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院制通識教育模式的考察

2023-04-18 12:54
煤炭高等教育 2023年5期
關鍵詞:通識書院導師

陳 果

通識教育區別于專業教育卻又與專業教育相互滲透,具有“非專業性、非功利性、非職業性”的特點[1]。隨著專業教育的細化,傳統學院制下專業教育的“制器”培養與通識教育的“完人”教育目標難以達成共識且矛盾愈發尖銳[2]??傮w來看,我國的通識教育的改革進入深水區,涉及課程、教學和組織設計等領域[3]。西安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等高校聚焦國外住宿學院制度和中國傳統書院文化,開啟了內地書院制通識教育育人模式的探索。近十年來,國內高校興起了書院制建設的高潮,書院制的數量日益增多,管理模式日趨多元。人們相信,通識教育管理的模式會影響書院制通識教育的品質和地位[4]。書院制破除了傳統學院制度單一化育人組織形態,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雙一流”高校建設和大學育人功能的實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5]。但是,高校的書院制改革仍然面臨著多重困境和挑戰。首先,書院的育人功能難以有效發揮。上述書院的功能局限于學生管理,想要打破壁壘順利融入專業教育實現“通專融合”仍然是困難重重。其次,書院制合理性和成效備受爭議。很多人認為目前書院開展的多數活動與學院沒有明顯區分度,書院制的設立只會增加管理主體和管理層次,既難以破除單一學院制原有的組織障礙也容易出現多頭治理的矛盾[6]。本文梳理、分析國內現行的書院制模式,以期為高校的通識教育深入改革提供借鑒。

一、高校書院制通識教育的三種模式

1.書院與學院共生模式

此類書院以香港中文大學、汕頭大學的書院模式為代表?!肮采笔巧锝绲男g語,指不同種屬的生物之間由某種物質聯系共同生活[7]。共生系統包含三個要素:共生單元、共生環境和共生關系。此類模式中,書院和學院是兩個基本的共生單元,為共生體提供基本能量。需要說明的是,本文的“學院”是指一所高校的“二級學院”,而不是指整個學校。書院與學院之間的共生關系體現在資源和信息之間的交流上。共生模式下,書院與學院協同育人。學院負責部分通識教育和專業學科教育,書院負責部分通識教育并根據本校育人理念和特色開設通識課程。在一所學校內部,每個書院相對獨立,擁有完備的組織管理機構,并在人、財、物等方面有較大的自主權。與學院共生的書院實行聯邦制管理,本科生分別屬于不同的書院,由書院負責學生生活管理和課余活動管理。在此類書院中,書院開設部分通識教育的課程,課程設置為學分制。如香港中文大學9 所書院共開設通識課程109 門,共計282 學分,培養手冊中規定本科生畢業要求中必須選擇6 個書院學分。共生環境是影響書院-學院共生模式的主要因素,既包括了學校的歷史因素和宏觀的社會環境,也包括了微觀的學校環境和二級學院的環境。環境上的差異使得使得共生模式成為一種相對“特殊”的存在,即不是所有的高校及其二級學院可以采用這種模式的。國內大多數高校未能探索出一套系統的、有邏輯的通識課程體系,通識課程的深度和廣度不夠,且缺乏系統性的頂層設計。所以,對于很多高校來說,即使“生硬”地采用這種模式,也很難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同時,對已經采用共生模式的書院來講,未來仍需要深入挖掘通識教育課程之間、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之間的有效聯系,不斷探索書院課堂與學院第一課堂的相互銜接與相互補充的關系。

2.生活書院模式

如前所述,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高校都能像香港中文大學和復旦大學那樣,開發出系統性的通識教育課程,但它們可以利用書院制這一文化教育空間開展廣義上的通識教育。南京審計大學是這一類書院的典型代表。

在此種模式下,書院制與學院制并行。書院負責學生衣食住行,承擔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行品行教育、黨建思想教育和通識教育等,而與之并行的學院教育負責學生就業和學科教育。簡言之,就是實行“學院管學習,書院管生活”的方針策略。學校設立與學院并行的書院,取消二級學院的學生黨、團組織、學生自治組織,原先學院下設的學生黨團組織由書院下設的各類組織取代。學生日常管理的部分事務管理權由學院轉交給書院,包括學生黨建、通識教育、學生資助、心理健康教育等。

此模式的通識教育由課程和課外活動兩方面組成。通識課程部分包括選修課和必修課,通識教育活動則由學校成立的通識教育中心負責和指導。通識教育指導導師一般會開設具有書院特色的通識教育品牌講座、讀書報告會、微課程等。以南京審計大學澤園書院為例,書院開展“6+1”人才培養計劃?!?”是指通識講堂與微課程計劃、經典閱讀與讀書小組計劃、人格培育與習慣養成計劃、導師引領與分類指導計劃、學生自治與能力提升計劃、黨員領航與示范帶動計劃;“1”是指關學與勵愛計劃。

然而,在生活書院模式中,書院與學院的“雙院協同”較難。書院只是承擔了學生宿舍區的教育功能,并不承擔通識課程的教學,因此書院與學院缺少課程的溝通和聯接。在實際的運行中,書院學院“兩張皮”的困境難以掙脫,難以實現協同育人的初衷。

3.學生社區模式

學生社區模式的書院組織結構相對松散。在這類書院中,受傳統二級學院制的影響,有些學校并未將通識教育課程編排的權力下放至書院,沒有給予通識教育課程學分,主要以非強制性課堂及講座的形式在學生社區開展通識教育,打造集生活、學習與娛樂于一體的社區書院作為院系教育的補充,以提升學生的歸屬感和凝聚力。北京師范大學、山東大學是此類書院的典型代表。

此類書院將“全人教育”的理念貫徹在書院制的養成教育之中,既讓學生掌握中西文化、經濟政治等方面的知識,還關注學生的價值觀養成、思維與表達等。此類書院常用的措施有:以通識教育課程模塊化設計為主導,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開發出包含“感恩教育、職業生涯規劃、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個結合實踐的項目,讓學生選擇參加;協同各二級學院,開發培養方案之外的實踐活動和專業實習;利用自己特色和資源,邀請名家名師開設選修課程;豐富課余活動內容以配合通識教育課程的教學。

盡管學生社區模式的書院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自治能力,管理重心也向學生下移,但是在實踐過程中,由于社區模式的書院組織結構較為松散,學生自治的組織機構不夠健全,活動資金也受限,學生自治性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學生社區模式的書院建設要“以學生為中心”,完善學生自治的相關條例,創新學生自我管理平臺,鼓勵學生自主開展書院活動,提高其參與管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書院制通識教育的共同特色

1.完善書院實體空間,打造通識教育“第二課堂”

書院制度源起于古代書院。古代書院由于場所的限制,功能相對集中,集生活、會友、藏書、教學讀書、休閑、生活于一體,教學與生活密不可分,設施和場所具有互通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在書院特定的環境之中發生,同時書院的環境又內化于學生的生命之中。然而,現代學校教育將學習與生活相對隔離開了,不利于“三全育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實現。我國高校的書院多具有后生性,所以上述三種類型的書院在設置伊始往往會從改造書院環境入手[8],以滿足其教育的物理空間要求。例如,一些書院在公共空間設置導師辦公室、音樂教室、咖啡吧等方便集教學、科研、活動為一體的區域,便于學生在其中形成社會生活共同體。還有的書院以宿舍為單位舉辦群體性比賽活動,加強學生對宿舍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發揮書院場景的教化意義和文化功能,使之成為通識教育的“第二課堂”。

2.完善通識教育體系,創新通識教育課程

上述三類書院制通識教育模式各有特色,均豐富了通識教育的內涵建設。共生性書院模式下通識教育課程質量和內容選取得到了提高,生活書院模式和學生社區書院模式則豐富了通識教育的實施途徑。

書院制模式下的通識教育課程與傳統學院制的學科單一性相比更加注重學科交叉融合。有的書院從構建通識教育體系的頂層設計出發,考慮到了學科的融合性和年級的遞進性,形成了通專融合的教育理念和各具特色的書院通識教育模式。對于學生價值觀養成的通識教育來說,教育路徑的選擇依據其實更應該偏重于非智力因素。例如,培養書院學生的領導能力和交流能力,獨特的書院文化熏陶比專業知識的學習更為重要,體驗參與的方式比傳統的灌輸式知識傳授方式更有效。書院制模式下,其實有很多的隱性課程可以開發,如“同宿共膳”“領袖論壇”等。因此,在通識課程設計方面,高校要豐富課程形式,要善于將各類體驗式學習的非形式教育作為育人形式的補充。如此一來,每個書院也必將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推出一整套系統性的非形式教育課程,打造相對專業化的通識教育師資隊伍。

3.構建導師制度,多元聯動傳遞通識思想

人才培育的關鍵還是老師,導師是書院制得以運行的核心。書院導師制已經成為了各類書院普遍實施且日益重視的制度。各個高校根據校本校情設置了各種類型的導師,如南京審計大學設置了常任導師、通識教育導師、公共基礎課類導師、社團導師、就業導師等。常任導師多由輔導員和書院領導擔任,負責統籌書院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通識教育導師由學校教授、講師等擔任,側重專業教育之外的通識部分,負責指導微課程、閱讀小組活動以及指導學生參加挑戰杯、互聯網+、創新創業比賽等通識系列的比賽項目;每個書院班級配備一名就業導師,由二級學院的專任教師擔任,主要給班級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等等。各類導師發揮各自專長,在通識教育、心理輔導、學業教育等方面參與育人工作。同時,校友中的社會名流、學術大師、企業家等也在導師的遴選范圍之內,這也是書院實現社會育人的重要措施。

但是,導師制也存在著協同難、收效低等問題。導師工作屬于教學育人的范疇,不同于科研的量化指標顯著,往往難以用合適的指標評估。書院需要以制度為保障,制定合理可行的評價指標,收集學生的評價指標,將導師工作盡量地可視化、可衡量化。除了津貼之外,書院主要應以情感為抓手,充分調動導師們的主觀能動性,構建“院-師-生”協同聯動的過程管理機制[9]。需要說明的,如果導師組成以本校的教師為主,那么高校則需要加強通識教育師資力量的培訓,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導師培訓與交流體系。

三、對書院制通識教育發展的展望

現代書院制是高校創新學生管理模式的路徑之一,也為通識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平臺。因此,從通識教育發展改革的視角去思考書院的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具有現實意義。

1.推動“雙院”協同發展,建構通專融合的通識課程體系

高校在制定通識教育培養方案的過程中,應依托自身的學科專業、師資力量的優勢,為實現“三全育人”的培養目標適時地調整培養方案,實現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形成了二級學院負責學生的事務管理、教學管理和專業學科管理的現狀,“專業”色彩濃厚,“通識為本,專識為末”雖為共識,但實際上往往本末倒置[10]。書院制的出現為通識教育提供了相匹配的制度依托,可以說書院制是通識教育發展的抓手。

但是如前述,作為后生性的書院很難與現代大學運行模式有機結合,現行書院制難以突破原有以學科為中心的管理組織壁壘。我國的部分高校在書院制的實施與變革過程中采取了試點的方案,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事實證明,漸進式的變革有利于書院制的推廣與“雙院”協同發展。因此,高校在書院組織設計的過程中,既要盡量避免機構的冗余問題,又要明確機構間的責任問題。也就是說,單憑書院或單憑二級學院都不是通識教育的最佳選擇。在書院與二級學院組織融合的過程中,既要實現書院的功能又要避免與現實產生沖突,最后要形成雙院聯動、各有側重的通識教育育人格局。

2.利用書院制模式,拓展通識教育多元發展路徑

通過對我國書院制通識教育模式的考察,我們可以發現不同模式下的書院制有不同類型的通識教育方式,既有專業學習與通識學習分開的模式,也有兩者并行的模式。從目前的現狀來看,我們并不能對這些模式區分出高低與優劣。每一種通識教育模式的建立都結合了高校本身的發展特色,不能被完全照搬和移植。書院制誕生于精英教育體制之內,發展于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的過程中,得到了高校大范圍的認可。未來我國高校書院制和通識教育模式的發展應該是多元化的,但這種多元化發展也應該是基于書院共性基礎上的[11]。有學者指出我國大學書院必須具備四種共性基礎:書院的理念和宗旨、教育方案、導師團隊、書院的組織架構和持續性的投入[12]。未來書院建設必須在滿足以上共性條件的基礎之上,依據本校的校情、校史、政策和經費明確自身書院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探索與本校戰略規劃和人才培養目標相一致的書院運行模式。

猜你喜歡
通識書院導師
執著創新 堅毅豁達——追憶我的導師郭景坤先生
朵云書院黃巖店
簡述大學通識課教學改革
V eraW an g
導師榜
白鹿洞書院記
通識少年“種”石油
通識少年小課堂 血液之旅
通識少年·拿破侖
愛情導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