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體融合發展中記者角色的三重轉變
——以《四川觀察》的實踐為例

2023-10-24 04:02張心怡
西部廣播電視 2023年14期
關鍵詞:常規融合內容

張心怡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引入媒體業務的操作過程當中,媒體融合在實踐層面呈現出發展的多個面向。從技術、生產流程,到組織平臺設計等要素的全方位更新,帶來的不僅是傳統媒體的轉型升級,還有記者職業角色的革新[1]。圍繞著數字技術對新聞生產范式、新聞組織架構的全方位重構,作為行動者主體的新聞從業者的職業認知也在發生劇變?!靶侣劤R帯保╪ews routines)是考察新聞工作者業務變化的常規概念,在學界被廣泛地應用于考察新聞生產的環境,在社會學中被解釋為是新聞工作者用來完成工作的一系列模式化的、常規的、重復的實踐和形式。在數字技術不斷形塑著新聞業新一輪運作邏輯的媒體融合時代,以記者的新聞常規如何轉變的視角考察記者的角色轉型依舊是理解新聞業面貌的有效途徑。

自2020 年《四川觀察》開始在互聯網平臺——尤其是抖音平臺出圈之后,“觀察體”就成為媒體爆款之路的參照系,《四川觀察》也作為模板被部分主流媒體效仿?!端拇ㄓ^察》的走紅,是傳統主流媒體轉型成功的代表,對其轉型過程的考察和深挖是必要且有價值的。本文以《四川觀察》內部記者的新聞常規變化為例,審視媒體融合環境下記者新聞生產常規的變化,探討新聞記者職業角色的轉型。

1 新聞常規:媒體生產體系的重要坐標

新聞是時間性很強的信息形式,而新聞人的日常工作就是在緊要的時間中不斷篩選合適的信息和內容。由于新聞工作的不確定性和新聞事件常常突發的特性,新聞組織,也就是媒體圍繞著新聞發生的時間建立起的一套工作常規。塔奇曼(Tuchman)很早就在其研究《做新聞》中發現,新聞組織用類型化(typification)的方法對事件進行分類,從而實現報道的高效率?!靶侣劤R帯笔切侣劰ぷ髡咴趶氖氯粘P侣勆a過程中所形成的一套固定模式,這套模式逐步成為新聞生產的標準化流程來框定媒體組織內部各成員的活動,在此過程中完成了個人行為向組織程序和形式的轉變,并作為媒體組織運轉如常的制度保證[2]。它不僅為復雜而多變的新聞工作帶來節奏,也為個體與組織提供相互適應的過程??梢哉f,新聞常規的運作維系著媒體組織的正常運轉,也指導著媒體從業者們的日常工作。對此,赫伯特·甘斯(Herbert J.Gans)也稱:“常規(主導下的新聞生產) 就像把螺栓上的螺母擰緊一樣?!?/p>

然而在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之下,數字技術對新聞內容和形式無疑產生了侵蝕性的影響,以媒介融合策略為主導的新聞生產模式完全打破了傳統的內容生產結構,開始了從骨到皮的全方位轉型。隨著新聞業媒介融合的動態發展和逐步加深,新聞從業者的工作常規也會隨之調整,記者的角色也在此過程當中不斷變化,被賦予新的意義和內涵。

2 常規之變:記者角色的三重變化

2.1 技術賦能:從信息素材的搜集者到信息價值的挖掘者

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常規的變化,離不開新媒體技術對信息生產過程的介入。在傳統媒體占據信息市場壟斷地位的時代,記者的首要角色是瞬息萬變的信息世界的素材搜集者,也因此媒體內部擁有一套針對不同信息來源的處理方式,或被稱為新聞價值,或被認為是傳統媒體的運作邏輯,構筑成記者的首要角色——信息素材的搜集者。為了履行這一職能,記者通過采訪、調查和研究等方式獲取真實、準確的消息來源。他們需要主動關注社會事件、新聞線索和重要話題,尋找新聞價值和報道的機會。除此之外,記者需要對獲取到的信息進行事實核實和新聞驗證并尋求多個獨立的信息來源,交叉驗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這一工作常規被盧因概括為“把關”,而把控信息傳輸渠道的主要行動者——記者則成為“把關人(gatekeeper)”。 換言之,傳統媒體時代的記者是為受眾打開觀照世界窗口的守門人。

然而隨著新媒體技術的出現以及媒體融合政策不斷推進,傳統媒體占據信息傳輸主導地位的格局被打破了,傳統媒體在信息市場當中的壟斷地位受到挑戰。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受眾的閱讀習慣,傳統新聞媒體面臨的競爭也越發激烈,不斷被壓縮的注意力在互聯網內容的你追我趕中更加稀缺。面對這種加速,新聞組織沒有選擇的被卷入到對時效的追求當中,由此帶來了新聞生產常規的變化,記者的工作也不得不順應這一趨勢。這樣的變化帶來了一體兩面的影響。一方面,信息傳輸的渠道豐富起來,受眾獲取信息不必只通過傳統媒體,信息傳輸的把關人增多了,記者也不是唯一能夠從事信息搜集的行動者;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市場上信息質量變得良莠不齊,受眾獲取高質有效信息的難度也在提高,這無疑是傳統媒體記者再度煥發生命力的重要途徑——在參差不齊的信息市場中不斷挖掘信息價值,打造高質量的產品。因此,記者越來越投身于對用戶生產內容的辨別和優化,運用其扎根于新聞行業的專業性和對受眾市場的敏銳度,對用戶所生產的內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此期間流淌的新聞常規,從判斷什么值得報道,變成了如何變成更好的新聞產品,記者也從信息素材的搜集者演變為信息價值的挖掘者。

《四川觀察》的出圈,深刻印證了記者的這一角色變化。在出圈初期,《四川觀察》抖音號5 分鐘就可以產出一個內容,這是傳統的新聞生產常規所無法達成的生產效率。而用戶對素材的采集和提供壓縮了新聞生產前期的時間壓力,使得記者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優化素材上面,以及如何生產爆款?!端拇ㄓ^察》為此也更改了媒體的管理制度,賦予生產團隊以更大的自由度,讓他們得以傾注更多的精力在尋找優質的用戶內容并加工成爆款產品上面。生產團隊的工作交流大部分都是在線上溝通,偶爾會在線下,團隊內的成員從傳統的來臺坐班制,改變為工作形式上的彈性工作制,因為上下班和開會所占用的時間對他們來說也格外珍貴,新聞生產的場域也在組織規范的變化之下變得松動,場域內各主體的習慣也在改變,結果就是形成了新的組織關系和記者對自身角色的新認知。

2.2 用戶參與:從在地化的生產者到全視域的觀察者

對傳統媒體,尤其是地方媒體來說,“地點”是決定內容題材的重要參考,也因此形成了記者的工作日常,即要輾轉于各種新聞口線上,通過其所建立的信息關系網絡獲取內容。而在地化的新聞生產既成為媒體的新聞常規,詮釋新聞實現受眾與現場近距離接觸的使命,又由此衍生出接近性這一傳統媒體時代記者奉行的重要新聞價值之一,建立其記者必須親歷新聞現場,實現真實的在場,完成見證人新聞(witness news)這一常規。除此之外,記者對新聞的隨時在場也是保持媒體在受眾心目中權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手段[3],真實、透明、客觀、多樣觀點是構成公眾信任的主要因素,這些因素恰恰需要在地化的新聞生產來實現。對于傳統新聞工作者來說,親臨新聞現場如同呼吸一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也是他們一如既往的生產流程,必要時刻成為一種提升受眾心理安全感的“元新聞話語”[4],闡釋了媒體面對不斷變化的環境,公共話語如何維護新聞權威,作為重要的話術影響記者對其公共性角色職責的認知。

但是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之下,技術的變革使得用戶嵌入新聞生產的環節,將新聞現場與記者隔開了,在場成為一種經由技術建構的媒介化的在場,甚至用戶要比記者先到達現場。記者要下沉的地點從實實在在的地理位置轉變為了各類新媒體平臺,借由平臺用戶完成在地的過程,這無疑更改了新聞生產的常規,也導致了記者在地化的生產者這一身份的變化。

當然,用戶的參與并非一味地消除內容的權威度,還兼具對新聞生產范圍的優化。在融合媒體的新聞生產實踐當中,記者雖然與地點區隔,卻換來了全域性視野的拓寬,生產范圍的廣闊,也擴大了用戶的群體范圍,在全域生產和用戶期待的雙重邏輯作用之下,記者完成了在地化的生產者到全視域的觀察者的蛻變。

《四川觀察》品牌內涵的形成詮釋了這一過程。在用戶的眼中,《四川觀察》憑借其高密度的生產節奏和對全平臺素材的調用被調侃為“四處觀察”,而《四川觀察》也樂見這一結果,將其品牌內涵定基為“帶領用戶四處觀察”,實現了主流媒體責任和互聯網形象的勾連。依托社交媒體平臺的《四川觀察》賬號矩陣則表現出明顯的區別,無論是微博、抖音、快手還是嗶哩嗶哩的負責人,都做了類似的解釋——“我們有內容發布的標準,平臺(的用戶)喜歡什么,我們就發什么”?!俺耍I導)指定的內容之外的,基本上就是什么有流量就發什么,所以我們叫四處觀察嘛?!庇脩舻钠眉捌渲鲃有袨樗a生的流量,似乎在記者專業素養之外建立起了新的內容篩選機制,成為《四川觀察》編輯部從事內容生產的常規流程,形成了內部對于記者角色又一認知。

2.3 平臺邏輯:從內容的主導人到復合型運營者

隨著各類社交媒體平臺的崛起,用戶也從傳統媒體的自有平臺大面積地轉移到商業平臺上,并開始呈現出“游牧式”的信息消費特性,即不拘泥于一個平臺的信息消費,而是在多平臺上瀏覽碎片化的內容??梢哉f用戶注意力的分配,除了能夠按照頭部、腰部和尾部的差異來大致評估高低流量之外,很難判斷到底哪個平臺渠道會占據更多、更穩固的用戶注意力。而即便是頭部平臺之間的差距也很難在長時間內保持穩定。因此,盡可能多的鋪陳渠道,確保自有平臺和不同商業平臺內容的布局就成了融媒體記者的重要工作。

在此背景之下,新聞記者需要掌握數字技術和在線媒體工具的使用,包括社交媒體的運營、數據分析、多媒體報道等。通過學習新技能,新聞記者可以更好地適應數字化時代的要求,這是媒體融合時代記者要面臨的一個重要轉變。在傳統媒體占據主導的時代,記者面對的是內容如何精深、如何彰顯新聞職業的公共性和社會責任,基于此展開對內容的篩查和制作準則。但是在媒體融合時代,融合式的新聞增加了新聞記者執行多重任務的壓力,以及在不同的媒體平臺中將新聞采集和講故事的技巧進行融合的壓力,這種能力被西方學者稱為“多重技能”(multiskilling)[5]。比起圍繞內容展開工作,記者更重要的是要圍繞平臺展開工作,適應各類新媒體平臺的規則,以及維持各類平臺的用戶黏性成為記者繞不開的工作日常,平臺邏輯深度嵌入新聞常規當中。這種技術要求與傳統的新聞專業核心技能培訓似乎沒有必然關聯:重要的不是如何講故事的技巧,而是如何將新聞包裝成適應不同新媒體平臺的形式,以及如何通過增大曝光率獲取更多用戶的注意,通過加強互動提升用戶黏性。這一重要變化,要求記者掌握新媒體技術的同時熟悉新媒體平臺的規則,培養網感,并且能夠將同樣的內容素材使用到媒體矩陣當中,在互聯網時代這個角色被稱為“運營”,記者的角色也從內容的主導人轉變成對全媒體平臺無所不曉的復合型運營者。

因此在組建生產團隊的時候必須需要具有網感的人,這也是“一種能力問題”?!端拇ㄓ^察》團隊內的成員要時刻把握不同平臺的“熱點內容”,情緒點和可討論性,成為他們運營的重點話題。除此之外,平臺的規則不僅是對能見到的內容,那些被平臺斃掉的不能見的內容也是規則的一部分,或者稱之為算法黑箱。比起熱點的可見性,哪些內容不能發或者發出來會被限制的規則則要隱晦得多,這就更需要團隊具有豐富的平臺使用和觀察經驗,而這個經驗的累積也需要勤奮。

就《四川觀察》的經驗來說,網感是當下主流媒體必不可少的媒介素養,而如何培養網感則需要勤奮、觀察和長期浸淫在平臺之上,了解平臺以及平臺的用戶。于是培養記者的“網感”成為他們新的常規,并由此衍生出了隨時隨地在線的生產方式,這是記者們追熱點的最優解。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景的模糊不清,使得新媒體團隊的工作不僅不輕松,反而負擔更加重、工作運轉也在不斷加速。通過這樣的方式,生產者的勞動成為數據變好的一個環節嵌入到他們的新聞常規當中,被技術邏輯馴化后產生的勞動,實際上是一種異化了的勞動[6]。

3 結語

本文通過對《四川觀察》內部記者新聞常規三重變化的闡釋,揭示了新媒介技術變遷下從業者面對多樣化的媒介情境的行動邏輯和職業認知。在媒體融合的大勢所趨之下,各級主流媒體都在尋找的適用于自身的融合方式。新聞從業者在新聞生產層面產生的舊慣習與新常規之間的碰撞,在這期間誕生的融合方式充分彰顯著技術邏輯的滲透。媒體融合時代的新聞從業者夾帶著傳統職業意識和傳統常規,從過去實踐經驗和生產模式中脫離出來,又在新常規中不斷更新職業慣習。

雖然變化代表著地方主流媒體應對新媒體環境的積極態勢,但是這其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梢哉f,新媒體生產團隊現在的工作方式是配合新媒體平臺生產特性選擇的結果,記者的角色轉變也是為了適應媒體融合環境的產物,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以數據說話的新聞價值要求生產團隊具備網感更好地服務于優良數據,無可避免地使記者們繞著點擊率、播放量等數字打轉,流量數字的宰制一方面便利了記者對內容投放效果的考察,另一方面也成為內容生產的掣肘,使得記者們陷入掙扎——如何在不違背專業底線與提高作品流量推薦和播放率之間保持平衡。這種抉擇無疑也在不斷重塑記者對自身職業角色的認知。

于是篩選合適且具有爆款潛質的信息就成了困難卻又必須要面對的工作。原本有序的工作日常逐漸變成了無序且需要直覺的抽象條目,更增添了轉型時期的迷茫感。此外,新媒體平臺之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抖音雖然占據著短視頻類社交平臺的頭部,但也難保某一天會被競爭者超過,因此新媒體平臺要想維持自身的位置和生存必須要拓展多方面的賽道,盡可能地獲取更多注意力資源,而平臺的不間斷運轉造就了平臺上的主流媒體也要不停地勤奮。勤奮雖然是一條路徑,但這個路徑并沒有一個上線,當競品也開始復刻這一路徑時,資訊類賬號之間的內卷也就開始了。記者們在平臺制定的游戲規則之下不得不更加努力地生產內容,這種縈繞在生產人員身上的焦慮,未嘗不是平臺技術邏輯帶來的結果。新聞的具象化衡量標準,新的目標制定,以及新聞人的職業素養,都構成了新聞職業在新媒體時代的迷思,重塑著新聞人的職業解讀。未來期待能夠有更多的模式和研究去突破現在的困境,達成新聞職業的新常規。

猜你喜歡
常規融合內容
內容回顧溫故知新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常規之外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緊急避孕不是常規避孕
主要內容
別受限于常規
常規培養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