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log 在電視時政新聞中的運用及優化措施

2023-10-24 04:02戶文杰
西部廣播電視 2023年14期
關鍵詞:時政新聞報道形式

戶文杰

(作者單位:河南廣播電視臺)

Vlog 是近年來較為流行的一種網絡視頻形式,區別于傳統視頻,Vlog 的形式類似于視頻日記,它以Vlogger(視頻博主)個人的視角拍攝其生活中的場景,并在網絡社交平臺發布,與粉絲建立聯系,以記錄、分享、呈現生活中的瑣碎日常為主,具有個人色彩更加鮮明、敘事更為個性化的特點。Vlog 最初興起于優兔(YouTube),進入中國之后,一批Vlog 的創作者和傳播者出現在新浪微博上,這一內容創作模式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隨著新媒體的興起,部分主流媒體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Vlog 這種內容生產模式上,并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性運用[1]。

1 時政新聞Vlog 的興起與發展

在媒體深度融合進程中,“Vlog+新聞”以其通俗易懂的敘述方式、便捷的交互途徑等特點,在新聞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相較于傳統電視新聞報道方式,“Vlog+新聞”不受時空限制,受眾既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觀看并轉發,也可以通過評論表達個人觀點。這種全新的視頻傳播形式為時政新聞報道提供了新思路,如2018 年中國國際電視臺的《CGTN 博鰲行Vlog》,2019 年“兩會”期間涌現的大量優秀Vlog 時政新聞報道作品,Vlog 逐漸成為時政新聞報道的載體[2]。時政新聞的報道主題一般較為嚴肅,其內容主要是對黨和國家的政策方針的解讀、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等,傳播黨和政府的聲音[3]。目前,時政新聞Vlog 主要依靠社交網絡平臺進行傳播。

2 Vlog 在電視時政新聞中的運用優勢

2.1 拍攝視角更為直觀

時政新聞報道是宣傳黨和政府有關政策、方針、路線,以及經濟活動、社會生活等內容的成就性、經驗性、典型性的報道,具有較強的政治性、廣泛性和時效性。但是,傳統電視時政新聞中往往采用的是以主持人或記者為主導的報道視角,這就無形中增加了觀眾與新聞事件之間的距離,無法賦予觀眾更多的參與感。此外,電視時政新聞對于新聞事件第一現場的報道以現場轉播的形式為主,受眾無法與新聞現場進行直接對話,新聞工作者也無法及時接收到受眾的反饋,這就使得受眾很難產生互動感,也無法滿足觀眾對新聞事件和背景的了解需求。而時政新聞Vlog 直接將鏡頭對準記者或新聞事件第一現場,賦予觀眾第一人稱視角,改變了傳統的報道方式,記者作為信息傳播者以Vlog 的形式介紹新聞事件、背景等,既能增加觀眾的參與感,又能對其產生一定的吸引力[4]。在時政新聞報道中,記者也可以通過Vlog 的形式對時政新聞進行播報,例如,2023 年全國“兩會”期間,許多媒體嘗試使用Vlog 的形式進行報道,帶領受眾更直觀地了解時政新聞。這種形式不僅能讓觀眾更有參與感和互動感,還能更好地了解時政新聞的內容和背景。

2.2 增強新聞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電視時政新聞在傳播過程中,由于報道的嚴肅性和權威性,新聞內容往往較為枯燥乏味、嚴肅刻板,缺乏親和力。而Vlog 在電視時政新聞中的運用,使得新聞更接地氣、更易理解,增強了新聞的親和力和感染力,強化了受眾的認同感[5]。一是報道形式“接地氣”。記者深入新聞現場,以個人視角和真切情感記錄工作中的點滴故事,用生動的畫面、真實的場景傳遞新聞內容,給觀眾以親切感和真實感。例如,2022 年8 月,江西日報記者在“八一”建軍節期間深入駐贛部隊采訪,通過Vlog 的形式記錄戰士在軍營里的訓練生活,并將這些鮮活的場景和故事通過Vlog 形式傳遞給觀眾,使觀眾產生情感共鳴。二是報道語言“平民化”。記者采用鮮活、貼近受眾日常生活的語言,以受眾生活中熟悉的場景和故事作為切入口,賦予新聞親和力和感染力,使得觀眾易于接受和理解[6]。

3 Vlog 在電視時政新聞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3.1 窺視欲掩蓋新聞焦點,影響中心話題的傳播

歐文·戈夫曼在《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現》中提出“前臺”“后臺”的概念,電視媒體采用Vlog 進行時政新聞報道,能夠借助Vlog 的特點,將時政新聞報道過程中的“后臺”內容進行前置展示,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新媒體時代觀眾想要窺探Vlogger 隱私的沖動,讓觀眾獲得了滿足感[7]。此外,在信息大爆炸時代出生并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認知習慣往往在多個聚點之間不斷跳躍,偏愛淺層閱讀,注重娛樂體驗,關注重點更多地集中在具有娛樂性與私密性的“后臺”。然而,雖然Vlog 這一形式能夠將“后臺”呈現于“前臺”,并滿足受眾的“窺視欲”,但受眾的注意力也會隨之發生偏移,在重要新聞事件的傳播過程中會產生“噪聲”,從而影響到新聞焦點的傳播。

3.2 過于注重呈現形式,忽視內容的真實性

Vlog 的主要內容是以創作者為主,并且趨向于無重點式的記錄,在拍攝的時候,更多的是強調現場感,在后期的包裝上,也多用有趣的字幕和音樂來搭配。雖然這種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消解電視時政新聞的嚴肅感,讓其變得更有親和力,但是拍攝者如果太過關注表現形式,以滿足受眾對于“親切感”的需求,而忽略了新聞內容真實性與客觀性的呈現,那么在拍攝時,往往會走馬觀花,將與主題沒有太大關聯的花絮和幕后細節過分放大,且其中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大同小異的,如對記者采訪的過程進行記錄等,有瑣碎和娛樂化的傾向,這會讓電視時政新聞失去原本應有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從而對新聞內容的表達產生不利影響。

3.3 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品牌IP 建設

時政新聞Vlog 是一種隨著媒體融合而產生的新聞呈現形式,它主要依靠社交網絡平臺進行傳播。盡管將Vlog 融入電視時政新聞生產中,可以提高新聞的傳播力和影響力,但Vlog 本身所具有的特性,使得其在新聞生產中的應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另外,目前主流媒體采用“Vlog+新聞”模式制作新聞的質量良莠不齊,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其影響力的發揮?,F在大部分的時政新聞Vlog 都是圍繞著某個話題、某個階段來進行策劃、創作、傳播的,不能長時間地進行新聞內容的穩定輸出,也沒有形成可持續發展的IP 品牌形象,影響觀眾黏性。

3.4 主觀視角容易影響客觀事實

不同于短視頻和新聞紀錄片,Vlog 就是一段帶有主觀看法的視頻,一般采用第一人稱視角,具有很強的個性和特點。從內容表現與傳播方式來看,時政新聞Vlog 報道的客觀性與傳播價值都有被誤解的風險。傳統的時政新聞報道對記者提出了保持中立、客觀的要求,但在融媒體時代,尤其是Vlog 新聞記者不僅僅是一個傳播者,同時也是創作者之一,因為記者自己也走進了新聞創作環節中。此外,時政新聞Vlog 盡管也屬于新聞報道中的一類,但它更多地表現出了記者的個人視角和親身體驗,而不是完整地記錄了新聞事件,因此難免會出現“一葉遮眼,不見泰山”的現象,這也讓觀眾無法從整體上對新聞事件進行總體的把握,帶來了諸多的不便。

4 Vlog 在電視時政新聞中的優化措施

Vlog 作為時政新聞領域出現的新形式和新樣態,符合新媒體時代受眾的碎片化閱讀習慣,因而被媒體廣泛應用。為有效提升時政新聞Vlog 的社會影響,在今后的發展中,應該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4.1 建立時政新聞傳播矩陣,強化多屏幕互動協作

“時政新聞+Vlog”模式的出現,是主流媒體在順應媒體融合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堅持“移動優先”的體現。首先,主流媒體要借助時政新聞Vlog 的傳播優勢,直觀地呈現新聞事件第一現場,給予受眾參與感與互動感,吸引廣泛受眾的關注,提升媒體的影響力,同時對新聞事件進行補充,擴大時政新聞的傳播效果。其次,要利用時政新聞Vlog 來反向推動大屏幕端的流量,提升電視端的影響力。再次,豐富時政新聞報道模式,整合移動“小屏”端、電視“大屏”端的新聞內容與呈現形式,強化多屏幕之間的互動與協作,為受眾提供更為多元化的時政新聞資訊和信息獲取途徑。

4.2 打造主持人IP,實現裂變傳播共贏

首先,打造主持人IP,吸引年輕受眾關注。傳統電視時政新聞的主持人在使用Vlog 進行報道時,會使用有別于傳統新聞播報的親和、接地氣語言,能夠極大地拉近與年輕受眾的距離,甚至還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明星效應”。主持人借助Vlog 或者其他短視頻的方式來運營自己的IP,有助于贏得眾多年輕人的認可和喜愛,吸引年輕受眾的關注。需要強調的是,主持人在打造個人IP 的同時,也要在親民和娛樂之間找到平衡點,進而維護主流媒體的可信度與權威性。例如,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王冰冰被稱為央視的“收視密碼”,2020 年8 月,她在嗶哩嗶哩(bilibili,簡稱“B站”)發布的第一條Vlog 上線兩小時后排名全站第一,并在短時間內獲得百萬粉絲關注,之后更是經常出現在央視的各種新聞短視頻上,從美食到旅游,再到城市和歷史,涵蓋各種各樣的報道題材,這也說明了她熟悉當代年輕人的內容喜好,而且隨著她的呼吁,越來越多的年輕粉絲開始關注時政,緊跟時事。

其次,分發新聞內容,實現裂變傳播。Vlog 的傳播沒有明確的邊界,因此可以產生長尾效應,特別是在各大新媒體平臺的推動下,可以將長尾市場的潛力發揮到極致。所以,在時政新聞Vlog 的傳播過程中,還應該考慮到“長尾”理論。也就是主流媒體在發布新聞事件時,要在電視媒體端發布后,再通過各個網絡平臺進行分發,從而達到多輪傳播,引起傳播的長尾效應。

4.3 堅持“內容為王”,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影響力

面對近年來電視開機率的持續“下滑”,主流媒體制作的高質量的時政新聞報道很難覆蓋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因此,為了提高電視時政新聞報道的社會影響力,確保其內容質量和傳播效果相匹配,主流媒體必須在“內容為王”的原則下,不斷推出高質量的時政新聞內容,并將其作為“傳聲筒”,以更好地吸引新媒體時代年輕受眾的注意力。除此之外,主流媒體還可以通過不斷探索新的報道形式和技術手段來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影響力。例如,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來呈現復雜的時政新聞事件,或者采用數據可視化的方式來讓受眾更加直觀地了解事件的背景和影響。當然,除了提高時政新聞報道的質量和影響力,主流媒體還應該致力于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避免政治偏見和不實報道。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贏得受眾的信任和支持,為社會提供更加權威、可信的時政新聞服務。

4.4 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打造跨媒體傳播團隊

首先,從業人員要轉變媒體觀念。Vlogger 是鏡頭前的講解員與內容設計員,要想吸引屏幕前受眾的注意力,就要從語言風格、制作技巧和畫面結構等方面進行創新,創作出更多符合新媒體傳播規則的內容。其次,從業人員要提升新媒體素養,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己的專業素質,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成為全能型新媒體人才。再次,相關媒體要整合資源優勢,打造跨媒體傳播團隊,提高內容的制作水平和傳播能力,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電視時政新聞中贏得一席之地。此外,從業人員還需要注重團隊合作,與同事協作完成工作,加強溝通交流,提高工作效率和質量。同時,要積極參與行業內的交流活動,與同行交流經驗、分享技巧,拓展自己的人脈和視野,不斷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最后,作為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始終堅持客觀公正的原則,不受個人情感和政治立場影響,以真實、準確、中立的態度報道新聞事件,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相信通過努力,新媒體行業將會不斷壯大,為社會發展和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

5 結語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更加傾向于接收碎化的、短視頻形式的新聞資訊,因此主流媒體應該抓住時代潮流,主動創新新聞呈現形式。Vlog 是當前主流媒體進行時政新聞報道的新型載體,以其通俗易懂的敘述方式、便捷的交互途徑等特點,打破傳統時政新聞的呈現形式,在新聞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從現實狀況來看,Vlog在時政新聞領域的應用能夠產生較好的傳播效果,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關媒體應該抓住機遇,拓寬新聞傳播渠道,為受眾提供更加多元的時政新聞,提升自身的影響力。

猜你喜歡
時政新聞報道形式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小議過去進行時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語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發現“形式” 踐行“形式”
時政
時政
深化“走轉改”在新聞報道中踐行群眾路線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