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展覽中的觀眾參與:內涵、方式、困境與對策

2023-09-05 05:12常丹婧
東南文化 2023年2期
關鍵詞:博物館

常丹婧

(浙江大學考古與文博系 浙江杭州 310028)

內容提要:近年來隨著博物館對觀眾的重視和研究,促進觀眾的參與成為很多展覽策劃的目標之一。展覽中的觀眾參與轉向表現為觀眾的觀展方式從單一的視覺觀察到身體、情感、思維的參與,認知方式從被動的信息接受到主動的探索和思考,觀展效果從淺層的學習和觀賞到深度的學習和對話。博物館展覽中主要有以傳播知識和促進理解、以激發對話和建構意義、以鼓勵表達和分享觀點為目的的觀眾參與方式。針對當前展覽中存在的觀眾參與困境,博物館可通過注重以促進觀眾參與為目的的闡釋、觀眾主體和博物館引導相結合、發展批判性反思與多視角解讀、注重知識性與警惕娛樂化等四方面對策,促使觀眾參與在展覽中的有效實現。

一、問題的提出

20世紀中后期以來,在新博物館學的影響下,學界反思傳統博物館的轉型以及當代博物館面臨的挑戰和責任,很多問題都繞不開“觀眾中心”的理念,博物館滿足觀眾新的需求和期待、展覽立足觀眾視角并促進觀眾的參與已成為學界共識。在此背景下,“觀眾參與”是近年來學界經常提及的概念。國外學界有不少博物館學著作討論了“觀眾參與”的相關內容,比如《吸引人的博物館:發展觀眾參與的博物館》(The Engaging Mu?seum:Developing Museums for Visitor Involve?ment)、《參與式博物館》(The Participatory Museum)、《培養積極的長期參與》(Fostering Active Pro?longed Engagement)[1]等。國內學界也不乏觀眾參與的相關研究:甄朔南先生曾提到,新博物館學與傳統博物館學一個明顯不同的特點就是“盡可能讓觀眾參與”[2];周婧景認為,區分“闡釋性展覽”和“非闡釋性展覽”的根本標準在于“能否促使觀眾參與”[3]。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Royal Ontario Museum,ROM)研究員沈辰總結了博物館運營的六個方面,其中之一便是參與(engage?ment),并強調這是關乎公眾的一個理念[4]。此外國內還有一些基于具體博物館實踐的研究,包括提升博物館參與性、教育活動中的觀眾參與、對國外參與型博物館的借鑒[5]等。

雖然“參與”在博物館界已不是新興概念,但無論在理論還是實踐層面,“觀眾參與”的研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和較多值得探討的問題。由于在當前的博物館研究中,“參與”一詞包含了不同參與主體、不同參與階段以及不同參與目的下多種類型的參與,所以為了避免概念混淆,本文主要討論展覽中的觀眾參與。那么如何理解展覽中觀眾參與的內涵?在不同的展覽目的下觀眾參與的方式及其特征是什么?此外,即便當下的博物館展覽已有不少提升觀眾參與性的實踐,但不容忽視的是,實踐中還存在一些阻礙觀眾參與以及由觀眾參與引發的問題。圍繞以上問題,本文旨在辨析展覽中觀眾參與的內涵,分析展覽促進觀眾參與的方式,探討展覽實踐中阻礙觀眾參與的因素并提出解決策略,以期為提升觀眾在展覽中的參與提供一些思路。

二、展覽中觀眾參與的內涵辨析

(一)觀展方式:從單一的視覺觀察到身體、情感、思維的參與

公共博物館誕生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博物館對藏品的關注多集中在審美價值和物質屬性上,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是器物本位的展覽,其展示目的主要是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和欣賞的愿望,觀眾主要通過對器物的視覺觀察來完成參觀。而隨著收藏觀念的轉變和博物館功能的多樣化,博物館出現了越來越多信息本位和現象再現的展覽,這類展覽通過提供語境化闡釋和多感官體驗等方式來促進觀眾的理解和建構,讓觀眾超越單一的視覺觀察,進入身體、思維、情感的深度參與。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觀眾參與只局限于多感官體驗或具有操作互動屬性的某些固定參與模式,觀眾參與理念強調的是通過多維度參與以促進展覽與觀眾建立連接,使觀眾更積極地融入展覽并有所收獲。

(二)認知方式:從被動的信息接受到主動的探索和思考

傳統博物館常常將觀眾視為被動的信息接受者,博物館作為知識權威向觀眾“灌輸”說教信息,這種傳播方式反映了行為主義的教育模式,即教育的目標在于傳遞客觀世界知識,學習者在傳遞過程中得到教育者希望達到的理解,但教育者無視傳遞過程中學習者的理解及心理過程。而以促進觀眾參與為目標的展覽將觀眾視為主動的學習者、探索者,反映了建構主義的教育理念。建構主義強調“頭腦在活動過程中的參與意識,認為學習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接收的過程,相反它是一個學習者應主動參與對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后再吸收的過程”[6]。參與的觀展方式使觀眾在展覽中通過自主的探索和思考來獲取知識,將自身原有的認知系統與新的知識信息融合和重構并形成個人化意義。

(三)觀展效果:從淺層的學習和觀賞到深度的學習和對話

觀眾在以視覺觀察為主的展覽中主要通過欣賞器物和瀏覽事實性信息來觀展,這種觀展方式容易使觀眾停留在一種淺層的學習,即被動、機械式的學習方式,這容易使觀眾將信息作為孤立的、不相關的事實來被動接受。觀眾缺少自主思考和歸納的過程,以至于沒有相關知識儲備和足夠興趣的觀眾很容易走馬觀花式地參觀展覽,展覽信息很容易被過濾和遺忘。而觀眾參與的展覽指向一種深度的學習,即理解性的學習、批判性的高階思維、主動的知識建構、有效的知識遷移及真實問題的解決。在既定知識的理解和獲取之外,觀眾還可以進行有意義的互動和對話,產生個性化、多視角的解讀。展覽更容易對觀眾的認知乃至態度、行為產生影響。

三、展覽中觀眾參與的方式

(一)以傳播知識、促進理解為目的的參與

知識傳播是大多數博物館展覽的主要目的之一。在知識傳播的目的下,為了激發觀眾的興趣和主動性,使觀眾更好地理解展覽內容、獲取知識,博物館會通過一些體驗式、操作式、提問式等設計激發觀眾參與,將展覽從靜態的展示空間轉變為互動性學習空間。有的展覽通過提供感應裝置和多感官具身參與帶來的沉浸式、真實性的體驗,使觀眾獲得難以言傳的知識。例如中國絲綢博物館“萬物生靈:絲綢之路上的動物與植物”特展展示了通過絲綢之路傳播的食物、香料等,觀眾可以通過觸覺、嗅覺體驗了解絲綢之路對生活的影響;展覽還增設了“氣味電影”,觀眾可在觀看電影的同時感受各種食物的氣味,感官的刺激可以增進觀眾的深層認知并加深記憶[7]。有的展覽通過提供觀眾參與的操作系統,引導觀眾在動手操作中了解蘊含其中的原理。這在科學類博物館展覽中尤其常見,一般操作系統包含物件、變量和未知的結果,觀眾通過操作引入變量,觀察因果關系的變化,從而領悟科學規律。還有的展覽通過提出問題引導觀眾主動思考、尋找答案。一般情況下,問題常出現在知識獲得的首尾:在知識獲得之前,問題的引入可以激發觀眾的學習和探索;在知識獲得之后,問題可以深化觀眾的進一步理解和思考。在知識傳播的過程中,觀眾通過自主地探索、發現和思考獲取知識,而不是被直接告知答案,這也是參與和非參與的區別之一。

以傳播知識、促進理解為目的的參與方式的理想結果便是觀眾理解了展覽傳達的內容、完成了自身知識體系的構建。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雖然知識的獲取是由觀眾主動參與實現的,但實際上知識的傳播往往在展覽預設的框架之內。也就是說,觀眾通過參與理解知識這一認知過程是由展覽方定義并控制的,觀眾參與性的發揮也局限在展覽的設計范圍內。

(二)以激發對話、建構意義為目的的參與

加拿大博物館學者鄧肯·卡梅倫(Duncan Cameron)曾提出博物館是神廟(temple)還是論壇(forum)的問題[8],引發了學界對博物館身份的反思。雖然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但提醒學界觀眾可以一種更平等的身份參與展覽,這種參與打破了傳統博物館作為知識權威、觀眾作為被教育者的界限,使觀眾和博物館共同參與意義的生產。有的展覽或展覽的部分內容沒有固定的答案和意義,比如一些歷史類展覽由于時間跨度長、資料證據不足等問題,不能給觀眾呈現一個絕對的邏輯結果;一些科學類展覽涉及爭議性話題而沒有明確立場;一些藝術類展覽沒有確定的或標準的答案等。在這些展覽中,館方可能是問題的提出者、材料的提供者、內容的闡釋者,都不是以權威的聲音固定展覽交流的內容,而是提出問題供觀眾反思和對話,提供材料供觀眾解讀,通過闡釋為觀眾的意義建構搭建橋梁,展覽對意義的協商持開放的態度。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的“永遠有多遠”展覽不同于傳統展覽傳遞知識的教育模式,運用建構性展覽敘事理念,以人類的生命觀為主題,將文物藏品與當代藝術作品并置在同一空間內,為觀眾提供多種視角與維度,以此營造一個反思與探討的展覽語境。策展人旨在“構建一個存在于主觀與客觀世界之間的‘異托邦’,在那里主體經驗有著充分的自由得以伸展與投射,并能夠生成屬于各自不同的意義”[9]。與前述參與方式不同,此類展覽沒有預設知識傳播的框架,展覽的目的是激發觀眾參與思考和意義建構,而不是向觀眾傳遞某個知識點,這種觀眾參與的方式更傾向于一種雙向溝通。

相比之下,這種對話式的參與方式給予觀眾更廣闊的參與空間和更深入的參與機會,但同時也可能帶來參與門檻高、參與群體小、溝通效率低等問題。一般來說,一方面,很多觀眾對于博物館的預期是通過參觀展覽獲取知識和增進認知,但沒有標準答案和固定意義的展覽可能會造成觀眾理解的障礙和意義的混亂。另一方面,由于展覽本身沒有標準答案和固定意義,需要觀眾的參與才能建構意義,這意味著需要觀眾發揮更多的能動性,而觀眾的參與取決于自身的認知結構、既有經驗和興趣等因素,因此真正參與展覽的觀眾可能只有少部分愛好者和有一定認知基礎的觀眾。

(三)以鼓勵表達、分享觀點為目的的參與

展覽中以鼓勵表達、分享觀點為目的的參與有多種形式,有的展覽通過向觀眾提問與展覽內容相關的問題以獲取觀眾的評論和反饋,不僅可以讓觀眾就展覽內容作進一步討論,也是觀眾了解展覽信息傳播情況的工具。比如,美國憲法號博物館(USS Constitution Museum)在播放了1812年的一場戰爭短片后,向觀眾提問“這個短片如何改變你對海上戰爭的看法”,展覽評論板收到了多種類型的觀眾評論,包括愛國類、反戰類、支持戰爭類、共情類、對于博物館的評價類以及無關類[10]。在展覽最后收集觀眾的評論反饋是博物館的常見做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有具體導向的問題會更有可能收到有價值的觀眾反饋,將反饋和評論在展覽空間內可視化更能激發觀眾的參與。

還有展覽邀請觀眾參與爭議性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觀眾通過展覽提供的資訊、知識,結合個人的情感、經驗、價值觀等,對爭議性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立場。比如,法國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Muséum d′Histoire Naturelle of Paris)2007年舉辦的“蒼蠅”(Mouches)展覽通過文本、視頻和紀錄片、真實的蒼蠅和藝術裝置等,向觀眾提供關于蒼蠅的信息和知識。展覽的最后一部分以圓桌討論的形式邀請觀眾參與投票,觀眾可以根據他們在展覽中了解的信息決定蒼蠅被捕獲或被釋放[11]。知識傳播是博物館的重要使命,但博物館并不止于傳播知識。這一展覽不僅利用各種闡釋手段使觀眾了解關于蒼蠅的知識,還引導觀眾進一步反思和討論,并賦予觀眾權力參與投票和決策,讓觀眾的想法和決定影響展覽的結果。

此外,有的展覽激發觀眾在展覽主題下分享他們的感悟和故事,使其構成展覽的一部分。比如,美國明尼蘇達州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 of Minnesota)2018年舉辦的“心理健康:心理問題”(Mental Health: Mind Matters)展覽的一面墻展示了個人對心理健康狀況的分享,旁邊設置了“讓我們談談吧”(let’s talk about it)環節,邀請觀眾在紙上寫下他們愿意分享的有關心理健康經歷的故事,這些故事也會被印刷出來供其他觀眾觀看[12]。這種參與方式讓觀眾更深入地融入展覽之中,觀眾不僅是觀看者、學習者,也是分享者、貢獻者。

(四)思考與總結

上述三種展覽的觀眾參與方式各有特點,參與方式的設定主要受到展覽主題、展覽目的等影響,觀眾參與程度的高低不是評判參與方式的標準。對于公眾認知度低的展覽內容,以傳播知識、促進理解為目的的參與方式可以提高展覽與觀眾的溝通效率,增進觀眾的認知效益;對觸及個人的情感和價值觀、無固定答案和意義、與個體相關的涉及社會問題的展覽,以激發對話、建構意義為目的的參與方式可以使觀眾更平等、更深度地參與展覽;以鼓勵表達、分享觀點為目的的參與方式可以根據展覽特點,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將觀眾的聲音融入展覽。三種觀眾參與方式也不是互斥的和獨立的,而是互相補充,有時在同一個展覽中可以存在不同的參與方式。

總的來說,上述三種觀眾參與方式是區別于向觀眾灌輸說教信息的展覽方式,筆者認為觀眾參與的展覽可以總結為兩個要點——“展覽的留白”和“觀眾的建構”?!罢褂[的留白”意味著展覽不是把事實信息、知識結果、問題答案全部呈現給觀眾,而是在闡釋基礎上給觀眾留出探索、思考、對話的空間;“觀眾的建構”包括知識的理解、思維的對話、觀點的分享。有效的觀眾參與需要合理把握“展覽留白”和“觀眾建構”,這涉及展覽方的作用和觀眾能動性之間的關系等問題,而展覽實踐中依舊存在阻礙觀眾參與的困境,我們應進一步關注和反思。

四、阻礙觀眾參與的展覽困境與應對之策

(一)阻礙觀眾參與的展覽困境

1.展覽闡釋不足導致的觀眾難以參與

展覽中的觀眾參與主要以闡釋性展覽為討論范疇,“闡釋性展覽”是指以展覽要素為溝通媒介,向觀眾傳遞藏品及其相關信息以促使觀眾參與的展覽;“非闡釋性展覽”是指以展覽要素為溝通媒介,向觀眾傳遞說教信息,僅用作物件識別或欣賞的展覽[13]??梢婈U釋性展覽的目標即為促使觀眾參與。隨著博物館的發展,與物件本體的內涵相比,物件背后的文化和故事以及與人的關系成為博物館揭示的重點,也因此闡釋性展覽越來越成為博物館的主流展覽類型。然而,當下有不少展覽雖然定位為闡釋性展覽,但依舊保留著非闡釋性展覽的特點,觀眾在此類展覽中仍處于被動參觀模式,難以實現主動參與。造成此現象的因素有很多,其中重要的一點可能在于博物館對展覽“闡釋”的理解不夠到位,主要表現為展覽內容以描述性、說明性的事實信息為主,這樣的展覽方式對觀眾的吸引力和認知影響都比較有限,觀眾作為信息的被動接受者,難以參與展覽。

2.無認知收獲或認知偏差導致的觀眾無效參與

在有知識傳播目標的展覽中,觀眾的認知收獲是衡量展覽傳播有效性的重要標準之一。為了吸引觀眾、提升觀眾的學習體驗,參與性互動裝置成為很多博物館推崇的設計?!皡⑴c”被認為是與學習有很大相關性的概念,然而不是只要有參與性的互動、動手,就意味著學習的發生。觀眾在觀展中有時會遇到雖然參與了卻沒有認知收獲的情況,有的觀眾參與只停留在機械性的身體行為互動,但這種參與本身并沒有給觀眾帶來認知的收獲,有時是因為設計本身的局限性,有時是因為觀眾沒有理解互動背后的意義;有的參與性設計由于沒有充分考慮目標觀眾的認知范圍,使觀眾在參與過程中出現認知困難的迷惑狀況;還有觀眾在參與之后產生錯誤的理解和判斷,這些情況都導致了觀眾認知不理想的無效參與。雖然很多展覽重視發揮觀眾主觀能動性,給予觀眾探索和發現的空間,但如果沒有配合館方科學有效的引導,很有可能導致盲目或無效的觀眾參與。

3.思想體系灌輸導致的觀眾被動參與

有的展覽在思想體系上具有線性的宏大敘事特點,將多線性的歷史簡化為單一的過程,用統一性的框架替代了差異與多元。這種展示策略一方面容易形成“一言堂”的話語模式,影響了意義的協商;另一方面容易陷入片面的狹義視角,而忽視了問題的復雜性、歷史的多樣性等。這樣的展覽即便在形式上為觀眾建立了互動性的參與方式,實質上卻導致了一種思想體系灌輸下觀眾被動參與的局面。澳大利亞博物館學者安德里亞·維特科姆(Andrea Witcomb)在探討美國洛杉磯寬容博物館(Museum of Tolerance)時,認為其采用個人主義的思想體系敘事,限制了對不寬容的社會基礎進行更復雜理解的可能性。博物館的設計理念基于時間順序的線性設計,其策展意圖是實現對觀眾的全面情感控制。觀眾參觀寬容博物館的過程是在高度管理下被告知如何思考和做什么,展覽語言既有道德性又有說教性[14]。即便展覽為觀眾提供了沉浸式的互動體驗,但思想體系灌輸式的展覽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導致封閉思想體系下的觀眾被動參與。

4.為博眼球而內容中空導致的觀眾假象/表象參與

當下部分博物館過度迎合大眾、吸引關注度而打造出博眼球的“網紅展覽”,看似引來一批公眾的參與和產生一時的熱度,但這種“熱鬧”的參與由于其內容中空、深度缺乏,可能只是一種假象或表象參與。往往這類展覽沒有長期深入的研究支撐,依靠花哨的技術和觀點作為噱頭來吸引觀眾,展覽帶給觀眾的更多是視覺和情感的沖擊,觀眾沉浸其中獲得短暫的快感,但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感悟。一方面,這會導致觀眾的參與方式變得被動,即便觀眾可以在互動和參與中獲得愉悅感,但實際上觀眾只能被動接受外部環境帶來的感官沖擊,使觀眾的參與流于表面而失去深度思考的機會;另一方面,展覽注重觀賞性而忽視知識的構建和傳達,導致展覽質量水準的下降和博物館教育方向的偏離,使博物館與其他休閑娛樂場所的界限變得模糊。

(二)觀眾參與困境的展覽應對之策

1.闡釋以促進觀眾參與為目的

如何理解闡釋及其與觀眾參與的關系?在觀眾參與被廣泛提出之前,關于闡釋的討論就蘊含了參與的意味。美國學者弗里曼·蒂爾登(Freeman Tilden)認為,闡釋是一種通過使用原始物件、第一手資料和說明性媒體來揭示意義和關系的教育活動,而不僅僅是交流事實信息[15]。美國學者山姆·哈姆(Sam H. Ham)進一步強調揭示意義和關系的并不是闡釋者,而是觀眾在頭腦中的自我揭示[16]。英國學者格雷厄姆·布萊克(Graham Black)以促進觀眾參與為目標總結了闡釋的原則[17]。由此看出,可以把觀眾自主揭示意義和關系的過程理解為觀眾的參與,這也是闡釋的目的。進一步說,展覽的闡釋性工作應該引導觀眾在主動的思考和對話中形成具有個人意義的認知,而不只是作為信息的旁觀者,以此才能更深度地參與展覽。近年來,國內許多博物館意識到闡釋對于展覽建設和博物館教育的重要性,在展覽實踐中可以發現促進觀眾參與的闡釋理念。江蘇吳文化博物館館長陳曾路強調,博物館教育首先應該聚焦闡釋,闡釋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最終展覽呈現的效果以及觀眾利用展覽環境進行學習和探索的程度[18]。良渚博物院第一展廳“水鄉澤國”展覽在介紹良渚文化時,不是直接告訴觀眾良渚文化距今多少年,而是先向觀眾提出“良渚文化多久遠”的問題,并呈現一個包括良渚王國、夏朝、秦朝、宋朝的時間刻度尺,問題的提出和時間刻度尺的設計使觀眾主動地聯系既有認知并進行比較,以此對良渚文化的時間建立更形象深刻的認識[19]。

2.觀眾主體和博物館引導相結合

隨著傳統博物館的轉型,博物館認識到觀眾在博物館學習中是具有自主選擇權、主動探索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的認知主體,因此很多博物館在展覽設計上強調發揮觀眾的主觀能動性。不過博物館在強調以觀眾為中心的同時也不能忽視博物館的引導作用,否則將走向另一個極端。博物館的引導可以幫助觀眾提升認知效益,減少無效的參與,比如細致的操作步驟講解可以確保觀眾操作的有效性,啟發性的問題可以激發觀眾深入的思考,教育人員在參觀中的指導可以給觀眾個性化體驗等。因此在博物館學習中,既要突出觀眾的主體地位,即觀眾作為認知主體主動地獲取知識、建構意義,又要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支持引導作用。比如,山東孔子博物館的“拜師孔子”互動展項通過細致具體的引導和拜師氛圍的營造,使觀眾無障礙地自主體驗拜師儀式、學習中國傳統禮儀文化?;诱鬼椫饕袑W禮、行禮、獻禮、合影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有明確的示范動畫和語音步驟提示,還有古琴背景音樂營造拜師情境[20]。又如巴西卡塔文托博物館(Catavento Museum)的“預防青少年懷孕”(Preventing Youth Pregnancy)展覽,有性教育者(同時也是心理學家)和博物館教育工作者引導觀眾觀看投影,在紙上記錄,根據問題作出選擇,根據選擇進行不同的體驗,分享故事和解決疑問[21]。博物館教育者的指導確保了觀眾有效利用展覽提供的資源,讓觀眾進行個性化的選擇和體驗。

3.發展批判性反思與多視角解讀

“博物館源自于現代主義的思維,是啟蒙時期的產物,強調的是科學證據、理性思維、分類秩序”[22]。但隨著后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博物館不可避免地受其影響并產生新的變化。與代表權威、崇尚分類秩序的現代主義博物館相比,后現代博物館重視個人的經驗與價值,鼓勵個人意義建構。雖然并非所有博物館都需作出改變,但這反映了博物館更具包容性和批判性、更具反思力和行動力的發展趨向。在這樣的背景下,博物館不再只是呈現不可動搖的真理事實,而應積極介入社會議題、呼應當代社會的需求。爭議性主題的展覽由此出現,它們往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也更強調觀眾的參與性,觀眾不再只是信息和知識的接受者和旁觀者,而是積極參與社會問題的反思、討論和解決。展覽應避免狹義的預設和絕對化的表達,呈現多元的聲音和多視角的解讀,重點在于激發觀眾參與對話和發展批判性的反思。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史實展不是采用單一聲音的敘述視角,而是呈現中方、日方以及世界不同身份的多種聲音和視角。展覽雖然有對大屠殺場景氛圍的營造和對遇難同胞的哀悼,但顯然不只是為了讓觀眾沉浸于悲痛和憤恨的情緒中,而是通過大量物件、圖片、影片等媒介客觀敘述史實,引發觀眾在感性之外對戰爭、家國、世界等問題的進一步反思[23]。2010年德國歷史博物館(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希特勒與德國:國家與罪行”(Hitler and the Germans:Nation and Crime)展覽重新利用納粹宣傳機器生產的物件和圖像來講述不同的故事。策展人西蒙尼·埃爾佩爾(Simone Erpel)表示,這是一個通過各種展示策略避免創造“虔誠的”或“妖魔化”物件的問題。有學者對此評價,德國這一展覽的獨特之處在于其能夠反思、擺脫和(或)批判傳統的國家類別。創新性的展覽和博物館不只是對歷史作出明確的解釋,而是將其呈現為復雜的和多視角的面貌[24]。

4.注重知識性,警惕娛樂化

參與性設計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彌補傳統博物館靜態呈現、被動欣賞的不足,增加展覽的趣味性以優化觀眾的學習體驗。許多展覽的參與性設計也帶有較強的娛樂屬性,其本身并沒有問題,因為“娛樂”也是博物館的功能之一,這在博物館的定義中便有體現[25]。但是需要警惕的是博物館娛樂的本質和特征及其與其他休閑娛樂場所的區別,避免博物館走入娛樂化的誤區。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館長格倫·勞瑞(Glenn Lowry)曾提道:“‘娛樂’這個詞帶有一種負面的含義或價值,它來源于法語詞entretenir,意思是‘吸引某人注意力’或‘取悅’。自我發現或理解同娛樂沒有半點聯系,卻與‘愉悅’相關?!鋹偂辉~也來源于法語,但其原始含義是‘自我反思’?!保?6]勞瑞館長的闡釋可以為理解博物館的娛樂帶來啟發,博物館娛樂不能通過分散或控制觀眾的注意力,使他們被動卷入一種短暫的快感而喪失自主思考的機會,博物館作為與知識、理性、思考相關的公共學習空間,應該為觀眾提供“理智的愉悅”[27]。上??萍拣^“能源新天地”展廳的“能源挑戰之旅”以游戲化的方式融入能源知識,讓參與游戲的觀眾在有限時間里盡可能獲得最多的能源分數,并產生最少的環境污染[28]。此展項不僅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還促進觀眾對知識的獲取和對環境意識的培養,并且賦予觀眾制定策略的自主性,使觀眾在游戲的過程中不斷思考能源與環境的關系。

五、結語

如本文開頭所述,“觀眾參與”是近年來學界經常提及的概念,促進觀眾的參與也是大多展覽的共識。然而,博物館對觀眾參與的理解不應局限于身體參與、互動操作類的參與方式,而應從更廣義的視角看待觀眾參與的問題,同時考慮觀眾的認知特點、展覽傳播的有效性以及博物館在當下的角色和使命等。筆者從觀展方式、認知方式和觀展效果三個方面分析觀眾參與的內涵,討論以傳播知識和促進理解、以激發對話和建構意義、以鼓勵表達和分享觀點三種展覽目的下觀眾參與方式的特點,針對當前展覽中存在的闡釋不足導致觀眾難以參與、無認知收獲或認知偏差導致觀眾無效參與、思想體系灌輸導致觀眾被動參與、為博眼球而內容中空導致觀眾假象/表象參與等四個方面的困境,提出闡釋以促進觀眾參與為目的、觀眾主體和博物館引導相結合、發展批判性反思與多視角解讀、注重知識性與警惕娛樂化的應對之策,希望對提升觀眾在展覽中的參與有所助益。

猜你喜歡
博物館
開啟博物館奇妙之旅
去博物館shopping
博物館里的“潮應用”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館
『博物館之城』如何建?
博物館里的“虎”
博物館
流淌在水上的博物館
去博物館的正確打開方式
露天博物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