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網絡人格的培育

2023-04-19 11:31殷子鈺
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3年4期
關鍵詞:人格培育價值觀

殷子鈺

(江蘇師范大學地理測繪與城鄉規劃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普及與深化,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通過網絡進行社交、娛樂、創業。但是,大學生尚未完全具備成熟的心理素質與科學的價值觀,存在網絡人格失范現象,會給大學生的成長帶來不良影響,導致網絡環境更加惡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使其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其中,人格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這就要求高校必須重視大學生的網絡人格培育,通過科學的培育路徑,促進大學生自由全面地成長。

一、網絡人格:虛擬世界的現實存在

“人格”一詞在不同學科視域下其內涵不盡相同。學者王凡等指出,“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氣質、道德、能力等特征的總和,是個人內在的動力組織及相應的行為模式的統一體,是理想、道德、行為、智慧、情感、興趣、意志等各種力量的統一”[1]。網絡人格即人格在網絡生活中的延伸。一方面,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開放性、自由性等特點,網絡人格會對自我進行包裝掩蓋,隱匿自身部分人格特點,同時擬造新人格特點;另一方面,現實人格中因社會規范約束的人格部分在網絡的蔭蔽下流露。因此,網絡人格不同于現實人格,網絡人格在現實人格的基礎上衍變,二者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構成完整的人格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大學生網絡人格特征往往通過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的主體性表現出來,即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主體特征就是網絡人格特征。

(一)自由開放性與隱匿封閉性并存

網絡數字空間廣闊、信息種類豐富且數量龐大,信息的瀏覽選擇自由度大,網絡信息的接收與表達也更加開放。網絡生活的自由開放性還表現在大學生以各類社交軟件為平臺,表達個人想法,分享各類生活片段,展示自我、了解他人,自由選擇社交對象,對社交內容的選擇也更加開放。在大學生根據個人喜好自由選擇信息的同時,各類互聯網公司采用大數據推薦算法,對用戶的信息進行分析并精準推送用戶喜愛的信息。在這種信息推送機制下,大學生瀏覽的信息數量、種類、范圍其實是縮減且封閉的。部分大學生為了打造人設或維護自身網絡形象,在信息傳播過程中編造虛假信息或隱匿個人真實信息,同時也減少了社會規范對自身網絡人格的約束,使得大學生網絡人格更具隱匿性。

(二)獨立自主性與盲目從眾性并存

大學生剛剛踏入成年的門檻,獨立自主意識開始覺醒。在網絡生活中,大學生更加注重個人體驗與收獲。一方面,大學生以自身發展為目標,主動尋找相關信息、方式方法,以提高自身思想素質與專業知識、技能水平,探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另一方面,大學生自我意識的崛起進一步激發其追求個性的愿望,潮流文化、使用網絡新潮用語等成為大學生網絡生活的重要部分。部分大學生作為網絡博主,發揮自身創造力,制作并傳播網絡文化產品,極大地豐富了網絡文化生活,為互聯網的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另外,網絡世界魚龍混雜,大學生社會閱歷尚不豐富,對信息真假好壞的判斷力不強,價值觀不穩固,他們不僅容易被虛假的營銷信息騙取錢財,還極易被功利主義、金錢主義等不良價值觀錯誤引導,對潮流文化易全盤接受,盲目效仿,甚至以此標榜個性。

(三)學習規范性與消遣隨意性并存

大學生通過網絡進行學習交流時注意語言、行為的規范性,會考慮學習信息及方式的權威性、系統性、嚴謹性,有目的地搜索、了解并學習相關信息,以此提高自身知識水平、技能熟練度。但是,大學生網絡學習往往功利性強且持續性較差,容易由于娛樂新聞的推送、游戲通知等信息的干擾轉而放棄學習,轉入娛樂消遣。娛樂消遣類的活動方式,更注重參與者感官上的刺激,滿足于一時的快感,帶有宣泄自身的情緒與壓力的目的,往往由情緒驅動,容易做出過激行為,這種消遣的隨意性可輕易獲得,致使部分學生流連忘返。

二、網絡人格失范:主體、內容等的不良交互

(一)大學生網絡人格異化

在面對不良信息、錯誤的價值觀念和不規范行為時,大學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接受甚至模仿部分不正確的行為,導致網絡人格異化,這不僅阻礙了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導致大學生對外認知與自我認知出現偏差,造成自我封閉,最終沉迷于網絡。第一,大學生對新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具備快速接收和處理的能力,獵奇心理重,判斷力不足,價值觀也尚未成熟,甚至由于社會責任感的缺乏,致使不良信息進行再次傳播。第二,大學生表達自我的欲望尤為強烈,在網絡中會頻繁發表個人看法并評價他人,在網絡討論中爭奪話語權時難免出現激烈的情緒,做出辱罵、威脅他人等不正當表達的過激行為。第三,大學生生理心理特征尚不穩定,他們自我認知模糊,在網絡世界中,他們可創造虛擬的新的自我形象,逃避現實、迷失自我。第四,大學生心理、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不足,在面對網絡上成片的消極情緒時容易將自己帶入情緒黑洞,導致焦慮、抑郁,喪失主體的積極性。[2]

(二)網絡流行文化多元

網絡流行文化作為大學生網絡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在信息的快速流動中不斷被創造與傳播,影響大學生的認知與判斷。第一,網絡流行文化價值取向多元。各種網絡流行文化背后都有其特定的創作背景與理念,其中不乏功利主義、金錢至上、享樂主義等錯誤價值觀念的誤導。網絡流行文化背后還有很強的經濟利益動機,不顧文化產業規范的文化糟粕充斥網絡。第二,網絡流行文化傳播為了追求流量,形式的考量往往多于內容,為了能夠快速吸引眼球,網絡流行文化的形式趨于快餐化、低俗化,視覺與聽覺的沖擊更強,內容的質量有所欠缺。第三,主流文化的話語權式微,缺乏主流價值觀強有力的引導,價值取向多元化的洪流對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來說,無疑加重了其樹立科學價值觀的困難。第四,網絡流行文化傳承弱。網絡流行文化更迭快,優秀內容或形式缺乏傳承。而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在網絡流行文化中也鮮有其身影,弘揚力度不足。

(三)人格培育方式單一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人格的培育方式仍以正面理論灌輸為主,大學生健康網絡人格教育受重視程度不高,既缺乏與其他課程相關內容的融合與滲透,又缺乏與實踐教育的結合,教育的方式及相關內容簡單枯燥且缺乏活力,忽視了教育過程中的隱性教育方式,缺乏發揮教育手段的藝術性與開放性。高校要根據不同大學生網絡人格的思想水平制定不同的培育計劃,采取有針對性的培育措施。

(四)網絡環境錯綜復雜

網絡空間成為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2019年12月,《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已經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室務會議審議通過,自2020年3 月1 日起施行[3],營造了清朗的網絡空間。但是,在政府大力整治網絡環境的過程中,發現網絡環境錯綜復雜。網絡空間信息良莠不齊,存在色情、暴力、血腥等不良信息;西方社會思潮中過度物質化、拜金主義對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造成了侵害,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沖擊;網絡空間規范的約束性不強,網絡語言低俗化;網絡世界的虛擬性給人性的虛偽性以滋生空間,部分大學生便以為可隨意擺脫社會規范胡作非為。學者王梅仙指出,網絡的隱匿性、超時空性、自由性容易導致大學生人格變異、人格封閉、人格迷失,乃至人格混亂[4]。直播、網絡游戲的興起與發展過程中出現一大批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的網絡文化生產者,直播低俗化、游戲暴力化等污染網絡環境的問題層出不窮,為網絡空間的治理帶來更大挑戰。

三、網絡人格培育:優化內容與過程

(一)網絡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凝聚培育合力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盵5]思政課是大學生網絡人格培育的主陣地,以培養大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質、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自信自強的心理素養為主要目標,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特別是與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發展的理論相聯系。一方面,高校教師要豐富思政課教學內容,選擇時效性強的網絡大事件作為教學案例,切實增強網絡生活與現實的聯系,促進大學生現實人格與網絡人格的統一;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要創新思政課教學手段,開辟網絡新陣地,在網絡一線針對大學生展開網絡人格培育,及時發現問題,對大學生網絡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實時把握,還可運用網絡教育的方式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同時,通過打造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網絡賬號等新的教育手段,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短視頻、音樂等形式傳達教育內容,加強大學生網絡人格培育過程對大學生的吸引力的同時,提高大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從而切實增強大學生網絡人格培育的實效性。

(二)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相結合,豐富培育內容

在社會主義事業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時代與實踐的結晶,是大學生人格培育的主要內容,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一方面,大力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內涵融入大學生網絡人格的培育之中;另一方面,深入發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將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豐富大學生網絡人格的培育內容,發揮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神力量。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其中關于“君子”“自我修養”“德行”等人格理念是傳統文化中的一大瑰寶。例如:孔孟儒家思想中的“吾日三省吾身”等自我修養的觀念,可幫助當代大學生在人格培育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自我審視、自我提高;“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仁義禮智信”等關于道德品質的要求,不僅從人格信念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而且對大學生如何踐行也提供了指導;“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精神為大學生樹立起自信、自強、自立的目標,幫助大學生提高心理素質與意志力。高校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網絡文化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同為大學生網絡人格培育注入新能量。

(三)主體教育與環境整治相結合,優化培育過程

在大學生網絡人格的培育過程中,大學生既是人格培育的客體又是主體,具有主觀能動性。高校應創新教育理念,以積極人格等理論為指導,激發個人潛力,培養大學生自信自強的優秀品質,使大學生在面對外來文化時可辨別良莠、取長補短,在面對不良誘惑時也可克制自己,面對人生挫折時不泄氣、不放棄,合理調節自身負面情緒,用理性的思考尋求適當的解決方法,從而達到規范大學生主體行為的目的。高校在加強主體教育的同時,還要加強整治網絡環境,凈化網絡空間,要做好防范措施,并對已經存在的不良信息加以清除。高校應完善大學生網絡行為規范,明確規定禁止行為,對違規行為按照規定做出處罰,及時糾正失范行為,防止對網絡環境造成污染;還應建立健全信息檢測制度,通過實時監測,及時清理色情暴力、謠言等不良信息,切斷其傳播途徑。高校在多元的網絡文化中應發揮主導作用,引領正確的價值取向與輿論導向,建設網絡教育平臺,線上線下全方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四)主導性與自覺性相結合,增強培育實效

教師應高度重視大學生網絡人格的培育,注意課程內容中關于健康人格的理論滲透并合理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大學生形成健康的網絡人格。教師在與學生互動的過程中要注意與學生平等交流并注意言傳身教,在實踐中了解大學生對人格相關理論的理解與踐行程度,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與心理狀態,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要重點關注,針對具體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同時,大學生也要注意自覺調節心理狀態,發現問題不要過分緊張也不要隨意忽視,保持一顆平常心,面臨挫折不氣餒,取得成功也不松懈。另外,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迷惑時,可以采取跑步、聽音樂等合理方式排解不良情緒,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理性思考,形成正確認知。因此,大學生不僅要自覺學習專業知識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提高自身分辨是非的能力,還要在教師的教導下思考人生、領悟人生,認清自我,有意識地鍛煉自身意志力,培養自律意識,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6]。

猜你喜歡
人格培育價值觀
我的價值觀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圖說 我們的價值觀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論君子人格的養成
知名企業的價值觀
價值觀就在你我的身邊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