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選擇題+非選擇題的原創命制
——第二屆命題征集活動優秀創新試題選登

2023-08-09 07:52陳振曉,劉潔怡,林玉合
教學考試(高考歷史) 2023年3期
關鍵詞: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經濟發展

【原創試題1】

下圖的木刻版畫《向李順達迎戰訂生產計劃》(1951),形象地描繪了農民積極申請加入農村合作社的故事。該版畫反映了( )

A.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提高生產積極性

B.國家工業化建設正在順利向前推進

C.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帶來了豐碩成果

D.農民為國家經濟恢復發展做出貢獻

【答案】D

【命題意圖及解題思路】本題考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經濟建設,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于20 世紀70 年代,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合,A 項錯誤;1953 年中國開始實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是國家工業化的開始,B 項錯誤;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是指1956—1966 年這十年,經過三大改造后,中國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隨后才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C 項錯誤;1949—1956 年是新中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實行農業生產互助合作,“向李順達迎戰”反映了當時農民參加農業合作社和參與生產熱情高,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D 項正確。

【創新點分析】本題體現了考查題型與材料的創新。題干材料選擇了現藏于中國國家美術館,由力群在1951 年創作的木刻版畫為命題材料,木刻版畫在目前的高考中考查較少,本題中主要以圖片形式展示,體現了材料新、形式新的特點。本題較為鮮明地融入了核心素養考查理念,注重考查學生對情境所提供和暗示的信息進行讀取、篩選、分類、歸納,引導學生將時空觀念運用到歷史題目中,建立相關史實的時間、空間聯系。

[作者姓名、單位:陳振曉、劉潔怡、林玉合、伍淑斌 廣東省江門市教研院、廣東省江門市棠下中學、廣東省江門市新會第一中學、廣東省開平市教倫中學]

【原創試題2】

下圖是米歇爾·博德《資本主義史:1500—1980》中的英國人口普查中不同時期各行業中人口的分布圖,從圖中可知,推動人口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國家政策大力支持

B.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C.原始資本持續積累

D.動力機器不斷推廣

【答案】D

【命題意圖及解題思路】工業革命是西方近現代經濟一個重要考點,也是高考的一個重要考點,本題利用對英國工農業雇傭人口數量變化的解讀,增強學生對工業革命的認知;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政府受自由主義思想影響,奉行更多的是自由放任政策,排除A 項;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是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與圖表時間不符,排除B 項;原始資本的積累是工業革命爆發的原因,排除C 項;根據材料可知,工業雇傭人口在不斷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這一時期蒸汽機動力推廣使用密切相關,D 項正確。

[作者姓名、單位:陳志龍 江西省鷹潭市余江區第一中學]

【原創試題3】

蘇制與外國飛機性能對比(1932)

上表是蘇制與外國飛機性能對比表,表中所示反映了蘇聯( )

A.航空工業落后于西方國家

B.原有經濟結構的改善

C.工業建設取得了較大成就

D.斯大林模式的優越性

【答案】C

【命題意圖及解題思路】本題考查蘇聯航空工業建設成就,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表中可知蘇聯飛機性能已經接近西方發達工業國水平,故選C 項,排除A 項;這時屬于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優先發展重工業,體現不出經濟結構的改善,排除B 項;蘇聯模式1936 年正式確立,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 項。

[作者姓名、單位:何樹君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華僑中學]

【原創試題4】

下圖《祖宗保佑,我們又回家了》是刊載于1902 年2 月上海出版的英文雙月刊THE RATTLE(《格格響聲》或《喋喋不休》)上的一幅漫畫,該漫畫( )

祖宗保佑,我們又回家了

A.體現了光緒和慈禧太后的盛世凱旋

B.揭示了清王朝末期統治的腐朽沒落

C.描繪了清王朝一派盛世的和諧局面

D.揭露了義和團對清王朝的沉重打擊

【答案】B

【命題意圖及解題思路】本題考查八國聯軍侵華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考查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首先要了解此漫畫背景和漫畫描繪的內容。1902 年1 月7 日,八國聯軍蹂躪過的北京城一片凄涼景象,寒風呼嘯,馬路上行人稀少。這一天,慈禧太后在王公大臣的簇擁下走出北京馬家鋪火車站,結束了她一年零五個月的逃亡生涯。漫畫《祖宗保佑,我們又回家了》再現了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回京時,百官跪迎的場面。然后通過漫畫的表面,深刻認識漫畫反映的實質。這幅寫實性的漫畫帶有明顯的嘲諷口吻:矛頭多指向腐朽的清王朝、光緒皇帝以及慈禧太后,其隆重鋪張的場面恍如盛世凱旋,“二圣”似乎早已忘記了當年倉皇出逃的狼狽景象。漫畫反映的是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倉皇出逃后狼狽歸來,雖極盡隆重鋪張的場面看似盛世凱旋,但更反映了清王朝的腐朽沒落,所以A 項錯誤,B 項正確。漫畫表面反映了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回京時百官跪迎的和諧場面,但結合當時背景分析可知,《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社會矛盾尖銳,所以C 項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情景出現的原因,有清王朝自身的腐朽沒落、八國聯軍侵華等,而清政府對“扶清滅洋”的義和團是進行利用和剿殺,所以D 項錯誤。

【創新點分析】此漫畫選自《老漫畫中的中國史》,材料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此題通過漫畫形式展示,這是最近幾年來高考試題的一個獨特形式,符合高考命題的思路和特點。根據漫畫內容的表象,挖掘深層次的內容,達到對漫畫作者意圖的更好理解和對時代特征的把握。

[作者姓名、單位:吳群艷 湖北省恩施市第一中學]

【原創試題5】

淮安的交通樞紐地位十分重要。下表是1901 年淮安部分遺址、遺跡及出土文物。據此可知,推動淮安興盛的主要因素是( )

A.長途販運貿易興起

B.工商業市鎮的繁榮

C.區域政治經濟功能

D.東南互保社會穩定

【答案】C

【命題意圖及解題思路】本題以淮安遺址、遺跡為命題素材,素材來源于胡兵、王元林《從考古資料看淮安在大運河歷史上的地位及作用》,《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年第6 期,具有學術性、嚴謹性的特點,以此創設學習探究情境,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落實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長途販運貿易興起是明清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但從材料看不出其促進淮安發展,故排除A 項?;窗矊儆诠ど虡I市鎮,工商業市鎮的繁榮是對題干的簡單概括,故排除B 項。材料信息與東南互保社會穩定沒關系,故排除D 項。材料中水閘、碼頭建設有利于河道的疏浚和船舶???,會館、驛站、文物見證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各式府衙遺址的存在,表明淮安是區域的政治中心,由此得出強大的區域政治經濟功能是推動淮安發展的主要因素,故C 項正確。

[作者姓名、單位:董海森 河北省廊坊市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中學]

【原創試題6】

1924 年《國民政府建國大綱》規定:“一完全之自治縣,其國民有直接選舉官員之權,有直接罷免官員之權……每縣地方自治政府成立之后,得選國民代表一員,以組織代表會,參預中央政事?!贝藭r國民政府政治建設體現的主要理念是( )

A.共和主義 B.民權主義

C.人民民主 D.基層自治

【答案】A

【命題意圖及解題思路】本題以《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內容規定為命題素材,素材來源于王檜林《中國現代史(1919—1949)》,具有學術性、嚴謹性的特點,以此創設學習探究情境,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落實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民權主義是三民主義的核心,主張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與材料的時間、主旨不符,故排除B 項。人民民主的含義是人民當家作主,新中國成立后的政治建設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材料中1924 年國民政府政治建設不可能實現人民民主,故排除C 項?;鶎幼灾沃赋青l居民、村民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 項。材料中自治縣國民有選舉權、罷免權,國民代表參與中央政事等關鍵信息符合共和主義的特征——政府機構工作人員由選舉產生,民眾參與國家事務,故選擇A 項。

[作者姓名、單位:董海森 河北省廊坊市中國石油天然氣管道局中學]

【原創試題7】

(8 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絲綢之路是一條活的道路,由于政治、宗教、自然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絲綢之路也選取不同的走向。

位于絲綢之路干線上的一些地域,特別是一些西域綠洲王國的命運,與絲路是否通暢息息相關。這些綠洲王國都要極力維護絲綢之路的通暢,并為絲路的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提供方便,以期把絲路牢固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絲綢之路干道周邊強大的勢力,也都希望能夠控制這條既有經濟利益、又有軍事價值的交通路線,不論是匈奴、漢、柔然、突厥、回鶻等等,無不如此。唐朝在底定中原以后,進軍高昌,滅西突厥汗國,設安西、北庭都護府來控扼西域天山南北,并且按照中原制度建立館驛烽堠體系,保障絲綢之路的暢通。

絲綢之路對于人類文明的最大貢獻,是溝通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也促進了東西方雙向的文化交流。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關系好的時候,文化的交流會通過官私渠道,暢通無阻;有的時候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之間因為政治或其他原因斷絕了關系,但文化的因子會通過其他途徑輸入或傳出。

——榮新江《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絲綢之路的認識。

【答案】絲綢之路在漢代張騫通西域之后開辟,是溝通古代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紐帶。(2 分)絲綢之路對沿線和周邊國家或地區的發展至關重要,因此爭奪絲路的控制權對絲路周邊的強大政權來說非常重要,為此不惜進行戰爭。(2分)漢唐中央政權先后通過軍事戰爭取得了絲綢之路的控制權,并設置軍事機構進行管理,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2 分)但由于政治、宗教、民族關系、自然等因素影響,絲綢之路的路線也時有變化,甚至一度受阻,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并未中斷。(2 分)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雙向交流,對世界文化的共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直到今天都具有重要意義。(2 分)(每點2 分,任答4 點得8 分)

【命題意圖及解題思路】本題主要考查對絲綢之路的認識,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考查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作答時,可結合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從絲綢之路的開辟、對周邊和沿線國家的重要性、軍事爭奪和管理、絲綢之路的發展變遷以及其對東西方經濟文化雙向交流的影響等方面進行闡述并評價。

[作者姓名、單位:張立惜 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高陽中學]

【原創試題8】

(8 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注:圖一是制造于公元前5 世紀的繪有身著絲綢婦女形象的古希臘陶壺;圖二是出土于遼寧北票十六國墓葬的原產于東羅馬帝國的鴨形玻璃水注;圖三是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壺。

指出材料中三幅圖片中文物的史料類型并闡釋其史料價值。

【答案】三則史料都屬于實物史料,是研究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第一手史料。(1 分)

闡釋:圖一是公元前5 世紀的古希臘陶壺,從陶壺上身著絲綢的婦女形象可知,在絲綢之路開通之前,中國的絲綢就是中西方重要的貿易商品,中國與歐洲的貿易有著悠久的歷史。該文物是研究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證。(2 分)

圖二的玻璃水注原產于東羅馬帝國,東晉十六國時期傳入中國,反映出即使在中國政治動蕩、分裂割據時期,東西方的貿易往來仍得以延續,反映了古代東西方物質和技術交流的延續性,是研究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物證。(2 分)

圖三是波斯人模仿明朝青花瓷制造的釉下彩青花陶壺,反映了瓷器經海路外銷傳入西亞和北非,當地工匠競相仿制青花瓷的史實。是研究古代東西方技術交流的重要物證。(2 分)

總之,三則史料都屬于第一手史料,對研究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共同見證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發展。(1 分)

【命題意圖及解題思路】本題考查絲綢之路和古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考查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本題為史料實證類非選擇題,主要考查對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認識。作答時,要結合三則史料中文物的產地、出土地、文物所蘊含的信息,從史料的性質、對研究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和絲綢之路的史料價值的角度進行闡釋,最后進行歸納總結。

[作者姓名、單位:張立惜 河北省保定市高陽縣高陽中學]

【原創試題9】

(12 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冷戰時期的國際競爭有著明顯的意識形態內涵,而且往往表現為軍事對抗。兩極格局解體以后,國際競爭中的軍事和政治對抗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明顯下降,國家之間的競爭已經由政治軍事發展為綜合國力的競爭,涉及資源、經濟、政治、科技、教育、軍事、社會發展、國際關系等基本領域。

——摘自任永強《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多極化中的國際競爭》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當今國際競爭問題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闡釋。(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成文,邏輯清晰)

【答案】示例1: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多極化中的國際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的競爭

二戰結束后,世界進入美蘇對抗的冷戰時期,國際競爭主要是軍事和政治性對抗,存在著明顯的意識形態內涵。隨著兩極格局的瓦解,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趨勢在加強,國際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的競爭,涉及方方面面。

首先,經濟主導了新競爭方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國際經濟與國民經濟的界限日益模糊,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越來越強。以往那種以鄰為壑的零和游戲規劃,雖然有時受到某些國家的青睞,但其應用范圍和運作方式已經受到了嚴格的限制。其次,科技優勢正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的步步深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的火車頭和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發達國家,為了爭奪高科技競爭的制高點,搶占科技產品的市場份額,紛紛增加研究與發展費用,競相推出高科技發展計劃。再次,人才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在全球化時代,一國擁有科技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已成為當前國際競爭中國家實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人才優勢已經取代了傳統的資源優勢,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再其次,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促使各國積極努力建設有利于提高其國際競爭力的制度環境。各國政府積極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規范市場行為主體的活動;及時出臺相關政策對重要和支柱產業進行支持與引導;健全各項法律制度,為企業創造了一個有利于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的基礎設施環境和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促進生產要素如商品、資本、勞務等在國內、國際范圍的合理流動。

目前,多極化還只是一種趨勢,還并沒有能成為一種穩定的、基本的格局,世界仍處于“一超多強”的態勢。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使國際競爭性質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進程是一國力圖發展經濟、提升綜合國力的明智選擇。(12 分)

示例2: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多極化中經濟主導新競爭方式

二戰結束后,世界進入美蘇對抗的冷戰時期,國際競爭主要是軍事和政治性對抗,存在著明顯的意識形態內涵。隨著兩極格局的瓦解,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趨勢在加強,國際競爭中經濟主導新競爭方式。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國際經濟與國民經濟的界限日益模糊,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越來越強。以往那種以鄰為壑的零和游戲規劃,雖然有時還受到某些國家的青睞,但其應用范圍和運作方式已經受到了嚴格的限制。用經濟手段參與競爭,既可以減輕競爭本身的風險,有時又可以實現軍事手段所實現了的目標,如經濟封鎖、經濟制裁不僅能夠削弱對手的軍事實力,還能夠降低對手國的人民生活水平,從而使其喪失斗志,達到威懾對手、打擊敵人的目的。

綜上,當今國際格局下,我們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增強自身的綜合國力,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12 分)

【命題意圖及解題思路】本題是一道開放性試題。材料閱讀難度不大,但是發散性強,為學生提供多維度的思考空間。首先,提煉觀點,根據材料“國家之間的競爭已經由政治軍事發展為綜合國力的競爭,涉及資源、經濟、政治、科技、教育、軍事、社會發展、國際關系等基本領域”和材料的出處《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多極化中的國際競爭》,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論題: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多極化中的國際競爭主要是綜合國力的競爭。其次,加以闡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經濟、科技、人才、制度等各個方面展開,也可以從某一方面擬定論題展開論述,如:經濟全球化與世界多極化中經濟主導新競爭方式;科技優勢正成為國際競爭的制高點;人才競爭成為國際競爭的焦點;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促使各國積極努力建設有利于提高其國際競爭力的制度環境等。

[作者姓名、單位:歐艷珍 遼寧省實驗中學營口分校]

【原創試題10】

(14 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潮劇是以廣東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誕生于明宣德六年(1431),是宋元南戲的一支。由于其題材貼近鄉土、貼近民眾,又能放下身段學習外來戲種,潮劇發展迅速,至晚清全盛時戲班數以百計,潮丑行當定型豐富,彩羅衣旦表演成熟,并輔以二弦、椰胡等色樂器形成雅正、圓和、輕婉、諧趣的美學品格與藝術特色,“悲歡離合”的劇情邏輯結構講究結局必須落實到“合”,蘊涵“和合”“和為貴”的文化價值觀?!駠鴷r期潮劇文明戲與古裝戲交相輝映,時政類與現實生活題材作品大量涌現,抗日救亡作品《都城喋血記》成潮劇史的絕唱,唱片的大量制作與流行,亦成為此時潮劇繁榮的標志,但由于社會動蕩,百業凋零,潮劇戲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銳減為六個。

——摘編自沈湘渠《潮劇史話》、林淳鈞和吳國欽合著的《潮劇史》(上編)

材料二潮劇很早便傳播到東南亞國家,最早記載見于英國人約翰·史密斯的《1600—1605 年馬來亞歷險記》;首先在講潮州話的華僑華裔聚居區活動,為當地人民所歡迎,自然落地生根成為國際藝術。20 世紀70 年代,隨著海外潮人的遠徙,潮劇又傳到歐洲、北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國家。改革開放后,這些散布在地球各個角落的潮劇團,紛紛回國尋根……為了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促進潮劇藝術新繁榮,汕頭于1993—2012 年先后舉辦四屆國際潮劇節,并在2012 年的潮劇節上,與會團體聯名簽署倡議書,正式啟動潮劇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報工作……潮劇是潮汕的,又是世界的,她根在中國,花開五洲,是將戲曲種子最早撒向海外、傳播最廣、到處開花的地方劇種。

——摘編自沈湘渠《潮劇史話》、林淳鈞和吳國欽合著的《潮劇史》(下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新中國成立前潮劇發展的特點。(6 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潮劇走向國際化的原因,并談談你對潮劇發展的認識。(8 分)

【答案】(1)特點:歷史悠久;富有地方特色;貼近草根,群眾基礎廣泛;善于兼收并蓄、博采眾長;與時俱進;發展曲折;深受儒家思想影響。(每點2 分,滿3 點得6 分)

(2)原因:潮汕海外移民的推動;潮劇工作者的努力和潮劇本身的魅力;國家對潮劇發展的重視和政策的支持;“雙百”方針的推動;實行改革開放,國家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中國外交環境的改善,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每點2 分,滿2 點得4 分)

認識:潮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什么?),它的發展反映了時代政治經濟的變遷,推動了社會的進步,豐富影響了人類的精神生活;潮劇的國際化更有利于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怎么樣?);與時俱進、兼收并蓄的開放心態是潮劇永葆生機的原因;政府的扶持是潮劇發展的重要保證(如何應對?)。(評分標準:認識應從“潮劇是什么+影響+如何應對”三個層次進行分析,考生至少從兩個層次進行作答,以上任意1 點2 分,不超過4 分)

【命題意圖及解題思路】本題通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潮劇的發展特點、走向國際化的原因及對其發展的認識考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論證和探討問題的能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1)首先審設問,“概括新中國成立前潮劇發展的特點”;接著立足材料提取材料信息進行歸納概括(起碼要概括出3 點),不足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補充:從材料“潮劇是以廣東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誕生于明宣德六年(1431)”可知潮劇“歷史悠久;富有地方特色”的特點;從材料“題材貼近鄉土、貼近民眾,又能放下身段學習外來戲種,潮劇發展迅速,至晚清全盛時戲班數以百計,潮丑行當定型豐富,彩羅衣旦表演成熟,并輔以二弦、椰胡等色樂器形成雅正、圓和、輕婉、諧趣的美學品格與藝術特色”可得出“貼近草根,群眾基礎廣泛;善于兼收并蓄、博采眾長”的特點;根據材料“‘悲歡離合’的劇情邏輯結構講究結局必須落實到‘合’,蘊涵‘和合’‘和為貴’的文化價值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歸納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特點;從材料整體“至晚清……民國時期……抗日……潮劇戲班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銳減為六個”可得“與時俱進;發展曲折”等特點。(2)首先審設問,“分析潮劇走向國際化的原因”無時段限制,說明應從整個潮劇發展史進行歸納;談認識,需要結合所學背景知識進行分析,認識應從“潮劇是什么+影響+如何應對”三個層次進行分析。接著立足材料,結合所學,提取信息并組織答案。原因從材料“潮劇很早便傳播到東南亞國家,最早記載見于英國人約翰·史密斯的《1600—1605 年馬來亞歷險記》……為當地人民所歡迎,自然落地生根成為國際藝術……隨著海外潮人的遠徙,潮劇又傳到歐洲、北美和大洋洲的一些國家”可歸納出潮汕海外移民的推動;潮劇本身的魅力;從材料“改革開放后……舉辦四屆國際潮劇節……與會團體聯名簽署倡議書……啟動潮劇……申報工作”并結合所學時代背景考點知識,可歸納出以下原因:潮劇工作者的努力;國家對潮劇發展的重視和政策的支持;“雙百”方針的推動;實行改革開放,國家綜合國力提升,人民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中國外交環境的改善,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認識按“潮劇是什么+影響+如何應對”這一思路,結合材料和所學進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創新點分析】本題以地方劇種“潮劇”為小切口,考查中國傳統(戲曲)文化大歷史,立足增強文化自信,涵養家國情懷,切合高考“立德樹人”的要求。

[作者姓名、單位:勞桂容、林友梅 廣東省鶴山市第一中學]

【原創試題11】

(8 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安全政策目標和保障路徑的演進歷程

——摘編自仇煥廣、雷馨圓等《新時期中國糧食安全的理論辨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糧食安全政策目標及保障路徑的演進趨勢,并簡述糧食安全的政策啟示。

【答案】趨勢:在政策目標上,從注重數量安全,到兼顧數量安全和營養安全,再到數量安全、營養安全、生態安全、能力安全并重,形成了更加多元、綜合的保障糧食安全的目標體系。在保障路徑上,逐漸從立足國內的自主生產,到利用國際市場調節內需,再到加快農業走出去的步伐,構成了更加綜合、有效、可持續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每點2 分,共4 分)

啟示:糧食安全是促進經濟發展、保障社會穩定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優化糧食安全觀念,強化長期能力安全;保障糧食生產的能力安全;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統籌利用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深化合作安全;構建糧食安全應急保障機制,防范國際市場風險。(每點2 分,共4 分,答出關鍵詞“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給2 分)

【命題意圖及解題思路】本題考查我國糧食安全目標和保障路徑的演進趨勢。本題以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安全目標和保障路徑的演進趨勢為命題新素材,新材料來源于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管、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主辦的中國有關三農問題的高水準學術期刊《中國農村經濟》2022 年第7 期《新時期中國糧食安全的理論辨析》,它具有權威性、嚴謹性的特點,以此創設學習新情境和社會問題探究新情境,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落實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等學科核心素養?!摆厔荨?,結合所學知識從新中國成立以來糧食安全政策目標和保障路徑的演進歷程的變化的內容、特點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皢⑹尽?,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新時期國內外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糧食安全已被賦予多元的目標和內涵;保障糧食安全,首先要保障耕地的數量和質量安全;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和生產技術變革,促進農業技術的進步和推廣,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效益;在新發展格局下,保障糧食安全應樹立“立足國內、全球供應”的觀念,提高綜合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加強常態糧食安全保障機制與應急保障機制的有效結合,制定應急預案,以提高兩個糧食安全保障機制之間快速轉換的能力等角度進行分析即可。

[作者姓名、單位:楊 波 四川省沐川中學校]

猜你喜歡
社會穩定國家安全經濟發展
國家安全視角下的戰略物資儲備立法完善
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關系研究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發展戰略探究
經濟“新常態”下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運輸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國對外貿易促進經濟發展的研究
基于社會穩定視角的網絡輿情預警機制構建的思考
華人卷入兩起涉美“國家安全”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