的目標設定為“俄羅斯將努力成為美國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伙伴,以及未來的盟友?!雹讧揣学?же.

為了獲得美國和西方國家對俄羅斯新政權的最大限度的支持,葉利欽執政初期在外交上與美國緊密合作。葉利欽以全面倒向美國作為對外政策的方向,追求一種“融入西方”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伙伴關系”的構想。③[俄]格·薩塔羅夫等著:《葉利欽時代》,高增訓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 年,第577-580 頁。葉利欽任命科濟列夫為俄羅斯首任外交部長,采取主動配合西方的政策,在軍控、人權和歐亞地區熱點問題上支持美國的立場。④在科濟列夫擔任外交部長的五年中,俄羅斯從未在聯合國安理會行使過否決權。俄羅斯支持成立前南斯拉夫法庭,同意從德國等原華約成員國撤出駐軍,從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的波羅的海三國撤出軍隊。美利堅大學歷史系教授彼得·庫茲尼克說:“他(指科濟列夫)在這里有個綽號‘是先生’(Mr.Yes),而葛羅米柯是‘不先生’。我們知道,科濟列夫同意西方堅持的大部分內容?!倍?957—1985 年間擔任蘇聯外長的葛羅米柯由于在聯合國頻頻使用否決權,由此得了個“不先生”(Mr.No)的綽號。См.?Жар птица?Мистера Да: Андрею Козыреву чужды интересы России.27 октября 2019 г.https://www.vesti.ru/article/1367726這個時期的俄羅斯對西方“言聽計從”,積極主動地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遵守西方構建的國際政治和經濟秩序。俄羅斯外交避免強調自己的國家利益,而是強調與“世界民主國家共同體”的利益保持一致。1992 年,科濟列夫在與美國前總統尼克松見面時表達:“蘇聯的問題之一,是我們過于糾結自己的國家利益,現在的我們更多地考慮人類普遍的價值觀?!雹荮学?Ричард Никсон отозвался о министре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Ф Андрее Козыреве?//Аргументы и Факты.№43.25 октября 2017 г.

西方曾要求俄羅斯從中東歐地區撤軍,俄羅斯不僅積極配合了這一建議,還主動縮減了在全球的軍事部署,迅速從越南、蒙古和古巴等國撤出軍隊,并且在地區熱點問題上和全球核裁軍談判中主動軟化自己的立場。1993 年1月,美俄兩國簽署了《美俄進一步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又稱第二階段《削減和限制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20 世紀90 年代初,莫斯科甚至在美國之前,與歐盟國家幾乎同時宣布外交上承認前南斯拉夫的各共和國為新獨立國家。在科索沃問題上,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支持美國為首的北約干涉南斯拉夫的內部事務。①1992 年5 月30 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757 號決議,決定對南聯盟實施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方面的全面制裁,俄羅斯投票支持該決議。Cм.Резолюция 757 (1992) от 3 0 мая 1992 года.https://documents-dds-ny.un.org/doc/RESOLUTION/GEN/NR0/012/64/P DF/NR001264.pdf?OpenElement俄羅斯還與美國共同處理了原蘇聯遺留在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等國的核武器。1994 年12 月5 日,美國、英國、俄羅斯與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共同簽署了一份關于向作為無核武器國家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的《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②См.Ядерное разоружение, не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е оружия массового уничтожения и экспортный контроль.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https://mf a.gov.by/mulateral/global_issues/global_security/nuclear_disarmament/; Разоружение и ядерное нераспространени.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еспублики Казахстан 16 октября 2019 г.https://www.gov.kz/memleket/entities/mfa/press/article/details/579?lang=ru&ysclid=ljlpvvw5cv371594536

(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1996—2011 年)

從葉利欽第二任期開始,俄羅斯的國際定位轉變為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在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基礎上與西方進行合作和對話。1996 年,葉利欽任命普里馬科夫擔任外長,放棄了追隨西方的對外政策。普里馬科夫在《獨立報》撰文闡述構建世界新秩序時提出,要從領導者和追隨者的心態中解放出來,將冷戰結束視為一些國家獲勝和另一些國家戰敗的幻想,助長了這種錯誤心態。③См.Примаков Е.М.На горизонте – многополюсный мир//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22 октября 1996 г.俄羅斯不再希望做西方世界的追隨者,而要做現有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積極參與者。雖然俄羅斯宣稱奉行東西方平衡的“雙頭鷹”對外政策,但仍將“融入和合作”作為對西方外交的優先方向之一。1997 年5 月,俄羅斯與北約簽署了《俄羅斯聯邦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相互關系、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重申雙方不再為敵手,將加強在歐洲安全、維和、軍控、反恐等領域的全面合作,并設立北約-俄羅斯常設理事會。1997 年6 月,俄羅斯正式被吸收加入“七國集團”,成為西方主導國際體系的八國集團的正式成員。

普京執政以后,俄羅斯延續了葉利欽后期的“西方為主,東方為輔”的外交優先順序,強調外交的平衡性、全方位性和務實性,將外交重心放在更為實際的為周邊安全和經濟發展服務,強調內部目標高于外部目標。盡管不滿北約的東擴和美國的單邊主義,普京仍強調融入現有的國際體系,對發展與西方的關系有所期待。2000 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提出,“主張與世界主要國家和國際組織發展密切關系,始終如一地融入世界經濟和政治體系,促進具有重大影響的國際關系新架構的形成”①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15 июля 2008 г.http://ww w.kremlin.ru/acts/news/785。俄羅斯不將西方視為“威脅”,而是將發展與西方的關系作為對外政策的優先方向之一。2000 年版的《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特別強調,“盡管存在嚴重的、在某些情況下是根本性的分歧,俄美合作仍是改善國際形勢和確保全球戰略穩定的必要條件”②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https://www.ng.ru/world/200 0-07-11/1_concept.html?ysclid=lo1n7y781q632130914?!?·11”事件爆發以后,普京積極支持美國的反恐行動,推動俄羅斯與西方關系全面改善。俄美在核裁軍談判和北約議題方面都實現了突破,俄羅斯與歐盟的政治互信和經濟合作水平也快速提升。盡管有小布什政府支持獨聯體國家的“顏色革命”浪潮,試圖拉攏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但并未影響普京與西方合作的外交戰略。盡管普京在2007 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嚴厲批評了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冷戰思維和霸權主義,但俄羅斯在外交上仍未放棄與西方對話的戰略。③在2007 年2 月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普京公開批評美國的單邊主義政策及其使用武力的偏好和“統治世界”的傾向。一些西方學者將普京的此次發言稱為“歷史性演講”,認為俄羅斯對外政策從此發生轉變,走上了與西方競爭和對抗之路。普京當時的發言的確可以被視為一種公開的警告,他表達了對美國單極霸權的憤怒和對北約背信棄義的批評。但是,俄羅斯在戰略層面仍然未放棄與西方對話合作的努力,這體現在2008 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仍然對與西方的對話充滿期待。事實上,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之后,俄羅斯不僅沒有放棄與西方對話的努力,反而加大了對歐洲和美國外交的力度。因此,2007 年慕尼黑安全會議可以被視為俄羅斯對西方外交的轉折點——普京將美國與歐洲加以區別對待,試圖在美國和歐洲國家之間打下“楔子”。俄羅斯對發展與歐洲國家關系更為積極,提出建立統一歐洲安全機制的倡議,加強與德國和法國等歐洲國家在聯合國層面的多邊對話與合作。時至今日,俄羅斯官方也不認為新冷戰是從2007 年開始的。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在2022 年回憶普京總統在慕尼黑安全會議發言十五周年時表示:“西方沒有聽普京總統在2007 年的警告,這絕對是一次建設性的演講,他呼吁西方不要像鴕鳥一樣把頭埋在沙子里,而是要解決那些在未來幾年不可避免地會發展成為大麻煩的問題?!抱厂?На Западе не прислушались к Мюнхенской речи Путина, заявил Песков.12 февраля 2022 г.https://ria.ru/20220212/rech-177242802 9.html

梅德韋杰夫擔任總統期間,俄羅斯對西方外交的主題仍然是合作,即尋求與歐盟建立更為密切的經濟合作關系,改善與美國和北約的戰略合作。他延續了普京的實用主義對外政策,同樣不設“敵人”的概念,而是將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列為對外政策最重要的任務。2008 年版的《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明確提出,俄羅斯主張通過與歐盟和美國之間的平等互動,確保實現歐洲的真正統一。①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15 июля 2008 года.http://www.kremlin.ru/acts/news/785在2009 年俄歐峰會上,梅德韋杰夫提出建立全歐安全構想,提出建立包括歐盟、北約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內的新歐洲安全機制。梅德韋杰夫在對美政策上同樣積極,積極回應奧巴馬政府關于重啟美俄關系的建議,兩國在2010 年簽署了《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2010 年11 月,雙方恢復了因“俄格戰爭”而暫停的北約-俄羅斯理事會,并確定了北約-俄羅斯理事會框架下“全天候”合作的性質。北約在2010 年里斯本峰會上批準的戰略概念文件甚至有這樣的表述:“希望看到北約與俄羅斯之間有著真正的戰略伙伴關系?!雹凇癆ctive Engagement, Modern Defence: Strategic Concept for the Defence and Security of the Members of the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sation adopted by Heads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in Lisbon”, November 19, 2010, https://www.nato.int/cps/en/natohq/official_text s_68580.htm俄羅斯則繼續支持美國和北約在阿富汗的反恐行動,在伊朗和朝鮮等問題上也與西方合作。俄羅斯在安理會支持西方國家提出的制裁伊朗的1929 號決議,美國也相應地放棄在波蘭和捷克設立導彈防御基地的計劃,不再急于推動格魯吉亞和烏克蘭加入北約,以此緩和雙方在后蘇聯地區的戰略關系。

(三)國際體系的塑造者(2012—2014 年)

從普京的第三任期開始,俄羅斯與西方國家在政治民主、地緣安全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上的分歧公開化。俄羅斯開始從現有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參與者變為主動塑造者,積極推動國際格局的多極化,明確反對美國為首的西方繞開聯合國干涉他國內政。俄羅斯認為,西方在國際格局中的影響力開始衰退,俄方需要積極推動國際格局多極化,主動“塑造”國際新秩序。

俄羅斯公開懷疑西方主導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能力,提出國際體系的重心正在向東方轉移。2013 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明確指出,“歷史上西方主導世界經濟和政治的能力繼續萎縮,世界的力量和發展潛力分散化,開始向東方轉移,主要是向亞太地區轉移”①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12 февраля 2013 г).4 марта 2013 г.https://www.ng.ru/dipkurer/2013-03-04/9_concept.html?ysclid=li4bnubyx8525739634。該文件還指出,“國際關系正在經歷一個過渡時期,其實質是多中心的國際體系正在形成”②Там же.。俄羅斯在指出西方影響力下降的同時,也明顯加快了塑造國際新秩序的力度。

1.俄羅斯在現有國際體系內公開與西方競爭。俄羅斯對美國和西方國家的忍耐度下降,雙方在價值觀、地緣安全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等方面的矛盾逐漸公開化。俄羅斯對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提出質疑和不同意見。俄羅斯在2013 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中添加了一個重要原則——不干涉內政原則,國際干涉必須基于合法原則,反對美國超過國際法準則的行為。在2013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的“國際關系的法治”小節中明確指出,俄羅斯不能接受以“保護責任”為借口進行軍事干預和其他形式的外部干涉。③Там же.該文件在俄美關系上特別強調,“俄羅斯希望美方在世界舞臺上的行動將嚴格遵循國際法準則,特別是《聯合國憲章》的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④Там же.??梢?,俄羅斯開始主動“塑造”國際秩序,為美國和西方國家的行為“立規矩”,反對西方以人權、民主為理由干涉他國內政。

雙方圍繞國際事務的準則和秩序問題展開多輪博弈。俄羅斯反對美國以人權和民主為借口干涉他國內政,特別是2011 年末的俄羅斯杜馬選舉和敘利亞危機。美國認為俄羅斯選舉“既不公平也不自由”,而普京反指美國在煽動動亂。在敘利亞問題上,俄羅斯與美國、西方國家的地緣政治矛盾同樣公開化。俄羅斯反對西方介入敘利亞內戰,堅定地支持阿薩德政府,而美國為首的北約則支持敘利亞反對派。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多次否決了美西方提出的涉及敘利亞的提案,阻止美國要求安理會授權出兵直接干涉敘利亞內政的訴求。①Россия и Китай наложили вето на проект резолюции СБ ООН против Сирии, 5 октября 2011 г.https://ria.ru/20111005/449474204.html?ysclid=lijuew41w34170966在敘利亞問題上的分歧同樣影響到雙方在八國集團層面的合作。西方希望俄羅斯改變支持阿薩德政權的戰略,普京則反對美國試圖軍事干預敘利亞局勢。在2013 年的八國集團峰會前,英國官員放出狠話,如果達不成一致,七國將甩開俄羅斯,以G7 名義發表聯合聲明。②“普京G8 峰會‘單挑’西方七國”,新華網,2013 年6 月20 日,http://www.xinhu anet.com/world/jrch/20130620.htm在2013 年八國集團峰會的最終聲明中,未能彌合俄羅斯與西方在敘利亞的分歧,而選擇了一種模糊處理的表述。③同上。

2.俄羅斯加速塑造國際體系的多元化。除了在現有國際體系下與美國和西方國家競爭,俄羅斯還積極推動國際體系的多元化,加速建設非西方的國際合作機制。④2011 年10 月3 日,時任俄羅斯總理的普京在《消息報》上發表題為“歐亞大陸新一體化計劃——未來誕生于今日”的文章,他指出,“成立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為將來形成歐亞經濟聯盟奠定基礎”,“歐亞經濟聯盟應成為推動擴大一體化進程的核心,即通過現有組織(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的不斷合并逐漸成立歐亞聯盟?!抱厂?Новый интеграционный проект для Евразии будущее, которое рождается сегодня// Известия.4 октября 2011 г.2013 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提出,組建歐亞經濟聯盟是當務之急,并首次單獨提到要促進烏克蘭參與歐亞一體化進程。⑤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12 февраля 2013 г.)https://www.ng.ru/dipkurer/2013-03-04/9_concept.html?ysclid=li4bnubyx8525739634俄羅斯重點推動歐亞經濟聯盟的建設,支持上海合作組織擴員和金磚國家組織機制化建設,支持擴大二十國集團在全球治理中的影響力。在聯合國安理會改革問題上,俄羅斯積極支持非西方國家——印度和巴西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但是反對德國和日本。

(四)國際體系的挑戰者(2014 年以來)

2014 年的烏克蘭危機直接導致俄羅斯與西方的矛盾激化,雙方互相視對方為最主要的安全威脅。⑥2014 年12 月,俄羅斯通過新的《軍事學說》,將北約增強軍事實力和向俄羅斯邊界靠近確定為主要威脅。2016 年7 月,在華沙舉行的北約峰會上,俄羅斯被稱為是北約成員國的主要威脅。在2019 年的《北約軍事戰略》中,將俄羅斯稱為北約安全最主要的威脅。2022 年北約馬德里峰會批準的《北約2022 戰略概念》中,稱俄羅斯是北約“最大且直接的威脅”。俄羅斯從西方主導國際秩序的塑造者變為挑戰者,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地緣政治擴張。2014 年2 月,烏克蘭政權發生更迭后,克里米亞“脫烏入俄”,俄羅斯支持頓巴斯地區自治。美國和西方國家則對俄羅斯實施了大規模的經濟制裁,中止了與俄羅斯的對話機制。雙方不僅圍繞烏克蘭問題,還在美國大選和俄羅斯內政等方面激烈對抗。

1.俄羅斯被迫與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分手”。2014 年的烏克蘭危機成為俄羅斯與西方關系的轉折點,直接導致俄羅斯退出“八國集團”,俄羅斯與北約理事會也暫停運轉,歐洲委員會暫停了俄羅斯的代表權。俄羅斯與西方在冷戰后搭建起的多重對話機制或者被終止,或者完全癱瘓。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因此感嘆道:“歐盟正在摧毀與俄羅斯所有的合作機制?!雹侑学缨猝唰?заявил о разрушении Евросоюзом всех механизмов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15 февраля 2021 г.https://www.rbc.ru/politics/15/02/2021/602a5a239a7947b53364901f?ysclid=li hx8z0jtf635116777他強調,歐盟、北約組織與俄羅斯有關合作機制已被“閹割”。②Лавров заявил о разрушении Евросоюзом всех механизмов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15 февраля 2021 г.https://www.rbc.ru/politics/15/02/2021/602a5a239a7947b53364901f?ysclid=li hx8z0jtf635116777雙方在聯合國、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等國際組織內針鋒相對。盡管俄羅斯在2016 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中提及,“歐盟仍然是俄羅斯重要的貿易、經濟和對外政策伙伴,俄羅斯有興趣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利益的原則基礎上與歐盟國家建立建設性、穩定和可預測的合作”③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30.11.2016 г.№ 640.http://www.krem lin.ru/acts/bank/41451;但是在拜登執政以后,西方在對俄政策方面再次結成統一戰線,美國大搞“聯盟外交”和“價值觀外交”,導致俄羅斯與歐盟對話的希望也破滅了,反俄情緒籠罩了整個歐洲大陸。2021 年2 月,歐盟因納瓦利內事件擴大對俄制裁。2021 年5 月,俄外長拉夫羅夫表示,“歐洲的分界線正再次豎起來。這些分界線不斷向東移并不斷加深,像前線的戰壕一樣”④Европа возводит окопы в отношениях с Россией, заявил Лавров.31 мая 2021 г.https://ria.ru/20210531/lavrov-1734893673.html?ysclid=lihxqdcssc674615596。在2022 年俄烏沖突爆發后,美國和西方國家對俄發起了全面的經濟制裁和技術封鎖,涉及金融、能源、交通和科技等領域。相互制裁導致俄羅斯與西方經濟逐步脫鉤。據監測西方對俄制裁的國際機構——卡斯特勒姆人工智能(Castellum.AI)統計,截至2023 年6 月,西方對俄制裁措施已超過15000 項。①See Russia Sanctions Dashboard, https://www.castellum.ai/russia-sanctions-dashboard

2.俄羅斯反對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俄羅斯的國際定位從塑造者到挑戰者,最明顯地表現在地緣安全領域。2014 年的烏克蘭危機之后,俄羅斯對美國為首的北約的安全擔憂明顯上升。在2021 年版《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中,俄羅斯對地緣安全風險的認知明顯變化,西方從“潛在威脅”上升為“現實挑戰”。2023 年版《俄羅斯國家安全戰略》則明確指出,“地緣政治的不穩定、地區沖突的增長以及國際矛盾的加劇導致俄羅斯受到的武力威脅在增加”②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02.07.2021 г.№ 400,http://www.krem lin.ru/acts/bank/47046。該文件還明確強調,“一些國家的行動旨在解體獨聯體組織,以破壞俄羅斯與其傳統盟友的關系。許多國家稱俄羅斯為威脅,甚至是軍事對手。武裝沖突升級為局部和區域戰爭的危險越來越大,甚至包括涉及核大國的戰爭”③Там же.。雖然該文件沒有公開“點名”,很顯然指的就是美國為首的北約。2014 年烏克蘭危機之后,美國修改國家安全戰略學說,將俄羅斯視為“現實的主要威脅”。④在2017 年美國特朗普政府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把中國和俄羅斯定位為國際秩序的“修正主義國家”,指責中俄從內部削弱和破壞二戰之后形成的國際秩序,腐蝕它的原則和規則。2022 年拜登政府發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出,美國面臨的最緊迫戰略挑戰來自中國和俄羅斯,并指責中俄對國際和平與穩定構成威脅。其中,俄羅斯無視當今國際秩序所依據的基本法律,對自由和開放的國際體系構成直接威脅。

2022 年2 月24 日,俄羅斯在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自此,俄羅斯與西方主導的國際體系的關系完全破裂,直接以武力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2023 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的立場更加清晰公開:反對美國的“新殖民主義”,反對北約擴大,反對西方的霸權主義和單邊主義。俄羅斯將自身的國際定位從西方主導的舊體系中切割開來,將自己定位為西方國際體系的“挑戰者/反對者”。

三、俄羅斯對烏克蘭的政策選擇

自蘇聯解體以來,后蘇聯地區一直是俄羅斯外交的最優先方向,始終將維持與這些國家的傳統文化、經濟和社會聯系作為外交的重點內容。從1993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開始,獨聯體國家一直處在俄羅斯外交優先方向順序的第一位。俄羅斯一直重視與烏克蘭的關系,希望重建與烏克蘭的特殊伙伴關系。由于俄羅斯的國際定位變化,其對烏克蘭的政策也各不相同,大致經歷了自由主義外交,實用主義外交,實用主義與現實主義并重的外交,以及現實主義外交。

(一)自由主義的烏克蘭政策(1991—1993 年)

蘇聯解體之初,俄羅斯成為冷戰后國際秩序的追隨者,希望成為科濟列夫所說的“西方民主大家庭的一員”。俄羅斯外交上奉行大西洋主義,在烏克蘭政策上以配合西方為主,具體表現為:經濟上甩包袱和安全上無核化。

葉利欽出于國內政治考量,在烏克蘭政策上積極迎合美西方的新自由主義外交政策,以換取西方對俄的政治支持和經濟援助。在蘇聯解體之初的1991 年至1993 年,在俄羅斯國內形成了以葉利欽為代表的總統派和以哈斯布拉托夫為代表的議會派,兩派力量在改革模式上存在嚴重的分歧。為了獲得美西方對總統派的支持,葉利欽在外交上積極配合美國,全力支持美國在烏克蘭的安全無核化和政治民主化政策。為了換取烏克蘭同意放棄核武器成為無核國家,俄美同意向其提供安全保障,承諾尊重烏克蘭的主權和領土完整。葉利欽在克里米亞半島問題上全面支持烏克蘭中央政府,公開反對克里米亞要求獨立以及回歸俄羅斯的訴求。1992 年,克里米亞地方議會先后通過了《克里米亞共和國國家獨立宣言》和《克里米亞共和國憲法》,要求從烏克蘭獨立出去。俄羅斯國內也有收回克里米亞半島和塞瓦斯托波爾市的聲音。為此,以哈斯布拉托夫為代表的“議會派”在俄羅斯最高蘇維埃通過了一系列決議。1992 年,俄羅斯議會通過了關于廢除1954 年2 月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的決議,1993 年又通過了收回克里米亞海港基地塞瓦斯托波爾市的法令。葉利欽為了維持與美國和西方的蜜月關系,公開反對克里米亞獨立和回歸訴求,他表示,“為俄羅斯議會的決定感到羞恥,應當穩妥漸進地解決克里米亞和黑海艦隊基地問題”①Что на самом деле Ельцин сделал для Украины.1 февраля 2021 г.https://ukrain a.ru/20210201/1030413998.html?ysclid=liy94i1686704769162。1993 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強調,“與近鄰國家建立穩定的積極關系,以克服蘇聯解體后領土邊界上的不穩定,確保俄羅斯優先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利益”①Примаков Е.На горизонте – многополюсный мир//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22 октября 1996 г.。

這個時期,葉利欽為了換取西方的支持,不支持克里米亞半島的分離運動,幫助烏克蘭的克拉夫丘克政府成功地化解了第一次克里米亞半島分離危機。②根據美國解密的1992 年葉利欽與布什兩次會晤機密記錄,以及時任美國國務卿詹姆斯·貝克和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的電報,葉利欽總統在20 世紀90 年代初稱烏克蘭為“主要的不穩定因素”。См.Почему Ельцин не присоединил Крым к России в 1991 году –мнение.1 феараля 2023 г.https://crimea.ria.ru/20230201/pochemu-eltsin-ne-prisoedinil-krymk-rossii-v-1991-godu--mnenie-1126711135.html?ysclid=lix18gx68f1621734401994 年12 月,烏克蘭與美、俄、英三國簽署了《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以完全放棄核武器換取美國、俄羅斯和英國向其提供安全保障,三國則同意“尊重烏克蘭主權和領土完整”。

(二)實用主義的烏克蘭政策(1996—2012 年)

實用主義是冷戰后俄羅斯外交的重要特點之一,俄羅斯官方對實用主義外交的解釋是:以現實主義的視角審視國際形勢,確定外交目標和評價自身能力,按照實用主義原則將有限的外交資源集中運用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重點領域。③См.Российская внешняя политика стала более прагматичной – Игорь Иванов.18 марта 2007 г.https://ria.ru/20070318/62169856.html?ysclid=lj8t8zc189158404141不同于美國學者對實用主義外交的定義,④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對美國外交的戰略、行動和政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強調以信念引導行動,帶有明顯的功利性色彩,為達目標不擇手段。參見劉得手:“實用主義哲學對美國外交的影響”,《人民論壇》,2014 年第23 期,第16-19 頁。俄羅斯實用主義外交原則包括:保護俄羅斯及其盟國的國家利益的原則;真實感知國際形勢和他國對外政策的原則;所有國家平等和安全不可分割的原則;對外部的軍事政治威脅進行充分評估;保持利益平衡和達成合理妥協平衡的原則;拒絕美國和整個北約提出的選擇性削減某些類型的進攻性和防御性武器,同時保留不受國際協議約束的其他武器。⑤Козин В.П.Что движет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ой России: идеология или прагматизм? 25 октября 2021 г.https://mgimo.ru/about/news/experts/chto-dvizhet-vneshney-politikoy-rossiiideologiya-ili-pragmatizm/?ysclid=lj95u9v5zk716969901簡而言之,俄羅斯實用主義外交是基于國際法和聯合國憲章,以維護俄羅斯國家利益為準則,理性地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政策不再以迎合西方為重心,而是在現有的國際秩序下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核心利益,重點解決阻礙兩國關系發展的領土、安全、經濟、歷史和文化問題。

俄羅斯在葉利欽第二任期開始調整自身的國際定位,從國際秩序的“跟隨者”轉變為“參與者”,但沒有來得及修改外交政策文件。這里可能有葉利欽自身的健康原因,也可能為20 世紀90 年代俄羅斯糟糕的國內形勢所困。葉利欽曾承認:“我在擔任總統期間經歷了5 次心臟病發作,還做了一次心臟搭橋手術(1996 年11 月)?!雹佟坝浾邔8濉~利欽其人”,2007 年4 月24 日,http://news.cctv.com/world/20070 424/106249.shtml葉利欽對烏克蘭的實用主義外交政策充分反映在1997 年版的《俄羅斯國家安全構想》中,該文件將俄羅斯在國際領域的國家利益定義為:“維護俄羅斯的主權,加強俄羅斯作為多極世界有影響力的大國地位,發展與所有國家平等互利的關系,尤其與獨聯體成員國和俄羅斯的傳統伙伴”。②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17.12.1997 г.№ 1300.http://www.kre mlin.ru/acts/bank/11782從操作層面上看,葉利欽第二任期基本上確立了對烏克蘭的實用主義外交基本原則。為了打破兩國在克里米亞半島和塞瓦斯托波爾港歸屬、黑海艦隊分割和能源債務等問題上的僵局,葉利欽調整了對烏克蘭的政策,以承認克里米亞半島是烏克蘭領土換取長期租用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的協議,以處理俄烏能源債務為切入點解決了黑海艦隊的分割問題,獲得了黑海艦隊的大部分主力艦船。1997 年,兩國正式簽署《俄烏兩國友好合作伙伴關系條約》,再次明確克里米亞半島歸烏克蘭所有,同時明確了俄羅斯黑海艦隊在塞瓦斯托波爾港長期駐軍的權利。葉利欽的實用主義對外政策確保了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和經濟影響力。

普京執政以后在2000 年、2008 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中繼續堅持融入西方主導的國際系統,并將自己定位為國際體系的“參與者”。普京繼續強化了實用主義外交,采取了軟硬兼施的手法推動烏克蘭參與獨聯體經濟一體化:以政治和外交上支持庫奇馬政府換取烏克蘭加入獨聯體一體化,以領土問題和能源價格為手段換取烏克蘭在外交和劃界問題上做出有利于俄羅斯的讓步。從2000 年開始,庫奇馬在國內多次遭遇反對派的腐敗指責,反對派多次舉行大規模示威要求其下臺。普京反對美西方干涉烏克蘭內政,支持庫奇馬維護政治穩定。普京的政策不僅提升了俄羅斯在獨聯體地區的影響力,還贏得了庫奇馬在外交上的積極回應。2003 年1 月,俄烏簽署陸地邊界條約,就劃定兩國2063 公里的陸地邊界達成一致。2003 年9 月19 日,烏克蘭宣布加入俄羅斯主導的“統一經濟空間”。①Соглашение 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и Единого экономического пространства.19 сентября 2003 г.http://www.kremlin.ru/supplement/17152003 年9 月29 日,俄羅斯以避免沿岸土地遭海水侵蝕和保護生態環境為由,開始在刻赤海峽朝烏克蘭邊界方向修建堤壩,迫使烏克蘭在刻赤海峽劃界問題上讓步。2003 年12月,俄烏雙方簽署了《關于亞速海和刻赤海峽合作的協議》。2004 年末烏克蘭爆發“橙色革命”之后,親西方的政治家尤先科贏得總統大選,導致俄烏關系一度惡化。在尤先科執政期間,俄烏雙方多次因為能源價格、運輸費和債務等問題爆發激烈的“天然氣大戰”,能源外交成為這個時期俄羅斯對烏克蘭政策的主要內容。俄羅斯在國際法和國際秩序的框架內,通過經濟手段向烏克蘭施壓,迫使尤先科政府放棄激進的親西方對外政策。由于俄羅斯將自身定位為現有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參與者,因此,俄烏博弈一直沒有超越過現有國際制度、國際秩序的框架。②由于這個時期俄羅斯將自己定位為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因此,即便在烏克蘭2004 年爆發“橙色革命”之后(2004—2010 年),俄烏兩國曾因天然氣價格和債務問題多次爆發斷氣事件,但都是在國際法和國際規則框架內的博弈。這是俄羅斯實用主義外交的最好體現,即在國際制度和規則范圍內追求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梅德韋杰夫時期繼續在烏克蘭外交上打能源牌,以能源為杠桿來影響烏克蘭寡頭利益集團,進而影響烏克蘭的外交和政治。以能源外交為手段施壓親西方的尤先科總統(2005—2010 年)和季莫申科政府(2007—2010 年),迫使其放棄激進的親西方對外政策,重修與莫斯科的關系。2010 年2 月,親俄政治家亞努科維奇贏得總統大選后,迅速修復與莫斯科的關系。2010 年4月21 日,俄烏簽署了《俄羅斯黑海艦隊駐塞瓦斯托波爾延期協議》和《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與烏克蘭國家石油天然氣公司2009—2019 年購銷合同的補充協議》,以塞瓦斯托波爾海軍基地續約25 年換取俄羅斯供應烏克蘭天然氣價格打七折的優惠。2010 年7 月1 日,在亞努科維奇的提議下,烏克蘭議會通過了《烏克蘭內外政策原則法》,從法律上正式確定了烏克蘭的不結盟國家地位,正式取消了有關謀求加入北約的規定。

(三)實用主義與現實主義并重的烏克蘭政策(2012—2014 年)

與實用主義外交相比,現實主義外交把國際關系看成權力政治,以國家利益為準繩,以國家實力為依據,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可以漠視甚至違反現有的國際制度和國際秩序?,F實主義外交與實用主義外交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區別也是十分明顯的?,F實主義外交強調基于國家實力,可以使用包括武力在內的一切手段來實現國家目標。俄羅斯的實用主義外交強調基于現狀,在現有國際準則和國際秩序框架內,運用外交、經濟和政治資源,爭取看得到的國家利益,不追求形式上的和缺乏實質內容的外交影響。

從普京總統的第三個任期開始,俄羅斯從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向塑造者轉變,對外政策從實用主義向現實主義過渡。俄羅斯不再滿足于冷戰后西方主導的全球化和地區合作機制,主動塑造獨立于西方的地區合作體系,并且吸引烏克蘭加入。2013 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除了提出組建歐亞經濟聯盟是當務之急,還首次單獨提到要促進烏克蘭參與歐亞一體化進程。①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12 февраля 2013 г.).4 марта 2013 г.https://www.ng.ru/dipkurer/2013-03-04/9_concept.html?ysclid=li4bnubyx8525739634因此,吸引烏克蘭加入歐亞經濟聯盟,阻止其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地位協定》,成為普京第三任期里最為緊迫的任務。為此,俄羅斯不惜使用“胡蘿卜加大棒”的手段來爭取烏克蘭。普京多次警告,如果烏克蘭與歐盟簽署聯系國協定,以俄羅斯為首的關稅同盟將被迫采取保護性措施。2013 年,俄羅斯數次關閉俄烏之間的邊界口岸,對烏克蘭商品追加特別關稅,導致大量烏克蘭商品變質。當歐盟拒絕了烏克蘭索要金融援助的請求后,普京迅速向烏克蘭遞出“胡蘿卜”,向烏克蘭提供大規模貸款和優惠價格的能源。2013 年12 月,俄羅斯以打三折的優惠價格向烏克蘭供應天然氣,并且購買了150 億美元的烏克蘭國債。

(四)現實主義的烏克蘭政策(2014 年以來)

俄羅斯對國際秩序的尊重并沒有換來美西方的善意回應。2014 年2 月,亞努科維奇政權被顛覆。此舉也意味著美西方率先在烏克蘭打破了國際政治秩序,意味著普京在烏克蘭的實用主義外交的失敗。俄羅斯學者多布連科夫(В.И.Добреньков)認為,“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如果作為國際政治工具得到適當運用,可以成為對現實挑戰的最有效回應。如果事實高于理論,那么我們(俄羅斯)有權質疑任何國際規則,包括對現行國際秩序中主流的自由主義和新自由主義”①Добреньков В.И.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реализм и политический прагматизм в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х отношениях// Гуманитарий юга России.2019.Т.8.№1.。于是,普京的烏克蘭外交政策開始轉向現實主義,走上了與西方武力對抗之路。

2014 年2 月烏克蘭政權更迭之后,俄羅斯支持克里米亞半島舉行“公投”,并且迅速批準其入俄申請,以及支持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高度自治”訴求。俄羅斯徹底丟掉政治和外交化解危機的幻想,將政策重心放在了防范地緣安全風險上。2016 年版的《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雖仍有提及烏克蘭,但主要內容已不是繼續與烏克蘭發展友好關系,而是強調“繼續政治和外交解決烏克蘭國內政治危機的努力”。②Там же.2016 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明確指出,“盡管主要國家之間發動大規模戰爭(包括核戰爭)的危險仍然很低,但它們卷入地區沖突和危機升級的風險正在增加”③Указ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от 30.11.2016 г.№ 640.http://www.krem lin.ru/acts/bank/41451。其中還特意強調,“武力因素在國際關系中的作用正在增加”,“地區沖突和危機升級的風險正在增加”,俄羅斯“已準備好迎接新的挑戰”。④Там же.簡而言之,俄羅斯已經做好使用軍事手段捍衛其國家利益,現實主義的對抗外交已經成型,決心反對美西方在烏克蘭強加給俄羅斯的國際秩序和地緣政治安排。

拜登當選美國總統后,將美烏安全合作升級為戰略伙伴水平,引發俄羅斯的激烈反彈。普京在2021 年4 月發出警告,如果西方在對俄關系中跨越俄羅斯的“紅線”,俄方將采取迅速而堅決的回應措施。⑤“普京發表國情咨文強調對俄交往勿越‘紅線’”,新華網,2021 年4 月21 日,htt p://www.xinhuanet.com/world/2021-04/21/c_1127358581.htm普京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惜挑戰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使用武力反擊西方在烏克蘭“踩踏俄羅斯的戰略紅線”。2023 年版的《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表明,在特別軍事行動實施一年后的俄羅斯已成為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的“反對者”。該文件特別指出,“俄羅斯將消除來自歐洲和北約組織中不友好國家的安全威脅;俄羅斯的優先任務是消除美國和其他不友好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迫使其放棄新殖民主義和霸權野心”①Указ об утверждении Концепции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31 марта 2023 г.http://www.kremlin.ru/events/president/news/70811。

四、國際定位變化與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政策選擇

俄羅斯在不同時期的烏克蘭政策與俄羅斯的國際定位存在著一定邏輯關系。當俄羅斯是追隨者時,采取的是積極支持西方的配合政策。當俄羅斯是參與者時,采取的是實用主義的合作政策。當俄羅斯是塑造者時,采取的是實用主義與現實主義并重的競爭政策。當俄羅斯是反對者/挑戰者時,采取的是現實主義的對抗政策。不變的是俄羅斯對烏克蘭執著的追求,變化的是由于俄羅斯的國際定位不同,其在烏克蘭的政策選擇也就不同。

首先,不變的大國定位促使俄羅斯重視烏克蘭。千年的帝國歷史記憶使俄羅斯始終將自己定位為國際體系中的獨立大國,將包括烏克蘭在內的后蘇聯國家視為自己的戰略核心利益之所在。俄羅斯是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大國,從沙皇俄國到蘇聯,始終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大國。雖然經歷了20 世紀90年代痛苦的國家轉型危機,俄羅斯帝國和蘇聯的輝煌歷史使得冷戰后的俄羅斯不甘成為美國領導下的西方國際體系“小兄弟”,不愿意放棄地緣政治和文化上的獨立性。民族主義思想成為俄羅斯主流的意識形態,它反對一邊倒的親西方對外政策,要求復興俄羅斯的大國地位。追求獨立的大國地位成為俄羅斯外交的核心目標,而建立多極世界體系則成為其對外戰略的主要方向。

俄羅斯不僅自視為世界大國,還將自己視為“最大的歐亞大國”(крупнейшая евразийская держава),始終將獨聯體地區列為外交最優先方向,將說俄語的后蘇聯地區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將西方與該地區的安全合作視為“跨越俄羅斯的戰略紅線”。1993 年版、2000 年版、2008 年版、2016 年版和2023 年版《俄羅斯對外政策構想》一直強調,要保護海外的俄羅斯僑民和說俄語居民的文化權利。盡管蘇聯解體后這些國家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并且有些國家(格魯吉亞、烏克蘭)還退出了獨聯體組織,但俄羅斯仍然將這些國家和地區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將說俄語的后蘇聯地區稱為“俄羅斯世界”(Русский мир)。普京稱,俄羅斯在世界上的使命是加強和發展俄羅斯世界,增加其對俄羅斯人自己和其他國家公民的吸引力。①Путин назвал миссией России укрепление ?русского мира?.2 февраля 2022 г.https://www.rbc.ru/rbcfreenews/61fa7ea19a7947fad65b9306?ysclid=lf9vtp2xjw933374861普京稱:“俄羅斯的潛在對手一直試圖分裂俄羅斯世界”②Путин: потенциальный противник России всегда пытался разделить русский мир.22 декабря 2022 г.https://ria.ru/20221222/mir-1840658283.html。不變的帝國歷史記憶促使俄羅斯將自己定義為歐亞大國,將烏克蘭加入北約視為挑戰俄羅斯的戰略紅線,不惜為之而戰。

其次,國際格局變化促使俄羅斯調整國際定位和外交政策。進入21 世紀以來,國際格局的多極化趨勢進一步發展,西方對國際體系、國際秩序的影響力下降,新興經濟體的崛起影響著俄羅斯對國際秩序的看法。俄羅斯之所以在2021 年末向美國和北約提議舉行安全保障談判,不僅是因為莫斯科的戰略耐心已經耗盡,還因為俄羅斯對北約的戰略信心上升。俄羅斯著名學者卡拉加諾夫稱:“目前的俄羅斯武裝部隊非常有效,北約在發生沖突時除了快速失敗之外不能指望任何其他東西?!雹郄学猝学鸳学擐唰? Отношения с НАТО надо строить на основе жесткого реализма.21 апреля 2019 г.https://rg.ru/2019/04/21/karaganov-otnosheniia-s-nato-nado-stroit-na-osnove-zhestkog o-realizma.html俄羅斯的國際定位從追隨者變化為參與者和塑造者,逐漸成長為挑戰者/反抗者。過去,俄羅斯對西方更多選擇的是對話、忍耐和退讓,如今俄羅斯傾向于競爭、塑造和反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政治、經濟和安全方面遭遇諸多難題。美國和歐洲出現的民粹主義浪潮,英國脫歐進程和特朗普時期的“美國優先”政策,都顯示西方在主動退出全球化。西方國家在全球新冠疫情中的糟糕防疫表現,以及拜登政府的外交戰略重心東移,更是加強了俄羅斯對西方衰落的認識。反觀普京在第三任期內取得的一系列外交和安全成果,俄羅斯的戰略自信達到冷戰后的最高點。俄羅斯在敘利亞危機中抵抗住了西方的壓力,穩住了阿薩德政權,打擊了“伊斯蘭國”恐怖組織。在2014 年烏克蘭危機中承受住了西方的經濟制裁。

再次,美國和西方國家的霸權主義促使普京選擇“攤牌”。國際定位不僅是國家的內部認知,也是在與國際體系互動過程中被外部塑造的。冷戰結束后,美國對俄羅斯融入西方的政策采取的是排斥和敷衍,忽視俄羅斯希望成為國際體系“平等伙伴”的訴求。西方通過排斥俄羅斯的北約和歐盟雙東擴,使俄羅斯不斷地在國際體系中被“邊緣化”。雖然屬于地理上的歐洲,但卻被排斥在歐盟市場之外。雖然建立了北約俄羅斯理事會,但卻被排斥在北約擴大范疇之外。雖然名義上組成了“八國集團”,但在全球治理、民主人權和地緣安全議題上依然“貌合神離”。由于西方不能真正接納俄羅斯,導致俄羅斯對西方秩序的支持逐漸瓦解。俄羅斯從國際秩序的參與者轉變為塑造者,試圖在西方之外搭建新的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由于美國和西方國家對2014 年烏克蘭危機的干涉直接導致烏克蘭政權更迭,打破大國競爭“斗而不破”的國際秩序,促使俄羅斯采取極端手段反對現行的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成為西方主導的國際系統的“挑戰者/反對者”。

國際定位是否能做到客觀,不僅取決于國家的自我定位,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是否能清醒而實事求是地評價國際格局。如果國際定位超出國家實力,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的外交目標,還會導致與國際體系的關系惡化,使國家陷入更為被動的國際環境。從目前的俄烏沖突僵局可以看出,美國為首的西方和俄羅斯對國際秩序的認知都存在一定的偏差,導致雙方的戰略目標短期很難完成,世界因此承受著核安全風險、經濟衰退風險和國際秩序瓦解的風險。一方面,西方國家堅持霸權慣性和零和思維,無視冷戰后國際格局力量對比的變化,追求與自身能力不匹配的主導者國際定位,不愿意分享國際體系的話語權,導致國際體系內部失衡。另一方面,俄羅斯的反對者國際定位也可能存在偏差,即低估了現行國際系統/秩序的生命力,低估了國際體系變革的成本和風險。

猜你喜歡
秩序外交烏克蘭
烏克蘭當地民眾撤離
中國公民分批撤離烏克蘭
秩序與自由
悠悠歲月外交情
涉僑外交二三事
孤獨與秩序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外交
失控的烏克蘭
遏制違約頻發 重建藥采秩序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