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勞動還是流放勞動?
——《資本論》視域下技術現代化與勞動的關系

2023-05-10 22:10宋田光
關鍵詞:資本論勞動者機器

宋田光

(吉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人與技術的關系不僅是當代社會直面的現實問題,也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探討的重要論題,對科學理解技術的本質、資本與技術的“同謀”以及技術的解放向度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勞動是主體的感性對象性活動,通過勞動工具能夠現實化思維建構的“虛擬世界”,在“思維形式”客體化為“現實世界”的過程中確證自身的現實力量,技術水平直接決定著主體對象化自身的實際能力。在資本主義時代,“發達的機器”是機器大工業“狂飆”的技術基礎,徹底顛覆了傳統的生產方式,因而可以將這一階段稱為“機器時代”。在當下,人工智能被廣泛應用于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重新定義了時代,即“智能時代”?!叭绻f以機器體系為標志的第一次勞動方式變革解放了人的肢體,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變,那么,以人工智能為標志的第二次勞動方式變革則解放了人的大腦,實現了從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的轉變?!盵1]在“機器時代”,“自動的機器體系”能夠代替人類完成繁重的體力勞動,人類擁有更多的自由時間并從事腦力活動。在“智能時代”,智能系統與機器體系的結合不僅解放了體力勞動,而且解放了腦力勞動。然而,“自動的機器體系”和人工智能在解放勞動的同時,也在流放勞動。所謂流放勞動,是指勞動過程不再需要特殊的勞動者或勞動者本身不再是生產過程的必需要素,機器體系本身能夠自發完成全部生產任務,無須勞動者的控制、輔助和協調。勞動者不僅喪失了在勞動過程中的主導地位,更是被排除在生產過程之外,成為“無用階級”。技術進階與技術反叛加深了主體對技術現代化的“恐懼感”,因此如何理解技術現代化的“二律背反”并合理解決其現實困境就成為當今時代的重要論題。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技術現代化的分析以及對“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的剖析為我們科學理解技術現代化提供了參考,馬克思依舊是我們的“同時代人”。

一、解構與分析:勞動的價值、構成與類型

作為“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不僅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2]601,也發現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勞動是透視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關鍵,“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而且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3]550。勞動不僅是“現實的人”自我存續、自我確證和自由發展的基本途徑,也是人類歷史生成和展開的現實基礎。因此,要想探析技術現代化與勞動的關系首先就要回到馬克思的經典著作,解構其勞動思想并分析勞動的價值、構成與類型。

(一)勞動的價值:自我存續與自由發展

“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4]519馬克思和恩格斯對人類歷史的整體把握既沒有走黑格爾式絕對精神外化的道路,也沒有走陷入唯心主義泥潭無法抽身的費爾巴哈式的道路,而是把“感性世界理解為構成這一世界的個人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動”[4]530?!艾F實的人”以勞動作為其存續的基本條件并在此基礎上創造出其他一切社會成果。直接的物質資料生產既是人類個體存續的現實基礎,也是實現自由解放的前提要件。沒有現實的人類勞動,任何超越性的社會理想都是“烏托邦”。

勞動是貫穿人類社會歷史始終的基礎性和決定性活動。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是“為了人類的需要而對自然物的占有,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條件,是人類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條件”[5]215。人類首先表現為“自然存在物”,需要像動物一樣獲取生存資料,保證自身生理機能的正常運轉,否則自然生命便無法得到維持和保存。人類勞動的確會提供生存所需要的物質資料,但是勞動水平和勞動能力如果始終保持在同一水平,那么人類社會便不會呈現出整體的上升性,人類歷史就只是純粹的“循環史”。但是,人類恰恰不是像動物一樣消極被動地適應被給定的現實,而是通過有目的性和否定性的“超現實活動”變革當下、超越當下?!叭祟惛脑焓澜绲幕顒?,是把人的非現實性(目的性要求及其所構成的世界圖景)轉化為現實性(人的生活世界),而把世界的現實性(自在的或者說自然的存在)轉化為非現實性(滿足人的需要的世界)?!盵6]127在勞動過程開始前已經“觀念地存在著”的勞動目的是勞動超越性得以實現的前提,因而人類社會才呈現出總體的上升性。

自由全面發展不僅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畢生追求的“最高理想”,也是人類勞動的終極價值指向。人類勞動首先是為了滿足主體的基本生存需要。在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不足”使個體終日束縛在繁重的勞動之中,無法獲得足夠的和豐富的物質資料,同時還要將勞動產物“無私奉獻”給奴隸主和封建主。資本主義社會雖然實現了社會化大生產,但是個體自由時間被用來無償增殖價值,主體的生命活動附屬于資本的增殖過程?!霸谂`勞動、徭役勞動、雇傭勞動這樣一些勞動的歷史形式下,勞動始終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始終表現為外在的強制勞動,而與此相反,不勞動卻是‘自由和幸?!??!盵7]174只要社會生產力仍處于較低階段,“生產不足”問題便無法解決,人類就只能以犧牲自由時間為代價,獲得僅夠維持自身基本生存的物質資料,終生束縛于物質生產領域,無法享受自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雖然不斷賦予勞動過程以社會性和科學性,但是使社會的勞動生產力成為“資本的生產力”,為少數人服務。只有勞動主體真正占有社會勞動生產力,才能在滿足“絕對需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之外留有自由時間,進而建構“自由王國”。

勞動是主體生物本能發揮、生物機能得以保存的現實基礎,也是人類超越性特征實現和變革現狀的決定性力量?!吧a勞動是現實的人生存、交往和發展的本體論前提?!盵8]205沒有現實的感性對象性活動,不僅主體的自然生命需要無法得到滿足,其社會理想也無法實現,主體現實歷史建構的根基也就無法夯實。勞動承載著人類的理想,但其“感性現實性”和“歷史超越性”的落成離不開勞動過程的現實要素——勞動者和生產資料。

(二)勞動的要素:勞動者與生產資料

馬克思對主體勞動過程的分析并不是從純粹的主體角度出發,而是從主體(勞動的主觀條件)和客體(勞動的客觀條件)相統一的維度出發?!皠趧邮紫仁侨撕妥匀恢g的過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動來中介、調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過程?!盵5]207-208通過馬克思對勞動過程的定義,我們可以認為:勞動過程首先表征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而物質變換過程則由人類自身的活動(勞動資料)來中介,進而實現人的勞動目的和意圖。

勞動過程的基本構成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5]208。人作為勞動過程的主動方,是體力和腦力總和的“力量之源”。從體力來看,人的勞動能力首先作為“自然力”存在,這種自然力在其發動機理和作用形式上同動物的自然力沒有本質性的差異,這是由生物的生理基礎和身體特征決定的。從智力來看,人的勞動過程是有主觀目的和意圖的,這就決定了主體不是自發將自然力作用于對象,而是在意識的控制和調節下作用于外部世界。這也就是說,體力的發揮建立在智力驅動、控制和引導的基礎上,是自覺的過程。作為體力和智力統一體的人類能夠在社會生產中創造一種新的生產力形式——社會生產力。社會生產力建立在分工協作的基礎上,使得人類社會能夠在短時間內創造出數倍于自然生產力的“新生產力”。勞動過程承擔著人類“物化自身”的職能,通過人與勞動資料的結合使勞動結果呈現給勞動者,創造出勞動者直觀自身和確證自身的現實對象。

勞動資料是人與勞動對象之間的中介,是將人的勞動力量轉移到對象上去的“物或物的綜合體”。在人類進化初期,“勞動者身體的器官是唯一的勞動資料”[5]209,主體單純通過自身的身體器官作用于對象,改造對象的能力和水平受到人類物理器官的限制,因而呈現出明顯的局限性。隨著勞動經驗的積累,人類能夠制造簡單的工具并不斷完善勞動工具。人類充分利用“異我之物”的自然屬性,按照有利于人類勞動目的的方式改變其最初形式,進而將自然身體與工具形成統一體,延長人的“自然的肢體”,將自然萬物的優勢集中到人的身體上。人類將“自在之物”按照利我的目的改造其外在形式使之作為“為我之物”在勞動過程出場,這從根本上扭轉了主體生存對自然的“絕對依賴”,極大提升了勞動效率和生產力水平,這是人類得以超越自然世界并建構屬人世界的關鍵之所在。勞動資料或者說勞動工具的具體形態是判斷特定歷史階段技術和生產力水平的“尺度”?!皺C械性的勞動資料”(現代機器)相較于單純的自然器官更能代表現代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特征。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要素的內部結構不斷變動,復雜程度不斷提高。正是由于“物或物的綜合體”的革命,傳統的生產方式才得以實現歷史性變革。勞動工具的細化、專門化和機械化不僅依賴于人類的自然體力,也離不開人類智力的發展,在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結合的過程中,人類生產力才能不斷發展。

(三)勞動的類型: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

誠然,體力勞動在人類獲取和生產物質資料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但不能把人類勞動直接等同于體力勞動,因為這樣就將人理解為“動物性存在”?!叭穗x開動物越遠,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就越帶有經過事先思考的、有計劃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標為取向的行為的特征?!盵3]558這也就是說,隨著文明程度的提高,人類越來越主動地運用自己的智力從事物質生產,將自發的生理沖動轉化為自覺的文明行動。相較于人類社會初期較為低級的智力運用水平和層次,現代社會更多依靠腦力勞動實現生產力發展。勞動力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他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5]195。因此,勞動的類型可以劃分為體力勞動(體力的耗費)和腦力勞動(智力的耗費)。

“體力是人作為一種動物(自然物)所具有的能力,體力的存在表明人是一種動物?!盵9]30體力就是人的自然力,取決于人體內部身體機能的自然反應,體力的發揮、恢復和增強遵循自然規律。體力的使用必須要尊重人體的“生理界限”,不可以無限度消耗,否則便會日漸枯竭,無法持續供應。動物也存在體力耗費、恢復和消失的環節,這是由生物個體的“自然必然性”決定的,在這一點上,人和動物是一致的。但相較于動物的體能發揮,人的體力耗費過程是自覺的,因而勞動過程不表現為一維時間性的圓圈循環,而是呈現螺旋式高階推進的特征。人類勞動的自覺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勞動結果在“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5]208;其二,勞動過程是“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5]208的現實活動;其三,勞動過程結束后,人類“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4]163,并把勞動過程作為意識的對象而思之。

人類越自覺自我,其智力運用程度和水平便越高,也就越能實現“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離。當生產不再為了使用價值,而是“為生產而生產”時,也就越需要腦力勞動促成生產效率的提升,人類腦力勞動對生產“促動效應”最明顯的因素無非就是自然科學成果。在資本主義社會,人類腦力勞動的成果成為資本增殖和擴大再生產的“助推器”,使“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10]36,進而創造了現代社會。

二、溯源與進化:技術現代化的起點與進階

“現代化”一直是學界研究的關鍵概念,但受制于不同的學科背景和理論需要,目前學界對其并未形成統一的定論。學者們分別從西化、工業化、科技革命、社會制度和體制更新等多角度、多方面定義現代化,并依據各自的理論基礎,對現代化發展進程、具體表征以及現實意義展開論述。因學科背景、依據文本以及考察角度不同,對“現代化”的界定必然會產生差異。筆者立足于《資本論》文本,從現代生產方式革命的視角來考察技術現代化過程?!肮ぞ邫C”的出場徹底變革了傳統的勞動方法,成為機器生產方式變革的起點,是技術現代化的開端。19世紀“發達的機器”為人工智能的出場與應用奠定了基礎,人工智能的出現和應用是技術現代化的發展與進階。

從《資本論》文本來看,技術現代化發端于機器生產方式的革命,因為機器(或工具機)徹底改變了勞動方式,使生產過程擺脫了對特殊技能和勞動者的依賴。資本關系出現于封建社會末期,簡單協作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最早期樣態,隨著資本力量的強大,以分工協作為基礎的工場手工業和以現代機器為基礎的現代大工業才得以出現。資本主義簡單協作和分工協作并未從根本上改變勞動方式,只是逐漸改變了勞動過程的技術基礎和社會組織形式,為工具向機器的轉變奠定了物質基礎。手工工具向現代機器的轉變重新定義了資本主義時代的特征,使資本增殖找到了最為合適的生產方式,進而將資本的增殖欲望轉化為“狂熱的生產速度”和“巨大的生產規?!?。以現代機器為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徹底顛覆傳統生產過程的同時,也深刻改變了主體的生活世界。因此,技術現代化的起點是“勞動資料革命”,即工具向機器(或工具機)的轉變,但技術現代化并非一個完成時的結果,而是一個進行時的趨勢,其間雖然存在“一種范式通過革命向另一種范式的過渡”[11]10,但始終未終結技術現代化的運動趨勢。從蒸汽革命、電氣革命、信息革命以至于當下的人工智能革命,生產方式在變革的同時也極大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技術現代化究竟會發展到何種程度,我們無法作出完全準確的判斷,但是對于其發端,我們必須回到19世紀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革命。

(一)技術科學化與勞動工具革命

技術科學化的前提是技術獨立。技術獨立并不意味著技術取得了“唯一者”的形而上學地位,構建了自在的運動系統和發展機制,而是回歸了其本原性使用價值,既不為封建上層建筑的政治統治服務,也不為宗教神學的信仰統治服務,擺脫了傳承壁壘和生產阻礙,為直接的物質生產過程服務。同時,技術獨立也并非意味著技術與科學的二元對立,技術現代化離不開“科學因素”,但是科學成果無法直接轉化為社會化生產的現實力量,必須要轉化為可應用的技術?!罢嬲淖匀豢茖W只是從15世紀下半葉才開始,從這時起它就獲得了日益迅速的進展?!盵3]23自然科學成果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相遇”才推動并促成了技術現代化。

科學是主體對自在自然和屬人世界本質的探索、認知與掌握,源于人的形而上學本性。主體不滿足于直接被呈現的現實自然,渴求透過感性雜多的表象掌握其深層本質,進而滿足主體向外求索的需要。技術則是人作用于勞動對象的具體方法和具體裝置,科學越發展,生產技術越擺脫對特殊勞動者和直接肢體運動的依賴而代之以“物和物的綜合體”。中世紀以來,封建政治權力和宗教束縛限制了科學的發展,科學研究成果一旦與宗教教條相違背就會被視為“異端邪說”,科學只能為宗教信仰論證,因而無法實現獨立發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逐漸確立主體理性的統治地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對科學性、合理性與可計算性的需要推動了科學本身的獨立。自然科學成果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的實踐推動了勞動工具的“革命”,生產經驗的積累和特殊技能的精進不再成為技術發展的內在動力,“科學作為應用于生產的科學同時就和直接勞動相分離”[7]357,因此技術科學化程度得以顯著提升,為技術現代化奠定堅實的基礎。

勞動資料革命與技術現代化的內在相關性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體現得最為明顯?!白鳛閯趧舆^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生產過程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商品生產的資本主義形式”[5]230。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共性”,需要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統一才能創造出社會所需的使用價值。勞動資料的發達程度是商品生產效率得以提高的重要“推手”,而勞動資料或勞動工具的先進程度則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另一方面,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具有“個性”,需要創造剩余價值才能維持資本的生命力,生產技術越先進就越能夠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因此,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而言,“現代技術”的應用和革新是資本的內在需要,只有不斷推動勞動資料變革才能保證自身的社會統治地位。

如果資本主義生產過程還依賴于勞動者的特殊技藝,依賴于勞動者作用于勞動對象的特殊工具,那么資本的自由增殖就無法獲得充足空間。只有特殊的工具被同一的、可同時操作的現代機器取而代之時,才能夠實現大規模生產和大規模消費。從手工工具到工具機的轉變既是工具形態革命的起點,也是機器生產方式變革的起點,對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工場手工業時期,勞動工具的分化和專門化為機器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工場通過工具的簡單組裝形成了“復雜的機械裝置”,直接推動工具向工具機的轉變?!爸挥匈Y本主義生產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同時生產的發展反過來又為從理論上征服自然提供了手段?!盵7]356-357借助科學成果,先進技術直接被應用于生產過程,為以“發達的機器”為核心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統治地位提供了便利。正是因為技術的科學化,工具革命才得以實現,勞動資料的具體形態因而可以從手工工具發展為現代機器,進而促成現代機器大工業的誕生。

(二)“自動的機器體系”和社會革命

技術的科學化和工具革命使工業革命得以蓬勃興起,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革命得以持續推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特有的工業革命,正是起源于同加工的材料直接接觸的那一部分工具的變革”[7]329。工具機的出現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革命的最終完成。在現代科技和資本的推動下,“自動的機器體系”才得以出現,這是當時最發達的機器形式。生產技術革命的社會效應并非僅限于生產領域,而是逐漸擴散至全部社會空間,因而是一場廣泛且熱烈的社會革命。

工具機擁有強大的機械力,不僅破除了自然體能對生產的限制,同時也改變了人與技術、人與生產過程的關系,工具機可以“操作”工具完成工人手腦并用完成的相同工作。人操作工具受到人體器官數量的限制,但工具機則不受自然器官數量和體能的限制,可以在既定的時間內連續性地進行改變對象形式的運動。工具機的大規模應用加速了擁有特殊技能并使用特殊工具的勞動者的淘汰過程,勞動者“多種多樣的生產志趣和生產才能”轉變為“偶然因素”,這也就是說“作為單純動力的人”取代了“作為真正操作工人的人”。人只需從事單純的體力消耗工作,而幾乎無須智力耗費。人一旦不再運用獨特的技巧作用于勞動對象,而只是作為動力驅動工具機的時候,“人的肌肉充當動力的現象就成為偶然的了”[5]432?!皷|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10]32推動世界市場形成的同時也刺激了主體對商品的需要。市場需要增加推動了工具機數量和規模擴大,而勞動者充當動力來源無法滿足生產連續性的需要,這便加速了工具機與動力機的結合。

“所有發達的機器都由三個本質上不同的部分組成:發動機,傳動機構,工具機或工作機?!盵5]429各部分獨立機器的出現并沒有引發社會生產的整體革命,因為只要生產過程仍然依靠特殊的勞動技能和有限的人力,就無法擺脫生產過程的自然限制,更無法實現大規模的社會化生產。但隨著工具機、傳動機構和動力機的結合,“真正的機器體系才代替了各個獨立的機器”[5]436,實現了“各個獨立機器”的有機組合。勞動對象只需“順次通過一系列互相聯結的不同的階段”[5]436,并且每個過程都是由“一系列各不相同而又互為補充的工具機”[5]436來完成,“真正的機器體系”成為自我推動、自我運轉和自我加工的生產體系。在動力機的支持下,工具機自動抓取勞動對象,用原來人手操作的工具作用于其上,通過傳動機構傳遞給下一環節的工具機?!爱敼ぷ鳈C不需要人的幫助就能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一切運動,而只需要人從旁照料時”[5]438,“自動的機器體系”就得以出現了。

“自動的機器體系”的出現不僅是純粹的技術革命,也引發了強烈的社會革命,塑造了新的世界。在以分工和協作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中,沒有任何一個工業部門可以脫離其他工業部門而單獨完成整個生產過程。社會分工使每一生產階段在獨立的生產空間展開,同時又作為總過程的一個階段而相互聯系。一個生產部門的技術革新必然會引起其他生產部門的技術進階,最后從整體上改變社會的面貌,掀起社會革命。資本具有明顯的“外部性效應”,而且是“正外部性效應”,生產部門革命催發交通部門革命,交通部門革命又加速生產部門面貌改變,進而帶來主體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劇烈變化?!白匀涣Φ恼鞣?,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10]36促成了化學業、交通運輸業、通信業、農業等生產生活各領域的變革,推動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革命性成果不是停留在本區域內部,而是擴散至全球,因為“資本積累向來就是一個深刻的地理事件”[12]23?!艾F代技術”所締造的現代生產方式隨資本流動而逐漸擴散到世界各地,深刻改變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總體發展樣態。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其在全球統治地位的過程中,技術現代化扮演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梢赃@樣說,如果沒有“現代技術”的助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便不會以更快的速度和更大的規模確立其社會統治地位。然而,技術進階并非固定的封閉過程,而是開放上升的過程,“技術從根本上界定了一種與自然的具體關系——一種動態和矛盾的關系”[13]75,這就意味技術現代化的“非終結性”。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不僅深刻改變社會的生產面貌和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重新定義著時代。

(三)機器時代到智能時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人類身體的延伸與拓展,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14],機器不僅延長了人的物理肢體,也增強了人類改造自然的現實力量。在機器時代,人們改變了傳統的生產方式,也重新定義了歷史發展的具體階段。同時,人的勞動技能不再作為定義個體的獨特方式,而是被降維為普遍的可代替性。而隨著現代科技革命的興起,主體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樣態也經歷了新的變化。技術現代化的最新成果——人工智能,在重塑現時代的同時也深刻改變了勞動方式。

“發達的機器”被廣泛應用的過程,既是個體生產技能獨特性被日漸消解的過程,也是勞動者特殊勞動普遍可代替性被確立的過程。資本以價值增殖作為其根本生存指南,只有“螺旋式的無限積累”才能保證資本的生命活力,這就需要勞動更確切地說是剩余勞動的無限持續。因此,在資本主義社會早期,資本家通過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獲得剩余價值,而且對勞動力的剝削不限于成年男工,甚至包括女工和童工。然而,自然人類是“有缺陷的結構”,永遠無法保證自身體能24小時的持續輸出和勞動速度的穩定保持。而現代技術則使資本擺脫了這一“短板”,擴大了資本的增殖空間,創造出了比人類體力強勁得多的“人造體能”,讓人“在自己制造的產品的質量面前感到一種自嘆不如的羞愧”[15]3?!白詣拥臋C器體系”完美解決了人體的自然缺陷問題,只要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提供,“自動的機器體系”便可無止境運轉下去。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只要勞動連續物化為勞動產品,資本家便可以持續獲得剩余價值,因而每位勞動者都是抽象力的發出者,都是可替代的,成為現代機器的“有意識的器官”,而不需要特殊勞動的耗費,這種勞動以“主客異位”的方式呈現出來。因此,在機器時代,“發達的機器”雖然將主體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但是以簡單、重復、抽象的體力勞動代替了人類的個性勞動。

技術經歷了數次革命,推動了電氣革命、信息革命和智能革命,因而人類實現了從機器時代向智能時代的躍遷。計算機是一種智能機器,是輔助人類腦力勞動的工具,幫助人類從事簡單、重復的智力工作,其系統不完備性使人類智能顯現出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人類對計算機的控制輕而易舉,離開主體的操作,計算機便喪失了使用價值。但是,人類在研究和利用計算機的過程中,不斷模擬人類智能,進而推動計算機智能系統的升級和程序的優化,智能算法系統模擬人腦的能力不斷提升,人類智能被不斷轉移至計算機,實現了人腦智能與機器的結合,現代機器擁有了“類人智能”。智能系統、數字算法和自動程序的統一使計算機的啟動和運轉速度越來越快,人類智力的“獨特性”不斷被智能機器消解,人類只需要簡單操作計算機,智能機器便可在短時間內完成復雜的智能工作。智能機器系統的完善和升級為計算機與生產機器的結合提供了可能。

在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時代,“自動的機器體系”的完備程度已經到達一定高度,“自動的機器體系”可以獨立完成加工原料所必需的大部分工作,勞動者只需“從旁照料”?!白詣拥臋C器體系”代表著自動化生產的較高階段,“通過傳動機由一個中央自動機推動的工作機的有組織的體系,是機器生產的最發達的形態”[5]438。相較于21世紀的人工智能,雖然“自動的機器體系”解放了勞動,但仍然還有很多勞動力被束縛在生產體系之中,離開人的輔助,機器生產很容易因遇到各種突發問題而無法持續,包括機器的啟動和停止、機器間銜接的流暢性、臨時故障的修復等,這些工作是機器本身無法自我完成的,必須依賴人類勞動。智能系統與機器體系的結合為機器生產的智能化和自動化進階提供了技術支持。機器的運轉時間、機器故障的處理程序、機器間的自我調節都極大改變了生產過程對人類主體的依賴,主體智能勞動的優越性被現代人工智能取代,越來越多的生產工廠成為“智能工廠”和“無人工廠”。從生產的角度來看,智能算法系統與“自動的機器體系”的結合創造了生產的“智能時代”。物質生產過程的開始和結束時間由智能算法系統自動設定,機器的故障排查、故障檢測和故障修復完全可以通過算法系統自身調整來解決,不需要主體任何直接勞動的參與。在生產智能化程度不斷提升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被生產過程排除。

“人類有兩種基本能力:身體能力和認知能力。在機器與人類的競爭僅限于身體能力時,人類還有數不盡的認知任務可以做得更好?!盵16]28819世紀,機器大工業的繁榮雖然能夠不斷取代簡單體力勞動,但是人類腦力勞動的優越性依舊存在。到了21世紀的智能生產時代,不僅體力勞動者不斷被生產過程淘汰,就連腦力勞動者都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腦力勞動者已經在被淘汰的路上。智能時代意味著算法系統更新速度不斷加快,這對勞動者的知識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與時俱進地掌握新知識,就難以應對現時代對“合格勞動者”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智能時代塑造了大批“無用階級”,他們不僅無法被生產過程吸納,也喪失了對象化自身的現實途徑。智能時代引發的技術困境直接駁斥了“技術烏托邦”,技術現代化非但沒有消解社會問題,反而加劇了社會矛盾。技術現代化究竟是解放勞動,還是將人類流放到生產過程不再需要的“真空區間”?人類的勞動究竟在技術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著何種角色?這些問題不斷推動著我們重新思考技術現代化和勞動的關系。

三、省思與展望:技術現代化與人類未來

技術現代化是人類自身勞動促成的結果,發端于機器生產方式革命,但是技術現代化進程以何種形態和結果結束,我們不得而知。因此,在不確定性中,人們對技術現代化產生了不同的看法:在“技術解放論”看來,技術現代化是人類擺脫外物束縛,實現自由的根本途徑;在“技術悲觀論”看來,技術現代化導致了復雜的現代性問題,拒斥技術現代化并后撤回前資本主義時代便可享受安靜、美好的生活?!凹夹g解放論”與“技術悲觀論”的片面論斷并不能全景呈現技術現代化的社會歷史效應,而馬克思則以歷史唯物主義考察技術現代化進程,在頌揚技術現代化“正效應”的同時,也揭示了技術現代化“負效應”的深層根源,為正確理解技術現代化與主體勞動關系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一)技術現代化是確證勞動現實性的歷史過程

勞動作為感性現實活動,是人類自我存續和發展的依托,沒有主體對象化活動,人便無法成就自身,也無法作為現實的歷史主體以自身的現實活動應對充滿變數的歷史進程。正是借助技術現代化的成果,人類勞動過程才呈現出鮮明的現實性、時代性與歷史性,能夠在不斷變動的社會環境中通過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主體的自我確證與自我發展。技術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開放過程,我們無法確定其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究竟會以何種形式結束,但技術的每一次革命與進階都是主體現實性的體現,使人類歷史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和總體性。

在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以生存為目的而開展的物質生產活動既是人類確證自身的重要途徑,也是人類社會歷史得以展開的現實基礎。沒有物質生產活動的開展,人類便無法從自然進化過程中抽離出來,建構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相統一的人類歷史。技術在推動人類從原始社會向更高級社會形態進階的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離開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生產力便只能單純依賴勞動者數量的增加,而難以以新的生產方式定義新的歷史階段。勞動工具是定義生產力具體階段的重要標志,勞動工具對人類獲得滿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料具有重要意義。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勞動工具的具體形式除了身體器官、自然存在物以及簡單加工的工具以外,沒有其他更先進的樣式,故生產力水平并沒有取得質的提升,但這是資本關系得以出場的歷史基礎,在此基礎上,生產力獲得了發展?!白鳛橘Y本關系的基礎和起點的現有的勞動生產率,不是自然的恩惠,而是幾十萬年歷史的恩惠?!盵5]586因此,在繼承前資本主義社會既有生產條件的基礎上,在生產技術經驗的積累、自然科學發展和資本增殖需要的共同推動下,技術現代化才得以實現,人類才能進入新的時代。技術革新的過程既是人類改造自然能力提升的過程,也是人類通過勞動不斷形塑和創造新的歷史階段的過程。

人是一種超越性存在,不滿足于當下自然、社會所提供的既定現實,希冀通過自身的現實活動改變當下的現狀?!耙揽孔约旱牧α縿撛熳约旱纳鏃l件以滿足自己生活的需要,這就是人所特有的生存——存在方式?!盵17]94人的超越本性向現實性的轉化必然需要人類勞動過程的中介,“意圖”與“結果”的符合程度離不開人類勞動所借助的勞動資料,這是由技術水平決定的。既定的技術高度無法滿足人類的新需要,因此技術必然要不斷進化,進而推動更先進技術的出現。技術現代化是歷史的過程,不僅意味著技術具體形態的進化,也意味著人類對象化自身具體方式的改變。在技術現代化所促成的勞動方式更新過程中,勞動過程也反向加速著技術現代化進程,使得技術現代化過程和勞動對象化過程都呈現明顯的上升性。

(二)技術現代化是勞動自由的必經之路

勞動自由既是人類社會長久以來探究的重要命題,也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價值理想。人類是超越性和否定性存在,這種超越性和否定性究竟在何種程度上可以實現并不是由人類主觀意圖決定,而是由客觀的生產力水平規定。技術現代化便是不斷促進生產力發展和主體勞動能力提升的決定性因素。沒有技術現代化,勞動過程就只能依賴于落后的生產方式,勞動者也只能被束縛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中?!爱斎藗冞€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質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證的時候,人們就根本不能獲得解放?!盵4]527借助技術現代化,人類才能實現生產力的發展,進而為自由解放奠基。

“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盵5]56人類生存和發展建立在物質生產勞動的基礎上,如果生產力水平無法達到一定高度,那么主體獲取生活資料的勞動就只能是被迫的,受到自然必然性和社會所有制的雙重限制,一旦人類不從事這樣的活動,就會面臨死亡的威脅。自原始社會以來,雖然人類逐漸學會了使用工具,不斷提升勞動過程的技術水平,但是這樣的勞動是不自由的,主體沒有選擇的余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促成了技術現代化,塑造了現代生產社會和消費社會,“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展,科學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識地和廣泛地加以發展、應用并體現在生活中,其規模是以往的時代根本想象不到的”[7]359,資本與科技的“結盟”推動了豐裕的使用價值的創造。然而,資本將發達的社會生產力強行占有為“資本的生產力”,并充分利用一切積極要素為資本增殖服務。但是,資本主義技術現代化并非永恒的歷史過程,而是新的社會形態得以誕生的“歷史媒介”,“發展社會勞動的生產力,是資本的歷史任務和存在理由”[18]288。如果不經歷資本與技術的結合過程,人類社會便無法在較短時間內擁有發達的現代生產力。

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并不意味著人類社會完全實現了勞動自由,因而更高級的社會階段依舊需要借助技術實現更高級的發展。只要人類依舊為了自身生存而被迫進行勞動、依舊受到自然必然性的驅使和轄制,那么這種社會就依舊是非自由社會。資本推動的技術現代化將人類逐漸從必要勞動時間中解放出來,增加自由時間,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肮澕s勞動時間等于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生產力?!盵7]203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主體自由時間的豐富,主體勞動便擺脫了被迫形式,成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已經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2]435。同時,更高級的社會并不意味著消滅了技術,恰恰相反,物質財富的生產將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技術。因此,實現主體的勞動自由必須要借助技術現代化過程。

(三)技術現代化的“善惡對價法則”與人類未來

“現代技術從后果看具有‘善惡對價法則’:一項技術造成善果的能力,也可以造成同等程度的惡果?!盵19]解放勞動和流放勞動是技術現代化呈現的兩種悖反性社會效應,如果無法以歷史的視野把握技術現代化進程,就很容易導致抵制、否定技術現代化的極端行為。非理性、非歷史性的理論觀點不僅掩蓋了技術現代化引發消極問題的深層邏輯,而且容易將人類引向歧途。

資本主義技術現代化使現代技術擺脫了“超驗”目的,為現實的物質生產和資本增殖服務?!凹夹g是知識的本質,它的目的不再是概念和圖景,也不是偶然的認識,而是方法,對他人勞動的剝削以及資本?!盵20]2因此,資本主義技術現代化成為資本推動下束縛勞動、剝削勞動和流放勞動的工具?!鞍l達的機器”雖然提高了機器生產的連續性,創造了豐富的商品,但是將勞動者排除出享受豐富物質財富的范圍,資本甚至不惜犧牲勞動者的生命健康來為增殖服務。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用大量篇幅描述技術現代化進程中,資本、技術與勞動者非正常死亡之間的緊密相關性。資本不滿足于既定的技術條件,要不斷推動生產方式革命,人工智能便是資本獲取剩余價值的最新途徑?!凹夹g作為工具的領域,既可以加快人的衰弱,又可以增長人的力量。在現階段,人們對他自己的機械裝置或許比以前更加軟弱無力?!盵21]186高度發達的智能系統和自動化機器使勞動者被替代、排斥和流放,包括直接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勞動對象化自身權利的喪失意味著勞動者同生產、生活資料的分離,勞動者不僅喪失了生活必需物質資料的來源,也導致了個體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空虛。

因此,技術現代化一方面將勞動者從繁重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另一方面又將勞動者從生產過程中排斥出去,進而形成了解放勞動與流放勞動的二律背反。誠然,資本主義技術現代化最大限度縮短了必要勞動時間并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但是以犧牲勞動者利益為代價。因懼怕技術現代化的消極影響而拒絕技術現代化的做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放勞動者,而過分夸大資本對技術現代化的促進作用,進而主張承認資本的絕對統治地位也無法實現勞動者的解放與自由。只有充分看到技術現代化進程所造成的正反效應,才能對技術現代化所創造的解放勞動與流放勞動現象作出科學評判。從《資本論》來看,技術現代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積極因素,流放勞動的現象只是暫時性生產關系引致的結果,并非技術現代化本身的自然屬性。因此,人類社會的發展既要合理利用技術現代化,又要避免資本對社會發展過程的控制,進而使技術現代化真正成為人類建構“自由王國”的助力。

四、結 語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既是主體對象化自身的現實活動,也是建構人類歷史的現實基礎。正是通過勞動過程,主體才得以實現自我存續和自由發展。作為否定性和超越性的存在,主體在繼承原有生產力的基礎上,通過技術發展不斷變革生產方式實現生產力的更大發展。技術現代化發端于工具機,進而催生了機器時代,使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擺脫了對特殊勞動技能的依賴,實現了機器對勞動者的代替。智能時代是技術現代化進階的產物,實現了智能系統與機器體系的結合,實現了對主體自然體能和自然智能的雙重超越。技術現代化在解放勞動的同時也在流放勞動,主體對技術現代化的“恐懼感”不斷加重。其實,從《資本論》來看,技術現代化是人類發展生產力實現自由解放的必經之路,技術現代化的“負效應”只是資本作用的結果,要在揚棄資本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其技術成果,使之為“自由王國”添磚加瓦。因此,不能因為技術現代化的消極影響就否定技術發展本身,而是要對技術現代化充滿信心,技術現代化不會使勞動者成為“無用階級”,而是會使之成為“自由人聯合體”的重要依托。

猜你喜歡
資本論勞動者機器
機器狗
勞動者
機器狗
我與《資本論》的故事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道德資本論的雙重誤讀
勞動者的尊嚴不應被“扔”在地上
未來機器城
在云端
無敵機器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