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文化記憶的功能透視與強化策略

2023-07-29 10:07黃秋帆
中小學管理 2023年6期
關鍵詞:文化記憶學校文化

黃秋帆

摘要學校文化建設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深層動力因素,聚焦學校文化記憶有利于對學校文化做出更加全面的審視。學校文化記憶由歷史記憶、交往記憶和空間記憶構成,能夠促進學校文化傳承,提供育人資源,是學校管理的關鍵要素。學??赏ㄟ^創設交往時空、筑牢學校倫理和建立長效制度以強化學校文化記憶。

關鍵詞 學校文化;文化記憶;交往記憶;空間記憶;交往時空;學校倫理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2384(2023)06-0041-04

當前,面對“十四五”時期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新要求,學校文化建設如何在已有研究成果和標準化實踐的基礎上再次高階發力,[1]成為中小學校管理者極為關注的時代命題。學校文化建設是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深層動力因素,而學校文化記憶作為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學校文化的載體,也是學校管理的工具。

文化記憶能夠幫助個體在集體中完成文化認同,是國家文化認同和傳承的價值紐帶。對學生而言,學校是一個重要的社會化場所,學生在此接觸到的文化傳統、歷史知識和價值觀念,對其個人成長和文化認同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聚焦學校文化記憶開展研究,不僅有利于對學校文化做出更加全面的審視,而且能夠照應管理實踐問題,推動學校內涵式發展。

一、學校文化記憶的構成

筆者對江西省N市N校的120周年校慶征文進行整理,得到24萬余字的文字資料。對這些資料進行文本分析發現,學校文化記憶是發生在學校場域的,以學校文化為價值導向的,由歷時性和共時性的群體對學校歷史、空間、交往和身體經驗等方面的共同記憶。學校文化記憶附著并固化于一定的載體之上,依靠一定的物化形式得以傳承和延續。

1. 歷史記憶

歷史記憶(historical memory)是指學校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關于各種事件、傳統和成就的記憶。學校文化記憶的形成首先源于其歷史記憶,包括學校的創建背景、重要歷史事件、著名校友、代表性的學術成果以及傳統活動等。這些記憶共同構成學校的歷史背景和特色,為學校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通過歷史記憶,人們可以了解學校的發展變遷、價值觀念以及與時俱進的精神。通過傳承和弘揚這些歷史記憶,學??梢耘囵B學生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2. 交往記憶

交往記憶(communicative memory)是指學校成員之間的人際交往和互動所形成的共同記憶,其強調個體與他人的互動,包括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學校與社會的聯系等方面。交往記憶反映了學校成員之間的情感紐帶、價值觀的傳承以及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的價值觀和傳統得以傳承和發揚,進一步鞏固學校文化記憶。

3. 空間記憶

空間記憶(spatial memory)是指對學??臻g環境中的各種建筑、設施、景觀等與學校文化相關的記憶。它包括教學樓、宿舍、圖書館、操場等空間的設計布局以及其中發生的故事和活動??臻g記憶不僅關乎物質空間,還包含人們對于這些空間的情感寄托和回憶。

二、學校文化記憶的功能

通過日常生活的透鏡可以看到,人們不斷創造和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社會秩序。學校文化記憶不僅與過去的歷史有關,也包含對現在和未來的期望。文化記憶從過去走來,指向未來。

1. 傳承學校文化

每一種組織皆有其對應的歷史記憶,該組織借此得以凝聚和延續。百年名校通過歷史記憶歷代相傳積淀而成的歸屬感、安全感和認同感,是學校成員的精神支柱,也是心靈寓所。學校文化的傳承不只是無意識的積淀,更多是有意識的擴散,其中賦予身份是基礎,凝聚情感是催化,嵌入生活是升華。

其一,賦予身份。個人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通過接受和傳承文化記憶來建立自己的文化認同和身份,包括明晰學校界限,即“什么樣的人屬于這個群體”;明確學校角色,即“我在這個群體中的身份和地位是什么”;獲得合法身份,即獲得學校其他成員的接納。這有助于促進個體對學校的身份認同。例如:N校對校友的界定不僅包括畢業生,還涵蓋曾在學校學習和工作的各類人員。秉持“離校不離心”的管理理念,N校在全球各地設立了校友會,并在學校設有專門負責校友事務的機構。在120周年校慶期間,N校Y校長帶隊訪問了眾多著名校友,為學校未來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其二,凝聚情感。學校承載著中國人尊師重教的傳統習俗,蘊藏著包括師生互動、人際交往、日常儀式在內的生活形態與社會關系。每所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和習慣,并構成各自的文化記憶。學校的發展在時間空間結構中總與每一代學校成員的成長軌跡有交集,學校文化記憶就是學校成員對學校的集體認同感的情感表達,是學校成員在共同生活中逐漸內化而成的思想與行為觀念,是歷史與文化的凝結體現。在N校管理過程中,退休老教師被視為一筆寶貴的財富,他們的教育經驗和管理智慧對學校具有深遠的價值。因此,學校管理層會高度重視他們的意見,邀請他們參與重要的校務討論、決策和領導工作。

其三,嵌入生活。文化是學校成員的整體生活方式,學校文化記憶通過文化符號系統嵌入學校生活,為學校成員達成群體內共識提供包容性的空間與平臺。學校文化記憶凝聚著獨特的學校精神,是維系學校成員文化認同的紐帶,是繁榮發展學校文化乃至社會文化的根基。沒有記憶的文化是蒼白的,沒有文化的學校是無力的。通過談論歷史,人們得以描述未來。

2. 提供育人資源

文化記憶可以為學校提供育人資源,其中歷史記憶幫助成員完成文化融入,交往記憶使得群體關系友善,空間記憶涵養群體審美。在這里,文化融入是前提,關系友善是過程,涵養審美是結果。

其一,文化融入。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人的實踐密切相關。學校文化記憶依靠“說書人”的講述來彌合代際可能發生的時間差距或斷裂?!罢f書人”通常是資深教師、學校退休員工、校友或者其他在校園內具有豐富經驗和故事的人物。他們通過口頭敘述將學校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傳遞給新一代學生和教職員工。這些“說書人”通常具備豐富的校園生活經驗和對學校深厚的情感聯系,他們的講述往往充滿了生動的細節、感人的故事和珍貴的歷史記憶,幫助新生和教職員工了解學校的歷史與文化,培養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進而完成文化層面的融入。

其二,關系友善。交往的目的是生成共享性意識,形成一致性意見。交往記憶體現的是學校場域內的一種關系性生成。交往過程不僅僅是信息的傳遞和溝通,還包含了交往雙方之間的關系和情感。通過挖掘和弘揚交往記憶,管理者可以塑造一種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組織氛圍,有助于提高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和滿意度。在這個過程中,交往雙方會共同產生和分享一些經驗和故事,并將這些經驗和故事作為記憶存儲在學校中。這些交往記憶不僅記錄了學校成員之間的交往關系,還反映了學校內部的文化、價值觀和共同認同。

其三,涵養審美。美在管理學中代表著組織在審美和價值層面的追求。美的價值觀要求組織關注素養的培養,營造優美的工作環境。學校是一個記憶之場,處處充滿了文化記憶。首先,空間布局與設計反映了學校的價值觀、傳統以及教育理念。教室、操場、圖書館、宿舍等各個區域,共同塑造了學校的文化氛圍和精神面貌。其次,空間起到了歷史記憶的載體作用。學校的建筑、紀念碑、校史陳列等物質空間,見證了學校發展的滄桑變遷,承載著歷代師生的共同記憶。

3. 參與學校管理

在學校管理走向內涵式發展的今天,文化記憶成為現代化管理中的重要概念,通過集體的身份認同推進學校管理秩序建設。文化記憶參與學校管理屬于文化治理范式的一種,表現為文化價值觀與文化生存方式的高度統一,以吸引與認同為表征,涉及提供秩序、簡化復雜和管理遺忘。

其一,提供秩序。學校文化記憶作為意義呈現和倫理傳承的重要載體,通過價值、信念、道德的傳遞賦予共同生活新的意涵,使學校成員在獲得文化身份和完成文化融入的基礎上自覺地遵守秩序。不同于其他組織,學校組織的大部分成員并不是固定的,一代代校友離開學校進入社會時已經留下了學校文化記憶給予的烙印。學校文化記憶為人提供了一種參考框架,其推動的秩序是一種團結秩序。

其二,簡化復雜。學校文化記憶為學校共同體提供了有機團結的基礎,在凝聚情感和關系友善的基礎上,共同的身份認同與價值共識大大減少了傳統組織管理中的搜尋、試探和確認環節的組織交往成本。良好的學校文化記憶能夠傳遞組織慣例,將學校成員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促進學校管理的多元參與和過程互動,使全體成員在現有的行動框架下行動,共同做好學校發展工作。

其三,鼓勵奉獻。從價值論的角度看,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奉獻與犧牲有尼采所言的悲劇之美。[2]一所學校的成功離不開每個成員的奉獻和付出,更離不開他們的對學校使命和愿景的認同。歷史記憶讓人產生認同感,增強對文化價值的信仰,進而形成對文化的情感認同。對學校的認同不僅是一種認知和情感上的體驗,還會表現為實際行動。在此基礎上的學校管理更為順暢,每個人都更愿意做出超標準奉獻。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成員都能夠體會到歸屬感和成就感,感受到奉獻和付出的意義,更加堅定自己的信仰和追求。

三、學校文化記憶的強化策略

一個理想的記憶模式應當不僅僅是簡單的信息存儲和提取,而是涵蓋認知、情感和文化等多個方面的綜合作用。由此,學校文化記憶的強化策略應該以創設交往時空為認知預期,以學校倫理為情感底色,以建立長效制度為文化保障。

1. 創設交往時空

人的重要特征就在于群體性。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人得以完善自我、發展自我,群體共同經歷中的交流和互動往往也會不斷生成更多新的共同元素。這些也反過來影響著個體的認知和行為,形成一種群體的文化記憶和身份認同。

一是創設交往空間。在學校文化記憶中,交往記憶更多地表現出與情境相關的彌散特征,因此創設交往空間有利于促進人與人的相遇和交往。N校的教學樓與辦公主樓依靠連廊連為一體,形成一個龐大而獨特的建筑群。這個連廊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相遇,不僅有利于師生們在惡劣天氣下的通行,還為校園的景觀增添了一份別樣的風采。連廊兩邊的墻壁上裝飾著校史的圖片與文獻,讓人們在行走間能夠一覽學校的發展歷程。而在角落里還設有一塊小型的展示區,用于展示學生們的作品,激發他們的創意與熱情。學校的教室、圖書館等門口都設置有“愛上N?!钡臉苏Z,從潛意識里強化了學生對N校的熱愛。

二是設計交往時間。學校時間是典型的循環時間,周是這個循環的重要基本單位。循環并不意味著沒有意義,相反,循環時間是學校時間里重要的一部分,在循環的時間中設計螺旋式上升的交往時間是學校發展的重要課題。N校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安排了許多看似與升學目標無關的活動,如社團、研學和節慶。這些活動適度偏離原有的嚴格學習計劃,給學生們提供了更加寬松、自由的交往時間,從而強化交往記憶。

三是情感疊加敘事。群體情感由三個主要因素構成: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情感表達和相互的情感傳遞。學校要重視從生活故事中建構微觀故事,以建立主流宏大敘事與個體微觀敘事的情感聯系。在新冠疫情管控期間,面對教師與學生無法到校上課的現實,N校堅定地站在師生的角度,關注他們的需求與困難。為了降低師生和家長的焦慮,學校開通了情感援助熱線,及時與家長溝通學生的身心健康與學習情況,展現了學校管理的溫度。

2. 筑牢學校倫理

學校文化記憶的建構和傳承不僅是一項重要的文化活動,也是一種倫理責任。這種倫理責任的核心在于道德的實踐,分為向善、求善與行善三步。筑牢學校倫理有助于美化學校文化記憶,從而達到強化目的。

一是文化向善。阿維夏依·瑪格麗特(Avishai Margalit)認為,“善”是文化記憶倫理的基礎。[3]這是因為人們常常會回憶過去的善行和美好經歷,以建立和維系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學校文化應當是一種取道善良的生活方式。文化向善意在從文化層面鼓勵善行的發生,盡最大能力以善治校,植美好理念于學校成員心中,以價值驅動學校文化,理念取法乎上。從回憶錄來看,N校校友大多已經忘卻當年生活中的細節,卻因為學校核心精神的“止于至善”而備受鼓舞。

二是生活求善。在提出自身的文化體系時,學校不僅要有向善的文化理念,更要有一致的文化操行。N校Y校長為了踐行“愛上N?!钡纳罾砟?,提出了打造五星級廁所的活動,帶頭把廁所打掃一遍,定下了廁所環境的標桿,從此N校的校容校貌得到了肉眼可見的改善。以小見大,可以窺見學校文化中言行一致的力量?;貞浐蛡鞒羞^去的善行和美好經歷,有助于不斷強化對于“善”的理解和認識。

三是群體行善。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人的實踐密切相關。向善與求善最終體現為群體的行善。道德規約著記憶的產生,文化記憶的道德性在于為記憶內容的選擇劃定疆界,從而為未來的生活方式提供指引?!癗校好人榜”是N校為了激勵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行善、關愛他人而設立的一項榮譽制度。這個制度旨在培養學生們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社會責任感以及團隊協作精神。人們在個人經歷中,不斷地進行著善與惡的思想斗爭,逐漸形成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過去的善行和美好經歷往往被人們保留在記憶中,并在以后的行為中作為參考和依據。

3. 建立長效制度

學校文化記憶可以被理解為在學校文化影響下塑造的集體記憶。學校文化是記憶的源,記憶則是文化的流,源與流都重要。建立長效制度可以合理保障源流清晰,指向明確,為學校文化記憶的強化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找到文化起點。文化起點代表一個特定文化現象的根源,學??梢酝ㄟ^挖掘自身的歷史,了解創立初衷、發展歷程以及取得的成就,從而提煉出獨特的精神傳承和優勢。這為發掘和展示學校的歷史記憶提供了基礎。學校發展歷史中的傳奇人物和傳奇故事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學??梢酝ㄟ^總結其中的文化意義,使師生員工熟悉并傳頌這些人物和故事。這樣,學校文化就會鮮活起來,具有感染力。

二是設計文化過程。文化過程要關注學校文化的儀式傳承,以及參與者對這些文化和價值觀念的認同和體驗。N校在管理實踐中將零散的活動規范化、系列化,實行主題教育月活動。學校在一年中設置九個主題月,每個月都有不同的主題,都會舉辦主題儀式活動。為了改進和創新儀式活動,學校應避免形式主義和生搬硬套,注重結合自身特點,以師生共同情感為紐帶。學校需要根據自己的文化起點和特色,塑造一個獨特的形象,使之成為學校的標志和象征。這種品牌意識有助于學校在同一時空的學校群落中脫穎而出,彰顯自身文化特色。

三是確立動態平衡。在無干涉的情況下,人的本性總是趨于遺忘,而非記憶,學校文化記憶的強化與遺忘會形成動態平衡。由于不同世代之間的生活和經歷差異,后代從前輩那里獲取到的記憶也會有所不同。學校管理的職責之一就是對記憶進行篩選,去蕪存菁。篩選的過程就是記憶的強化-遺忘平衡建立過程,篩選的結果是學校行為哲學的集中體現。適度的遺忘可以為新知識和經驗的記憶騰出空間,避免信息過載和認知混亂;而有效的記憶則有助于組織從過去的經驗和教訓中汲取智慧,減少錯誤的重復發生。學校需要在強化與遺忘之間找到合適的互補點,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參考文獻:

[1] 張東嬌.新形勢下學校文化建設如何再次高階發力?[J].中小學管理,2022(12):40-43.

[2] 張東嬌. 論教育的悲劇精神—兼談教育的美學氣質[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4(4):20-23.

[3] 瑪格麗特.記憶的倫理[M].賀海仁,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8.

(編輯 崔若峰)

猜你喜歡
文化記憶學校文化
做好檔案編研工作 提升學校文化氛圍
論中小學學校文化建設
以空間為媒介:從浦東的“空間記憶”到迪士尼樂園的“消費空間”
小學英語有效教學情境對促進學校文化建設的教學研究
學校優質特色發展需要校園文化的浸潤*
《金字塔銘文》與古埃及復活儀式
“多元教育”視閾下的學校文化建設探索
提高大學生學校認同感的策略研究
試論粵劇《目連救母》中的文化記憶
跨文化交流視閾下的文化誤讀與文化記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