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地理意象視域下李白詩作的道路形象

2023-04-19 14:29梁福根
關鍵詞:求仙天路水路

梁福根

(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中文系,廣西桂林 541199)

李白有不羈的靈魂,相應的是不羈的腳步,他似乎永遠在路上:或正準備上路或剛剛完成一段旅行;除了白天很多時候在路上,晚上夢中也在路上(如《夢游天姥吟留別》等)。李白游歷的足跡甚廣,從長城內外到大河上下、從西蜀東吳到大江南北均有其蹤影。因此,李白有很多寫“在路上”的作品,道路也隨之成為李白作品中出現頻次很高的意象。

一、李白詩中道路意象的類別

從文學地理學的視角看,道路的形象不是自然地理意象,而是人文地理意象。正如魯迅先生在《故鄉》中寫道:“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保?]路是人走出來的,更是人修筑出來的;越是人走得多的路,越是寬廣而漫長。因此,路是自然地理空間中的人文地理景觀、人文地理意象,李白筆下道路的形象體現的是李白的人文情懷。

相對于隱居田園的陶淵明所走“時復墟里人,披草共來往”“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壟間,依依昔人居”“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歸園田居》)[2]的路,只是近距離的鄉村小道而言,李白筆下的道路,無論是地理背景的類別,還是地理空間的距離以及道路的路幅等,都有較大的差別。李白有明寫的道路和暗寫的道路,也有心中的道路和想象的道路;有寫自己腳下的道路,也有寫別人腳下的道路(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客歸吳》等,就是寫別人腳下的道路)。

總之,李白筆下的道路差不多覆蓋當時人們所能夠走的所有類型的道路,他是世間各種道路的“踐行者”,也是出仕、歸隱、交游等人生道路的親歷者。

就道路的地理背景而言,李白詩里的路大抵有陸路、山路、水路、天路(或者說天衢、鳥道)這幾大類型。

《說文解字》解釋“陸”是“高平地”[3],并不包括山,陸路大抵是平地上的路,因此陸路與山路可以分別對待。李白寫陸路和山路的作品很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李白的人生坎坷、歸隱游仙、追求自由等主題。如《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蜀道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北上行》①等。

李白寫水路的作品也不少,如《江行寄遠》《秋下荊門》《長干行》《江夏行》《古有所思》《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刺灘》《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上三峽》《荊門浮舟望蜀江》《早發白帝城》等。當然,還有山水兼程、關山阻隔的作品,如《紫騮馬》。

紫騮馬

紫騮行且嘶,雙翻碧玉蹄。

臨流不肯渡,似惜錦障泥。

白雪關山遠,黃云海戍迷。

揮鞭萬里去,安得念春閨?[4]488

詩中山路、水路都寫到了。

天路,往往是比興的“鳥道”,或者是想象的“天路”,這類作品往往有興寄,象征仕進路、游仙路、自由路。而游仙路要表達的常常是對自由的追求。如《夢游天姥吟留別》《飛龍引二首》《天馬歌》《臨路歌》(包括賦中的《大鵬賦》)等。

不管什么類型的道路都有長短、寬窄、曲直之別,也都受冰雪的影響。但是,由于地理背景的不同,道路的形象特征(包括物理性的特征和象征意義的特征)就自然有異。比如,陸路的坎坷、山路的險阻、水路的風波、天路的風云等,這是自然地理和天文狀況的差異帶來的道路的特征和象征意義的差異。陸路受車馬和盤纏的影響,水路受舟楫的影響,天路受翅膀和想象的影響。

二、李白道路意象的寫實與興寄

李白筆下的道路形象,既有寫實的,也有興寄(象征)的。寫實的道路形象大抵與具體行程有關,如《江行寄遠》《秋下荊門》《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下涇縣陵陽溪至澀灘》《下陵陽沿高溪三門六刺灘》《奔亡道中五首》《南奔書懷》《至鴨欄驛上白馬磯贈裴侍御》《上三峽》《荊門浮舟望蜀江》等。

李白詩中興寄的道路形象是最可玩味的,他描繪的陸路、水路、天路等形象都包含興寄的意象,這些意象象征的內涵大抵包括人生之路、仕進之路、追求自由之路三大類。

先說象征人生之路的作品。如:《行路難三首》《蜀道難》《劍閣賦》等,大抵和人生之路的阻力、障礙、困難、對立面、距離、失路(“道迷”)、不如意等有關。李白早年所寫《橫江詞六首》,就表層意思而言,非常接近《蜀道難》?!稒M江詞六首》寫水路之難,《蜀道難》寫山路之難,兩者寓意相近,極有可能是李白遭遇江面風波之惡時聯想到人生行路之難,且看第二、第三首:

其二

海潮南去過尋陽,牛渚由來險馬當。

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

其三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4]1008-1009

“橫江西望阻西秦”的“西秦”顯然指長安,在《橫江詞六首》里,“西秦”是詩人“西望”的目的地,然而作者是受阻的。而《贈從兄襄陽少府皓》已經明確表達了人生之路的困頓:

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雄。卻秦不受賞,擊晉寧為功。小節豈足言,退耕舂陵東。歸來無產業,生事如轉蓬。一朝烏裘敝,百鎰黃金空。彈劍徒激昂,出門悲路窮。吾兄青云士,然諾聞諸公。所以陳片言,片言貴情通。棣華儻不接,甘與秋草同。[4]260

從“結發未識事”到“生事如轉蓬”,才能體會“出門悲路窮”的艱辛。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普遍被解讀為李白人在旅途、錢財散盡之后陷入暫時的經濟窘境。這個“路”當然是人生之路的象征。

如果比較《上三峽》和《早發白帝城》,就非常明顯地看出,同樣的地理環境、同一條水路,雖然有逆水行舟和順水推舟的差別,但是由于人生遭遇不同,李白對三峽這條水路的書寫是大異其趣的。

上三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4]1385

《上三峽》是遭貶謫時走三峽水路的感慨,充滿了人生之途的象征意味,三朝三暮,愁發成絲,路途和時間都那么漫長。此時,屬于李白希望的“青天”被壓縮得很窄小,漫長的巴水可以航行到盡頭,但是陽光的“青天”似乎永無到時。

同樣是三峽水路,李白遇大赦返回經過時,眼中看到的是水路上空的“彩云”,青天不再是三峽夾縫中的一線天(“朝辭白帝彩云間”);心情愉快,水路不再漫長、時間不再難熬(“千里江陵一日還……輕舟已過萬重山”)[4]1389。此外,寫水路的作品除了寄寓風波之阻,也往往有興寄,象征隱逸自由?!懊鞒l弄扁舟”[4]1052,借水路的通達表達一種人生坎坷失意后要追求江海寄余生的自由。

較為集中體現李白以道路形象象征人生困頓的作品是《行路難三首》?!按蟮廊缜嗵?,我獨不得出”[4]157,盡管世間有寬闊光明的大道,卻沒有屬于李白的那一條;“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4]207,水路、山路都不通;“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4]207-208,使壯盛之年、自負才氣的李白也難免發出歸歟之嘆。

李白也用道路的險阻艱難象征國家時局的艱困。如《北上行》《奔亡道中五首》:

北上行

北上何所苦?北上緣太行。磴道盤且峻,巉巖凌穹蒼。馬足蹶側石,車輪摧高崗。沙塵接幽州,烽火連朔方。殺氣毒劍戟,嚴風裂衣裳。奔鯨夾黃河,鑿齒屯洛陽。前行無歸日,返顧思舊鄉。慘戚冰雪里,悲號絕中腸。尺布不掩體,皮膚劇枯桑。汲水澗谷阻,采薪隴坂長。猛虎又掉尾,磨牙皓秋霜。草木不可餐,饑飲零露漿。嘆此北上苦,停驂為之傷。何日王道平,開顏睹天光?[4]1199

此詩把山路險阻的地理特征鋪排得淋漓盡致,表面上是個人行程中道阻且長、路途艱辛,實則象征國家時局的艱困、危殆。

奔亡道中五首

其一

蘇武天山上,田橫海島邊。

萬重關塞斷,何日是歸年?

其四

函谷如玉關,幾時可生還?

洛川為易水,嵩岳是燕山。

俗變羌胡語,人多沙塞顏。

申包惟慟哭,七日鬢毛斑。

其五

淼淼望湖水,青青蘆葉齊。

歸心落何處?日沒大江西。

歇馬傍春草,欲行遠道迷。

誰忍子規鳥,連聲向我啼?[4]1202、1204-1206

詩中陸路的關塞阻隔,水路的淼淼悠遠,給奔亡道中的李白以“萬重關塞斷”“欲行遠道迷”“何日是歸年”“幾時可生還”的疑問。這種亡命于路的描寫,不僅是個人命運的感嘆,也是對安史之亂時國家前途命運的深重憂慮。

對于李白而言,仕進的追求貫穿一生,是人生的重中之重,其詩多借用陸路、水路、天路寄托對仕進的感慨?!端陀讶巳胧瘛非懊嫒搶懯竦亍靶Q叢路”的艱難,隱約是《蜀道難》的壓縮版: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云傍馬頭生。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4]159

尾聯“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把蠶叢路的難與仕進之路關聯起來,有寄托。而《天馬歌》通過道路形象對仕途困頓表現得更為集中。天馬來出月支窟,背為虎文龍翼骨。嘶青云,振綠發。蘭筋權奇走滅沒,騰昆侖,歷西極,四足無一蹶。雞鳴刷燕晡秣越,神行電邁躡慌惚。天馬呼,飛龍趨。目明長庚臆雙鳧,尾如流星首渴烏,口噴紅光汗溝朱。曾陪時龍躍天衢,羈金絡月照皇都。逸氣棱棱凌九區,白璧如山誰敢沽?回頭笑紫燕,但覺爾輩愚。天馬奔,戀君軒,躍驚矯浮云翻。萬里足躑躅,遙瞻閶闔門。不逢寒風子,誰采逸景孫?白云在青天,丘陵遠,崔嵬鹽車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伯樂翦拂中道遺,少盡其力老棄之。愿逢田子方,惻然為我悲。雖有玉山禾,不能療苦饑。嚴霜五月凋桂枝,伏櫪銜冤摧兩眉。請君贖獻穆天子,猶堪弄影舞瑤池。[4]1492

天馬歌

李白的靈魂是天馬行空的,所以常常寫駿馬、大鵬、飛鶴、黃鵠等形象,無一不象征他對自己才能的自信和對仕途之路的追求。這首《天馬歌》寫的陸路、山路、天路都是仕途之路的象征。

大鵬、仙鶴、黃鵠等翱翔在天空,作為天路象征的是李白憧憬的遠走高飛的入朝仕途,從20歲寫的《上李邕》到62歲寫的《臨路歌》,都以大鵬所飛翔的天路來作此象征。

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時人見我恒殊調,見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輕年少。[4]13

年少的自負輕狂,以“摶搖直上九萬里”為人生目標。而像《臨江王節士歌》這樣的作品,則以天高卻任不得鳥自由飛翔象征李白仕途的受挫:

洞庭白波木葉稀,燕鴻始入吳云飛。吳云寒,燕鴻苦,風號沙宿瀟湘浦。節士悲秋淚如雨。白日當天心,照之可以事明主。壯士憤,雄風生,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鯨。[4]1442

燕鴻和壯士同時出現在詩中,燕鴻要展翅翱翔,壯士期待跨海斬鯨。然而,寒云凝凍,風號不止,燕鴻苦飛,沙宿瀟湘浦。壯士跨海斬鯨只是一種期待。

在絕筆詩《臨路歌》中,李白已經無路可走。這首詩表達的是悲哀和蒼涼,一生的仕途憧憬就徹底絕望了:“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4]1586,原本自負能夠像大鵬鳥一樣在“天衢”(朝廷)任意飛,而最終的結果是中天摧折。

三、李白詩中的歸隱與求仙之路

李白學道、任俠,本就有縱放自由的精神,尤其是在人生之路、仕進之路遭遇挫折后,往往皈依到對自由之路的追求,而自由之路的達成通常是歸隱和求仙。仙境是文學地理空間中的“第二空間”[5]。這種歸隱和求仙之路往往通過山路、水路和天路來象征?!秮砣沾箅y》的“海凌三山,陸憩五岳。乘龍天飛,目瞻兩角”[4]590就包括這三種路徑,或者如《元丹丘歌》寫的“三十六峰長周旋。長周旋,躡星虹。身騎飛龍耳生風,橫河跨海與天通。我知爾游心無窮”[4]193-194。山路、水路和天路三路俱全。因為歸隱的目的地大抵是山林和田園,而李白出生非農家,所以絕少講歸隱田園,多半為向往山林。至于求仙,古代所謂的仙境和仙人主要在天宮和山中。在李白看來,要飛升天宮,走的是天路、是羽化登仙,“九轉但能生羽翼”[4]637,這是求仙之路和自由之路的最高境界。

對于追求仕進的李白來說,產生歸隱和求仙的念頭一般是在懷才不遇的時候。比如《鳴皋歌送岑徵君》,前面大段描寫山路的險峻崎嶇,同時渲染山中的清幽之境,后面聯系現實慨嘆:

……雞聚族以爭食,鳳孤飛而無鄰。蝘蜓嘲龍,魚目混珍。嫫母衣錦,西施負薪。若使巢由桎梏于軒冕兮,亦奚異于夔龍蹩躠于風塵?哭何苦而救楚,笑何夸而卻秦?吾誠不能學二子沽名矯節以耀世兮,固將棄天地而遺身。白鷗兮飛來,長與君兮相親。[4]727-728

這是李白感到懷才不遇、世道不公之后產生的歸去來兮的念頭,這樣的念頭在《夢游天姥吟留別》里體現得非常明顯。全詩只是記“夢游”,即夢中的游仙。開頭部分夢起,走天路“飛度鏡湖月”,之后便是登山路上天姥山,得遇仙人,“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夢終歸是要醒的,詩作寄托作者對入侍翰林,淪為文學弄臣的不自由、無尊嚴的失望,轉而去夢中尋求慰藉和自由,所以最終含憤寫道:“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6]不自由,無尊嚴,不如歸去來兮。

李白學過道、修過仙,情感上有對求仙的期盼和對仙境的贊賞。如《登太白峰》:

西上太白峰,夕陽窮登攀。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愿乘泠風去,直出浮云間。舉手可近月,前行若無山。一別武功去,何時復更還?[4]129-130

依山路登頂太白峰,在夕陽之下仿佛太白金星“為我開天關”,此時李白恨不能在太虛(天路)之中御風而行,走天路乘風歸去,羽化登仙。又如《游泰山六首》集中寫登泰山之路,即游仙之路、遇仙之路,其二、其六兩首寫飛升的天路,寄托了擺脫俗世煩擾和對自由的向往。

從理性上看,李白也知道求仙的虛妄,因此他常常諷刺求仙之路。如《登高丘而望遠?!罚?/p>

登高丘,望遠海。六鰲骨已霜,三山流安在?扶桑半摧折,白日沈光彩。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精衛費木石,黿鼉無所憑。君不見驪山茂陵盡灰滅,牧羊之子來攀登。盜賊劫寶玉,精靈竟何能?窮兵黷武今如此,鼎湖飛龍安可乘?[4]783

這首詩完全否定秦皇漢武的求仙之為,同時也譏刺唐玄宗的求仙迷信。同樣主題,借古諷今,否定求仙的還有《古風》其三: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瑯琊臺。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額鼻象(注:“象”應為“像”)五岳,揚波噴云雷。鬐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7]

秦始皇固一世之雄也,希圖成仙長生不死,最后還是“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類似這樣把求仙之路視為虛妄的作品還有不少。因此,李白詩中的求仙之路實際上只是他追求自由的寄托。

一方面李白是有理想抱負的人,有自己的政治追求,自視“我輩豈是蓬蒿人”,他也為實現個人抱負奔走在長安,甚至為了平叛投入永王李璘幕下。另一方面,李白又追求心靈的自由,他的人在旅途,漫游各地,這種“游”不是李商隱“薄宦梗猶泛”[8]的無奈抉擇的游,不是蘇軾的“黃州惠州儋州”[9]的造化弄人的游,不是馬致遠“斷腸人在天涯”[10]的苦澀艱困的游,而是“甘心如轉蓬”[4]345的激情詩意的游,是自主選擇、追求自由快意的云游。

四、結語

作為人文地理意象的道路形象,總體上是李白人生道路和心路歷程的寫照,關涉李白的出路、進路、別路、歧路、迷路、退路等。李白詩中的道路形象,盡顯李白充沛的激情,旺盛的精力,坎的人生[11],他雖有抉擇的矛盾,但是總體上具有積極樂觀、不懈努力、決不放棄、終生奮斗的精神[12]。

注釋:

①本文所提李白詩作名均出自安旗、薛天緯、閻琦、房日晰等人箋注,中華書局2017年出版的《李白全集編年箋注:典藏本》,《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晚還題壁》中的“瞿唐峽”應為“瞿塘峽”,下同。

猜你喜歡
求仙天路水路
聽松榭步韻杜工部《宿江邊閣》
《水路盤門》
抱撲子
神奇的天路
天路好油把關人
水路
選擇
元雜劇中的“桃源”情結
寵物保險的漫漫試水路
《史記?封禪書》中的儒家文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