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電視科普節目的守正創新

2023-03-26 02:48
視聽界 2023年6期
關鍵詞:科普欄目科學

蘭 勤

電視科普節目是科學普及的重要方式,是人民群眾接受科學信息、科技知識的重要渠道。新形勢下,電視科普節目面臨各種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只有不斷推進守正創新,提高傳播效果,才能在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中發揮更大作用,才能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做出新貢獻。

一、電視科普節目的深層次挑戰

一是黨和國家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科學普及工作的重要作用,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黨的二十大強調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黨和國家的重大發展戰略,為包括科普節目在內的科學普及工作明確了更高目標,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人民群眾提出了更高期待。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的科學素養不斷提高,中國科協的調查數據顯示,人民群眾的科學素質在2010 年為3.27%,2015 年為6.20%,2018 年為8.47%,2020 年為10.56%,2022 年達到了12.93%。人民群眾科學素養的不斷提高,誕生了對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技知識更多更新、更加專業、更加權威、更加系統的需求,對科普節目提出了更高期待。

三是新的傳媒格局拓展了更大空間。全媒體時代新興媒體的迅猛發展、傳播格局的快速變革,給科普節目拓展了更大發展空間和傳播渠道。

科普工作發展形勢的變化,在給科普節目提供更大舞臺、創造更大空間的同時,也帶來各種各樣深層次的挑戰,特別各種扛著科普旗號的“偽科學”“反科學”“營銷詐騙”以及“低級愚昧”的內容產品層出不盡。新形勢下,科普節目只有堅持守正創新、不斷轉型升級才能實現更好發展、發揮更大價值。

二、電視科普節目的多維度創新

江蘇省科協主辦、江蘇省科學傳播中心制作的《今日科學》欄目作為一檔電視科普節目,因應時代之變,在多維度上進行了創新探索。

(一)主題創新:在“聚焦”上下功夫

《今日科學》欄目在題材選取上嚴格堅持“不嘩眾取寵、不人云亦云”“聚焦重大戰略、聚焦重點人群、聚焦群眾關切”的“兩不三聚焦”原則。

“聚焦重大戰略”就是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重大部署進行選題策劃,努力用科學思想、科學立場來闡述黨和政府的決策重大部署,為推動工作開展提供科學助力。比如,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今日科學》欄目策劃 “二十四節氣”系列專題,推出《“植”此一秋》《你好,秋分》《 “夏至”,夏已至》《最中國的節氣——小滿》等節目,向觀眾介紹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所蘊藏的天文學、生物學知識,播出后受到觀眾好評。

“聚焦重點人群”就是在節目選題時,特別注重青少年人群和農村居民(中國科協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城鎮居民具備科學素質的占比為15.94%,而農村居民僅為7.96%)的需求。為助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今日科學》欄目策劃“科普助農”系列,包括《最美味“稻”》《青山綠水 天“蝦”無雙》《是香,是甜,是“鄉”甜!》《“菜”貌雙全 膾“汁”人口》《打造農業品牌 助力鄉村振興》等,受到多方好評。

“聚焦群眾關切”,就是對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問題和突發事件進行科學解析,及時還原科學真相,回應社會關切,平息負面輿情?!袄ド健?2’特大爆炸事故”“響水‘321’特大爆炸事故”發生后,《今日科學》欄目及時邀請化學、醫學等方面專家對事故發生的原因、可能產生的影響等進行專業分析,有效疏導情緒。

(二)內容創新:在“貼近”上下功夫

對科普節目來說,內容創新是所有創新的核心?!督袢湛茖W》欄目針對人民群眾科學素質水平不斷提高,對科學知識、科技信息的需求不斷更新的需求,在節目內容創新上堅持“三貼近”原則,貼近群眾,服務群眾,不斷提升傳播效果。

內容創新突出“人文精神”??破展澞恳浴叭恕睘閷ο?,更需要強調以人為本?!督袢湛茖W》欄目在內容創新上十分注重突出弘揚科學精神和科學家精神,在科普傳播中倡導大家對自然科學進行人文思考。自2021 年起,策劃推出《致敬·銘記》系列節目,回顧袁隆平、沈善炯、歐陽平凱、翟中和等不同領域科學大家的創新實踐、科學精神和崇高風范,尋找科學家身上求實、求真、創新、寬容等方面的共性內涵,把科學的理念、邏輯、態度和精神,通過電視節目的特有表達方式進行傳播。

內容創新突出“與時俱進”??茖W技術迅猛發展,科技知識不斷更新,科普內容也要緊跟時代步伐,隨時更新完善。比如,地震抗災的節目,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科普節目都會教育大家在地震發生時可以躲進衛生間,但隨著建筑力學的發展、建筑材料的更新,大量新興住宅建筑的結構、材料包括住宅內的裝修、裝飾等發生了較大改變。2023 年2 月,土耳其地震發生后,《今日科學》欄目推出《“震”驚世界——土耳其地震解讀》專題,邀請了省地震局研究員走進演播室,同時采訪了建筑界、裝修材料方面的權威人士,多方探討科學的避難方法。

內容創新突出“實用有效”。就是從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身邊科學入手,在有效服務的過程中傳播科學知識,倡導科學理念。針對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高發的現象,《今日科學》欄目邀請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信息安全系教授策劃推出了《網絡空間安全》節目,分析網絡詐騙基本手法,系統講解網絡安全基本常識,幫助群眾提高反詐能力。

(三)形式創新:在“喜聞樂見”上下功夫

一直以來,如何跳出嚴肅枯燥的演播室訪談、演講等“授課式”的節目模式,是科普節目推進守正創新的難點之一?!督袢湛茖W》節目在形式形態上十分注重把復雜的科學原理、晦澀的科學公式、機械的科學實驗用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語境語態表達出來。在《“格物致知 叩問蒼穹”——中國航天日特別節目》中,從青少年喜愛的無人機、航模比賽、太空飛船等方面切入,由此引發對航天航空科學的通俗解讀,并且弘揚偉大的航天精神。

(四)渠道創新:在“融合”上下功夫

在融媒體環境下,科普節目需要在守正創新中加快推進融合發展,才能更好地提高傳播效果。近年來,《今日科學》先后開發了人民網江蘇頻道、江蘇省科學傳播在線、學習強國、科普江蘇騰訊企鵝號、江蘇公眾科技網、荔枝新聞等新媒體傳播渠道,搶占新媒體陣地,拓展傳播空間,提升傳播效果。

(五)制度創新:在“規范”上下功夫

規范嚴格的規章制度是守正創新的基礎?!督袢湛茖W》欄目以節目內容審核流程為龍頭,不斷強化各方面的制度建設和執行,制訂了從嘉賓邀請、采訪提綱制訂、臺本撰寫、現場錄制,到畫面選取、語言表達等各個方面的操作規范,以制度保證每一檔節目都能做到科學準確,保證節目方向不走偏、內容不出格,提高節目的權威性、專業性、準確性。比如,為了從源頭上杜絕“假專家”走進演播室,節目組制訂了《嘉賓邀請前期核查標準》,對計劃邀請采訪專家的國籍、職業、工作履歷、服務機構等方面進行核實,保證嘉賓的專業性、權威性。針對科普節目中各種數字、數值、圖表等出現較多的情況,節目專門制訂了《數字、圖表和字幕審校規定》。

三、電視科普節目守正創新需要避免的幾個誤區

第一,不能把守正創新等同于技術設備投入。部分科普節目一談到創新、一談到媒體融合,首先想到的就是技術設備的更新、聲光電等高投入的炫目舞美效果以及VR、AR 等“高大上”的技術手段。技術設備是節目創新的途徑之一,但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科普節目創新要堅持“小大正”的創新原則,絕不僅僅是比設備、拼投入。

第二,不能讓守正創新淪為“營銷”的手段。近年來,一些自媒體、公眾號披著“科普”“益智”的外衣,對各類商品進行營銷。通過偽科學或者是偷換概念、似是而非的科技命題進行虛假宣傳,達到營銷目的。對于這些現象,科普節目在守正創新中不僅不能盲目跟風,而是要理直氣壯地“亮劍”。比如,前不久的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中,不良商家為了營銷所謂的“核輻射檢測儀”,利用部分群眾的恐慌心理,夸大功能、提高價格,進行欺詐營銷,并且助長了恐慌心理的蔓延。針對這一現象,《今日科學》欄目邀請南京理工大學核物理專業教授對群眾身邊的“核輻射檢測”等問題解讀,揭穿營銷騙局。

第三,不能讓守正創新淪為“娛樂”的配角。隨著國家廣電總局對綜藝娛樂類節目的管理越發完善規范,一些節目開始披上“科普”的外衣,同時,一些科普節目為了提高影響,在創新中也以娛樂作為賣點,甚至出現一些惡搞科學家、人為設定懸念、制造噱頭的現象,在科普節目、科普內容中出現過度娛樂化的苗頭。這些都是科普節目守正創新要抵制的??破展澞康氖卣齽撔率冀K要堅持以科技為核心、為靈魂,所有形式、方式、形態的創新都要為傳播科學服務,并且要遵循科學的嚴謹性,而不能讓科學淪為娛樂的配角。

猜你喜歡
科普欄目科學
科普達人養成記
關于欄目的要求
點擊科學
科學大爆炸
欄目主持人語
“大師問答Ask the Guru!”欄目問答精選(二)
欄目制,為什么這樣紅
科普連連看
科普連連看
科學拔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