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青春為證!》:對外傳播的青春表達

2023-03-26 02:48謝晶晶
視聽界 2023年6期
關鍵詞:老撾倡議江蘇

謝晶晶

2013 年,習近平主席相繼提出“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截至2023 年8 月31 日,中國已和150 多個國家和30 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10 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和國際合作平臺。

除了經濟上的合作,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迫切需要與世界各國進行文化上的互動與交流,創新形式、拓展渠道,提升“一帶一路”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與各國民眾知心、交心。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中,青年是中堅力量,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青年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各國青年對“一帶一路”的認同和實踐,是這個國際公共產品融入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2023 年9 月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江蘇新聞廣播推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 周年主題策劃《“一帶一路”,青春為證!》,以個人視角、青春表達講述時代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新絲路故事。在《“一帶一路”,青春為證!》中,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青年們,懷揣各自的夢想來到中國江蘇。有的人走了,學成回國、建設家鄉,成為架起中國與母國交流的橋梁;有的人留下,在中國追尋夢想、實現人生價值?!耙粠б宦贰背h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軌跡,中國不再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江蘇也不僅僅是地圖上一個坐標,也許這里并不是終點,只是青春路上一個驛站,卻開啟了各自人生嶄新的篇章。

一、全球視野:走出去看“一帶一路”

由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格局和地理跨度是如此之大,它的報道重點一定是落在世界而不只是在中國。從“中國倡議”到“世界方案”,中國需要讓更多人了解這個倡議的宗旨和意圖。一個比較有效的辦法可能是更大力度地追蹤國際項目的落地和效果,盡可能地把“一帶一路”報道的重點從中國拓展到相關項目國。[1]根據2023 年8 月31 日外交部發布的數據,“一帶一路”倡議已形成3000 多個合作項目,拉動近萬億美元投資規模。據世界銀行測算,“一帶一路”框架下有關交通項目的全部實施,到2030 年有望使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使760 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200 萬人擺脫中度貧困?!丁耙粠б宦贰?,青春為證!》開篇聚焦“一帶一路”建設的標志性工程——中老鐵路。記者在2023 年7 月25 日中老鐵路國際旅客列車首次調圖的當天搭乘“瀾滄號”國際列車,前往老撾萬榮尋找老撾姐弟美麗和彭城,在行進中講述姐弟倆和中老鐵路及江蘇的故事。在姐弟倆充滿幸福感、獲得感的講述中,受眾聽到的是中老鐵路的開通改變了美麗、彭城的命運,鐵路拉近的不僅是兩國物理上的距離,更有兩國人民心靈間的距離。

題材要走出去,首先中國的媒體人要打開格局,有勇氣、有能力策劃出境采訪,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以中國立場、世界眼光、人類胸懷,站在全球的視角上策劃主題。其次在采訪報道的過程中,要深入當地民眾生活,了解民俗民風、生活方式、價值觀,才能在跨文化傳播中打破文化壁壘。

二、多元視角:各國青年見證“一帶一路”

“一個世界、多種聲音”,外國人對中國評價如何?他們對我們國家形象的認知,是否符合我們的預期?“一帶一路”對外傳播也應避免中國媒體“自說自話”,要帶動共建各國的民眾一起參與其中,讓他們自己說,以多元視角有效提升對外傳播的真實性、可信度和有效度,讓國際社會更加多元、理性地認識中國。

將一個個鮮活、具有質感的人物形象,配合其他相關人物(有中國人有外國人)進行交叉敘事,勾勒出中國與周邊國家交互共生的命運,選用外國主人公講述他與“一帶一路”的故事、傳播中國形象,顯然更具說服力。老撾姐弟美麗和彭城曾先后在江蘇徐州留學,學成回國之后趕上中老鐵路開通,成了老撾第一代“鐵路人”;江蘇大學的博士生歐提·摩洛克立志成為博茨瓦納的“趙亞夫”,用在中國學到的知識幫助家鄉人民脫貧致富;常州大學研究“一帶一路”的學者斯蒂文· 索特雷來自距離中國最遠的國家阿根廷,用扎根中國20 年生動詮釋“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8 篇系列報道中的11 位主人公,用青春和奮斗跨越山海。在“一帶一路”上,還有更多的青春故事在綻放,他們的青春永不逝去。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如同散落的珍珠,在新絲路上熠熠生輝。

三、國際表達:記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共享青春記憶

習近平主席指出,國之交在于民相親,而民相親在于心相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大多數仍是發展中國家,尚未步入老齡化社會,青年是社會的主力。此外,青年一代成長于信息時代,思維開闊,更具包容性。有研究報告顯示,相較于老一輩,青年群體對于中國更有好感度。因此,青年有望成為民心相通建設的突破口。[2]加強青年間交往已經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間的共識。

“一帶一路”倡議源自中國,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中國的發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國人民。當前國際局勢風云變幻,大國博弈加劇,但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仍是時代潮流。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際關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之上,即人們要選擇最能使自己獲利的他人;同時,為了得到收益,又必須給予他人。[3]要讓 “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不同文化背景、差異懸殊的人們自覺自愿地走到一起,只有平等、尊重、合作的誠意和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發展,才能打動人心,取信于各國人民。

國際表達講故事,要避免刻意,做到平衡、客觀、有細節,避免宏大敘事,把人物還原到日常生活狀態中去,讓微觀背后承載宏觀意義。

因此,《“一帶一路”,青春為證!》以青春為題,立足于“變”,11 位來自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青年因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來到了中國,個人命運從此產生重大改變。在開篇對在中老鐵路工作的老撾姐弟的采訪過程中,中老鐵路開通給老撾普通民眾的生活帶來的影響是記者想要了解、追問和求證的重點。老撾遇到的每一位采訪對象用鐵路開通前后的親身經歷、切身感受給出了對中老鐵路最真實的評價。美麗和彭城說不僅鐵路開通給當地民眾出行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還因為在中老鐵路工作他們現在成為全家收入最高的人,全家人的生活也變得更好了,對青春、對人生“這都是最好的選擇”?!靶∪宋铩钡那啻阂娮C國家、時代的“大變遷”。每個人的一小步組成了時代進步的一大步。無數個普通人的故事把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人民緊密相連,個人命運交織到一起,匯聚而成人類命運共同體。記者一路跟隨拍攝美麗、彭城,在姐弟倆工作的萬榮站采訪拍攝工作場景,再和主人公一起體驗萬榮年輕人最愛的戶外運動,最后趕往姐弟倆大家庭所在的首都萬象,記錄見證一家人在千挑萬選的良辰吉日喜提新車的幸福場景。每一段同期聲、每一個畫面真實的記錄,塑造了立體豐富、可感可觸的人物形象,用他們的故事,向各國人民傳遞真摯情感。

四、碎片傳播:貼合年輕受眾收聽收看習慣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碎片化傳播成為重要趨勢?!丁耙粠б宦贰?,青春為證!》采用小而輕的切入口,小故事、短時長,文風清新、敘事輕巧,用契合互聯網屬性、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塑造當今青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產品定位帶有新聞屬性和紀錄片性質的輕體量融媒體產品,表現形式錄音報道8 篇,單篇時長5~6 分鐘,同時配發人物類的2~3 分鐘短視頻和圖文推送。錄音報道在江蘇新聞廣播《新聞早高峰》《新聞晚高峰》《海上生明月》《這里是江蘇》《江蘇周刊》《錦繡江蘇》等內外宣節目中播出;短視頻、圖文、海報在荔枝新聞、我蘇、江蘇新聞廣播微信微博、江蘇新聞廣播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今日頭條、華人頭條、大藍鯨等平臺呈現。輕體量的融媒體產品契合碎片化傳播場景,可以在不同端口實現單獨傳播,貼合年輕人碎片化收聽收看習慣,同時也利于節目有效傳播的最大化。

猜你喜歡
老撾倡議江蘇
老撾肉牛輸華實現突破
數讀江蘇
浙江向全行業發起廉潔自律倡議
朝發夕至 乘著火車去老撾
數獨江蘇
數讀江蘇
江蘇
保護一半倡議: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愿景和實踐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發起攜手共贏合作倡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