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文化視域下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踐

2023-08-08 02:33周廣珍
教師博覽·科研版 2023年7期
關鍵詞:校本課程傳統文化小學語文

周廣珍

[摘 要] 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可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語文教材中,也可以開設相關的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在小學語文教學工作中,學??梢詮呢S富課程內容、優化課程形式這兩個角度入手開發校本課程。在豐富課程內容方面,可以從串聯其他學科信息、拓展課外知識這兩個角度入手,收集資料。在優化課程形式方面,可以設計談話啟發模式、分組討論模式、主題活動模式、合作鑒賞模式、編輯創作模式等不同類型的校本課程。

[關鍵詞] 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小學語文

文化自信是指學生認同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文化自信作為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要求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并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要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增強文化自信,不能光靠講授教材內容,學校還應組織各方力量,結合本校學生的學情特點和當地的文化特色,開發相應的校本課程。

一、豐富課程內容,融匯多元素材

(一)進行學科融合,串聯其他學科

由于語文教材的局限性,所以在設計校本課程的時候,必然要加入教材以外的內容,融匯多元素材。學校要組織跨學科校本教材編撰工作小組,將語文教師和歷史、美術、音樂等其他學科的教師整合在一起,優化組合。

部編版教材收錄了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詩歌作品,如果能引導學生在特定歷史背景下閱讀古詩詞,則能幫助他們深刻體會杜甫的愛國情懷。學??陕撓嫡Z文、歷史等學科的任課教師,組織他們合作設計“史詩傳千古”主題校本課程。語文教師要負責推薦杜甫的詩歌作品,特別是選擇那些能體現安史之亂背景的;同時還要設置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探究詩歌藝術魅力的問題。歷史教師則要配合語文教師補充唐朝特別是玄宗天寶年間的相關史料,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況。美術和音樂科任教師則可以和語文教師討論這些詩歌的主題思想,并選擇相應內容的配圖和配樂。例如,飽經滄桑的杜甫畫像,能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杜甫的形象;低沉肅殺的音樂,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杜甫沉郁頓挫的創作風格。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浩繁,不僅包含豐富的文學作品,還包含著豐富的音樂作品、書畫作品、傳統建筑、地方習俗等。因此,要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就要海納百川,采用學科整合的策略。

(二)挖掘網絡信息,拓展課外知識

在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還要讓他們明白如何將傳統文化和現當代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因此,學校要在開發校本課程的時候充分挖掘網絡信息,拓展課外知識。

《伯牙鼓琴》等課文展現了中國音樂之美。當前,多數學??紤]到了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興趣,卻忽略了培養學生的中國古典音樂興趣。鑒于此,學??砷_發“琴瑟雅韻傳千古”主題課程。這類校本課程須系統介紹中國傳統音樂,不僅要給學生介紹《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等知名的古樂,還要給他們介紹各種古典樂器,引導他們對比中國傳統樂器和西洋樂器在音色、演奏技法上的不同。此外,校本課程中還應融入網絡信息,如給學生提供相應的網頁鏈接,鼓勵他們自主了解當代中國風音樂,同時引導他們將其與古典樂曲做對比,品鑒二者的異同。此外,在這類校本課程中還要收錄一些網絡熱議話題,如“我們應該一成不變地傳承古典音樂,還是要改革創新?”“改革創新的‘度’是什么?過度創新是否會破壞中華雅韻之美?”這樣做能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思考。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在校園網上為學生打造校本課程互動平臺,鼓勵他們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

可見,在挖掘網絡信息、拓展校本課程內容的時候,不僅要融入多元信息,豐富課程內容,還要設置拓展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讓傳統文化在現當代的土壤中開出更絢爛的花朵。因此,校本課程的資源不僅要有知識性,還要能夠引發學生思辨。

二、優化課程形式,設計多種模式

(一)談話啟發模式,自主汲取知識

談話啟發模式是我國自古就倡導的教學方式??鬃釉浱岢觯骸安粦嵅粏?,不悱不發?!彼麖娬{對學生的教育不能違背規律,要循序漸進,逐步引導學生學習。[2]在設計校本課程的時候,學校要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發動語文教師詳細了解不同年級學生的學情,掌握學生的優勢和不足。在此基礎上,再設計相應的啟發式課堂,引導學生自主汲取知識。

部編版教材中收錄了《望洞庭》《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后雨》等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詞作品。學校組織各年級教師討論后就可以發現,不少學生對自己家鄉的風景名勝并不了解。有鑒于此,學??稍O計“從古詩詞中看家鄉”主題校本課程。以筆者所在的學校為例,學校地處江西九江,就可組織全校語文教師把描寫九江風土人情的古詩詞整理出來,如《琵琶行》《江州琵琶亭》《望廬山瀑布》《題西林壁》等。其后,組織教師分年級討論,選擇適合不同年級的談話啟發方式。例如,對低年級學生,可以選用“圖文刺激法”,即先展示九江的各種風景名勝的影像,再給他們展示古詩詞,讓他們討論家鄉的風貌;對中年級學生,則可以采用“提問促思法”,即先展示九江風情的古詩詞,然后讓學生說說這些詩詞的特點是什么,是否體現了九江的地方特色;對高年級學生,則采用“創作啟迪法”,即先讓學生閱讀他人作品,感受九江風情,然后想象自己心中的九江,并嘗試描寫下來。

這樣設計校本課程,既能體現傳統文化,又能讓不同年齡的學生在交流討論中都得到啟迪。不同年級的學生,適合不同類型的談話模式和談話主題。因此,學校要協調好各年級的語文教研組負責人,在認真分析各年級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開發校本課程。

(二)分組討論模式,激發參與興趣

分組討論模式指的是由教師或學生先提出探討性問題,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水平、閱歷等進行分組,分別組織討論。這種根據學生學情和個性特征的分組能激發他們的積極性。

部編版教材中收錄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作品,展現了不同傳統節日的風情。實際上,在中國還有很多其他的節日活動,而且不同地區還有各自獨特的慶祝方式。因此,學??山M織廣大教師設計“傳統節日”主題校本課程。由于學生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各有不同,因此,學校應根據他們的對傳統節日的興趣進行分組,如根據學生對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的喜愛程度分成若干興趣小組。校本課程須分門別類收錄各種不同節日的信息,如節日來源、節日風俗和與節日有關的歷史文化名人、文學作品等。為了涵養學生的鄉土情懷,學校還應在收錄資料時特別加入本地特有的節日慶?;顒?。分組探討模式還可設計三個不同層次的活動:(1)初級討論模式為“班級內分組討論”,學生在語文教師的帶領下,分小組討論各種節日;(2)中級模式為“學?;忑g討論”,在校園網上開辟平臺,學生選擇不同的節日,進入特定聊天室,和其他年級的同學討論;(3)高級模式為“社區大討論”,學校邀請社會上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研究的專家、學者,開展傳統節日主題講座,感興趣的學生可自主報名參與討論。

(三)主題活動模式,提升實踐水平

主題活動模式指的是圍繞特定主題,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提升學生語文綜合運用能力。學??梢詫鹘y文化融入春游、秋游、運動會、藝術節及寒暑假活動中,設計相關的校本課程。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梅蘭芳蓄須》等描寫名人的課文。我國人文鼎盛,不少地方自古人才輩出,學??梢試@“本地名人大搜索”這個主題,設計各種不同的主題活動。學校應整合各學科教師的意見,設定常規活動和特別活動。在“常規活動”中,各個班級的語文教師和學生協商,自主擬定“每月一議”的本土歷史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名人資料,引導學生說出從名人的身上得到的啟迪。在“特定活動”中,學校則要充分利用校園藝術節、運動會、春游、秋游等活動,組織學生圍繞一定主題搜集整理本土歷史文化名人的相關資料:如“藝術節”期間,可以讓學生搜集整理本地的文學家、書法家、美術家、音樂家等;在“運動會”期間,可以讓學生搜集整理本地的體育健將;在“春秋游”期間,則可以組織學生去本地名人的故居參觀。

主題活動模式的校本課程設計需要學校管理者有一定的宏觀思路。學校應通盤考慮整個學期的各種活動,設定一個大主題,然后圍繞大主題設計與之有關的小主題和相應的具體活動。這樣設計校本課程,既體現聚合性,又體現發散性。

(四)合作鑒賞模式,提升審美水平

合作鑒賞模式旨在引導學生系統化賞析古代文學作品,促使他們提升審美鑒賞和創作水平。

學校在設計合作鑒賞課程的時候,要著重考慮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要體現出整合性,避免賞析的內容過于零散;二是要注意指導性,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各種賞析方法。學??筛鶕煌昙墝W生的學情特點,設計“古典名著賞讀”校本課程。以《西游記》為例,各個班級的語文教師組織學生自主閱讀作品,并指導他們掌握整本書閱讀的方法。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可以采用“猜讀想象法、批注閱讀法、思維導圖法”三種不同的方法?!安伦x想象法”主要針對低年級學生,在實施校本課程時,教師先展現“猴王出世”等若干精彩片段,讓學生猜測后續會發生什么,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猜想參與后續閱讀,驗證自己的想法。如有學生猜測猴王不會滿足現狀,會向未知的區域進發。他在后續閱讀中,驗證了自己的想法,閱讀熱情就會更加高漲?!芭㈤喿x法”適合中年級的學生,教師應鼓勵學生一邊閱讀一邊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然后和同伴互動討論。如果出現彼此矛盾的觀點,則發起班級討論?!八季S導圖法”適合高年級的學生,其要求是學生要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整理思路,回顧作品的內容。學生要試著用線條串聯起人物和情節,整合分析唐僧師徒一路上遇到的困難和克服困難的經過,以及在取經過程中他們的性格變化。校本課程還應收錄各個年級學生的優秀閱讀筆記,以便他們相互參考,進而提升鑒賞水平。

合作鑒賞模式的校本課程要突出藝術性,要讓學生掌握各種鑒賞方法,要引導學生遷移運用,鼓勵學生課后自主閱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五)編輯創作模式,創編文化作品

編輯創作模式指的是圍繞某些主題,引導學生自主創編文學作品。學??梢越M織學生參與???、班刊的設計活動,提升語言運用能力,激發他們的創作熱情。

為了激勵學生了解家鄉文化,提升家國情懷,學??梢栽O計一系列圍繞本地傳統文化主題的創作活動,要求學生以“寫家鄉美景”“述家鄉歷史”“談家鄉名人”“說家鄉風俗”“繪家鄉藍圖”等為主題,獨立搜集資料,創作文章。為給學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機會,學校還應設計不同層次的平臺。最初級的平臺是“班級網絡互動平臺”,沒有審稿要求,每個學生都可以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絡上,和其他同學分享。學生可以從他人的評論中認識到自己的作品存在什么問題。稍高級別的是“班刊”,由語文教師帶領語文課代表、文學愛好者設立編輯部,從“班級網絡互動平臺”中選擇優秀作品,匯編成班刊。更高級別的是“???,由語文教師、家長代表等組成編輯部,在全校范圍內選擇優秀作品。最高級別的則是“學校特別推薦”,每月由學校選擇一篇優秀作品推薦給本地地方刊物。為了激勵學生,凡是入選班刊、???、學校特別推薦的作品,其作者都應得到一定獎勵。這樣的編輯創作模式能夠大大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掀起校園創作熱潮。

學校管理者要給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臺,并擬定學生感興趣的創作主題。同時,學校還應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以此鼓勵更多學生參與交流互動。

三、結語

文化自信要從小培養。中小學要整合各類資源,合理調整教學內容,開發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學校管理者要組織教師積極參與傳統文化校本課程的開發,豐富語文學科的教學內容,優化課堂教學形式。如此,才能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他們發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張卉.小學語文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式校本課程的設計與開發[D].合肥:合肥師范學院,2018.

猜你喜歡
校本課程傳統文化小學語文
培養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現代中國人
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及開發研究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高中學?!叭乃仞B特色德育”實施策略研究
優化朗讀技巧,提升語文實效
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讓多媒體課件為閱讀教學助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