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成大仕桂詩:文化審視與歷史經驗表達

2023-04-19 14:29戴良燕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范成大銅鼓嶺南

戴良燕

(1.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廣西桂林 541004;2.桂林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桂林 541199)

范成大作為南宋文人的代表,在仕宦廣西期間,通過“立象以盡意”的方法書寫了一幅幅獨特的廣西文化與歷史圖景,展現了廣西的新形象。通過范成大仕桂詩的個案解讀,可以看到以范成大為代表的南宋文人對廣西的文化認同。分析范成大仕桂詩對廣西的感知、書寫,探究南宋士人眼中廣西地域的真實面貌,對于塑造、傳承廣西的空間形象、人文內涵和文化傳統,形成文學視域下的廣西歷史文化史具有獨特的意義。

一、東岡雪后一犁春:家國情懷的歷史責任感

范成大接到廣西經略安撫使之命時,年已五十。乾道八年(1172 年)十二月,范成大從吳縣沿水路出發,開始了遠赴靜江府的行程。船行至安吉州(今浙江湖州市),范成大在知州薛季宣的陪同下游北山石林。行到湖州濯纓亭,他寫下《濯纓亭在吳興南門外》,詩云:“凄風急雨脫然晴,當道橫山似見迎。野水茫茫何用許,斕供游子濯塵纓?!保?]160《孟子》中“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保?]這首滄浪歌表達了儒家倡導剛直進取的精神和豁達的心胸。身處濯纓亭,儒家士大夫“士志于道”的精神傳統在范成大身上顯示了力量,于是他寫詩明志,洗凈纓塵,整裝繼續出發。乾道九年(1173 年)正月,范成大泊舟嚴州(今浙江建德市)。這里曾是范仲淹任職之地,范成大一向敬重這位同鄉同姓的先輩,稱為“吾家文正公”,到嚴州后便渡江上浮橋,游報恩寺。渡浮橋時,從歙浦運來的杉排恰好因浮橋征費過重而不能及時通過,畢集橋下,范成大將此事在《驂鸞錄》中記錄下來:

浮橋之禁甚嚴,歙浦杉排,畢集橋下,要而重征之,商旅大困,有濡滯數月不得過者?!w一木出山,或不直百錢,至浙江乃賣兩千。皆重征與久客費使之。[3]

范成大曾任徽州戶曹,對于漕運甚有了解,他清楚看到重征與商人滯留費用導致杉木價格暴漲,可見他對民政之關注和了解。

范成大赴桂途中便進入角色,他一路上關注民生,為去遙遠的南疆治理地方、完成政治使命積累經驗。乾道九年(1173 年)二月,范成大正式上任廣西經略安撫使。他在《自中書帥廣謝表》中云:“紫微鳳閣,曾莫代于堯言;桂海水天,但欲窮于禹跡?!保?]可見,他想在此有一番作為。

范成大仕桂所作詩歌較為關注桂林山水,但士大夫的政治使命亦滲透其中,面對南方奇異的景觀,他用詩眼捕捉的同時,也投射了政治觀照,賦予了個人的政治立場與情感,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

淳熙元年(1174 年),靜江府設鹿鳴宴,范成大賦詩一首,詩曰:

維南吾國最多儒,聳看招招赴隴書。竹實秋風辭穴鳳,桃花春浪脫淵魚。月宮移種新栽桂,江水朝宗舊鑿渠。況有狀頭坊井上,明年應表第三閭。[1]183

這首詩是范成大為勉勵鄉試中第的舉子努力讀書、來日高中狀元而作,飽含了作為父母官的他對舉子的殷切期望,以及對廣西多興文事、教化邊民以圖發展的希望。同年,范成大疏浚漓水,并在伏波山上營建了癸水亭。伏波山依水傍水,站在山上放眼四望,皆是江山美景,秀美的自然風光激發了詩情,他為癸水亭落成一事作詩,詩曰:

天將福地鞏嚴城,形勝山川表里明。舊說桂林無瘴氣,今知漓水辟刀兵。云深銅柱邊聲樂,月冷珠池海面平。愿挽江流接河漢,為君直北洗材槍。[1]178

“癸水”為漓江古稱,《桂海虞衡志·雜志》有“桂木有古記,父老傳誦之。略曰:‘癸水繞東城。永不見刀兵’”[5]168的記載。范成大以“癸水”為亭命名,足見其祈盼四方和平、遠離兵戈,人民安居樂業之深意。

乾道九年(1173 年)冬,桂林大雪,觸發了范成大的情感,作多篇詩文記之?!断惭┦竟鹑恕吩娫疲?/p>

臘雪同云嶺外稀,南人北客盡冬衣。從今老杜詩猶信,梅片飛時雪也飛。[1]177

從該詩可以看出,范成大借用了杜甫的詩作。杜甫《寄楊五桂州》詩云:“五嶺皆炎熱,宜人獨桂林。梅花萬里外,雪片一冬深?!保?]范成大游宦廣西,得見梅雪之景,心情大悅,想到了杜甫的“梅花萬里外,雪片一冬深”。杜甫不曾到過桂林,對桂林的“雪片一冬深”實為想象,卻與桂林節候相契合,因而范成大感慨杜甫寫得真切,發出“從今老杜詩猶信”的感慨。

在另外一首詩中,范成大則將這場大雪與自己北征途中所遇苦寒之雪作比較,詩云:

憶昔北征秋遇雪,穹廬苦寒不堪說。飛花如席暗燕然,把酒悲歌度佳節。胡兒館客類西河,戶不容浮蟻泄。當時已分餐氈莩,寧復夢游炎嶺熱。忽逐梅花行萬里,又與故山輕話別。天公恐我愁瘴霧,十日號風吹石裂。同云乃肯度嚴關,一夜玉峰高嶻嵲。老榕蓊密最先縞,稚竹枵虛時一折。須知桂海接蓬灜,滿目三山白銀闕。不管樓高翠袖單,但嫌酒淺金杯凸。東郭先生履雖敝,詩情卻斗冰壺潔。歸捻凍髭搜好句,山館青燈對明滅。為憐葉氣到黃茅,何止森森松柏悅。豐年作守會飽暖,羈宦思歸自愁絕。豈無菊徑樂琴書,亦有秫田供麹糵。東岡雪后一犁春,誰在陂頭憶調燮?[1]176

此詩橫貫今與昔、南與北的宏闊時空,從“憶昔北征秋遇雪”,到“忽逐梅花行萬里”,再到“須知桂海接蓬灜,滿目三山白銀闕”,再到“東岡雪后一犁春”,不同人生片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突出北撫幽薊的苦悶寂寥的同時,書寫了南宅交廣的浪漫意象與政治情懷。末句“東岡雪后一犁春,誰在陂頭憶調燮”頗值得玩味?!罢{燮”意為宰相,古謂宰相能調和陰陽,治理國事。在范成大心里,看到嶺南大雪,他想到的是來年稼穡之事,憧憬“一犁酥潤萬牛耕”“一犁春雨麥青青”,期待糧食作物的蓬勃生長,這是詩人對老百姓生活最深情質樸的期待。整首詩意象雄闊而瑰麗,既體現了羈旅之思,又抒寫了家國情懷,一唱三嘆,風神俊邁,意象遒麗,頗有風骨。

不僅如此,范成大還特意邀請友人觀雪,并寫下《次韻郭季勇機宜雪觀席上留別》和《次韻許季韶通判雪觀席上》兩首詩紀念觀雪之聚,邀請他們日后再聚:“憑闌從此遲歸鞅,能及中秋對月不?!保?]174后來,范成大在《重貂館銘》序中還提到了桂林大雪,稱贊了桂林風土最善:“嶠南風土常燠,惟桂林最善,唐人喜詠歌之。杜子美以謂‘宜人’,白樂天以謂‘無瘴’,然皆聞而知之者?!保?]可見此次觀雪之聚給范成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范成大用如此多的筆墨描述桂林的雪景,一方面表達了喜雪、賞雪的文人雅致,另一方面也顯現了他的家國情懷。在傳統文化語境下,“冬雪”常被賦予很多思想內涵與文化表征,“冬有瑞雪”是生活安康的期盼,即“瑞雪兆豐年”。在這里,雪被賦予上天的賜福,它和雨水一樣潤澤大地,帶來五谷豐登和社稷平安。范成大是一個善于運用意象表達內心情感的詩人,眼見桂林普降大雪,他的內心無疑是喜悅的,因而借用“瑞雪”期望邊疆穩定、國家統一、人民安居樂業,凸顯了深深的家國情懷。

二、會心有奇賞:文化視野中的山水風光

范成大雖然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但一到桂林,仍然為桂林山水之風姿所傾倒。未到桂林之前,他對這片嶺南之地的想象來自杜甫、韓愈、柳宗元等人的詩歌描寫,及至桂林,方才發現桂林山水之美、風土人情之淳。他在《桂海虞衡志》序中說道:“始余自紫微垣出帥廣右,姻親故人張飲松江,皆以炎荒風土為戚?!保?]1“既至郡”,才發現,這里“風氣清淑”,“而巖岫之奇絕,習俗之醇古,府治之雄勝,又有過所聞者”[5]1?!吨編r洞》篇又云:“予嘗評桂山之奇,宜為天下第一……桂之千峰,皆旁無延緣,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筍瑤簪,森列無際,其怪且多如此,誠當為天下第一?!保?]4可見他對桂林山水的評價極高。在桂林期間,范成大有許多摹山范水之作。如《贈趙廉州》曰:

馬群雜沓草蒙茸,刮目權奇一洗空。天末也煩行李到,歲寒聊得酒尊同。梅花夜夜湘南雨,榕葉年年海北風。少待佳晴看山去,玉高插翠云叢。[1]174

又如《六月十五日夜泛西湖,風月溫麗》:

暮艤金龜潭,追隨今夕涼。波紋挾月影,搖蕩舞船窗。夜久四山高,松桂黯以蒼。長煙界巖腹,浮空余劍铓。棹夫三弄笛,跳魚翻素光。我亦醉夢驚,解纓濯滄浪。多情芙蕖風,裊裊吹鬢霜。會心有奇賞,天涯此何方?清潤不立塵,空明滿生香。過清難久留,俛俯墮渺茫。[1]180

《桂海虞衡志·志巖洞》載:“西湖之外,既有四山巉巖,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絕。而湖心又浸隱山,諸洞之外別有奇峰,繪畫所不及。荷花時有泛舟故事,勝賞甲于東南?!保?]21此詩生動地描繪了西湖的夜景,詩人于夏夜泛舟,西湖之上,水波月影,相映生輝。群山四周環繞,樹影似隱似顯。夜色中煙靄杳渺,山峰如劍。此情此景,溫馨寧靜,人處期間,恰如世外仙境。所以詩人禁不住贊嘆:“會心有奇賞,天涯此何方?!?/p>

又如與同僚游棲霞洞,賦詩曰:

竹杖芒鞋俗網疏,每逢絕勝更踟躇。但隨歧路東西去,莫計光陰大小余。仿佛桃源猶舞鳳,辛勤李白謾騎魚。今朝真作游仙夢,不似騷人賦子虛。[1]186

此詩流露了詩人對棲霞山仙境和碧虛亭上覽勝的無限執迷眷戀之情,絕美的棲霞洞讓人內心喜悅無比,也讓人忘記流逝的光陰。

又如與鄭少融、趙養民二使者訪古訾家洲時,作詩曰:

飄飄竹雨潤輕裘,裊裊松風系小舟。安得從容興廢手,越人重上訾家洲。[1]183

訾家洲(今訾洲)與象鼻山隔江相望,四面臨水,翠竹成林,茂林深處廣辟莊苑,多建亭臺樓閣,遍種名花異草,自唐代以后便是游人樂賞之地。范成大與友人在迷蒙雨霧之中到此美妙之地宴游,自是別有一番情趣。整首詩從容寫來,閑適風雅。

在桂林,似乎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縷秋風、一場大雪、一場夜雨,都能激起范成大的詩情,他所創作詩、詞、銘、賦大部分是以桂林山水或與桂林山水有關的事物為表現對象,凸顯了他對桂林山水的熱愛與眷顧。唐代王維筆下的山水是“澄澹精致”,以禪入詩,盡顯隱逸避世之情;而范成大對生活則持進取樂觀的態度,面對奇山異水“繪事圖色,文辭盡情”,桂林山水在他的筆下已是一種自然閑適心情的反映。畫工李友直為他作桂海圖,他為畫題詩曰:“許國無功浪著鞭,天教飽識漢山川。酒邊蠻舞花低帽,夢里胡笳雪沒韉。收拾桑榆身老矣,追隨萍梗意茫然。明朝重上歸田奏,更放岷江萬里船?!保?]184范成大曾與陸游一樣,“天教飽識漢山川”,寫了不少紀游詩,這些詩大多以真誠細致的筆墨,描摹宦游所到之地山川風物之美。不同的是,陸游詩中時有憤疾、感傷,而范成大多對景物充滿激情與贊嘆,筆調以清麗明凈為主,蘊藉感人,這首詩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楊萬里為范成大文集所作序言對范成大在桂林期間創作的詩篇給予了這樣的評價:“大篇決流,短章斂芒;縟而不釀,縮而不窘。清新嫵麗,奄有鮑、謝;奔逸俊偉,窮追太白?!保?]可謂十分貼切、中肯。對于范成大而言,桂林奇瑰的山水是其政治責任感下泄壓的最好出口,山水、田園成了范成大精神與心靈的皈依之所,他晚年的田園書寫興趣,也許就與仕桂期間對桂林山水的熱愛與眷顧有關。

三、愿挽江流接河漢:歷史視野中的山川風物

在傳統山水詩歌中,詩人往往在對山川風物的吟詠中抒發情感,為地域打上情感和文化印記,這種地域情感又會影響后人的觀物眼光,并在后人的不斷追懷詠嘆中進一步加強地域的文化和歷史意義,逐漸形成某個地域的象征符號。范成大仕桂而得以踵步韓愈、柳宗元、宋之問等人的足跡,感知廣西的山川風物,這些地方因前輩詩人的吟詠而有了各自的文化身份,影響了范成大的觀物眼光,他對這片土地的吟詠塑造也影響著后人對嶺南風物的觀照方式。

范成大仕桂兩年,政績斐然,他對這片土地懷有深厚感情。淳熙二年(1175 年),在離桂赴蜀帥任的路上,憶起廣西,他寫下一詩,抒發離桂之感,詩曰:

桂林獨宜人,無瘴古所傳。北客守炎官,恃此以泰然。堂高愜宴坐,訟簡容佳眠。不計身落南,璿柄三回天。今朝遂出嶺,歡呼系行纏。罝兔脫豐草,池魚躍清淵。那(哪)知多病身,久靜翻懷安。長風蕩籃輿,簾箔飄以翾。靈泉路吃蹶,仆夫告赪肩。我亦頭岑岑,中若磨蟻旋。走投破驛宿,強飯不下咽。茲事未渠央,萬里蜀道難。十年故倦游,況乃成華巔。蠶老當作繭,不繭夫何言。[1]188

許多人解讀此詩,認為是范成大要表達離開嶺南之喜,然而細讀之下,卻不盡然。首句他就力排眾議,為廣西是“障病之鄉”翻案,說“桂林獨宜人,無瘴古所傳。北客守炎官,恃此以泰然”,還說在廣西做官“堂高愜宴坐,訟簡容佳眠”,泰然自若,閑適得很,并且詩的后半部分提及赴蜀路途情況,曰“走投破驛宿,強飯不下咽。茲事未渠央,萬里蜀道難”,言及赴蜀路途艱辛,不知何時可以到達,對桂林的留戀之情溢于言表。

《次韻平江韓子師侍郎見寄三首》則體現了范成大對廣西銅鼓文化的關注:

自古四愁湘水深,誰將城郭啟山林。有情碧嶂團欒繞,無數朱樓縹緲臨。蚺鼓揭天驚客坐,象鍪航海厭蠻琛。三千客路長安遠,故舊書來直萬金。[1]179

其詩后有一段范成大的自注,曰:“南人以蚺蛇皮作腰鼓,響徹異?!保?]179嶺南銅鼓文化源遠流長,歷史悠久,然而有關銅鼓的文字記載并不多,從流傳至今的南方銅鼓神話傳說和學者的田野調查報告可知,少數民族多將銅鼓看作具有“靈性”與“神性”的保護神,神圣性是其第一屬性。在漫長的演進歷程中,銅鼓作為一種具有多層文化意蘊的民族文化載體,在廣西民俗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到了宋朝,文人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并探討銅鼓的起源,范成大較早在詩文中探討這個問題。除了在《次韻平江韓子師侍郎見寄三首》自注中提到蚺蛇皮腰鼓,他在《桂海虞衡志》中也談道:銅鼓,“南邊土中時有掘得者。相傳為馬伏波所遺。其制如坐墩而空其下。滿鼓皆細花紋,極工致。四角有小蟾蜍。兩人舁行,以手拊之,聲全似鞞鼓”[5]61。認為銅鼓為馬援所造。之后很多人沿用了這一說法。宋《輿地紀勝》載:“銅鼓,馬援所制?!保?]2531清顧炎武撰《肇域志》載:“又有古銅鼓……今廉、欽村落土中嘗有掘得者,亦云伏波所余?!保?0]

東漢時期,伏波將軍馬援在嶺南地區有很大的影響,桂林的伏波山便是因馬援征戰經過此地而得名,故而伏波造鼓的傳說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融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范成大之后,民間沿用了“伏波造鼓”的說法,將銅鼓的來歷附會到馬援身上,亦體現了嶺南少數民族對來自中原地區英雄人物的崇敬與懷念。這種崇敬與懷念經口口相傳之后,便成為一種集體歷史記憶,呈現“歷史真實”的景象,使之成為一種地方文化認同的實踐方式,體現了嶺南少數民族的中華文化認同。

四、結語

古代廣西常為宦游貶謫之所,這些宦游貶謫文人在以詩文抒寫胸臆的時候,大多有意或無意比較中原與嶺南的差異,并從自然環境、社會生活等方面描繪一個與中原迥異的邊疆之地。魏晉時期,一些文人因政治斗爭而被流放嶺南,唐宋時期亦如此。在眾多中原詩人眼中,嶺南是遙遠的代名詞。柳宗元是唐朝被貶嶺南文人的代表,他目睹南方的氣候、奇山異石、風土文化,都覺得新奇。及至北宋,嶺南仍處于“他者”眼光之下,豁達如蘇東坡,被貶南方后,仍覺此間生活無比艱難。南宋以來,隨著政權偏安南隅,對于地處邊疆的廣西的管理與經營日漸加強,廣西政治和經濟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這一變化深刻影響了南下的文人士子的心態。通過分析文人對桂林山水之描寫及詩中流露的情感,可發現宋人多具從容達觀之襟懷,其對嶺南文化的感知也表現強烈的認同傾向。譬如,許多文人對“瘴”的負面印象在慢慢淡化,王象之在《輿地紀勝》中載昭州“兩歲昭潭無瘴癘,清秋郁郁望神崗”[9]2562,而欽州也是“塞氣侵人瘴自無”;甚至在有的詩人眼中嶺南山水之美是中原所無的,趙蕃曰:“嶠南山水佳,中州未曾有?!保?1]可以看出,唐代以前詩人對嶺南的畏懼之心逐漸被宋代詩人的嶺南認同所代替,以范成大為代表的南宋文人對廣西風物的書寫,經由后來詩壇的認同與復沓,成就了代表廣西意象的獨特品格。

概而言之,歷代文學對于廣西空間形象、人文內涵、文化傳統的塑造和傳承,形成了文學視域下的廣西文化史。通過范成大仕桂詩的個案解讀,可以看到背后隱含著深邃的文化語境,這個語境包含了文化思想、歷史審視及其交互關系。通過解讀范成大詩歌對廣西自然環境、人文景觀的感知、書寫,并通過由點及面的形式來確證宋代士人眼中廣西的本土生態文化基因,借以再現南宋時期廣西地域社會的真實面貌,從而為探究宋代廣西地域文學的特點、了解廣西生態文化積淀和融合的過程提供參考。

猜你喜歡
范成大銅鼓嶺南
憶嶺南
雨嶺南
廣西銅鼓形制規律探討
不辭長作嶺南人
一件被切割的漢代銅鼓是否應該焊接復原?
快樂的小銅鼓
銅鼓漸成收藏潛力股
夏日田園雜興(其一)
夏日田園雜興(其七)
喜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