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職業教育現代產業學院:價值意蘊、現實困境與發展路徑

2023-07-27 16:44馬林才王建林
教育與職業(下) 2023年7期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職教育

馬林才 王建林

[摘要]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在產教融合的背景下,產業學院已成為助推產業轉型升級與創新產教融合體制機制的重要載體。然而,相較于普通本科高校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職業教育現代產業學院有其獨特的價值意蘊,其在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治理、推動職業院校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價值。針對當前職業院校產業學院存在的現實困境,建議在定位上突出適應性、在內容上凸顯教育性、在機制中強調融合性、在治理中突破限制性,從而破解困境,實現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現代產業學院

[作者簡介]馬林才(1975- ),男,江西德興人,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高等職業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王建林(1964- ),男,浙江杭州人,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教授。(浙江? 杭州? 31005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教育部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科創融教”職業教育改革創新課題“政行校企共建產業學院的模式和路徑研究——以集成電路產業學院為例”(項目編號:HBKC212019,項目主持人:王建林)和2018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三五”第一批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高職綜合交通類專業群產教融合模式創新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jg20180556,項目主持人:馬林才)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3)14-0047-06

現代產業學院肩負著探索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協同發展新機制,推動高等教育與產業集群聯動發展的重任。2017年印發的《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提出“鼓勵企業依托或聯合職業學校、高等學校設立產業學院”,這是國家政策文件中首次提出產業學院概念。2020年印發的《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以下統稱《指南》),提出重點面向應用型高校建設一批產業學院。隨后,國家分別于2021年、2023年兩次啟動現代產業學院建設,均面向本科高校。作為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同樣受到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也推動職業教育領域產業學院的快速發展。但是,與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職業教育現代產業學院有其獨特的價值意蘊,也遇到一些現實困境,需要進一步探索發展路徑。

一、職業教育現代產業學院的價值意蘊

(一)產業學院的內涵

政策層面,《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明確其建設的目標是“打造一批融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技術創新、企業服務、學生創業等功能于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建設內容包括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搭建產學研服務平臺、開發校企合作課程等要素。該政策文件將產業學院定義為一種系統變革重塑、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產教融合辦學模式。

理論層面,1988年覃曉航在論文中提出了“產業學院”的概念,這是我國關于“產業學院”的最初表述。與此同時,產業學院的雛形也已逐步出現。產業學院在內涵上主要有校企聯合體、二級學院、辦學機構等闡釋。徐秋兒指出,產業學院是由高職院校和企業在理念、機制、模式、條件上形成的產學研一體化校企聯合體。李寶銀認為,產業學院是以行業人才培養、企業員工培訓、科技研發、文化傳承等為共同目標指向而構建的融入行業、企業元素的二級學院或機構。朱為鴻等認為,產業學院是一種以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為宗旨的新型教育機構。沈希指出,現代產業學院的三個鮮明特征是人才培養理念更加注重質量和效果、辦學主體關系更加突出企業的教育實體作用,以及管理體制機制更加緊密、協同和靈活。李名梁等則認為現代產業學院是以政策為牽引,協同共享多種資源,形成服務于現代行業產業的創新型育人模式。

實踐層面,產業學院可追溯到英國所倡導的產業大學。英國于20世紀末進行高等教育改革,將產業學院定位為一種遠程學習組織,通過現代網絡和通信技術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學習產品和服務。其出發點是提高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2003年臺灣工研院建立了首個產業教育學院。隨后,中山職業技術學院、東莞理工學院、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也先后主動對接支柱產業,開展職業教育現代產業學院建設。

功能層面,國家在推動產業學院建設的同時,也在推動多種形式的產教融合模式與載體,如職業教育集團以及現場工程師學院等。多種模式與載體既存在聯合多方資源、互通共享、協同育人的相似性,又在運作機制和主體功能上存在差異。其具體建設任務與建設目標對比如表1所示。

(二)現代產業學院的價值

1.有利于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一是現代產業學院貼近區域產業、企業和市場的真實需求,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規劃人才培養目標、標準和規范。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計劃,增強了人才培養規格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適應性。二是產業學院提供真實工作場景與生產系統,讓學生感受到產業集群良好的發展前景,增強了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三是產業學院融合了學校和企業兩個不同領域的知識類型,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2.有利于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治理。建設產業學院,可實現四方獲利:第一方是政府,以獲得更多人才留在當地就業、助推本地實體經濟發展為動力,為校企合作提供組織、制度和政策保障;第二方是行業協會,具備組織產教對接的主動性;第三方是企業,通過合作招聘到適用人才,支撐企業工藝革新和技術進步,激發了參與合作辦學的積極性;第四方是職業院校,通過“引產入院”獲得企業的先進技術、設備,增強了產教融合意愿。

3.有利于推動產教融合高質量發展。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路徑。只有基于產業鏈來規劃發展職業教育,才能形成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共生共榮的生態系統。產業學院作為產教融合的一種模式和載體,可聯合政府、行業、企業共同實施涵蓋人才培養的多元辦學任務,以形成學校教育與當地產業資源的良性互動、學校與企業優勢互補的交融格局。

二、職業院?,F代產業學院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失焦之困:功能定位不夠聚焦

產業學院的建設,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區位優勢,面向全國乃至“一帶一路”企業的人才需求,使職業教育服務場域從“區域”轉向“全局”?!吨改稀访鞔_“堅持育人為本”這一原則,同時涵蓋科學研究、企業服務等功能。然而,在實踐過程中,許多職業院校對產業學院的功能定位存在理解模糊的問題,一味模仿和照搬其他地區產業學院的發展模式,沒有將區域內的產業發展與產業需求樹立為教學和研究工作的核心。

(二)失序之困:實際運行不夠規范

產業學院是基于多元主體參與形成的系統,具有清晰的頂層設計。但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受參與主體、體制機制以及利益分配等影響,產業學院建設偏離了初衷。一些學校不能清楚地認識到產業學院是實現產教深度融合的具體路徑,未考慮到實體化運作的需要,在資源分配上缺乏放權意識。產業學院與二級學院有著不同的邊界,照搬普通二級學院的方式,必然導致內部管理失序。

(三)失范之困:治理范式不夠科學

產業學院較為典型的構建范式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學校與政府主管部門共建產業學院,此類模式政府可發揮主導作用,推動地方經濟的繁榮發展。二是學校與行業協會共建產業學院,此類模式有利于推動地方特色產業發展。三是學校與龍頭企業共建產業學院,此類模式可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對應的治理范式分三類:一是管委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管委會由政、校、行、企等多個主體構成,負責重大事項的審查、決策、檢查、指導、咨詢、監督和協調。二是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建有學校、政府、企業等多方參與的議事機構,實行“五共”(即臺共建、專業共建、人才共育、教師共培、資源共享)育人機制。三是專家委員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學校和企業分別選任合適人選擔任院長和副院長。無論哪種產業學院,其運行框架、機制、組織、法律、文化等方面仍然較為粗放,未形成體現自身特色的科學治理范式。

(四)失真之困:法律保障不夠完善

產業學院是典型的多元利益相關方共治組織,各利益相關者有各自的利益訴求。公辦院校牽頭建設的產業學院,其價值投入及產權界定存在法律困境;企業參與投建的產業學院,存在金融、稅收優惠等方面的困境;參與方如何合理分配實體化運作后的收益,仍是難點。由于當前產業學院仍存在法律定位不明確、獨立性不足、法人性質模糊等問題,很多職業院校出于辦學風險考慮并未全力參與產業學院建設工作,僅將注意力局限于在專業和課程方面的改革。產業學院的校企合作程度受到限制,無法形成真正的校企辦學共同體。

三、職業院?,F代產業學院建設路徑

(一)突出適應性,打造“扎根地方、服務產業”的區域性產業學院

1.增強對區域產業的適應性。產業學院應圍繞國家戰略和區域主體產業的發展而建,區域性產業學院應緊扣數字化改造和轉型升級需求,結合生源來源、培養質量、就業質量等因素,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同時,區域性產業學院要履行育訓結合職責,面向當地行業企業員工開展崗前培訓、崗位培訓和繼續教育,多渠道提升區域內相關企業員工的技術技能。區域性產業學院要對接區域企業需求,實施委托培養、訂單培養和具有中國特色的學徒制培養,以增強人才培養模式對區域產業發展的適應性。

2.增強對區域實體經濟需求的適應性。近年來,社會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職業教育提質培優已成為必然趨勢。這要求區域性產業學院需在三方面調整:一是優先保障合作企業的人才使用權,通過“雙主體管理、多元化培養”,確保能為當地企業發展輸送大量急需且適用的技術技能人才。二是要充分運用產學研服務平臺,校企聯合開展技術攻關、科技成果轉化和生產線工藝改進等工作,進一步提升區域龍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三是要以真實工作情境為標準,共建學習型智能工廠、虛擬仿真實訓室,構建自主學習、協同創新的智慧學習工場,確保為當地廣大中小企業員工提供在崗培訓,幫助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

3.增強與區域企業的匹配性。建設區域性產業學院的前提條件是要在區域內找到具備堅實發展基礎、履行社會責任的現代化企業。作為多組織融合的新型教育機構,產業學院建設的質量與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關系極為緊密。大中型企業、行業龍頭企業或頭部企業,其發展較為成熟,已邁過了艱難的創業初期,重心在追求更高層次的文化推廣和戰略擴張上。企業責任已從最低層次的經濟和法律責任轉向更高層次的社會和戰略責任。與企業共建產業學院,可在解決學生就業問題的基礎上為當地領軍企業培養出一批高質量的技術人才,也間接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輸送人才,無形中承擔起了引領區域行業發展的社會責任。

(二)凸顯教育性:強化“委托、訂單和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功能

1.堅持產業學院的育人主體功能。產業學院的首要職責是育人,多方共建的產業學院是學校與行業、企業等合作主體的對話平臺。一方面,通過對話平臺,推動制訂與產業需求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重構課程體系,推動課程內容與企業標準對接。另一方面,通過對話平臺,實施“引當地龍頭企業入校、聘能工巧匠到校任教”,校企共同實施啟發式、項目式、生產性實操教學等改革。此外,引導教師將科研項目融入課程教學中,并積極完成科研項目的轉化與服務企業過程的轉化,進一步提升產業學院的育人成效。

2.落實“委托、訂單和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產業學院要匯聚產教資源,深入開展委托培養和訂單式培養,進一步為社會發展提供具體的人力支撐和技術支持。例如,浙江機電職業技術學院與浙江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聯合成立“浙江能源學院”,將企業的“學徒工”標準、內訓體系、項目化教學資源、考評體系和管理制度等引入學校,雙方按照“雙元制”模式聯合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和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簽約合作共建“比亞迪應用技術學院”,開展比亞迪訂單班、學徒班、冠名班;面向公司員工舉辦定向委培班、學歷提升再教育班;面向社會人員招收“比亞迪入職資格培訓認證班”;面向“一帶一路”境外國家,開設本土員工培訓班。依托產業學院開展多種人才培養模式探索,進一步將產業學院的教育屬性落實。

3.強化多方共育的人才培養協同功能。一是產業學院創新產教融合育人的實施路徑。通過將職業行業技術標準引入教學內容,將企業優質資源引入教學過程,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標準引入教學考核,將企業文化引入職業道德素質教育,實現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多樣化需求的共振,補齊供需缺口。二是產業學院提供了“雙師型”校企混編教師隊伍培養平臺。通過將事業收入按一定比例用于激勵分配,實行年薪制、科研技術項目制等,引進一批行業領軍人才、產業教授、企業技能大師,解決人才培養的師資短缺問題;聘請企業家、企業經理和研究團隊作為創業實踐的導師,共建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指導團隊,全方位保障育人質量。

(三)強調融合性:聚焦“供需對接、多元合作”的建設任務

1.以“院校需求+企業需求”為導向明確多元合作內容。產業學院的核心利益相關者是校企雙方。學校和企業屬于兩種不同類型的社會組織,學校大多數屬于事業單位,具有較強的組織慣性;企業多屬于私有制,組織活性較強。實踐證明,堅持“院校需求+企業需求”導向,激活內生動力,可以保障產業學院的健康發展。作為產業學院主體一方的職業院校,其主要需求為校企共同開展黨建活動、共同開展中國特色學徒制班或訂單班、共同開展高水平專業群建設、共同培養“雙師型”教師、共建職業教育“走出去”型海外分校、共同開發專業教學標準等六項;作為產業學院主體另一方的合作企業,其主要需求為校企共同設立技術創新研發平臺、協同開展企業員工內訓、合作開發企業認證證書、共建產教融合共同體或實習基地、共同服務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共同開展社會培訓六項。堅持需求導向、效果為王,逐步形成“供需有效對接、多元合作”的穩固合作局面。

2.建立產業學院“共建共商共治”的治理體系和內容。一是健全治理體系。構建面向地方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多元主體協同的治理體系,組建產業學院董事會,明確各方職責和權利義務,形成“共建共商共治”管理體制與運行保障機制。二是共建一支具備穩定性且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設立專職崗位負責產業學院的具體教學工作。校企商議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商議學生培養質量標準、商議課程教學內容、共同編寫工作手冊式教材、共建實踐教學平臺、共同完成學生考核評價。三是創新產業學院人事招聘、績效分配、金融資產管理、教學科研管理等制度,科學設置和調整內部崗位,優化完善考核辦法,建立“重實績、重貢獻、重人才”的內部分配機制等,健全完善產業學院治理體系。

(四)突破限制性:構建“四螺旋協同、多元主體共贏”的實體化機制

1.重構“多元主體共贏”的一致利益目標。產業學院必須建立符合多方共同利益取向的目標。另外,主體各方在物理空間上盡量符合就近原則,便于在運行過程中商議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節約教育、研發、實訓和人才招聘成本。在一致的利益目標下,政府發揮牽線搭橋、政策引導的作用;企業全過程參與人才培養;學校將專業建設、“雙師型”教師培養、技術研發與社會服務、學生實訓實踐、創新創業和企業員工培訓等有機融入產業學院運行中,形成各方“相互依存、利益交融”的命運共同體。

2.探索國有與市場相結合的產權制度。產權管理制度是對法定主體之間責、權、利和各種權益關系的規范和約束。產業學院作為公私混合的典型案例,一是需要盡快立法確定產業學院的法人屬性,明確其獨立法人地位。二是加強黨對產業學院的全面領導,由黨委統籌紀檢監察、審計、國有資產管理等部門,實現法制化管理。三是發揮“一院一制”自主權,賦予產業學院發展與改革所需的人權、事權、財權等資源配置權。四是建立激勵機制、產權保護和退出機制。推進混合所有制或股份制取得實質性進展,保障企業等社會資本無后顧之憂。

3.建立“四螺旋協同”的實體化運作機制?!八穆菪崩碚撚?995年勒特·雷德斯道夫和亨瑞·埃茨科瓦茨提出的“三螺旋”理論發展演變而來?!叭菪崩碚撜J為,高校、政府與企業既相互獨立,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三者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以螺旋遞進的方式進行。隨著實踐的發展,吳琨、袁靖宇等人提出應增加社會或公眾作為第四螺旋來完善,由此形成了“政府—企業—高?!鐣M織”四螺旋理論的初步設想。

本文提出產業學院“四螺旋協同”實體化運作機制,主張由政府、行業、院校和企業四方出資人組成董事會,構建“四螺旋協同”運營的企業領導機構,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其中,政府是制度保障中心,行業協會是組織引導中心,職業院校是知識輸出中心,企業是經濟創新中心。產業學院院長在企業家、社會成功人士、職業院校中公開競聘選任。董事會對章程、制度、專業群建設、人才培養等重大問題進行審議、決策、監督。通過“四螺旋協同”,促進形成政行、政校、校企、行企等兩兩協同的資源融合區域,匯集人才培養、技術研發、成果轉化、產業升級等功能于一體,促使教育鏈、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交叉融合,保障四方主體獲得切實利益,夯實實體化運作的物質基礎。采用“四螺旋協同”機制,有助于實現“政行校企”同頻共振,有利于實現“多方共贏”“四鏈融合”,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需求適應性,為創新產業學院實體化運行與管理建立了一種新機制。

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是我國新工科建設的一項戰略布局,要探索高校服務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新路徑、高校組織模式變革的新路徑、應用型人才特色培養的新路徑,重點任務在于高職教育不斷提升自身專業建設水平、教學資源建設水平和教師教學素養?,F代產業學院建設不僅是產教融合的重要載體,也是科教融匯的有效途徑,更能在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過程中發揮創造性作用。建設職業教育現代產業學院,必須做好區域產業鏈、教育鏈匹配性梳理的基礎性工作。結合區域特色產業鏈,高質量建設現代產業學院,以真正實現延伸教育鏈、服務產業鏈、優化人才鏈、提升價值鏈,培養更多能工巧匠、大國工匠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國務院.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17〕95號)[Z].2017-12-19.

[2]教育部辦公廳,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印發《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指南(試行)》的通知(教高廳函〔2020〕16號)[Z].2020-08-11.

[3]陳小中.高職現代產業學院的內涵邏輯、運行掣肘與發展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2(12):28-35.

[4]吳琨,沈忠芹.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平臺建設研究——基于四螺旋模型[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4(3):84-87.

[5]徐秋兒.產業學院:高職院校實施工學結合的有效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7(10):72-73.

[6]李寶銀,湯鳳蓮,鄭細鳴.產業學院的功能設計與運行模式[J].教育評論,2015(11):3-6.

[7]袁靖宇.高等教育:產教融合的歷史觀照與戰略抉擇[J].中國高教研究,2018(4):55-57.

[8]朱為鴻,彭云飛.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產業學院建設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8(2):30-37.

猜你喜歡
產教融合高職教育
產教融合背景下高職院?!半p師型”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研究
校企協同應用型軟件人才培養機制
產教融合提升課程有效性的思考
人文主義視野下的高職教育研究
淺析高職院校學生厭學現象及應對措施
論高職生未來職業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