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外語學科下國別與區域研究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

2023-08-31 16:31集美大學楊慶龍
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 2023年3期
關鍵詞:國別院系跨學科

集美大學 楊慶龍

提 要: 2017年國別與區域研究被調整為外語學科五大學科方向之一。外語學科內涵的調整變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必然會對外語學科既有的體制機制以及人們對外語學科的傳統認知帶來沖擊。當前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的發展仍面臨著不少問題與挑戰,須采取相應的改革措施來加以解決。本文主要探討外語學科下國別與區域研究在研究路徑與研究邊界、課程體系建設、師資隊伍建設以及科研成果評價機制方面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并對如何推進外語學科下國別與區域研究提出了一些思考與建議。

1. 引言

2017年,國務院學位辦發布的《學位授權審核申請基本條件》(試行)對外國語言文學學科方向進行了調整,規定外國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翻譯學及國別與區域研究為外語學科五大學科方向。2018年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規定,“外語類專業是我國高等學校人文與社會科學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科基礎包括外國語言學、外國文學、翻譯學、國別與區域研究、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具有跨學科特點?!?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第90頁。近年來,在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很多國別與區域研究機構紛紛在中國高校揭牌成立。(2)據統計,“截至2019年12月,在全國范圍內,各大學正式建立的區域國別研究中心有42個,非正式的備案研究中心有395個,數量總計437個”。參見任曉、孫志強,2020,區域國別研究的發展歷程、趨勢和方向——任曉教授訪談,《國際政治研究》第1期: 134-160。目前,中國已經初步建立起了國別與區域研究體系,該體系主要由以下四類機構構成: 第一類是獨立研究機構,如北京大學的國別區域研究院等;第二類掛靠在社科類學科系,如南開大學美國研究中心等;第三類掛靠在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系,如西南交通大學的美國研究中心等;第四類是設有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的外國語言文學學科系。當前大部分高校特別是知名高校的外語學科系都已設立了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成為我國國別與區域研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隨著外語學科新理念的普及,國別與區域研究在高校外語學科系的推進取得了一定的進展。這在其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師資建設等方面都有所體現。不少高校的外語學科系還成立了國別與區域研究中心或研究所。然而,外語學科內涵的調整變化是一個系統工程,必然會給外語學科既有的體制機制以及人們對外語學科的傳統認知帶來沖擊。它需要打破既有的學科壁壘和專業方向藩籬,需要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體制機制的改革以及師生們的接受都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當前外語學科下的國別與區域研究依然面臨不少問題與挑戰。

2. 研究路徑與研究邊界存有爭議

外語學科下的區域國別研究該如何展開、即采用什么樣的研究路徑與方法?這是外語學科下區域國別研究首先要回答的問題,也是近年來學界存有爭議的議題。不少人認為國別與區域研究一定得與外語學科的現有方向相結合,得和語言相關,體現出外語特色,否則就不是外語學科下的區域國別研究,以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的國別與區域研究不是外語學科的研究范疇,傳統的外國文學、語言學和翻譯學才是外語學科的“正統”研究。此外,與研究路徑緊密關聯的一個問題是國別與區域研究的知識邊界,即如何判斷某項研究是國別與區域研究還是學科知識研究?這也是當前學界看法不一的問題。在當前的學術環境中,這涉及到如何對國別與區域研究成果進行評價的問題。盡管精確厘定某類研究的知識邊界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承認,國別與區域研究得有一個大致的研究邊界/范圍,否則什么類別的研究都能往這個“筐子”里裝,也就失去了學科的嚴肅性與評價的可操作性。在當前中國學界,以學科知識為主的知識生產與知識組織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學科本位主義思維依然根深蒂固,這就不可避免地對跨學科研究帶來各種觀念與體制機制阻力。這也是學界對外語學科下國別與區域研究的研究路徑與研究邊界存有爭議的主要原因。

1) 如何確立外語學科下國別與區域研究的路徑

要厘清外語學科下國別與區域研究的研究路徑與研究邊界,首先須把握國別與區域研究的內涵。近年來,國內學界在這方面已出現了不少研究成果。如清華大學教授趙可金認為,國別與區域研究是指“對某一域外特定國家/聯邦區域、地理區域和文化區域進行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多學科研究的知識體系,涉及歷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化、語言、地理、文學等相關學科?!?趙可金,2022: 125)北京大學副教授??烧J為,國別與區域研究指的是“在民族國家時代和現代學術專業化時代中,一個國家的人文社會知識體系中關于本國范圍以外的世界的部分,是針對各種意義上的‘他者’的一種知識生產和知識組織形式”(劉青,2018: 121)。由此可見,國別與區域研究是對特定的域外“他者”進行的跨學科、綜合性、系統性研究,是一種新型的知識生產和知識組織形式。

作為一種跨學科的知識生產與知識組織形式,國別與區域研究需要以學科知識為依托。在外語學科下,充分利用現有的學科知識進行國別與區域研究是一個較為自然的選擇。在外語學科現有的知識體系中,外國文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比較文學與跨文化研究、翻譯學屬于涉外研究,都與國別與區域研究具有專業本體上的相關性,都可以作為國別與區域研究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這些研究視角都和語言相關,可稱之為國別與區域研究的語言研究路徑。這種研究路徑是一種以語言為中心的研究,它可以發揮外語學科的獨特優勢,是其他社會科學學科很難替代的“獨門絕技”。但這一研究路徑也因其對文本/話語的高度依賴而具有其局限性,絕不是國別與區域研究的唯一路徑。實際上,在國際事務中很多時候文本/話語是無法獲取的,而且有時也是不可靠的。在無政府的國際社會,國際行為體發布虛假信息迷惑競爭對手是司空見慣的。國際政治心理學知名學者羅伯特·杰維斯(Robert Jervis)就指出,行為體發出的信號本身往往不具有內在的可信性,其目的是為了影響信號接收者對發送者的意象(Robert Jervis, 1970: 18)。而且,國際事務是紛繁復雜、豐富多彩的,要獲得對某一國家或地區充分、全面的知識,就不能只研究其語言文學或文化,僅局限于語言研究路徑是遠遠不夠的,還須采用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的研究視角進行整體性、綜合性研究。

由此可見,國別與區域研究的語言研究路徑與社會科學研究路徑都是必要的,兩者的結合才更符合國別與區域研究的跨學科屬性,也符合近年來外語學科與社會科學學科融合發展的趨勢,不能以一種研究路徑排斥另一種研究路徑。因此,認為外語學科下的國別與區域研究一定得與語言相關的觀點究其實是一種學科本位主義思維,是對國別與區域研究跨學科屬性的狹隘理解。外語學科下的國別與區域研究應該是對各學科下涉外研究的集約與協同,它要求對研究對象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協同研究、“專家會診式”研究,而并不必然是帶有外語特色的研究。如果各學科都主張僅僅搞具有本學科特色的“國別與區域研究”,實際上就等于對國別與區域研究對象進行分割式研究,最后只能繞回到學科知識研究的老路上,影響學術研究的互聯互通,不可避免地會使研究出現盲點。

外語學科下的國別與區域研究必須對其他學科知識開放,不能關起門來搞所謂的“外語特色”的國別與區域研究。外語學科雖長于語言,但在進行國別與區域研究時若不與社會科學理論深度融合,則大多數研究可能會僅停留在對研究對象的描述性研究上。正如陳杰、駱雪娟所指出的,對于區域國別學的支撐學科來說,要以學科間的交叉融合來構建新的研究范式,而不能固守現有的學科方向、學術理論與研究方法體系。(陳杰等,2022: 125)實際上,當前國別與區域研究與社會科學研究之間的相互脫節是我國國別與區域研究一個普遍存在的缺陷(任曉,2020: 147)。因此,外語學科下的國別與區域研究,既應發揮自身語言優勢,也應綜合運用各門社會科學的知識與研究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融合創新,做出高質量的研究成果。

2) 如何厘清國別與區域研究與學科知識研究的邊界

厘清國別與區域研究與學科知識研究的邊界對于國別與區域研究的學科化具有重要意義,因為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確定的研究對象、學科內涵和學科邊界。鑒于國別與區域研究是對特定的域外“他者”進行的跨學科、綜合性、系統性研究,因此,大致來講,凡是以某一域外國家或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以探究該國家或區域某方面具體知識的研究應屬于國別與區域研究的范疇。這類研究側重地方性知識和特殊性情境。而以某一問題領域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研究則一般不是國別與區域研究,如氣候變化問題、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問題等。雖然此類研究也會涉及到某些國家或區域,但它旨在探究某一問題領域的本質與普遍性規律,因此應屬于學科知識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國別與區域研究與政治學下的二級學科國際政治/國際關系的區別問題。這些二級學科與國別與區域研究都屬于典型的涉外研究,自然會存在一些交叉重合之處,使得二者的研究領域邊界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二者的區別在于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研究致力于揭示國際關系現象的普遍性規律,側重追求普適性、規律性的一般知識;國別與區域研究則致力于研究各國別與區域的個性特征,追求的是地方性、精細化的具體知識(陳岳,莫盛凱,2016: 36)。國際關系/國際政治側重于宏觀研究,而國別與區域研究則側重于微觀研究,前者在內涵、外延上都比后者要大(李晨陽,2019: 145)。

3. 課程體系建設滯后

國別與區域研究作為外語學科下新設專業方向,既是一種新的學術研究方向,又是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方向/模式,必須有相應的課程體系與之相配套。當前,大多數高校的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在科學研究方面進展較快,但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則相對滯后,還沒有形成相配套的課程體系。因此必須推進課程體系改革,構建適應外語學科新形勢的課程體系。

1) 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課程體系建設的現狀

新課程體系建設是個復雜的過程,它涉及到教學大綱的制定/修訂、教材、師資的配備以及與現有課程體系的匹配等諸多環節。目前國內還沒有可供推廣使用的成熟的國別與區域教育教材,教學大綱的制定/修訂也需要各個高校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在很多高校中能用外語熟練講授國別與區域課程的教師的缺口仍然很大。此外,外語學科傳統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已經運行多年,在師資匹配、課程管理以及教材供應等方面已形成一種固化的機制,改革以往的課程體系可能會遇到各方面的阻力。課程體系建設、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是外語學科建設的核心內容(束定芳,2017: 24)。其中課程體系建設既是人才培養的保障,也是教師學術研究的實踐基礎。如果沒有相應課程體系的支撐,人才培養就得不到保障,教師的學術研究也就缺乏教學實踐依托,就會出現教學與科研“兩張皮”現象。

2) 如何加強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課程體系建設

構建與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相適應的課程體系,一個較為簡單的做法是增開幾門專業課,如國別與區域研究導論、某某國家研究等,形成新的“課程套餐”。但此類課程設置的一個最大問題是它僅僅是不同專業方向課程的簡單嫁接,課程之間缺乏融合與滲透,課程體系缺乏整體性,而且在教育部要求降低本科必修課比例、減少課堂講授學時的背景下,增開課程的空間已經不大。

早在2015年,北京大學胡壯麟教授就提出用跨學科與超學科的方法推進中國外語教育改革的主張(胡壯麟,2015: 52)。四川外國語大學教授劉玉梅對此做出了很有價值的理論探索。她提出以超學科理念進行課程體系建設。她指出,超學科理念不僅是不同學科知識的簡單疊加或混合,而是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深度整合為一個完整的知識構架,從而產生新的整體效應。她認為,課程體系構建須打破傳統專業的封閉結構,將具有相鄰、相關性質的專業進行整合,構建一個融合性的課程體系(劉玉梅,2015: 3)。筆者以為,雖然劉玉梅教授探討的是在國際關系學院如何構建超學科課程體系,但其理念與方法對于外語學科下各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建設也很有借鑒意義。

當前,應構建融合性的課程體系以適應外語學科方向調整的新形勢。首先,須使國別與區域知識有機融合到外語學科其他專業方向的課程中,讓學生在各門課程的學習中很自然地接觸到國別與區域知識。比如,在翻譯課程中可以融入一些國別與區域方面的文獻資料;在語言學課程中可以融入一些國際政治話語文本等等。因篇幅所限,以上資料不一定要寫進教材,但可以體現在教師的課堂教學中。其次,實現語言技能課程與專業知識課程的適度融合。當前的外語學科課程體系中,語言技能課程學時過多,語言技能課程與專業知識課程被人為割裂,使學生無法在語言訓練的同時學習專業知識(??≤S,馮光武,2017: 5)。因此,可以對相關課程的內容進行適度調整,在語言技能課程中融入專業知識。比如,可以在精讀、視聽說等課程中融入一些語言對象國的政治、經濟、歷史等方面的資料,使學生在提升語言技能的同時實現專業知識的增長。

4. 師資隊伍建設有待加強

強大的師資隊伍是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重要保障。外語學科方向的新變化給現有的師資隊伍帶來了新的挑戰?,F有教師在知識結構和專業能力上已不能完全適應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的教學與科研的需要(彭青龍,2018: 6)。師資隊伍的不匹配使得高校外語院系具體落實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面臨諸多困難,因此必須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1) 當前師資隊伍現狀

當前在我國外語教師群體中,有志趣、有能力搞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教學與研究的教師仍是少數。我國的外語教師大部分是在傳統的外語學科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其知識結構大多局限于外國文學、語言學和翻譯三部分,缺乏扎實的社會科學知識基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訓練,從事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的科研與教學對他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就目前來看,與其它社科類學科系的教師相比,部分外語專業教師在搞國別與區域研究時并不一定有優勢。因為其他社科類學科系的教師一般多年主修某門社科類學科,其社科類專業知識一般來講會強于外語教師。雖說他們的外語聽說能力可能比不上外語專業教師,但其文獻閱讀與寫作能力并不一定比外語專業教師差。師資隊伍知識結構的單一使得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無法提供多維度、跨學科融合性的課程,從而使推進國別與區域研究人才培養方面的改革舉步維艱(屈廖健,劉寶存,2020: 80)。

一般來講,教師的教學與科研傾向于沿著既有的路徑往前發展,多年的工作經驗使他們對既有學科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已“輕車熟路”,不愿意偏離自己的“舒適區”。新學科方向的設置則可能會打斷他們教學與科研工作上的路徑依賴,可能會使部分人不適應、不習慣。有些教師對國別與區域研究還存在一些誤解,有的人甚至認為國別與區域研究與外語學科是不相關的。

人潛意識里都會有守成思維,由于不了解而懷疑、抵觸新事物也是人之常情。實際上,如果教師們能夠加強國別與區域知識的學習,就會發現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與傳統外語學科方向的融合發展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他們可以從中找到更多新的教學與科研增長點,從而拓展自己的職業發展空間。有研究顯示,由于當前外語學科研究領域相對狹窄,跨學科意識不強,不能追蹤國際研究前沿,外語學科教師的論文個人平均發表量遠低于其他學科,嚴重限制了教師的職業發展空間(胡開寶,王琴,2017: 2)。教師們若能積極應對這次外語學科方向調整,完全可以變挑戰為機遇,“變軌超車”,突破自我,成為其中的受益者。

2) 如何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首先,應鼓勵教師們根據自己所教授的課程加強國別與區域知識的學習,更新知識結構,筑牢社會科學知識基礎。這是加強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師資隊伍建設最經濟可行的辦法。其次,可以根據現有師資隊伍的研究興趣與學術積累進行相應的培訓。選派部分有國別與區域研究興趣與基礎的教師去國內外知名大學的相關社會科學學科系去進修、訪學,鼓勵部分優秀教師跨專業攻讀博士學位,特別是國際關系、世界史等涉外專業的博士學位。最后,引進合適的師資力量??梢砸M那些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相關社會科學類優秀人才。他們大多具有較強的外語能力與國際化的學術視野,跨文化、跨地域的學習與生活經歷是他們獨特的優勢。在引進國內師資時,須強調其教育背景多元化??梢砸M那些本科或碩士階段為外語專業、博士階段為相關社會科學學科的博士。以上兩類博士既有較好的外語能力又有扎實的社會科學基礎,一般來講可以在外語院系從事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的教學與科研工作。

5. 科研成果評價機制不對接

評價機制是利益激勵機制,也是學科發展的風向標與調節器。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的設置會帶來科研成果評價機制的適配性問題,應根據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的跨學科特點制定合理的科研評價機制,不合理的評價機制會挫傷教師科研工作的積極性。

1) 當前科研成果評價機制存在的問題

國別與區域研究成果的跨學科性與成果形式的多樣性也會帶來與現行評價機制的不適應性。在當前學科本位主義的評價機制下,此類跨學科成果可能會被視為與外語學科“不相關”的成果。與外語學科其他方向相比,國別與區域研究具有更多的咨政服務、智庫建設以及社會服務等功能。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形式包括政府內參、智庫報告等,這類成果一般是不需要發表的,而外語學科其他方向的研究結果一般須發表或出版才算作科研成果。

2) 如何制定合理的科研評價機制

面對外語學科方向調整帶來的科研成果形式多樣化的新情況,學界亟待建立一種更具包容性的評價機制。首先,評價機制應突破學科本位主義思維。國別與區域研究成果的跨學科性難免會帶來其學科歸屬的模糊性。而且,有時候一項研究究竟是國別與區域研究還是學科知識研究也很難截然分清。因此,對此類成果的評價規則應更具包容性,不宜過于強調學科歸屬。特別是在國別區域研究方向確立初期,大家都處于探索期時,更應避免用“一刀切”的標準來評價此類成果,以免挫傷教師的科研積極性。其次,由于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的研究成果與傳統外語學科方向的研究成果形式不盡相同,因此新的評價機制應對這些多樣化的研究成果予以認可,并根據它們的學術貢獻、社會效果等建立相應的評比機制,比如,如何比較一份智庫報告或政府咨詢報告與一篇期刊文章的重要性?最后,由于研究對象的特殊性(3)由于我們對研究對象知識的高度缺乏而只能進行描述性的研究。秦亞青認為,中國對一些地區和國家的知識還處于高度缺乏的狀態,很多時候我們需要的是關于研究對象的描述性知識而不是學理性知識。參見秦亞青,2022,區域國別學知識體系的構成,《國際論壇》第6期: 第4-9頁。以及當前國別區域研究所處的學理化、學科化不強的發展階段,大多數國別與區域研究類的文章不管是在外語類期刊上與外語學科其他方向的文章相比,還是在社科類期刊上與其他學科知識的文章相比,在學理性上都難免稍遜一籌。而且,國別與區域研究的成果較多地關注微觀的、地方性的研究,與期刊雜志追求關注度的偏好也存在偏差。這就需要對國別區域研究類的成果采用更具靈活性的評價標準。

6. 關于推進外語學科下國別與區域研究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外語學科方向的調整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必然會遇到很多新的問題和挑戰。而且這次外語學科方向調整歷時尚短,各個高校的具體情況又各不相同,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的具體落實還需要一個較長的探索過程。因此,對于如何推進外語學科下國別與區域研究,仍有一些思考與建議。

1) 各高校外語院系應結合自身實際選擇合適的國別與區域研究發展策略

首先,各高校外語院系須結合自身實際,在國別與區域研究方向的科學研究、課程建設與人才培養三個方面合理配置資源。對于辦學層次低、科研基礎薄弱的一般院校來講,應量力而行,重點做好人才培養即可,不必在科學研究、智庫建設上投入太多資源。因為國別與區域研究是一個遵循“最優者勝出”的特殊的智力產品市場,科研基礎薄弱的院校的研究成果產生咨政與市場價值的可能性很小。其次,各高校外語院系應該根據所屬學校的學科優勢與區位優勢選擇合適自己的國別與區域研究對象。行業類高校(如交通類大學、農業類大學等)的外語院系可以結合本校的優勢學科搞行業特色的國別與區域研究。具有區位優勢的高校的外語院系可以選擇地理位置上臨近自己的國別與區域研究對象。因為區位優勢直接關系到研究對象的信息獲取與田野調查的便捷程度。如東北地區高校的外語院系可以搞東北亞研究,京滬高校的外語院系則可以憑借其國際化都市的區位優勢搞大國研究。最后,各高校外語院系應結合自身實力,與其他高校的國別與區域研究實行錯位發展,形成錯位互補的布局,不搞同質化競爭,這樣既有利于自身發展,也可以更好地滿足國家的戰略需求。各高校外語院系不能都盯著大國與熱點地區搞研究,小國與冷門地區研究也是國家需要的。因為國際政治局勢復雜多變,“冷門”與“熱門”都可能會因時而變。即使是小國與冷門地區也得做好研究儲備,未雨綢繆。其實小國與冷門地區研究做好了更容易出成果、出特色。

2) 各高校外語院系須積極開發國別與區域研究知識產品服務市場需求

當前中國社會產生了大量的對國別與區域研究知識產品的市場需求。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中國企業對域外知識的需求日益增長,而我國學術市場上此類知識的供給卻明顯不足。秦亞青指出,中國對一些地區和國家的事實性知識還處于高度缺乏的狀態?!斑@就首先需要有一批高質量的描述性知識產品,告訴我們對象國和地區的實際情景?!薄熬湍壳爸袊鴧^域國別研究而言,高質量的描述性知識產品依然遠遠不能滿足學科的需要?!?秦亞青,2022: 5-6)。這種“描述性知識產品”實際上正是外語學科所擅長的。在這種情勢下,外語院系要搶抓機遇,根據市場需求與自身比較優勢提供相關國別與區域知識產品。長期以來,傳統外語學科提供社會服務的主要方式是翻譯與語言培訓,此類社會服務同質性強,競爭壓力大,因為全國高校外語類院系都可以提供此類服務。而在當前國別與區域研究成為外語學科下二級學科的背景下,高校外語院系可以根據自身的地緣優勢,加強對某一國家/區域的研究,為社會提供差別化的國別與區域知識產品(如我國西北地區高校外語院系在中亞國家研究方面具有其他地區所不具備的優勢)。這樣既可以籌措自身發展所需的資金,又可以加強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形成科研行為與市場需求的良性互動,實現高校與企業的“雙贏”。

3) 加強跨學科組織建設

推進國別與區域研究需要適當的用人機制相配套。國別與區域研究是跨學科的研究,需要高校不同院系研究者的協同合作。但當前中國大多數高校的人事管理體制卻不利于這種跨學科協同的研究方式。在當前的高校管理體制下,基于學科組織的院系是高校的主要人事管理機構,跨學科組織大多是附屬機構,在獲取資源能力、用人權力上有著先天不足,其研究人員大多是來自各個院系的兼職人員,他們的業績考核仍以所在院系為主,跨學科/院系的工作業績則一般不受重視。這就造成對跨學科研究人員的激勵不足而使其工作積極性不高。有鑒于此,應理順院系與跨學科組織的相互關系,在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等方面賦予跨學科組織更多的權力,使其有資源去管理跨學科的科研活動。

7. 結語

當前隨著我國對外開放日益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推進,我國研究外部世界以及自身與外部世界關系的戰略需求也會隨之增長。國別與區域研究在我國呈方興未艾之勢。在學科本位主義依然根深蒂固的今天,推進國別與區域研究不可避免地會觸及一系列深層次問題: 學術研究方式及評價方式、課程體系建設、人才培養方式等。我們必須加強有關方面的改革,積極克服外語學科調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與障礙,消除學科發展的“偏狹化”與“板結化”的慣性,為國別與區域研究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學術環境與制度環境。辦好國別與區域教育,為國家和人民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要的外語類人才。

猜你喜歡
國別院系跨學科
跨學科教學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
初中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應用型高校推進跨學科人才培養的路徑探索
“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國別比較研究
國別成謎的紀王崮春秋大墓
高師音樂院系藝術實踐周實效提升策略
商標跨類保護的跨學科解釋
清華院系手機背景圖
關于高等院校院系黨政關系的思考
商科院系建立咨詢委員會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