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翻譯人才培養的守正與創新
——基于南京大學法語翻譯人才培養的思考

2023-08-31 16:31南京大學劉云虹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23年3期
關鍵詞:南京大學法語語言

南京大學 劉云虹

提 要: 新時代,翻譯教育迎來新的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如何立足時代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對翻譯人才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升翻譯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高水平翻譯人才,是翻譯教育在服務國家戰略過程中必須著力思考的課題。南京大學在法語翻譯人才培養中,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以自身傳統和優勢為根本,以改革創新促發展,在“不變”中求“變”,探索出一條翻譯人才培養的特色發展之路?;谀暇┐髮W法語翻譯人才培養展開相關思考,將有助于推動我國翻譯教育事業的發展。

一、引言

自古以來,翻譯在推動社會發展、文化交流、知識生產與傳播,在構建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等方面一直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代,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進程中,翻譯的重要價值進一步凸顯,承擔著講好中國故事、更好溝通世界的歷史使命。中國故事講得好不好,中國聲音傳得遠不遠,翻譯工作是基礎,翻譯人才是核心(陳雪亮,2022: 4)。翻譯教育迎來新的機遇,也面臨新的挑戰。如何立足時代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對翻譯人才培養提出的更高要求,提升翻譯人才培養質量,培養出高水平翻譯人才,是翻譯教育在服務國家戰略過程中必須著力思考的課題。

我國最早的筆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翻譯教育同樣歷史悠久。1862年京師同文館正式開辦,開啟了近代中國外語教育的先河,京師同文館最初的目標正在于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推進這一項既有歷史淵源又充滿現代活力的人才培養事業,堅持守正創新是其必然路徑。2019年6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這對翻譯教育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翻譯人才培養也要將守正與創新充分結合,一方面固守翻譯之根本,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并實踐新理念、新路徑和新辦法,提升翻譯人才培養的實效。南京大學歷來重視翻譯人才培養,不僅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以法語翻譯人才培養成果為例,近五年,法語專業學生翻譯出版譯著39部;在翻譯類學科競賽中也有不俗表現: 首屆“理解當代中國”多語種國際翻譯大賽中,1人次獲法語組(漢譯法)唯一的一等獎;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中,1人次獲法譯漢一等獎、1人次獲漢譯法一等獎、22人次分獲法譯漢二等獎、三等獎和優秀獎;第八屆“LSCAT”杯江蘇省筆譯大賽中,3人次獲法譯漢一等獎、1人次獲漢譯法一等獎、2人次獲“江蘇省筆譯之星”稱號。此外,每屆均有多位學生憑借優秀的翻譯水平和出眾的跨文化能力進入外交部、新華社、重要出版機構、知名企業等單位?;谀暇┐髮W法語翻譯人才培養展開思考,探討在翻譯人才培養中如何堅持守正與創新的融合統一,將有助于推動我國翻譯教育事業的發展。

二、守正: 繼承發揚翻譯傳統與堅持翻譯價值引領

守正創新,指守正與創新二者辯證統一,在堅持守正的基礎上著力創新。所謂守正,強調恪守正道,遵循事物發展規律。具體到翻譯人才培養,守正意味著在翻譯實踐和翻譯價值兩個層面立足根本、守住根本。

1. 繼承發揚翻譯傳統,重翻譯“實”力提升

翻譯是一項實踐性活動,翻譯人才培養必須依賴于深厚的翻譯實踐基礎,“紙上談兵”式的翻譯教學難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翻譯實踐是南京大學法語語言文學專業的傳統特色,歷史上何如、陳宗寶等教授在翻譯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至今仍為國內法語界所贊譽。何如教授學識淵博,精通法文,在法蘭西語言、古典文學與翻譯方面有很深的造詣,他長期致力于翻譯事業,翻譯出版了《文心雕龍》《木蘭辭》《杜甫詩選》《屈原賦選》《女神》等經典著作的法文版,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翻譯的《毛澤東詩詞》(39首)法文版幾度再版,在國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外他還參加了《毛澤東選集》1—5卷的翻譯,并負責審定第4卷及其他各卷的多篇文稿。許鈞教授繼承并發揚這一傳統,數十年投身于翻譯實踐,是一位譯著等身的優秀翻譯家,翻譯出版法國文學與社科名著30余部,代表性譯著有巴爾扎克的《邦斯舅舅》、雨果的《海上勞工》、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卷四)、波伏娃的《名士風流》、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勒克萊齊奧的《訴訟筆錄》、布爾迪厄的《關于電視》、貢巴尼翁的《現代性的五個悖論》等。深受前輩翻譯家的影響,法語系一代又一代的教師始終秉持翻譯實踐這一優良傳統,在法國文學經典與哲學社科名著的翻譯園地里不斷耕耘,每年翻譯出版文學和學術譯著15部左右,涉及勒克萊齊奧、杜拉斯、西蒙、基尼亞爾、德勒茲、巴塔耶、布朗肖、巴迪歐、波德里亞、索萊爾斯、克里斯蒂娃等多位知名作家、思想家。除了圖書翻譯,法語系教師還參加了大量以翻譯服務社會的工作,如許鈞教授帶領法語系翻譯團隊完成了2014年南京青奧會申辦報告法文版的翻譯工作,張新木教授參加了2022年北京冬奧會申辦報告法文版的審定工作。通過大量的翻譯實踐,教師加深了對翻譯活動的理解,對翻譯本質、翻譯過程、翻譯影響因素、翻譯倫理、翻譯價值與目標等根本性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更深刻的認識。

繼承發揚翻譯實踐傳統,不僅在法語專業建設上進一步凸顯出鮮明的南大特色,也為法語翻譯人才培養提供了必要條件。立足翻譯實踐、發揮自身優勢,南京大學法語專業在翻譯人才培養上持續用力,依托碩士研究生課程“翻譯理論與實踐”,設計并實施了“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工作坊主要采取師生共同研討的形式,分析與評價學生已經完成并初步定稿的翻譯稿,體裁上不予限定,文學作品、學術性著作和應用類文本皆可。該教學模式注重一個“實”字,“在翻譯教學中以學生的實戰性翻譯任務為討論對象,采取分析、研討的互動形式,注重翻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注重翻譯過程的剖析,切實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施雪瑩、劉云虹,2021: 53)。首先,翻譯教學以翻譯實踐為基礎。翻譯工作坊立足實踐教學,以學生翻譯的具體文本為分析對象,引導學生梳理翻譯實踐中遇到的困難、發現翻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一定的翻譯理論深入探究導致困難和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而尋求可行的翻譯方法。這一模式彰顯出翻譯工作坊在教學形式上的突出特點,即翻譯教學以師生共同面對的翻譯文本為中心,所有分析都圍繞文本中的實際問題展開,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路徑切實提升學生的翻譯水平?!翱梢哉f,每一次工作坊都是不可復制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不可預料的,正是課程的高度靈活性和豐富變化,要求學生必須全神貫注地投入其中,調動一切相關知識儲備和翻譯經驗以解決問題;與此同時,以翻譯文本為中心、師生共同探尋翻譯可能性的課堂也創造出一種平等、開放的研討氛圍?!?同上: 54)

其次,翻譯教學以翻譯“實戰作品”為材料。翻譯工作坊教學過程具有極強的實戰性,分析材料和翻譯評價的實戰性質使得教學不再是一般的“翻譯模擬”。從教學內容來看,用于翻譯分析的材料不僅是學生翻譯的文本,而且都是“實戰作品”,也就是說每一個譯文片段都來自某個正在進行或已經完成的真實翻譯任務。這些翻譯任務都有其產生的背景并指向既定的目標,或是出版社委托的文學和非文學類翻譯,或是待發表的高校教師研究論文和學術會議發言稿,又或是翻譯公司委托的應用類翻譯等等,種類各異,要求也相應地有所不同。分析材料的實戰性直接決定了翻譯評價的實戰性,任何的翻譯分析和評判都必須有理有據,既取決于一定的翻譯標準,也服務于翻譯目標的達成,還要綜合考量影響翻譯行為及其結果的主客觀多重要素。

最后,翻譯教學注重對翻譯實踐過程的剖析。原文和譯文的對比分析是翻譯工作坊的主要內容,但在討論中,教師著力引導學生以理性的目光去看待翻譯,也就是說,參與者不是進行簡單的文本比較并機械地尋找譯文和原文的差別,也不局限于對靜態翻譯結果的正誤式或挑錯式評判,而是有意識地關注翻譯活動的過程、考察譯文如何在文本內外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下產生。這就要求學生不僅看到譯者“怎么譯”以及“翻譯效果如何”,還要立足文本生成過程弄清楚“為什么這么譯”。唯有如此,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對翻譯過程、翻譯場域內各種關系的交織有更深入的理解與把握,進而拓展翻譯的可能性。對于翻譯過程,一般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翻譯過程,指翻譯中的語言轉換和譯本生產過程;廣義的翻譯過程,不僅指語言轉換和譯本生產這個核心過程,也包括擬譯文本選擇、譯本的傳播與接受以及文本生命的豐富與拓展等過程?;谶@樣的認識,翻譯工作坊注重引導學生關注廣義的翻譯過程,尤其是培養學生“擇當譯之本”的意識和能力。僅以文學翻譯為例,翻譯工作坊曾布置任務,要求每位同學推薦一本值得翻譯的書,結果入選的基本都是名家名作和法國歷年文學獎的獲獎作品。這樣的選擇無可厚非,但并不全面,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思考,如“作為準譯者,學生是否應對法語文學有基本的判斷?是否對中法文學交流的歷史和現狀有基本的了解?能否在此基礎上對譯介當代法國文學做出合理的選擇?”(同上: 55)。

2. 恪守翻譯原則,堅持翻譯價值引領

翻譯人才培養,是在翻譯領域中,立足實踐、結合理論來培養人才。因此,守翻譯人才培養之“正”,就意味著必須遵循翻譯活動自身的基本規律、把握正確的翻譯原則。

翻譯有著十分復雜的內涵,但就其形式層面而言首先是一種語言轉換行為,轉換就必然涉及方法。因此,翻譯方法不僅是譯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更在實踐層面具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性。翻譯教學和人才培養的根本目標在于提升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對翻譯策略與方法的探討與傳授無疑是其核心內容。談及翻譯策略,大致可分為異化和歸化兩種;說到翻譯方法,往往會想到直譯和意譯。對翻譯策略和方法的選擇似乎比較簡單,實際上,無論翻譯策略還是翻譯方法,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與翻譯觀念尤其是翻譯價值觀緊密相連。這是因為,翻譯涉及兩種語言文化,策略和方法不是簡單的技術層面問題,而是更深層次地反映出譯者對不同語言文化的立場、對文化交流活動的根本認識。所以,翻譯策略與方法的運用從根本上直接介入并參與翻譯場域內各種關系的建構,包括文本關系、文化關系、自我與他者關系等。遵循這樣的特征和規律,翻譯教學應有明確的指向性,在講授如何進行語言層面的轉換之前,首先要引導學生對翻譯的本質屬性,對翻譯的語言價值、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創造價值和歷史價值,對翻譯的溝通功能、建構功能和語言服務功能等建立起科學的認識,進而以此為基礎樹立正確的翻譯價值觀、恪守正確的翻譯原則。在正確的翻譯價值觀和翻譯原則的指導下,翻譯策略與方法的選擇才可能是合理的;反之則難免導致翻譯行為的盲目性,翻譯結果也就難以令人滿意。所以,“一個合格的翻譯工作者,除了擁有過硬的翻譯實操能力外,更應該具備正確的翻譯觀、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許多,2019: 77)。

基于這樣的認識,南京大學法語專業在翻譯人才培養中注重引導學生對翻譯本質、翻譯原則、翻譯倫理等涉及翻譯的根本性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從如何更好地維護翻譯本質、實現翻譯目標、彰顯翻譯價值等方面更為理性地探究翻譯策略與方法的選擇。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課堂教學是人才培養的中心環節。在翻譯類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法語系教師通過有針對性地組織話題討論、個案分析等形式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的翻譯觀和翻譯價值觀,并在翻譯價值引領下確立正確的翻譯原則。例如,“翻譯通論”課上,教師組織學生就如何把握翻譯的本質特征這個核心問題展開文獻研讀與分析探討,要求學生一方面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對不同時代、不同學者對“翻譯是什么”的認識進行梳理并把握其中的共識性觀點,另一方面關注當下譯學界圍繞重新定位和定義翻譯所展開的思考。這一過程中,學生認識到翻譯始終與時代同行,始終處于拓展和變化中,其復雜性和豐富性要求我們不斷探索與反思,以加深對翻譯本質的理解。又如,“中西翻譯簡史”課上,教師借助公元前3世紀起羅馬人對希臘文化譯介的個案,引導學生思考“羅馬人為何大規模翻譯希臘典籍”、“羅馬人在翻譯過程中所采取的策略為何發生了從緊隨原文到隨意刪改的變化”等問題。通過這一個案的研討,學生體會到文化立場對翻譯策略的選擇及最終譯介結果所產生的直接影響,也看到在文化征服的訴求下,翻譯經由曲解和變形而最終淪為某種改寫,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恪守翻譯倫理的重要意義。再如,“翻譯評論”課上,教師以《紅與黑》漢譯討論這一具有深遠影響的批評事件為案例,組織學生研讀文獻、梳理事件始末,著重考察《紅與黑》不同譯本對原作語言特色與風格的處理方式同譯者所秉持的翻譯觀念、翻譯原則之間的關系,并進一步深入思考事件所揭示出的翻譯方法背后的語言文化立場與倫理內涵。通過結合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學習研討,翻譯系列課程的教學形成合力,共同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翻譯觀和文化觀,真正從中外文化雙向交流的高度,以推動中外文化在對話中共同發展為目標,來思考和彰顯翻譯的價值。

新的歷史時期,中西、古今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民族復興的振興語境中,新世紀的中西關系出現了以‘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訴求中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輸出為特征的新態勢”(許鈞,2015: 扉頁)。新時代無疑賦予翻譯工作新的使命和擔當:“要實現從‘譯古’到‘譯古’與‘譯今’并重且更多‘譯今’的轉變,從‘譯出中華民族共同體’到‘譯出中華民族共同體’與‘譯出人類命運共同體’并重且更多‘譯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轉變,從‘翻譯世界’到‘翻譯世界’與‘翻譯中國’并重且更多‘翻譯中國’的轉變。實現‘三個轉變’,才能幫助世界更好了解當代中國,推動中國更好與世界交流合作?!?陳雪亮,2022: 4)聚焦翻譯工作的新使命,圍繞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任務,翻譯教育當前的一個重要目標在于培養出能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能有效溝通世界的高水平翻譯人才。立足這一目標,南京大學法語專業把握新時代翻譯人才培養的契機,結合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之《漢法翻譯教程》的編寫和使用,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融為一體,在教學中進一步明確以中國時政文獻為代表的中國特色話語翻譯與傳播應遵循“以我為主,融通中外”的基本原則?!耙晕覟橹鳌睆娬{翻譯中首先要做到準確全面地傳達原文的思想內涵,體現原文的語言特色與風格;“融通中外”強調翻譯不僅要講求忠實,也要注重譯文的可讀性與可接受性。兩方面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一味強調忠實于原文或一味強調譯文易于目的語讀者接受,都是不可取的。在該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教師組織學生就相關譯文的表達效果進行分析和討論,引導學生探究如何通過翻譯方法的合理選擇與靈活運用,在忠實性與可接受性之間構建一種平衡,從而實現最佳的話語傳播效果。

三、創新: 拓展翻譯能力內涵與強化人才培養支撐

深化教育改革創新是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動力。新時代語境下,翻譯教育要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宗旨,堅持守正的同時,在理念、思路、方法和手段上勇于探索、推陳出新,不斷提升翻譯人才培養的成效。

1. 拓展翻譯能力內涵,聚焦翻譯多元能力培養

高水平翻譯人才培養,重在有效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使學生能夠在國際交流中擔負起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以能力為導向,可以說是翻譯人才培養的基本理念。翻譯研究與教育界探索高水平翻譯人才的培養路徑,所聚焦的核心問題之一正是翻譯能力的培養問題。

翻譯能力培養涉及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在理論層面,我國學者就翻譯能力進行了深入探討,或借鑒西方翻譯能力研究模式,尤其是西班牙PACTE小組的翻譯能力“六成分說”,或開拓翻譯能力研究的跨學科途徑,將動態系統理論、認知心理學、翻譯社會學等相關學科的研究模式與方法用于翻譯能力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學界普遍認為,翻譯能力這一概念的內涵相當復雜,翻譯人才培養中應充分重視對翻譯能力的界定?;谶@樣的認識,學者們持續關注并力求從不同視角深入探討翻譯能力的多元構成,形成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反觀翻譯能力培養的實踐層面,不難發現,翻譯教學,包括課程教材、課堂教學內容及對學生的翻譯評價等方方面面,并沒有及時跟上翻譯教育觀念的轉變,對學生翻譯能力的培養一定程度上仍停留在語言轉換層面。就教材而言,大多數翻譯教程中除對翻譯活動的簡要概述外,主體內容大多集中于探討雙語轉換的策略、方法與技巧,如詞語與詞義、詞語與語境、句子結構轉換、段落翻譯、修辭翻譯、篇章翻譯、文體與翻譯等。而對學生翻譯能力的評價,主要也是依據學生譯文與原文的靜態對比結果來進行的。這實際上反映出翻譯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 對翻譯能力的認識較為狹隘,往往將其局限于單一的雙語轉換范疇內。進一步來看,這一局限性認識容易造成翻譯教學中過于強調學生對技能類知識的掌握,以致學生在翻譯實踐中缺乏對翻譯動態過程與翻譯重大使命的深刻理解。

鑒于此,南京大學法語專業在翻譯人才培養中針對實際問題,在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并拓展翻譯能力內涵,構建了以語言能力為基礎、文本生成能力為核心、跨文化能力為導向的“三層次”能力培養體系,聚焦學生翻譯多元能力的提升。第一層次,即基礎層次,著力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翻譯就其根本而言是一種語言活動,因此語言能力與翻譯能力的關系非常密切,是翻譯能力構成的基本要素。外語學習歷來需要培養聽、說、讀、寫、譯五大能力,如許鈞所指出的,這些能力中“譯是殿后的,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最困難的,是聽、說、讀、寫基本功積累之上的一種綜合能力的延伸”(杜磊、許鈞,2021: 2)。這就意味著,翻譯對語言功底和綜合語言能力有著很高的要求。我們知道,外語學得好的人不一定能把翻譯做好,但反過來卻可以斷言,外語學不好的人一定做不好翻譯。翻譯實踐一再表明,語言水平的高低是決定翻譯質量的關鍵。試想,如果連基本的遣詞造句能力都不具備,翻譯水平的提高也就無從談起。當然,語言能力不單指運用外語的能力,還包括運用母語的能力,無論外譯中還是中譯外,翻譯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的母語水平,這一點也是無數翻譯實踐所證明的。

第二層次,即核心層次,著力提升學生的文本生成能力。生成,包含生與成兩個階段。因此,這一層次可分為擬譯文本選擇能力、譯本生產能力和翻譯傳播能力三個方面。普遍來看,翻譯教學對譯本生產能力關注較多,而對另外兩個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針對這一狀況,南京大學在法語翻譯人才培養中特別注重對學生的擬譯文本選擇和翻譯傳播能力的提升。首先,如上文所述,廣義上,翻譯過程從擬譯文本的選擇開始,選擇什么樣的原作來翻譯實際上從源頭就決定著翻譯價值能否得以實現。翻譯實踐中,“無論外國文學在中國的翻譯,還是中國文學在國外的譯介,不少翻譯家的名字往往與作家的名字緊緊連在一起。比如葉君健與安徒生,傅雷與羅曼·羅蘭,朱生豪與莎士比亞,又如葛浩文與莫言,何碧玉與余華等等。如果我們把目光放遠一些,想一想中國歷史上的翻譯活動,談到佛經翻譯,我們會想到鳩摩羅什與玄奘,談到西學東漸,會想到嚴復,談到西方文學在中國最初的譯介,會想到林紓,而一談到五四運動前后的翻譯,我們就會想到魯迅”(劉云虹、許鈞,2020: 77)。這些翻譯家之所以“就像一個個重要的精神坐標”(同上),推動甚至引領著中國文明發展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書寫,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的翻譯選擇所表征的不僅是個人趣味,更是時代語境下的文化需求和價值取向。擬譯文本選擇如此重要,翻譯人才培養中必須予以足夠的重視。其次,如許鈞所指出的,“翻譯過程的形態決定了翻譯教學的形態”(杜磊、許鈞,2021: 3),從翻譯生成過程來看,譯本的誕生并不是翻譯過程的完結,“因為翻譯作品成形之后還有一個物質的流通與思想精神的接受問題”(同上: 5),所以培養高水平翻譯人才,還必須引導學生有意識地介入并推動翻譯傳播。新媒體時代,哪怕是譯者個人的一次網絡推介都有可能產生難以估量的傳播力,形成聚沙成塔的傳播效果。

第三層次,即導向層次,著力培養學生的跨文化能力?!皩τ谕庹Z教育而言,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國際視野、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至關重要?!?戴煒棟,2021: 6)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翻譯所涉及的不僅是語言的轉換,也是文化的融通。因此,翻譯教育尤其需要引導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能力??缥幕芰仁亲龊梅g實踐的本質要求,更是新時代背景下講好中國故事的重要條件。南京大學在外語人才培養中非常注重高素質外語人才跨文化能力培養的創新與實踐,并以此為成果獲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該成果對“跨文化能力”概念進行了明確界定: 外語專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包括在認知層面的跨文化知識、功能層面的語言融通、行為層面的創造性與主動性,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責任感和思辨意識。在此基礎上,南京大學法語專業以跨文化能力培養為導向,圍繞跨文化知識、中外語言與文化融通、創造能力、思辨意識等方面更新教學內容、重構課程體系、豐富教學手段,力求通過跨文化能力的有效提升增強翻譯人才溝通中國與世界的能力。

2. 推進多元融合,強化人才培養支撐

新時代教育的根本目標在于培養“時代新人”,這對翻譯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應該說,重語言轉換技能傳授的傳統翻譯教學難以回應這樣的目標和要求,翻譯人才培養創新勢在必行。任何創新都不應是一種無本之木式或異想天開式的盲目求新,創新要有堅實的基礎和有力的支撐。翻譯人才培養的創新也同樣如此,需要立足于能夠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支撐體系。秉持人才培養新理念,南京大學法語專業不斷探索與實踐,推進翻譯研究與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教學實踐與改革探索等方面的多元融合,為翻譯人才培養提供全面支撐。

(1) 翻譯研究與教學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重中之重在于更新培養理念,而就翻譯人才培養來說,培養理念的更新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翻譯認識的深化,尤其是對翻譯本質特征的深刻把握。翻譯活動涉及兩種語言,語言轉換性構成其本質特征之一。但翻譯的本質特征并不局限于語言轉換,從不同的角度看待翻譯,就會對翻譯本質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理解。通過在理論層面的不斷探索,南京大學法語專業翻譯研究團隊認為應綜合考察翻譯活動的整個過程及其間涉及的文本內外諸多要素,將翻譯作為一種文本生命的存在方式來看,并由此創新性地提出翻譯最核心、最重要的本質特征在于其生成性。翻譯的生成性關乎譯本生命從誕生、延續到發展的整個歷程,包括原作新生命的誕生、文本意義的理解與生成、譯本生命的傳承與翻譯自身的成長。法語系教師將這一研究成果融入翻譯教學中,結合對翻譯整個生成過程的認識與考察,拓展了翻譯能力的概念內涵,探索并實踐了上文詳述的“三層次”翻譯能力培養模式,充分發揮翻譯研究對翻譯人才培養的支撐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2) 翻譯理論與實踐融合。翻譯具有顯著的實踐性,這并不意味著翻譯實踐無需理論指導,相反,只有立足一定的翻譯理論思考,翻譯行為才可能是理性而非盲目的。翻譯觀念的樹立、翻譯價值的把握、翻譯策略與方法的選擇等等,都離不開翻譯理論的指導,離不開翻譯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南京大學法語專業在翻譯教學中十分注重翻譯理論與實踐的互動,這一點在“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中便有突出體現。工作坊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翻譯理論的融入,至少從翻譯生成過程、譯者主體性和建設性的翻譯批評三個方面引導學生全面認識翻譯、科學評價翻譯,并深入關注譯者在翻譯活動中的能動作用,從而在提升翻譯能力的同時增強翻譯責任感和使命感。在本科階段的翻譯教學中,法語系教師同樣注重在實踐中指導學生對語言特征、文本風格、翻譯障礙等進行理論分析,一方面通過理論指引與實踐考察的結合尋找恰當的翻譯方法,另一方面啟發學生思考翻譯的影響因素、意識到翻譯無定本,從尋求標準譯文轉向對翻譯可能性的探討。

(3) 課程建設與教材建設融合。課程體系建設是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抓手。在著力于翻譯人才培養創新過程中,南京大學法語專業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完善翻譯課程體系。在本科階段,建設“翻譯理論與實踐”系列課程,法譯漢與漢譯法并重、筆譯與口譯兼顧,循序漸進地培養高水平翻譯人才;在研究生階段,建設包括理論類與實踐類、文學翻譯與非文學翻譯、翻譯評論、翻譯項目管理、翻譯技術應用等多個方向的系列課程,并結合南京大學研究生“三個一百”優質課程項目建設,重點打造品牌基礎、一流核心和優質前沿三類課程。教材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劇本”,也是教師授課、學生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南京大學法語專業重視對翻譯人才培養的支撐,重要舉措之一便是結合課程建設編寫優質教材,并力求實現兩者的有效融合,使教材不僅服務于課程,也能發揮一定的導向作用。近三年,南京大學法語翻譯團隊參與建設了全國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系列教材之《翻譯概論》(修訂版),該教材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優秀教材(高等教育類)一等獎;主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理解當代中國”系列教材中的《漢法翻譯教程》和《法語演講教程》;此外,編寫出版外國文學經典漢譯評析系列中的《法國文學經典漢譯評析》,并即將推出新時代高級法語系列之《法漢筆譯教程》和《漢法筆譯教程》。從上述已出版教材的編寫和使用來看,教材內容體現出人才培養的新理念和新思路,為本科和研究生階段多門課程的教學發揮了積極有效的支撐作用。

(4) 教學實踐與改革探索融合。面向深化教育改革的時代需求,依托各類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在教學實踐中推進改革探索,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南京大學法語專業有機融合教學實踐與改革探索,針對我國高校法語專業在法語拔尖翻譯人才培養上存在的不足,尤其以翻譯教學實踐中凸顯的實際問題為導向,積極實施教育研究和改革項目,以改革探索助力翻譯人才培養。近三年,為解決高水平法語翻譯人才培養的“三個偏重”的問題,即偏重實踐訓練、對翻譯相關理論關注不足,偏重語言轉化技巧、對翻譯多元能力關注不足,偏重教師的示范與引導、對學生主體地位關注不足,集中力量建設了全國翻譯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研究項目“新時代高水平法語筆譯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和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法語拔尖翻譯人才培養創新與實踐”。通過項目設計與實施,不斷樹立人才培養的發展觀念、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拓展人才培養路徑,有效增強了教師的創新意識和積極性,從人才培養理念更新與模式創新、課程與教材建設、團隊建設、國際交流合作等多個方面為拔尖翻譯人才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四、結語

“在中國發展進步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翻譯始終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先導作用”(陳雪亮,2022: 3)。推進翻譯人才培養是新時代外語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重要內容。南京大學在法語翻譯人才培養中,敢于擔當,勇于迎接新挑戰,以自身傳統和優勢為基礎,固守根本的同時以改革創新促發展,在“不變”中求“變”,不斷探索翻譯人才培養的特色發展之路,為推動我國法語高水平翻譯人才培養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新時代翻譯教育任重道遠,必須立足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堅持守正創新,力求培養出更多既有中國情懷,又有世界眼光,能肩負起民族復興重任的高水平翻譯人才。

猜你喜歡
南京大學法語語言
我校黨委書記柴林一行赴南京大學交流學習
《南京大學學報數學半年刊》征稿簡則
語言是刀
自殺呈現中的自殺預防——法語動畫電影《自殺專賣店》的多模態話語分析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累積動態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小型法語口語語料庫的創建與應用研究
論法語的體系統
我有我語言
Comprendre et s'entendre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