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導師制蔬香生態種植園”為勞動實踐基地的校本課程研究

2023-07-17 04:56韋鳳娟鄭潔呂春燕覃先楚
名師在線·下旬刊 2023年6期
關鍵詞:高中生物學導師制校本課程

韋鳳娟 鄭潔 呂春燕 覃先楚

摘 要:教師通過開展蔬菜種植和構建生態園等一系列教育教學活動,可以促進立德、益智、健體、育美四大勞動教育目標的達成。在活動中,教師和學生雙方認領菜地,并給學生分配種植導師,以導師和學生的雙向互評為課程考核方法。該課程方案讓師生間互幫互助,合作競爭,使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得到高效指導并進行科學種植?!皩熤剖呦闵鷳B種植園”校本課程的開展,激發了師生的勞動熱情,提高了學生的勞動實踐興趣。在勞動中學習現代農業園的構建方法和蔬果種植技術,有利于學生形成尊重勞動、熱愛自然的品格,提高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幫助學生減壓,培養學生的自然審美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導師制;生態種植;勞動實踐;校本課程;高中生物學

中圖分類號:G424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18-0057-03

引 ?言

勞動是最好的教育。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同年7月教育部又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兩份文件都強調了勞動教育的價值。因此,勞動教育課程已經成為學生的必修課程,學校和教師都需要圍繞勞動教育開展一系列的教育教學活動[1]。

我校生物學學科教研組以勞動教育為目的,以樓頂菜地為勞動實踐基地,以“導師制”和“生態種植”為特色,開發了生物學專業素養和勞動教育品質相結合的校本課程。其中,“導師制”是指在獲取學生和教師報名種植的意愿后,通過教師的統籌分配,給每名學生配備一對一的種植導師,通過簽訂合約來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制訂種植計劃,然后按照計劃依次進行萌發、育苗、播種、扦插、澆水、施肥、拔草、防蟲害等活動,最后采摘、收獲和分享。在這樣的勞動中,學生能體會勞動者踏實、辛勤的品質,達成立德、益智、健體、育美的勞動教育目標。另一個特色是“生態種植”,體現在“變廢為寶”和“綠色生態”的觀念培養上。比如,我們會教學生用雜草漚肥,用學校食堂丟棄的豆渣加上EM菌漚肥;在防蟲害方面,教學生使用防蟲網,用紅藍板生物防治方法來防治蟲害,拒絕使用農藥,鼓勵學生嘗試使用先進的科學種植技術,圍繞生態種植的目標開展現代化蔬果種植活動。

一、勞動實踐基地的建設目標

(一)立德目標

勞動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通過開展“導師制蔬香生態種植園”課程,能讓學生在課程中學習中國農耕文化史,感受耕種文化的源遠流長[2]。學生在親身選育果蔬的過程中付出汗水,體會“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踏實感和成就感。學生能夠在體驗勞動過程的艱辛中對勞動者的尊敬和感恩意識,樹立尊重勞動、積極勞動的新時代青年形象。

在勞動教育基地的實踐活動中,我們通過課程的精心設計,讓學生身體力行,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形成尊重勞動、愛護自然、注重實踐的優良品質。

(二)益智目標

蔬果的生長過程涉及的生物學原理是高中生物學教材探究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設計與教材內容深度關聯的探究性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3]。

例如,種子從萌發生長到成熟水分的變化、有機物的變化、重量的變化、激素的變化等都可以用高中生物學原理解釋。在分析水分變化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物質跨膜運輸的相關知識,分析水分的存在形式、水分在植物不同成長時期進出細胞的方式,并引導學生積極設計實驗驗證水分進出細胞方式,用實踐勞動中的證據理解和應用生物學教材中的生物學原理。在分析有機物變化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有機物的檢測原理,通過添加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等指示劑驗證組成種子的有機物種類。在分析重量的變化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應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原理,對植物的生長變化進行分析和探索。

同理,教師可將蔬菜種植過程的播種、間苗、澆水、除草除蟲、松土、施肥、采摘等各個環節進行生物學科學原理的關聯和應用,讓學生在勞動實踐課堂上學會用生物學原理解釋觀察到的生物學現象,總結生物學規律,在實踐中獲得真實的體驗,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念,培養系統的科學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形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探究精神。

(三)健體目標

勞動實踐是學生強身健體的有效途徑,學生對這樣的鍛煉方式更是樂在其中[4]。學生通過勞作舒展身體,能緩解學習壓力,放松身心。學生在勞作中曬太陽也能促進身體對鈣和磷的吸收,讓身心越來越健康,這樣的身體狀態也是其他學習的基礎和保障。

(四)育美目標

蔬果的芬芳是自然的饋贈。教師舉辦蔬果繪畫比賽,能讓學生在自己種植的蔬果園中寫生繪畫,貼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勞作之美。教師還可以用學生種植的蔬果制作精美的標本、書簽和滴膠作品,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二、實踐基地的課程實施

以“導師制蔬香生態種植園”為學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已成為本校的校本課程之一。在每學期開學初,學生根據學校校本課程宣傳海報了解各個課程開展的內容,結合自己的個人興趣報名參與,同時在教師群中進行接龍認領菜地。然后,生物組教師進行配對,給每一名學生配備一位導師,而一位導師可以指導2~3名學生。接著,生物組教師組織學生和教師進行師徒結對,雙方簽訂《“導師制蔬香生態種植園”實施規則》,宣讀規則中導師的職責和學生的任務,公布導師和學生的考核評價標準,讓學生和導師面對面交流種植計劃,分享種植經驗。

在校本課程上課期間,學生要按時到達場地,接受生物組教師關于選種、播種、間苗、施肥、除草、漚肥、除蟲、采摘和保鮮、包裝和售賣、標本制作、芳香油提

取、泡菜制作、滴膠藝術加工等理論課程的講授和實踐示范,然后由學生進行實踐勞動,導師進行監督、指導、糾正和評價,教務人員負責照片采集和活動監管。

在前六年的種植和課程建設探索基礎上,教師總結經驗,反思教訓,制定課程實施預案,采用研讀課標、文獻研究、校際交流和咨詢專家等方法。教師一方面學習以生態種植為學科勞動教育課程的成功案例經驗,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學習的創新教育課程構建模式,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并利用學校資源和專家資源,研究可開展的觀察型、探究型和實踐型活動,制訂課程實施方案;另一方面調查學生對生態種植課程的已有認知以及未來對課程開展的期待,研究綜合實踐課程的評價指標,完善和應用生態種植課程評價量表。

然后,教師按照課程實施方案和生態種植課程評價量表的要求認真備課,編制教案,并進行生態種植課程教學與評價。同時,教師申報該課題下的校級子課題進行研究并結題,收集課程研究成果[5]。

接著,教師將教案和學生的三類課程成果以及生態種植過程的實踐經驗進行整理,編制本校的生態種植課程校本教材,并依據創新教育模式下生態種植課程建設的有效策略、基本原則、教學評價量規、方法和程序等,總結適用的活動主題、課程內容、教學案例,整理成詳細的生態種植課程體系建設方案。

最后,教師通過分析問卷調查和生態種植課程評價量表材料,獲得學生勞動實踐體驗,并將課程體系建設方案及校本教材進行同類學校的分享和推廣,建立科創工作室將過程內容及成果在網絡平臺宣傳科普,獲取創新教育模式下生態種植課程在有效性、可操作性和推廣性等方面的成果評價。

三、課程評價方案

導師負責指導和監督學生種植蔬果,而學生可以評價導師的指導,作為導師的續約依據[6],即學生與導師在學期結束時進行雙向評價。學生得到的評價作為學生該門校本課程的成績之一,導師得到的評價作為教師第二年菜地申報的依據之一。評價良好的教師可多申領菜地,評價不合格的教師將無資格申領。通過這樣的雙向制約,不僅能激發有豐富種植經驗的教師們積極指導學生種植,還能讓學生的種植過程有目標、有方法、有指導、有監督,達到有效勞動、有效實踐的目的[7]。

四、課程成果類型

(一)蔬果種植過程的照片和視頻資料

蔬果種植從播種到收獲一般歷時1~3個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留下豐富的照片和視頻資料,這是對他們勞動實踐的見證。教師將這些照片和視頻制作成微視頻或者美篇作品,在社交平臺上進行廣泛宣傳,不僅能將學生的點滴成就進行記錄和保存,激發學生的活動熱情,還能讓家長深入了解學校的特色校本課程,為學生和學校的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8]。

(二)學生的種植計劃書

在種植開始前,學生需要提供一份種植計劃書,在得到其導師認可后才能開始實踐。同時,學生需要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和網絡資源,才能將種植計劃書中關于種植的蔬果特征描述、本季節特征、種植園特點、本次種植的可操作性綜述、本次種植可能存在的問題、預期的解決方案等內容進行正確表達。制訂種植規劃是種植活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能為接下來種植實踐的有序開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更能促進學生資料整理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9]。

(三)學生的探究活動成果報告及答辯

種植實踐課程中都留有課后的探究實踐活動或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可以挑選1~2個感興趣的探究活動來分組開展,學會提出問題、做出假設、設計實驗、實施和觀察、得出結論等。在設計實驗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注意遵循單一變量和對照等生物實驗原則,讓學生掌握生物實驗的設計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將這樣的探究活動以研究報告和答辯交流的形式

進行成果展示,能突出學生的學習成績,鼓勵學生持續

探索。

(四)學生的種植工作報告和交流

一個學期結束后,學生將種植過程中種子萌發的時間和方法、育苗期間的養護方案、移栽時間和方法、施肥時間和方法、拔草時間和方法、對蟲害的觀察預防和應對策略、采摘時間和方法、本次種植的收益等內容進行分析和總結,形成工作報告,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

結 ?語

實踐證明,以“導師制蔬香生態種植園”作為學生勞動實踐教育基地,能激發學生的勞動熱情。師生們都積極投入種植蔬菜的生產勞動中,形成了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的優良品格。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掌握了生物學知識,并能將知識有效地應用到生態園的建設中,提高了自身的科學思維和探究能力,樹立了結構與功能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觀等生命觀念。上述觀念都在學生的研究報告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身心愉悅,收獲滿滿的成就感。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也讓學生更貼近自然、愛護自然、尊重生命[10]。

[參考文獻]

孟凡明.在勞動實踐中提升未成年人綜合素養[N].

吉林日報,2021-11-17(12).

李志,栗桂明.新時期校外勞動教育基地建設的實踐與研究:北京“水木創課”勞動教育基地建設的實踐總結[J].勞動教育評論,2021(2):179-194.

李小平.新時代實踐基地勞動教育實施策略[J].教育與裝備研究,2021,37(10):26-28.

陸慜俐.開辟實踐基地 搭建德育廣闊平臺[J].教書育人,2021(28):30-31.

陸雅楠.智能蔬菜種植STEM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1.

張培娥.高中生物選修課“有機蔬菜種植”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踐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0.

羅飛.校本課程《開心種植》的開發與實施對小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

(35):84.

杭培根,夏瑜.校園小農場在學??茖W校本課程建設中的作用[J].新課程,2017(1):3-5.

顏海玉.小天地 大作為:“小小農學院”校本課程的開發[J].教育藝術,2015(10):66.

余衛.“開心菜園”:在城市學?!胺N植”田園課程[J].中小學管理,2013(12):40-41.

作者簡介:韋鳳娟(1992.2-),女,壯族,廣西河池人,任教于南寧市第二十六中學,一級教師,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

鄭潔(1973.4-),女,廣西南寧人,任教于南寧市第二十六中學,副高級職稱,研究生學歷。

呂春燕(1993.10-),女,壯族,廣西南寧人,任教于南寧市第二十六中學,一級教師,研究生學歷。

覃先楚(1995.11-),女,壯族,廣西南寧人,任教于南寧市第二十六中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

猜你喜歡
高中生物學導師制校本課程
高中生物學中不可逆性問題分析
培養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中國人
數學知識在高中生物學中的應用
揭示錯誤本質提升資源價值
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及開發研究
高中學?!叭乃仞B特色德育”實施策略研究
愉快教學法應用于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的探析
開放大學“導師制”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思考——以軟件工程專業為例
一主多輔的導師制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
德育導師制的探索與實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