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高??沙掷m發展專業建設:現狀、特征與啟示

2023-07-13 15:42趙夢迪
世界教育信息 2023年6期
關鍵詞:專業建設德國高校

摘? ?要:在各國高校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成為衡量高校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德國的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起步較早且較為完備,呈現出學科門類全、地理分布廣、專業覆蓋面大、以應用技術大學為建設主體等發展現狀,并具有四個主要特征:促進學科拓展,注重學科交叉;著眼多重目標,培養應用人才;豐富設置形式,加強校院合作;凸顯區域特色,重視校企合作。德國高校的相關經驗對于我國高校加快構建可持續發展專業體系、培養可持續發展人才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德國;高校;可持續發展專業;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9.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DOI:10.3969/j.issn.1672-3937.2023.06.07

一、導言

可持續發展教育是德國教育體系的重要議題,其中高等院校作為“社會發展的未來工廠”發揮著關鍵性作用。鑒于專業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基本單元和核心要素,也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成果和發展前景的重要指標,其建設水平直接影響著高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的發揮。德國高校在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的過程中,始終將提高可持續發展專業的建設質量和水平放在重要位置。高校進行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不僅符合德國可持續發展教育計劃的要求,還可為高校在可持續發展領域開展教學和科研工作提供實踐基礎,為社會培養具備可持續發展觀念、知識和技能的高質量人才,對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起到推動作用。

德國已經開始改造環境相關專業并向培養可持續發展專業人才轉變,其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起步較早、體系相對完備,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目前,中國學界關于高??沙掷m發展專業的研究較少,僅有張其香等對美國大學可持續發展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設計進行了描述性分析[1],國內尚無以德國為對象國的研究。鑒于此,本文剖析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的建設現狀和主要特征,力求呈現德國高??沙掷m發展專業建設的整體面貌,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成果,為加強和推動我國高??沙掷m發展專業建設提供參考。

二、 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使用的數據來自“高校指南針”網站(https://www.hochschulkompass.de)?!案咝V改厢槨笔怯蓺W盟倡議發起、德國高校校長聯席會議設立的網絡數據庫,收錄有德國公立高等院校發布的高校和專業信息。其中所有信息都由高校授權發布并定期更新,是具有權威性、綜合性、實時性的信息來源渠道。

本文研究對象為德國高校的可持續發展專業。本研究中的可持續發展專業并非某一具體專業名稱,而是指德國各類高校開設的以可持續發展科學為知識和理論基礎、以解決可持續發展問題為目標、以培養可持續發展專業人才為宗旨的專業集合,其專業名稱、專業領域和(或)學習重點中明確包含“可持續發展”概念。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外延十分廣泛,部分專業可能以跨學科方式涉及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相關問題,但是這類專業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相對模糊松散,其專業名稱、專業領域和學習重點中均未出現“可持續”概念,因而不納入本文的研究范圍。

筆者在“高校指南針”數據庫中,使用“nachhaltig(keit)”(德語“可持續”)和(或)“sustainability/sustainable”(英語“可持續”)進行檢索并去掉重復結果,在該數據庫收錄的21,225個專業(包括本科和碩士)中,共獲得可持續發展專業399個[2]。其中,近一半專業(191個,48%)在名稱中直接包含“可持續”概念,73%將“可持續”作為學習重點(之一),呈現出與可持續發展的高度相關性。此外,德國高校共有4所可授予可持續發展專業博士學位的學院。

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在定量研究部分,主要采用收集、統計和分析數據并進行軟件編碼的方法,用量化的手段測度德國高??沙掷m發展專業在學位與學科門類、地理區位、高校布局、學習重點和博士培養五個方面的建設現狀。定性研究是在定量研究的基礎之上,通過定性資料分析和個案分析,進一步梳理歸納德國高等教育體制下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的主要特征。

三、 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現狀

(一)學位與學科門類

從可持續發展專業的學位設置來看,本科專業共168個(41.1%),碩士專業共231個(57.9%),另有應用技術大學授予的文憑學位1個。按照學科門類劃分,在168個本科專業中,共有64個理學學士學位、51個文學學士學位(含3個專業既可獲得理學又可獲得文學學士學位)、44個工學學士學位、2個法學學士學位等(見圖1)。在231個碩士專業中,共有120個理學碩士學位、54個文學碩士學位、24個工商管理碩士學位(MBA)、20個工學碩士學位(含1個專業既可獲得工學又可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4個教育學碩士學位、3個法學碩士學位等(見圖2)。

這體現出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覆蓋的學位層次全面、學科門類多樣,其中以理學為主(學士占比38%,碩士占比52%),文學、工學、法學等學科兼而有之。

(二)地理區位

從可持續發展專業在德國16個聯邦州的分布來看,北威州開設的可持續發展專業數量最多(66個),其次是巴登—符騰堡州(60個)、下薩克森州(59個)、巴伐利亞州(58個)和柏林(40個)。其他各州的專業數量均在20個以下,其中薩爾州尚未開設可持續發展專業(見圖3)。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2021年數據,人口數量最多、國民生產總值最高的前四個聯邦州均為北威州(1792萬、7333億歐元)、巴伐利亞州(1317萬、6615億歐元)、巴登—符騰堡州(1112萬、5360億歐元)和下薩克森州(802萬、3158億歐元)。[3][4]根據2021—2022年冬季學期數據,巴登—符騰堡州、北威州和巴伐利亞州在高校數量方面遙遙領先,分別為72、67和46所,薩爾州則僅有6所高校。從專業設置數量來看,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北威州(4380個,29.0%)、巴登—符騰堡州(3242個,15.5%)和巴伐利亞州(2885個,13.7%),薩爾州開設的專業總數為聯邦州中最少(290個,1.4%)。[5]由此可見,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在不同區域的發展處于非均衡狀態。人口密集、經濟、文化和教育實力強、高校分布集中的聯邦州開設的可持續發展專業數量較多;相對應地,在經濟、文化、教育實力較弱的地區,其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滯后。

(三)高校分布

目前,全德共有高等教育機構423所,可劃分為綜合性大學和應用技術大學兩大類別[6]。本文研究的399個可持續發展專業共集中于163所高校。其中,應用技術大學114所(70%),綜合性大學49所(30%)。在開設可持續發展專業數量最多的前11所高校中,有9所為應用技術大學(見圖4)。這表明,應用技術大學以培養復合型應用技術人才為主的培養目標、以服務當地產業經濟發展的辦學定位以及重視實踐應用的教學模式等與可持續發展專業的內涵更具適切性,從而成為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的主要陣地。

從專業數量分布來看,位于薩克森州的呂納堡—洛伊法納大學(Leuphana Universit?t Lüneburg)設有全德數量最多的可持續發展專業(17個),涉及管理學、法學、環境科學、生物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該校不僅在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上扮演引領者角色,而且在高校治理、制度建設、校園環境建設等方面全面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德國、歐洲乃至世界在可持續發展教育領域的燈塔大學。排在其后的分別是費森尤斯應用技術大學(Hochschule Fresenius)、柏林SRH應用技術大學(SRH Hochschule Berlin)、埃伯斯瓦爾德可持續發展應用技術大學(Hochschule für Nachhaltige Entwicklung Eberswalde)等,其中后者是德國唯一一所校名中含有“可持續發展”概念的高校。

(四)學習重點

由于可持續發展涵蓋經濟、生態、社會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各方面又分別跨越多個學科專業領域,因此可持續發展專業具有鮮明的學科交叉特性,在學習領域、學習重點和學習內容上存在顯著差異。筆者使用MAXQDA軟件對399個可持續發展專業的專業名稱、專業領域、學習重點等內容進行識別、標注、編碼和歸類,共獲得代碼1191個。其中,明確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科學為學習重點的專業共59個,以生態可持續發展科學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科學為學習重點的分別為27和24個。這不僅體現出可持續發展科學已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科學,還表明經濟發展及其與生態、社會的相互關系是可持續發展專業的主要依托和著力點。其次,從單個專業的代碼數量來看,管理學(204個)、經濟學(181個)、能源科學(96個)和環境科學(91個)下設的專業具有絕對的數量優勢,其余專業的代碼數量均少于60個。管理學的突出地位體現出該專業致力于研究如何合理組織和配置人、財、物力等資源,以解決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個人、組織和社會的管理問題。能源科學范疇下的該專業則重視研究各類能源的開發、生產及利用,以解決經濟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環境科學則是環境教育和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基礎性內容,主要研究如何保護及改善人類生存環境,揭示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這體現出德國高??沙掷m發展教育的內涵已從環境保護一枝獨秀的環境教育向經濟、生態、社會三足鼎立的格局發展。

德國高等教育專業設置可歸并為9類專業群(F?chergruppen),相當于我國的學科門類。筆者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專業群、學習范圍和學習專業”目錄對1191個代碼進行歸類[7],結果顯示,可持續發展專業涵蓋全部9類專業群,其中分布最廣的是經濟學與社會科學(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工程科學(包括機械制造、信息技術、建筑學等)和農林業、飲食科學與獸醫學(包括環境保護、農業、林業等),三者分別占代碼總數的38%、23%和10%(見表1)。這一數量分布再度印證可持續發展專業鮮明的跨學科特性。此外,可持續發展專業注重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性研究的緊密結合。部分專業以經濟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專業為支撐,探尋科學規律并為應用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大部分理工科下的可持續發展專業則與德國的產業優勢呈現出較強的相關性,其學習重點主要集中在德國的五大支柱產業,即汽車工業、機械制造業、化工制藥業和電子電氣工業以及可再生能源產業。

(五)博士生培養

“高校指南針”數據庫收錄有924個設有博士學位的學院和專業領域,其中可授予可持續發展專業博士學位的學院共4所,分別位于呂納堡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和科隆大學(見表2)。其中呂納堡大學設有全德第一所可持續發展學院,提供經濟學、法學、管理學、環境科學、信息學、倫理學等學科領域共30個博士研究方向。

研究表明,德國高校的399個可持續發展專業涵蓋本碩博三個學位層次,涉及文理工等九個學科門類,重點著眼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與管理,并重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覆蓋15個聯邦州的共163所高校,其中以應用技術大學為發展主陣地,已具備較為成熟完整的專業建設體系,基本能夠滿足德國社會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對不同層次、不同行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人才的需求。

四、 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主要特征

基于以上對德國高??沙掷m發展專業現狀的量化分析,下文將結合不同高校的專業建設實例,把握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的主要特征,其主要體現為注重學科交叉、培育應用人才、重視多方合作、凸顯區域特色四個方面。

(一)促進學科拓展,注重學科交叉

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的建設路徑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直接開設以可持續發展科學為對象的專業,即嚴格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專業。目前,僅有呂納堡大學、哥廷根大學、波鴻應用技術大學、賓根應用技術大學、霍恩海姆大學等高校開設該類專業。第二種是學科拓展路徑,即將可持續發展的知識、理論、技術、理念等整合并拓展到另一專業中,使該專業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以可持續發展科學作為理論基礎和技術手段,加強可持續發展科學和該專業之間的協調互補,催生新型專業。例如,費森尤斯應用技術大學的可持續設計專業就是在考慮當前經濟、生態、社會、文化挑戰和潛力的背景下,旨在通過傳授設計專業的知識和技術來塑造更加可持續的未來,將傳統設計專業進行橫向拓展,凸顯設計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相互作用。再如,奧登堡大學的可持續經濟學專業在基礎課程中傳授國民經濟學、企業經濟學、經濟數學等基礎知識和方法工具,在高級課程中則以可持續發展相關知識為重點,以分析和解決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經濟問題為導向。第三種是跨學科建設路徑,即將分屬兩個或以上不同領域的專業進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復合性專業,打破學科壁壘,形成學科匯聚,培養學生用不同學科領域的科學知識和思維解決復雜的可持續發展問題,強化可持續發展專業對經濟、生態和社會進行三維調控、使其協調發展的特色。例如,特里爾應用技術大學可持續商業與技術專業的課程就將自然科學、工程科學、環境科學、人文科學等學科內容充分融合,體現了其依靠綠色商業、綠色科技、綠色文明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愿景(見表3)。[8]

總體來說,不管是傳統路徑將可持續發展科學融入某一學科之中,或是跨學科建設路徑以學科交叉為突出特色,在專業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可持續發展專業均體現出非常鮮明的跨學科特色。此外,德國部分高校已開始進行專業群建設的探索,以某些特色優勢專業為核心,將學科基礎相通、技術領域相近、職業崗位關聯的相關專業重新組合,通過在專業群集中配置和共享教學資源,解決單個專業發展存在的資源不足不均衡等問題,這或將是可持續發展專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二)著眼多重目標,培養應用人才

人才培養目標是高校開展專業建設、構建課程體系、發揮專業特色的重要依據和基礎要素,是實現專業長遠發展的前提和保障。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三種類型——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公民、可持續發展領域的科學家以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解決者。[9]

目標一對應高校的教學育人職能,主要是在各個可持續發展專業中開展通識教育,體現在全部學科領域的所有可持續發展專業中,旨在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觀念、素質和行為的未來公民。目標二強調高校的科學研究職能,主要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和業務基礎訓練,如生物學(耶拿大學)、地理學(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建筑學(慕尼黑工業大學)等,旨在培養在某一可持續發展領域從事基礎科學研究的學術型人才。目標三突出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具有應用特色和職業導向,使學生能夠把專業和跨專業的科學知識和方法應用到解決實際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中,多體現在跨學科應用型專業中,如應用可持續發展科學(波鴻應用技術大學)、應用可持續發展管理(北萊茵—威斯特法倫SRH應用技術大學)、可持續經濟學與管理學(埃伯斯瓦爾德可持續發展應用技術大學)等。德國大多數可持續發展專業同時著眼于以上三方面人才培養目標,致力于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和理念、具備專業知識和技能、并能跨學科地解決實際問題、服務社會的高級復合型應用人才,但不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有所側重。一般而言,第一個目標是對所有可持續發展專業提出的基本要求,通過接受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科學知識,認識到作為未來公民參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此外,德國綜合性大學開設的可持續發展專業更為注重基礎性和學術性的專業建設;應用技術大學相對于綜合性大學,其人才培養目標更加聚焦于適應社會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需要,以滿足區域產業特色和行業需求。德國70%的可持續發展專業設立于應用技術大學正體現了該專業與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問題的高度聯動性。綜合性大學和應用技術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專業在人才培養導向方面形成了良性互補,既可為學術界培養精英的學術型專業人才,又能輸送市場需要的高級復合型應用人才,還可為德國社會培育具有可持續發展價值觀的新一代公民。

(三)豐富設置模式,重視校院合作

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大致有以下四種組織建設模式。第一種傳統模式是由高校各學院獨立組織開展專業建設,側重在某一專業領域的課程設計和人才培養中強調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知識,有利于集中學院內部資源配置,但削減了專業的跨學科性。例如,代根多夫應用技術大學8個院系中有5個院系開設了可持續發展專業,學科領域集中在土木工程、環境工程、電氣工程、健康管理、旅游管理等。第二種模式是高校內部跨越學系、學院或校區聯合組織實施專業課程,例如,亞琛工業大學的可持續能源專業是地質資源與材料工程學院、機械學院、電氣與信息技術學院以及經濟學院聯合培養的項目,學生須在原材料、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和非技術內容四個領域完成相關科目,運用跨學科知識助力未來的可持續能源轉型。[10]這種跨學院、跨學科實施的專業設置方式是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采用較多的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多個學科聯動,借助不同專業和領域的知識和方法來獲得對復雜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整體性理解;另一方面,在同一所高校內部相對更容易進行專業的組織、實施和管理。第三種模式是多所高校聯合開設一個專業。例如,尼爾廷根應用技術大學與斯圖加特工程應用技術大學、羅伊特林根應用技術大學、埃斯林根應用技術大學三校共建的工程碩士專業環境保護。該專業要求學生在四所高校學習完成所有必修課程(見表4)。[11]這種跨高校合作模式一方面有利于高校間知識、技能、人員的交流互動,另一方面也對合作高校調動和組織學術資源、合理設置專業模式等提出了較高要求。第四種模式是單獨成立以可持續發展科學及其應用為主的學院、中心或校區,例如,呂納堡大學的可持續發展學院、慕尼黑工業大學與魏恩施蒂芬—特里斯多夫應用技術大學合作設立的施特勞賓生物科技與可持續校園等。德國高校通過以上四種專業設置模式,實現了可持續發展專業在學院內部、學院之間、校院之間的多樣化發展。

(四)凸顯區域特色,深化校企合作

德國高校承擔著服務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尤其應用技術大學充分利用地方資源,對接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根據地區產業結構布局和就業市場需求來設置可持續發展專業,凸顯了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的地方性特色。例如,凱澤斯勞騰應用技術大學的皮爾馬森斯校區所在地19世紀時便是歐洲制鞋業和皮革業的中心,為了滿足產業升級發展的需求,維護產品制造與生態保護之間的平衡,該校區開設的皮革加工和制鞋技術和應用高分子化學專業都以可持續發展為學習重點之一,關注如何進行原材料的回收利用、開發可再生原材料、保護生態環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此外,該專業還為學生提供參觀當地制鞋企業的學術考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緊密結合。[12]再如,距沃爾夫斯堡僅26公里的不倫瑞克工業大學開設的三個可持續發展專業(可持續能源體系與電氣化、可持續能源技術以及產品和過程可持續工程)都涉及機械制造、汽車技術、電子化學能源技術等,可服務于沃爾夫斯堡地區大眾汽車公司汽車制造產業鏈的需要。

整合企業行業資源、深化校企校行合作、高校與企業共同參與專業建設是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的另一突出特征。相當一部分比例的可持續發展專業采用的是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尤其強調行業企業在教學過程中的廣泛參與。在雙元制教育模式中,企業為學生提供真實的生產環境、先進的設施設備和多樣化的職業培訓,通過將企業工廠的實際操作與高校的理論教學緊密結合,雙方共同培養具有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具備較強社會適應性和市場競爭力的高級應用技術人才,最終達成高校育人、產業振興、經濟發展的多方共贏局面。例如,特里爾應用技術大學可持續資源管理專業的學生可在第五和第六學期,即實踐學期和撰寫學士論文期間,在代傲(Diehl)、菲仕樂(Fissler)、好沃德(Hochwald)等企業參與職業培訓,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的可持續管理、企業管理和企業經濟學知識。

以上定性研究表明,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在專業設置上既注重學科拓展又突出學科交叉;在培養目標上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同時培養可持續發展科學研究者和具有可持續發展意識的公民;在設置模式上有院系內部開設、院系合作、校院合作和建設獨立學院四種不同形式;其專業建設注重校企合作,始終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需求為旨歸??傮w來說,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所呈現的主要特征有利于為可持續發展輸出落地人才、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事業以及促進地區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等,可為我國高校在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方面提供經驗。

五、啟示

在當前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共同目標和我國國家戰略的背景下,開展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已成為我國高校加快推進可持續發展教育、助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步驟,一些高校已在該領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從數量上看,我國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的771個專業中僅有1個可持續發展專業,即上海交通大學于2021年新設的可持續能源專業。[13]研究生專業目錄的二級學科中雖無可持續發展專業,但下設有資源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礦業大學)、可持續發展教育(山東師范大學)、可持續生態學(福建農林大學)等相關方向。[14]此外,院校自設的二級學科中也有可持續經濟發展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可持續發展管理(中國人民大學)等專業。整體而言,從我國2756所普通高等院校的總量來看,我國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另外,我國高等教育還普遍面臨著教育資源分配不均衡現象,例如,在財政撥款、師資力量等方面,部屬高校優于地方高校、“雙一流”高校優于非“雙一流”高校、北上廣等東部大城市高校優于西部高校等。這些限制條件也直接影響不同區域的高校開展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的成效。

(一)擴大高校自主權,完善專業設置和認證體系

可持續發展專業能否設立,與高等教育專業設置程序有直接關聯。德國《基本法》規定教育主導權不在國家而在聯邦州。早在20世紀90年代,各聯邦州就允許應用技術大學根據自身情況和社會需求自主增設新專業,州政府僅在專業結構、數量及規模上給予一定的統籌指導。[15]這種中央向地方放權、政府向高校放權的做法直接影響了德國可持續發展專業的規模和質量。2021年新增的31個本科專業中有1個可持續能源專業,這是我國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的良好開端。

專業認證和評估體系對于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的內涵式發展至關重要,其全面引入有利于保障高校專業設置和布局的協調性、保證學習內容和目標的等值性、提高學生學習過程的靈活性。[16]德國通過《高等學校統計法》(Hochschulstatistikgesetz)對高校專業建設情況進行分析管理,建立了包括專業認證委員會和認證代理機構的雙元認證體系,前者負責確立專業認證標準并監督認證機構,后者獨立對新設專業及其質量實施認證和評估。[17]我國教育部自2006年起正式啟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工作,后又在師范類、理工類、人文社科類等專業中實行本科專業三級認證試點工作[18],但是目前為止,我國的專業認證和評估工作尚未得到普遍重視。我國可逐步將專業認證范圍擴大到可持續發展專業等新型專業,通過多主體、多內容、多環節的手段對專業質量進行持續有效的監督和評估,避免高校重專業申報、輕專業認證與評估,推動以評促建。此外,還可借鑒“高校指南針”數據庫,建設全國高校專業信息和資源共享平臺,將國家數據庫、學校內部數據和校外第三方評估數據整合起來為可持續發展專業等專業畫像。我國也可考慮借鑒德國2008年引入的機構認證方式,即不以專業而是以整個高校內部的質量管理體系為認證對象,如通過認證則所有通過該校質量保證體系審核的專業都會自動得到6年的認證有效期。[19]

(二)豐富專業設置模式

我國高??煞e極探尋開設可持續發展專業的可能性途徑與可行性方案。各高校須充分認識到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的重要價值和現實意義,秉持立足本校特色、堅持實事求是、服務社會經濟、預測未來發展的原則,積極探索專業建設規律,構建多樣化的可持續發展專業生態。由于該專業的跨學科性突出,因此其專業建設不應拘泥于學科門類和國家專業設置目錄,而應突破傳統的學科專業管理框架和設置模式,鼓勵學科交叉。在實踐層面推動學科交叉還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對于某一可持續發展專業橫跨多個學院或某一學院牽頭負責多個可持續發展專業的情況,需要打破學院、學科、專業的界限,減小校院統籌開展和管理專業建設的難度。專業建設的自主性和高校發展的統領性之間的矛盾也可能導致專業建設過程中的責任主體不明確,需要擴大院系自主權,釋放其主觀能動性,使高校和學院在專業建設中形成強大合力。此外,由于單個專業難以適應社會產業集群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未來高校應以集群思維推進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形成聚集效應,通過集中共享、優化配置教學資源走專業群建設之路。

我國可鼓勵有條件的高校憑借其充足的經費支持、豐富的平臺資源、扎實的專業基礎、優秀的師資團隊以及強大的招生影響力等,積極申報和牽頭建設可持續發展專業,在多個學院或高校之間建立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合作機制,或者組建獨立的可持續發展學院/研究院,以多樣化方式開展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工作。對于這類院校,中央和地方政府應在課程開發、教師培訓、學術研究、組織管理等各方面為其提供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目前,國內已建有華中師范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成立于1996年,系國內首個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但多數是以高校為依托的學術研究、決策咨詢和教育服務機構,不承擔教學工作。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雖提供通識課程和選修課程,且創新性地面向全校本科生開設可持續發展微專業,但仍與呂納堡大學可持續發展學院開展完整的本碩博培養工作有所差別。[20]對于專業基礎較為薄弱、資源條件尚不成熟的高校而言,應繼續改善現有辦學生態,引導部分環境專業向可持續發展專業轉型,從培養單一型基礎學科人才向培養復合型可持續發展專業人才轉型,為未來開設可持續發展專業夯實基礎。

在人才培養工作方面,我國應避免可持續發展專業的人才培育同質化,尤其在我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尚不平衡的情況下,各地區對可持續發展人才的需求也不同。高校應在充分科學論證、市場調研分析的基礎上,根據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結合地方產業結構布局和就業市場需求、綜合考慮高校辦學特色和自身優勢來確定可持續發展專業的學習內容和重點,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與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適配度。

(三)多方合作深化產教融合

考慮到可持續發展科學需要整合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等多維度因素,德國高校與行業企業等多方利益相關者開展廣泛深入的合作,建設協同育人平臺,是德國保障其可持續發展專業質量的重要途徑。我國在開展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過程中,也可因地制宜地發揮當地行業企業的協同辦學主體作用,以制度和政策來保障行業企業參與專業設置、師資培訓、教材制定、學生培養等各個環節,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生產實際和行業創新發展對接,專業課程體系與崗位工作要求對接,可持續發展教育與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接。我國高??山Y合本校學科優勢、辦學傳統以及建設新專業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實際情況,樹立長遠戰略眼光,發揮社會服務職能,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區域經濟社會和產業發展需要,準確把握所在區域在經濟、產業、生態、科技、社會等方面的新發展新變革,設置匹配區域企業行業發展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可持續發展專業,不唯升學率、畢業率、就業率論,而是放眼未來發展,培養符合國家政策、地區特色、企業需求的可持續發展落地人才。我國高校還可與行業產業進行深入對接,充分利用區域資源,深化產教融合,搭建校企協同育人平臺,培養順應地方發展的應用型人才,促進高校專業建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

應對可持續發展挑戰是全球共同的責任和挑戰。我國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也應與國際接軌,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如引進國外可持續發展科學教材、增加與國外可持續發展領域專家教師的交流、開展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國際合作辦學項目等。目前,上海大學與法國里昂第三大學合辦的社會學方向的可持續發展專業、清華大學與日內瓦大學合辦的可持續發展公共政策專業、煙臺大學與特里爾應用技術大學共建的可持續發展技術學院等都致力于以專業建設的國際化促進人才培養的國際化,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專業建設起到促進作用。未來,我國高??稍诳沙掷m發展專業建設方面繼續加強與國外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等合作的廣度和深度。

參考文獻:

[1][9]張其香,趙靜幽,王漢昌.國外大學可持續發展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和實踐探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5):478-481.

[2]Hochschulkompass. Studium[EB/OL]. (2022-04-18)[2022-08-10].https://www.hochschulkompass.de/studium.html.

[3]Statistisches Bundesamt. Bev?lkerung nach Nationalit?t und Bundesl?ndern[EB/OL].(2022-06-20)[2022-07-21].https://www.destatis.de/DE/Themen/Gesellschaft-Umwelt/Bevoelkerung/Bevoelkerungsstand/Tabellen/bevoelkerung-nichtdeutsch-laender.html.

[4]Statistische ?mter des Bundes und der L?nder. Bruttoinlandsprodukt(VGR)[EB/OL].(2022-03-30)[2022-05-17].https://www.statistikportal.de/de/bruttoinlandsprodukt-vgr.

[5]Hochschulrektorenkonferenz. Statistische Daten zu Studiengaboten an Hochschulen in Deutschland[EB/OL].(2021-10-01)[2022-05-17].https://www.hrk.de/fileadmin/redaktion/hrk/02-Dokumente/02-10-Publikationsdatenbank/Stat-2021-01_WS_2021_22.pdf.

[6]Statistisches Bundesamt. Hochschulen nach Hochschularten[EB/OL].(2022-03-14)[2022-06-14].https://www.destatis.de/DE/Themen/Gesellschaft-Umwelt/Bildung-Forschung-Kultur/Hochschulen/Tabellen/hochschulen-hochschularten.html.

[7]Statistisches Bundesamt. Systematik der F?chergruppen, Studienbereiche und Studienf?cher[EB/OL].(2021-11-16)[2022-06-14]. https://www.destatis.de/DE/Methoden/Klassifikationen/Bildung/studenten-pruefungsstatistik.html.

[8]HELLING K. Environmental Campus Birkenfeld-A Role Model for Universities on How to Contribute to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M] // W. Leal Filho(Eds.). Handbook of Sustainability Science and Research. Cham: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8:539-551.

[10]RWTH-Aachen. Nachhaltige Energieversorgung M.Sc.[EB/OL]. (2018-07-27)[2022-06-08].https://www.rwth-aachen.de/go/id/bnof/?#aaaaaaaaaaabnog.

[11]Hochschule für Wirtschaft und Umwelt Nürtingen-Geislingen. Umweltschutz(M.Eng.)[EB/OL].[2022-06-08].https://www.hfwu.de/studium/studienangebot/umweltschutz/#c13429-1.

[12]Hochschule Kaiserslautern. Leder- und Textiltechnik[EB/OL].[2022-06-07].https://www.hs-kl.de/angewandte-logistik-und-polymerwissenschaften/studiengaenge/leder-und-textiltechnik.

[1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EB/OL].(2021-12-10)[2022-07-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202/t20220224_602135.html.

[1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1997年頒布)[EB/OL].(2008-04-25)[2022-07-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33/200512/t20051223_88437.html.

[15]劉喻,朱強,陳玲.德國應用科技大學專業設置與調整研究[J].應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9(4):79-85.

[16]劉志文,蔡美風.德國應用科技大學(FH)專業設置特色初探[J].職教論壇,2015(13):87-90.

[17][19]孫進.德國高等教育認證——機構、程序與標準[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88-95.

[18]朱偉文,李亞東.試論專業認證推進大學質量文化建設的價值、局限和著力點[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43-47.

[20]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教育[EB/OL].[2022-06-29].https://unep-iesd.#edu.cn/kxkfxzy/list.htm.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jors in German Universities:

Curr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ZHAO Mengdi1,2

(1.German Studies Center,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2.Chinesisch-Deutsche Technische Fakult?t,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China))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advancing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jo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education quality in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jors in Germany started early and is relatively complete with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s, wid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large major coverage and the dominance of 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s. It has four main characteristics: focusing on cross-disciplinary development; cultivating applied technical talents; enriching organizational forms and strengthening university-faculty cooperation; and highlighting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enhanc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experience of German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jor system and cultivate sustainability-related talents.

Keywords: Germany; Univers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ajor; Major construction

編輯 王亭亭? ?校對 朱婷婷

作者簡介:趙夢迪,同濟大學德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92)、青島科技大學中德科技學院講師(青島 266061)

猜你喜歡
專業建設德國高校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國豹2號
我們在德國怎么扔垃圾
德國棄煤的煩惱
淺談職業技能大賽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作用
高職院校新開設無人機專業的探討
服務地鐵工學結合
中日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比較
學研產模式下的醫藥英語人才培養研究
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的建設與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