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論博物館夜間開放的中國實踐與發展趨向

2023-09-05 05:12黃晶瑩
東南文化 2023年2期
關鍵詞:延時博物館活動

肖 波 黃晶瑩

(1.武漢大學國家文物財政政策研究基地 湖北武漢 430072;2.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 四川成都 610041)

內容提要:博物館夜間開放是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業態。我國博物館夜間開放經歷了萌芽期、探索期和興起期三個發展階段。夜間開放有利于博物館優化觀眾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擴大社會影響、加強合作交流、提升服務效能等,但也面臨安全、資金、人力、設施、內容等多重困境。因此,未來博物館夜間開放,可在宏觀層面為文化資源轉化注入新動能,在中觀層面為公眾參與夜間活動營造新環境,在微觀層面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探索新經驗。通過系列組合措施,構建“三位一體”文化治理機制,從而實現博物館夜間開放“規范化—常態化—精品化”遞進式發展路徑。

在大力推進文旅融合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夜間開放應運而生。夜間開放讓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為他們提供新的休閑空間和更豐富的文化形態,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和文化獲得感;同時,也為觀眾營造夜間文旅消費的新場域,促進文化資源的有效增殖。1997年德國柏林首次舉辦“博物館之夜”(Lange Nacht der Museen)活動,博物館夜游隨之在歐洲興起,世界四大博物館均已形成常態化夜間開放制度,國內外諸多博物館跟進。關于博物館夜間開放的定義,有學者認為是博物館在白天正常參觀時間(9:00—17:00)之后對公眾開放的行為,其形式包括延長開放時間和舉辦專題活動[1];也有學者認為博物館“夜場”與“日場”相對,是博物館晚間對外開放的一種稱謂[2]。本文將博物館夜間開放界定為:博物館從17:00 到次日8:00 間向公眾開放、以滿足公眾休閑娛樂為目的、以舉辦各類主題活動和定期常態開放為主要形式的夜間運營模式;博物館夜間開放主要有三種活動類型,即文化節日型、延長時間型、專項活動型[3]。

國內學界對博物館夜間開放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對其現狀、形式、問題、措施進行歸納和闡述[4];二是探討博物館是否適合夜間開放,并非所有文博機構都適合夜間開放[5],應根據觀眾的實際需求決定[6],需求旺盛的博物館可先行嘗試[7];三是論及博物館夜間開放的功能和意義,夜間開放應圍繞社會教育開展,借以強化博物館的教育功能[8],或者以休閑娛樂為導向,提供與白天不同的體驗[9]。

當代博物館宜以人的需求和體驗為中心,創新服務和產品形態[10]。本文擬集中探討如下問題:如何客觀認知中國博物館夜間開放的發展歷程,科學評價其發展的動力與阻力,進而提出優化策略,促進博物館通過豐富的文化服務與合理的經營活動進一步“活起來”,助推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博物館夜間開放的發展脈絡與政策環境

2000年以來,我國博物館開始嘗試延長時間、舉辦夜間活動等開放方式,大致經歷萌芽期、探索期、興起期三個發展階段。在文化政策的引領下,博物館正以更加積極開放的姿態與公眾貼近,持續釋放夜間經濟的新活力。

(一)從自發到自覺:博物館夜間開放的實踐歷程

第一階段是萌芽期(2000—2009年),零星散落,自由生長。北京和華東地區的博物館首先嘗試夜場活動。2000年南京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首次開放夜瞻園,延時至20:30[11];故宮博物院從2005年起每逢中秋節舉辦“太和邀月”活動;2005年浙江溫州博物館嘗試開放延時至22:00;2007年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借“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周”之機舉辦夜游活動,次年寧波博物館(今寧波博物院)舉辦夜間開館酒會。這一階段,博物館各種夜間開放形式初現雛形,呈零散自發狀態。

第二階段是探索期(2009—2019年),延伸服務,以文惠民。隨著博物館免費開放政策的全面推行,2009年以來我國博物館進行了更加積極的夜間開放探索,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延長時間型的開放制度逐步形成。如2011年四川博物院作為首家將夜間開放制度化的博物館,在每月第一個周六18:30—20:30 延時免費參觀;2013年西安源浩華藏博物館宣布全年夜間開放[12];2017年成都市屬博物館的閉館時間推遲2~3 小時,夜間開放制度逐步完善。博物館還從簡單延時向滿足觀眾更多需求轉變,增設重要特展夜場,如2014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將特展“名館、名家、名作——紀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開放延時至20:00,首次根據展覽實際需求開設夜場,據統計,當日16:00 后接待的觀眾數占全天的24%。二是文化節日型的開放活動不斷探索新形式和突出新主題。博物館在重要節假日延時開放,如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自2009年起在春節期間舉辦“成都金沙太陽節”,延時開放至23:00,打造博物館里的文化年;2013年“5·18 國際博物館日”,上海全市博物館共同開展“博物館之夜”活動;2016年“5·18國際博物館日”,蘇州博物館舉辦“吳中風雅·夜蘇博”活動,觀眾在夜色中品鑒文物、聆聽古琴演奏。三是專項活動型的開放活動形式更為豐富。多家博物館舉辦夜宿活動,如2009年北京自然博物館舉辦“與恐龍同眠”夜宿活動,2016年中國園林博物館舉辦“仲夏夜之夢”首屆夜游活動。

第三階段是興起期(2019年至今),集群常態,多彩綻放。2019年博物館夜間開放加速發展,以故宮博物院在元宵節舉辦“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動為標志。此階段主要表現為三方面。一是延長時間型從零散開放發展為集群化開放。如上海市14 家博物館于2019年7—9月每周五晚上延時開放;廣州市屬8 家博物館從2019年8月起每周五—周日及重要節日延時至21:00;武漢市科技館、江漢關博物館等4 家場館在8月17日—10月31日,每周末和重要節日延時至21:00。全國多地博物館在2019年暑期統一開放夜場,業界人士表示此舉是2008年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文博界又一次主動變革[13]。二是文化節日型在節日選擇上更為多元、地域上更為普及。更多博物館選擇在七夕節、重陽節等非主要節日舉辦活動,地域上從東部沿海向內陸地區城市深入。如2021年蘭州市博物館在春節期間推出“博物館之夜·大明風華”活動,江西九江市博物館于國慶節期間開啟夜間模式。三是專項活動型通過技術賦能,打造出沉浸式、互動式夜間場域。如2020年8月15日武漢自然博物館舉行“大河之歌·動物狂歡節”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將夢幻長江、4D 電影體驗項目與夜游結合,增強觀眾的互動體驗感;2021年河南博物院推出“元宵奇妙夜”,將科技與傳統藝術融合,觀眾可跟隨“唐宮小姐姐”穿越不同的夜間場域,體驗具有中國亮點的“博物館之夜”。

(二)從活化到融合:博物館夜間開放的政策導向

從文博視域看,博物館夜間開放旨在“讓文物活起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物資源的活化利用。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推動休閑生活與傳統文化融合發展”。博物館夜間開放契合了當代人的生活節奏,有利于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深度融入公眾生活。2018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強調:“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產品與服務,促進文物旅游融合發展”。博物館夜間開放是“大文創”,有利于發揮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讓文物在夜間“活起來”。地方政府也相繼出臺相關政策,如2020年4月吉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強調,“鼓勵博物館文創產品參與城市‘夜經濟’流通”,推動搭建文博產品與夜間經濟的溝通橋梁。

從產業視域看,博物館夜間開放重在繁榮夜間經濟。近年來黨和政府加大對夜間經濟的扶持力度,為博物館夜間開放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生態。在中央層面,2019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國辦發〔2019〕41 號)強調:“發展假日和夜間經濟,鼓勵有條件的旅游景區在保證安全、避免擾民的情況下開展夜間游覽服務?!蓖掠“l的《關于加快發展流通促進商業消費的意見》提出:“鼓勵主要商圈和特色商業街與文化、旅游、休閑緊密結合,適當延長營業時間?!?020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于開展文化和旅游消費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文旅產業發〔2020〕71 號)要求:“發展夜間文化和旅游經濟,鼓勵博物館、美術館延時開放或優化開放時間?!?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關于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文旅公共發〔2021〕21 號)提出:“促進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進一步加強錯時開放、延時開放,鼓勵開展夜間服務?!币幌盗许攲釉O計出于對我國夜間經濟歷史與現實的考量,激發出博物館夜間開放的有利要素和潛力。在地方層面,2019年7月北京市文物局率先出臺專項政策《關于倡導博物館夜間開放、助力繁榮夜間經濟的通知》,鼓勵“全市博物館選擇適當時間延時開放或開設博物館夜場”。上海、江蘇、廣東等15 個省/市以及廣州、哈爾濱、成都、南京等十余座城市均出臺了夜間經濟政策,明確鼓勵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延時開放,涌現出諸多亮點,如北京將夜場開放經費列入年度預算,山西探索開通文化藝術場館的夜間旅游巴士,甘肅對延時博物館執行分段電價,哈爾濱打造100 處夜間文鑒藝廊,成都打造10 處夜間文鑒藝廊和親子樂園,南京實施“夜之金陵”品牌等,均為博物館夜間開放進一步創新開放發展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促進了文旅融合和夜間經濟的發展。

二、博物館夜間開放的內生動力與多重困境

上文從外部視角梳理了博物館夜間開放的發展脈絡與政策環境。接下來本文將視角轉向內部,通過對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夜間開放情況的實地調研和文獻爬梳,采用扎根理論,從供給側探析博物館夜間開放的動力機制和面臨的實際困難。

(一)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設計

扎根理論(Ground Theory)是一種質性研究方法,以解釋某種特定現象的理論構架為目的,適用于微觀的、以行動為導向的社會互動過程的研究[14]。博物館夜間開放作為快速發展的新事物和影響廣泛的新現象,其研究與該方法的適用性相契合。

在資料選擇方面,綜合考慮博物館類型、代表性、人流量等因素,筆者調研了南京博物院、武漢自然博物館、四川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于2016年“5·18 國際博物館日”首次開放夜場,舉辦“舞動一座博物院”主題活動,截至2022年,已連續七年上演“南博奇妙夜”。武漢自然博物館從2018年起連續五年開展主題夜游和夜宿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四川博物院自2011年起,在每月第一個周六延時開放,是博物館常態化夜間開放的先行者。筆者釆用結構化深度訪談搜集原始文本,訪談提綱包括基本情況、夜游實踐、積極影響、問題困難等四個方面。通過對上述三家博物館管理、策展和服務人員的訪談,共錄音286 分鐘,轉錄字數2.7 萬字;同時,遵循“窮盡資料”原則,適當選取部分網絡文本作為補充資料,涵蓋18 篇媒體報道,共計1.5 萬字,以達到扎根理論研究所需的信息飽和。

本文運用質性分析軟件Nvivo12 對文本資料進行編碼。首先,在開放式登錄階段,對原始文本進行拆解,獲得108 個實體短語,從中提煉出22個積極影響、18 個問題阻滯方面的初始范疇。其次,對初始范疇進行軸心登錄,形成二級主范疇,使各“軸心”之間的內在邏輯更為清晰。最后,將多個軸心聚類,進行選擇式登錄,形成一級核心范疇。最終形成博物館夜間開放的積極影響和問題阻滯:積極影響包含觀眾構成、經濟效益、形象影響、合作交流、提升自我五個核心范疇,問題阻滯包含安全隱患、資金匱乏、人力短缺、設施滯后、創新不足五個核心范疇。

(二)自我賦能:博物館夜間開放的內生動力

內生發展是指借助本地資源自我賦能,以獲得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15]。內生發展作用于文化向度時,通過借助文化資源自我賦能,實現文化資源向經濟資本良性轉化,為博物館夜間開放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內生動力,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一是優化觀眾結構,增強博物館的吸引力。夜間開放有利于激發公眾參與文化生活的深度、廣度和多樣性,增加觀眾人數。如2019年上海試點夜間開放的14 家博物館在1 個月內共接待6 萬多名觀眾。夜間開放能吸引不同年齡、不同類型的群體,使觀眾結構發生變化[16],如武漢自然博物館的夜宿活動主要吸引本地親子群體參加,四川博物院常態化夜間開放吸引旅行團前來參觀。夜間活動還能提高重復訪問率[17],增強觀眾黏性;延時開放后觀眾停留時間有所延長,個人體驗的價值感受更高[18]。二是增加部分收入,拓寬博物館的經費渠道。觀眾人數及結構的優化為博物館帶來門票、廣告、夜宿等新的造血機遇。武漢自然博物館2020年舉辦夜宿活動,一場可創收4 萬元左右;上海玻璃博物館剛開館時年門票收入僅20萬元,在深挖夜間開放模式后,年收益超2000 萬元,顯現出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本的強勁動力。三是擴大社會影響,優化博物館的公共形象。武漢自然博物館為抗疫英模親子家庭、部隊官兵和家屬開辟了夜宿的綠色通道,彰顯出人文溫度;南京博物院與江蘇交通廣播網進行直播合作,2020年“5·18 國際博物館日”夜間開放活動的微博話題閱讀量達13.8 億,新媒體平臺播放量達6.3 億,提高了南京博物院的社會影響力,樹立了親切有趣、與時俱進的形象。四是加強合作交流,促進博物館協同創新。博物館夜間開放需要各部門配合,有助于建立博物館內部的溝通協作機制,同時促進博物館與表演類、創意類等機構的合作。如四川博物院聯合外部教育、研學、藝術培訓等機構組織沙龍,武漢自然博物館邀請武漢藝術院團進行夜間歌舞表演,均有助于形成積極的內部和外部交流網絡與合作機制。五是提升服務效能,增強博物館履職能力。一方面夜間開放有助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滿足公眾夜間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夜間開放延伸了博物館有限的物理空間,如每逢節假日博物館觀眾量暴增,觀眾參觀體驗不佳,而夜場有利于觀眾分流,提升觀展體驗。

(三)管理失靈:博物館夜間開放的多重困境

博物館夜間開放畢竟是近二十年才出現的新鮮事物,近幾年在一定范圍內蓬勃開展,發展還不成熟,也面臨諸多現實困難,客觀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失靈”。一是安全隱患凸顯。夜晚相對于白天更易發生盜竊、損壞文物等安全問題,如武漢自然博物館的大部分展品是動物標本,缺少圍欄和保護柜,夜間易被觀眾隨意觸摸。夜間維護觀眾安全更具挑戰,尤其是夜宿活動中,觀眾的生活習慣存在差異,增加了安保難度,同時夜間安全防范措施也需周密部署。二是運營資金匱乏。絕大部分博物館都沒有夜間開放的專門預算。如四川博物院第一年開放夜場依靠館內資金,運轉較為困難,后向省財政申請延時補貼,沒有商業贊助;武漢自然博物館(實行差額撥款,自負盈虧)在2018年自籌經費開展夜間活動,2019年申請教育部研學實踐教育項目經費用于開展夜間活動,2020年開啟夜宿模式,整晚運營費用較高,造成額外的資金壓力。三是人力資源短缺。延時開放導致工作量加重,如中國國家博物館在2019年首次夜間開放時,有七百余名員工在崗,部分員工當天工作時間長達12 小時。我國公共文化參與形式多為表層的享有型參與,缺乏深入的建設型參與,公眾極少以捐贈者、建言者、創意者等身份參與,多元文化治理模式尚未形成;博物館內部也缺乏從事夜間開放策劃和管理的專業人員和創意人才。四是基礎設施滯后。夜間開放所需的場地設備與白天略有不同,大部分博物館在設計之初未充分考慮,現有設施難以滿足較大型夜間活動的需求;不同主題的活動都需重新采購服裝、道具、宣傳等物料,既要補設施的短板,又需更多的花費。五是內容創新不足。由于受到資金、場地、創意人才等因素的影響,博物館夜間開放在內容創新方面較為欠缺,目前以展覽延時、傳統文化表演、“光影秀”、夜宿等方式為主,活動趨于同質化,難以滿足公眾對博物館之夜“有趣”“有特色”“沉浸式”等的期待。

三、文化治理視域下博物館夜間開放的發展路徑

新時代新征程中,推進國家文化治理能力現代化,激發全民創造活力、提高文化生產力,關鍵是處理好政府、市場、社會等多方主體在參與文化活動和實施文化管理等方面的關系[19]?;趯Σ┪镳^夜間開放的外部觀照與內部解析,構建政府、博物館和社會相統一的“三位一體”文化治理機制,將有利于推進博物館從管理向治理轉變,合理配置財力、人力、物力資源,促進夜間開放的可持續發展。

(一)宏觀把控:為文化資源轉化注入新動能

在政策設計上從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數字化四個方面著手。一是以完善政策體系助力標準化。一方面完善夜間開放基本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提倡直接資助與間接支持并行:給予博物館延時開放補助或夜間活動專項補貼,探索完善“獎代補”模式、財稅激勵模式等途徑;同時考慮通過稅收優惠吸納更多社會資金。另一方面制定夜間開放服務規范,包括硬件設施(光照、消防安防、夜游標識等)、服務內容(票務、活動等)、服務保障(服務、安保等)和服務評價(滿意度)等方面,鼓勵因地制宜制定標準。二是以合理規劃試點推動均等化。目前博物館夜間開放試點集中于一線城市的中心區域,如2019年夏季上海試點選擇在資源豐富、夜間經濟成熟、公交發達的田子坊和人民廣場開展,周邊人口結構以中青年群體為主,文化素養較高。但城郊、二線及以下城市、鄉村以及偏遠文化遺址博物館等尚未觸及,離公共文化均等化的目標甚遠。當然,均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反思,逐步多元推進。三是借多元組織力量推進社會化。從主要依靠政府的單一主體管理拓展到多元主體治理,充分發揮市場主體、協會團體、基層群眾等參與文化治理的作用。國外部分國家的夜間開放活動以“協會型”“社會型”模式開展,吸引多元力量參與,如英國博物館夜間活動的官方機構(Mu?seum At Night,MAN)[20]、美國的“紐約夜生活”辦公室(Office of Nightlife)、日本的“夜間經濟議員聯盟”(Nighttime Economy Parliamentary League)等均以協會型模式開展夜間活動;在奧地利,博物館之夜由奧地利廣播集團(?sterreichischer Rundfunk)等大型媒體組織負責發起[21]。我國可嘗試建立協會型、理事會型夜間開放組織,引導社會力量和資本參與管理。四是建立網絡信息平臺加強數字化。目前我國博物館夜間開放信息較為分散,具有區域局限性,不利于擴大受眾范圍和信息獲取途徑。歐洲各國搭建了國家性或區域性平臺,將博物館夜間開放的信息進行整合,如俄羅斯圣彼得堡博物館之夜網站(https://www.art?night.ru)、荷蘭阿姆斯特丹博物館之夜網站(http://museumnacht.amsterdam)等。我國政府或相關協會宜牽頭建立區域性博物館聯盟網站、微信公眾號平臺等,以網絡平臺助力博物館夜間開放的數字化發展。

(二)中觀協調:為公眾參與夜間活動營造新環境

博物館可從優化管理入手,包括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加強管理,規范安保機制。博物館夜間開放應強化全過程安全管理?;顒忧芭鋫湟归g設施,增設夜間照明,合理規劃夜間游道,制定安全風險預案,強化夜間意外事故的疏散演練;活動中提高夜場的安保系數,向觀眾明確夜游秩序;活動后進行安全排查,對不符合夜間安全的因素及時調整。二是促進協同,優化人員配置。激活和發揮公眾在文化治理中的主體作用[22]。博物館對內應凝聚人心,建立物質和精神激勵機制,比如保障夜間加班補貼,評選“最美文博夜游人”“最佳夜游策劃項目”等。對外宜靈活用人,可通過“博物館之友”聚集志愿者分擔工作。如德國博物館教育活動由員工負責策劃,自由職業者負責實施并按勞付酬,可招募在校學生、文博愛好者作為人力補充;武漢自然博物館通過業務外包、借用外腦外力,與武漢教育電視臺、武漢兒童劇團合作,彌補專業技術力量的不足。三是融合技術,助燃夜游空間。博物館宜嘗試夜間開放與科技的協同增值[23],如利用聲影技術為夜游場景賦能,營造與白天不同的聲光效果,豐富觀眾的參觀體驗。2021年河南博物院推出“元宵奇妙夜”,利用5G、增強現實(augmented reality,AR)等技術“激活”文物,將歌舞、戲曲、武術等藝術形式串聯起來,讓觀眾充分體驗博物館的夜間魅力。四是優化服務,落實門票惠政。針對常態化夜間開放且無專題活動的博物館,建議繼續免費開放以擴大受眾;若提供夜間活動,可適當收取門票,目前觀眾對博物館夜間活動的接受價格集中在300 元內[24]。也可推出夜間聯票,如2019年在奧地利全境735 家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博物館奇妙夜活動中,博物館均實行一票制,觀眾可暢游所有夜場。我國可在“博物館參觀護照”基礎上,繼續探索年票模式、聯營模式等。

(三)微觀提升: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探索新經驗

博物館可從內容、服務和形式等方面創新夜間開放。一是內容創新。探索多元的夜間活動項目:(1)優質觀展,通過控制觀眾數量、營造安靜環境來提高夜展的品質;(2)設置文博游戲,增強觀眾與博物館的互動體驗,寓教于樂;(3)藝術品鑒,開展花道、茶道、書畫等夜間美育活動;(4)表演觀賞,包括電影放映、文藝活動(小型戲劇、音樂會、讀書會)、光影燈會和時尚走秀等形式;(5)休閑活動,涵蓋夜宿、夜巡、專項主題、晚會聚餐、手工體驗、品鑒活動等;(6)親子互動,倡導高質量的家庭夜游。二是服務創新。探索博物館“分眾化”服務:為少年兒童舉辦趣味或親子活動,如成都博物館在每周五和周六18:30—20:30 舉行“周末兒童博物館”活動,年齡較大的孩子可參與漆器、蜀錦織造等手工體驗,年齡較小的孩子可參與皮影互動、展廳探秘等活動;為青年群體提供密室逃脫、探險尋寶等形式,如湖南博物院推出實景解謎游戲“馬王堆符文之謎”,深受年輕人歡迎;為中年群體開展深度觀展和講座等,如四川“名人大講堂”系列活動不定期在全省各公共文化館內巡回舉辦。三是形式創新。通過資源融合、跨界合作的方式進一步發展博物館創意旅游[25]:(1)“博物館+綜藝”,英國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與英國廣播公司兒童頻道(CBBC)聯合制作游戲節目“遺產:博物館的維護者”(Heritage:Keepers of the Museum),旨在鼓勵兒童探索夜間博物館[26];(2)“博物館+音樂會”,哈爾濱建筑藝術館利用獨特的拱形穹頂結構建筑空間,推出純聲樂形式的古典音樂會;(3)“博物館+年會”,小眾博物館可承接企業年會、慈善晚宴等社會活動,營造獨特的會議環境和文化符號。

四、結語

博物館是展現地方歷史文化和城市氣質的公共服務窗口,也是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實現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要平臺。博物館夜間開放是文旅融合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新業態。我國博物館夜間開放經歷了萌芽期、探索期和興起期三個發展階段,主要有延長時間型、文化節日型、專項活動型三種類型。當前受政策和市場的雙重推動,博物館夜間開放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夜間開放為博物館帶來良好效應,如優化觀眾結構、提高經濟效益、擴大社會影響、加強合作交流、提升服務效能等。同時,博物館夜間開放也面臨安全、資金、人力、設施、內容等多重困境。2022年8月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通過的博物館新定義強調“博物館以符合道德且專業的方式進行運營和交流,并在社區的參與下,為教育、欣賞、深思和知識共享提供多種體驗”[27]。在新時代新征程中,我國博物館宜把握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遺產保護、文旅融合的綜合政策機遇,進一步拓展博物館夜間開放的廣度和深度。筆者建議從三個層面著手:宏觀層面為文化資源轉換注入新動能,中觀層面為公眾參與夜間活動營造新環境,微觀層面為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探索新經驗。通過系列組合措施,構建“三位一體”文化治理機制,以期實現博物館夜間開放“規范化—常態化—精品化”遞進式發展路徑,為文博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思路。

博物館夜間開放值得進一步關注和探討。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強調“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夜間開放有利于館藏文物的價值挖掘和有效利用,是“讓文物活起來”的有益探索。新征程上,博物館夜間開放宜朝著更多元、更專業、更科學的方向蓬勃發展,著重把握三個趨向。一是自覺性。夜間開放應是博物館的理性選擇,而不是外部的剛性約束。在政策層面,可以有更多的寬容和鼓勵,而不必過多限制和要求,可根據各地、各館的實際情況,理性靈活地制定政策。二是特色化。夜間開放應是博物館的自主探索,而不是既定的普遍模式。在實踐層面,博物館可根據自身藏品和館舍特色嘗試有吸引力的夜間開放形式,可針對不同目標群體制定相應的活動方案,而不必拘泥于定式。三是參與式。夜間開放應是多主體的建設治理,而不是單向的服務延伸。在社會層面,多種力量的廣泛深入參與是夜間開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可充分考慮不同主體的文化需求,整合發揮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多元治理的良性發展格局[28]。在生動實踐的基礎之上,博物館可全面總結提煉、多維剖析比較、深入反思推演,進一步豐富和深化博物館夜間開放的相關理論,為博物館學、文化遺產學和文化產業學的發展添磚加瓦。

猜你喜歡
延時博物館活動
“六小”活動
“活動隨手拍”
行動不便者,也要多活動
基于級聯步進延時的順序等效采樣方法及實現
博物館
三八節,省婦聯推出十大系列活動
露天博物館
Two-dimensional Eulerian-Lagrangian Modeling of Shocks on an Electronic Package Embedded in a Projectile with Ultra-high Acceleration
桑塔納車發動機延時熄火
光控觸摸延時開關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