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及完善路徑

2023-08-09 20:26趙靈
新農民 2023年21期
關鍵詞:監管體系質量安全經濟發展

趙靈

摘要:伴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農產品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話題。農產品質量是否達標,將直接影響民眾的身心健康,同時也代表著一個國家的農業建設體系是否完備。鑒于此,做好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有助于加強產品質量、推動經濟發展、擴大產品影響力、加強國際競爭力。本文首先闡述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國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就如何加強監管能力提出具體建議。

關鍵詞: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經濟發展

我國是當今世界少有的人口大國之一,14億人群每天的食品消耗量可謂不計其數,而農產品又是餐桌上常見的主食,支撐一個人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因此總的來講,重視農產品的質量問題是具有現實意義的,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仡櫼酝?,因農產品質量不合格、農藥違規使用、殘余藥物過量等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加之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利用,生態環境遭受破壞,農作物被污染導致產品質量出現嚴重問題。鑒于此,應從源頭上加以整治,維護民眾的根本利益,保護國家糧食安全。

1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性

1.1 有利于國民經濟穩定發展

農產品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是世界各國人民主要的消費對象。自21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建設穩中向好,總體處于上升態勢,科學技術的大力引用,加快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民眾的生活水平較之以往也有了顯著提升,生活標準從過去的“吃飽穿暖”逐漸攀升至“吃的放心”這一層次??梢?,當務之急是要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明需求,要確保農產品的種類繁多、質量上乘,整體形象在民眾心中有一席之地。近幾年,隨著民眾自主意識逐漸覺醒,農產品安全問題始終是大眾茶余飯后的熱點話題,倘若產品質量低劣、不符合健康標準,無疑會降低民眾對農產品甚至是對政府的認同感、信賴感,當這種負面情緒一旦形成社會效應時,其后果可想而知。再者,民眾為追求安全放心的飲食,就會在國內產品與國外產品之間進行比對,一旦進口產品形成規模占據市場核心要位,則容易引起“內動力缺失”,對國民經濟造成影響,而經濟不穩則意味著社會環境出現大問題。從這一點來看,加強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可謂是刻不容緩,為有效避免“信任危機”,從根本上保障民眾的身心健康,必須針對安全問題開展監管研究,通過完善管理體系、強化責任落實,確保監管工作能夠準確無誤地滲透到產品生產的各階段、各環節之中,提高農產品的總體質量和安全程度。農產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質,只有民眾放心、安心,促進消費意識、提升消費意愿,農產品的銷路才能稱得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保證“內動力”的富足、平穩,方可對國民經濟產生積極的循環效應。

1.2 有助于加強對外聯系

時下是一體化、全球化的年代,國與國之間可謂關聯緊密、彼此制約,“牽一發動全身”,一國之經濟變動往往會引起他國經濟的具體走勢。我國是世界公認的農業大國,在對外貿易中,農產品的出口規模大、種類多,加之“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可以說農產品質量代表著國家的信譽與形象,而全面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v觀過去,由于技術水平受限、資金投入不足,農業生產多以粗放式管理為主,這也就決定了我國早期農產品對外出口的特點,即以數量“取勝”。然而西方各國巧設障礙、另立屏障,用更加嚴苛的標準對我國農產品進行限制甚至打擊,目的是確保各國市場環境穩定增收,減少外部因素對本國產品的競爭和威脅。全球化環境下,產品買賣流通已是不爭的事實,為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信譽力,轉變觀念是第一要務,即全面確保農產品的質量水平。而想要保證產品質量,就要讓監管工作落到實處、執行到位,為農產品的海外之路開辟一條新道路,讓國際社會正視我國的農產品水平。

1.3 是“從嚴治農,依法治農”的總體要求

國家是依靠黨和人民來治理的,而法律則是黨和人民手中的有力武器。近年來我國經濟水平突飛猛進,已然形成不可撼動的國際地位之勢,在發展進程中,農業可說是厥功至偉,農產品質量監管的實際效率決定著農業的興旺或衰敗,因此加強監管效率、健全制度服務是重中之重,除此之外,還要注重農業監管層面的法治建設,讓監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發揮執法工作在推動產品質量安全方面的巨大作用。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向共同富裕階段的挺進,勢必會產生相應的社會問題或階層矛盾,而農產品質量事關民眾的身心健康,間接影響著社會各界的穩定程度,切實加強對產品監管環境的重視、創設,有利于消除解決矛盾問題、恢復經營秩序[1]?!百|量安全法”的頒布填補了農產品監管法律的空白,但要想真正將監管工作落到實處,就必須從現實角度看待問題,立足于問題的根源探究矛盾的本質,嚴肅整治任何情況下的違法不究、執法不嚴、知法觸法等問題。

2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存在的問題

2.1 監管體系有待健全

農作物種植與當地的自然條件水平息息相關,我國疆域遼闊,地質地貌千差萬別,這就導致不同地區的農作物種植出現差異化特征,農產品無論從管理標準還是質量監管任一方面,都缺少一套相對完備的適用性體系,這種現象加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難度。比如針對農作物的用藥標準,雖然各地政府和農業農村部門已經出臺了相關政策,但是在實際生產過程中依然存在著施肥過度或農藥殘余等問題,加之監管工作難以落到實處,部分監管人員責任意識不強或是執法過度,都是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不健全的集中體現,如此便難以保證農產品的最終質量,對當地的農業發展和經濟建設也會產生不利影響[2]。

2.2 經營水平有待提升

農產品質量監管難度大、體系不健全,有很大一部分受技術水平、規模有限、種植分散等因素制約,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經營水平歉收、管理能力不足,加之各地區的種植經營理念參差不齊,加重了監管工作的負擔,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由于缺乏先進的管理方法和種植技術,導致農產品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農村的青壯年勞動力紛紛背井離鄉、遠赴城市,留守農村的老人就成為農作物種植的主力軍,他們通常存在著傳統守舊的意識思維,并且對農業技術缺乏整體認知,難以在第一時間將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全面普及,比如針對病蟲害問題要采用“預防在前、治理在后、綜合處理”的科學手段;比如對于化肥和藥劑的使用要遵從農業生產原則,要結合“食品安全法”“農藥管理”等政策信息制定較為適宜的種植策略。然而就現實來看,種植戶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較低,且對新的技術理念往往帶有抵觸情緒,仍然按照個人的經驗和理解施肥用藥,從而導致化學藥物、肥料等過度使用,殘余物超標進而引發質量問題;第二,農產品在對外流通的過程中,由于部分小規模的販售點或商超缺乏產品質量意識,存有問題的農產品被消費群體購買食用,進而產生健康隱患,所以監管工作在實際開展中,必須注意對農產品進行追蹤溯源,避免類似問題頻繁發生。

2.3 檢測技術有待優化

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是一項具有系統化、復雜化特征的工作,其中必不可少的關鍵因素就是技術,而技術的運用水平,往往與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專業能力息息相關,將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的實際效果產生重大影響。就現狀而言,國內不少地區在農產品質檢方面尚未形成專業體系,用于產品檢測的人才、機構、設備及技術等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欠缺,整體檢測能力與有關標準尚有距離。部分單位的農產品質檢人員缺乏對市場動態及政策信息的掌握,受各種客觀因素影響,工作積極性不強、缺乏責任感,一些鄉鎮單位的質檢人員并未給予農產品檢測足夠的重視,實際操作中隨意檢測、應付了事,這將直接導致農產品質量檢測結果與實際情況存在出入,難以有效保證質檢的真實性、精確性,檢測環節出現問題,無疑會加重監管工作的負擔。

2.4 監管職責有待明確

質量監管并非僅僅對農產品進行監督管理,實際上,一套完整的監管流程要滲透到產品的原料控制、生產加工、產品運輸等多個階段,由于項目眾多、精力有限,為強化監管效率,不少地區政府安排工商部、農業農村部、監管部等多種部門協同監管的方式進行。然而“政出多門”的監管模式加大了農產品監管的實際難度,比如因農產品質量問題遭受投訴,由于職責劃分過于模糊、分工不明確、監管針對性差等客觀存在的制約因素,就會導致各部門之間相互推諉、扯皮,致使責任追究難上加難。

3 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完善措施

3.1 加快實現農產品監管的組織化、規?;?/p>

鑒于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重要意義,以及當前監管工作面臨的嚴峻形勢,要求有關領導給予高度重視。在具體工作中,充分發揮政府職能,以市長牽頭組織各部門、科室成立質量安全領導小組,完善工作內容、統籌事務處理。要求各鄉鎮級農業局調派人手協助市小組跟進項目,將具體職責落到實處,同時成立安檢機構,設置農產品監管專項研究室,根據具體安排進行人員調動。為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實際地位,市小組擴大考核范圍,將監管工作納入城鄉建設范疇,鄉鎮農業局就農產品質量認定推行“一票否決”制度,將農產品質量與惠農補助直接掛鉤。此外,為強化防控意識、提高應急能力,市小組決定成立應急專項領導組,推進“風險防控”、“生產糾紛”等事項有效落實,制定相關制度預案作為理論基礎,將生產、加工、運輸等重要環節的有關職責落到個人,要求工作人員發現問題及時稟報、快速處理。

3.2 積極推動農產品檢測的專業化、常態化

農產品的質量問題關乎國計民生,產品檢測能力是否滿足實際需求,直接決定產品質量的好壞,鑒于此,建立專業化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是當務之急。從市級全面撒網、重點布設,下至鄉、鎮及各經營主體形成監測網格,要求各級地區、單位配備組建產品快速檢測機構,明確單年檢測的數量底線及質量標準,同時加大財政投入解決后顧之憂,實現農產品質量檢測的整體式覆蓋,全力構筑首道檢測線。市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農產品執法建設,要求對特色品種、重點產品進行樣檢、抽檢、群檢,定期指派巡查員進鄉進站開展監管指導,力求實現監管服務的全面滲透。

針對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開展常態化專項整治行動,可最大程度帶動相關責任人及工作人員參與質量監督、形成主動意識。強化學習違禁藥品的使用指南,貫徹農業生產“專業管理、專人負責”的理念思想,市小組協同相關單位共同制定本年度農產品質量監管的整治方案、風險監控、行動計劃等,充分堅持“一體聯動、一流標準、一并處理”的工作模式,對果蔬、禽蛋、肉類及水產品等進行重點勘查,于具體環節、細節之處落實有關職責,如種養期間存在濫用違禁藥、濫用肥料、殘余藥物超標、管理不到位等問題,給予嚴肅處理,力求突出監管工作的震懾作用。

3.3 加強品牌創造,推廣優質產品

推動農產品的品牌建設,實現產品質量向產品效益的過渡轉變,為農產品開辟銷路市場奠定基礎,是農產品質量增收的有效途徑,同時也為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提出了更多要求。農產品生產要強調技術化、健康化、綠色化,時刻關注鄉鎮農產品特色品牌發展狀況,積極配合有關部門進行市場調研,強力投入科學技術和財政資金用于項目研究,爭取在短時間內打造一批效益顯著、影響十足的優質產品。

3.4 推進信息建設,實現網絡監管

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網”,借助大數據技術、云處理技術等架設全國覆蓋式農產品監管網絡,及時獲取農產品質量相關的信息數據,要求網絡監管人員重視監測不同時期的數據對比,與市、省等上級網絡形成信息對接,力求打造一個實時性、互動性突出的監管系統。借助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優勢,將“質量安全準則”、“食品安全法”以及將貼近生活的真實事件整理成案,通過手機App推送至監管教育窗口、經營主體以及全體種養戶,確保質量安全意識深入人心。同時,強化資金投入和技術引入,研發制定一種切合動植物成長規律、用于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的移動應用,智能識別所用藥物、種子等是否符合檢測標準,有效解決因技術匱乏所造成的檢測遺漏、安全隱患等問題,為監管單位及種養戶解決后顧之憂。通過信息化建設提高農產品質量監管效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同時,為了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效率,還應進一步提倡建立統一的農產品標準體系,監管單位及各科室人員應充分貫徹落實國家相關法律政策,大力推進地方農產品生產經營一體化,實現對農產品管理、檢測、包裝、存儲、運輸等項目的標準建設,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滲透向栽種階段再到商品流通的每一個環節。監管人員應全力堅持標準認證的產品檢測方式,地方政府及有關單位應協力配合監管部門完成工作計劃。

4 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農產品對社會的價值、作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是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關注的問題。提高農產品質量、確保糧食安全,不僅是廣大民眾的福音,更對農業經濟建設、國民經濟發展以及社會環境的穩定程度有著巨大影響。因此,要求監管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將監管措施落實到位,發動群體力量共同建設農產品的“安全防線”。

參考文獻

[1] 劉桂伶.淺析阜康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中存在問題及建議[J].新疆農業科技,2022(6):41-43.

[2] 王昀.鄉村振興戰略下安丘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現狀及發展對策[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11):109-110.

[3] 秦國正,白新明.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助力鄉村振興農業高質量發展策略探討[J].現代食品,2022,28(22):136-138,155.

猜你喜歡
監管體系質量安全經濟發展
臺灣地區食品監管對食品召回制度的作用
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的混合模式研究
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建設的創新策略分析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探究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分析
我國農產品農藥殘留的困境
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運輸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