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價值認同中的多元探索:隱性德育融入高校課程思政的建設啟迪

2023-04-18 12:54李亞東
煤炭高等教育 2023年5期
關鍵詞:隱性專業課程育人

李亞東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強調的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全部課程,通過主渠道作用發揮來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具有涉及專業多、不同專業實施方法不一、亟需個性化制定等現實情況,想要實現全員、全過程、全課程的專業教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緊密融合與有效實施,需要多向性的學習借鑒與分析思考,這也與《全面推進“大思政課”建設的工作方案》中強調的開門辦思政課、集結優質資源、調動社會力量的指導思想相一致[1]。隱性教育是一種研究方法,比較而言國外起步較早,實踐也更為全面,在內容、載體、評估、反饋的理論研究與應用優化上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實施方法與步驟。結合我國實情,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需要海納百川地剖析提煉適合新時代大學生教育的課程思政建設思路與路徑方法,透析國外隱性德育建設經驗,以壯大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體系。

一、國外隱性德育做法的概括分析

20 世紀60 年代,國外的課程專家們在教學實踐中逐步發現課程教學內容無形間受到社會價值體系、意識認知體系的選擇性過濾,學生校園學習生活過程中受到的不同校園氛圍、社會風氣、價值圈層等影響一定程度上反映為學生的社會觀、價值觀、道德觀?!半[性課程”[2]概念被提出引起了課程專家、教育哲學專家的解讀、爭論與深度思考。國外的隱性德育與其長期以來形成的歷史文化息息相關,特別是在追求個人自由、個體價值的理念倡導下,國外的德育尤其注重采取滲透性、潛隱式的教育方式,力求“潤物細無聲”地將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念植入個人的頭腦和行為中。以此為基本前提,概括國外隱性德育的系列做法,具體包括:

1.重視道德觀念的隱性傳授

眾所周知,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沒有名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但不能以此認為國外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動。一些國家設置了承載著相似功能的德育課程,以此為途徑對學生進行道德觀念的培育。例如在品格課程或公民教育課程上,注重將道德兩難問題置于課程中進行討論,在價值觀念的沖突中強化學生對于道德問題的自主認知,再將社會所認可的價值選擇提供給學生進行參考借鑒。另外,盡管還有一些國家沒有設置專門的學校德育課程,但是其德育內容卻滲透在其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中。例如在自然科學等專業課程中,它們也注意到了其中的德育資源并有效實施。它們注重在專業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將學科專業的倫理規范傳遞給學生,引導學生對自然科學應用可能引發的倫理道德問題進行探討,幫助學生塑造科學研究的倫理精神。在實踐課程中,尤其重視學生參與社會實踐,諸如社區志愿者、環境保護和治理等社會服務活動,甚至設置了硬性的學分修習要求。幫助學生通過在社會中與他人的交流互動,養成尊重他人、關愛他人的同理心,將習得的道德認知、情感以及觀念轉化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道德意志與道德行為。以上基于各種層面、依托各種方式的隱性德育實施,潛隱地將社會所需要的價值觀念、道德品質傳輸給受教育者。而這種將教育意圖隱藏起來的隱性德育,也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強調受教育者的個體價值

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的道德教育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其價值旨歸最終指向維系社會整體的規則和秩序,維護資本主義所崇尚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承載著重要的社會價值功能。但以個體價值為基石的價值導向,決定了德育實施要采取隱蔽的方式,偏向于強調受教育者的個體價值,以迂回的方式實現其意識形態維護的功能。學校在進行德育的過程中,重視由個體的自由和權利推論至不損害他人的自由和權利。從這一視角出發,道德教育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各門課程中都潛隱地向學生傳遞了尊重規則、權利、義務的觀念,同時宣揚自認為的自由、民主和平等是最正確、最先進的價值觀在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學校里面普遍存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以身作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情感需要,將每一個個體當成具有獨立人格的對象,采取平等互動對話式的方式進行交流。學校的各項管理措施也注重傳遞德育理念。例如:學校中設置的心理咨詢室承擔了幫助學生解決心理沖突、思想問題的職責;透明的學校規章制度也傳達了學校的管理理念,其中都蘊含了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引導。這些重視學生個體價值的諸多做法,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學生對于個體價值的認知,從而推進了學生對主流價值觀念的認同與遵循。

3.注重發揮環境的德育功能

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通過環境的隱性滲透作用進行德育工作,具有深厚的理論與實踐淵源,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柏拉圖關于音樂、文字等對個人思想觀念感染作用的相關論述。環境的德育功能,既包含廣義上的人文環境和物質環境所蘊含的隱性德育氛圍,也包括狹義上的空間布置、場域安排所追求的良好視覺體驗。以美國為例,以校園環境創設浸染學生的內心世界成為一種常態化的德育做法。正如杜威所倡導的,“學校要打造一個純凈的活動環境。對環境進行選擇不僅旨在簡化環境,而且旨在消除其不利因素”[3]21,這種空間德育的觀點深刻影響了美國。美國的校園環境建設和空間創設凸顯了精心布局和設計的理念,使其成為一種能夠傳遞社會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載體。美國學校通常將教室布置得多樣化,比如采用可移動的桌椅擺放成“圓桌式”或“馬蹄式”布局,這樣學生能夠與同學互動、討論,同時也為師生在視覺和感受上營造了平等、開闊、便于交流的學習環境。而校園環境的布置也充分體現了精神風貌和人文關懷,例如對于優秀校友事跡的宣傳、校園建設捐助者的介紹、方便溫馨的圖書館、公寓樓和教學樓設施等,都為學生的身心提供了良好的浸染氛圍。同時,這種載體既具有社會化的功能,又兼具尊重學生的個體性,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期待。

4.拓展課堂之外的德育資源

不僅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契機,融合德育內容,對學生進行隱性德育,同時,也積極地將學生受教育的空間拓展到課程之外,充分利用課堂之外豐富的德育資源,這是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較為成熟的德育路徑。它們的教育理論反對以抽象的說教塑造學生的道德認知,特別是將學生限制于學校范圍之內進行教育,而是主張將要傳遞的價值觀念具體化到社會生活中??茽柌裢ㄟ^長期的實證研究,主張向學生提供承擔社會角色的機會,乃至讓他們參與特定的團體,這于發展道德十分必要[4]。因此,學校注重打通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壁壘,將社會中的德育資源納入學校教育的范圍中,以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相結合,豐富學生的現實體驗感和在場感。諸如帶領學生參觀科學研究的實驗室,體會從業者對于科學精神的追求和倫理規范的遵守;引導學生走進國家博物館、紀念館等愛國教育場地,感悟國家興衰與每個人息息相關,提升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另外,由于西方國家普遍擁有深厚宗教信仰傳統,宗教生活構成了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盡管大部分公立學校不再開設專門的宗教課程,但是在課堂之外,宗教對于學生的道德教化作用依然沒有缺位,宗教信仰對個人的行為約束也是一種隱性的道德資源,隨處可見的宗教教堂實際上仍然承擔著德育的功能。

二、國外隱性德育對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經驗啟示

課程思政實質上是一種課程中的育人理念,目的在于通過專業課程、實踐課程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實現立德樹人的最終目標。盡管課程思政仍然是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過程,但與高校思政課程偏重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課程思政的重點在于強化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和政治意識涵養,在方法論上隱性教育意味更為濃厚。因此,國外隱性德育的諸多做法一定程度上能夠啟迪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結合具體實情的啟示探索有助于促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相融相促相通。

1.價值認同:知識性教授與價值性傳遞互為促進

回顧我國多年來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關文件發現,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論述在其中有跡可循,并非一個全新的話題。例如,1987 年5 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和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業務教學工作結合起來”[5]。1994 年8 月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促進各類學科與課程同德育的有機結合”[6]。2004 年8 月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也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7]。不可否認,長期以來我國高校的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偏重于知識傳授是不爭的事實,幫助學生掌握本專業所需要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是教師們教育教學的重心,較少開發專業課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沒有達到所預設的與思政課程共同形成育人合力。

國外隱性德育的相關做法,特別是將德育寓于專業課程中的方法,啟示著我國高校課程思政也應積極關注到將專業課程中的知識傳授與價值傳遞相結合。這種結合不是簡單地將二者疊加起來,形成類似于“兩張皮”的模式,過去的專業課程難以承載育人重任的癥結正在于此。一些高校在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在專業課程中先進行思政教育,再繼續專業知識的講授,這種簡單粗暴式的做法完全割裂了二者的內在聯系,達不到課程思政應有的效果。因此,高校課程思政需要將專業課程本身所具備的價值構建功能挖掘出來,暢通其知識構建、話語構建與意義構建的路徑[8],理順知識性傳授與價值性傳遞的辯證關系,防止陷入形式主義的窠臼。

2.雙向實踐:啟發式教學與互動式研討互為支撐

盡管提出構建專業課程育人體系已經有相當長的時間,但當前我國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在整體上仍然傾向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沒有擺脫以往硬性灌輸的思維,更難以超出目前思政課程已經達到的水平。而從本質上來看,課程思政不是在思政課程之外的二級課程,更不是要將課程思政建設成為思政課程的“翻版”。如果限于狹隘的理解范式,課程思政本身所蘊含的育人功能便被模糊了,違背了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初衷。西方國家在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上隱性植入價值觀塑造的內容,既將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念傳遞到學生的視域中,又采取了易于被接納的方式,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對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而言,西方隱性德育的做法有助于為我們提供課程思政建設的多維視角,創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教學方法。

注重學生主動性的發掘是國外教育特別是德育實施的鮮明特色,在這一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啟發式教育與互動式研討成為國外高校隱性德育的基本做法,這對我國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具有現實的啟示性意義。在高校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上,不應僅局限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也需要被充分激發出來。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上,教師要善于從人文、歷史等社會科學的視角切入專業領域研究的問題,以寬廣的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廣度,引導學生在互動式討論的環節中發表看法。此外,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分析研究領域的倫理問題,鼓勵學生鍛造科學精神、提升人文素養。在此基礎上,使我國高校的課程思政在師生平等互動的過程中,深化對于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提升課堂中的人文氛圍。

3.全面融合:教育生活化與現實體驗感互為反饋

道德是否可教,各個國家學者都有過激烈的爭論。古希臘蘇格拉底主張“美德即知識”,將美德與知識的可教性聯系起來。亞里士多德則批評蘇格拉底把德性當作知識[9]242,嚴格區分了理智德性和倫理德性,主張“美德即踐行”。在我國,孔孟等思想家一方面強調教育對于德性塑造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主張“聽其言而觀其行”,重視將道德轉化為具體行為。關于道德的知識對于品德塑造具有基礎性意義,但就道德觀念在個人身上的養成而言,更為重要的是在實踐中得到的切身感悟和形成的品格操守。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的隱性德育尤其注重課堂之外的德育實施過程,將課堂中教授的專業知識、通識知識與學生在課堂之外的切身體驗相貫通,避免課內外認知上的斷裂或教育效果的抵消。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目的,不僅僅是在專業知識傳授的過程中進行思想理論教育、價值觀念傳遞,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和職業生涯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并踐行正確的倫理道德規范。

國外的隱性德育經驗啟示我們要重視推進課程思政教育生活化、日?;?,并在現實體驗中深化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的意義構建,我們需要在此方面加大思考摸索以實現隱性德育推進課程思政各項建設融合。在高校的實踐類課程中,一些學校著重于幫助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和技巧,忽視了實踐環節過程中的品德養成和價值觀念塑造,從而使得實踐類課程的育人使命流于形式或浮于表面。在今后的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中,我們應當更加重視學生在課堂學習之外的育人空間,大力發掘實踐類課程和校外活動的育人功能,在知與行的鴻溝之間建立轉化的通道,使學生從將理論學習作為一種工具轉化為一種穩定的價值追求。

三、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優化路徑

結合新時代發展使命,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相關文件和論述更為集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任務。2020 年5 月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指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課程思政中內在蘊含著隱性教育的要求,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中的一環,我國高校課程思政旗幟鮮明地培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教育目的上與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的隱性德育存在著本質區別。因此,借鑒國外的隱性德育做法,必須建立在批判性吸收的基礎上,重在豐富我國課程思政建設的方法。綜合各方觀點,在選擇性借鑒國外隱性德育成效基礎上,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優化路徑具體有以下幾點:

1.在專業課程上,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政素養

專業課教師隊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點已經成為共識。不同的學科專業具有不同的背景知識,但是在專業知識的背后都存在著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能夠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和資源。課程思政作為一種隱性的教育活動,發揮其本身所蘊含的鑄魂育人功能關鍵在于提升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專業課教師個人的思想政治素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思想觀念,特別是在自然科學領域,學生通常缺乏足夠的多角度接觸思想政治理論、價值觀念的渠道,因此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的精神品格產生深刻影響。因此,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勢在必行,不僅需要每一位專業課教師發揮立德樹人、典型示范的作用,還要他們努力成為每個學生心中的道德標桿。

第一,教師要以身作則,將主流價值觀念以具象化的言行表現出來。國外隱性德育成功實施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不同課程的教師都善于將社會主流價值觀通過個人的言行突顯出來,以實際行動捍衛這種價值觀念。而我國高校課程思政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專業課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抽象的名詞轉化為身體力行的行為準則,從專業認同、學科認同、行業認同逐漸上升為對于責任意識、工匠精神和奮斗精神的追求,從而潛移默化地傳遞出國家和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

第二,教師要善于引導,通過啟發式教學開啟學生的想象力。這種引導式教學并非弱化專業知識傳授的地位,更不是將愛國主義、政治認同生硬地強加在專業課程中,而是通過暗示、想象幫學生構建純粹知識世界之外的意義世界。教師可以適時增加課堂中的情境創設,構建生動的課堂情景,諸如提出設計創作、科學研究中的認知沖突和倫理困境,引導學生探索符合人文精神的解決路徑,從而促進學生由認知、認同轉向外化于行。

第三,教師要細致入微,時刻關注學生的反應和回饋,關注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心理變化,適時地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時機。一方面,教師要重視課堂之前的教學設計,預先評估適合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部分,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另一方面,教師也不能過分倚重預先設計的教學安排,或進行牽強的課程思政“表演”,而是要根據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緊跟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抓住合適的時機進行隱性教育。

2.在課程體系上,強化不同課程的融會貫通

高校的公共基礎課程、專業教育課程以及實踐類課程等組成了綜合的教學體系,它們分別承擔著不同的教學功能,但價值傳遞和引導是所有課程共同的內核。而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重點在于發揮除思政課程之外的所有課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通過各類課程中的隱性教育與引導,將社會主流價值觀念有機融入課程教學中,杜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兩張皮”甚至相互消解的狀況。國外的隱性德育在課程體系價值內核的高度貫通,已經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并形成了實操性強的實踐指南。因此,我國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還要積極打通不同課程類型之間的思想教育通道,形成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同向同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一方面,高校整體的教學體系始終要圍繞立德樹人的價值內核,解決學生在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思想問題、價值共識性問題,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育人模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所指出的,“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人才培養體系涉及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等,而貫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體系”[10]。鑒于此,公共基礎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實踐課教師在育人工作中亟需進一步互通有無、增進了解,提升整體的疊加效應,避免重復性、低質量的課程內容。在此基礎上,不同類型的課程要根據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分工、有合作地開辟課程思政教育的建設路徑。

另一方面,深入挖掘不同類型課程的特點,以此為基礎探索不同路徑上的課程思政建設風格,打造具有示范力和引領力的特色課程,并加以推廣。在思政課程之外,“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1]。不同類型的課程在具體的教學目標上可能存在著差異,但課程本身都具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求”[12],最終要匯聚到中心點上。作為社會主義大學,我國高校所有的課程都承擔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工職責,其中蘊含、傳遞的價值觀都必須是馬克思主義的主流價值觀。因此,不同類型的課程要立足于課程特色挖掘獨特的育人元素,將先行的精品課程推廣開來。例如,在思政課程之外的公共基礎課程上,著重拓寬人文視野、提升理論素養和培養堅強意志;在實踐課程上,偏重于鍛煉學生的知行合一,將所學所思與行業需求、國家需要相結合,融入時代發展的大潮中。

3.在課程體系外,豐富課程思政的生活化路徑

課程思政是一種育人理念,要將社會所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轉化為學生的認知、認同、情感和行為,“潤物細無聲”的隱性教育具有“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而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是一盤通篇整合的大棋,課堂教學是重中之重,但并非全部內容,在課程體系之外同樣具有可操作、可建設、可作為的領域。因此,要積極拓展和豐富高校課程思政的生活化形式,從生活化的隱性教育視角夯實課程思政的教學成效,構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方位的同向同行體系。

在校內,積極運用好高校中科研、服務、管理等課堂講授和教學之外的環節,將團結合作、服務意識、管理育人的價值觀滲透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這是高校課程思政生活化的重要路徑,也是環境隱性育人的具體體現。由于高校不僅僅是師生之間的學習共同體,也是師生員工之間的科研共同體、生活共同體,學生所接觸的環境就必然包含這些環節。同時,日常的科研、服務和管理工作中蘊含了豐富的育人元素,不僅要善于在其中“挖礦”,還要合理地進行轉化、創設,使學生在科研團隊工作、學校服務工作和事務管理工作中增進體驗感,汲取豐厚的精神營養。例如,高校中的師生科研團隊即是良好的價值引領、觀念傳遞的載體,學生在團結一致、上傳下帶的氛圍之下,能夠于無形中受到良好的科研精神感染,從而影響其未來的科研生涯。再如,深入挖掘學校生活中的思政元素,包括注重公共生活區域的相關物品擺設、人文氛圍植入,通過環境中的細節增進學生的積極體驗,引導學生通過環境移情與主流價值觀共情。

在校外,注重利用學校之外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習實訓活動和志愿服務工作等契機,將對大學生的使命意識、擔當精神培育貫穿在其中,以此深化學生對行業、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認知。這不僅是進行課程思政的良好隱性教育時機,也是貫通“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現實路徑,有助于引導大學生積極關照現實。諸如,在校外實習實訓活動中,可以引導學生將學校中的理論與現實中的實踐相對比,以幫助學生積極關照現實中亟須解決的技術難題、研究瓶頸,明晰社會主義大學中科學實驗、技術研究的現實導向,以此啟發學生在未來的國家建設中大有可為、必有可為。在志愿服務工作中,幫助學生樹立起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意識,引導學生在與人民群眾的交流中提升精神境界。

綜合以上,國外隱性德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系列做法,主要包括重視道德觀念的隱性傳授、強調受教育者的個體價值、注重發揮環境的德育功能和拓展課堂之外的德育資源,對學生的道德培育成效顯著。在方法論上,國外特別是西方國家隱性德育與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具有相通之處,就其對我國的經驗啟示而言,主要包括促進知識性教授與價值性傳遞相結合、注重啟發式教學與互動式研討相結合以及推進教育生活化與現實體驗感相結合。通過梳理國外隱性德育的基本做法,分析其對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經驗啟示,我國高校課程思政對國外隱性德育的借鑒可以包括三個方面的實踐路徑:在專業課程上,提升專業課教師的思政素養;在課程體系上,強化不同課程之間的貫通性;在課程體系外,豐富課程思政在生活中的常態化路徑。歸根結底就是通過隱性德育對課程思政建設的有力促進,全面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猜你喜歡
隱性專業課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維審視
育人鑄魂守初心 賡續前行譜新篇
隱性就業歧視的司法認定
電大學前教育專業課程改革探討——以福建電大為例
中美綜合大學在音樂專業課程上的比較與啟示
中俄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與思考
芻議隱性采訪
新聞報道隱性失實的四種表現
隱性但可預防的危險
專業課程群建設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